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秦皇岛;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31-04

近年来,秦皇岛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见图1)。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501亿元,比去年增长12%。三次产业分别增长5.5%、12.3%和1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1.6%。实现财政收入55.57亿元,增长2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5.71亿元,增长3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4.93亿元,增长19.3%。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10项,完成投资110亿元。戴卡轮毂技改等5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投产。港口吞吐量完成1.71亿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增长13.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640亿元、386亿元,比年初增长10%和9%。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上涨1.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5∶41.3∶48.2调整为10.2∶40∶49.8,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去年各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0.6个百分点。总体看,秦皇岛的经济是稳步上升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成效。

一、标准产业结构基准下的秦皇岛经济

秦皇岛产业结构的快速发展以1978年为界,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全市产业结构与以前相比,不断向合理化方向迈进,具体表现为:

1.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关系得到改善

从1978年到200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产业结构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9.7∶37.7∶32.6发展到10.2∶40.0∶49.8(2005年市统计局数据尚未公布)。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在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较大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三次产业比例从“七五”(1990)末的24.3:31.6:44.1调整为“九五”末(2000)的13.7:36.4:49.9,到2004年为10.5:41.3:48.2。这说明秦皇岛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秦皇岛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三二一”顺序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奠定了基础。这不仅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且也符合秦皇岛城市功能定位。

但是,如果把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比较,会发现许多问题:GNP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一产业比重偏低。2004年,秦皇岛市的GNP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为41.3%,明显高于“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提供的比例;第三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与标准大致相同;第一产业在GNP中的份额为10.5%,与标准相比明显偏低。2004年,就业结构中,秦皇岛市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高达49.6%,明显高于标准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分别为20.0%、30.4%与标准相比显著偏低。

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从农业产业结构看,改变了以往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占很大比重,种植业中粮食生产“单打一”现象。在农业产值中,种植业比重由1979年的73%下降为2005年的45.5%,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4.5%,比去年增长0.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占44.3%,增长1.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提高2个百分点。

从工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优先”局面转为“重工业带动”的趋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6个百分点。机械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和玻璃建材四大产业实现增加值81.92亿元,增长21.7%。耀华牌浮法玻璃等5个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轻、重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比较明显,轻工业内部需求弹性较小、加工层次较低的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与重工业内部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的逐渐下降,呈现出一定的产业结构升级趋势。

从第三产业看,商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2005年,秦皇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30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69.1亿元,分别增长7.5%和14.2%。这些表明全市第三产业正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

3.基础产业获得较大发展

“六五”以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倾斜,全市铁路、民航、公路的通车里程都有很快增长;运输工具和技术设备水平也得到改善;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交通通讯和邮电业等基础设施紧缺的状况大大缓解;通讯和邮电业还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秦皇岛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秦皇岛市对产业结构调整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其进一步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

1.从产业结构看,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有待进一步优化。

如上所述,秦皇岛产业结构自1980年以来始终是“三二一”型,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0.5%、41.3%、48.2%。但是,“三二一”产业格局并不是秦皇岛市经济内在素质步入工业化较高阶段,而是与秦皇岛农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港口、仓储、交通运输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情有关(2004年比重为34.02%)。

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内部,面向生活的服务体系发展较快且比重较大,而面向生产的社会服务体系相对滞后且比重较小;传统行业发展较快、比重大,新兴行业发展慢、比重小;高档消费设施发展较快,而面向大众和社区的中低档消费设施发展相对缓慢。体现知识经济内涵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仅占0.77%。

从第二产业看,秦皇岛初加工、低附加值的原材料工业居主导地位。在制造业的27个大类行业中,以玻璃、水泥、中厚钢板等为主体的生产基础原料产品、初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占全部制造业企业的比重达27.24%;普通机械、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深加工企业占制造业企业的21.60%;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企业仅占制造业企业的0.26%。

通过分析秦皇岛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出,秦皇岛现有的“三二一”产业结构不代表秦皇岛已经步入了工业化的较高阶段,而是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这一结论可以从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得到佐证。

