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粮食安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路桥梁 安全与质量 管理控制 问题探讨
公路桥梁建设是造福人民的工程建设,但是如果出现了安全问题反而会使人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受到威胁。为此我们国家对公路桥梁建设安全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制定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安全发展”“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公路桥梁建设方对工程施工安全方面进行严格的要求,既是对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又能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而在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一但对安全方面松懈,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公路桥梁建设中主要有两个大的安全问题,一是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问题,二是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问题。
一、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在公路桥梁施工中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工程施工的工作一直都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来自于工人自身的技术和心理素质等,也可能来自于施工单位没有做好安全预防措施。
在公路桥梁建设过程中要经常地对工人们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工人作业的技术得到提高减少不良规范的操作,技术的提高同时也能帮助工人在工作时提高自信心,这样就不会太容易出错。除了技术方面,工人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工程项目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工人在施工操作过程中有不良的情绪产生,那么就极易产生不安全事故。所以施工单位的基层管理者在日常一定要注意关心施工工人的心理健康,如果发现有的工人在施工过程中有情绪不对劲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过问,看是工作环境因素造成的还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不良情绪,如果是前者要赶快完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如果是后者也要对工人进行适当的关心,并尽量地进行开导与帮忙。施工单位可以在日常工作的间隙举办一些文体活动,让工人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增加工友之间的互动。让每一个工人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工作能有效的减少失误和违章操作,也能很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公路铁路项目工程建设施工方要合理科学的对工人进行管理,同时做好对工人的安全防范措施。对工人的工作时间安排一定要合理,公路桥梁建设工作本身强度就比较大,若是工作时间过长的话,使工人的身体一直处于高负荷的状态,对其身体和心理都有着很大的伤害,所以说一定要对工人的工作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做到劳逸结合。在工程施工现场要做好一切的安全防范措施,不能因为担心成本过高或过于麻烦就忽视对安全防范措施的建设。同时要对工人定期进行安全普及教育,普及工人的安全知识,增强工人的防范意识。每一个公路桥梁建设工作者心中时刻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
二、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
在公路桥梁建设中要想保证质量的安全就一定要进行规范的操作,不偷工减料,时刻把人民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要保证公路桥梁建设的质量,先要有一套完整的路桥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标准,有健全的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督体系。有了标准就能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严格的要求,一旦质量方面出现问题也会有参考的依据。而健全的质量监督体系能督促工程质量的安全建设,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安全方面感到有压力,有效的保证公路桥梁建设的质量安全。对工程施工的质量监督要渗透到日常作业的每一个环节,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和质量控制工程师来进行具体的实施,对照国家行业的相关规定合同签订的质量等级和项目工程自身的特点等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与考核。
在公路桥梁建设项目工程中质量安全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工程材料的合格和工程设备的质量。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些是保证公路桥梁能够建成的基础。如果建筑施工方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偷工减料,公路桥梁建成使用后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伤害。所以对材料进货环节要严格把关,认真检查和审查工程的材料。施工过程中对设备的要求也非常的高,如果设备质量不够好,经常出现故障,不仅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也对在施工现场的工人的安全造成很多的威胁,所以在设备购进的时候也一定要重视其质量。
除了公路桥梁建设施工单位对施工过程中的各个安全方面严格要求外,还有一方面非常重要,就是工程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身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施工单位要经常组织单位总工给施工管理人员授课,给他们分析施工中的难点,提示施工中应该重点注意的安全方面;监理部门要经常性的对监理部的全体人员进行公路桥梁工程监理工程师培训;基层管理者要时常对施工工人进行安全意识培养。只有参与工程施工建设中的每一个人都主动有安全意识,才能有效的杜绝因人员问题造成的安全隐患。
三、结语
公路桥梁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技术、资金、工作人员、管理制度都是制约施工安全和质量保证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保证施工安全就要控制好各个方面的条件。避免因为一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到整体的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要统一协调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保持工程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1,韩小波 当前路桥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
2011 年河南“生猪饲料瘦肉精”、2012 年山东“六和速生鸡”和2013 年江西“兽药瘦肉精”等事件的相继发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对人们的消费心里造成阴影,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了国务院等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依法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2014年5 月2 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由于新广安区是现代畜牧业大区,共有畜禽规模养殖场283 个,其中猪场172 个、家禽场65 个、牛场15 个、羊场25 个、兔场6 个。全区有饲料生产企业1 家、经营兽药和饲料门市156 个。面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的严峻性,作为管理部门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加强监管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对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广安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 问 题
