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模式和风险

盈利模式和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盈利模式和风险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1篇

摘要在研究华龙一号EPC模式下建安分包支付风险中,项目相关人力风险常常被忽略。本文从历史数据、制定基准、参考原则、技术分析维度梳理项目人力资源标准配置的制定思路,希望以此应对人力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核电项目 人力资源 配置

在研究华龙一号EPC模式下建安分包支付风险中,项目建安分包管理人力风险易被忽视。由点及面,随着核电EPC模式的广泛应用及国内核电工程建设多基地、多机型发展,项目人力资源风险逐渐显现。一方面,各项目部出于自身管理需要,可能夸大人力需求,造成人力成本超支。另一方面,多项目连续建设,可能出现人力资源不足;而如果盲目扩招,可能在项目开工不连续的情况下,导致人力储备过量或技术人才流失等风险。

为应对人力风险,制定核电总承包项目人力资源标准配置(以下简称人力标配)势在必行。人力标配规范及标准化项目全周期人力,有利于提升人力配置效率,加强人力成本控制,为项目全面预算管理奠定人力配置数据基础,适应核电新机型、新项目的人力需求。制定人力标配涉及面广,以下从几方面浅谈制定的思路。

一、历史数据

制定人力标配应建立在对国内已建成核电项目人力资源配置历史数据的分析基础上。目前,国内M310机型项目福清1、2号机组,方家山1、2号机组等双机组项目已经临时验收,其项目部人力配置历史数据完备,包括核电项目全周期各个里程碑节点人力配置,各领域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人员数量及岗位数据。分析历史数据,对制定华龙一号机型、AP1000机型人力标配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基准

(一)组织基准

项目前后台运作模式、项目组织机构及职能职责对人力配置均有影响。人力标配应细化到项目部内设机构及岗位,因此必须基于标准的项目部组织机构制定。且项目部组织机构的职能职责体现了项目管理深度,影响人力配置。举例来说,一般总承包项目部项目控制部门管理至项目二级进度计划,某些情况下,如承包商管理成熟度低,为控制项目工期,总承包项目部会介入到三级进度计划的管理层面,无疑会对项目控制人员的投入产生影响。

(二)进度基准

在制定人力标配时,一般应以合同工期作为进度基准。M310双机组按照单机组合同工期60个月,两堆间隔10个月进行工期计算,FCD(核岛第一罐砼)到临时验收60个月,总工期70个月。华龙一号机型双机组核电项目按照单机组工期62个月,两堆间隔10个月进行工期计算,FCD到临时验收62个月,总工期72个月。

考虑项目部应在FCD前投入人力进行项目前期工作;临时验收后,项目部仍需投入合同、文档等人力进行工程遗留项消除、文档、商务工作,人力标配应以1号机组FCD作为时间原点,覆盖FCD-18(月)到FCD+(总工期+12)时间段。

(三)人员范畴

在制定人力标配时,应清晰说明人员范畴。项目前后台运作模式下,人力标配一般仅包括项目前台项目部人员,不含项目后台业务板块、职能部门为项目服务的人员。人力标配一般不含仓库库工、起重司索、库区保安、驾驶员、食堂人员、后勤服务员、安全保卫等非管理人员。如基于项目文档与仓储业务外包模式,人力标配应包含项目部自有的文档管理与仓储管理人员,外包人员是否包括应清晰说明。是否包括项目调试人员及监理人员应予以说明。

三、参考原则

(一)人力资源管理规定

一般情况下,核电总包方对项目部内设机构职级设置有相关管理规定。以项目部下设处、处下设科的内设机构为例:处室人员小于15人,仅可设置处长/副处长1名;小于30人,可设置2名;小于40人,可设置3名;大于等于40人,可设置4名。科室人员小于10人,仅可设置科长/副科长1名;大于等于10人,科长/副科长可设置为科室人员20%。

(二)项目部与施工方工程管理人员数量比适中原则

为提升总承包方管理效率,除核电项目前期及尾声,项目部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方工程管理人员数量比例应控制在1:3-1:5之g。项目部工程管理人员指与工程设计、采购、合同、项目控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直接相关的管理人员。