显然,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未达到1,存在结构偏差。2004年,第一产业结构偏差系数高达-0.79。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是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实际劳动生产率较低,投入劳力多,产出少;二是仍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有限的耕地对劳动力产生了排斥力作用,农业仍是弱势产业。

2.从产业组织看,企业市场化水平较低,未能达到竞争秩序与规模效益有效制衡。

市场经济正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衡量市场经济,实现程度的指标是地区企业组织形式。如果国有和集体企业比例较高,说明市场化进程较慢,不利于资本存量在不同的产业进行调整。另外,企业的规模能反映出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企业规模较小,不能产生规模效益,高效率部门的比重将降低。

在列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占77.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6.47%,外商投资企业占16.07%。在内资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49.56%,私营企业占50.43%。这表明私营经济发展较快。按企业规模分类,大型企业6家,中型企业54家,小型企业388家,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的86.61%。

在列入统计的建筑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占98.2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88%。在内资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21.97%,其他企业占78.03%。按企业规模分类,大型企业仅9家,中型企业l3家,小型企业138家,小型企业占全部企业的86.25%。表明秦皇岛市的建筑企业资质等级低、企业规模小,不能适应目前国内外建筑市场的需要。

在独立核算的11个运输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9家,其他类型2家。按专业分类,公路运输企业8家,占主导地位。

在列入统计的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内资企业数量占52.45%。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25.0%,国有企业比重较高。

3.从产业投资与技术看,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能力更待加强。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2004年在第二产业方面的投资占2.03%,其中,工业方面的投资占5.81%;而工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工业投资的79.89%;在制造业的投资中主要集中在对环境有污染、初级产品、低附加值生产企业,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玻璃等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占制造业总投资的48.71%,而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的投资仅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98%。这说明低附加值初级产品投资多,高附加值产业投资少,产业链有待通过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延伸。

与此相关的是全市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薄弱。2004年,全市6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7 881人,占企业全部从业人员的11.5%。由于技术开发成果数量少,导致高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方面。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3.83%,而在国外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5%;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88%;科技活动经费支出6 693万元,占全部产品销售成本的0.37%。

三、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上述问题说明秦皇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秦皇岛产业结构调整除了遵循市场需求导向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与产业协调原则外,应着重遵循依托比较优势的原则和技术进步原则。为此,秦皇岛市产业结构调整要在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方向的基础上兼顾产业高度化,做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增大第三产业的GDP比重。在第三产业内部要大力发展旅游业。秦皇岛市2002年旅游收入为40.83亿元,居河北省榜首,旅游业实现的收入占GDP的12.16%,是秦皇岛市最具有特色与潜力的优势产业(见下表)。

根据以上数据建立模型:y=a+bt+d1+d2。其中,y表示旅游收入,t表示年份,d1、d2是虚拟变量,表示其他因素(如天气、政策)对旅游收入的影响。

经Eviews软件计算得出结果是:y=21.54+2.57t-16.03d1+13.35d2。按照此方程预测,2010年,秦皇岛的旅游社会收入应为76.01亿元。

第二,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集开发、经营、装修、服务、维修、物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由于其特有的产业特征,以及市场潜在需求大的现状,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

第三,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在工业内部也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关、停、并、转一些高耗、高污染的冶金、化工等产业。

2.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的核心,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秦皇岛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一是以技术改造为手段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对建材、冶金、化工、机械、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新一轮改造,增强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医药、新能源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

3.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群,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主导产业是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最大,进而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的联系效应最大的产业,正是通过主导产业的联系、带动效应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秦皇岛市主导产业群包括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工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业、非金属矿采业、家具制造业、房地产业等。

4.发展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

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的特点对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整和优化。

一是培育以甘薯种植为中心的产业群。卢龙具有“中国甘薯之乡”称号,现在已初步形成甘薯种植、机械制造、化学工业、食品加工等产业群,应进一步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在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早成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是培育以海产品养殖为中心的产业群。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发展渔业,同时延长渔业产业链,积极培育水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经验研究;研究前沿

