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 产业经济 直接效应 间接效应

一、研究背景

1978年以来,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下,我国旅游业尤其是东部旅游业快速发展,而在1996年后国家也推出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快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截止2014年,我国旅游收入已超过26000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已经超过12000人次,旅游收入已经成为GDP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山东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依托独立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在中国已经查明拥有的旅游资源66种旅游资源中山东拥有其中的64种。目前山东推出了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国际风筝会、泰山国际登山节、菏泽牡丹花会等旅游节庆活动,开办了孔子文化游、孔子家乡修学旅游、齐鲁民俗旅游、书法旅游、烹饪旅游、钓鱼旅游等30多项专项旅游活动。全省已经基本形成了以烟台、青岛、威海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历史名胜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风貌为特征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以及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曲阜圣地之旅)等6大旅游区。

二、山东旅游业发展状况简介

近年来山东省的历年旅游状况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由上述图标可以看出山东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良好,总收入从2005年的1038.70增长至2014年的587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21%,而总人次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5.95亿次,远远超过了山东省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在人均花费方面年平均增长却只有3.7%,这充分说明了山东不仅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安全、文明、和谐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成为了一个经济实惠的旅游目的地。

而在旅游花费构成方面山东省的比例如上图所示,山东的旅游消费最大比例还是长途交通、住宿以及游览费用,合计超过旅游总费用的50%,而旅游行业利润较高的购物、娱乐与餐饮中只有购物能占据18%左右的份额,其余两项均低于10%因此,山东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有效对策和优化服务,大幅度提高旅游消费中的吃、购、娱的消费比重,从而全面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购物消费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旅游纪念品种单调,形式雷同,粗制滥造,没有特色。正如有的游客所说,“灵岩寺没有大木鱼,要买就去峨眉山;唠山虽是道教山,但是没有道士剑;编钟虽然出土山东地,较大的编钟要到南昌去花钱;山东旅游没有文化衫,更缺特鲜明的钥匙链;拐杖没有特色记,下雨没有特色伞”。因此,要精心研制富有山东各旅游景点特色的精品性纪念品,其中包括精品性文物复制品。”从而提高购物消费在旅游收入构成中的比重。

三、实证分析

一个区域的旅游总收入就是一个区域内外来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衣、宿、游、行、购、娱花费的总和。然而,由于统计口径及其它方面的原因,区域的旅游总收入与其旅游者在同一范围、同一时间段内的旅游花费并不一致,由于其差别不大并且考虑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当作同一概念考虑。

区域内外旅游者的花费,即一个区域的旅游收入,对其区域的经济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直接关联着一个区域的经济收入,由交通费、食宿费、饮食费、娱乐费、商品购买费及服务购买的费用构成。旅游业的收入越大,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就越大。目前学术届认为,旅游业对GDP的影响力有几种不同的衡量标准:旅游总收入对GDP的影响力、旅游业增加值对GDP所谓影响力及旅游业总产值对GDP的影响力等。本文出于资料查找等方面的考虑,决定采取第一个标准。

(一)直接效应分析

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对GDP的直接影响如上图标所示,上图标分析了从2005年至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百分比的走势。从分析结果来看,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百分比从2005年的5.92%一直上升到2014年的9.89%,由此可以看出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的增长十分迅猛。从总值上来看旅游业总收入也是从2005年的1038.70增长到2014年的5878.00,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山东省的年均GDP增长速度。

(二)间接效应分析

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除了对GDP有直接影响效应外还具有间接影响效应,本文采用把山东旅游业总收入对山东GDP做回归的方式测算间接影响效应。

具体做法为将山东省旅游总收入对山东省GDP按照Y=a+bX的方式进行回归,其中Y为GDP,X为山东省旅游总收入。为了方便解释意义,把数据做对数化处理即:LNY=a+bLNX,根据STATA处理结果得:

由图中可以看出LNY=5.201558+0.6692078LNX,这意味着山东旅游总收入每增加1%则山东GDP增加0.67%,模型的R方和调整R方均达到了0.99以上,拟合效果较好,t值都大于50表明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方程设立是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旅游业收入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 产业素质 机理

“十一五”期间,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旅游产业经济总量扩张较为明显,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2107.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224.7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旅游者7.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71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直接与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市就业人员总量的15.9%,旅游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但是总体看来,北京旅游产业综合素质不高的局面还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诸如体制机制整合不足、产品创新不够,同质化问题严重、价格战不断升级、人才瓶颈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北京旅游产业素质升级是培育首都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亚洲商务、会展之都,国际一流旅游城市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国内对北京旅游产业素质升级问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很少,而且对于产业素质的研究文献也不多见。国外对产业素质概念很少提及,更多地关注产业结构、产业集群及产业竞争力等相关问题。对区域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及相关政策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希望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产业素质的内涵