(一)执法机构不健全 广安区虽按兽医体制改革要求设有动物卫生监督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股、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增挂XX 乡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牌子),多数股室未按核定编制人数补充人员,如遇牧政执法办案或监督检查,就在相关股室抽几个人组成监督检查队伍。
(二)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瘦肉精和奶牛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卡成本较高,2012 年广安区出栏生猪92 万头,如按行业规定(生猪存栏量或出栏量或屠宰量的1% ~ 2%)要求抽检,所需检测试剂经费及监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三)监测手段单一 目前,基层对违禁药物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快速检测卡初步筛选,对违禁药物和滥用兽药等残留超标等定性检测要在实验室进行,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尚未真正投入运行。
(四)社会监督缺乏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有监管部门的监管而没有社会群众的监督是不能取得监管实效的。
(五)追溯体系不健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自动化处理平台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索证索票制度不健全,基层人员素质和设施设备差,致使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慢。
1. 溯源信息化推进难。由于广安区基层兽医人员多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年龄偏大,智能识读器使用率低,兽医人员录入的动物防疫和检疫信息少,一旦发生动物重大疫病很难溯源。
2. 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不健全。一些投入品经营者为了规避监管,想方设法不建购销台帐、不开据发票和销售清单。养殖企业不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和不坚持索证索票。3. 追溯系统设施设备未全面配备。动物及其产品检疫联网电子出证设备未全面配备,地方政府因财力差未全面解决设备经费,这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
(六)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质量管理是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的生命,业主自身不加强质量管理主要表现在:
1. 不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养殖企业不执行畜禽健康养殖标准,滥用抗生素和不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养殖场环境卫生不达标。
2. 标识不规范。无公害养殖企业对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外包装标识不重视,存在标识混乱和不规范等问题。
3.兽药经营不规范。个别达到GSP 标准或GSP 连锁经营企业不严格按规范管理经营,一些非GSP 连锁经营企业未申请GSP 连锁达标验收而从事兽药经营。
(七)监管体系不健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不健全,监管责任和监管制度未全面落实,市场管理不严格,主要表现在:
1. 监管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不健全。监管部门未逐级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基层监管部门与生产经营主体未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
2. 监管制度不健全。未全面建立养殖场(户)巡查制度和禁止在饲料或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告知制度,未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奖励和定期通报等管理制度。
3. 市场准入不严格。一些兽药GSP 企业销售未备案的兽药,个别未取得无公害和绿色畜产品基地资格畜禽产品进入超市。
(八)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存在 广安区是现代畜牧业大区,投入品经营企业和养殖企业较多,很难真正做到无缝监管,监管盲区主要表现在:
1. 投入品经营环节存在安全隐患。投入品经营企业销售假冒、过期、违禁饲料、兽药等时有发生;还有个别经营企业的销售人员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到当地销售前不申报备案,不设立门市经营而直接送货到基层用户;再有投入品购入渠道广,个别养殖企业直接从成都等地兽药经营企业购进兽药或含量超过70%的原料兽药等,这些易形成监管盲区。
2. 投入品使用环节存在安全隐患。一些养殖企业未配备具有处方权的执业兽医师,业主缺乏兽药知识,滥用抗生素和不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就出栏畜禽的现象广泛存在。
3. 畜产品流通市场存在安全隐患。病死畜禽和未经畜牧部门检疫的畜禽及其产品非法流入市场,还有从区境外流入广安区的畜禽及其产品存在安全隐患。
二 对 策
在广安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笔者认为:只有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和实现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监管为重点,才能实现动物从饲养到屠宰的全过程监控,才能实现全区畜产品100% 达到无公害标准和建立可追溯体系,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具体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体系”。
(一)健全执法体系 进一步完善区、乡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按核定编制配齐动物卫生监督人员,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升监督管理能力。要积极配合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并和工商、贸易、质监、公安、卫生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组成执法队伍,不定期地开展联合执法。
(二)健全保障体系 在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投入、充实完善设施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体系,政府只有落实了这些经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创建才能有保障。
1. 保障监测经费。建议政府把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经费、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和沙丁胺醇等)及奶牛三聚氰胺快速检测卡费纳入预算。同时保障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实验室监测试剂和运转经费。
2. 保障创建奖励补助经费。建议政府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奖励补助力度。继续对申报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基地实行奖励,从财力上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
