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统计分析

生物统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统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统计分析

生物统计分析范文第1篇

电饭锅工作时有两种状态:

图1一种是锅内水烧干前的加热状态;另一种是水烧干后的保温状态。图1是电饭锅的电路图,R1是一电阻,R2是加热用的电阻丝。

(1)自动开关S接通和断开时,电饭锅分别处于哪种状态?说明理由。

(2)要使R2在保温状态时的功率是加热时的一半,R1/R2应当多大?

丁老师通过解析得知,当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时,R1/R2=2-1。而且指出“当电饭锅处于保温状态时,是R1、R2两个电阻串联后接在电源上,两个电阻的发热功率与它们的电阻值成正比,R1、R2的发热功率之比也为2-1。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的电饭锅的额定功率一般都在750W左右,有的额定功率更大。当R2消耗为原功率的一半时,R2消耗的功率是375W,此时,R1消耗的功率应为(2-1)×375W=155.3W”。

原文中说消耗功率(额定功率)是电阻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技术参数。一般电阻的额定功率仅为几分之一瓦到几瓦,功率为150多瓦的电阻,在常用电器中是不多见的。况且,这150W的功率是白白浪费掉的,丝毫没有得到利用,所以设计这个电路来保证电饭锅达到保温的效果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不经济的。

其实,在现实中用这个电路来保证电饭锅达到保温效果的确实有。如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其电路如图2。保温板不是一般的电阻器,它像电熨斗的发热板一样,但它可以看成是一个电阻。它安装在电饭锅电热盘的底部,发出的热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也不是不经济。那么问题出在哪呢?我认为题设是不符合实际的。处于保温状态时电饭锅的功率哪里需要加热时的一半?而且这种保温电路在保温时是一直工作的,而不是间歇加热。

图2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

实际生活中有一种多功能的电饭锅,它有煮饭和汤粥的功能,如威锋CFXB30A-50自动西施电饭锅。其电路如图3。

图3威锋CFXB30A-50自动西施电饭锅

煮汤粥的时候,通过功能选择开关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二极管,把220伏的电压降为100伏左右,此时的功率是煮饭时功率的1/4左右,由此可见,功率为“加热时的一半”完全可以把饭煮熟,只是所需时间要长一些。如果饭煮熟后,用这个功率来保温,那岂不把饭烧焦,甚至电饭锅也保不住,也存在用电方面的安全隐患。

那么,保温状态的功率究竟是多少呢?按图1电路设计的电饭锅R1一般为1kΩ左右,如万家乐CFXB25-1/CFXB40-1自动保温电饭锅,保温板所标的额定功率是32W,工作电压为220V,则其电阻为R1=U2P=220232=1513(Ω),

而一个750W的电饭锅,其发热盘的电阻

R2=U2P=2202750=65(Ω),

所以保温时I=UR=2201578=0.14(A),

P1=I2R1=0.142×1513=30(W),

P2=I2R2=0.142×65=1.3(W)。

可见功率很小,只有几瓦。其实保温时只要产生的热等于散出的热就可以了。当然保温板R1发出的热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原题中第二问是不合实际的,与设计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背道而驰,而且会误导学生。所以我认为在编制这道题时要切合实际,在解答这道题时要善于启发,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生物统计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物统计学 教学改革 能力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纪的发展和需要,这是我们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生物统计学是一门探讨如何从事生物学研究的设计、取样、分析、资料整理与推论的科学,已经在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学研究、分子生物学研究、高科技农业研究、生物制药技术、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数量遗传学研究、生物信息学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生物统计学在科学研究中被誉为是“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教师是主讲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缺陷,那就是学生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统计分析的方法没有真正掌握。因此,我们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结合高校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特点,发挥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观能动性,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摸索出一套对教学内容有效补充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一、统计实验教学

统计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主讲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师的讲授工具,而且也是学生的认识工具;学生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寻求者。统计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教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实验项目中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问题。