全球价值链是当前国际经济研究的热点,其复杂性和世界性对经验数据提出了较高要求。故本部分以数据来源为脉络对全球价值链经验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并指出未来可供研究的方向。

一、 传统国际贸易数据

1. 零部件或中间品贸易数据。最早使用也是最简单的测度方法是使用零部件或中间品贸易数据。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零部件数据主要是指SITC7(机械和运输设备)和SITC8(杂项制品)两类。联合国广义经济类别分类(BEC)将贸易产品数据按主要用途分为消费品、资本品(投资品)和中间品三类。Yeats(1998),Ng和Yeats(1999)最早使用这类方法进行国家层面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通过统计描述的方式分析(某行业的)全球或区域生产分工及其演变情况(如Lall et al.,2004;陈勇,2006;Kimura et al.,2007),少数计量检验研究了全球生产分工的影响因素(如陈静等,2009;Orefice & Rocha,2013)。SITC和BEC分类标准针对国家层面,尽管简单直观、涵盖范围广、可用于国际比较和考察双边贸易,但通常只能在国家层面的制造业展开,限制了研究范围。该方法没有考虑中间品在各国(国内)不同行业流动产生的循环效应并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准确性不佳。

2. 加工贸易数据。加工贸易是指企业进口全部或部分中间品材料,经加工或装配后,再将制成品出口的经营活动。主要数据来源有美国离岸外包组装项目(OAP)、欧洲加工贸易(EUPT)数据库和中国海关统计数据(CCS)。美国和欧洲的加工贸易大量转移至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故使用OAP和EUPT的文献较为陈旧(如G?irg,2000;Egger & Egger,2001)。中国CCS数据更新及时且内容丰富,学者们开始通过数据匹配法获得“企业―产品”层面的加工贸易数据展开研究(如余淼杰,2011;田巍和余淼杰,2014)。海关统计保证了加工贸易数据的准确性,但加工贸易使用的进口投入只是进口中间品的一部分,以其他方式进入的中间品同样在国内各部门循环使用,故用加工贸易测度全球生产分工存在误差。

二、 投入产出表数据

1. 基于国家投入产出表的测度。传统贸易数据通过中间品贸易描述全球生产分工现象,难以在细分行业层面展开分析,无法确认中间品的流向和生产使用情况。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各国家以及各部门之间产品的生产消耗关系。国家投入产出表以单个国家内部的投入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测度总生产、总进口或总出口中进口投入品所占比重来测度生产分工。文献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Hijzen,2005):一是考虑国内生产的国外含量,其考察了生产或总投入中的(直接)进口投入品的比重,即“外包指数”;二是考虑了出口中的(直接和间接)来自外国的进口含量,即“垂直专业化”。使用国家投入产出表可以在细分行业层面测度分工程度,有充足的数据用于计量检验,因而相关经验研究集中在单一国家的行业层面:一是外包或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定量描述(如Amiti & Wei,2005;平新乔,2006),均发现国际外包或垂直专业化水平稳步增长。二是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如胡昭玲,2007;Amiti & Wei,2009),都发现国际外包或垂直专业化对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三是对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如Feenstra & Hanson,2003;Bailey & Lawrence,2004;Geishecker和G?irg,2008),发现国际外包对国内就业或员工工资水平的影响没有一致性结论。

2. 基于国际投入产出表的测度。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基于多国投入产出模型建立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更能深入揭示世界经济现实,这也是全球价值链研究的主流方向。国际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世界各国的各部门之间产品的流向和消耗关系。常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全球投入产出表(GIOT)、欧盟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日本经济研究所(IDE)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IOT)、美国普渡大学的全球贸易分析数据库(GTAP)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全球投入产出数据库(GIOD)。

OECD和WTO于2013年联合开发了贸易附加值(TIVA)数据库并对外公开,并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实证和政策研究,尤其是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贸易和投资政策。其他使用该数据的经验研究包括Newby(2013)对芬兰,Duprez和Dresse(2013)对比利时,以及Baldwin和Lopez-Gonzalez(2014)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情况的详尽分析。TIVA数据库的不足在于时间区间较短,仅有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这五年的数据。