3. 保障扑杀补助经费。建议政府把重大动物疫病、奶牛结核病等扑杀补助经费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经费一并纳入预算。
(三)健全监测体系 监测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手段,只有把检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好,提高监测范围和频率,才能真正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基础设施建设,按要求配齐检验人员与配置检测仪器设备,提高检测能力与水平,并申请“双认证”。
2. 完善投入品监测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兽药、饲料、畜产品质量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跟踪企业加大监督抽检的范围和频率。
3. 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测情况,适时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制定突发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应急专业队伍,加强应急演练。
(四)健全监督网络体系 要充分发挥畜牧系统内部疫情监测网络人员(兽医人员和村级疫情监测员)的监督作用,对外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聘请社会人士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员,利用网络等各种舆论工具,加强宣传,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五)健全疫病防控体系 建立健全国家要求的兽医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三大体系,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官方兽医检疫制度,推行执业兽医师驻规模养殖场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奶牛结核病等扑杀补助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机制,强化人畜共患病和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及其免疫抗体监测,严防区域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保障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六)健全可追溯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自动化处理平台,实现各环节间有机链接,动态监管。
1. 企业建立可追溯制度。进一步督促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等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购销台帐制度、索证索票等规章制度,与有关部门共同督促生产、经营企业逐步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2. 建立追溯信息平台。建立以畜禽标识、养殖档案、电子检疫证明为基础的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实现对畜禽及其产品的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检疫信息化进程,加快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建设,并与省市追溯信息平台对接。可以运用网络、视频监控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动物从饲养到屠宰的全过程监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 推行畜产品召回制度。对企业生产加工后进入市场和消费环节的问题畜产品及时进行召回处理。
(七)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是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的生命,一旦出现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企业就可能面临破产或倒闭。
1.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均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制度符合规范。
2. 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诚信制度。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建立质量安全诚信制度,监管部门规范违法违规单位和个人“黑名单”。推进法人单位诚信档案建设,将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生产、经营和畜禽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企业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3. 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养殖企业或投入品经营企业自身加强质量管理,保证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出厂。养殖企业严格执行畜禽健康养殖标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确保饮水清洁和粪污处理达标,不滥用抗生素和严格执行兽药休药期规定。兽药经营企业全部达到GSP标准或GSP 连锁经营。
(八)健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只有逐级落实了监管责任和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严格市场准入,严惩危害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才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1. 完善监管责任制。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推行监管部门逐级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基层监管部门与生产经营主体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
2. 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继续建立养殖场(户)巡查制度和禁止在饲料或动物饮水中使用的药物告知制度,逐步建立监督抽检、应急处置、投诉举报、监管协作、举报奖励、定期通报等管理制度。
>> 西南地区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影响的调查研究 城镇化对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机制研究 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问题和调控政策的探讨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与制度战略研究 现代农业发展视野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 做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新战略的坚强柱石 实施好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论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和标准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域下大学生粮食浪费问题调查研究 居安思危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法律“护航”国家粮食安全 正确衡量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粮食物流体系的完善 国家粮食战略与河南粮食安全体系 河南粮食安全问题分析 粮食安全问题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章 轲.遥感调查发现:苏鲁粤浙四省占用耕地最多[N].第一财经日报,2012-06-12.
