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范文第1篇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帮助企业发现并堵塞管理漏洞,加强内部管理的有效手段。但是以往的内部控制评价旨在检验内部控制体系运行的合规性和有效性,确保偏差的最小化,这种思路强调事后补漏,不利于风险的提前预警预防,无法突出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造成内部控制工作在企业内部推广缺乏动力,易受阻滞。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确保战略目标实现,推动效益水平和竞争力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内控评价IDDOV模型构建

(一)内控评价IDDOV模型的构建思路

为实现内控的效益性目标,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需要与业务运营、公司治理相适应,并随着企业发展动态循环,持续提升。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对现有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加强内部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发现管理疏漏,不断改进完善,从而形成更适合企业经营管理的新的内部控制。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改善企业质量管理流程的方法论,6 Sigma以产品“零缺陷”为目标,以流程改善为手段,带动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最终实现经营成效的提升与企业竞争力的突破,被世界一流企业广泛应用。

IDDOV模型作为6 Sigma的典型管理工具,其核心思路是“风险为先、流程为纲、增值为主、质量为本”。该模型包括识别(Identify)、设计(Design)、执行(Develop)、优化(Optimize)、验证(Verify)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紧密衔接,首尾呼应,实现闭环。每一次的闭环,都通过“验证(Verify)”阶段进行总结,并识别新的风险和需求,如此周而复始,评价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公司管理的螺旋式上升。

(二)内控评价IDDOV模型的框架构建

通过IDDOV模型,内控评价从原先“制定计划―确定方案―执行评价―形成结论”的线性流程变更为“识别风险―设计方案―执行评价―优化业务―验证流程”的闭合循环模式,突出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导向、循环改进、价值提升的特点。内部控制评价IDDOV模型的整体框架如下表(1)所示:

三、内控评价IDDOV模型的应用实践

(一)优化阶段――优化业务流程

为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对业务的增值功能,促进内部控制缺陷的闭环整改,可向被评价单位发放《内部控制管理建议书》。与传统缺陷清单仅机械罗列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责任人、整改完成时间不同,《内部控制管理建议书》深入分析缺陷发生的根源性问题,重点关注连带的系统性风险,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风险策略形成业务优化方案,真正实现风险预警预控。强调“优化”而非“整改”,避免被评价单位对内部控制评价抱有就是“查问题”的错误看法和由此产生的抵触情绪。

以A公司物资采购流程为例,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在样本审阅时发现存在部分入库单样本缺少仓库管理员签字复核的情况,若以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来看,该缺陷只是个执行性缺陷,加强制度培训和考核力度即可。但是通过进一步根源分析发现,A公司采购和存货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且不同的系统对同一物资属性的定义和标准均不同。此外,系统间数据的传递仅依靠手工导入完成,加上数据库存储机制不完善,造成大量入库单数据断层、重复,因此才需要人工进行二次复核。针对这样的内部控制缺陷,若只解决仓库管理员签字复核的问题不仅增加人工成本,对提升企业效益也没有帮助,更无法彻底杜绝人为误操作的可能性,甚至会带来舞弊、账务处理不准确、采购计划完成情况不明等继发性风险。内部控制评价人员通过《内部控制管理建议书》的方式,深入分析该缺陷的成因,提示因该缺陷产生的连带风险,并提出流程优化方案。这种通过内控缺陷推动流程优化升级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体系的业务价值,推动企业管理向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二)验证阶段――开展质量考核

在IDDOV模型的验证(Verify)阶段,通过质量考核可以客观地判断评价的工作质量,明确质量改进的切入点,有效减少内部控制评价的评价风险。在指标设计方面,可参考A公司从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评价工作开展情况、工作质量、外包利用情况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细化,如下表(2)所示。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范文第2篇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的完善建立,是企业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管理作用,有助于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为了使领导层更好的进行管理控制,我们有必要对内部审计做出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财务风险经济管理