GTAP成立于1993年,主要提供世界经济数据库、实用型一般均衡世界贸易模型、软件等的开发和改良,目前最新的是2004年的版本7。不同于TIVA数据库对外开放,也不同于WIOT是成型的国际投入产出表。使用GTAP需要结合单国投入产出表和双边贸易数据构建所需的国际投入产出表。经典研究大都采用这种方法。比如Johnson和Noguera(2012)提出出口附加值指标来测度全球生产分享程度,并以此计算贸易失衡度。Koopman等(2014)综合现有分工测度指标和贸易附加值概念提出一个完备的分解框架,将官方统计出口分解为不同的附加值部分;引导大家重新认识显示性比较优势、双边贸易平衡与贸易成本等问题。

AIIOT是全球最早的国际投入产出表,其共有七年数据,1975年~2005年间,每5年编制一份。由于数据更新缓慢,而且覆盖的经济体有限,使用AIIOT的机构主要是日本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也以案例分析和统计描述为主(如Oikawa & 小井川谥荆2008;IDE & WTO,2011)。

WIOD是目前对外公开的范围最广(全球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和时间跨度最长(1995-2011)的国际投入产出表。WIOD被研究者广泛用于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同特征(如Foster-McGregor et al.,2013;Foster-McGregor & Stehrer,2013;Johnson,2014)。

UNCTAD汇集世界各国的国家投入产出表、供给使用表、各机构的国际投入产出表,构建了全球价值链数据库(UNCTAD-Eora GVC Database),覆盖187个国家和地区,25个~500个行业,时间跨度1990年~2010年,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全球价值链数据库,但未对外公开,目前只有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价值链:投资和贸易促进发展》利用该数据对全球价值链的世界情况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全球生产网络检验了世界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联系,并描述性分析了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潜在的风险。

三、 企业经营与调研数据

1. 企业经营数据。

(1)跨国公司经营数据通常由研究者收集整理。使用该数据的文献主要检验了跨国公司内部生产活动的国际转移,通过子公司生产活动的相对重要性测度外包。常用指标是子公司的就业人数占跨国公司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相关研究探讨了外包对技术密集度(Head & Ries,2002),劳动力结构(Hansson,2005),不同工资类别(Ebenstein et al.,2014)等的影响情况。这类数据仅捕获了跨国公司的部分外包活动,排除了所有公平交易(Arm's Length)。

(2)出口企业贸易数据主要来自海关统计。文献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进口中间品来量化外国投入在每个公司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分工指数的分母可用总投入、材料购买额、销售额、工资账单、附加值和总产出,而分子即进口中间品通常使用物料投入或同时考虑物料投入和服务投入(如G?irg & Hanley,2005;G?irg et al.,2008;Mion & Zhu,2013)。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国际分工对生产率(G?irg & Hanley,2005),工资结构(McCann,2011),企业就业增长、退出市场和技术升级的影响(Mion & Zhu,2013)。虽然进口中间品同时涵盖公司内交易和公平交易(Arm's-Length),但两者的产生原因和导致的结果截然不同。Hijzen等(2010)使用两种不同外包指数首次进行了区分:一是总外包指数即跨国公司将业务外包给国外供应商的花费与跨国公司获得的附加值总额之比;二是公司内外包指数即跨国公司向国外子公司的购买费用与跨国公司获得的附加值总额之比;发现:后者对母公司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更显著并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前者。

2. 问卷调研数据。调查数据通常涉及生产活动的国际区位选择问题,外包信息通常是定性信息,而且调研往往是一次性的,难以用于分析外包的动态特征。各国对数据统计的保密性和信息收集与记录方法迥异,使得难以进行国际比较和全球生产网络层面的细致分析。目前较全面的是欧洲中央银行和国际组织于2011年合作建立的竞争力研究网络(CompNet),其涵盖11个欧洲国家58个行业700 000个企业超过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但目前并未对外公开。