四、技术分析

(一)机型差异

不同机型设计固有差异性对项目人力投入有一定影响。以华龙一号与M310机型为例,设计固有差异性在施工方面体现在工程量增大,施工强度和复杂程度增大。土建阶段,华龙一号双堆核岛混凝土施工量增大,筏基、底部及锥钢衬里施工面积增大;反应堆厂房、电气厂房、燃料厂房增加了抗大飞机外壳,受其制约土建工期延长,房间移交滞后。安装阶段,华龙一号机型工程量增大,主回路安装难度增加,系统量增大,增加了双层安全壳环区,管道长度增加,施工强度增大。调试阶段,试验验证工作量增大,准备和实施难度加大。这些因素均会对人力投入产生影响。

(二)技术不成熟

在制定人力标配时要考虑技术成熟度的影响。M310机型技术成熟,且已有完工机组经验可参考;华龙一号技术不成熟。技术不成熟的影响体现在设计、采购方面。设计方面,核岛科研设计难度和工作量大幅度增加,设计出图不连续、滞后,设计变更多,易出现对现场施工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需项目部投入人力,加大协调力度。采购方面,设备采购难度和风险加大,大宗材料增补数量大,对管道预制、安装等产生不利影响。这均需要项目部配备充足人力提前梳理先决条件,及时协调沟通,降低风险。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 收益管理 收益 成本

一、B2C模式电子商务的概念

B2C(Business-to-Consumer)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种。B2C电子商务是企业(Business)与消费者(Consumer)之间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即人们一般说的商业零售,是为了满足企业的销售直接对消费者的销售和服务。B-to-C电子商务目前大部分以线上方式进行,例如淘宝,京东商城等。销售对象也是多样的,主要包括有形商品、数字商品和服务商品。

二、B2C电子商务企业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一)B2C电子商务的成本分析

电子商务的成本主要包括:商品成本、设备及维护费用、宣传费用、人力资源成本。

1.商品成本。对直销企业来说,商品成本主要包括所销售商品的制造费用。对中间商来说,商品成本是所销售商品的购买费用。

2.设备购入及维护费用。设备购入费用包括设备购买成本,而设备维护费用包括设备以及网站运营的维护费用。电子设备是进行电子商务的基础,包括硬件设备(如:服务器,电脑等)和应用软件两个部分。电子商务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设备和网站的维护费用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对设备和网站的维护费用是需要严格核算的。

3.宣传费用。企业为使产品能够得到顺利的销售,对产品进行推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初期更需要大力宣传,意识产品为更多人所了解。因此,宣传推广费用是不可忽视的并其及其重要的一部分投入。

4.人力资源成本。B2C电子商务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人员投入包括培训人员,维护人员,客服人员。因此,人力资源成本就是这部分人的薪酬和福利。它也在总的成本中占据很大比重。

(二)B2C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核心是指需求价值创造电子商务结构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是电子商务结构体系的导向,并以需求为导向确定整个体系构架。不管什么企业,其盈利模式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核心,五个基本点”一个核心就是价值创造结构,“五个基本点”指的是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它们是:利润点、利润对象、利润源、利润杠杆和利润屏障。[1]具体来说:

利润对象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群体,他们是企业利润的唯一源泉,解决的是向哪些用户提供价值。[1]

利润点是指企业可以获取利润的产品和服务,解决的是向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1]

利润源是指企业的收入来源,即从哪些渠道获取利润,解决的是收入来源有哪些。[1]

利润杠杆是指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以及吸引客户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必须与企业的价值结构相关,它回答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关键性活动有哪些。[1]

利润屏障是指企业为防止竞争对手掠夺本企业的利润而采取的防范措施。[1]

这五个基本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整体。

(三)影响及制约电子商务收益的因素

影响电子商务盈利的因素主要为:成本收益、敏感因素和风险。

1.成本收益。成本收益是B2C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网站所产生的成本与收益,成本主要包括设备投资费用、通讯成本及维护费用。[2]收益指电子商务的实施而得到的可大致进行定量分析的开销节约。[2]

