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68-2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高中生物课程应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宗旨。学科的核心素养,既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总目标,也是高考生物学所考查的高阶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亟待教师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高考生物遗传学可考查的内容丰富、途径多样,能体现考生生物学素养层级。遗传学试题考查的知识兼具广度与深度,能力目标涵盖了4个维度。尤其是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素养。下面笔者将以遗传学部分章节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本身的需求
科学思维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所有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思维过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中,对遗传学板块的要求比如“运用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由亲代的性状预测子代的性状”“以人类红绿色盲或血友病的研究为例,分析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的特点”等等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是指学生能够针对有价值的问题、疑问、难题或者想法进行研究,基于好奇与困惑来理解生命观念、建构知识。遗传学三大定律,是科学家通过假说演绎法获得的。因此,遗传学规律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是如何探索遗传学规律,更好地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演绎法,同时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它也能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
2.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是适应高考的需求
历年高考实测数据显示,遗传学试题区分度较高,可对考生进行有效的区分和选拔,助力高考服务选才核心功能的实现。根据2014-2018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卷生物试题的实测统计数据可知,遗传学试题相对较难,零分人数比较高。究其原因,一是考生对计算类题目的“原生恐惧”,二是理科综合试题作答时间有限的“主动放弃”。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育不是没有思维过程的事实性知识的累积,不是教师将思维传递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个人的思维过程。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笔者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
1.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分析遗传现象背后的原因
比如: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一节的学习中,首先抛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对相对性状在遗传时具有怎样的规律,那么如果双亲之间具有两对相对性状,它们在遗传时每一对是否还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相互之间会不会相互影响”,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这也是后面在分析實验现象时要紧扣的问题。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怎样的实验方案呢?”“孟德尔也是这样设计的。孟德尔的实验现象是怎样的?”“你觉得黄和绿、圆和皱在遗传时每一对是否还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你的依据是什么?”“对实验结果中F2既有与亲本相同的黄色圆粒、绿色皱粒,又有与亲本不同的绿色圆粒、黄色皱粒,你能否做出相关的假设或解释?”“F2的不同表型的比为什么近似于9:3:3:1?”这样就避免了知识的直接灌输,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另外,在用棋盘法进行结果分析之后,再次以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图中,有哪些不同的基因型,比例各占多少?表现型有哪几种,比例各占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能否从图解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如果不画图解,你能否快速地得出有哪些基因型?及某一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学生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许会有一定的障碍,或者完成得不够好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2.深入剖析,精辟点拨,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精髓
在遗传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假说演绎法,最基本的研究方案就是杂交、自交和测交,这些可以说是贯穿整个遗传学教学始终的。然而学生们往往忽视了这种方法本身,只关注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或者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不够,无法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相关的运用。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剖析和点拨,帮助学生领悟其精髓。比如:“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过程。在学习摩尔根的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时,在观察到相关的实验现象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果蝇的眼色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什么?”“F2中白眼都是雄果蝇,你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你觉得红眼白眼基因应该位于什么样的染色体上?请说明理由?”“你怎么向他人证明你的观点?”“你有哪些可行的方案,预期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是什么?请用图解表示出来。”而学生在做完他的相关的方案设计以后,就可以点出来,摩尔根也是这样做的。还可以引导同学们反思,其实自己在设计方案的时候,用到的自交、杂交和测交就是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案,我们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关键就是要找对合适的亲本来进行。通过演绎既要能解释已有的现象,又能准确预测未知实验的结果,才能证明自己的假说是正确的。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演绎,以及如何评判演绎的结果是否正确。
3.自主尝试,探索总结,推动学生发现特殊的规律
在伴性遗传这一节中,关于如何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一直是一个难点,但也是高考常考的点。它对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很高。要想真正让学生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和总结规律。在学习红绿色盲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人类关于红绿色盲有多少种可能的组合,不同的组合下子代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些组合下子代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为什么会不同?”当学生真正找出这些特殊性的时候,再请他们思考“要通过某种方案确定某性狀的遗传是否是伴X遗传,有哪些可行的方案”时,他们就能较快地说出自己的思路了。有了红绿色盲的学习基础之后,再来推进学生啃硬骨头“区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不同位置”。首先以XY染色体的示意图,让学生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哪些可能的位置。然后再来分别研究不同位置上的遗传特点。这里最难的就是XY同源区段的遗传。仍然可以先问学生“如何探究XY同源区段的遗传特点”“你觉得它与常染色体遗传比较像还是与伴X遗传比较像”“你打算怎么做”。比如关于基因型的书写、组合的类型等等。当学生自己写完12个组合的结果以后,就能很快找出特点了。这时,可以点拨一下,让学生知道,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它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伴性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组合下子代会表现出雌雄的不同”,强化理解,而这些特殊的组合就是我们解决相关问题的关键。然后拿出相应的例题,让学生来区分“常染色体与XY同源区段的遗传”以及“伴X遗传与XY同源区段的遗传”,自己尝试总结相关的规律。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教学;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1.学会数据处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个实验中需要的仪器比较多,教师的前期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去选择学生能够利用和操作的仪器。一般使用血球计数板直接测定菌液密度,最终的结果比较直观,对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仪器操作与软件的使用。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接受能力很强,并且除了资料上提供的应用方法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合作,积极开拓思维,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在应用时,可以把血球计数板放在数码显微镜上,通过电脑软件将数据直接呈现,如果没有条件的话也可以用手机拍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若拍出来的图片较模糊,还可以用修图软件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进行修饰。实验时要处理的数据比较多,学生利用Excel表格,所有数据汇总再通过曲线图来直观呈现,不管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快速生成,这样我们可以很容易比较出数据的异同,方便易操作的现代技术会让我们事半功倍。高中实验阶段需让学生体会统计学思想,学会处理数据,并且坚持这个过程,让学生从数据中找出规律并顺利地解释一些生物学现象,他们也会获得极大的成就感,生物学的学习也会变得更有趣。
