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育生物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习方法 研究
一、温故知新,做好预习工作
据调查发现,高中生遇到生僻的问题经常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是遇到熟知的问题或者遇到过的事情,即使不能及时解决也不会出现焦虑的症状。如果学生熟知学习的新课内容就会感觉轻松,更容易理解,由此可见,预习在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要想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预习势在必行。在高中生物具体的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新知识,学生要结合以往的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预习后,学生要结合一定的生物例题,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另外,还要学会总结,总结前后知识的联系和做题方法的联系。老师对预习工作也要加以重视,进行一定的检查和验收工作,并进行一定的奖惩,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学习《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让学生预习回答问题: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然后可以按照导学案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1.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 。
2.哺乳动物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红细胞的 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 腾出空间。
二、理解课堂知识,实现高效自主学习
要想达到高效的自主课堂学习效果,必须做好课堂学习,只有理解课堂内容才能学以致用,熟知和领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学生一定要专心听讲,一是,仔细看生物老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是,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是,要积极思考、联想;四是,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在课堂学习中,不要一味的去听老师讲解,要主动参与,与生物教师形成互动和双向交流。对于课堂知识,要尽量随堂消化,不懂就问,针对比较难的题目,一定要迎难而上,不可自暴自弃,故意避开不懂的知识,只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知识才能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学练结合,做好相关联系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侧重于对生物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相关练习则是侧重于对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必须结合实际,多加练习。对于高中生来说,课堂知识能否有效利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是检验题目课堂学习效果的试金石。做好相关的练习可以检验题目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锻炼题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使生物学习的知识能联系实际,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题目对知识的印象和记忆。在学习《细胞的癌变》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联系习题,如找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措施,学生可以结合实际和相关的知识,了解到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打喷嚏、咳嗽或清理鼻子后要洗手;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挤迫及空气流通不佳的地方;若出现呼吸系统受感染征状,立即求医;若呼吸系统受感染,应戴上口罩,减低疾病传播的机会。
四、善于总结,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
对于高中生物来说,生物知识比较繁杂,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并且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同学会感到比较难记忆难,并且容易忘记。因此,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总结,掌握一些记忆的窍门。在学习中注意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做到理解记忆,只有理解了知识,领会到了它的真正内涵,我们才会记忆深刻。其次,做到趣味记忆,为了提高记忆效果,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如顺口溜记忆、谐音记忆、分组记忆和相同点记忆等等。对于个别应用不多、暂时不好理解的知识,可以采取机械记忆。如联系实际记忆法,氧气疗法驱除蛔虫记蛔虫的异化作用方式是厌氧型。
五、扩充课外知识
为了拓展知识视野、归纳知识内容、提高解题技巧和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适当的课外学习和课外阅读时十分必要的。在部分课外阅读刊物中,设有学法指导、知识归纳、概念辨析、解题技巧、章节训练、竞赛辅导、趣味生物、及科技动态等栏目,是教与学的良师益友,值得一读。另外,翻看一些科学杂志刊物,看些有关于生物知识的书籍,影视作品等都有助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一个知识面宽泛的人,在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对于高中生物的学习也是一样,掌握一些生物课外常识也会促进高中生物的学习,在高中生自主学习的时候才会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达到既定的培养和学习目标。
六、独立完成生物作业
自主学习需要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得到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占据中学课堂,对于高中生物学习,实行减负增效,所以高中生物作业不是很多,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作业和读一读,说一说的口头作业还是比较多的,请家长们和老师们不要轻视这些口头作业。对于高中生来说,这些口头作业是对他们当天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有益于提高生物知识的应用能力。这就要求各位家长和老师陪学生完成口头作业,看学生做实践操作,以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在校的作业老师给予督促,在家的作业就要求家长配合,从坐姿到书写都应从平时开始严格要求。再次强调认真读题审题,增加课外阅读,现在的生物习题形式灵活多样,同一题目的表达方式会有很多种,有些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在读题时,能轻松的完成题目,但是在考试过程中,由于是要求自己读题,基础知识牢固与否直接导致了成绩的高低。所以就要求家长能够注意让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培养孩子爱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可以说是受益无穷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 实验教学法 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其对于学生以后进行更高层次的生物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想要更好的开展生物教学、将生物教学的质量有所提高,就必须提高学生们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及掌握程度,这成为了广大生物教学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法概述
实验教学法是目前我国在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当中最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教学观念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从而导致实验教学在应用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其重大作用,但是其对于教学的发展仍然具备了一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健全和改善,实验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占据重要地位,综合来说,实验教学法一般包括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1.实验教学展示
