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经济学理论

国际经济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经济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经济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学;比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 FDI);跨国公司(TNCs)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Enterprise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s,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 Yi

Wuhan, P.R.China, 430079 Zhang Chuanyou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economic globalization’s impact on Chinese enterpris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perfect, international trade will optimiz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globally, urge 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 all over the world. It is beneficial of the enterprises worldwide to streamline production. I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imperfect, the global equaliz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 prices can not be achieved. Even though the factors and enterprises of China having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participated in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the owners of these enterprises may not be able to gain the lasting stable profits. The TNCs which occupy the core value chain and have a monopolistic advantage earn the majority of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high-level production factors of China with stronger bargaining power and higher mobility may also obtain more gains.

Key words: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mparative advantag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s)

一、导言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2002年以来每年引进外资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外资的大量进入,客观上促使经济对外开放进程加快,迅速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和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如何全面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利弊,如何准确评估外资外贸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如何合理把握中国企业的发展机遇,是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将应用国际贸易、国际要素流动、国际投资与国际分工理论,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二、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的分析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会扩大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并造成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损失。下面以国际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基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依据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前提下,国际贸易的发展可以促使各国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产品生产,出口密集使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丰裕要素)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稀缺要素)的商品,由此可以提高各国的总产出水平,并最终形成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基于此,经济全球化能促使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给相关参与国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利益,并有助于缩小各国各类同质生产要素的价格差距。(二)基于国际要素流动理论的分析。经济全球化不仅包括商品的国际流动,也包括各种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纯理论,如果没有天然和人为的障碍,资本总是从生产力低的地区(生产“现在商品”有优势的地区)流向生产力高的地区(生产“未来商品”有优势的地区),当世界各国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全部相等时(各国在生产“现在商品”和“未来商品”上没有相对优势的差别),全球资本的生产效率将达到最大,世界总产出水平得以提高,实现了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最优配置。因此,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增进世界财富总量,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同时,国际资本流动还会带来资本流出国的劳动力(处于相对劣势的要素)的边际产量下降和资本流入国的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边际产量上升,起到了直接推动资本要素价格均等化和间接促进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 。另外,在自由移民的条件下,劳动力可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由此将带来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劳动收益率的全球均等化,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也会带来劳动力流出国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下降和劳动力流入国的资本的边际产量上升,起到了直接推动劳动力要素价格均等化和间接促进资本要素价格均等化的作用。因此,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会实现要素价格和要素收益的全球均等化。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并缩小各国同类同质要素的价格差距。但这种改进是建立在打破原有的利益均衡、调整各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分配的基础之上的。它改变了参与国原有的要素结构和要素供需关系,可以增加各国相对丰裕、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收益,同时又降低了各国相对稀缺、处于劣势地位的要素的收益。(三)基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分析。以上的分析都是在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进行的。按照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同时局部国际市场也存在着“市场失灵”(自然性市场不完全)的问题,跨国公司正是借助和利用了国际市场的结构性和自然性不完全,建立和发挥垄断优势和内部化优势,从而在海外相对不利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以战胜本土企业并获得更高的收益,这是跨国公司产生的根源和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国际市场可能是不完全竞争的,局部市场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操控,同时有许多中间产品和技术、服务等的国际市场是跨国公司在公司内部建立的,跨国公司可以制定垄断价格和内部价格来购买各国的商品和要素,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一定必然带来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价格提高,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可能更多地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获得,也就更有利于发达国家,由此可能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拉大,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基于国际分工理论的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合理配置资源、开展国际生产、建立全球化经营体系、实施全球发展战略的结果。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国际分工会给各国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及相关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带来深刻的影响。按照前面分析,在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一定必然带来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主要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的价格提高,在各国劳动力市场处于相互隔离、且劳动力跨国转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完全可以依据东道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并借助其在这个市场中的买方垄断地位操纵市场价格,压低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力价格,从而获得超额垄断利润。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的普通劳动者虽然获取了就业机会,但并不能充分获得经济全球化的好处。近几年不断曝光的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众多“血汗工厂(或代工厂)”,反映了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对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者的强势态度。因此,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发挥其比较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促进产值增长、就业增加和经济繁荣,但却不一定能带来国内企业和各类要素所有者收益的有效提高。我们也要看到,如果东道国的各种要素相对齐全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在跨国公司大量利用东道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的同时,跨国公司也会综合地利用东道国的其他要素,毕竟在开展跨国经营的时候需要使用到诸多要素,而要素的跨国转移还是有一定成本的,在东道国的要素价格不明显高于国外的同等要素的价格时,跨国公司在当地经营会优先考虑使用东道国的要素。因此,如果东道国的相应产业中的相关企业提供的技术等产业资源以及东道国的高端劳动力(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或没有明显的相对劣势,这些资源和要素及相关企业就可能被跨国公司所使用。而由于这一类要素或资源的国际市场逐步健全,跨国转移比较容易,国际间流动成本相对较低,单一跨国公司控制局部市场的能力就相应较弱,这一部分要素的价格会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可以认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之后,获利最多的可能就是这一部分要素。