[4]韩长赋.稳固农业基础 确保粮食安全――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农业问题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2-29.
[5]陈利根,毛戴军,张潇琳.城镇建设占用耕地与粮食安全[J].资源与产业,2006(2):8-10.
[6]林 晖.2013年全国干旱受灾与成灾面积较常年偏少五成[EB/OL].http:///fortune/2014-01/13/c_118949917.htm.
【关键词】粮食安全形势;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推广与应用
0.前言
近几年来,粮食问题一再告捷、一再的出现问题。因此国家近几年来尤为的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对食品的管理也逐渐体系化、完善化。在国家新的食品安全政策下,然后推广与应用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成为了黑龙江相关人士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将对在国家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简介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方面的内容,即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的情况。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还是比较乐观的。也许读到这里大家会有所不赞同。大家也许会说我国粮食安全吗?那瘦肉精等一系列的问题难道是幻想出来的吗?其实大家只是关注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如果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与其它国家相比较还是比较乐观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阶段的粮食安全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2.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本文想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2.1消费与需求的失衡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首先,我国现阶段粮食消费是持续增长的,然而粮食生产的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于城镇化的建设,使得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走出农村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而务农的人却越来越少这就造成了消费与供应的失衡。这也是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2粮食生产技术的落后
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今社会是一个技术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离开科技那么生命简直是寸步难行。因此,科技化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流[1]。然而,现如今存在的一个问题也不可忽视,那就是粮食的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的问题。虽然在一部分地区最新技术已经得到了推广,然而在绝大多数的农村还是保留着原有的耕地技术的。技术的落后也是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2.3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的冲击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粮食市场的。众所周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我国越来越注重商品和文化的走出去与走进来。越来越注重发展与国际接轨的理念。然而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其自身的弊端所在。由于市场的国际化,我国粮食安全经常受到国际粮食市场的冲击[2]。虽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自身粮食安全的发展。然而同时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在成一定的隐患。
3.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简介
下面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些关于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3.1绿色水稻技术的发展理念
众所周知,水稻产业是黑龙江的传统基础产业,发展以绿色水稻为主的绿色农业也是黑龙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发挥我省生态资源、产业资源的优势,走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之路。我省不断的发展科技之路,争取以最少的资源代价获取最高的水稻收益。经过我省的不断能力,我省也逐渐的实现了这一战略目标。
3.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水稻的生产流程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黑龙江水稻技术的实现过程有哪些方面。首先是基地的选择。这一方面尤为重要。如果基地选择的不好或有欠缺。那么水稻产量将会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在水稻技术实施的过程中,要现在黑龙江地区内选取合适的地方进行水稻的种植;然后进行水稻品种的选择,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播种;最后进行水稻管理[3]。包括病虫害的防止、水稻收割工作等。
4.如何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
下面就给大家简要的介绍一下,如何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希望大家有所了解。
4.1种植高质量的水稻
俗话说的好,质量才是硬道理。如果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水稻产品的质量。只有质量过硬,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才能为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打好夯实的基础。同时只有质量过硬的水稻才符合现如今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
4.2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
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那么黑龙江在进行水稻种植工作时,首先就要采用最新、最先进的水稻技术。如果黑龙江省还沿用以往陈旧的技术,没有创新的地方。那么对其进行推广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言了。因此相关人士在进行这一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内容。
4.3黑龙江省加大水稻技术的推广工作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就是:黑龙江省自身应该加大水稻技术的推广工作。首先只有黑龙江省重视这一方面技术的推广。那么黑龙江省内的各市、县和村才会提高对这一技术的重视程度。而且,黑龙江省加大技术推广的力度,不但利于本省的发展,还能够为其它省会的发展起到模范的作用和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4.4请媒体介入进行宣传
在任何时候的工作都不能忽视媒体的重要性。因此想要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就不能忽视媒体的力量。相关人士可以请媒体介入进行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工作。比如可以做一齐访谈等,形式有许多种,相关人士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
5.结语
在国家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下,黑龙江绿色食品水稻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商机。黑龙江的相关人士应该积极应对挑战,逐一解决在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抓住时机,积极发展黑龙江的水稻技术产业。为黑龙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和打造一定的食品市场。 [科]
【参考文献】
[1]任艺娟.世界粮食安全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金融纵横,2011(3):23.