产业素质既反映微观经济的产品、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和产业组织的质,也反映宏观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质,还反映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刘增恒,1994)而区域产业素质则是指区域产业系统的性质或质量,它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演变和发展的(黄燕,2003)。某一产业的素质可以看作是这一产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制度状况、管理水平以及获利状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能够反映产业系统整体功能的状况。

旅游产业素质则是指旅游产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制度状况、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以及获利能力等方面综合体现。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关键是旅游产业通过转型及结构优化,促使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由量到质的转变,促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增强旅游产业竞争力,实现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旅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无论在组织形式还是运行模式等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是实现旅游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分析

旅游产业素质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而会影响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探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机理,并以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显得尤为重要。对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机理进行分析,可以提升研究的理论性、系统性,为未来北京旅游产业素质提升的政策制定奠定基础,为促进北京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有用的参考。

(一)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推动因素

旅游需求和供给是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直接因素,其它因素最终都将通过旅游需求与供给这两个因素作用于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过程。在其他因素的推动下,旅游需求层次不断升级,旅游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旅游产业素质不断升级。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则是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核心要素,而诸如利益相关者、文化等人文环境因素是辅助因素。

技术进步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会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对旅游需求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可以改变要素投入比例,开发创新更多的旅游产品,改变旅游产品结构。最终会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而制度创新是通过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及其组织形式等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交易费用,提供激励,最终推动旅游产业素质不断升级的。

(二)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

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构成了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产业素质升级的一般原理结合旅游产业的特点,归纳总结出推动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机制,系统描述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状况。

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动力与其他产业一样都来源于创新体系发展,其核心是制度与技术两大类型的创新,并且二者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制度创新体系提供系统渐进式变迁的激励结构(尤其是制度安排)以及组织惯例突变的内生机制。技术创新则提供了制度创新和产业系统状态激进式变迁的根本诱因、基础平台和动力生成机制,它是最基础性的推动力。

旅游产业素质升级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体企业技术创新局部制度创新创新扩散群体技术创新产业制度变迁系统环境适应性改变产业产生、成长、成熟或衰亡旅游产业素质升级。(何维达、吴玉萍,2007)

(三)旅游产业素质升级的主要路径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旅游产业 综合竞争力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A Jhahti探讨了芬兰的旅游竞争力;Ritchie, J.R.B, Crouch,G.I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探讨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李葆盛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赵书华、李辉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钻石模型”定义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构成;盛见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为潜在竞争力、外生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综合上述成果,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4个层面:国家旅游竞争力研究;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和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有关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对比分析和类型划分较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业绩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研究中常根据某地区的旅游业业绩来评价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例如张争胜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周树民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五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第二种是因素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注重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例如Mihalic根据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组织、信息、效率等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万绪才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等方面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梁明珠和陈小洁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王兆峰从旅游品牌竞争力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绩虽然是旅游竞争力的表现,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通过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来体现。鉴于此,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出发,归纳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种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

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旅游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全面性和相关性原则,本文选取了旅游要素竞争力、旅游行业实力和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3个大类共40个原始指标,组成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竞争力,包括自有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3个二级指标。其中,自有资源竞争力包括世界遗产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A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三级指标。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区域总人口、旅游饭店职工数、旅行社职工数、旅游院校学生数和旅游院校数5个三级指标。资本竞争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吸引外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个三级指标。

其次是旅游行业实力,包括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场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包括国内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房间数、星级饭店床位数、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星级饭店旅游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旅游业从业人数8个三级指标。旅游市场竞争力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数5个三级指标。

最后是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包括游客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高等学校数、教育经费5个三级指标。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三产比重6个三级指标。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法包含两种现代多元统计分析,即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当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达到某一百分比时(通常≥85%) ,就说明这几个公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所选取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间又不相关。

本文选取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旅游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按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了5个公因子,并把公因子1命名为旅游产业支持力因子,其中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旅游饭店职工数、入境游客接待人数、旅游饭店房间数、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职工数、星级饭店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2命名为资本竞争力因子,其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吸引外资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3命名为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国内游客接待人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4A景区、世界遗产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4命名为人力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旅游院校学生数、旅游院校数、三产占GDP的比重、世界遗产数、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5命名为政府支持力因子,其中旅游业占三产比重、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这5个公因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信息特征,在进行斜交旋转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因子贡献率占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可得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见表1)。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在对经济类别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得各类数量分布表(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可以对该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组中哪一组与其他各组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即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在进行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时,本文选用One-Way ANOVA过程,将5个因子移入因变量,3个类移入“Factor”,运用邓肯法可以得出3个类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类型1对公因子1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支持产业型;类型2对公因子4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人力资源型;类型3对公因子3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型。根据表2各类数量分布表可知,属于支持产业型的有江苏、 广东两个省;属于人力资源型的有:吉林、江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六个省和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以及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属于旅游资源型的有: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14个省和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

