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性消费的含义

理性消费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性消费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理性消费的含义

理性消费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特征;成因;防范措施

Abstract: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economicdevelopmenttourismdemandshavebeenmoreincreased.Thisbringsaboutnewneedsfortouristconsumptionresearch,eventhoughthecurrentstudyremainsratherlimited.Tourists′irrationalconsumptionbehaviorgetsmoreprevalentassoonastourismactivitiesdevelopmorefrequently.Thisphenomenonmayrestrictitsfurtherdevelopment.Thepaperexpoundstourists′irrationalconsumptionbehaviorintermsofcharacter,causeandprecaution.

Keywords:tourist;irrationalconsumptionbehavior;character;cause;precaution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已发生变化,旅游在过去是有钱人的消费,现在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需要。但由于经济能力、观念和消费心理的差异,旅游者消费行为呈现多样化,非理性消费行为随之越来越普遍,这对于旅游者本身和旅游业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研究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为旅游地的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旅行社的线路设计与服务改善以及相关部门制定旅游政策提供参考。

近几年来,学术界出现了不少研究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科研成果。黄德海对我国当前消费品市场上非理性消费的主要表现进行研究[1];黄守坤从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2];刘佳刚等[3]介绍了三种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但是专门研究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文献很少,仅见李菊霞等[4]研究了我国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具体表现和消除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途径。笔者试图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界定,分析其特征、危害、成因,从而探索出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旅游者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界定

旅游者消费行为是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的地域“交换”,产生消费行为或消费过程[5]。旅游者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地和旅游产品的信息接收、感知、选择和决策这一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会表现出理性或非理。所谓理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行为。非理性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做出的不合理的消费决策,它一般表现为消费者不按追求效用最大化进行消费,或是消费时没有考虑收入的约束,或是不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进行消费,或是对消费品的判断认识不足等。

三、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危害

(一)旅游时间选择过度集中

自从1999年国家假日办实行黄金周、双休日的假日政策后,旅游者进行旅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和春节这三个时间段。根据中国旅游网的报道,2005年的五一、十一、春节黄金周的旅游人数分别为1.21亿人次、1.11亿人次和0.69亿人次,占全年入境与国内旅游人数的22.59%(见表1)。在此期间,许多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旅游配套设施的利用率达到100%,有些著名景区不得不采用每天限流或提高价格来应付滚滚人流带来的压力。黄金周景点过热,不但降低了旅游者的满意度,并对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造成破坏。旅游者选择这些时段进行旅游没有追求效用最大化,属于非理性消费行为。

(二)旅游空间选择不合理

我国拥有很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分布地域比较广,但旅游者在进行旅游地选择时,绝大部分偏向热点景区,而温点或冷点景区备受冷落。据统计,2005年五一期间,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39个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人数占五一期间总人数的38.70%。就是面对同一景区,旅游者选择游览景点也呈现出趋热避冷,例如南岳衡山的景点大庙、祝融峰游人如织,有增无减,而风景优美的藏经殿、麻姑仙镜等景点游人不多,由冷点渐成为了冰点。这一局面的进一步恶化给旅游地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此引起旅游地环境的破坏和旅游质量下降。

(三)异化旅游内容

不少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其部分行为对旅游内容进行异化。有些旅游者利用公费旅游的机会,对美丽的旅游景观不加理睬,只进行日常的一些大众娱乐项目,例如玩牌。曾有报道,不少到三峡旅游的游客在游船上不欣赏三峡风光,取而代之的是玩牌。还有些旅游者以旅游为幌子,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不健康的感官享受,开展、看、聚赌、吸毒贩毒等非法活动。这一现象不具有普遍性,但如不及时加以制止,随着旅游朝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只会蔓延开来。另外,在旅游过程中,一些旅游者在不良导游的游说下,或者自身的爱贪小便宜习惯的影响下,出现购物不追求物美价廉、容易上当购买伪劣旅游商品等非理性消费行为。还有一些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在没有考虑自己的收入或收入阶层等约束条件下,一味追求商品或服务的效用,盲目攀比高档消费。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旅游本来的含义

(四)破坏环境和设施

早在2002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负责人、全国政协委员梁从诫就指出非理性消费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消极影响[6]。除了上面讲到了旅游者在旅游时空选择的过度集中造成了环境和设施的破坏,还有不少旅游者受自己不良习惯的影响或者对旅游服务不满,在旅游活动中不讲卫生,例如乱扔垃圾和随地吐痰等,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到著名景点喜欢留下“某某到此一游”,或者在文物上面涂鸦,制造大量的旅游垃圾文化,给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无形中给后来的旅游者一个错误的引导。这些忽视社会公德的行为都属于非理性消费行为。

