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十一五”期间,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台阶,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河南省旅游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这一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旅游经济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全省 GDP 增长速度。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提出“建成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

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面临向旅游强省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摸底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河南省旅游产业主要表现为:旅游资源丰沛,但同质性高;旅游企业发展良好,但关联度差;旅游产业成绩喜人但结构不均衡。

一、河南省旅游资源基底分析

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地形比较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部为太行山余脉,西部为秦岭余脉,南部为大别山,中南部自西北向东南横亘800 里的伏牛山,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河南分属四大流域,北部为海河流域,中部为黄河流域,西南为长江流域,东南为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发源地,素有“中州”和“中原”之称。河南地理条件优越,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河南,因此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绚丽的自然旅游资源。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旅游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以及被利用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对具有代表性且获得国家级称号的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归纳(见下页表1、表2)。

河南省赋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各市(县)城乡地质结构、地理容貌和工农业经济各具地方特色,拥有大量可供开发的社会旅游资源。根据2004年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结果,全省共登记旅游资源单体39 802个,涉及8个主类、28个亚类、171个基本类型。其中,洛阳市河南省旅游资源最为发达的城市,其次是新乡和焦作,安阳、郑州、平顶山、南阳处于第三阶梯,鹤壁、济源、三门峡、开封、许昌、驻马店以及信阳处于第四阶梯,濮阳、商丘、周口和漯河处于第五阶梯。这些条件都为河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旅游资源基础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河南省旅游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唯一性较弱,多数旅游资源与周边邻近省份、尤其是本省内同质性较高,带来了开发方向的雷同,是各地区形成恶性竞争主因。河南旅游资源虽然丰富而独特,但就目前开发状况而言,许多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内涵挖掘较浅,产业链条短且不完善,旅游业态较为单一。

二、河南省旅游企业发展分析

据可得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2012年期间,旅行社数量呈现稳定缓慢增长的态势,从业人数在逐渐递减,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行业利润率呈现不规律变动。而星级酒店总数、客房数量及床位数在逐年递减,行业整体收入基本变化不大,出租率在逐年下降,连续五年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所提升,但2009年为这几年的最高值,随后三年在逐步提升。

此外,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3》显示河南省截止到 2012 年底共有 A 级景区251家,其中 2A 级景区 45 家,3A 级景区 109 家,4A 级景区89 家,5A 景区 8 家。截至目前其中 5A 景区数量 9 家,2014年4月国家旅游局公示今年入选的4A级景区名单中河南省为15家,河南省高级别旅游景区增速表现迅猛。

对河南省旅游企业在全省的分布统计可以发现,河南省各地市间旅游资源同质性较高,在资源导向的理念下,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发展处于被动的局面。从而形成地区间旅游产业布局同构严重,导致无序竞争而带来的内耗现象,缺乏相应的良性带动。

三、河南省旅游产业规模分析

自改革开放,中国旅游业进入大发展之后,河南省旅游发展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80―1989年的起步阶段;1990―1999年的发展阶段;2000年到现在的转型升级阶段。

截止到目前,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国内旅游在全国名列前茅,接待规模及旅游收入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入境旅游发展稍嫌滞后,处于全国下游偏上的位置。河南省旅游发展在接待人次上,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数还是国内旅游人数,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表现出良好的势头。

(一)国内旅游发展分析

由表7可知,最近五年河南省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在稳步快速增长,2010年接待规模达到2008年的1.81倍,而接待国内游客收入则是2.12倍,说明在国内旅游接待方面,河南省旅游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也在提升。