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监理企业经济情况的行为。它对财务管理、经济活动的发生监督都进行有力的监督,构成了一整套有力的监督和核算的有力体系,使企业公司在管理和运营中有迹可循;不断审核企业的经济情况,有助于使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进行改正。为了更好地对企业内部审计有所了解,我们从它的职能、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企业内部审计中,它的职能是随着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此基础上,内部审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监督、管理控制、评价鉴证和服务四项功能。

这些职能的体现,充分说明了审计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使领导层能够进行有效掌控,在进行不断的管理控制实践中,避免营私舞弊的现象出现,使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都能够走上正轨。

二、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就是通过正常的渠道,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它包括制约、防护、鉴证、促进、建设性和前瞻的具体在外部表现的作用。通过这些作用,我们看出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同时,我们应该把内部审计要进行有效划分,得出它的作用点。

(一)制约作用

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经营管理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违法乱纪的现象进行实时监控,并且维护企业正常的经济活动,使企业有章可依、有迹可循,在经营项目的管理中,努力维护其稳定性,使企业有较好的良性发展。

同时,他还使企业内部正常合法的商业信息得到有效保护,打击在经济交易中不正之风,使企业在合法的经济环境中正常经营发展。

(二)防护作用

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使企业不断进行管理改革、经济稳固,确保了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发挥自检的作用,对企业降本增收提出更好更新的意见和建议,使企业管理层不断认识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应改避免的困难,并且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营项目的完善管理和控制中起主导作用,防止企业走歪路,维护企业的财经纪律。

(三)鉴证作用

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依法对领导层离任进行审计,有助于使企业的各项经济信息都能够完整化和公开化,在进行经济盘点的时候,保证其正确性。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鉴证好经济交接的重要环节,为离任领导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更有助于新任领导对企业更全面的了解,确保了其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的完美对接,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各项经济运转。

(四)促进作用

内部审计有助于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促进其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发现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促进企业管理,不断完善内部的各项秩序的正常进行;在提供监督的同时发现不良信息,促进企业间和企业自身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明确划分;在经济活动循环交替进行中确定各项经济利益关系,促进这些关系能够正确的做好协调处理工作。

(五)建设性作用

内部审计在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的审核中,及时发现问题、漏洞,为领导决策提出建设性意见,使企业得到富有成效的建议和方案,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走上正轨,不断改善和完备企业的经济管理。

在对企业的各项管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内部审计审查的时候,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及时向领导层员反映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使企业确保企业健康运营。在对财务收支与经济效益进行审查时,能够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对经济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优化,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六)前瞻作用

内部审计在进行审计过程中,能够发现经济信息的有力因素,同时发现市场的前景,在企业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情况下,提出前瞻性建议,使企业领导层及时发现与其他企业的差距,防微杜渐、取长补短,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经济计划。

其次,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使企业向着能够更好顺应市场发展的大方向前进,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在正常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并且提出发展的新鲜思路和创新观念,使企业在不断创新的经营环境中置于不败的地位。

三、 内部审计促使企业的发展创新

(一)企业的人文化促进

企业内部审计在发展中,注重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进行企业经济监督过程中,使领导层认识到员工的优缺点,在进行自身改进的情况下,优化内部管理制度人文化,使企业员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能够为企业发展不断做贡献。

(二)企业的创新意识培育

根据企业内部审计的需求不断进行深入优化。企业为了更好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在企业发展与审计行为同时进步的情况下,不断修正自身行为,才能在市场经济不断创新格局中勇立潮头。

四、总结

在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中,发现企业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处理,使企业发展不断走上正轨。另外,内部审计是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合法正确的经济行为,为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和创新思路,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进行超越。

参考文献:

[1]刘开强.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经济导报.2009(7).