由此,人们一直关注的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关注。而在城镇化浪潮之下,粮食安全的问题始终是上至国家下至百姓都息息相关并深为关切的问题。
到海外种粮去?
“GRAIN”,一个旨在关注农民利益和维护生态多样性的非政府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农田购买目标地主要在非洲,但现在已经扩大到东欧、拉美和亚洲。
其1月份的一份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有0.7%~1.75%的农田已经由本土向外转手。由于可耕地减少和人口膨胀,中国一直是最积极的海外农田买家。中国消耗全球五分之一的粮食,却只有全球9%的耕地。
2012年12月14日,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11年度全国耕地面积净减 少49万亩,耕地净减少势头得到控制,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这是继2009年和2010年后,全国耕地面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18.24亿亩以上”。排除对基层上报数据真实性的考察,这些数据显示,保持“18亿亩耕地红线”的形势还是不容乐观的。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形势总体上不容乐观。一是产量增长不大,但消费年年增长,粮食的工业化、能源化、饲料化则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趋势。二是粮食缺乏日益严重,缺乏地区进一步扩大。三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粮食的金融化进一步明显,热钱炒作粮食,和用粮食重塑美元霸权地位,进一步加大了粮食安全的风险。四是粮食贸易量和库存量减少,价格逐渐进入上升通道。”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王雅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王雅鹏指出,从国内看,尽管实现了粮食产量“九连增”,但粮食安全依旧不乐观。具体表现有,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国际粮源依存度加大。饲料粮缺口很大,逐年增加,缺口很大。大豆和食用油缺口很大,每年进口5000万到6000万吨的大豆及300万到400万吨的食用油。如果用国内耕地生产上述产品,则粮食安全压力会进一步增大。工业化和城镇化不仅消耗了大量的土地和水资源,而且也吸纳了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粮食消费量的因素越来越多,比如人口增长、饲料化、工业化、能源化。
实际上,上述项目只是我国业已存在的众多“海外种粮”项目之一。早在2008年,就有国内媒体报道“海外种粮”或成为农业部推动的一项长期战略。当时,农业部已经部署中国五大国有农垦集团对应中亚、俄罗斯、非洲、东南亚、南美洲五个投资地区。从战略层面而言,到海外种粮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耕地资源和人口不成比例,有一定的供需缺口,又要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那么到海外种粮就成为一种必要选择。另一方面,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开展多方位的合作。比如非洲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土地资源,而由于管理不善,只有14%得到耕种,发展潜力很大。不少非洲国家也非常欢迎引进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开发耕地资源。而由于“海外种粮”面临一定的外交、贸易、安全乃至国际舆论的问题,国家层面的综合性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则不可或缺。
谁来种粮?