2.试图创新,形成创造性思维
很多时候,教师在上实验课时, 先给出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按照流程让学生进行模拟,并且要求学生每个人都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确保实验零失误。这样的话学生就是工厂流水线的工人,只要做出来的产品合格就行了,但是对于产品的设计、用途、实质完全没能领会。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我们试图改变一下操作方法,实验原理可以用大量的事实引入,描述自然界中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前面已经学习了“J”型和“S”型增长曲线,现在再回顾,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一定温度和特殊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如何变化,各个小组在实验之前进行预测(即作出假设),各种假设都可以,只要学生愿意通过自己的方法加以验证。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若条件允许的话应多提供些,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实验设计的原则是设置对照、控制变量,在这个实验中只需重复计数,把节约的时间用在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和后期的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出、自己呈现,这样的实验结果才让人信服,而不是教师给出数据让学生分析,这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但把7天时间的数据怎样让学生在同一天呈现呢?我们可以进行分组,不同组测培养天数不一样的酵母菌(需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然后把各组的数据进行整合。当然,怕误差太大的话,还可以让每组对同一个培养瓶做7天连续的测定,把所有的数据输入Excel生成图形,最后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分析,不要丢弃任何一个实验结果,分析这些结果可能引起的原因。
3.提升实验素养,实现科学探究
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污染是很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用天然培养液。如果通过浑浊度间接反映种群密度,这个浑浊度是酵母菌和污染菌共同产生的,就无法反映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所以对培养液进行无菌处理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灭菌处理呢?对于一些生物组织只能进行稍微的消毒处理。而对酵母菌的培养液需进行煮沸,想要灭菌效果更好些可以使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然后再放到无菌的环境中进行接种和培养,这样才能较准确地计数酵母菌,反映出数量变化情况。消毒和灭菌是微生物培养和运用时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教师在平时的实验中应渗透消毒灭菌的思想和方法,这对涉及微生物的实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上好高中微生物实验课,还需争取利用各种资源,开拓学生思维,树立科学思想,打造严谨而又充满诱惑的高中生物高效课堂,让学生体会探究方法,培养较好的生物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优化;价值观念
引言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历史理解以及简式素养。同时要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学科教育特色,紧密依托于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之后,形成具有历史特点的思维品质以及关键成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
一、准确设置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更明朗
由于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的指向标,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沿着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轨道,积极的进行探索和前进,从而逐步强化学生的目标感,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技巧和历史学习技能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和情感态度进行教育教学的提升。教师在目标设置的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中的知识掌握状况和知识掌握能力,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和设计。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唐朝经济发展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强化学生在分层学习中的创造能力和联想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思路,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较强的时间性,需要学生在学习和思考当中养成良好的积极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且在稳扎稳打当中努力的探索和前进。教师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读懂历史并且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当中的深层次价值,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朝经济发展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在网络上搜集优质教育资源,通过PPT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性的教学,教学生展示唐朝城市的布局,并且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唐朝的经济发展,使学生通过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做唐朝当时的向导,引导其他同学在聆听当中感悟,当时唐代经济发展的盛况。教师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学习和养成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心态,并且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保持自己的观点,逐步的转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三、加强核心素养宣传力度,提高教学专业性
教师在历史核心素养教育教学当中,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拓展,由于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需要教师进行深层次意义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蕴含的深层次韵味。教师要在核心素养教学时增强自身的专业性,这位教师在教学当中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才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心态,每一名历史教师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教学内涵,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的开拓自身的思维,在历史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了解教材当中每一个细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动态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在学科探究当中的核心素养养成。只有教师对于历史教材以及学生两方面进行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在教学当中游刃有余的把握,学生以及教材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态掌握扎实的历史学习概念,不断强化学生自身的历史观念,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核心素养。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必将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必将取代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
1核心素养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牵涉到不仅“知晓什么”,而且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2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
高中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式教育:“要改变课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教育应该以探究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在品质.