四、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影响的综合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市场机会和要素利益来全面评价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并探讨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一)对市场机会的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发展造成了诸多障碍和巨大压力,但也带来了众多的机遇。对外开放使得国内市场迅速融入国际市场,一方面外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机会,中国企业可能因此丧失大量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带来中国经济更快发展。近些年中国企业正在加快走出国门,但目前主要还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利用国外市场机会,而且多数情况下,所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分依赖于国外的经销商,虽然利用了不少的市场机会,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相对来说获利不多,大部分经济利益被国外经销商所获得。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可能是:本国的市场机会大量丧失,而本国企业得到国外的市场机会却不太多。这是否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就一定得不偿失呢?也不一定。因为外商为了追求长期经济利益,在利用各种市场机会时要综合使用东道国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外商一般也不可能独占全部利润,国内企业会在利益博弈中分得一杯羹。那么如何综合把握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获利或受损的情况,这就涉及到了有关外商对东道国要素的使用及给东道国相关利益主体带来的利益影响的问题。(二)对中国各类要素所有者收益情况的探讨。外商在利用市场机会时,也在操纵着市场的运行,从而掌握着市场利益的分配权,而东道国的相关利益主体未必能获取应得的利益。但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利益将不具有鲜明的国籍性,而呈现在各国之间动态分配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长期发展趋势来动态地、综合地考量外资的进入和投资利益的分配,从而有选择地鼓励外商投资。由于跨国公司是一种在组织结构上动态变化、在地域范围上转移流动的经济组织,它对不同国家各种要素的使用也是在随时变化的,这会直接影响各国供应商、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各种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利益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稳定经营和持续发展。其中对于那些国内企业没有介入的产品和行业,则更多地依赖外资企业。发展中国家只有尽力促使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外资企业在本国长期稳定发展,才能为本国的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带来长期可靠的收益。一般来说,对于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我们应该帮助其加快发展,通过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保持竞争优势,并促使它们将更多的经营环节转移到中国来进行,同时要支持国内企业努力发展成为外资企业的要素或中间产品供应商,以获取更大的利益。当然,从一个较短的时期来看,如果跨国公司进入到中国开展跨国经营,对各种资源、要素及市场机会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并借助其在要素和商品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大幅压低要素价格、提高商品价格,独占其中的利润,而在获取暴利、将市场机会发掘殆尽后又快速撤离东道国,这样的跨国经营是不会给中国的要素所有者和消费者带来中长期收益的,并进而会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三)中国企业的可行对策。现今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已经在中国的很多局部市场中占据了领先地位。中国本土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了很多“瓶颈”,例如:资金、技术、营销网络、客户资源等,这使得中国企业要想完全依赖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获得快速发展十分困难。为了克服“瓶颈”制约,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环境,更多地使用外部资源,特别是借助那些在中国开展经营的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建立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与跨国公司建立伙伴关系,采用战略联盟、服务外包、长期购销合同等方式,将其业务扩展延伸到跨国公司的产业和产品价值链中,成为跨国公司在部分经营领域的长期合作伙伴,以此来获得稳定的销售市场、技术和资金;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可以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和业务系统创新,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与资源、合作单位、供应商与销售客户都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中,有选择地使用各种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和不太明显比较优势的本土生产要素,打造中国企业独有的综合优势,并以此来控制某些经营环节和局部市场,从而使得中国企业能够获得持久稳定的效益,中国的本土要素能够提高在要素市场上的议价能力。

五、结论

在国际市场是不完全的情况下,全球范围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无法实现,在市场中具有垄断力量的跨国公司可以获取大部分的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和企业参与国际循环,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了其比较优势,但这些企业的所有者不一定能获得持久稳定的收益,而中国那些具有较强议价能力和更高流动性的高级生产要素,尽管比较优势可能不明显,但最终会获得更多的收益。像中国这样的拥有比较齐全的生产要素和较好的民族工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获利可能更多一些。为了取得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应利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开放市场环境,更多地共享和使用企业外部资源,特别是借助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开展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M.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38-123.