[2]王辉.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经济周刊.2010(3).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策

小型企业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但是,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内部会计控制尚不完善,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小型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展开研究,并寻求解决对策,对促进小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待完善

我国的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其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是自上而下的设计方式,管理层甚至个别的领导者往往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制度设计。同时,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一般没有构建起现代企业制度,在内部管理上比较粗放,内部控制意识不足,一般仅凭经验和自身的感觉处置,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无法有效开展内部审计控制工作。

2、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良

我国的小型企业多为私营企业,而这些企业又以家族企业为主,其组织管理结构往往呈现出显著的集权性特点。具体而言,我国的小型企业的主要管理者之间往往具有或多或少的血缘关系,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没有明显界限,重叠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所必须的组织结构和内控机制。在这一背景下,大多数小型企业的规模不大、经营活动单一,机构设置和人动主要由企业的所有者一人负责,极容易造成个别管理者的越权行为而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3、内部控制会计文化建设滞后

品牌与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如此。其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调节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动,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但是,许多小型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作为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将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工作的唯一内容。

4、内部审计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鉴于我国小型企业的家族性特征,其内部会计控制在实际操作上存在明显的困难。首先,几乎所有的小型企业均没有构建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由于管理不善,我国的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往往失真严重。

二、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建议

1、转变企业观念

要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优化首先要转变企业人员的观念[3]。一方面,要转变企业管理层的观念,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减少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要转变企业普通员工的观念,提高他们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认同,减少由于内部控制工作造成的与上层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此外,普通员工往往在生产一线,能够发展一些管理者难以察觉的实际问题。因此,小型企业要重视提升普通员工的参与内部控制的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我国的小型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管理现状,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尽快构建起职务分离制度,实现重要职务的不相容性。例如,在企业的会计和财务管理方面,不同岗位要由不同的人员担任,并明确界定其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其次,小型企业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企业会计事务所涉及的各种材料均要符合会计准则,确保信息的完整和真实。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小型企业内部治理的结构和机制,建议家族特征显著的企业成立管理理事会,预防和解决内部冲突,实现所有权的合理配置。

3、积极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目前,我国的小型企业大多具有显著的家族性特征,企业本身一般为创建者所有和实际掌控。由此可见,解决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的中央集权问题,是推进和强化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途径。为此,小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改善:首先,进行企业拥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产权划分,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析,解决两者之间的重叠问题。明确划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形成相互制衡,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环境的优化。其次,小型企业要积极吸收现代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企业由落后的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鉴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行为会计学指出,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出一种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现代企业精神。在这种企业文化背景下,企业的普通员工能够做到以德服人、以礼待人,而管理人员则可以做到以理服人,关心和关怀每一位员工,彼此之间和以形成和谐、深入、有效的交流,确保会计信息正确、快速传递,进而推进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整体优化。

5、强化企业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

针对我国小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的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内部审计:首先,企业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设有专职工作人员,并构建起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要基于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流程,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做到权责分明,互相监督,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内部审计部门要能够基于独立审计,获得企业的管理缺陷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对管理者提出可行性建议。最后,企业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要相互配合,提高工作效率。

三、结语

小型企业之间往往具有不同特点,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与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具体实践中,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当基于企业实际,财务合理的完善对策。当然,我们也要及时掌握内部控制发展的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结合时代背景、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在小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领域进行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平.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究[J].经济师,2013,06:91-92.

[2]吴秋生,刘沛.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丹尼森企业文化模型的问卷调查[J].经济问题,2015,07:106-114.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范文第4篇

由于电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将物业管理部门当做是后期服务部,正是由于对其的定位错误,常常安排一些老弱病残,或一些快要退休的老职工,并且在物业管理员工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现阶段电力企业物业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作为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物业管理专业的知识,还必须掌握经济管理、房地产、建筑、法律等方面的技能,就我国电力企业现阶段的物业管理人员配置来说,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业管理的发展。

2.优化电力企业物业管理的对策

2.1早期全面介入,强化物业建设质量

只有具备高品质的物业,才能提高物业管理的水平。这就需要物业公司尽早的介入,作为物业管理企业来说,应当考虑从后期物业管理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业主、开放商等各方面的利益,将物业管理各个细节延伸到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出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建议,为物业后期管理提供便利。

2.2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强化服务意识

为了提高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首先就需要从物业管理企业的内部出发,逐渐的转变员工的服务意识,并加强对其专业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培养,执行竞争上岗制度,合理安排物业管理的程序。具体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优秀的物业管理高层人才,充分发挥其在物业管理中的领导才能。

(2)加强对物业管理企业员工的培训,包括专业管理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定期进行考核,采用评比等手段,提升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