统计实验教学主要以学院的学生科研项目为平台,每年学院都会组织学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利用生物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对生物相关专业学生从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到科研文章撰写进行跟踪指导。学生在课下根据兴趣设计实验项目,在生物统计学的习题课教学中专门留出自主习题教学环节,学生以项目组形式自行结合进行答辩,并由其他学生对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面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对科研项目进行完善。对于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项目组学生对数据处理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在自主习题教学课上提出,并由其他学生提出意见进行优化,并由老师进行点评。对科研项目的生物统计辅导,已成为学院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教学特色,学院每年的学生科研立项数量均排名全校第一,而且有已有多篇科研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

二、社会调查指导

我校生物统计学主要针对大二、大三生物科学、生物教育等专业学生开设,学生自己组建了环境协会和人类地球协会等学生团体,对于环境和社会问题,社团经常组织较多的社会调查。课外交流中社团学生对调查设计,数据整理以及数据报表分析等相关统计专业知识有较多的需求。

针对学院实际,在生物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增添了调查报表设计,整理等相关知识。老师与协会形成固定的互动联系,对调查的表格设计,调查点的布置,调查数据的获取方式以及调查数据的整理进行专业的指导。目前,生物统计学辅导已经成为社团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指导,学生的调查更具科学性,自主分析解决调查中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对湿地、城市垃圾等社会调查活动由于科学性的选点、调查和分析,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报纸和网站转摘。

三、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目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的教育不能忽视其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通过两年的生物统计教学摸索,我们已经将飞信和QQ网络互动交流平台发展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每个专业建立有自己的讨论群,根据需要常常设有作业问题讨论、课堂内容讨论、实验设计讨论、调查问题讨论、科研数据分析讨论等话题。每班安排固定的学生对交流信息和问题进行收集,并及时反馈给老师。学生根据自己需要,在相应话题讨论期间提出自己的问题和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老师会对有关问题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解答,同时通过交流平台老师也会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对学生反应较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老师进行整理并作为问题在课堂讨论,使得课堂教学更有目的性。在构建交流平台的过程中,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是网络交流平台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通过设立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一些讨论话题(如毕业论文设计、科研项目申请、社会实践指导等等)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结合课堂教学的不断宣传,使得网络教学平台已成为生物统计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第二课堂基地。

四、野外实习指导

野外实习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一般都明确植物、动物、生态学等学科都必须安排1~2周的野外实习内容。通过实习,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生态学“课题式”野外实习改革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野外调查布点等统计专业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课题设计,并在实习后,对学生进行相关统计软件和画图软件的培训,提高了学生科研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在科学的统计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了多个有价值的实验项目(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种群分布格局、林窗环境对群落物种演替的影响和林内小气候等等科研方向),并撰写出多篇高质量的优秀实习报告,已被野外实习基地(宁波天童山国家生态定位站)作为优秀实习论文收录。与生态学野外实习结合,在生物学专业的教学环节中找到了扩展统计教学内容有效方式,为生物统计学扩展第二课堂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何淼,何洪,彭晓南.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7-100.

[2]朱汉春,程龙.《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270-272.

[3]佘泽红.合理构建生物统计学的实验教学体系[J].科教文化,2007,(5):103.

生物统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系统仿真; FLEXSIM;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一 系统仿真与仿真软件

1.系统仿真技术

系统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有机组合。系统模型是反映系统内部要素的关系,反映系统某些方面本质特征,以及内部要素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系统的抽象。建立系统模型,在模型上对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称为系统仿真。系统仿真又分为连续系统和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生产物流系统大多是离散事件系统。

系统仿真技术是以相似原理、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其应用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各种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或设想系统进行动态实验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2. Flexsim 仿真软件

Flexsim仿真软件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导向性模拟软件。该软件可以帮助客户模拟物流过程,建立仿真模型,从而高效率低成本地寻求优化生产量和降低运行费用的途径。此外,该软件还拥有各种过程数据分析功能、瓶颈和产量分析功能,帮助用户方便地对仿真运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优化。

Flexsim仿真软件有如下几个特点:基于面向对象技术建模;突出的3D 图形显示功能;建模和调试简单方便;建模的扩展性强;开放性好。基于Flex2sim 以上特点,用此软件可对企业生产物流过程进行仿真。通过模型运行,能动画显示出结果,从而直观地检查模型,查看各部分是否运行正常。利用软件的统计功能,查看实体的统计数据,判断此模型问题所在。下面以某生产物流实验系统为实例,介绍Flexsim 仿真软件在企业生产物流中的应用。