实验教学展示的根本因素是将课本教学内容进行展示性的实验操作,在这个展示的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都不能亲身参与到其中,要以一个旁观者的状态存在。通常来讲,进行这类型的实验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为了切身保护学生们的安全,以实验的教学模式展现整个实验过程,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于实验和知识的印象。第二,是因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参与到实验中这个条件,所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模式,以此斫档徒萄С杀尽
2.实际实验操作
当学校的教学设施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们安排可实际参与其中的教学实验机会。这种实验需要在专门的教学实验室进行,在进行亲身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对学生的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还能在团结协作、交际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锻炼。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搞好示范性教学,加强师生交流
根据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标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国目前初中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在现在的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育者都提倡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到实验当中,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各项能力。但是为了确保学生们的安全,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示范性实验,仍然是教师们不可推卸的责任。总的来说,教师想要组织好生物展示实验,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教师想要学生们能够充分的学习到生物知识及生物实验知识,就必须在实验开始前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制定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并且,在实验之前还可以让学生们预习一下生物实验知识,让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实验有所了解。教师在安排学生们预习生物实验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向同学们提出一些跟知识实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
(2)加强师生交流
在进行生物实验课堂教育时,教师应该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跟学生们之间的课堂交流,通过提问、解析、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们对于生物学教育充满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初中生物教学是生物学知识的基础,相对来说较为简单,并且初中生物教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将生物教材及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们进行生物实验,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生物知识的印象。总的来说,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实验和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差别,在生物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更加贴近生活,教师在组织学生们进行生物实验的时候,可以运用身边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生物实验,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各种事物的观察兴趣。
(2)将实际与理论结合
初中生物实验在一定的时候是对于某一论证进行验证,以此使得学生们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生物知识。可是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人们发现了其中许多的不足,这种学术性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将生物实验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进行团队协作教学,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一般会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物实验操作。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减少实验设备成本,以此能够更好的分配实验设备;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此过程当中,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总结
综上,实验教学法不仅对学生的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学生们以后的生活及发展也具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将实验教学法运用到初中生物中,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黄鹤. 初中生物学科探究教学现状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如果仅仅凭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多学生都跟不上速度和思维,做实验时感觉盲目,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只会依据实验步骤“依样画葫芦”,遇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为了督促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但绝不是单纯抄书,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精简原理和步骤。同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如学生讲解实验,其他同学提问,老师再补充;或者对于某个步骤提出为什么,大家一起讨论。在“维生素C含量测定”实验中,提问“为什么要求滴定过程不要超过2分钟”“用酸化水作为空白对照的目的”,如果学生预习后回答不出,就等到实验做完后一起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督促学生预习,又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激发实验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参与实验准备环节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往往是老师独自配试剂、准备实验,学生只管课堂做实验。这样的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可能导致有的学生毕业还不会使用天平、容量瓶。如学生配制氨基酸溶液时采用中性水为溶剂;淀粉溶液配制时用冷水配制。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大组,每组3-5人,轮流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在准备实验过程中,老师悉心指导学生配制药品,传授技巧和小窍门。为了确保实验顺利完成,小组成员还要进行预实验。虽然这样加重了老师准备实验的工作量,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精选实验项目,调整实验内容
3.1设计性实验比例验证性实验很重要,但由于此类实验一般都有较明确的预期结果,经常出现学生不认真做实验、编造实验结果或者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学生转变角色,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选择实验项目时应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设计性实验中,可采取半命题的方式,由学生自由选题,4-6人一组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实施及实验报告的完成,老师全程指导、协助。
3.2为了让这个实验“活”起来,我们做了以下调整:
关键词:大学生;舞蹈教学;方法;形式;结合方式
