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农业科技管理;胡萝卜;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3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76-02胡萝卜是全球性十大蔬菜作物之一,也是厦门市翔安区大宗农产品之一,每年种植面积近2 666.67 hm2。将农业科技管理应用到胡萝卜生产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对于提升胡萝卜品质与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将农业科技与科技管理应用于胡萝卜生产中,可以有效提升胡萝卜的品质与产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厦门市翔安胡萝卜表皮光滑,颜色深红,有光泽,红心率高,品质优良,根长约2.33 cm,均匀一致;味甘微温,富含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及其他维生素、矿物质等。近年来,翔安胡萝卜种植效益逐年提升,种植户逐年增加。厦门市翔安区已成为我国冬、春季胡萝卜最大的出口基地,年出口量近8万t,销往美国、加拿大、欧盟、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出口占全国的90%以上。据统计,2011—2012年产季,翔安胡萝卜克服国际经济不景气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实现出口3 145批、10.85万t,产值5 621.5万美元,较上一产季同比分别增长23.4%、19.2%、14.1%,刷新历史纪录。2011年11月15日,翔安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验收,是全国唯一的出口胡萝卜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胡萝卜价格高出其他区域20%~30%,平均增收4.5万元/hm2,共增收过亿元,在翔安区种植胡萝卜农户有近20万人,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2 农业科技管理在胡萝卜生产中的应用方法
2.1 科学组织引种推广
科学规划新品种引种,加强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品种更新更换速度,优化品种结构。统一规范引种渠道,防止假种、劣种流入。从1995年至今,厦门市从日本、美国等国和国内其他省份持续引进胡萝卜新品种,经翔安、同安多年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过有关专家现场考察鉴定,最终筛选出一批产量高、熟期适中、外观光滑鲜红、商品性好、成品率高的坂田七寸等良种,示范种植品种为坂田七寸、助农冠军、因卡、新黑田五寸等10余个。最受农户认可的坂田七寸(sk4-316)来自日本坂田公司,最适宜厦门市的气候条件,不仅生长期长,而且品质优良,根正芯红,深受出口市场的欢迎,并经过了省农业部门的认定。其播种至收获135~160 d,10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播种,翌年2—3月采收。肉质根整齐一致,表皮光滑鲜红,近圆柱形,长23~26 cm,心、肉深红,无黄色髓心条纹,平均单根重350 g左右,品质优,纤维少,肉质细嫩,韧性好,味甜,耐储运,适宜加工出口。经福建省亚热带生理生化重点公共实验室测试,每100 g鲜样含VC 27.7mg、类胡萝卜素15.5 mg、V■ 0.093 mg、V■ 0.042 mg,蛋白质含量0.465%,纤维素含量0.599%,碳水化合物含量5.46%。区植保站田间调查表现较抗白粉病和根线虫,不易抽薹。平均产量87 495 kg/hm2。
2.2 制定实施种植环境测土配方计划
种植前严格土壤、水、空气等环境检测,完善速测仪器设备建设。胡萝卜要求种植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且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在黏重土壤或排水不良的地块容易发生歧根、裂根,甚至烂根,对长根型品种尤为不利。耕作层一般不应浅于25 cm,含水量为60%~80%。土壤过干,肉质根细小、粗糙,形状不整,质地粗硬。土壤湿度过大或干湿变化过大,则肉质根表面多生瘤状物,裂根增多,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要求土壤pH值为5~8,pH值低于5时,胡萝卜生长不良。翔安区位于厦门市的东部,三面临海,地处南亚热带,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雨热同季。通过测土,该地区为砂质土壤,土层深厚,土壤pH值5~8,非常适宜胡萝卜生长。结合整地,指导农户掺无污染的海土15.0~22.5 m3/hm2、海沙60~75 m3/hm2进行土壤改良后,再施用商品有机肥3 000~4 500 kg/hm2,或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22.5 t/hm2、三元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钾375 kg/hm2。施肥后深耕25~35 cm,晒白、耙平后做畦。
2.3 统一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及资质管理
对种植农户纳入专业技术培训计划,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并进行资质登记管理[1-2]。指导农户选择肥沃、土层深厚、松软、保肥保水力强、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种植。下足基肥,畦带沟宽110 cm,畦面宽约80 cm。播种量150万粒/hm2,采用条播,每畦播5行,行距13 cm。播种后25 d左右进行间苗,35 d左右定苗,定苗株距10~13 cm,定苗45万株/hm2左右。播种后20 d应开始除草,采用人工拔除杂草,严禁使用除草剂。进行3次追肥,第1次在出苗后15 d进行。推广微喷灌技术,可采用水泥(石)柱架空式微喷灌、PVC管微喷灌、喷水带微喷灌等固定或半固定式节水灌溉技术,不但节水省工,而且栽培出来的胡萝卜生长均匀、产量高、商品性好。成熟后期控制水分,防止肉根开裂。宜在肉质根充分膨大、符合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时收获。
2.4 建立病虫害监测、预防、预警、防治防控系统
对每个联合体至少配备1名植保员,统一配药、统一防治,并实施相应的资质管理。2009—2010年,经厦门市植保植检站对翔安区种植地的胡萝卜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系统性地调查研究发现,翔安胡萝卜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蛴螬、蚜虫、黄曲条跳甲、蓟马、粉虱、美洲斑潜蝇、尺蠖等,主要病害有黑腐病、黑斑病、白粉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因此,针对胡萝卜病虫害的防治,要及时监测,预警,并指导农户采取相关措施:一是选择抗病、优质丰产、适应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二是加强水肥管理、中耕除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条件;三是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杀菌剂[3]。
2.5 建立一体化追溯体系