四、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成因

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原因很多,归纳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旅游产品的特点造就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形成旅游者的决策是一个结构化和连续的过程,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面对复杂的情景和问题时,旅游者会采取捷径或应用部分信息进行处理,这样容易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产生。由于旅游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异地性和综合性等特征,供需方对旅游产品的信息获取严重不对称,使旅游者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决策出现非理性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为了降低风险,在选择旅游地时出现趋热避冷。

另外,旅游产品单一和组合不合理也是造成旅游者对旅游内容进行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旅游者在钱和闲都不缺的情况下,当然希望旅游产品能满足个人的需要,而现阶段旅游产品的内容单一,形式以团体消费为主,这无形中造成了供需不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旅游者很容易产生改变旅游项目内容的心理和行为。

(二)旅游者本身的原因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

旅游者自身养成的好奇心理、对利益的冲动、贪图便宜、不计后果等消费心理和一些不良的消费习惯导致了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一些旅游者出于对某种旅游资源的好奇,在不考虑自身收入、产品价格水平等约束条件,进行旅游消费。或是把旅游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为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而进行盲目攀比和过分讲究旅游的消费档次。或是在作决策时,未经仔细考虑或者对旅游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主观上形成决策上的失误;或是受传统文化或宗教文化的影响,旅游消费并不是遵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进行。前面说到,旅游者在旅游时间选择上的过度集中,很大程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平时聚少散多,只有在黄金周和春节,家人才有机会为了增进家人和睦而进行家庭旅游。

(三)旅游供应商的经营策略推动非理性消费行为发生

有些旅游供应商专门针对旅游者的非理性消费行为进行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产品促销。例如,国外和国内旅游供应商推出不少超豪华酒店或者富人度假旅游区,专门针对富豪们的攀比心理进行产品开发和定价;户外用品就是特意为野外运动发烧友开发出来的产业,不少商家推出能被发烧友们肯定的专业产品,除了赚到不少好口碑,最终反映到市场销售业绩上[7]。还有一些旅游供应商提供名副其实的旅游产品,把旅游者骗来消费,从而导致非理性消费行为。

(四)旅游媒体的营销手段引发非理性消费行为

一些旅游媒体进行虚假广告宣传,使旅游者在作决策时产生错觉。宣传的低价旅游线路与实际消费价格不一致,或夸大旅游带来的身心体验,造成旅游者在消费时心理失衡,从而引发破坏景点、制造垃圾等非理性消费行为。旅游媒体利用事件营销,夸大或曲解旅游产品的效用,一方面,造成旅游者盲目进行消费,引起部分景区过热,旅游消费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引发旅游产品价格的暴涨暴跌,不利于物价稳定。

五、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防范措施

由上面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是普遍的但不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和旅游者合理消费。因此,针对以上情况,要对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加以正确的引导。

第一,大力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日渐丰富,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将缩小供需差距,推动大众旅游的发展。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过程中,要考虑将不同的旅游产品以一个鲜明的主题加以组合,或者开发综合性强的产品,从而满足一个团队中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要充分发挥旅游者的主观能动性,留给旅游者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旅游体验。

第二,提高国民素质,形成健康的消费观。我国相关部门对此做了不少工作。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05年7月发出通知,部署在全国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9月1日联合了《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12月中旬,中央文明委、国家旅游局等10部门又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深入宣传践行《指南》和《公约》。提高国民素质是一项长期工作。每一个阶段都要社会各界大力配合来完成。政府可以通过旅游媒体做大量的公益广告。

第三,加强旅游供应商的企业诚信建设。非理往往是可以预期的,旅游供应商可以利用旅游者的非理获取利益。因此,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旅游者投诉管理制度和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对旅游供应商的商业行为进行监管,以保证广大旅游者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另外,旅游供应商的管理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注重环保,讲诚信,也在很大程度上制止了不良旅游消费行为并教育了旅游者。所以,旅游供应商应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法规意识,规范自身的执业水平,多开展诚信活动,营造诚信环境,形成诚信文化,这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有利于引导旅游者进行合理消费,达到供需双方“共赢”。