结合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序表可以看出,类型1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类型2综合竞争力得分除了天津外都小于0,说明它们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类型3中有6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大于0,有10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小于0,总体来看,竞争力水平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旅游产业支持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人力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旅游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中。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第一类区域,提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是继续加快交通、商贸、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基础产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第二类区域来说,则要加快高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旅游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国际市场的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兴旅;对于第三类区域来说,则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此外,还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精品旅游区为吸引,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森林,郭鲁芳,王莹.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李葆盛.旅游竞争力之战略构想[M].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0(3)

3.赵书华,李辉.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4.林源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

5.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8)

6.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芷江侗族自治县 旅游产业 现状 作用

一、芷江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芷江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芷江县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浓厚,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自然资源齐全,物产丰富,发展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2年,芷江县提出了把“加速推进旅游国际化”列入了芷江“四化”(即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旅游国际化)的进程之一,将旅游产业推向了市场。经过多年的开发,芷江县旅游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旅游业已成为芷江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根据芷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外事侨务局提供的资料,除2003年因“非典”缘故,芷江县历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1年来,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的游客近1128.52万人次,平均年增长22.59%;旅游收入共计230740万元,平均年增长17.06%;2011年旅游产业年收入达8.3亿元,创历史新高。芷江旅游业已成为芷江县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并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具体来看,芷江县旅游经济总量增长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旅游产业产值的绝对增长量,二是当年旅游业产值较上年的增长率。从绝对增长量来看,2001年仅接待旅游人数40.4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2300万元,而2011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51.2万人次,旅游收入83000万美元,分别是1999年的6.2倍和30.1倍;从芷江县旅游业产值较上年增长率的变化来看,11年间的旅游业产值,除2003年受非典的影响,旅游收入增长率呈负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处于10%以上的增长水平。尤其2004—2005年间,芷江县旅游业年平均增速均为70%左右,其在芷江县的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所以旅游业已经成为芷江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芷江经济发展要素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十五”期间,芷江创新机制,吸引多方资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截至2011年底,全县有15家星级商务宾馆,接待能力有3180个床位,另建有各类度假宾馆、休闲山庄、农家乐100余家,旅游定点餐馆10余家,歌舞厅、健身中心、休闲酒吧等娱乐场所10余家,形成“行、游、住、食、购、娱”六要素齐全,结构合理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近年来,芷江县旅游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除了公路交通得到完善之外,航空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航、铁路、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旅游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均有效促进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在芷江停留时间由过去的1.5天延长到2.5天。

3、旅游市场结构日趋合理

近年来芷江县旅游业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等的蓬勃发展。芷江正从原来的城市旅游向旅游城市转型,由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从芷江旅游市场客源地来看,在国内市场方面,周边省市主要以长株潭、邵阳、衡阳、郴州等地为主要客源,其旅游高峰一般为每年的6—9月份,而对于省内的游客市场已由过去的周边几个城市和景区接待为主,转向全省范围内的各个城市。总体看来,双休、暑假、黄金周等假日旅游的客源量大幅增长。据统计2009年芷江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行业总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46%,创历史最高纪录。

4、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指旅游者以货币形式向旅游经营者购买,一次旅游活动所消费的全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具有时间上的时序性和空间上的定点性等特点。目前,芷江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芷江目前己形成三道坑自然旅游区、花山寨、杨溪云树、明山森林公园、茅从河漂流等体现旅游者需求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历史类旅游产品。如受降纪念坊、飞虎队纪念馆、天后宫、龙津风雨桥、奎文阁、熊公馆、沈从文旧居、天后宫、景星寺、明山观等集结芷江历史文化气息的历史类旅游产品。目前芷江县“国际和平文化节”已成为芷江向外推出的旅游王牌之一。

(3)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如民族文化广场、芷江和平广场、万和鼓楼、龙津风雨桥、泰和塔、侗族大歌、芦笙舞等。同时久负盛名的侗家合拢宴为“天下第一合拢宴”,也是芷江很好的民俗风情类旅游产品之一。

二、旅游业发展对芷江县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被誉为现代新兴的“朝阳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拉动消费,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经济;有利于拓展就业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发展旅游产业对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说,发展旅游产业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旅游产业经济分析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归纳了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我国区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

随着旅游产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朝阳产业之一,有关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成为热点。例如,A Jhahti探讨了芬兰的旅游竞争力;Ritchie, J.R.B, Crouch,G.I对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及竞争力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其中,杨森林、郭鲁芳和王莹探讨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李葆盛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赵书华、李辉对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做了定量分析;林源源基于“钻石模型”定义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要素构成;盛见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分解为潜在竞争力、外生和内生资源禀赋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综合上述成果,关于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分为4个层面:国家旅游竞争力研究;地区旅游竞争力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和旅游业内部某一行业竞争力研究。尽管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把区域旅游竞争力看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有关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的对比分析和类型划分较少,本文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概述