华盛顿大学物理教育研究组编写的“探究物理(Physics by Inquiry,1996)”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探究物理由一系列以实验为基础的单元组成,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物理学和物质科学.学生通过深入地研究简单的物质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获取科学过程的直接经验.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入手,发展基本的物理概念,使用并解释不同的科学表达方式,建构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的模型.所有单元设计都有明确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技能,提供将科学概念、表达方式和模型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的实践活动.”
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国际物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3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条件、教师素质能力等各方面的影响,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性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应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教学组织形式.
3.1课堂演示共同探究
(1)适用: 这种组织形式一般针对新课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器材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或是实验难度大,仪器精密,要求很高,或是具有危险的、有毒的一些操作,学生不能够直接操作实验.如一些电学原理实验:原电池、变压器等;或者是一些小实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师生共同探究.
(2)操作:①准备实验仪器,结合仪器对实验步骤进一步调整完善;(主要由教师在课前进行)②明确探究目的,进行适当的猜想、假设;③制定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所需仪器、制定探究步骤(这一步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完成,或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④师生共同实验,发现问题,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⑤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以前所学过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教师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⑥师生一起对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⑦共同得出科学的探究结论.
(3)意义:在这类操作中教师是表演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观察者和参与者(也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保证能够满足演示实验的一系列条件.这种组织形式学生不必做太多的准备,但需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等.这种方式不需要往返于教室和实验室及其他场所,而教师要事先准备,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并且确保实验成功,但学生动手相对较少.在这种实验中教师要不断的提问学生,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设计.虽然不是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但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或教师的不断设问学生的思考回答,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验中,可以很好的提升同学的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通过这种方式能很好的培养与他人积极交流、多样化表达的能力,形成学会改变,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的能力.
3.2分组实验探究
(1)适用:这是最典型的探究教学形式,基本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是我们所倡导的积极探究方式,也是学生最喜爱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目标,教师做好周密安排.各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配,实验时做好分工,使得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分组实验探究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课堂上的分组探究,主要针对一些较小问题的有目的的探究;第二种是到实验室进行的分组探究,主要针对比较重要的物理规律的开放的探究;第三种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的兴趣小组,主要针对能力提高或者是进行一些课题的研究或研究性学习.
(2)操作:①明确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所需仪器、制定实验步骤(根据教学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②准备实验仪器,结合仪器对实验步骤进一步调整完善(根据实验所需,让学生自己到实验室挑选仪器,根据所能获得的仪器适当修改实验方案);③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发现问题,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⑤对实验进行总结,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⑥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⑦教师评估,指导,小组间的交流;⑧学生最后总结.
(3)意义:利用分组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对物理教学中的一些规律、问题进行更加形象直观深入的理解,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包括对实验方案的修正,实验的操作和观察、分析、总结,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在分组实验过程中,组员之间的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也给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事(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
3.3户外体验探究
(1)适用: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涉及到生活生产的设备和仪器,一般中学也不可能把一些大型机械买回(有些也无法买,如船闸等)专供参观和演示.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户外进行体验探究活动.例如在学习曲线运动中的圆周运动时,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走进大型游乐场,体验荡秋千、海盗船、摇头飞椅、过山车、丛林飞鼠等等,体验圆周运动、超重失重.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物理教学应该大量增加学生的这种亲身体验的机会.
