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核心教育

语文核心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核心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核心教育

语文核心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任务是十分多元的,不仅要提升学生对基础语文知识内容的应用水平,还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锻造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的根深蒂固,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轻能力培养,重知识学习的现象。在实践语文教学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结构设计,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进行核心素养感悟是形成实施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渗透情感核心素养教育

一、中学情感核心素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

做为定性个体价值和权利的重要标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与人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意义、价值等息息相关。中学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就是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与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倡的传道授业和政治思想道德不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漫长阶段。中学教师为了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通常情况下都没有过多重视人文素养锻造,忽视了其潜移默化的现实影响。

2.忽略阅读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培育过程中,教师会轻视阅读的实际效用价值。中学语文阅读是为了给学创设一个更加全面具体的条件,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和情感思想的体悟来加强阅读理解能力。文字背后通常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学生如何可以找到准确的切入点,那么对于文章的解读就会提升一个层次,这也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锻造提供了条件。语文是一个聚焦于怎么说的课程内容,运用好语言的艺术效果不是单纯的技能套用,而是在课程内容的陶冶中培育属于个体自身的价值评判和情感解读标准。如果一味的将学生限制在文本语言的框架之中,学生是很难有学习能力突破的。

二、如何渗透情感核心素养教学

1.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高级层次,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光关注人文知识疏导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加强学生的个体综合素质,就要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角度出发,着力打造全方位、多教育的教学格局,让学生可以在外部学习环境和内部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人文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显著提升个体综合素质水平层次。语文课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精髓的缩影。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就可以利用宋濂的顽强精神和意志去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品质。宋濂青少年时代求学时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博览群书,执著求知,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他可以在“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地情况下抄录了一本一本的书来读;他可以“趋百里外从乡先达执经叩问”请教老师 ……学生们要学习他这种优秀的人文品质,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珍惜自己现在的优越学习条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加强情感内容教育,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语文教师做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不仅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还要善于将教材中涉及到的相关人文知识内容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知行合一才能够为学生做好典范。与此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渗透,在相互了解相互认知过程中渗透道德信誉教育工作,教育学生不仅要具备充实的情感世界,还要保持敏感的思想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力量,言传身教,在本人师德和独特魅力的影响之下感召学生的人文品行。诸如学习完教材后的名著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到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之中,携手为中学语文素质情感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意志

在加强情感渗透教育工作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造,具体的教学方向可以从三大角度切入。首先是对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培养,只有学生充分明确自己的学习意义和学习价值所在,其行为才会更具目的性。教师可以定期让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预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以此来督促学生的语文学习。其次则是对学生果断性的培养,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耐力,所以一旦遇到一些学习上的瓶颈,就会有放弃的念头。因此教师要就加强对学生果断性的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敢于直面挑战。诸如,学习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学习差异,所以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课后习题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依据学习能力的实际状况进行作业难易度划分,让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完成作业。比如说让学习能力较强,文学基础较好的同学背诵全文,并且可以默写出来;而一些学习效率较低的同学,教师可以让他们先从重点的段落和语句赏析开始,逐步渗透教学。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对文章有深刻的认知,并且借助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来锻造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学习品质,为提升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落实贯彻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够让潜伏在学生心内的人文素养闪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聚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特征,真正成为热爱生活、态度乐观。积极进取的新一代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蓝岚.论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J].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08):16-18

语文核心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

在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激烈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而人才素质的核心又是创新精神。日本提出“把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做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观,认为未来社会人的生存能力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韩国提出“中小学实行以记忆为主的教育向以创造力为主的教育转移”。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趋势,也是我们的教育之本。如何坚定不移地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进行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就是课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学科,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乃至学生各种素质上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它包含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综合学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的语文教学,总结如下一些经验。

一、创设最有情境,提高兴趣

有趣的,使人兴奋的环境,胜过单调的、沉闷的环境。民主的、可亲的环境,是人愿意开动脑筋;紧张的令人害怕的环境则让人提心吊胆,什么也无法思考。一句话,民主的、刺激丰富的环境更具有吸引力,课堂效果也会更好。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机能,把握学生的心理流向,创设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环境。

课文不同,学生对象不同,所用的方法也不同,教师的意图就是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进入预期的情境。或者就地取材,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作为学习的契口;或者让学生用自己大脑中贮存的知识信息与新知识信息进行比较、鉴别,从而将学生导入新的知识天地;或者直接用情去感染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与激发;或者设置疑问,引而不发,让学生带着悬念进行学习;或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缩短师生距离。总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作用是超乎寻常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组讨论,全班集体交流等,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进行多边的对话和交流,学生可以从学习的伙伴、老师及课文文本中获取新知识。同时,在交流中学生也会有新发现。这样,语文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潜意识的开发。

三、培养求异思维能力

创新离不开求异。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着眼,搜寻多种可能性,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追求独特新颖的设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导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结果。因此,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天地,而作文是体现学生文字表达和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有效途径。作文质量是衡量语文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创造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教育的法宝——质疑

“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古人的话指出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提出有新意的问题,一到学生发现别人可能忽略或不注意的问题,在别人认为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得是问题的问题中发现问题。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利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善于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种子。

语文核心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学习兴趣 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再审视传统的教育教学行为,思考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既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又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其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设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变以往的被动的“要你学”为主动的“我要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次要寓教于乐,乐中求知。因为寻求趣味和快乐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寓情趣于教学之中,辅以新颖的教学方法、精湛的教学艺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做到乐中求知。

最后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形成、兴趣意志的培养与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方面,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提出的问题不够深刻;第三种情况是提出的问题很适合,有一定的探讨价值和讨论意义。以上三种情况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就十分重要。