[2]胡义.《跨国公司组织扩张机理与路径选择》.世界经济研究,2006,(8):67-73.

[3]J. H. Dunning.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3:38-57.

[4]奥利弗·E·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经济学——兼并、协约和策略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8-57.

[5]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1-273.

[6]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4-239.

[7]R. H. 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386-405.

[8]张卫东,钟熙维.《现代企业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49-75.

作者简介:胡义(1971-),男,湖北省京山县人,经济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国际经济学理论范文第2篇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1、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H-O-S理论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但是“里昂惕夫之迷“的存在使之陷入了困境。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经坚持并继承了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认为贸易的真正来源在于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并非资源禀赋的差距。新李嘉图主义以一种比较动态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来解释国际贸易。新李嘉图主义贸易理论把收入分配置于整个的突出位置,并贯穿分析的始终。

新李嘉图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与李嘉图理论不同主要在于:李嘉图是从各国生产的角度即从各国的生产特点不同和劳动效率的高低不同上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差异;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要从各国分配领域、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比较优势的不同。

新李嘉图主义的代表斯蒂德曼认为他的贸易理论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贸易与被生产的生产资料、利润、工资和经济增长的联系上,特别地,斯蒂德曼强调了收入分配在其理论中的突出作用。按照新李嘉图主义的价格决定方式,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生产资料投入系数,劳动投入系数,分配率。由于一国生产某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是由生产技术、分配关系(表现为利润率、利息率和工资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而影响分配关系变动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程度。这样,处于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处于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就自然不同。2、克鲁格曼的贸易理论思想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以李嘉图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原理为代表,但是实际国际贸易中大量贸易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70年代末以来,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在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关基本假设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模型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以成熟的垄断竞争模型(张伯伦垄断竞争)来分析规模经济以及产业内贸易。

克鲁格曼认为在“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式下的市场体系中,产业部门的扩张是通过厂商数目的增加(更大的规模经济)相结合而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国家都以其生产的产品供应世界需求,因而我们就得到了双向的产业内贸易,若各国拥有相同的要素禀赋,就不存在产业间贸易(各国生产等于本国消费量的竞争产品),而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张伯伦垄断竞争部门的更低单位成本的更多商品种类对每个工资收入者而言都是有利的,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社会净福利将抵消收入分配(要素价格)上的矛盾,从而使贸易自由化获得普遍支持。[2]

根据斯蒂格里兹的规模经济与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选择的模型,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由规模经济而不是由要素禀赋或技术的模型,模型中假定规模经济内在于厂商,分析方法去分析规模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国际贸易,最终得出结论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相反,由于与劳动力增长和区域聚集类似的贸易效应,贸易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严密、有说服力的收益递增条件下的贸易模型是可以建立奠定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在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克鲁格曼又考察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型式的关系。竞争的经济被允许贸易时,即使它们有着相同的偏好并从贸易中得益。克鲁格曼又发表了《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得自贸易的利益》该理论模型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这两个基本假定,使新贸易理论向规范化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二)新贸易政策理论的发展

贸易政策理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之一。早在本世纪20年代末,作为“新重商主义”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就指出:“政府的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的理财家来看,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切现实的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的全部毁灭。”[3]在国际贸易方面凯恩斯主张政府干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

本世纪70年代之后,新自由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中心位置,主张政府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适度的干预。作为其中的代表弗雷德曼认为:“自由市场的存在当然并不排除政府的需要,相反的政府的必要性在于它是竞赛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解释和强制执行这些已经被决定的规则的裁判者,时常所做的是大大减少必须通过政治手段来决定的问题范围,从而缩小政府直接参与竞赛的程度。”[4]

1、贸易保护理论的新发展

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贸易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现。DominickSalvatore在的《国际经济学》一书中列出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自动出口限制,技术、行政与其他法规限制、国际卡塔尔、倾销、进出口补贴等。[5]目前较为代表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包括: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保护论以及环境有限新贸易保护论。

1994年,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一书中提出,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旨在通过减少国际贸易和对整个经济的重新定位及使其多样化,让它朝向地区或国家内生产的最大化方向发展,然后以周边地区作为依赖对象,并且只把全球贸易作为最后选择。”[6]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