中国社科院于今年年初发表的2012年度《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已逐步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因素,解决明天‘谁来种地’‘谁来种粮’已是当务之急”。
1995年,全国农村有11.6%的劳动力外出在不同领域就业,为平均每村94个劳动力。而2006年,全国平均每个村外出劳动力为277.7个劳动力,外出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例接近三分之一。而目前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也是基层农村缺乏劳动力的写照之一。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少是老弱妇幼人员,造成农业主题弱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部分地区即使有现代化的农机推广项目,却因为无人可操作、无人会操作而难以推行。
有农业专家早前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高。因此,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业人员素养的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切需要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和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中,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有6%;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1%,大专以上的仅有1100人,占0.1%。
一方面是大量的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广大乡村仅剩下留守的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另一方面是在耕地不断减少、农村劳动力紧缺的情况下,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需求继而增加的对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这俨然成了当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悖论”。综合我国城镇化率预测,到 2020年将新增城镇人口1.6亿,加上已经进入城市但户口仍在农村的人口,预计将有 3 亿多人口进城,届时农村劳动力紧缺问题必将更加紧张。另外,作为大量农民进城的连带影响之一,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学界的争论和民间的热议。而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政府已开始各种不同形式的土地置换操作。其间既有顺利实施的,也有强拆事件频发的。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着实影响范围甚广,任重道远。
“首先,要保证农业的土地供给。一方面要遏制城市盲目扩张,乱占耕地,努力避免大量土地撂荒,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保护。其次,在粮食科技方面要大力推动创新,从培育良种到农业生产机械化等,都需要科技进步来推动。最后,农产品产销渠道一定要保证畅通,避免农产品滞销或者价格过低给广大农民带来损失,粮食保护政策也一定要落到实处,使惠农政策真正惠及辛勤种粮的广大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王雅鹏说。
城镇化VS粮食安全
城镇化是我国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而在城镇化工程中,粮食安全问题也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总理就多次指出处理好二者间关系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很快,城市数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今天的657个,建制镇从2173个增加到今天的19683个,城镇化人口从1.7亿增加到6.9亿,这一过程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因非农化而走出农业和粮食生产,使我国的粮食生产供给遇到了严重挑战。与此同时,农民的市民化,所消耗的粮食又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粮食消费量增加100亿斤。一个农民转变为一个市民之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结构变化等导致增加粮食消费80~100斤。城镇化过程中的粮食供给需求的反向运动,使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的背景下,仍然净进口粮食7748万吨,对外贸易依存度很高。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很多地区出现了耕地资源规模大幅减少、耕地资源浪费及质量严重退化等现象。耕地资源的减少,有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城镇化和灾害毁损四个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是仅次于生态退耕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有对非农建设用地合理需求扩大的原因,也有盲目圈地、乱批滥占耕地等原因。但无论什么原因,耕地资源更加短缺的现状已形成。1996 年,我国耕地总量为 19.51 亿亩,2008年降至 18.26 亿亩,下降 1.25 亿亩。
而为了应对这一现状,我国一直在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种粮补贴,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这“四项补贴”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尤其是农资综合直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2年补贴规模达到了107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2004~2011年间,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年均增长速度已达27.8%,不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财政的支持力度。
18亿亩耕地红线的未来
中国目前有14亿左右的人口,以18亿亩耕地为底线的话,人均耕地是1.2亩多。中国目前的粮食平均亩产是320公斤左右,按此计算,1.2亩人均耕地的粮食平均产量就是380公斤左右。有研究表明,人均粮食370公斤是一个明显的界限,达到这个水平,就能够基本满足目前的食品消费需要。可见18亿亩应当是中国现阶段耕地保有量的下限。少于此,则粮食安全要出问题。尽管随着耕作技术的提高、种子的不断改良等因素,粮食单产可望有所提高,但同时,人口总量也会继续增长,粮食单产的提高将被人口的增长抵消,粮食安全始终不容乐观,所以18亿亩的红线被视作不可突破的粮食安全的底线。
总理曾指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是关键。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项基本国策。
然而,具体到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突破这一问题上,学者和专家的意见却不尽一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曾多次指出,保卫粮食安全的“战争一定不能输”,尽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用地高峰期,筑路造房都需要用地,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万万突破不得。对此,经济学者茅于轼则认为,18亿亩红线是不必要的,取消土地改变用途的强制性限制,让市场发挥作用。不但能够保证粮食安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
实际上,关于18亿亩耕地红线可否突破的争论一直存在也一直非常激烈。更复杂的还在于相关土地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权益问题、少数官员的腐败问题、户籍和城市化进程等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的出现和变化,都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各种不可忽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