运用质量管理追溯系统,结合最新的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序列号管理、条码设备,指导种植基地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基地种植记录与农药销售记录、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指导加工企业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使加工厂原料验收记录、生产加工记录、入库出库记录以及出口销售记录相互衔接,形成追溯链。建立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店,实施凭处方购买农药制度,建立可精确追溯的农药入库与销售记录系统[4]。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2.6 建立统一的信息与监管平台
在种子、农药、化肥经营企业资质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档案;建立农业联合体信息档案;建立农业技术人员资质认可信息档案,并到信息共享平台上。制订实施胡萝卜种子的引种、生产、经营的管理规范。建立健全政府实验室、社会实验室、企业实验室等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3 参考文献
[1] 范厚明.黔西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目标[J].华北农学报,2005,20(F12):177-180.
[2] 赵文生.如何建立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06.
关健词 高校信息平台;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304-03
Effect of College Information Platform on Promot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ZHANG Wei 1 WANG Chun-ping 2
(1 The Inspection & Testing Center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 Security of Luoyang City,Luoyang Henan 471009; 2 College of Agronomy,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 In order to search for the best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and agricultural cond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the college information platforms,including the specialist information platform,technology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students information platform were put forward.Effects of the three platform informations in agricultural techniqu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information platforms were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in agricultural extension,which had significant roles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At the same time,agricultural extension development way were advanced.
Key words college information platform;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effect;thinking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研究农村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1]。许多学者在农业发展、科技传播、农村和谐建设等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2-6],其中赵惠燕等提出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性科技推广模式,这一模式开创了农业推广模式的先河,提出了新的理论、新的模式,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快速应用[7-9]。创新是农技推广的动力,是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生命。探索新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对大学而言,就是如何加快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及推广”,如何把大学的资源有效地利用,探索大学科技推广的新理论新方法,使大学迅速由社会经济边沿跨入社会经济中心,为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1 国外几种典型的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1.1 美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已达8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也高达75%以上,位居世界前列,这得益于其独具特色的农业推广体制。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美国国会通过摩尔里法案,规定在全美各州成立农学院,即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无偿拨给土地,成立以农业科技为主的州立农学院或大学,开展农业科学教育,为农民提供各种新技术和成果。二是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联邦、州和县3级结构层次分明。农业研究、教育与推广合作局主要是协调联邦农业部有关部门、全美106所州立大学和私人机构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此外,联邦农业部还在各州设有120多个专业研究院、所。在州一级,有州立大学,其大学农学院内设有农业试验站和州的农业合作推广中心,农业试验站在本州范围内设有多个试验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示范。州农业合作推广中心除了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还承担其他职能,如青少年培训、家庭消费引导、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和社区经济发展等。在县一级,设有州立大学派出的农业合作技术推广办公室,全美国近3000个县设有其机构。三是联邦、州、县和其他机构共同承担农业推广经费。总体上,联邦政府承担经费占13%、州级政府占63%、县级占14%,其他如合约和捐赠占10%。这部分由美国国会专门委员会直接确定项目和拨款。如虫害综合防控项目、全球性变化生物影响评估项目等。四是人员配置合理,精干高效。农业合作推广中心的负责人由所在州的州立大学聘用任命;各县的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的负责人由州立大学和所在县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实行公开招聘,一次聘用期为2年,每年进行述职考评。专业技术人员由所在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兼任。