大学生舞蹈是在音乐的引导下,结合人体各个环节有节奏的变化,以此创造出不同形式的动作,展现不同音乐的情感和技能。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引导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工作,可以有效充实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以此实现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高校实施的舞蹈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在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对培养大学生优质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奠定了有效的基础。
一、欣赏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内容
高校在实施舞蹈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依据舞蹈实践进行的,结合芭蕾基础、古典舞身的组合的学习形式锻炼学生的协调性和感官。同时,结合教师以往教学的经验,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下内容:第一,一定要进行芭蕾舞训练。第二,依据中国舞蹈为中心,结合戏曲、现代舞、武术、体育舞蹈等特点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第三,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民族舞蹈。第四,引进中国舞蹈、戏曲、芭蕾、体操等训练技巧。第五,有秩序的进行训练,演出以及创新训练。
在实际设计课程的过程中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训练和应用是否能达到一致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演技和分析。相信依据教师的坚持不懈可以更好的创造舞蹈教学内容和形式。相关的舞蹈训练工作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基础的舞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高校大学生在上学之前没有经历过舞蹈训练的,甚至没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来说,提升对学生的基础训练非常重要。其主要是依据基础训练引导大学生的身体技能和素质得到提升,加大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提升学生的控制能力和情感分析。第二,掌控舞蹈需要具备的基本体态、形态、方位以及基本训练方法。基础训练需要从启蒙开始,不断加深舞蹈的动作。不但要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教学方案,还需要划分阶段进行训练。例如劈叉、压腿、蹲、踢腿等都是基础的舞蹈动作。当然,还有一些技术性非常强的动作、难度也较大的舞姿,通常情况下让学生认识,并且了解就可以了。同时,各个方面条件素质非常优秀的学生,基本训练的要求相对要提升一些。第三,将舞蹈组合作作为实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校实施舞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和传承我国民族民间的优秀舞蹈,掌控其具备的特点和优质形态,提升四肢的协调性和联系,以此提升大学生对美的认识。
二、课内与课外并举的教学形式
改变以往的舞蹈教学方案,提升实际教学质量。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的基础教学内容,但是目前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氛围不切合以往的教学形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突破这一限制,对实际教学方案进行创新,结合一些新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工作。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依据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其素材和用具就是人的身体。其具备的艺术形象就是依据人体韵律的运动进行展现。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舞蹈风格、情感表达等都是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若是教师的教学方案不完善,示范动作不明确,就会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第二,依据电视素材可以更为直观、丰富的进行教学工作。电视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现舞蹈内容,促使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更好的学习舞蹈知识。当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同时,电视素材进行教学工作具备一定的可复制性,为学生自主模仿学习提供了平台和依据。依据电视屏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受到艺术的影响,多重感官受到影响,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学习《维吾尔族民间舞》,学生可以依据电视观看到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人文风俗等,从而更好的认识到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更好的维吾尔族民间舞。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对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技巧更好的认识,结合丰富的舞姿获取更多的认识,同时对维吾尔族的居住情况和人文特点更好的认识。由此,学生对舞蹈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对学习的舞蹈动作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三、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学生舞蹈欣赏水平的提升。要想提升学生舞蹈欣赏水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欣赏舞蹈,促使学生对舞蹈作品产生一定的认知、情感,并且通过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好的认识到其背后的意义。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知识、欣赏水平以及认识能力,以此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心理认识和情感。第二,提升学生对舞蹈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高校舞蹈教学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提升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舞蹈是肢体语言艺术,一段优质的舞蹈可以为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只有结合优美音乐的舞蹈才能感染观众。第三,引导学生掌控“色彩构成”的相关知识。例如红色表达激情、冲动,在中国红色也是一种表达喜庆的颜色;绿色是和平、自然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生命力。第四,引导学生对灯光、舞台、美术、服装等辅助元素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因素都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例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台美术、场景中有大片的椰林,这可以让人很容易了解到故事的发生地是哪里,以此为观众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
四、结语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而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舞蹈教育放在音乐教育当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未能很好的发现、挖掘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无疑存在一些缺失。而我们的普通高校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要将艺术教育和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方能培养好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因此,高校的舞蹈教师需要具备开拓的视野、不断研究的精神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以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实际学生学习需求,有效的创新大学生舞蹈教学,促使教学方法与形式得到有效的结合,从而提升实际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使大学生舞蹈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淑萍,任继祖.大学生体育舞蹈课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12(05).