第四,正确引导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旅游业来说,一方面要借助媒体的影响来推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要防止媒体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媒体的受众是广大民众,媒体信息传递给旅游者较其它促销方式来说更加迅速,对旅游者做决策产生影响,容易导致旅游者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政府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以规范媒体报道的公正,社会各界应该大力呼吁媒体加强其公性力,这有利于减少旅游者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发生。

总之,在面对旅游者的非理性消费时,除了加强行业规范和法律健全,更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去引导旅游者逐渐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社会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不单单考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注重引导旅游者进行合理消费。有不少经济学学者认为假日经济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不能带来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对节假日进行合理分流,旅游者出游的时间相对分散,这对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者健康消费都有利。

参考文献:

[1]黄德海.理性与非理性消费行为刍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21(3):82.

[2]黄守坤.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J].商业研究,2005(10):14-17.

[3]刘佳刚,刘乐山.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6,22(1):85-88.

[4]李菊霞,林翔.关于引导我国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1(6):169-170.

[5]沈振剑.河南境外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J].中州学刊,2005(4):43.

理性消费的含义范文第2篇

一、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现状及特点

1、奢侈品消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研究,月收入在2万元到5万元之间属于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约1.6亿人,占总人口的13%。这一数目还在迅速增长。估计到2010年,中国的这个消费群将增至2.5亿人。未来10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二。毕马威咨询公司在针对中国消费品市场所作的调查报告称中国是蓬勃发展的消费品市场,受访的绝大部分在中国经营消费品的外国公司都乐观地预计,今后5年内将达到盈利阶段。根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正在以20%的年增长额不断增长。到2015年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届时,中国在奢侈品方面的消费总量将占全球29%。法国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更是提出,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面对消费规模如此庞大的市场,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纷纷登陆中国。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全球知名的箱包品牌路易威登宣布,每年将在中国开设三至四家专卖店,相信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是他们最大的市场。宾利从2OO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创造了以下三项纪录:总销售量亚太地区第一、销售增幅全球第一、宾利728的销售量全球第一。

2、消费群体年轻化

在国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到40岁年龄段之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但20岁至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2005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例如,登喜路品牌在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为25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据此,可以把年轻人消费群体分为两种消费类型:“真正可以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和“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的人”。后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

3、存在非理性消费现象

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奢侈品是世界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而在中国,用40%甚至更高的比例去购买奢侈品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中国目前“奢侈节”扎堆,展会上聚集了世界最顶级超级跑车、豪华游艇、私人飞机、名贵珠宝品牌,从北京、天津、杭州、上海直到深圳,都在举办形形、规模各异的奢侈品展,而且已逐渐从一线城市波及二线城市,频率已经高到几乎每个月都能办展。社会舆论的推动,外国品牌商的狂轰滥炸、国内展会的此起彼伏再加上媒体的追捧,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培养非理性消费心理的土壤。

4、中国专属奢侈品品牌开始参与市场竞争

在众多顶级奢侈品品牌中,出现了中国专属的奢侈品品牌的身影,包括竹叶青极品茶叶、限量版熊猫牌香烟、天价古典工艺品、顶级红木家具、国产油画、顶级保健品等等。以我国卷烟市场和白酒市场为例,卷烟行业的四大天王――中华、玉溪、黄鹤楼、芙蓉王和传统白酒成名已久的三大王牌――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的销售额在总销售额达4000亿元市场的卷烟市场和800亿市场的中国白酒市场中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对中国专属奢侈品品牌的消费能力。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

中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已催生了一个庞大的高消费人群,他们总体购买力惊人。近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前中国的高收入阶层群体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如果以城市居民的10%计算,约有1300万人属于高收入群体,相当于发达国家中等以上水平,从而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而来自盖洛普(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的调查显示,进入中国中高收入家庭的标准已经从原来的年收入3万元增长到了5.1万元。在目前占全国人口40%的城镇人口中,年收入5.1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家庭已经占到了27%。而收入的增加,使得这部分人群对奢侈品的需求日趋强烈,导致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日益活跃。