2.敏感因素。敏感因素主要有新兴技术和管理能力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兴技术往往具有两面性,其往往使企业运营更具效率,但企业往往也会承担更多风险,因此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盈利。由于这个原因,成熟技术往往是不敏感的。另一方面,企业能否实现盈利以及盈利多少都与管理有直接关系。电子商务硬件建成之后,固定成本对于其运营来讲是无关成本。[2]因此,后期运营的管理能力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所以,管理能力往往是决定B2C电商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3.风险。B2C电子商务的收益往往不能精确计算得出,一般只能通过推测得到。因此B2C电商企业的收益一般从运营过程中所节省的费用中体现。因此,能否正确推断出收益或亏损的大小往往是不确定的,这增加了B2C电商企业的风险。同时B2C电商企业为谋求发展往往追求新技术的使用,这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风险。

三、结论:B2C电商企业收益管理对策

由以上对影响B2C电子商务盈利的因素的分析可见,为了使B2C电商企业增加盈利,应从成本、管理和风险等方面入手,降低成本,加强管理,限制风险,从而提高收入。

(一)控制成本

发展B2C电子商务是一个多环节过程,企业通过保证关联企业在信息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利用方面的同时跟进,提高流通效率,从而降低中间成本。

(二)加强管理

对B2C电商企业来说,后期运营的管理能力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能否盈利。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加强管理。企业应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将内部摩擦成本降到最低。

(三)提高销量

B2C电商企业在线上线下多方面同时进行宣传,推广自身产品的优势,树立自身品牌形象,开展多渠道销售,从而扩大销售量,增加收益。

(四)抑制风险

B2C电商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风险控制策略,从而达到抑制风险的目的,增强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大型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资金实力雄厚,管理体系和销售渠道已经成熟和完善。并且,它们形成了一定的自身品牌,能够吸引到消费者。这些优势恰好是中小企业不具备的。因此,大企业发展B2C电子商务面临风险一般比中小企业要小很多。因此,通过对自身情况分析,制定适合自身风险控制策略,B2C电商企业能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倪娟.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

[2]周作涛.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分析与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09)

[3]邵兵家.电子商务概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混业经营,集约化,风险管理

银行业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银行业将逐步开放,形成新的体制。

一、经营模式

随着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增强,我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混业经营)的条件将趋于成熟,未来银行业将开始实行混业经营、混业监管的模式,这和以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有很大的区别。在混业经营的模式下,商业银行可以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信贷资金可以进军股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在一个金融机构里同时经营,形成了一种能向客户提供多方面金融服务的“ 金融超级市场”。

不可否认,分业经营存在诸多优势,在整顿金融秩序、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金融三大子行业之间相互分割,不利于实现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对接和协调发展,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混业经营有利于银行积极拓展业务领域, 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多样化混业经营形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降低了成本, 创造利润调节、技术和客户资源共享等优势, 同时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及服务, 适应了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要求。在金融业市场风险急剧加大, 金融危机日趋频繁的环境下, 多元化、多地区经营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全能银行统一、专业化的风险和资产负债管理有利于提高抗风险能力, 增强经营稳定性。

二、盈利模式

现在我国银行业还是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未来国内银行业将参考国际先进经验, 增强资本配置和风险定价能力, 逐步建立起集约化资本经营模式。集约化经营是一种经营的理念,与粗放式经营相对应的一种经营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集中,现在我们建立的集约化经营是提高资源集中度,采用科学管理和最新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一种经营模式。 在经营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从业务经营流程、内部运营体制、产品服务创新、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人手, 全面提高银行业的经营发展能力。

三、全面风险的管理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使得资源配置的提高也使得风险加大。而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典型的亲周期性,在经济繁荣、业务扩张期往往由于过度追求规模和效益的增长而忽略风险易于积聚的特性,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损害社会、公司和个人的长期利益;而在经济衰退复苏期因过度规避风险而收缩业务,从而导致业务大起大落,缺乏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剧经济的波动。

未来通过关注金融市场,加大对跨境资本的监管,提高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各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通盘考虑, 提高管理效率, 强调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及风险的量化度量,切实有效的防范各类风险,促进业务稳健持续发展。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 从全局的角度考量风险因子对整个银行的影响, 有利于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配合, 降低经营成本。

四、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 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 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利率市场化程度越高, 金融市场存贷款利差将会越小, 随着时间的演进, 如果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存款利差将呈现一条逐步下降的曲线。未来以简化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档次是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主要方式,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初步完成。在以前当时的银行业是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来源,在银行业存贷利差不断收窄的大趋势下, 银行业传统业务面临巨大挑战, 银行业过度依赖存贷利差业务的格局巨大冲击, 传统业务因存贷利差收缩, 收益不断下降, 商业银行在必须认清业务同时对发展模式进行调整,金融创新大大加强。银行业将改变传统存贷利差盈利模式, 找到了替代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新的业务和运营体系。