二 、仿真模型的建立

本文采用FLEXSIM软件针对某生产物流实验系统建立仿真模型。FLEXSIM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并具有3D 显示功能。该软件提供了原始数据拟合、输入建模、图形化的模型构建, 也提供了与其他工具软件的方便的接口。该生产物流实验系统共由4 个单元组成:①机械手装配搬运单元;②货料自动识别缓冲单元;③堆垛系统单元;④自动化仓库单元。

三 、编写仿真控制程序

1. 模型建立之后, 将各个模块按实际设施位置布置好, 然后将各个模块的输入/输出端口按实际物流过程连接起来, 使之符合实际的物流关系;

2. 设置各个模块的参数。按照实际系统运行速度及货物流量设置对应的各仿真模块的参数, 使之与实际相符;

3. 编写各模块的控制程序。如控制托盘按需求产生的程序、不同颜色缓冲库控制程序和其它颜色的缓冲库程序等等。

四 、仿真模型运行及结果分析

仿真模型的参数及控制程序设置好之后, 即可编译, 然后运行仿真程序, FLEXSIM可以实时显示仿真模型的运行状况, 如果参数和控制程序设置得当, 可以直接在模型运行过程中看出实际工作流程的瓶颈所在, 并可以直接修改相应设备的参数, 使系统的工作更加协调, 使各设备获得更高的利用率。也可根据设计需要, 分别模拟不同参数下系统的运行状况, 分析各主要设备的利用率。如下表2 分别对三种方案进行了模拟, 输出结果为不同状况下各主要设备的利用率。运行结束后, FLEXSIM可以直接将数据输入EXCEL 表, 以便进行分析。

由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货物生产源头流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 可以选用处理速度较慢的装配设备, 降低硬件设备的投资, 同时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同时传送带速度也可降低, 以节约功耗, 节省运行费用, 同时宜选用速度较低, 价格适当的碓垛机, 使系统整体协调运行, 提高各相关设备的利用率。相反, 当货流量比较大时, 则应选用处理能力更强的设备, 或增加生产线。这样系统运行时才不会出现个别环节阻塞, 其它环节等待的状态。

五 、结束语

物流系统是一个离散的动态系统, 在系统设计阶段, 通过常规的计算、估计往往很难看到整个系统运行的协调性, 以及各设备的处理能力搭配是否得当。尤其是大型系统, 一经付诸实际, 如果设计不当, 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或处理能力不足, 给以后的扩展增加难度。本文通过FLEXSIM来进行物流系统建模和仿真, 可以得到设计时和运行中不同要求的数据资料, 为生产的实际运行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使得实际系统的设计更好地满足设计者的要求。

作者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成升, 神显豪. 基于FSS 的复杂生产物流系统建模及三维虚拟仿真[J]. 轻工机械, 2005,(1):146-149.

生物统计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交通噪声污染 控制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但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是当今影响人民身心健康的四大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由于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的日益增加,交通机动化进程发展迅猛。就北京而言,2011年新增机动车12.8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89.2万辆;现有轨道交通线13条,总长约为300公里。由此带来的交通噪声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对交通噪声的来源、影响等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通噪声是指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在飞行或行驶中所产生的噪声。一般可分为道路交通噪声,轨道交通噪声,航空噪声等几种,在南方主要河流沿线还有内河航道船舶产生噪声等。

1、交通噪声的主要类型及来源分析

1)道路交通噪声

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有机动车排气噪声、发动机噪声、鸣笛噪声以及轮胎噪声等。其中排气噪声、发动机噪声、鸣笛噪声由机动车自身产生的;轮胎噪声是由于为机动车轮胎和路面相互磨擦产生的。