河南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本省人口的小范围流动就能形成较大的旅游客流量,但多是本省人在本省的旅游,表8显示了2008―2012年河南省国内旅游的客源结构。通过表格数据计算可知,2008―2012年河南省接待省内游客人数占国内游客的比例分别为:57.43%、66.23%、64.84%、71.04%、70%,五年平均值达到66.76%,呈现出典型的“四六结构”,省内游客在国内客流量中占有绝对比重。河南地处中原,交通枢纽地位明显,过境火车车次、飞机架次众多,国内旅游一日游发展迅猛,2008―2012年来河南省省内游客一日游平均占到67.3%,连续五年省内一日游游客比重分别为:57.44%、63.33%、64.85%、71.04、70%,与整体国内游省内游客比重相一致,一日游客流量也呈现出相同的“四六结构”。而一日游游客占接待国内游客总数的比重分别为:22.21%、20.17%、25.84%、36.47%、38%,该比例过高并逐年增长,说明国内游客在河南逗留时间短,除主体客源是省内人口的因素外,快速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高铁的发展为河南省旅游业在带来大量游客的同时也方便了客人的离开。在旅游收入方面,2008―2012年省内游客花费占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65.79%,说明省内游客旅游花费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地理距离近、游览时间短、文化同源,省内游客在本省的旅游消费进步空间不大,如何吸引外省游客在河南旅游消费的增长,已成为未来河南省扩大旅游收入、引起国民经济循环与流转的关键所在。

(二)入境旅游发展分析

长期以来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要特征是入境的外国游客与入境的港澳台同胞呈现出“二八结构”,但是一些非沿海省市,例如陕西、重庆等都呈现出“倒二八结构”,表8统计了2008―2012年河南省入境旅游客源结构。

2008―2012年外国游客平均比重为63.82%,港澳台游客平均比重为36.18%,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四六结构”。外国游客比重在这五年分别为:65.08%、65.76%、65.44%、61.97%、62.24%。相对全国来说,河南入境旅游客流总量澳台游客比重过高,外国游客总量少、比重小,入境旅游创汇能力不足。

由表9可知,在外国游客构成中,以亚洲周边邻国客源为主,所占比重平均为45.03%,最高值达到47.34%;美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9.6%,最高值达到10.62%;欧洲客源所占比重平均为18.16%,最高值达到19.62%;大洋洲客源所占比重为2.3%,最高值为2.56%。此结果说明,亚洲是河南省第一大客源市场,而在 13个主要入境客源市场中,亚洲、欧洲游客比重较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变化明显,德国、菲律宾、台湾和澳大利亚一直处于最佳状态,法国与泰国市场呈现良性增长状态,而结合其国民人口及整体出游率衡量英国客源选择河南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表现较差。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文化旅游 旅游产业 战略选择 甘肃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得旅游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的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址遗迹、历史建筑、博物纪念馆等的历史文化旅游和以民族风俗习惯、节庆等的民族文化旅游。

2、文化旅游产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已经相互参透、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它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既具备文化产业的特点,又有旅游产业的优势。

二、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状况

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和重要依托。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地域辽阔,东西狭长、两头稍大,状似如意,具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被誉为黄金路段。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例如大地湾文化遗址、人文始祖伏羲、丝路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等;甘肃由多个民族组成,有着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例如剪纸、香包、庙会、皮影、窑洞和牛肉面等;甘肃地区存在着五大宗教体系,有着神秘的宗教文化资源,例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佛教圣地的莫高窟和道教圣地的崆峒山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有着独特的两黄(黄河和黄土)文化资源,例如黄河第一湾――玛曲、刘家峡、八盘峡等;甘肃是具有革命传统的省份,有着革命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会宁胜利会师地、八路军兰州办事处、高台县烈士陵园等;甘肃现代文化产业和景观颇有影响力,有着相当实力的现代文化资源,例如《读者》杂志、歌舞剧《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等。

三、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旅游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良好。我国的文化旅游起步比较晚,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也不是很透彻,大多数都是建立在国外的权威机构的基础上来研究的。但是,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步扩大规模,呈现出质量优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数量增长的良好势头。甘肃将文化作为一项旅游活动来展开,向外来的旅游者展现当地的旅游资源。例如敦煌文化,它是将多种文化融合与撞击在一起的交叉点,是艺术的殿堂和丰富的文献资源。每一年都有上万人来到敦煌莫高窟,来领略其中的奥妙,同时这也带动了甘肃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目前,甘肃的文化旅游也开始依托于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两黄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文化。将山水风光旅游、商业旅游和文化旅游相结合起来,三者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将旅游者的需求引向更高的层次。