改革教学方法不仅要重视对成功的教学方法、经验的推广和运用并不断改进和完善,推陈出新,而且要大胆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一套合适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既要发挥教师作用,使学生学会,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要把好的教法组合在一起,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艺术,优化教学过程。

四、应用电教辅助设备

及时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电教媒体,能使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的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验经常发生在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成果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音像教材,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多方面关注学生的需求

当今社会要求人才有多方面的技能,为此素质教育提出要求:教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外,还要关心学生的身体。在学习之余还要让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学生才有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学习中,发展才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学会同学之间团结,不拉帮结派;用宽容心对待同学,不要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大动干戈;如果在学校受欺负或者有帮会的人找自己的麻烦,要告诉老师和父母,及时加以处理,而不能把委屈或伤害默默地埋在心底。现代社会留守儿童增多了,学生心理日趋复杂,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对学生的影响,因此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细致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职责是无私的、崇高的,更是神圣的,教师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必须尽自己的职责,做好教育工作。

总之,教师要设法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语文课是基础课,在素质教育中更应该发挥重要作用。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的追求,在教学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真正达到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随着各国母语教育教学理念的日新月异,思潮迭起,实施和深化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而更新教育观念更是推进教改的前提。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变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孝大.教学创新的探索[J].中小学管理,2000(01).

[2]刘元政.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几个环节[J].文学教育(上),2010(07).

语文核心教育范文第4篇

在“问题教学模式”中,我们发现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但课后的检测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其解决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何设计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可以实现其有效性。核心问题的拟定要注意其实用性,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地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让核心问题成为学生旧知识与新知识的桥梁。

一、问题教学模式及其困惑

“问题解决式教学”作为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已被逐渐引入倡导素质教育的现代课堂教学。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并对学科知识形成深刻的、结构化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高层次的发展,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实际的应用操作中,“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教学过程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提出问题……如此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但课后的检测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是什么原因造成“问题解决式教学”无法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呢?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问题的症结就在于“问题”本身。一种现象是:老师的提问随意性强,多数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和挑选,而是随意发问,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随意性;一种现象是:问题多而散杂,问题与问题之间既不存在联系又缺少整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偏离主题,难以聚合;一种现象是:问题设置不恰当,太深或太浅,有的问题甚至是伪问题,缺少思维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或低下的状态;还有一种现象是:问题的设计缺乏新意,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这样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低效的教学,这些问题的设置也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核心问题”是弥补“问题教学”模式不足的有效途径

在“问题解决式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其解决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何设计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解决式教学”可以实现其有效性。

核心问题都是经教师呈现于课堂之中的,教师是从呈现问题的角度来运用核心问题的。我们所说的核心问题可以是题目、试题、练习题,也可以是提出来的矛盾、疑难。这样问题与任务就没有明显的界线,当完成一个任务遭遇困难时任务也就变成了问题,进而形成问题情境。所以我们不区分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一律称为核心问题,它们并不必须带问号。这种对问题的认识与教师日常教学用语的习惯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从问题意义的角度来审视,核心问题是能贯穿整节课的中心问题或者中心任务。

在具体的应用当中,核心问题是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和挑选的一个中心问题或中心任务,核心问题既要兼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要调动学生各种层次上的思维活动,其解决活动几乎贯穿整节课。这节课中的其他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派生问题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并按一定序列整合起来的,其解决是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这样就使得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主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连贯性和层次性。核心问题解决之后,再由师生共同对核心问题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归纳总结学习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从而产生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使教学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都获得更高的达成。

三、核心问题的拟定

(一)核心问题应实用

一堂课里涉及的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有多个,也可能是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问题教学中问题的分类,我们得知有以下几种类型:问答型问题,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的形式,由教师提出或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这种即问即答的问题不适合作为核心问题,它们可以作为派生问题;发现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形成有关品质的过程;研究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而进行学习的过程,类似于研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型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过程。

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核心问题的拟定。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仿佛是很难出新意的,我曾经作过多种可能性的探讨。最早认为:文言教学离不开诵读,所以拟定的核心问题是:诵读《兰亭集序》,读出人生感悟。定位为第一课时,试图通过音读、义读、情读来达成核心问题。但是通过进一步的探讨,我发现这样不仅游离了山水游记的阅读方法,而且很难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很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很难实现学生的体验与深度体验,当然核心问题更难达成。

(二)核心问题应是旧知与新知的桥梁

核心问题的解决活动应该构成一个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当我们所设计的核心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应用于新的实际问题解决中时,学生的内部情境问题就能顺利产生。这样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综上所述,当我们所设计的核心问题应具有实际应用性,是能搭旧知与新知的桥梁,并能激发学生主动与学习环境互相作用,这样的核心问题就可能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2]丁念金.问题教学的基本原理.

语文核心教育范文第5篇

1.营造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新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是,创设新情景,进行视角转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课文中的皇帝和大臣一样的人?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我妈妈新买的衣服别人都说漂亮,可我一点都不觉得漂亮。”有的说:“爸爸带我去拜访他的朋友,他的朋友都说我长高了,长得越来越漂亮了,可我觉得没什么变化。”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经领会了课文所蕴含的意思,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3.创新教育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过:“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创新思维具有独立的知识结构,积极的求异性,创造性的观察、想象力。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潜在的创新求异思维,保证他们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并将它迁移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去,更是学生具备求异的创新心理品质的前提及物质条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会形成创新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如在讲《骆路梨花》一文时,学生自学后,有学生问:“为什么不采用顺叙的写法呢?”我便顺势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讲解倒叙和插叙的好处,让学生明白:此文写作时采用倒叙和插叙,不仅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结构紧凑,又疏密有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应变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得到了培养。

5.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6.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