排气噪声是机动车的主要噪声源,其主要是由发动机排气阀周期性开闭所产生的压力脉冲激发气流振动而产生的。其噪声大小与发动机转速和负荷情况有关系,随着转速的加快及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发动机噪声是由于机械力作用和气缸中气体受压缩并燃烧产生的气体压力作用在活塞与气缸壁上引起发动机外表面振动产生的辐射噪声。发动机噪声的大小与其发动机结构、燃烧方式、排量、转速、负荷等因素有关,其中,燃烧为主要的噪声源。轮胎噪声主要是由轮胎花纹和路面之间互相挤压空气所产生的。其中影响轮胎噪声的重要因素为轮胎花纹形状,竖肋状花纹噪声较小,横肋状花纹噪声较大。轮胎噪声变动范围较大,车速越快噪声越大。

2)轨道交通噪声

轨道噪声包括铁路噪声和轻轨噪声。其主要包括轮轨噪声、牵引力系统噪声、制动系统噪声、空气动力学噪声及高架轨道二次噪声等。

轮轨噪声是由车轮和刚性轨道相接触处产生力的相互作用,造成车轮和轨道的振动而向外辐射声波。轮轨噪声主要包括摩擦噪声、冲击噪声和尖叫噪声三类。牵引力系统噪声主要来自牵引电动机、发动机、压缩机、齿轮箱等动力设备的运转噪声。牵引力系统噪声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及设备的性能。制动系统噪声由实施制动时闸瓦与制动盘之间的摩擦振动激发制动闸瓦片、闸托架以及制动盘等产生振动辐射而产生。空气动力噪声在车辆高速运行时与空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与车辆的外轮廓和车速有关。火车或轻轨在通过高架线路、地下隧道或线路两侧有高大建筑物时。由车轮与轨道互相作用产生的振动通过轨道、桥梁、地基等传递,从而导致桥梁、地下结构、附近建筑墙壁的振动并辐射低频噪声产生二次辐射噪声。二次辐射噪声的大小与桥梁结构、地基类型有关。

3)航空噪声

航空噪声有动力装置噪声和空气动力噪声。其主要噪声源为空气动力噪声,排气螺旋桨旋转及气流高速通过机身及机翼均可产生高强的气流噪声,在降落时尤为显著,其噪声强度与飞机的大小有关。动力装置噪声是由包括进气道、风扇、导流片、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尾喷管等一系列装置运行时产生的。

4)船舶噪声

船舶噪声主要包括动力装置噪声、辅助机械噪声、螺旋桨噪声等。

动力装置的噪声为船上最主要的噪声源。其主要包括主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齿轮箱及主辅机的排气管产生的噪声。它还具体包括进排气系统空气动力噪声, 及运动部件撞击等造成的机械噪声。辅助机械噪声包括水泵、油泵、风机、锅炉等机械产生的噪声。其中最主要的噪声源是通风机。螺旋桨噪声主要限于尾部舱室,强度较弱。

2、城市交通噪声的基本特性分析

1)频率

交通噪声是由各种机动车噪声符合而成的,由于不同品牌机动车,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机动车的发动机、车胎类型不同,所以交通噪声的频率分布较广。相对而言,轨道交通噪声频率较稳定。在低速行驶时,其频率一般为63~ 100Hz,。当车速较高时,主要噪声源为轮轨噪声,车速越高,轮轨转动越快,频率也越高, 其一般为600~ 800Hz,制动噪声主要在车辆制动时产生2000~ 5000Hz之间的高频噪声。航空噪声飞机噪声频带较宽,分布在100~ 5000Hz之间。船舶噪声也因发动机不同频率有一定差异。

2)噪声声压级

道路交通噪声的强度主要集中在65~90 dB(A)。当机动车在道路上低速行驶时,以发动机噪声为主;在高速行驶时,轮胎噪声就上升为主要噪声。时速50~100公里时,小客车噪声为65~75 dB(A),重型运输车噪声为80~90 dB(A),车速加倍,交通噪声平均增加7~9 dB(A),因此,某些重型运输车的瞬时噪声声级可达到100dB(A)以上。轨道交通最大声级在64~83 dB(A )之间,铁路列车比轻轨的噪声级高,铁路列车在市内行驶时,其噪声级在80-90 dB(A)之间,鸣笛时噪声可达到110 dB(A) 以上。飞机噪声强度在90 ~ 110 dB(A)之间,排气口处可高达150dB(A)。船舶噪声主要为50~90 dB(A),其机舱工作间的噪声最大,可高达100dB(A)以上。