五、国际化经营

我国银行也将顺应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向国外寻找发展空间,开拓市场,形成了国际化的经营战略。它们有切实有效的全球战略定位, 有广泛的全球客户群体, 开展真正的国际业务。不像现在的银行虽然有的也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拥有营业性分支机构, 但业务规模小, 业务品种单一,仍缺乏有自身特色的真正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未来银行将采用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层次的战略,通过大规模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关系, 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 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 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具体来说,国际化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在国际市场,服务网络覆盖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出口公司以及跨国公司,金融产品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金融合作与竞争。

参考文献:

[1]李志辉,崔光华.中国银行业三十年改革变迁与未来发展趋势[J].现代财经.2009(4)

[2]黄勤. 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及其报告[ J].财政金融, 2006..

[3]吕炜. 转轨经济研究思路的评述、反思与创新[ 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2) .

[4]史建平, 等. 垄断、政府控制与金融制度演进[ J].国际金融研究, 2004, (6) .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4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的银行业也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大型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将围绕商业模式的创新与重塑加快企业转型,以获得新形势下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商业模式是指导中小银行进行价值创造从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法宝。作为追求价值创造为目标的经济主体,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还是围绕客户及自身的价值主张而展开,并以实现客户与自身价值主张为最终目的。所以,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是根据发展规划,从满足客户当前和潜在的需求开始,整合各种产品,提供有效的渠道和服务,再进行公司治理、组织结构、流程、人力等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并以信息科技为支撑和引领,实现持续盈利。由此,产生八种商业模式,分别为:客户模式、产品模式、渠道模式、服务模式、盈利模式、发展模式、管理模式、科技模式。中小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认清形势、找准定位是关键。相较于大银行,尽管中小银行存在资产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劣势,但某些方面则具有比较优势:一是具有小法人扁平、高效优势。跟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具有管理半径短、决策效率高、应对市场变化灵活的优势,较为简单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内部各层级之间信息不对称及由此带来的管理成本。二是拥有先天的地缘、人缘优势。相较大银行,中小银行从高级管理人员到基层员工的本土化程度较高,地理位置上更接近其目标客户,且网点分布较为广泛,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广大客户较为全面、真实的“软”信息。而大银行管理半径较长,不易掌握客户“软”信息。对于中小银行的先天优势,不应被忽略,而应善加利用,以先天优势为突破口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放大和发挥优势效应。

二、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

1客户模式创新。其创新点为:客户构成了商业模式的核心,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思考谁是“我的客户”,客户需求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满足客户需求。“眉毛胡子一把抓”,中小银行往往无法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核心客户群体,容易造成业务的不精、不细。中小银行要将宽泛化客户管理方式调整为差异化管理,将资源聚焦于核心客户,深挖核心客户需求。同时,要将作为消费者的客户转变为价值共创者的客户,实现客户与银行共同完成价值创造。第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信息管理,提高客户信息的识别、反馈及利用能力,加强客户分层分类和差异化管理。第二,找准核心客户,从战略层面上加强资源倾斜力度,大力发展小微、零售客户,有效控制大额、集团客户。在客户选择中,做到有取有舍,错位发展,在三农、小微等领域形成自身比较优势,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第三,深挖客户需求,精确营销,成片开发。加强客户理财投资、授信融资、交易结算、家庭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关注客户医疗卫生、子女教育、食品安全、养生娱乐等潜在的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解决方案。第四,主动融入客户和社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活动,管理社区事务,加强客户互动,提供各式各样的便民、快捷、定制服务,从单向销售模式转换为与客户互动的定制模式,形成不同于大银行的独特的客户关系。