他们认为在目前的世界环境中,自由贸易所带来的问题比其期望解决的问题多,鉴于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新贸易保护主义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施新型的地区主义“自力更生应该成为国家内部以及一个地区的国家之间的一个共同目标,这样可以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满足需要和提供服务,如果经济活动市委自力更生提供服务,那麽他们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会受到无情竞争的影响也会减少,当生产和就业必须一致为了满足地方需要而服务时,就应该重新将经济活动定位,使其摆脱出口导向的模式。”[7]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后,既可以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福利,又可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结构中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可以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新贸易保护主义还主张为使地区经济发展,来实现贸易平衡和保护世界环境,这就需要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并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的基本观点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发展中国家实行贸易限制,将会造成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的下降,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性产品实行贸易限制。进入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受到低增长和高失业率的困扰,增加了大工业的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1993年发展中国家将近1/3的出口产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制和其他非关税壁垒限制。

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主要表现在借保护世界环境之名限制国外产品的进口,保护本国衰退的劣势产业,其主要论点是:由于人类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优先考虑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了保护环境任何国家都可以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控制污染产品进出口,同时任何产品都应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入成本,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

2、国际贸易的内生性增长的新理论

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可以带动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哈伯勒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是新观念、新技术、新管理和其他技能的传播媒介,国际贸易可以充分利用没有开发的国内资源、刺激国内生产者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使劳动具有了经济规模性,因此国际贸易可以称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为了从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角度进一步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正面作用,经济学家罗莫和卢卡斯提出了内生性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一国减少贸易壁垒并促进国际贸易后,将长期取得加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效应,这主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使该国加快技术引进、吸收、开发以及创新过程,扩大生产经济规模,减少价格扭曲提高资源利用率等[8]。3、不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新贸易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的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市场结构的类型决定了行业的竞争程度和贸易形式,因此依据国内外市场结构的状况来选择指定贸易政策可以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国家利益。80年代初以来,以布兰德、斯本色、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以“战略性贸易”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在规模收益可变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干预的贸易政策只要使用得当能够使一国从相对自由贸易中获益。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讨论各种贸易工具如关税、配额、进出口补贴和进出口税等,在各种市场结构下的运用结果,得出了不同市场结构下应该运用的最佳政策工具,与此同时,他们还指出在寡头市场结构下,贸易政策可能会使干预者获得有利的“战略效应”,并通过抽取和转移他人经济利润以及获得更大的外部经济来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9]新贸易理论对市场运行的优化、干预政策的制定等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1)不同市场结构中贸易政策的制定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将其研究领域集中以下两种市场结构中贸易政策的制定上:

①考虑战略互动作用对出口市场的影响。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在假设一国市场上的国内公司具有市场力量,并同具有市场力量的国外公司竞争基础上,对政府施加的贸易政策如何影响公司行为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进行探讨,这就是所谓“战略出口贸易政策”问题。对于战略出口贸易政策问题,他们根据80年代初提出的布兰德—斯本色模型,分析了寡占市场下厂商进入对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和“一致性推测”的寡占行为,指出厂商进入的可能性进一步削弱了出口补贴促进进出口的作用,更多地加强了出口税收鼓励进出口的作用,同时“一致性推测”这种寡占行为对于自由贸易是最佳的。

②探讨国内市场上战略互动的影响。

他们在假设具有市场力量的国内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基础上,探讨政府政策的作用,这就是所谓“战略出口贸易政策”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克鲁格曼首先经过对外部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之后,提出了建立在外部经济基础上的“出口促进型进口保护理论”,即将外部的规模经济作为独立的幼稚产业加以保护。另一方面,克鲁格曼建立了一个存在规模经济和寡头垄断市场下,以贸易保护促进出口的模型。通过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国内公司的边际成本与国外公司的边际成本成负相关,通过关税保护可以提高国外公司的成本。克鲁格曼还把研究与开发、学习效应与国内公司的边际成本联系起来,认为贸易保护会导致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的提高,使得外部经济效益提高。[10]

(2)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

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等在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贸易政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现有的不完全竞争的模型下,有关最佳贸易政策工具的选择方式:在国内外的市场结构均为完全竞争情况下,自由贸易政策是最优的,但是当一国商品的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程度的优势时,关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并提高福利;在国内外市场结构均为垄断竞争的情况下,贸易形式表现为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的行业内贸易,这时对差异产品征收最佳关税可以改善贸易条件和提高福利;在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但国外市场是垄断情况下,可以通过将国外企业的超额利润抽取一部分作为关税;在国内市场是垄断但国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则可依据国内产业发展情况,采取关税或配额政策;在国内外市场都处于垄断时,可以依据不同的贸易模型如古诺双头垄断模型等制定不同的政策。