3)对居民影响程度

道路交通噪声影响范围为道路两侧的一定范围内的居民及建筑物。道路交通噪声与道路交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噪声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因此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时,交通噪声的影响较大。轨道噪声、船舶噪声影响范围与道路交通相似也呈带状分布,但其运行的规律性较强,其引起的噪声是非连续的。航空噪声影响范围相对固定,为机场周边的一定区域,且具有瞬时性及间接性。虽然,航空噪声强度较大,但其数量少,影响范围有限,且城市道路四通发达,汽车保有量急速增加,因此,道路交通噪声仍为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噪声源,对居民的影响程度较大。

4、城市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1)合理规划。在道路及轨道交通规划时,在不影响线路发挥交通作用和城市发展的情况下, 要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地区及敏感区域;合理划分各功能区,使区与区之间保持协调的交通流量;将重工业迁出城区,减少城市内重载交通的比例;城市主干道、快速路和支路的长度比例要适当,合理设置高架等,以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

2)科技革新。新科技的应用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噪声问题,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设计更流线型的机头,更平滑的外表面,可以减小列车高速运行时的空气动力噪声。提高发动机转子的平衡精度,支承转子的轴承圈安装吸收振动或降低振动幅值的装置,提高减速器的齿轮啮合精度,可明显减少动力装置的振动与噪声。

3)降噪。在道路两侧种植绿化带和设置隔声屏均能起到较好的降噪效果。植物对声波进行反射及吸收,可减少声能, 能够有效减低交通噪声。设置专业的隔声屏内填入吸声材料,也能起到很好的降噪效果。

5、结束语

城市交通噪声治理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众领域的综合工程,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控制措施,合理规划,改善城市声环境,以适应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军林.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危害与防治办法[J].环境研究与检测,2011(1):41-43.

[2] 蒋伟康,闫肖杰.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声源性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31):64-69.

[3] 程军.城市轨道交通噪声及其防治措施[J] .铁道建筑,2008(12):116-118.

[4] 柳至和,段传波.城市环境噪声及其治理对策初探[J].安全,2005(5):12-13.

[5] 郭心红,刘柱.船舶噪声污染与控制[J].交通环保,2003(5):44-47.

[6] 李健,孟亮.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与控制防范分析[J].北方环境,2011(5):74-75.

生物统计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分散式生活污水;污水处理;系统;应用

【引言】:近几年,城市生活污水的数量急剧增加,污染环境,且多呈现出分散性的特点,对此,我们需要建立污水处理系统,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分散式污水处理可对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把处理后符合质量要求的水重新排放、使用,减少投资,建设的周期变短,便于维护。

1、化粪池处理

化粪池是日常处理主要使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除去污水中的COD、BOD的,COD的除去率在20%到30%之间,BOD则是10%到15%之间,但水中仍有大量的悬浮物,氮、磷的含量较高,超过了重新排放的标准。且如果管理措施没有全面落实,很容易出现溢流,影响周围的环境观念,并且,如果没有定期清理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形成安全隐患,而一旦化粪池渗漏,土壤、地下水会受到严重的污染[1]。

因此,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会采用新的化粪池处理技术,当它处理的水力一直处于某一个状态,且时间达到24小时,COD可除去85%、BOD则是77%。其应用花费的资金数额要比原有化粪池技术投入的资金变少,且会提高处理效率。

2、自然处理系统

自然处理系统是用自然植物,或是生物、化学等手段,净化污水,并对污水中的各类资源重新利用,且其会根据处理物品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其处理技术分为三类,一是氧化塘技术,二是人工湿地技术,三是土地处理技术。

2.1氧化塘技术

氧化塘技术是利用自然微生物自然分解,用水生植物或动物,处理生活产生的废水。其可以细分为厌氧塘、曝气塘、养殖塘等,主要用于非洲与我国的南部,会占较大的面积,但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会受到地方因素或地理环境的限制, 其劣势是容易出现不良气体。