(3)文化旅游营销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旅游知名度稳步上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内涵越浓厚,旅游价值也就越丰富。通过文化精品对外宣传,吸引大批的旅游者到甘肃来旅游,实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局面。甘肃近几年通过一些文化旅游节和国际赛事来对外进行宣传,例如嘉峪关的国际滑翔节、武威“天马”文化旅游节和酒泉神州科技文化旅游节。同样,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大漠敦煌》获得多项荣誉,电影《月圆凉州》和历史体裁的《大敦煌》都受到一致好评。

2、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力度不够和管理信息化滞后。甘肃虽然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是发掘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投入的力度也是不尽人意。政府和景区管理人员没有重视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对其资金的投入也是严重不足。甘肃文化旅游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并且旅游科技投入较少,科技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促销的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

(2)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由于受到资源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敦煌和甘南地区。河西走廊主要指的是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和嘉峪关5个市,具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而敦煌有享誉国内外的莫高窟,是现存洞窟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和艺术价值最高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甘肃藏族群众的聚居区,除了有总人口的54.2%的藏族,还有其它22个少数民族,能够展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对于其他城市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没能够形成区域合作,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3)相关旅游产业专业人员的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虽说甘肃从事旅游产业相关的服务人员已达上万人,但是由于甘肃的旅游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导致各层次的旅游人才储备不足。首先是高层次的从事旅游规划的人才缺乏,不能够将甘肃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再者是从事专业导游和专业酒店管理等的高素质、善导游、懂管理的人才缺乏,使得许多品位高、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得不到有效地推广,不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4)文化旅游硬件设施有待加强,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甘肃的酒店和旅行社众多,可以容量大量的旅游者,但其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另外,除了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包括文化旅游景点的讲解到设施的介绍都要加强,例如景点的介绍牌应配上英文解释;景区的定点导游和服务人员的配备也没有供上相应的要求,综合接待能力比较薄弱。

四、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

甘肃的文化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要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凸显出其旅游特色。因此在制定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需要进行优势、劣势的分析,找出能产生机会和构成威胁的因素。根据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的动态结合,制定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如表1),以此来获得竞争优势,使甘肃文化旅游行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中取得有利地位。

第一,S-O战略,是发挥强大内部优势,把握外部机遇的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实力,抓住有利的外部机会,积极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扩展经营领域以获得更大的旅游客源市场。

第二,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的劣势的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虽然有众多的机遇,但是有存在着明显的劣势,所以要设法弥补不足,扬长避短,将劣势变为优势,积极寻求发展。

第三,S-T战略,是利用自身的优势回避或减少外部威胁的一种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面临着强大的威胁,但是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要积极的面对外部的威胁,分析威胁的来源,调整战略,寻求新的机会。

第四,W-T战略,是减少内部弱点来回避外部威胁的一种防御性战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重视面临的威胁和克服内部的劣势,改善自身的条件,消除劣势,回避威胁,寻求新的市场机遇。

五、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选择

1、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提供不同于竞争对手的某种特殊产品或服务使得其使用价值实现的方式来实现顾客价值增值,获得高于行业水平的平均利润。所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无论是在开发新产品或是改进旧产品时,都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的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品牌支撑,形象致胜。品牌是塑造甘肃文化旅游形象的核心,是扩大客源市场和提升产业地位的基础。充展现“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旅游主题形象,依托“丝绸之路、沙漠戈壁、宗教文化、雅丹地貌”等的特色资源优势,在国内外树立起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品牌。

(2)打造特色季节旅游产品。根据甘肃每个城市的特色,挖掘其文化内涵,开展特色的节庆活动,打造甘肃文化旅游的“四季”让活动形成品牌。

春季:借甘南州的晒佛节之际,传播宗教文化,弘扬藏文化

夏季:举办河西走廊葡萄酒文化节,通过丰富的活动,提升其葡萄酒品牌

秋季:凭借丝绸之路节和胡杨林文化节,弘扬丝路文化和感悟胡杨林精神

冬季:举办赏雪品梅活动,领略不一样的甘肃风情

2、增长型战略

(1)市场开发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是将现有的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细分市场或开发新的用户群,通过扩大市场的覆盖面来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从而扩大其销售量和经营规模的战略。