[2]张成,刘大军.高校体育舞蹈的创编及教学方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维品质发展;质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A-0108-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更为深刻,除了要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来。对于高中物理教学而言,三维教学目标如何才能有效达成呢?学生为什么总是认为物理难学呢?笔者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关键的原因在于物理教学不应只盯着概念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品质发展”。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就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谈谈笔者的观点,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一、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宋朝朱熹的这句话强调了质疑能力对学习的重要性,这也强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启发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相比于问题解决而言,问题的提出更需要创造性思维。提出问题是思维活跃的重要表现,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它是一切探究活动的开始,自然也是物理学习的第一环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以此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和能力提升。一般来讲,高中物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处理,进而以某一主干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顺着“设疑质疑探疑解疑”的次序推进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发展认知。
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一节,笔者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先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最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在探究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某物体不和外界发生热量的交换,那么物体对外界做功或者外界对物体做功,会导致其内能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某物体与外界之间不发生任何做功关系,那么这个物体的吸放热过程会对其内能分别带来哪些影响?如果物体与外界之间同时存在着热交换和做功过程,那么该物体的内能变化如何来进行确定?请学生结合已有认知,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A 如果某系统与外界之间不存在相互做功的影响,那么:
(1)若该系统从外界吸收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若该系统对外界释放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问题B 某系统的绝热性能良好(即其与外界之间不存在热交换),那么:
(1)若外界对该系统做了100焦耳的功,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若该系统对外界做了100焦耳的功,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问题C 某系统与外界之间同时存在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且已知外界对其做功为100焦耳,那么:
(1)若该系统同时向外界释放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若该系统同时从外界吸收了90焦耳的热量,则其内能是增大还是减小?变化量为多少?
2.启发学生质疑
在学生分析上述问题之后,教师继续启发学生:请你参照上述问题,类似地提出几个问题,并进行解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并开始尝试着自我组织问题。
学生问题A某系统在一个过程中释放了50焦耳的热量,同时外界对其做功30焦耳,则该过程系统内能变化情况如何?
学生问题B某系统在一个过程中吸收了40焦耳的能量,同时外界对其做功为100焦耳,则该过程中系统内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引导学生总结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你们在对上述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有怎样的发现呢?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旦被点燃,他们对探索过程就会无比投入。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纷纷设计了类似于表1的整理表格,对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以及自己设计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对比,从而自发地实现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总结:若系统与外界之间同时存在热传递过程和做功过程,则其内能变化量ΔU与外界对其做功W以及系统与外界所交换的热量Q之间的关系式为ΔU=W+Q,而从表格中还可以发现,热量转移的方向和系统做功正负会影响了Q和W取值的正负,当然ΔU的正负取值也很有讲究,最终学生综合问题情境中的多种情形整理出W、Q以及ΔU三项的正负取值特点如表2所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与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完善认识,并深化理解。
二、注重师生互动,引领学生由质疑走向探究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引领学生由质疑走向科学探究,让学生通过对科学探究的体验,来进一步强化质疑意识和探究能力,并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主动创新的欲望。
例如,《电阻定律》一节,笔者按照这样的流程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首先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猜想进行实验设计,之后就是相关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最终对比实验结论和猜想内容,并总结结论。
1.提出问题
师:本课的核心问题是探究导体电阻与哪些因素相关?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进而形成猜想。
生: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以及长度相关。
师:你们的猜想涉及多个因素会对电阻发生影响,那么实验过程中如何进行验证呢?多个量混杂在一起不是很难操作吗?研究一个量和多个量之间的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路?
生: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在总结过程对实验任务进行具体化,明确实验中需要测定电阻(R)、横截面积(S)、导体长度(l)。
师:怎样测量导体的电阻(R)、横截面积(S)、导体长度(l)呢?
生:电阻测量可使用伏安法,横截面积可以用螺旋测微器测出导线横断面直径后计算得到,导线的长度直接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2.实验设计
师:你们的描述在理论上都是合理的,但是却不是最简单的思路,能否不用直接测量,而采用类似于“探究功与速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时所用的倍增法来进行处理呢?