欧洲布鲁塞尔智库构建了全球经济中的欧洲企业(EFIGE)数据库,包括七个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制造业企业样本,涉及15 000家企业的特征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定量和定性信息,时间跨度为2007年~2009年。Altomonte和Ottaviano(2011)使用该数据在企业层面和行业层面都发现,国际生产分享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Veugelerset等(2013)使用该数据发现,仅有少数企业密集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而且这些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参与国际贸易程度较高,创新性较高,生产率也较高。

日本的经济、贸易和产业研究局(RIETI)的调研中涵盖了制造企业的制造和服务的外包行为,并区分了不同类型的供应商,但它仅仅包括了外包地位的定性信息数据。Ito等(2011)使用该数据发现,同时进行制造活动外包和服务任务外包的企业对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但对只进行其中一种外包行为的企业无显著影响。由此可知参与分工的方式对企业生产率至关重要。Tomiura等(2013)将RIETI调研数据与企业层面数据结合起来,检验发现外包显著促进就业结构向高技能劳动力转变。

意大利的跨国公司外包调研每三年进行一次,涉及国际化活动、投资、研发以及劳动力特征。Crino(2010)检验了服务外包对国内就业水平和技术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服务外包对就业水平无显著影响,但改变了就业结构,企业转向雇佣更多的技术熟练度较高的工人。Antonietti和Antonioli(2011)研究了跨境生产再配置对企业技术结构的影响,发现生产外包降低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产生潜在的技能偏向影响(Skill-bias Effect)。

法国在1999年进行的工业跨国公司的国外活动调研数据,对每笔进易都统计了价值、产品分类、来源国以及交易模式等信息。数据库中的交易模式包括垂直FDI,来自第三方的合作外包和国际外包。学者们利用该数据研究了企业国际化模式。Jabbour(2012)发现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更可能通过公平交易方式进行外包,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往往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Defever和Toubal(2013)发现生产率最高的跨国公司向不相关的供应商进口生产所需中间品,而生产率较低的跨国公司向关联第三方进口中间品。Corcos等(2013)发现,公司内贸易更可能发生在资本和技能密集型企业,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及司法体制健全的国家。

四、 经验研究评述

按照数据来源对经验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利用全球价值链分工指标来定量描述和分析全球、区域、国家或行业四个层面的生产分工及其演变情况,部分计量检验探讨了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因素。这类视角的研究多是采用零部件数据进行跨国研究和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细分行业层面的研究。二是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对生产率的影响。这类研究主要采用企业经营和调研数据、加工贸易数据以及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从行业和企业层面检验并几乎都得出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三是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就业结构和工资水平的影响。这类研究也主要采用企业经营和调研数据、加工贸易数据以及国家投入产出表数据,从行业和企业层面进行了检验,但并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四是计算贸易附加值以及应用其分析宏观经济。这类研究的基础是通过国家投入产出表和国际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参与全球分工获得的真实价值。但通过国际投入产出表,能够更细致和更准确地分解出各种类型的贸易附加值,进而更有效地分析世界经济形势,比如经济失衡情况(Johnson,2014)、贸易收益分配(Noguera,2012)、产业国际竞争水平(Koopman et al.,2014)等;但其主要使用贸易附加值通过统计描述的方式准确展现影响程度,没有深入讨论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其的影响机制,更没有进行严谨的计量检验。谭人友和葛顺奇(2014)开始弥补上述不足,并结合中国经济现实,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实证方面,至少有三个研究方向值得关注:一是使用附加值数据检验经典理论(如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或验证经验法则(如“微笑曲线”)的有效性;二是使用跨国公司与全球供应商的生产与交易数据,挖掘全球价值链的微观特性;三是将全球价值链与区域经济合作结合起来,比如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来分析“一带一路”战略。

参考文献:

[1] 陈静,胡昭玲,白雪飞.东亚零部件贸易影响因素及特点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测算(1992-2006)[J].世界经济,2009,(11):83-96.

[2] 陈勇.区域生产网络:东亚经济体的新分工形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2):82-88.

[3] 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财经研究,2007,(4):35-42.