(2)操作:①明确探究目的,制定合理探究方案;(有时可以先适当的进行理论上的研究)②考察探究地点、条件是否具备(根据所需,由教师或学校出面进行联系);③学生各自制定方案,设计表格,准备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现场在教师(或当地工作人员)指导下进行体验探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⑤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⑥得出科学的结论;⑦相互之间进行交流;⑧教师评估,指导;⑨学生最后总结,写成报告;⑩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奖鼓励.
(3)意义:这种形式要求与有关单位联系,保证参观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应注意交通及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在探究中学生们不断的将自己平时在课堂上学习所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体会了知识的实用价值,感受了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碰到的问题不断的分析解决,学生的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认识自然、认识环境的跨学科素养得到了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创新进取、相互交流、信息互动的能力,使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得很大的提高.
3.4家庭式亲子探究
(1)适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我们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家庭中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或发动家庭成员来完成探究比较可行.课题要求难度不大,器材容易找到,观察现象比较直观,活动过程中一般没有危险.如探究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观察水的沸腾,模拟安装家庭照明电路等等.
(2)操作:①明确探究目的,制定合理探究方案;(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各自家庭特点进行合理选题)②学生与父母家庭一起制定方案,设计表格,准备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③家庭共同进行动手探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结果;④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⑤得出科学的结论;⑥教师评估,指导;⑦家庭最后总结;⑧学校将家庭的探究结果进行评奖给予鼓励.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分层教学
引言: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历史核心素养包含的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内容。要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学习状况、教学要求等,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法,才能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水平。
(一)在核心素养下完成学习群体分层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面向所有学生,其教学目标要以“帮助所有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为主。但是,学生都是独立的、具有差异性的,此时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坚持“因材施教”及“以人为本”教学原则,为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课堂主人翁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加课堂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助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要想进一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水平,历史教师应结合学生状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引导学生分层学习,接着科学分配、管理各层次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
比如,历史教师在人教版必修一“”一课教学中,要结合“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时空观及历史理解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群体进行分层化设计,即教师为各层次学生分配难度不一的学习任务,待各自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可鼓励差生及中等生挑战上一层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改善整体学习水平;如①的酝酿与爆发的过程是什么?②思想传播内容是什么?③结局是什么?教师可为各层次学生分配难度不一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独立解答问题,从而使其感受到自我价值,帮助学生树立历史知识学习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1]
(二)在核心素养下完成教学问题分层
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在新知识掌握成熟度方面有一个充分的理解。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合理设计、抛出问题后,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答案,及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此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为学生完善学习方案;比如,高中生在学习中往往压力较大,若教师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将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历史史实,对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有效性具有积极影响。所以,教师可设计、运用低、中、难三个档次的问题,由易到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
比如,高中历史教师在人教版选修四“东西方的先哲”一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状况等合理设计如下问题:①孔子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一个过程(笼统的诉说);②孔子的思想观念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③东西方的思想文化有什么融合点和不同点?教师可采用设计三个难度不同档次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然后要求学生由易到难逐一作答,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知识,为学生培养历史学习自信心,让所有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都能提高个人学习水平及能力,实现为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改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2]
(三)在核心素养下完成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是温柔的、善良的,所有高中历史教师都渴望每一位学子得到良好的发展,不过,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必然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教师要结合各层次学生状况,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如优等生教学目标为“为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核心素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水平”;中等生教学目标应设计成“要求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可以利用所有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有效处理”;而差生学习目标应设计为“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学习计划”。通过科学的设计分层教学目标,才有助于学生不断进步。
比如,教师在人教版选修六“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长城历史意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深刻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帮助学生培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对于中等生,教师应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中长城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有一个充分了解,感悟长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对于差等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长城所具备的建筑风格、规模、结构,通过合理的铺垫,帮助学生对中国历史遗迹有一个正确的领悟。高中历史教师采用教学目标分层方式组织教学后,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对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帮助。
(四)在核心素养下,结合学生能力,完成作业分层设计
受新课改、素质教育等因素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期间,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创新。历史学科具有明显的文科性质,教学中绝不可一昧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要点;而是应该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历史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掌握历史内涵、历史内容。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实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教学目标。进行作业分层设计时,教师可将作业分成两层:第一层,是基础题型,即所有学生的必做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第二层,是拓展作业,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的相关问题,如“的进展有什么利弊?”等,帮助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拓展思维、培养思维运用能力,使学生深度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学有所获的学习目标。[3]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下结合教学要求、学生状况运用分层教学法组织历史教学,通过对学生予以合理分层,并配合分层教学,将实现为学生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提高历史学习效果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分层教学探究[J].西力甫汗·阿不都拉.科学咨询.2020(16):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