教师启发学生得出思路:按照倍数来改变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进而对比相同电压下的电流关系,以此明确相关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师: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案。
学生设计好相应的实验方案之后,教师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并明确相应的操作要点。
3.实验探究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适时给予指点和帮助。在学生采集相关数据之后,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同时启发他们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总结。
4.结果展示
各学习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彼此评价探究结果,并积极分享实验心得。
5.规律总结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总结出结论:导体的电阻正比于其长度,反比于其横截面积,并与导体材料有关。教师趁热打铁引入电阻率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完善语言组织,归纳出更为严谨的电阻定律。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促进对物理概念深层次理解
1.引导学生对概念的物理意义进行理解,把握概念形成的根本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务必要让学生厘清概念的来龙去脉。为实现上述目的,学生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概念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出现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对问题的研究有什么帮助?”第一个问题点明了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这个概念对应怎样的物理量,该物理量属于过程量还是状态量,属于矢量还是标量,它的定义式如何表示,它的单位又是怎样等等。事实上,我们很多学生的学习重心就落在这一项内容,甚至局限于这一点,而忽视了后两个问题的意义。第二个问题侧重于概念的由来及其基本形成过程,包括怎么会引出这一个概念,它的导出和哪些情境、哪些模型相关;第三个问题侧重于概念的发展,包括概念能在物理问题的解决上起到怎样的作用,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会与哪些概念发生联系。也就是讲,后两个问题分别对应概念的“来龙”与“去脉”,亦即概念的外延,这是整体背景下的概念认识,明确这些内容其实就可以通过某一概念为结点,串起一系列物理认识,从而明确处理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对应的概念,这些概念怎么用。由上述内容可以发现,三个层面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教师对此类内容进行教学时,要有耐心去启发学生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推进认识的深化,同时不断回忆已有记忆,对新学概念和已有认知进行系统化整合。
例如,有关“功”这一概念的学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三个层次的内容:(1)“功”的具体内涵,包括:做功的基本要素是力以及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功的计算式为W=Flcosα(F表示力,l表示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α表明力与位移的夹角);功作为标量,其正负表明力对运动起到帮助或阻碍的作用;力的单位是焦耳,属于导出单位等等。(2)“功”概念的由来:功是力作用效果的体现,是力在空间上的积累;同时功还对应着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简言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这一概念的引入对从能量角度来描述物理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功”的使用价值:高中阶段的“功”,主要运用于动能定理、功能关系以及热力学第一定律,比如要描述物体动能的变化,就需要研究该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做功情况;又比如研究某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就要看这个系统内除了重力与弹力以外,是否存在其他力做功的情形;再比如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绝热环境下被压缩,要判断其内能的变化情况,就着眼于压缩过程外界对系统的做功情况。
2.对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进行区分,促进物理概念的体系化理解
高中物理的一大难点就是概念繁多,很多概念在形式上或称谓上非常相似,但是其本质上却又存在严重的分歧,同时又因为部分相似的概念本身又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很容易在此发生混淆。例如,运动学中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率(加速度)这一组概念,机械振动中波形图和振动图这两类图像,它们在形式上本就非常相似,而且彼此间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对比和区分时有着严重的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明确相似或相近概念的区分,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学习:一是强调性对比,即直接将相近概念罗列出来,明确彼此间的差别;二是联系学生的已有认知,深层次发掘彼此的关系,特别是因果联系,以促使学生对概念进行体系化认知。实际教学中,这两项工作是交叉进行的,而且对比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从物理事实的角度对概念进行深度理解。此外,教师还需启发学生在相近概念辨析中进行同中寻异、异中求同,在整合性构建认知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当然,上述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
例如,电场中有一组概念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即电场强度、电势,这两个概念都是电场特征的描述,它们在定义上都需要借助试探电荷,但是其实际大小又和试探电荷无关。它们之间差别非常明确,电场强度是从受力角度来描述电场属性,而电势则是从能量角度来描述电场属性,二者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电场强度大的地方,电势不一定高。为了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概念进行更加形象化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借助电场线对其进行说明:电场强度大小可以看电场线的疏密程度,而电势高低要看电场线的指向,具体一点,一根带箭头的电场线足以说明电势高低,但是其疏密程度却无从谈起;同时几根不带箭头的电场线可以说明疏密――即电场强度的大小,但是其指向未明,则电势高低就不可描述。当然,学生在对概念进行对比时,也要明确彼此的联系,例如“匀强电场”中存在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等,都是学生在进行概念对比性学习时必须到位的。
四、结语: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四个注意点
总体而言,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注意点:
1.情境显“新”
物理课堂的情境创设要凸显一个“新”字,即要鲜活而生动,富有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精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启发要“巧”
教师对学生的点拨要起到“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的效果,即教师要艺术化地组织自己的语言,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启发,但是不能将最终的答案与思路完全呈现给学生,要给足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自主的探索结论。
3.点拨得“法”
所谓“点拨得‘法’”,就是强调教师要善于把握好介入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的时机与尺度。即教师需明确:什么时候该引导,什么时候无需引导;哪些学生需要多加点拨,哪些学生只需稍加提示即可。
4.调控须“稳”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调控,具体说来,教师既要能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同时也要调节好学生探究的进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所谓的“调控须‘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