2产品模式创新。加强产品研发与销售,形成产品优势,使产品获得更高的价值定位和议价能力,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中小银行应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服务,将“客户适应产品”调整为“产品适应客户”,提供序列化、个性化的产品。针对客户金融需求特点开发相应产品,逐渐培育核心产品技术,衍生覆盖更广泛的市场和客户,从而提升竞争优势。在业务产品上,中小银行应突出特点和重点。在做好传统资产负债类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特色与产业结构,加强投行、资产证券化、财富管理、市民卡、消费、理财、资金等业务产品的有序研发,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产品的开发、组合,从而形成自身产品特色。通过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培育出自身核心技术来获得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完善产品管理机制,实现对产品的快速响应、快速研发、快速推广和及时评价,必要时可设置产品经理岗位,定期进行产品盈利分析、市场表现分析,加强产品的全流程管理。

3渠道模式创新。渠道模式作为银行向客户交付价值的关键手段,面对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应不断加强中小银行的物理渠道和非物理渠道建设与调整。结合服务区域的客户数量和服务半径,按照商业化、市场化原则,采取多种形式,优化完善网点布局。加快推进与互联网金融的跟进融合,开发线上线下渠道,增强批量获客能力。物理渠道建设方面,加强网点合理布局,推进网点功能建设,优化网点运营流程,推动网点由全能型服务向专业化营销转变,改变网点同质化的现状。在农村地区,推进金融便民服务点建设,加强定时定点、简易便民服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较大的居民集中居住区、专业市场,积极推行离行式自助银行、夜市银行、金融便利店建设,探索建立小型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银行网点,延伸服务半径。非物理渠道建设方面,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EPOS等电子支付领域,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拓宽非物理渠道,融合线上线下。

4服务模式创新。服务从根本上是增值服务,服务的提供要能为客户的价值链和价值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价值。中小银行应以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从自身产品延伸到客户的价值创造过程,并且要看到客户价值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机会,通过自身产品技术升级和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能力。根据客户细分,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模式,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的服务体系。加强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开发三农、小微企业的阳光信贷、微贷技术、产业链金融、信贷工厂等服务模式,探索推广贷款网上调查、审批和发放,推进电子化、标准化建设,改变散单经营模式。探索社区金融服务模式,打破传统的“等客上门”形式,通过走进社区、贴近客户,实行错峰错时服务,提供衣食住行、休闲娱乐等延伸服务,让社区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务送上门”的体验,将银行功能融入社区生活。通过与社区居民的近距离互动,实现银行与客户双赢的效果。

5盈利模式创新。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中价值创造部分的核心,反映商业银行利润来源及成本特征。中小银行应加快从单纯的资金提供商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变,实现盈利模式多元化。盈利模式包括收入结构和支出结构两部分,在收入结构上,转变以传统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逐步调整为利润来源多元化的盈利模式,提高存贷利差收入的质量,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支出结构上,引入经济资本理念,加强成本管理。一方面,大力发展信贷业务,着力优化存贷款的业务结构和期限结构,确保合理适当的存贷比,通过协议存款和关联储蓄等方式吸收更多的低成本资金,控制资金成本,提高贷款定价意识、定价能力和定价水平,提高经营效益。关注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争取各类业务、理财产品和POS机业务,有序发展资金、银行卡、理财、投行、咨询、资产托管等新型银行业务,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另一方面,分析业务构成和成本结构,从战略层面上加强资源成本配置。引入经济资本理念,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确保全面成本计量科学、准确,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建立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通过业务分项管理和产品、服务分类核算,更好应对利率市场化加速进程下的竞争与挑战。

6发展模式创新。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效益型发展理念,向内涵式、效益型转变。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通过内外调研评估,制定发展战略,将注重规模发展调整为规模、速度、收益、风险相平衡的内涵式、精细化发展模式。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坚持发展与控险并重的策略,统筹规模、质量、资本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根据战略澄清结论,由董事会及其战略委员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合理规划和设定阶段性、年度经营管理的各项目标,以资本约束为前提,以差异化、专业化发展为路径,以结构调整、流程再造和科技支撑为手段,以合规与风险可控为落脚点,建立内涵式、精细化的发展模式。中小银行要推行以利润创造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引导业务发展由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加快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变,从重资产经营模式向轻资产经营模式转变。