(3)加强物业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全体员工树立高质量的服务意识,提高物业管理整体的服务质量。

2.3规范物业管理自身的行为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自身的行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物业管理工作本身存在程序复杂、项目众多、环节繁杂等特点,需要加强对物业的日常管理,强化管理岗位,突出工作程序,优化物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2)完善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的约束物业管理的行为。物业管理企业也需要引进质量体系,制定质量监督手册,运用国际通用的准则,规范物业招投标、管理服务方案制定、接管验收、入伙管理、职工回访、有偿服务、退伙管理等所有过程的控制要求,来逐步完善其质量管理体系。

(3)物业管理企业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沟通,关系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和谐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另外,要建立科学的奖罚制度,激励员工,充分挖掘员工的潜力,积极听取员工的建议。

3总结

内部管理优化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 问题 建议

一、前言

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处在黄金的发展阶段,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相应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是与日俱增。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成为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任何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重要问题。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先进的内部管理控制手段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熟悉和采用,现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集控制、激励、评价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管理机制。我国很多大企业采用全面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帮助很多企业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成为企业利用市场背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当然,由于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限制,我国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我国企业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面预算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在理论界,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目的不明确

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为的是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水平,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在制定预算工作计划,尤其是编制企业年度、季度和月度预算计划时,往往只考虑计划期间的收支状况,而不去考虑计划背后的实际意义,使得计划的编制失去原有价值,也无助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2、计划的编制缺少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短期活动与长远计划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企业编制的计划既有短期的任务,又有长期的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在编制预算计划时只考虑短期内的效果,甚至只考虑短期任务的完成,而不去结合企业长远规划,导致计划在实施中不断变化,既得不到很好的执行,也不利于企业管理工作的持续改善。

3、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组织体系缺失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中,全面预算管理作为重要的一环往往由企业内部独立的部门来进行运作,这样可以保证预算工作执行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但在我国很多企业中,预算的编制和执行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这样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工作效率一般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但在实际执行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部门本身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财务人员对于实际的生产流程、销售环节等了解并不是很全面,使得预算计划的执行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变化。

4、预算考评机制不健全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流程化工作,前期的调研数据,中期的制定计划,后期的考核评价,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而其中后续的考核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在制定预算计划时,不仅要有总的计划,还应该建立分级的责任中心,这样既可以做好前期的数据收集,也可以完善后续的考核评价。但在实际工作中,组织架构的混乱直接导致了预算考核的落后,预算计划的实施数据无法及时收集,使得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直接影响了预算计划效果的评价。

三、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上述问题暴露出我国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强大作用,如何妥善的解决上述问题,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仅就其中简单的几个方面提几点建议。

1、紧盯市场,科学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尤其是预算计划的编制,基础性的市场情况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全面预算计划的编制起点就是企业下一周期的销售情况,对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首先要完成的基础工作。因此预算管理部门应当科学管理,与生产、销售等各部门建立密切联系,随时注意市场情况变化,既保证该期预算计划的执行良好,又可以为下一期的数据收集打好基础。

2、战略主导,结合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长期的发展规划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相融合,正如预算理论中讲到的“战略决定预算,预算修正战略”,只有企业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立在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才能使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有长远目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预算计划编制的过程中亦不能忽视短期目标的作用,长远战略与短期目标相结合才能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得到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企业的各项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3、健全组织,完善体系

为了保证在企业中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企业不仅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当建立多级别、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并使各层次有效的串联起来――上级审批,中级制定实施计划,下级执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下级反馈,中级汇总,上级审批、修正,这样才能保证各个环节及各个组织部门各负其责,实现预算管理的全面开展和有效实施。

4、加强控制,完善考评

如上面提到的,健全组织架构就是为了加强各级的控制,完善整个预算计划的考核评价。企业建立各个级别监控责任中心,控制预算计划各个环节的执行,并评价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管理约束具体到人,对重点环节要重点监管,有一定重点的开展工作。同时注意信息的及时反馈,为上级制定计划提供第一手材料。

总之,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寻求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使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中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水平,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