[4] 平新乔.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贸易关系.世界经济[J],2006,(5):22-35.

[5] 谭人友,葛顺奇.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世界经济再平衡[A].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2014.

[6] 田巍,余淼杰.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和企业研发: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14,(6):90-112.

[7] 余淼杰.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关税减免[J].经济学(季刊),2011,10(4):1251-1280.

[8] Foster-McGregor N.,Stehrer R.and de Vries G.J.,Offshoring and the skill structure of labour demand,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13,149(4):631-662.

[9] Geishecker I.and G?irg H.,Winners and losers: A micro-leve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wage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41):243-270.

[10] G?irg H.,Fragmentation and trade: US inward processing trade in the EU, Weltwirtsc- haftliches Archiv,2000,136(3):403-422.

[11] G?irg H.,Hanley A.and Strobl E.,Productivity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evidence from plant-level data,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41(2):670-688.

[12] G?irg H.and Hanley A.,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the Irish electronics industry,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5,16(2):255-269.

[13] Hansson P.,Skill upgrading and production transfer within Swedish multinational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07(4):673-692.

[14] Head K.and Ries J.,Offshore production and skill upgrading by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58(1):81-105.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0批面上项目(项目号:2016M600830)。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们一直认为资本账户自由化——资本在各个国家间自由地无限制的流人与流出确实是有益的,它对债务国有益,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然而,过去几十年中所发生的银行投机和金融危机——从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1990年的危机,到后来发生的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最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这一观念。在这本文笔简练、分析透彻的著作中,欧洲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让?梯若尔分析了上述危机的特征,防范危机的制度改革,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全球金融体制的重建等重要问题。

?让?梯若尔首先分析了关于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普遍观点。他认为,大多数的改革建议只注重表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并且无法协调建立有效的融资限制条件与确保借款国自行改革之间的目标冲突。他强调指出,正确识别市场失灵对于重建IMF的目标责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后,他将公司金融、流动性供给以及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个体国家的借款问题。建立在“双重”和“共同”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审视了通常建议的政策,并且考虑了多边组织如何帮助债务国在开放本国资本账户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益。

【前言】

经济学家对于以下观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即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允许资本在各个国家间无限制地自由流人和流出——确实是有益的。它对于债务国是有益的,对于世界经济也是有益的。资本流动的两个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资本流动创造了较好的保险机遇,并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配置。资本流动使得家庭和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对本国的(流动性)冲击进行保险,消费者因而得以平滑他们的消费,而企业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它们的风险。商业周期受到抑制,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促进了投资和经济增长。第二,除保险作用外,资本流动允许储蓄从低回报国家流向高回报国家,这种资本转移提高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

【序言】

我非常高兴看到《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在中国出版。2002年12月,应邹恒甫教授之邀,我有幸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做访问,期间与EMBA学员和博士研究生讨论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对于所面临的国外借贷及其与世界金融体系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中国也许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因而本书的某些观点必须加以修正以适合中国的现实。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并且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会对本书的基本观点感兴趣。

让?梯若尔1953年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197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素有法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摇篮之称的法国理工学院。1978年,在他获得巴黎第九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不久来到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8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梯若尔继承了法国学者重视人文科学的传统,再加上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很快就显示出了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卓越的天赋和才华。他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并以1982年和1985年发表在最权威的Econometrica(经济计量学杂志)上的两篇经典论文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此后,梯若尔转向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出于研究的需要,他同时师从于著名的博弈论大家马斯金(EricMaskin)研究博弈论。梯若尔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开始构建了一个新的框架,并用其分析并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1988年,他的代表作之一——《产业组织理论》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新的理论框架的完成。在此后的十几年中,这本书一直作为世界著名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的权威教程而广为流传,至今无人超越。

1991年,梯若尔和弗登博格(Fudenburg)合著的《博弈论》正式出版。这本著作立即成为博弈论领域最为权威的高级教程,十几年来一直无人超越。80年代中期,梯若尔和拉丰教授共同开创了激励理论的一个最新的应用领域——新规制经济学,并以两本经典著作《政府采购和规制中的激励理论》(1993)和《电信竞争》(2000)完成了这一理论大厦的构建,同时确立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地位。