7管理模式创新。以新资本协议为抓手,统筹推进流程银行建设,再造组织结构,重塑业务管理及支持保障流程,健全公司治理、决策、激励、约束等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的优化和再造,核心是基于价值的流程,这些流程是面向市场的,这也决定了中小银行的管理模式要“以市场为导向”。中小银行要更好地整合优势资源,获取竞争力。一是公司治理创新。建立适合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和机制,着力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培育良好的公司治理文化,形成运行流畅且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二是组织结构创新。中小银行拥有小法人扁平、高效的先天优势,应充分发挥管理半径短、决策效率高、应对市场变化灵活的优势,将组织结构的调整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带动银行经营管理流程、岗位、人员的转型与优化。三是流程体系创新。建立高效的流程体系,使商业模式的创新真正释放效果。四是人员激励创新。为支撑商业模式创新,中小银行应建立自身的人员激励模式,以提高商业模式的执行效率。应从人才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提升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打造实现价值创造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8科技模式创新。推进科技模式由粗放无序式发展向集约化、规范化、自动化、精细化方向转变。坚持“小银行、大平台”的指导思想,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技术平台,再造并固化业务、管理、支持流程和组织架构。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搭建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和系统架构,促进科技引领业务创新。提炼业务需求,整合系统功能,加强系统功能运用,真正为业务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完善业务架构。积极融合互联网金融建设,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不断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中小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模式的渗透融合,加强线上线下模式的改革创新。运用大数据发展思维,建设统一标准下的数据仓库,推进业务数据、客户数据和风险数据的全面整合,提高数据的集中度、准确度以及自动获取能力,逐步完善数据架构。进一步推进系统架构建设,建立满足本单位发展需要的信息管理体系、电子化支撑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科技支撑。以上八种模式之间存在着循环往复的内在逻辑,且相互影响、相互牵制。仅针对其中一种要素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会取得成效,但如果缺乏其他要素的有效支持,则难以形成长期优势,甚至会由于部分要素存在短板而对整个商业模式造成严重影响。将八种模式进行协同与组合创新,整合资源、整体推进,这样形成的商业模式将使银行拥有的不是一个简单易仿效的单点优势,而是持续的整体竞争优势。

三、中小银行商业模式评价体系

借助庞大的市场、客户需求和经济新常态下对传统行业格局的冲击,中小银行完全有机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引领并推动自身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建立商业模式评价体系,是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按评价主体划分,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这种分类方法以评价者是否参与实施商业模式创新为依据。内部评价是指由银行本身开展的自评自测;外部评价分为监管评价、上级管理机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三种类型,监管评价是指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组织对商业银行商业模式创新成效的评价检测,上级管理机构评价是指商业银行的上级管理机构对商业银行的验收评价,第三方评价则是商业银行邀请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估公司对自身商业模式建设进行测评。无论是内部评价者还是外部评价者,在评价的过程中都会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但不同评价者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有所侧重。商业银行本身可能更多从商业模式创新与经营业绩进步的关联度来进行评价;监管部门可能更偏重于创新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监测和评估;上级管理机构和第三方评估公司可能更强化商业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持续性和评估纠偏机制的建立。尽管侧重点可能不尽相同,但根据商业模式理论的内涵,对商业模式创新的评价仍存在一定的共性标准,即以银行是否具备持续竞争优势为评价核心,以是否具有合规性、可操作性、持续成长性和风险可控性为基本评价依据。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养老地产;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5日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为1.77亿,将近占人口总数的13.26%,并且老年人口数量以3.4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48亿。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以及“421”家庭结构的日益增多,相对单一和落后的养老模式越来越满足不了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养老地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因此,分析及构建适合我国的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对于促进养老地产更快更好地发展,解决老年住宅需求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养老设施现状及养老地产市场前景

(一)我国养老设施现状。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养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养老模式,但是不论是养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还是其提供的床位和接纳的老年人口数量,都远远不能解决庞大的养老需求。我国的老年设施相对单一,大部分是靠政府或社区投资建立的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其管理水平很落后、规模小,设施陈旧。我国现有养老院大约42,000多所,另外加上社会兴办的其他老年机构,现在收养的老人总数还不足100万,远不及我国老年人口的1%。一方面从数量上来看,养老机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从质量条件上来看,设施和简陋、服务水平较差,只能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对于精神和医疗服务等特殊需求还无法满足。