保罗·克鲁格曼则认为如果某个国家的政府能够设法保证占领本个某一市场的企业是本国企业而非他国企业,就能以牺牲他国的产业为代价,确保本国企业在这一产业领域内的发展,也能够提高本国的国民收入与福利。他与詹姆斯·布兰德合作发展了国际双头垄断模型,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之上,他假设有一个本国厂商和国外厂商,在国内外市场中进行竞争,在本国开始征收进口关税的情况之下,外国厂商在国内市场的交货成本上升,其边际成本上升,本国厂商产量上升,边际成本下降,这将最终导致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本国厂商的销售量上升,外国厂商销售量下降,本国厂商不仅加强了在国内市场上的优势,也加强了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将在出口市场中获利。[11]克鲁格曼因此认为政府可以实行对每个产业加以保护的政策,直到该产业成本下降到具有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势为止。

二、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

1997年发生在东亚地区并波及到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推动国际经济学界对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国家货币政策、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制度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金融和政策理论有国际金融安全、克鲁格曼的货币汇率理论、国际货币一体化等。

(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趋势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出一个重要特征,世界金融一体化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国际化对世界金融一体化提出了客观要求。随着电讯技术的普及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跨国银行空前的海外扩张,国际银行业竞争加剧发达国家积极开拓、控制新兴市场等等,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迅速。此外,各国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国际投机活动的加剧,以及为逃避各国政府种种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举措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国际金融一体化一个,对促进世界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般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出了国界,使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进而形成世界范围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或者说,是指世界各国均参与全面的经济合作并到任何一国或经济领域的变动均会引起世界经济整体动状态。世界金融一体化是指各国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赖、影响而产生的逐步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趋势。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表现是: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重点是离岸金融市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投资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体系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国际

国际经济学理论范文第3篇

经济学理论试析我国创业投资机构增值服务问题的几点思考

伴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着中国大陆的自主创新、自主创业扶植政策的风生水起,如今,VC、PE已变得炙手可热,各种类型的投资机构对投资项目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从而使得被投资方对于投资机构的选择也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很多创业者也开始将能否提供良好的增值服务作为挑选投资机构的重要衡量标准。

在这种大背景下,关于创业投资机构增值服务的争论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基石创投合伙人王启文认为,增值服务日益成为投资机构的核心,基金与基金之间越来越表现在增值服务的竞争。力合创投董事长冯冠平说,增值服务内容包括市场、技术、管理、资金、资源的整合等;对每个投资公司来说,投给企业的除了资金还有增值服务。湘投高科技创投总经理谢暄认为,增值服务包含了大量内容,而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做完的。如果离开了增值服务,创投机构只能是昙花一现。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总裁李万寿表示,在增值服务方面,创投应当注重利用国际经验,积极向外看、向全球看,而不仅仅局限在我国本土。可见,创投机构已经认识到了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投资机构对自身价值的发掘和增值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增值服务的内涵

一般来说,增值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指根据客户的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或者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最终使得产品的价值增加。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创投机构的增值服务:①参与企业战略远景规划;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公司治理结构;③提炼商业模式;④协助客户进行投资理财,规避风险,提高收益;⑤资本运营,包括再融资、并购重组、上市等一系列方面;⑥引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券商等中介机构;⑦公共关系方面,引入政府资源、客户资源、行业资源和创新技术等。

二、增值服务在创业投资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在创投机构和被投资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创投机构的增值服务,对赢得投资项目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创投机构提供增值服务,主要有: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平台的搭建,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管理上,民营企业,家族式企业等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控不严格,财务管理的能力比较薄弱,关联交易比较多,市场推广与销售能力不足;而且,他们普遍缺乏资本市场的运作经验。另一方面,中国创投机构具备较强的增值服务能力。几年前,中国创投机构普遍”重投资、轻管理”,对投资后增值服务不够重视,而有了近几年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创投机构开始意识到开展增值服务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增值服务水平,中国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策略的调整,将会使“创业投资之路”走得更加稳定牢固。

此外,创投和其他投资的最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增值服务来降低投资风险;通过增值服务来提升投资价值;通过增值服务来打造创业投资自身的竞争力。“资金+管理+服务”才是创业投资的最有模式!当然,各个创投机构所提供的增值服务各有特色,往往与机构出资人背景、行业背景和投资者的偏好有关。这就使得创业企业与创投机构的“搜索与匹配”具有双向性,且增值服务特色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增值服务问题的几点思考