梯若尔从当代经济学三个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的十几年融会贯通的研究中获得了经济学研究的真谛和“秘笈”,这个真谛就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直觉——即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学现象把握经济学本质规律的能力,而这个秘笈则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自90年代中期起,梯若尔开始以一个开拓者的姿态征服经济学的新领域: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1992),不完全契约理论(1999),公司治理结构(2001),公司金融理论(2002),国际金融理论(2002),以及最近完成的经济心理学(2002)。在上述每一个领域,梯若尔或以综述性论文的方式,或以专著的形式完成该领域的理论框架的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转向另一个领域。梯若尔具有非凡的概括与综合能力,他总是能够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最为本质的规律和最为重要的成果以最为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梯若尔对经济学惊人的直觉,也是一般的经济学家望尘莫及的。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快的反应能力使得一般的学者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因而许多人都这样认为:“在梯若尔面前,我们如同!”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发展分析 对策建议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在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90年代后,中国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服务业有了一定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贸易领域的保护性措施被逐步取消,逐步放松对服务贸易的保护,对于一些敏感行业放松限制,比如逐步放松对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的限制,逐渐扩大了市场开放的力度和范围,这使得中国服务贸易在2001年之后迅速发展。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服务业开放的脚步加快,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总额由1982年的44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7130亿美元,34年增长了约162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也分别从1982年的19、25亿美元发展到2015年的4248.1、2881.9亿美元。

到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服务贸易总额占的比重从1982年的9.4%增长到15.3%,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比重从0.6%上升到7.7%;服务贸易出口的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15的第5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2位,服务贸易总额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逆差继续存在

在1982-1991年间,服务出口额一般大于服务进口额,服务贸易处于顺差状态,但从1992年开始至2015年,服务出口额一直小于服务进口额(1994年除外),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逐年增大。中国服务贸易在1992年首次出现逆差,差额约为1亿美元,之后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到2014年,差额已增至1599.3亿美元,在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下降至1366.2亿美元,同比下降14.6%。由此可见,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在2015年有所下降,但仍继续存在。

2.贸易格局仍以传统服务为主

根据生产服务的要素密集属性,将服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主要包括运输和旅游等;另一类是知识、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主要包括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

2014年,在中国服务贸易中,传统的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占比高达69.6%,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如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比之和为13.2%。2015年,三大传统行业(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服务进出口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1.9%,占比有所下降。

因此,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状态,但是以传统服务为主的服务贸易结构并未得到实质改善。

3.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反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是指一国某一贸易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j=(Xj-Mj )/ (Xj+Mj ),其中,TCj是一国j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Xj是一国某时期j产品的出口额,Mj是该国同时期j产品的进口额。TCj的取值范围为[-1,1],TC取值接近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接均水平,当TC指数的取值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而且越接近1越大,行业竞争力越强,反之,行业竞争力越小。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在1982-1991年间,基本维持在(0,0.3)区间,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总体上有微弱竞争优势。在1992―2015年间,基本维持在[-0.3,0)区间,表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在总体上处于微弱的竞争劣势,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四、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1.继续提升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

虽然中国的服务贸易在过去的三十几年间发展较快,但与世界服务贸易强国(如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在服务市场开放的过程中,要继续提升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立足传统服务贸易,继续巩固和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巨大潜力的新兴服务贸易,如金融、保险、咨询以及文化服务行业,促使中国的服务贸易格局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2.注重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

贸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大。所以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熟知国际服务贸易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首先,在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开设更多与服务贸易专业相关的课程,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品格素质。其次,要防止知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资源的外流,国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增加我国服务业对海外优秀人才的吸引。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国际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培养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有助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玉英.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3(2).

[2] 殷凤.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2006(1).