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应该抓住景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巨大历史机遇,加强与周边省份、西北地区及本省的区域合作,将资源进行整合,树立甘肃文化旅游的形象,充分的挖掘市场潜力。以甘肃为中心,构建西北区域的文化旅游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区域空间布局体系,进而提高其旅游竞争力,将优势转化为胜势,打造文化旅游强省。

(2)产品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是指向现有的市场提供新的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战略。

现在的游客讲究的是一种体验旅游,所以要充分利用体验营销的手段,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有效的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还可以开发一些附属产品,例如西北餐饮文化、大漠诗词、西部放歌等等。同样,要不断改进现有的旅游产品来增加旅游者来甘肃的旅游次数。可以借鉴其它城市成功的经验,如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带动了这些地区的旅游市场的发展,更掀起了旅游者去领略特色文化的热潮。所以在甘肃也可以推出类似的舞台剧,如《印象・丝路》、《印象・莫高窟》等等。

3、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是指将目标集中在特定的消费者或地理区域上,也就是说在行业较小的竞争范围内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化战略要求企业不在于达到全行业范围内的目标,只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展开经营和服务。

(1)核心市场的集中推广。由于推广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城市在国内有许多,例如西安、洛阳等等,所以甘肃要想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就要明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地理位置的市场细分,将西北和环渤海地区作为一级市场,加强对这几大省份的推广,进行深度的促销和传播。

(2)黄金周的投入力度加强。随着新的假日制度的实施,人们可利用的空余时间要比以前增多,所以这也是甘肃进行文化旅游品牌推广的良好契机。通过媒体,在黄金周前期或黄金周期间加大推广的力度,引领消费趋向,形成攻势。

4、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就是要“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文化资源以及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谋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有的人认为旅游业是“无烟的工业”,不像其它产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认为在投资工程中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消耗,并且旅游资源师可再生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这些都是对旅游资源的扭曲、误解,如果在开发过程中没有有效保护的话,是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甚至是毁灭旅游资源。

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的文明遗址。因此在对甘肃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科学规律、按照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科学的选择开发模式,合理的选择旅游路线、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特别是在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

六、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实施

1、以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目前甘肃的旅游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光是依附市场来调节、推动其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够的。因为市场上存在着一只“看不见的手”,许多旅游企业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不择手段,进行“价格战”,导致明显的市场失灵。所以需要政府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各个阶段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来进行干预。通过市场传递经济信息、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利益,政府从各个方面支持甘肃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其旅游文化感染力和旅游文化的氛围,实现“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目标。

2、产业承接战略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将成为地区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所以主动融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壮大甘肃旅游产业和提高其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有利于培养新的旅游业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与周边城市进行合作,转变发展的模式,加快实现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

3、多种促销手段结合

宣传、促销是让旅游者了解旅游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想打造出文化旅游强省的称号,必须要加强宣传促销,扩大知名度。针对目前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现状,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必不可少,这一点在甘肃旅游“十二五”规划中也有体现。新闻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一种手段,可以进行深入宣传,提升甘肃文化旅游形象。因此可以科学高效地结合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读者》杂志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等媒体。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入境和省内外旅游城市门户区、机场、火车站等科员及三空间,突出“精品思路、多彩甘肃”主题形象。

【参考文献】

[1] 霍海丽: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整合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9.

[2] 尹彤:泰山旅游发展战略[D].辽宁大学,2012.

[3] 熊文平:临川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4] 李国秀:顺境中的甘肃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分析[J].城市旅游规划,2013(7).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三版[M].中国旅游出版社(京),2011.