2、社会因素

奢侈品历来在中国被当作贬义词,均是与浪费、腐败等含义联系在一起。随着大批高档消费品的陆续进入,中国与世界的消费差距正逐渐缩短,中国社会更加注重提倡新的消费观念,而非片面强调“仇富心理”。“奢侈品”早已超越了“腐败、浪费、颓废、不公平”的意味,它以特殊的物质符号来塑造自我主张的个性风格,奢侈品及其消费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中国特有的人口聚集的蜂巢式的社会生活方式导致了高档服装、化妆品、香水、手表等奢侈品消费的迅速增长。而近些年来,在后工业化和后物质化的西方国家,奢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炫耀财富已不再是奢侈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平时难得收获的生活体验,对合家旅行等奢侈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的艺术美学。可见,社会因素对奢侈品消费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3、心理因素

奢侈品消费的增加,有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心理因素。根据意大利统计学家帕累托的“20/80原理”,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这一小部分人就成为奢侈品牌的消费者。依据马斯洛需求原理,这些人需要有所区别、有所不同、有所展示,因此用顶级奢侈品来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质性的内容产品和符号标志产品的叠加,其本身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的符号性消费,通俗地说,奢侈品是“富贵的标志”。当人们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人天生就是奢侈品的受众”,并认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贫穷之后,中国的精英阶层“热衷于显示刚刚获得的财富”。一项最新针对全球网民的网上调查显示:在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调查对象认为奢侈品消费是为了显示其社会地位。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已具相当规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尚不完全具备消费实力的“参照群体”。高档消费行为的榜样作用十分明显,这导致了“参照群体”出于仿效地位较高人群的动机而购买奢侈品。在他们看来,是否拥有某些奢侈品甚至成为能否进入某个高消费群体的标志,尽管自身财力有限,不能完全仿效这个群体,但可以通过支付能力范围内对奢侈品的消费来获得心理满足感。

三、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的思考

1、中国是否已进入全民奢侈品消费时代?

消费是一个最能体现时代性的动态概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认同的基本消费观,就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中国人均GDP为186.43美元,到2005年则达到1444.83美元。我们是否真的已经进入了全民奢侈品消费时代?

不可否认,在经济长期发展的历程中,人均1000美元是一个重要的起点。但是,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并不能改变我们是一个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实际上它体现的是中国加快发展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有四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两美元。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位居世界前列,同时还要关注中国的国情:中国还远未到全民奢侈品消费的时代。但中国恰恰又是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也即将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市场,如前文的分析,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里必须要提醒的是:未富先奢,不利和谐。

2、中国是否需要扩大对国外奢侈品的进口?

必须认识到,我国对进口奢侈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进口奢侈品消费能够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和财富,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会对我国的奢侈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奢侈品消费大国不等于奢侈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对奢侈品品牌概念的认识还相对比较模糊,我国的奢侈品品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专属的奢侈品品牌还属于凤毛麟角。因此,在中国是否需要继续扩大对国外奢侈品进口的问题上,必须掌握一个合理的平衡度。如果只是一味的批判和指责进口奢侈品消费行为,客观上会造成社会心理不平衡,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要倡导理性消费,促进奢侈品消费向本土化和理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进行调节,如开征奢侈品消费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另一方面,鼓励中国专属的奢侈品品牌的生产和出口,让中国实现从奢侈品消费大国向奢侈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转变,这才是最佳选择。

3、“两栖消费者”现象的启示

目前出现一种新节俭主义现象,即:消费时要考虑到自身经济条件,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在消费总量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在不同的消费领域运用不同的消费预算策略,用一个消费领域的收敛节俭来支持另一个消费领域的支出花费,通过转移消费重点,优化配置自己的货币收入,实现局部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一半奢侈,一半节俭的“两栖消费”体现出中国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的选择问题上日趋理性,这一消费模式也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消费者小康阶层的生活特征,是一种务实、可行的消费方式,也是对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种比较积极的反映,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邹明,宋国平,大力发展中国奢侈品产业,《特区经济》,2006 年第5 期

2、朱晓辉,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7期

理性消费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理性消费 体育消费行为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据调研,多数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身美体,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大学生对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花钱买健康”的现代消费观念越来越深的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体育消费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所追求的消费时尚。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体育,要进行体育活动必须选择合适的体育消费行为,培养理性的消费行为,避免盲目的消费行为和超支体育消费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研究,指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以企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体育消费的含义和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特征,接着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体育消费的含义和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特征

众所周知,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消费又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后者是指人们把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是 “生产过程以外执行生活职能”。它是恢复人们劳动力和劳动力再生产不可少的条件。所谓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参与和观赏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支出。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主要是指个人消费,结合消费的含义,我们认为体育消费是指体育消费者对体育产品的消费过程。这一概念包括三方面意思:(1)体育消费的主体是具有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消费者;(2)体育消费具有满足某种需求的功能性;(3)体育消费是体育消费者(主体)对体育消费资料(客体)的行为依赖关系。即体育消费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居民体育消费的主体则是具有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需要的个人或家庭。体育消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要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是社会大消费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分支。