世界经济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摘 要: 步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已经由过去的欧美繁盛转瞬间变为亚太繁荣,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亚太这块新兴的繁荣大陆上,而次贷危机的席卷更让这种关注变得无可取代,在亚洲,中国的崛起在世人眼中无疑是惊人的,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更是让许多西方国家望洋兴叹,在过去10年中,中国依靠正确的宏观经济调控引导使得其发展进入了飞速时期,经济增长总值更是一路领先。通过对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不断摸索与研究,发现我国宏观经济的相关调控在当前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尤为突出的特点是它们并非短期之内可以马上得到解决,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而过去急速发展的模式让一些未能及时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都在发展之后集中的爆发出来,如何妥善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值得深思。

关键词: 总需求管理 市场经济与动态均衡 总供给与发展模式转变

乍看之下,因为无论何种经济体都会面临着宏观经济所带来的问题,而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作为标题就会显得不太合乎逻辑,但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种问题的确是当今世界经济范围内普遍关注的方向。对于中国而言其经济发展已经连续30年走高,而摆在我们面前的经济问题到底是短中期还是长期,值得每一位经济学者做出思考。

一、宏观经济理论的长期分析方法

对于长期宏观经济问题的讨论,因为其具有很大的抽象因素,所以一般在讨论时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以便更好的解析。

其一是交易理解的实际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如果对所使用的技术不加以改变,而是单纯的投入,其产出也应该同比增高,但是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相关因素的相互干扰,就会使得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变为动态下降(理论上甚至可以降至为0)。这种理论看似过于抽象,但也并不是没有实例(例如在前苏联解体之前,政府虽然对经济的投资不断增大,但是其经济还是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境地)。而与之对立的,是一些发达经济体虽然没有过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却依旧保持着较为理想的活力,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投入递减效应。

其二便是更为抽象的解析了,一个健康成熟的经济体可以利用价格自由调整的市场经济机制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并依照市场当下的选择预判出最优的消费储蓄比率,最终使得可以将今天储蓄转化为明天消费的灵活市场体系。而病态的经济体制则是一种不顾市场经济导向,以超前消费为理性选择地盲目之举,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遏制就会发展成现实中美国次贷危机的真实写照。

二、中国长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可以将中国30年来的经济发展进行展开似的简要分析。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于资本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使得在那个年资的收益十分的高,而当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满足了高速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低工资与高增长之间的循环,也将进一步将高收益与低工资之间的循环做到了强化。这种不太健全的双重循环交叉的推动,支持了我国经济持续30年在高投资低消费的轨道上运行。这种发展模式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之前也出现过,

其次,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得到长期性的持续?如果无法持续,那其主要的症结又体现在哪里?例如过去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让中国成为低端制造品基地,而通过手工制造中国也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去低廉的劳动力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直接变相的提高了商品的价格,随之引起的是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减少,这些变故都最终导致中国过去的低价劳动力已经成为一去不返的标志。

最后,资本动态的无效与生产过剩之间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一种良好的生产方式会因为其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而促使市场表现出非理性的亢奋,直接的表现就是会将过多的投资盲目的引入其中,而这种过多的投资会不会引起收益缩水便成了不得而知的未知数。

三、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对策

时至今日,新兴崛起的金砖国家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都已经逐步进入了发展的调整阶段,这其中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境况更为强劲,但是需要做出调整的事态已经无法阻挡。通过对别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借鉴,不难发现市场是最为敏感的经济试验田,中长期的经济调整计划对于未来的发展更为有利。在过去的发展道路上,中国经历了让世界为之瞩目的创业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而这些新鲜的血液也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一大批新兴崛起的企业公司都面临着逐渐老化的趋势。而要想在这种老化的大流中生存下来,就要学会不断的寻求创新与突破。其次是关于规范经济体制建设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经济发展体制而言同样如此,只有一个规范合理的经济发展环境,所有的经济起步才会得到根本性的保障。最后是当地政府与创新关系之间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政府所起到的作用似乎只有管制,但其实科学合理的政府决策是可以起到帮助经济发展的作用的。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若想长期保证发展,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第二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第三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作者单位:鞍山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流动性回收与新规划效应下的中国宏观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