[6] 王生鹏、孙永龙:甘肃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战略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7] 王磊: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8] 陈永芝: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贡市;旅游产业;优化发展;金融支撑

中图分类号:F590.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5009005

自贡市历史悠久,素以井盐业闻名于世,早在东汉章帝(公元76-86)年间,就开始了井盐生产。自贡走过了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和因盐设市的近两千年发展历程,被誉为中国的“盐都”。从清代中叶至今,自贡始终是我国井盐生产的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了以盐业生产为主导,以盐业化工、机电、轻工和食品等多种产业并存的传统工业中等城市。由于上千年的历史沉淀和大自然的馈赠,以及勤劳智慧的自贡人们的创造,使自贡拥有了以井盐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众多文物、遗址、遗迹和闻名全世界的恐龙化石群窟,享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园灯城”的美名,丰富、独特的旅游景观为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一、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现状

(一)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优势与分布

1.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优势

自贡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A级景区5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大型民俗节庆精选活动各1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1]众多的旅游资源将自贡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形成了富有强烈吸引力和震撼力的人文景观,特别是盐史、恐龙和彩灯三大世界唯一性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巨大。

2.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的资源分布

自贡旅游产业实现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对相应优势旅游资源的拥有上,而且配套旅游产品多姿多彩,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如果按自贡旅游资源的属性划分,有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民俗活动旅游资源三大类型;如果按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划分,可分为井盐历史文化、恐龙王国、彩灯文化、革命志士和历史人物纪念地、佛教文化、生态和休闲度假,以及民间工艺和工艺产品等七个系列。是四川罕见的旅游资源富集且组合配套的优势区域。

(二)自贡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及发展

1.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为自贡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伴随着自贡产业结构的调整,自贡旅游业发展实现了由旅游事业向旅游产业的转换。自贡旅游产业在四川省“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大省”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实施以井盐历史文化为骨架、恐龙王国为重点、彩灯文化为先导和配套旅游产品互补、协调发展的产品开发策略,使自贡旅游产业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近几年,自贡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旅游交通、旅游通讯和旅游商品购物等服务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市场营销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市共注册灯贸企业221家,星级饭店16家,其中4星级2家,旅游社15家,农家乐和休闲茶楼各400余家,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1]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中外游客4039.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6.6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89%和29.13%,其中,2010年实现的84.60亿元旅游收入占当年全市GDP的13.06%。[2]

2.政府宏观调控旅游产业发展,企业微观运作旅游市场

在“十一五”中期,自贡市委和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实施意见》,对自贡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了自贡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是立足资源变资本和建设中国旅游目的地,两大任务是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自贡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市,制定了打造三大旅游精品、四条旅游主线和实施五动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在运行机制上,由“自贡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并计划投资30.8亿人民币建设中国盐疗养度假基地、恐龙王国公园和中国海井盐史公园。[1]自贡旅游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各类旅游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了市场主体的作用,灯贸企业利用内、外展所获利润进行资本积累,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了自我发展。

二、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出台的自贡旅游产业开发政策,重在促进单项旅游产品量的增长和单个区域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而较少关注不同旅游产品之间的配套开发和相邻区域间旅游产业互补、优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势旅游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一)单项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自贡盐文化旅游发展缓慢

众所周知,自贡井盐历史便是自贡历史,在近2千年井盐生产中所形成的盐文化渗透到了自贡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了自贡的方方面面,成为了独具特色的盐文化旅游资源。自贡一直把盐文化旅游作为自己的三大品牌进行培育,目前已开发形成了以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海井为龙头的盐文化旅游产品和以多品种盐系列为主的盐文化旅游商品。其中,盐业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盐业生产、陈列专业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中国富有特色的七大专业博物馆之一;海井是至今仍在生产的人类第一口超千米深井,钻井技术被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两项珍贵的盐文化旅游资源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由于在盐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资金投入不足,产品缺乏创新,展览陈旧,难以激发游客的观赏兴趣,导致盐文化旅游发展缓慢。2010年参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海井的游客共计77,454人次,仅占当年自贡旅游总数的0.7%。