(二)我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分析。现如今,我国众多家庭已经演变成“421”的家庭模式,即一对青年夫妻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并抚养一个孩子,在现在的社会经济下,子女的负担越来越重,赡养老人力不从心,同时也造成了相当部分的“空巢老人”,无人看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我国的养老需求。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9064”养老模式结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即90%的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通过机构养老,这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模式建设,表明了政府从强调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的重大转型,因此养老地产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养老地产不同于普通商业地产,它的开发要涉及各方主体,包括政府、开发商、保险机构、医疗卫生及其配套服务机构等各方,还需要整合整个产业链的资源,所以运营过程很复杂,而且由于养老地产不只是提供住宅,更注重的是后期配套服务的盈利,所以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再加上我国对于养老地产项目的开发仍处在探索的阶段,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商业模式,所以养老地产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综合来看,我国养老地产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三、国外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

在上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对养老地产的运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和日本,其养老体系建设已日渐成熟,值得学习借鉴。

(一)美国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美国施行以机构养老为主,政府立法鼓励并监督的方式。养老机构主要有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模式,前者主要由政府或宗教机构投资建立;后者多为私人开发商建立。养老住宅的形式主要包括:健康老年人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综合性住宅社区等。

一方面美国养老地产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来实现其融资、运营管理、医疗护理、餐饮等项目。这样就可以解决开发商缺乏运营经验的短处,通过专业的管理公司可以使得后期配套服务做的更加完善,获得更好的入住水平。营利性养老地产大多采用“一次性会费+月服务费”的收益模式,此种盈利模式既可以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太多的问题,收回部分资金,又可以实现后期连续性的服务收益,可谓是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通过“倒按揭”的运营模式来实现以房养老,从而解决了大量拥有私有住宅的老人的养老问题。“倒按揭”指的是老人可以将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然后定期从金融机构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是接受老年公寓提供的服务,等房主逝世后,其房产出售用于归还贷款。倒按揭的形式有三种,即房产抵押倒按揭形式、商业公司倒按揭形式、政府担保倒按揭的形式。

(二)日本养老地产经营模式分析。日本施行以政府扶持为推动的养老方式,注重以补助扶持的方式来推进养老事业,对于老年住房改扩建给予扶持,发展老年公寓、对老年人实行补助,而且对老年住宅的建设给予财政金融支持,以吸引开发商进入养老地产市场。

日本养老住宅的运营模式大多是出租并收取服务费的形式。盈利模式主要是与消费者签订出租合同后的后续养老服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所需的养老服务,然后与经营者签订独立于租房的合同,这样个性化的服务,更能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同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增加收益,日本很多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全国连锁经营的方式。连锁养老机构不仅为常住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还对周围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日托或是短期入住服务,这样就可以利用现有养老设施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还能提高收益。

(三)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的启示

1、政府支持是开发养老地产的有力保证。在我国福利制度和金融市场较不完善的背景下,养老地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快完善建设福利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其次,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开发养老地产。同时也应该建立监督保障制度,引导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2、施行“倒按揭”养老方式。倒按揭即以房养老,其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是老年人有房产,而我国有众多的有房产但收入水平较低的老年人,以房养老正是解决这部分老年人口养老问题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有关倒按揭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具体实施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为倒按揭养老方式的施行提供保障。

3、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咨询公司来运营。我国养老地产的开发与运营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开发商缺乏养老地产经营管理相关经验,通过专业管理咨询公司负责养老地产的融资、运营、医疗护理、餐饮等的运作,可以很好地促进养老地产开发项目的实施。同时,实行养老服务机构全国连锁经营的方式,以节约成本,扩大品牌知名度,培养专业管理团队,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四、我国养老地产经营模式构建

(一)我国养老地产管理模式构建。养老地产管理模式主要根据运营主体的不同分为开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和开发与经营管理相分离的两种模式。

1、投资开发与后续经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1)开发商管理模式。开发商管理模式是指养老地产开发完成后,其后期管理与运营由开发商直接负责。这种管理模式下,消费者只需面对单一经营者,有利于沟通和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开发商管理模式下,开发商除了前期的开发建设,还要负责后期的运营管理,所以更适合有物业管理服务优势且社会资源整合力强的开发商。

(2)战略联盟管理模式。战略联盟管理模式是指开发商与提供各方面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共同负责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以此构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这种战略联盟的管理模式,开发商可以和一些竞争力强、品牌知名的机构建立战略联盟关系,从而打造整个服务产业链的品牌影响力,建立住宅和养老服务一体的养老地产。