就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而言,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特征:一方面,体育消费的依赖性。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家庭,因此,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主要由支配其收入来源的家庭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层次多样。由于体育产品的多样性,体育活动形势的多样性,这使得作为大学体育需求主体的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多样化。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们的调研,我们认为大学生在体育消费中主要存在下述问题:

首先,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参差不齐。消费观念作为启动体育消费行为的观念形态,是启动大学生消费的前提。体育消费观念是通过对体育消费的态度表现出来的。通过问卷调查得知,80%的大学生赞同体育消费,认为体育消费是合理,体育消费可以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就性别而言,男生相对女生而言更加积极,不少女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浪费时间,影响了她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女生认为体育消费并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不如把有效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其次,大学生体育消费形式单一,消费水平较低。由于大学生体育消费依赖性的特征,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消费过程呈现形式单一的特点。大学生对实物性消费投入相对较多,80%的大学生主要把体育的消费花费在体育报刊、服饰、体育器材上,对实物的投资占据了绝对的比重。

再次,大学生校内体育消费的环境欠佳。众所周知,良好的消费环境是进行消费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条件,大学生就没有消费的基础。据笔者对河南高校的调研,在40%的高校中,除了足球、篮球等基本的设施之外,没有其他可供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硬件设施。更不要说有提供给学生消费的付费性质的体育消费项目,比如游泳馆,这样的状况就抑制了大学生的消费。另外,学校的文化氛围没有起到应该有的导向作用,多数学生在消费时,盲目跟风,缺乏理性。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

结合我们的调研,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

首先,大学生经济来源单一,消费意愿难以满足。由于大学教育学费和生活费主要有学生的家庭负担,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经济的主要来源。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各地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就我们的调研而言,不同地区来源的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相差较大。在体育消费方面,东部地区生源的大学生是中部地区生源大学生的1.5倍。因此,大学生有限的经济来源抑制了他们的消费意愿。

其次,功课压力和非体育活动挤占了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时间。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制定了学习计划,把时间安排好来学习提高就业技能的课程。比如大学生在大一、大二把40%的时间用在学习英语,还有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搞些社团活动,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体育消费。

再次,体育设施简陋,满足不了大学生的消费需要。大学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优良的体育基础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基础。然而,高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比如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体育场地的较简陋,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硬件设施的滞后及可供选择的体育消费项目太少等,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积极性。

四、解决大学生体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下述主要对策:

首先,积极宣传理性的体育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强健大学生的体魄,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审美情趣。因此,加强舆论宣传是十分必要。在进行宣传是我们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避免灌输式的宣传,注意进行启发式的教育,让学生在校园内随处都能感受到体育活到的益处。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加强体育宣传的力度,利用校园网、广播电视台、校报、团讯、专刊专栏等传播媒介进行的消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

其次,完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大学生体育消费提供保障。要满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就必须重视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和发展学校的体育资源,为学生的体育消费提供条件。对于那些体育设施比较落后的学校,可以采取重建或改造的方法,如果学校在建设的资金方面存在问题,也可以引进民进资本来建设体育场馆,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满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要。当然,学校在进行场馆的建设过程中,他们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不仅要满足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需要还应该满足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需求。开发不同层次的消费品的生产,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再次,开发适合大学生消费的体育产品,培育学生体育产品消费的主动性。体育产品的创新是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前提,只有给大学生体育产品消费市场提供适合的产品有可能激发当代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动性。否则,大学生体育产品的消费市场很难培育出来,他们的消费观念也很难改变。在进行体育产品开发时,我们要时刻注意我们的体育消费品的使用主题是大学生,在开发首要的是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因此,我们要结合对大学生消费特性科学调查研究,针对大学生年龄和消费行为的特点和大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新特点,开发出形式多样的体育产品以供他们来消费。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陈小蓉:《体育科学研究原理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潘绍伟:《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鲍明晓:《体育产业》.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