2.2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的英文缩写是CW,它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初出现,作为污水处理系统上使用,并修复水环境,包括多个组成要素,即基质、植被、微生物、水体等,需每个部分互相协作,完成污水处理工作。人工湿地有不同的布水方式,而污水流动方式也有差异,所以可以依此为依据分为两类,即自由表面流域与潜流,而潜流又可以分为水平流、垂直流。人工湿地技术的优势在于,投资较少,运行使用的费用很少,便于维护和管理,但最终的处理结果会受当地各类条件的限制,且占地面积较大[2]。

它主要用于我国北方,整个系统一共有两个沉淀池,与一个垂直流人工湿地,因为北方到了冬季,气温会降到0°以下,为了保证人工湿地的温度,人们会在人工湿地上放置0.4m的保温层,并强化了它的除磷效果。

2.3土地处理系统

土地处理系统有四种方式,包括地表漫流、快速渗滤、慢速渗滤、地下渗滤,它有多种生活污水处理的方式。首先,其会与进水厌氧池共同使用,用两级分段进水,结合土壤渗滤系统,进水的比例为6:4;其次,会研究渗滤的机理,分析土壤的毛细管,以及其吸附、过滤的作用,或是微生物起到的降解作用。这两种方式都会有良好的效果。

土地处理系统减少了土地的占地面积,且水处理的成本减少,但它并不适用于渗透性较差的土壤,或是土壤渗透性较高、地下水位过高的区域,同时,对于地质情况特殊,比如土壤中岩石较多、多为岩石地层的区域,这会造成渗漏堵塞,限制渗漏工作的进行。而渗漏出现渗漏堵塞的原因是:悬浮物没有下降,吸附功能变差,微生物与藻类大量生长,出现化学膨胀,土壤中的颗粒遇到水后出现膨胀,此外不同的地形也是出现堵塞的原因。同时,污水内的重金属渗入的土壤后,会破坏土壤的结构,污染地下水,所以,实际应用时需要格外注意。

3、人工处理系统

人工处理技术与集中处理技术基本相同,即用生物、物理处理,放入不同的池体,使用水泵等设备,优化对污水的处理。其使用的方法有厌氧法与好氧法两类,但它与集中处理的差异是,分散式处理主要使用的小型与集成装置。

净化槽是人工处理技术会使用的一体化设备,很多人都会使用净水槽处理,它会把整个处理过程放在一个槽内,有明确的步骤划分,且用隔板做间隔。它使用的处理方式是,采用物理处理与生化结合,用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或是用物理沉淀、化学凝结的方式,减少污染量。人们使用的净化槽会分为是三种类型,一是可单独处理,二是合并处理,三是高度处理,现主要以合并处理为主[3]。

合并处理型净水槽会先经过两次厌氧池的处理,然后通过一级接触氧化池,把水中有机物讲解,氧化水中的氨,随后进行物理沉淀,再放入氯消毒,重新排放水体,最后,生活污水中的BOD去除率达到了90%,浓度是20mg/L。其主要应用于日本,它的应用,可消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同时水中的氨、氮也会减少,悬浮颗粒物变少。同时,生活污水中也会有大量的泥垢,对此,它会采用蠕虫捕食,减少污泥的含量,净化水体的臭气。该处理方式所占面积很少,运行操作简单,具有便利性的特点,且运行需要使用资金很少,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结语

对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分析,会从三方面着手,分别是化粪池处理、自然处理系统、人工处理系统,每个处理系统都有各自应用的技术,优化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但这三个系统各有优势与不足,其中,化粪池处理与后两类处理方式相比,有很多弊端,而后两种处理方则具有投资量少、处理高效、便捷的优势。该处理系统的应用,可全面优化对污水的处理,削弱污水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宋小康,沈耀良,焦. 分散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分析[J]. 环境科技,2012,03:68-71.

[2]程爱华,付娜,洪辉,王旭东. 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3:12-16.

[3]曹辉,廖秋阳. 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0,29:16431-16432+16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