2.自贡彩灯文化旅游陷入困境

自贡地区早在唐宋年间就有新年赏灯的习俗,观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灯会作为一种大型民俗节庆活动,是在1964年由自贡市人民政府组织的首届迎春灯会之后,通过彩灯内、外展的结合,发展成为最具特色的自贡旅游产品。自贡彩灯文化旅游的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灯会外展,荣获了“天下第一灯”的称号。1993年建成的彩灯博物馆是世界唯一收藏、陈列和研究东方彩灯艺术的专业博物馆,享有“世界第一馆”的美誉。目前,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彩灯公园和彩灯博物馆为中心的彩灯文化旅游产品格局,每年春节期间举办一届国际恐龙灯会,彩灯博物馆常年展出。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灯会的内、外展是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发展最辉煌的鼎盛时期,1992年灯会在泰国展出48天,观灯游客高达300万人次。[3]1993年以后,由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同类旅游产品的冲击,加之自贡彩灯文化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和旅游形象定位不准等原因,造成自贡彩灯文化旅游市场一度疲软,陷入困境。虽然2011年举办的第十七届国际恐龙灯会的观灯人数有所回升,但仍不足鼎盛时期的50%,前景不客乐观,况且彩灯博物馆的年度参观人数仅3,000人左右。

3.恐龙王国旅游产品专业性过强,游客参与性不强

自贡是恐龙之乡,在市境内已发现164处恐龙化石埋藏点,是恐龙化石最密集的区域。恐龙王国旅游产品包括恐龙化石遗址和恐龙博物馆,以及与恐龙同时代的大型植物化石――硅化木和孑遗珍稀植物――桫椤活化石等系列产品。1987年建成的恐龙博物馆是唯一在发掘现场建造的博物馆,它的建成不仅是我国恐龙化石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志,同时填补了中国恐龙专业博物馆的空白,目前已打造成为自贡的拳头旅游产品,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名录。大型硅化木和植物活化石桫椤在同地层露,世界上也极为罕见。面对历史文化内涵如此丰富的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由于在展出方式上的缺陷,过于强调专业性和科学性,而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严重不足,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尤如考古一般,兴趣不浓,难以招来回头客。同时,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有关部门没有考虑到参观恐龙博物馆与参观大型硅化木和植物活化石桫椤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参观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的一条龙旅游交通服务,自然造成了恐龙王国系列旅游产品的部份流失,优势旅游资源没有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不同类型旅游产品配套开发和区域间旅游产业优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互补、配套开发缺乏统筹安排

自贡独特的旅游资源,决定了自贡旅游产业的发展必然选择以“盐史、恐龙、灯会”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随着自贡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不同类型的配套旅游产品被不断挖掘和创新。观光荣县大佛、富顺文庙、仙市古镇和大山铺、贡井老街,参观革命志士故居和自然生态旅游等配套旅游产品的开发,为自贡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自贡市目前出台的旅游产业开发政策,重在促进单项旅游产品量的增长,而较少关注主、辅旅游产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优化配套开发。结果是主题旅游产品发展无后劲,配套旅游产品又不能充分发挥其补充功能,形成了主辅旅游产品开发各自为阵的二元市场结构。这样的发展格局,不但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自贡旅游市场产品供给的单一性与游客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同时为延长游客在自贡的停留时间,过夜天数和增加自贡旅游收入制造了障碍。

2.未实现川南旅游资源的有机整合

自贡在四川旅游分区中属于川南旅游片区,东与泸州市相接、南与宜宾市为邻、西与乐山市相连、北与内江市接壤,其中的乐山市、宜宾市和泸州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集中连片的地区。在川南旅游片区中,拥有四川省两大旅游精品区域:自贡――宜宾――泸州旅游区和峨眉山――乐山旅游区,各区域内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贡在其中发挥着东接西延、北引南连的作用,旅游区位十分优越。然而,由于狭隘的地方保护观念,各精品区域内的旅游产业发展相互隔绝、独立开发,自主经营,缺乏应有的协调与合作。因此,两大精品区域内的旅游产业长期不能将整体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有机整合转化为整体经济优势。特别是连接两大精品区域的荣县,并没有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去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目前荣县的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与其所拥有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和知名度极不相称,川南旅游资源没有实现有机整合。

三、促进自贡旅游产业优化、配套发展的对策建议

丰富的自贡旅游资源能否推动自贡旅游产业的优化、配套发展,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安排。进入“十一五”以来,虽然自贡市委和市政府对自贡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制定了“工业强市、城市建设、旅游发展”三大优先发展战略,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贡旅游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第一年的发展。然而,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对“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运行进行全新的思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机制和制度的创新,制定高瞻远瞩的自贡旅游产业优化发展战略。