主要工作方式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技术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组织专家开展网上和电话咨询活动。各县的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人员工资和推广经费由州农业合作推广中心直接下拨,办公场所由所在县政府免费提供。州以下的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数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聘用。如美国犹他州农业合作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为11人,在县级设有31个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县级工作人员人数不等,人口多的县如盐湖城办公室达20人,少的县如东南部一些县为2~3人。所聘任的工作人员均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和博士学位占有相当比例。有的还是农场主,如犹他州卡兹县的农业合作推广办公室的负责人是一位拥有农学硕士学位的农场主,平时兼营着自己的农场。
1.2 日本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日本早期的农业推广工作始于19世纪70年代,但直到1948年日本国会才通过了《农业改良助长法》,并开始依法建立农业推广体系,开展农业推广工作。50年来,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其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国家为主,农协为辅,机构简单,队伍精干;二是科、教、推相互协作,紧密配合;三是人员录用,工作考核,研修培训制度化。结合其特点,日本农业推广的主要的推广方法按对象分为4种:单个推广法、小组推广法、大众传媒推广法和混合法。采用混合推广法的占50%,但大田采用小组推广法的较多。
1.3 澳大利亚农业推广体系的特点
澳大利亚的农业推广工作是由庞大而有效的公共部门来开展的,具体到各州,推广工作的重点是生产技术转移,农业部一直是这种生产导向型农业推广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然而,近年来推广机构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使现阶段澳大利亚的农业推广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强调人力资源开发;二是注重群体推广活动;三是重视运用电子媒介传递信息;四是推广服务组织和经费来源趋向多元化。
现在参与农业推广的组织越来越多,除政府机构外,主要有农民组织、涉及企业、市场营销组织、咨询团体与个人、研发公司、合作研究中心、大学等。合作研究中心内部以及农业综合企业和公共部门之间普遍建立起了合作与合伙关系。私人部门在农业研究和推广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通常结合政府的项目在推广项目时不断增加投入。由政府资助的研究和推广项目已越来越多地由私人咨询人员和农业综合企业来提供服务。
1.4 国外较成功的农业推广体系的共同特点
一是层次分明,结构完善。 这些国家均有自上而下纵向的推广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每一级有明确的职能和相应的人员结构,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汇报制。同时,也注意经常性的横向合作和信息交流。二是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协会组织承担费用的比例逐渐增大,但没有一个国家靠有偿服务解决推广体系的主要经费。三是加强农业推广的立法以法保推广,以法促推广。四是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教师除了教学外,还承担部分的科研与推广任务,根据推广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并承担推广人员在职培训的主要任务。科研机构以推广部门反馈的信息为依据,确定研究方向,同时和教学人员一起解决一般推广人员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教学和科研单位还为推广机构在农民培训方面提供便利。五是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素质。许多国家对推广人员都要进行职前培训,对在职培训的时限和内容都有详细的计划。
2 中国大学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创新
对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的特点,其他学者都有较为详细的报道[10-13]。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大学型推广体系提议建立高校信息平台,以促进农业科技的快速传播。
高校信息平台就是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学生传播优势,把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而构建的科技信息平台。该平台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特点而形成的一个推广模式。把专家、技术和传播方式联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农业推广效率,同时通过农民反馈的各种疑问和需要,引导科技人员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增加了该推广体系的综合效应,从而使农业技术推广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提高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高校信息平台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为农业科技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建立高校信息平台主要任务是解决技术、成果的棚架和科研、生产脱节问题。高校信息平台在实践中应包括三大部分:专家平台、技术平台和学生平台。
2.1 专家信息平台
专家信息平台是依据高校优势,集成农业各行业的专家及相应的成果,为农业技术传播提供辅助的专家和对接技术咨询服务的一种信息平台。对涉农的资深专家建立专家数据库,并根据专业特长分成不同的服务小组。每次根据不同的农业需要,临时抽取专家为农业服务。主要运行模式是:可以通过到田间地头、发短信、打电话、上网、电视、海报、报纸、小册子、培训等形式,将专家的信息应用到农村,把专家直接服务于农村,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平台。
2.2 技术信息平台
技术信息平台由科研或教学单位提供,科研或教学单位掌握着最新的农业科技,了解技术的最适方法和使用的最佳效果的信息平台。在多年实践中,其主要运行模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的:一是建立新品种育、繁、推技术信息平台;二是建立良种良法相结合的栽培措施的技术信息平台;三是建立稳定的培训教育基地和实践教育基地的技术信息平台;四是和农业政府部门合作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技术信息平台。
2.3 学生信息平台
学生信息平台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平台,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学生划分成不同的科技传播小组,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农业技术传播中的一种信息平台。其运行模式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在学校注册的在校学生;二是往届已经毕业的本校的学生,并且现正工作在农业的各条战线上。