增值服务涉及内容广泛,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提供增值服务的前提是,创业投资机构一定要能够认清形势,抓住实践中的几项主要矛盾。

(1)创业投资机构可以提供的增值服务众多,但不同的企业可能会有所侧重,针对不同的企业,哪项服务是最重要的,最能吸引创业者,这就要求创投机构在具体投资时,基于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和自身能力,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去发挥自身的增值服务水平。

(2)当今创业者都比较看重增值服务,所以,创业投资机构怎样建立全面的,科学的增值服务能力很重要,比如,建立配套服务团队,包括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直接与管理咨询、财务等专业公司进行深入密切的合作关系等。

(3)在投资伊始,当创投机构发现了创业项目存在盈利性和成长性后,很显然,不能无所作为,必然要想让其优势显现出来,自然要参与到其管理中去,只有通过自身的有效参与,才能挖掘出自身想要的东西。因此,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增值服务也可能决定项目的成败。

(4)创投机构在提供增值服务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是“特色”服务,而不是“全能”服务。创投机构不能也不可能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应扬长避短,提供特色服务。第二,应提供“战略”服务,而不是“战术”服务。就是要在发展方向上、经营模式上、内部管理上可以给予建议,但不宜过分具体到企业的经营中去。第三,应提供“距离”服务,而不是“贴身”服务。服务是有距离的,投资经理没有必要“现场说法”,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影响创业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工作。

四、创业投资机构如何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

把资金投入到创业企业,显然只完成了投资的第一步,如果不能提供其他服务,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以下如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增值服务:

(1)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解决创业企业的管理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化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形成对企业经营行为必要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产生管理合力。投资者在投资中,可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与创业者的沟通,客观的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家族化管理、决策个人化和不透明、财务管理混乱、偷税漏税等不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行为。通过完善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建立决策体系科学化、财务管理规范化、机构设置高效化、纳税环节透明化、激励机制合理化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此外,物色高层管理人员,加强与充实创业团队力量,强化中层骨干队伍的作用,这是风险投资提供增值服务的重要内容,例如必要时引入合格的忠于职守的职业经理人,取代原来的创业者负责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2)协助企业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创业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基本纲领。创业投资机构应从宏观角度,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各种有利的资源。自身的行业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为被投资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提供意见和建议,如市场营销与策划、新产品开发与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品牌的打造等,促使企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3)提供财务服务和融资平台的支持

从财务服务的角度,为被投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财务服务,如培训财务人员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记账等。利用创业投资机构的金融网络和自身良好的信誉,协助被投企业进行再融资,吸引新的投资伙伴,协助企业以提供担保形式向银行贷款,协助企业进行重组、购并以及制定上市计划等,帮助企业进行资产调整,引入合适的券商作为保荐人完成辅导期要做的各项工作,并统一思想、行动协调、不断完善,实现投资企业的上市目标,创投机构也能顺势退出,赢得收益。

(4)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业投资机构往往具有一定的政府背景,熟知国家产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同时具有人才资源、金融服务、信誉资源、广告媒体等网络资源,创投机构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把被投资企业和这些宝贵资源进行嫁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提供政策、法律、市场信息等咨询服务,帮助企业预防和处理在市场搏击中的各种危机,保证企业正常的运作和发展。

五、总结

国际经济学理论范文第4篇

(一)缺乏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而当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凤毛麟角,很多案例不是编写的过于简单就是案例的完整性不足,这样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难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全面分析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此外,一些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其与课程的关联程度不高,不能充分的体现一些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应用,而一些国际经贸公司为了商业保密在提供一些信息数据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偏颇,这样就使得案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教师综合素质有限

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借助于高水平的教师,而目前高等学校中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其教学的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上,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在授课的过程中依旧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尤其缺乏一些国际经济贸易的实战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案例教学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案例教学法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对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过程中来,进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到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而当前高校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其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其自身的分析案例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就导致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完全没有实现出来。因此,在推进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进而进一步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案例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案例对于提升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案例选择的过程中要注重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尤其要优先选择一些时间跨度比较小的广为人知的案例,以此来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者,要注重案例的难易程度的控制,使其能够控制在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范围之内,同时还不能够过于简单;再者,要注重案例的教学方式,在设置相关问题时既要设置一些封闭式问题同时也要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来供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案例的种类要进一步多样化,不仅要有成功的案例,同时也要有失败的案例,使得案例能够跨越国界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为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服务。