理性消费的含义范文第4篇

    学校在德育教育上,加强消费心里引导、使学生建立节俭意识。传统的学校教育只注重“智商”“情商”教育,很少提及培养孩子的“财商”,不愿意让孩子正面提及金钱。很多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过金钱的真正含义,相关知识少之又少。而美国28个州的高中都把理财列为必修课,使许多孩子在个人信用、投资开销等方面受益。“财商”的培养从小就应该开始,让学生们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懂得金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懂得合理使用,虽然我们拥有它但却不能随意挥霍。高中德育教育中,加强这方面的知识编排;老师要根据实际内容和情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学生们手里的金钱是长辈所给,是辛苦劳动所得,应该对每一分钱都十分珍惜。自律、节约的意识应深深植根于头脑之中,每次花费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尤其不能不顾家庭状况与人攀比。要懂得学子爱钱,得之有道,不可面对诱惑产生失衡的心理。

    高中教育,要增加理财知识教育,强化学生们理财意识。理财是一种习惯,是一生都要学习的功课。我们虽然不能像巴菲特那样从7岁起就买卖可口可乐,14岁开始生第一份投资计划书,15岁正式投资美国股市,但是“金钱需要管理”的概念一定要有,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学校和教师要多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和教育,要传授基本的的理财概念和基本原理,甚至是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基本理论。中学时代用手里的一点零用钱所做的实践成果可使终生受益。

    高中教育,要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做人讲诚信、为人守信用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在市场经济中尤为重要。在小学和初中的基础上,高中教育更应加强对诚信的教育,因为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强。要让学生从小就懂得诚信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是最为宝贵的道德品质,应该格外珍惜。

    高中教育,公益意识。高中阶段,要让学生形成公益观念,让学生们把钱花到最有用处的地方,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和价值,这才是消费最高境界。社会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平衡现象,把钱花在帮助有困难的人身上,就会让自己和别人都得到快乐。要从小培养自己的慈善公益意识,培养大视野、大境界,当别人遇到困难而我们又有能力相助时,一定要伸出援手,而且这种意识也会互相感染、互相传递,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合理使用财富、积累财富时,更不应忘记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家庭与社会的作用

理性消费的含义范文第5篇

一、智、能、情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三维教学目标是有机联系的,而情感是首要因素,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所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好,搭好脚手架,这就是教师目标意识的转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政治课堂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去发现其中科学、合理的因素,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方法交换。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对于“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观点,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让学生将在生活中的消费意识暴露出来,从而产生矛盾,引发困惑,并由此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学生观点趋于一致,消费要“量入为出”,要“避免盲从”,确保消费的可持续性。

学生智、能、情的发展必须要靠学生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教师无法代替。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每个学生均是独立的、处于发展中的个体,知识、能力和情感均存在着个体差异,对教师引导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将所教班级的学生按照原有的认知和情感水平进行分层,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确保每个学生在政治课上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师、生、书多边互动有效交流

“教材只是个例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思维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科学地用好教材,通过教师、学生、教材多边互动,给学生搭好脚手架,促使学生在分析教材和学习教材的内容过程中,实现智、能、情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1.钻研教材内容,克服预设盲目化

我们在教学前应从课程标准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研究,思考在形形的经济生活中,与高中生最贴近的是“消费”,而这恰是对新教材进行布局的一个思路。在经济生活的教材中,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教学内容从“消费”活动中常见的“商品”“货币”“价格”等入手,学生不知不觉被带入了经济生活与经济学理论的世界,且行且思,逐渐地揭开经济学的神秘面纱。通过对这些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接近其经济学本质,自主发现经济学基本道理: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这种认知形成后,教材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目光转向“消费”的源头――“生产”上来,“生产决定消费”,很自然地进入了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接着第三单元、第四单元。整本教材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消费出发,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整个教学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2.把握教学的层次感,提高学习的有序性

第一层次,把握全书的总体思路。如经济生活:为什么生产(第一单元)―谁来生产(第二单元)―为谁生产(第三单元)―怎样生产(第四单元)。

第二层次,把握每一单元的思路。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为例,第一单元的总思路是“为什么生产”,人类为什么要努力生产?教科书的思路:货币―价格―消费―解决“为谁生产”问题。

第三层次,把握每一课的思路。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第一课的核心是介绍“货币理论”――神奇的货币,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货币的“神”(神在何处、为什么神)和“奇”(奇在何方、为什么奇)两个问题。货币的“神”主要通过货币的职能来理解,而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要把握货币的本质则必须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货币的“奇”主要通过货币形态的发展来回答,所以,要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这条线索中解开货币之“奇”: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各种信用工具(包括电子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