目前,有关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种观点:

第一种是业绩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研究中常根据某地区的旅游业业绩来评价该地区的旅游竞争力。例如张争胜和周永章用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企业数量等评价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周树民采用旅游业发展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指标比较西安、北京和成都的旅游竞争力。易丽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五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第二种是因素观。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注重探讨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例如Mihalic根据旅游地的吸引力、管理、组织、信息、效率等计量区域旅游竞争力。万绪才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等方面构建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梁明珠和陈小洁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主题旅游城镇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王兆峰从旅游品牌竞争力入手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绩虽然是旅游竞争力的表现,但它本身并不代表竞争力。旅游竞争力最终还是要通过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来体现。鉴于此,本文从因素观角度出发,归纳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种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

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和旅游产业的产业特征,按照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代表性、全面性和相关性原则,本文选取了旅游要素竞争力、旅游行业实力和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3个大类共40个原始指标,组成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旅游要素竞争力,包括自有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3个二级指标。其中,自有资源竞争力包括世界遗产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4A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公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三级指标。人力资源竞争力包括区域总人口、旅游饭店职工数、旅行社职工数、旅游院校学生数和旅游院校数5个三级指标。资本竞争力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吸引外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个三级指标。

其次是旅游行业实力,包括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和旅游市场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包括国内旅行社数、星级饭店数、星级饭店房间数、星级饭店床位数、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星级饭店旅游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人均占用固定资产、旅游业从业人数8个三级指标。旅游市场竞争力包括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接待人数5个三级指标。

最后是旅游经济社会支持力,包括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旅游支持产业竞争力包括游客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高等学校数、教育经费5个三级指标。旅游经济政府支持力包括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GDP比重、旅游业占三产比重6个三级指标。

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和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并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子生态分析法包含两种现代多元统计分析,即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当这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达到某一百分比时(通常≥85%) ,就说明这几个公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所选取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而彼此之间又不相关。

本文选取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旅游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按公因子累计贡献率超过85%的原则提取了5个公因子,并把公因子1命名为旅游产业支持力因子,其中星级饭店旅游业税金、旅游饭店职工数、入境游客接待人数、旅游饭店房间数、旅游外汇收入、旅行社职工数、星级饭店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2命名为资本竞争力因子,其中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吸引外资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3命名为旅游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国内游客接待人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4A景区、世界遗产数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4命名为人力资源竞争力因子,其中旅游院校学生数、旅游院校数、三产占GDP的比重、世界遗产数、旅游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把公因子5命名为政府支持力因子,其中旅游业占三产比重、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指标在该因子上有较高的负荷。这5个公因子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信息特征,在进行斜交旋转后由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因子贡献率占5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可得到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见表1)。

(二)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依据样品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系统聚类法。在对经济类别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后,可得各类数量分布表(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经济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作一维方差分析,它可以对该因素的若干水平分组中哪一组与其他各组均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即进行均值的多重比较。在进行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时,本文选用One-Way ANOVA过程,将5个因子移入因变量,3个类移入“Factor”,运用邓肯法可以得出3个类对各因子的重视程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类型1对公因子1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支持产业型;类型2对公因子4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人力资源型;类型3对公因子3的重视程度最高,因此将其命名为旅游资源型。根据表2各类数量分布表可知,属于支持产业型的有江苏、 广东两个省;属于人力资源型的有:吉林、江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六个省和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五个自治区以及天津、重庆两个直辖市;属于旅游资源型的有: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14个省和上海、北京两个直辖市。

结合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得分及排序表可以看出,类型1综合竞争力排名靠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类型2综合竞争力得分除了天津外都小于0,说明它们的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类型3中有6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大于0,有10个省综合竞争力水平小于0,总体来看,竞争力水平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旅游产业支持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强;人力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旅游资源型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居中。

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第一类区域,提升旅游竞争力的策略是继续加快交通、商贸、邮电通信、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基础产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第二类区域来说,则要加快高级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改革旅游教育培训方式方法,努力培养和引进国内国际市场的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人才兴旅;对于第三类区域来说,则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把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资源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此外,还要以大企业为龙头,以精品旅游区为吸引,积极拓展入境游市场,全面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森林,郭鲁芳,王莹.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策略[M].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2.李葆盛.旅游竞争力之战略构想[M].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0(3)

3.赵书华,李辉.全球旅游服务贸易9强的国际竞争力的定量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4.林源源.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

5.盛见.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基于竞争力性质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8)

6.张争胜,周永章.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