(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案例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于案例教学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推动案例教学发展的进程中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其能够掌握案例教学的真正内涵;其次,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掌握案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最后,针对当前很多从事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教师教学经验尤其是实战经验不足的现状,学校可以通过让任课教师前往国际贸易单位或者公司实习或者是聘请国际贸易公司或者是企业的一线工作人员来校任教,进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做好自身引导者和组织者的工作,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应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设置必要的讨论交流环节,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在相互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能够找到教学案例中运用的国际经贸专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而使得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得到切实的提升。

三、结语

国际经济学理论范文第5篇

为了促进专业竞赛内容向实践教学的转化,我们专业于2009年重新规划了课程结构,调整后的课程结构表现为以四种竞赛类型为导向的纵向结构,即“平面广告竞赛”、“书籍装帧竞赛”、“包装设计竞赛”以及“多媒体设计竞赛”(见图1)。然后根据2、3年级学生的意愿和潜力,对应4种竞赛类型将他们分成4组,每组30人左右,按年级高低和个人能力实行阶梯搭配,并由一个在此方面具有专长的教师带队,在创作竞赛作品过程中确定学生组长,负责任务的分工与管理。此举为不同年级学生的交流合作创造了环境,有利于2年级学生较早地积累竞赛经验,从而养成适度的紧张感,为3年级的竞赛创作乃至4年级的实训就业打下了宽厚的实践基础。

我们现以“平面广告竞赛”组为例。该组学生在2年级两个学期除了学习一些共同课程之外,而只需要学习“CorelDraw矢量绘图”和“SPSS统计基础”两门软件课(第3学期),以及标志设计(第3学期)、VI设计(第3学期)、广告设计(第4学期)、招贴设计(第4学期)4门专业课,而调整前的2年级学生除了要学习上述5门课程之外,还要学习书籍装帧、包装设计、网页设计等相关课程。课程种类多,因此单个课程课时量相对要少,学生往往刚找到学习门路,课程就结束了。而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中,每组学生应学课程的种类同以往相比有着明显的减少,但是单个课程的课时变长,这样就有助于学生深入研究设计对象。

我们在新课程结构内实行了4条新的举措:

第一,设置自学课程。方法是新开或将原先几个课时长、学习门槛低或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的课程降格为自学课程;对自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则由专业教师确定;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或利用社会培训资源来掌握知识,例如原先培养方案中一年级的“Photoshop基础”、“Dreamweaver(html)”因学习门槛较低,以及内容上与“Photoshop高级”有重叠的“Firework”,都被调整为自学课程。

第二,整合老化课程资源。按照自学课程的设置思路,我们删除了几门指向不明确的美术技法课,将几门内容重叠的理论课合为一门课程,使调整后的基础理论课内容更精练、目标更突出。

第三,更新课程。我们利用节余出的200多节课时开设了4门有助于学生拓展设计思路和提高分析手段的软件课程。例如“Indesign排版设计”、“Dreamweaver(Div+CSS3+JavaScript)”,以及从工业设计专业引进的打通课程“Rhino初/高级”和从我校统计学专业引进的“SPSS统计基础”(用于广告市场调研和文案创作中对调研样本的数据统计分析,传授给学生基本的客观分析与评价方法)。

第四,组织院内专业竞赛。组织院内专业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自学课程成果和提升竞赛意识,“手绘海报竞赛”、“电子书设计竞赛”分别是视传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书籍装帧竞赛”组学生参加的竞赛,其中“电子书设计竞赛”要求学生自学“Ebookworkshop”和“ZineMaker”两个软件之后进行创作。从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来看,专业课程、自学课程、专业打通课程与院内竞赛之间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关系,而且也能有效地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先学生课内作业与课外生活严格分开的状况。许多学生反映实行分组之后,花在上网、打游戏等娱乐活动上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普遍感到了紧张与压力,变得忙碌起来。

包装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过程分析

以下就“包装设计竞赛”组为例,探讨课程的实施过程以及结构调整后的效果。包装设计以“包装设计(一)”和“包装设计(二)”两门课程为主,辅以“Rhino初/高级”和一些共同课程。

在调整后的培养方案中两门课程共增加到256个课时和6个学分,分别设置在第3学期和第4学期各128个学时。包装组的学生一年级时就进行了造型设计、文字设计、图形设计、“Photoshop基础”和“摄影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在一年级第2学期的“造型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引入纸雕创作、陶艺造型等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三维立体空间意识与造型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此点以往是视传专业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它可为二年级分组打下基础。