(一)将自贡旅游产业培育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自贡因盐矿而设市,伴随着制盐业和盐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兴旺,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由于制盐生产的时限性和盐矿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制盐业从发展到最终走向衰亡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如果不能统筹规划,及时培育出新的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停滞甚至走向衰败,自贡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接继产业培育的现实课题。国务院在2009年国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4]并要求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自贡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自贡旅游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已占有一定比重,为自贡将旅游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自贡旅游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周边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柱产业的培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自贡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协调、融合发展,在发展中扩大产业规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大量的就业机会,实现自贡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 株洲千亿服饰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赫章核桃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邳州家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株洲市企业群众性体育协会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 株洲初中生“体育、艺术2+1项目”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肥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州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美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新疆风电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光电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孟杨.新芦淞服装工业园将成品牌崛起之地[J].纺织服装周刊,2010(24).

[4]杨丽.株洲服饰迈开新步伐,2011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举行[J].纺织服装周刊,2011(41).

[5]毛吉元,龙俊.“新芦淞”为打造株洲千亿服饰集群提速[J].纺织服装周刊,2010(21).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一、前言

邛崃市自然资源涵盖了白鹤山、金溶洞、南河、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地质、水域条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引导旅游产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稳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注重强调对自身现有资源的整合,由此来打造良好的旅游空间,并就此凸显“以人为本”服务理念。以下就是对新时期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构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旅游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

二、邛崃市旅游产业资源分析

邛崃市旅游产业资源分布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生物景观角度来看,邛崃市涵盖了芦沟竹海、千年古榕树、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生物景观,因而该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为旅游人群打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空间,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从遗址遗迹角度来看,邛崃市具有古县衙遗址、土司衙门、秦汉驿道等文化遗址资源,即可满足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需求。

(二)从建筑与设施资源角度来看,邛崃市具有蔡渡大桥、状元桥等交通建筑,同时其文君酒、邛崃甜皮烧鸭等地方特色商品资源可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此外,邛崃市在人文社会不断发展背景下,逐渐形成了祭灶节等人文活动,继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邛崃市旅游项目内容,且就此推进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从品牌资源角度来看,邛崃市为四川省森林城市,从而为该地区旅游产业的逐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

三、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建构措施

(一)整合人文旅游资源

在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构建过程中强调对该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即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该地区已有2300年的历史条件,将其历史文化贯穿于旅游产业中,同时注重将文君故地打造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点项目,继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旅游人群营造浪漫且动人的旅游空间,且引导其在旅游过程中被“凤求凰”文化气息所感染。同时,就当前的现状来看,邛崃市红色文化占地面积为1.67公顷[1],且包含了纪念馆等,因而在旅游产业推广过程中,为了较好的宣传中华民族精神,应注重强调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以此来彰显民族气息,且传承中国文化,同时丰富旅游产业内容。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在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整合商品特产资源

在邛崃市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强调对商品特产资源的整合有助于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在此基础上,当地旅游产业在发展战略建构过程中,应注重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对邛酒、文君绿茶、花楸贡茶、瓷胎竹编、富贵春家常豆腐等地区特色商品展开宣传,从而引导旅游人群在旅游过程中可依据自身需求产生特色商品购买行为。同时,在商品特产资源整合过程中亦应注重结合商品独特性特征。例如,邛崃市瓷胎竹编曾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2],因而在产品宣传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工艺品实用性、观赏性等特点展开宣传活动,由此来吸引旅游人群的关注,继而就此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亦有助于推动邛崃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因而邛崃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建构过程中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1、就相关调查数据表明,邛崃市临邛古城、天台山、平乐古镇住宿接待能力分别上升至为7000张床位、5000张床位、8000张床位。同时,该地区485家宾馆中有2家为星级酒店,即红楼大酒店、天台山大酒店。因而,邛崃市在旅游产业推广过程中为了完善自身配套设施,应注重强调对星级酒店的建设,由此来满足当前旅游人群消费需求。

2、邛崃市在旅游产业战略发展规划过程中,亦应注重针对当前发展星级农家乐18家的状况,对先进的旅游配套设施进行引进,并致力于建设星级旅游饭店,由此满足旅游人群用餐需求,并就此带动该地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