2、投资开发与后续经营管理分离的模式――专业公司管理模式。投资开发与后期运营管理相分离的模式指开发商只负责前期地产开发,不对后期运营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引进专业管理公司来负责养老地产的日常运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净出租模式。净出租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租赁给管理公司来运营,开发商通过每年收取固定的租金来获得收益。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和风险等均由运营商承担,运营过程中所获得收益也属于运营商所有。采用这种模式,对开发商来说风险最低,收益也最稳定,但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附加价值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委托经营模式。委托经营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委托给管理公司运营打理,每年支付给管理公司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而后期运营过程中的费用和各种风险都由开发商承担,但开发商也可以获得后期运营带来的收益。此种模式下,开发商的收益大,但面临的风险也高。

(3)出让模式。出让模式指养老地产的开发商将物业经营权益出让给运营商,以此获得一次性的收益,后期运营过程中的收益和各种风险费用均由运营商承担。这种模式下,开发商可以一次性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但是后期运营过程中的附加值也没有体现出来。

(4)出让+委托经营模式。出让+委托经营模式是指养老地产开发商将物业的部分权益出让给管理公司,并将物业委托给其管理运营。这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折中,运营商可以获得管理费和出让部分的权益。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开发商出让部分物业权益给运营商,可以充分调动运营商运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物业收益。

(二)我国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构建。养老地产相对于传统地产来说,社区配套成本和后期持续运营成本有很大的提高,所以选择合适的盈利模式对于开发商回收成本获取利润尤为重要。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要考虑到后期服务方面,总结起来包括销售、出租、租售并存、会员制盈利模式和“倒按揭”模式。

1、租、售、租售结合、会员制盈利模式

(1)全部出售的盈利模式。全部出售的盈利模式指开发商出售养老地产的全部产权。其优势在于快速回笼前期投入的资金,开发风险小,但是也放弃了由后期配套服务所衍生出来的利益增值。

(2)只租不售的盈利模式。只租不售模式的长期性收入来源,包括租赁项目的出租收益和配套设施的经营收益。这种盈利模式体现了养老地产的核心意义,即通过持续经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在服务过程中获得稳定的收入,而不是像一般的房地产通过销售房产来获得收益。由于前期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再加上后期经营过程中的大量资金需求,因此这种模式适合有资金实力的开发商运用。

(3)销售与出租结合的盈利模式。租售结合盈利模式的收入来源包括一次性收入来源和长期性收入来源,一次性收入来源是指独立住宅的销售收益;长期性收入来源,包括租赁项目的出租收益和配套设施的经营收益。这种盈利模式是前两者持有和销售模式的折中,是针对前期资本投入回收和后期服务盈利问题而产生的一种两者兼顾的盈利模式。此种模式下,销售和出租的合适比例需要开发商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决定。

(4)会员制盈利模式。此种盈利模式是指销售会籍,先缴纳一定的定金入会,然后每月交取一定的服务费,最后定金返还的一种入住方式。此种盈利模式既可以解决前期资金投入太多的问题,运营开始便可以收回部分资金,又可以实现后期连续性的服务收益。这种模式适合资金实力不具优势的开发商运营。

2、倒按揭盈利模式――“以房养老”。倒按揭盈利模式,指养老机构在获得老人允许后,由其或是委托给金融机构将入住的老年人的住房出租,通过获得的租金收益来入住养老机构;或者采取置换的方式,将老年人的住房与老年住宅进行等价对换,直到老人过世之后,再将原对换的房产折价返还其法定继承人。倒按揭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中低收入但有房产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五、结语

通过对国外养老地产成功经营模式分析与借鉴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养老地产的管理和盈利模式。管理模式分为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和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相分离两种模式,具体包括开发商管理、战略联盟管理、专业公司管理三种管理模式,并根据委托方式的不同将专业公司管理模式分为净出租、委托经营、出让模式、出让+委托经营四种模式。盈利模式,包括租、售、租售结合、会员制和倒按揭盈利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康琪雪,张恒铭.居民购买养老地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13.12.

[2]鹿麟.我国老年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J].广东经济,2011.2.

[3]马明,韦颜秋.我国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国情国力,2013.5.

[4]陆秋虹,邓用林.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建筑经济,2012.362.12.

[5]孙秀娟.我国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