比如陶艺的造型练习偏向学生的空间想像和制作工艺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室完成陶艺作业,实验室派专门的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的问题。学生需要的设备设施、实验材料则由学校统一提供。课程的题目也比较宽泛,如用陶艺技法表达“容器”的概念,从具象的茶壶到抽象的表达都合乎要求;课堂讨论主要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当然有老师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学生的发言很踊跃,互动性很强。于是每个课题从创意到最终完成,都要经过好几轮的评价,最后的作品就会比较成熟和完整。纸雕创作也和陶艺造型专题训练类似,但不安排学生做盒型练习。盒型练习在二年级第3学期的“包装设计(一)”中另有安排。此外,考虑到学习的阶段性要求,二年级分组后还可以针对竞赛要求扩充金属、玻璃方面的训练。

“包装设计(一)”为128个学时,分两个阶段,各64个学时。在第一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盒型练习,然后上交至少8个盒型作业;教师鼓励学生做一些超越实用性的探索,做的东西不一定有实用价值,但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第一阶段成果评价上依然沿袭教师主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在第二阶段,学生只要求完成一个作业,即独立设计完整的商品包装,具体选题既可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整个制作过程同样要经过好几轮的评价。学生要利用图形、文字、色彩和造型语言,通过艺术手法传达商品信息;学院为此购入了精雕机、快速成型机等工艺设备,建立了模型工作室确保了实施创意的技术条件。比如有个作业要求学生用纸板给保龄球做一个便于携带的包装,要求学生用Rhino建模,输出图纸,然后在快速切割机上切割,通过设备以辅助制作,大大提高了作品的品质,也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包装设计(一)”对学生的定位培养上与普通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要求学生从包装观念、设计方法、材料运用和促销的角度,对包装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启发学生具备全局观念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院和大贺(中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印刷公司、南京精益印刷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在课程上会有一段时间被安排到这些企业实践,期间学生可以实际操作一些“UV上光”、“电化铝烫印箔”等学校无法提供的工艺技术,耗材费用则由学院从学生实验费中提供部分补贴。

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包装设计(一)”的课程目标还包括了让学生了解销售包装设计、运输包装设计以及包装工艺设计的区别,所有的包装设计都力求实现包装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完美结合,这是一个整体的设计概念。而平面设计只是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我们不可能按照平面设计的观念完成商品包装的整体功能设计。为适应现代包装设计与包装教育,学院必须树立包装整体系统化设计的观念,进行包装的整体系统化设计。这个目标在“包装设计(二)”中让学生有着更为深入的学习与体验。

二年级下学期的“包装设计(二)”同样是128个学时,两个阶段分别为64个学时。第一阶段安排容器的制作,第二阶段完成外包装设计制作。课程设置更加整体系统。从消费者心理与包装定位、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括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测试、包装装潢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包装机械、包装印刷及Rhino高级建模)等各个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具体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完成企业实题或竞赛课题。企业实题一般由老师提供,师生共同为企业设计包装。比如2010年的“包装设计(二)”,教师提供了南京“海尔曼斯”蚕丝毛衫包装设计的企业实题,以及13th全国大学生设计“大师奖”暨张江杯“视觉城市”主题设计大赛之“城市产品形象设计”两个竞赛课题,学生可任选一题。

我们以“城市产品形象设计”中的茶(叶)器包装为例,由一位陶艺老师、一位平面广告老师共同负责,从消费者心理、包装定位再到包装造型设计、后期制作等方面和学生一起共同创作。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信息量大,具有很强的操作意义。要想跟上节奏,学生还得利用课余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有了“包装设计(一)”的基础,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容器造型的设计创新上,在包装结构上追求大胆创新,打破传统常规造型,提倡借鉴民间包装结构方式,重新变化解构使之为己所用。

在外包装造型上,学生在老师启发下尝试使用茅草、藤条、木材、彩色花纹织锦、土纸及金属等材料;在外包装的色彩应用上,充分发挥纸、线、竹、麻和木等自然的色彩与图案的主体色彩之间的巧妙和谐与对比关系,每个人选择自己的独特感受去应用这些因素,大胆想象,组合成新的包装色彩语言。

作品之中有黄瓦红墙的“紫禁城”,有黑瓦白墙的“江南园林”,有精致华美的“官窑瓷器”,也有朴实稚拙的“粗陶大碗”。在销售环节设计上,有的学生把握消费心理设计出边卖边包的方式,使全套包装获得了一定的附加值。其中一位学生的作品从大赛7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奖。

实践教学与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