3 高校信息平台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成效
3.1 依托专家信息平台,进行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工作
依托专家信息平台,开展技术创新、技术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其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专项资金、企业研发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为“专家+技术十企业”,或者“专家+技术+农户”2种。组成人员主要依据高校信息平台的专家信息平台为主,按照项目任务吸纳基层农技人员。该模式是大学科技推广的主要形式,不仅能够及时将最新的成果和方法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而且也能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快速反馈到科研、教学当中,促进了“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结合。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推广工作,已经为洛阳市农民节约大致1.05亿元。
3.2 利用技术信息平台,构建农作物生产的育、繁、推体系
3.2.1 利用农作物4级种子生产程序,构建农作物4级种子的育、繁、推体系。农作物4级种子生产程序是在进行豫麦10号的繁育推广过程中形成的种子生产新技术。其程序是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把种子分为4个类别,利用高校的技术信息平台来进行4级种子的育、繁、推工作。育种家种子是新品系在区域试验中表现突出,即将审定为品种时,由育种者种子圃繁殖的种子,是由育种者直接生产和掌握;原原种是由育种者种子繁殖的第1代,由育种单位或授权的原种场负责生产;原种是由原原种繁殖的第1代种子,可由原种场负责生产;良种是由原种繁殖的第1代种子,可由良种场或特约基地负责生产。各级种子的生产,既可以由育种者和各级种子生产单位分工合作去完成,也可以由育种者所在的种子企业独立承担。应用4级程序生产种子,每一轮经历3~4代,进行限代繁殖。应用4级程序生产种子的过程中,种子的繁殖系数可提高到148以上,河南省每年可节约资金2.03亿元
根据各类作物的遗传特点和繁殖方式不同,“四级程序”又归纳为4种不同的应用模式,即自花和常异花作物的常规种模式、自交系杂交种模式、不育系杂交种模式和无性繁殖模式。
“四级程序”的提出和应用,体现了育、繁、推三方优势互补、利益分享、风险共担原则,使育种者、种子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合力,使体制改革沿着种、工、贸、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产业化道路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了良繁体系新框架的形成,因此,它给育、繁、推注入了活力,也必然推动整个种子工作的发展。其主要经费来源为项目组专项资金、政府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专家+技术+企业”,或者“专家+技术+农户”2种。同时利用技术信息平台和学生信息平台快速的进行种子标准化的生产。
3.2.2 利用种法结合,提高旱地的粮食丰收。以技术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建立高效抗逆优质群体、提高水分增产效益为中心,以筛选和利用耐旱丰产品种为突破口,以改造现行技术,建立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技术新体系为关键,采用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试验研究与高产示范相结合等方法,结束了旱地小麦长期无当家品种的历史,在种法结合提高旱地小麦水分增产效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其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专项资金、项目研发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专家+技术+企业”,或者“专家+技术+农户”2种。每年在洛阳市示范推广6.67万~10.0万hm2,若采取积极措施在全省乃至黄淮旱作麦区推广作用,则社会、经济效益更为显著。组织科研、教学、推广等部门开展协作攻关研究。
3.3 综合利用三大信息平台,加强无公害基地的建设
综合利用三大信息平台,结合农业政府部门,加强无公害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技术和学生的优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跟踪服务,以保证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其主要经费来源为政府专项资金、企业研发资金等。主要表现形式有“专家+项目十企业+学生”,或者“ 专家+项目+学生+农户”2种。截至2007年底,洛阳市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0个,洛宁县上戈镇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已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以苹果为主的无公害果品基地面积达到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33万hm2,无公害中药材面积达到3.33万hm2,占中药材生产总面积的90%以上。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1万hm2,无公害粮油生产面积达到33.3万hm2以上。
洛阳市嵩县在推广农业科技的过程中,协调发展农民专业社,登记的合作社有18家,注册资金1 000余万元,参股农民227人,申报涉农商标15件,新发展大粒樱桃种植面积达333.3 hm2、中药材种植面积200.0 hm2、朝天椒种植面积1 000 hm2、蔬菜种植面积达8 466.7 hm2。大粒樱桃、中药材、朝天椒、蔬菜种植四大特色农业使农民人均增收1 500元。
4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思路
利用三大信息平台,促进高校与农村的连接,使高校有限的和无限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发挥高校为农民服务的作用。以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以整合资源与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为突破口,专家和学生直接到户(学校)、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理清了高校服务农业的思路,走出了高校和农村连接的一条新路。
4.1 以高校信息平台为创新理论,进一步完善大学推广体系的理论研究
高校信息平台理论是多年推广实践的总结,涵盖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部分研究理论和实践,是紧密联系“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具体表现。既然是新的理论,就需要更多的应用去检验,更多的知识去补充和充实。只有不断地对推广理论进行研究和实践,才能更好地发展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4.2 以农业政府部门为主导,以高校信息平台为纽带,建立三大平台的推广体系中心
在中国主要的农业推广体系:政府支撑推广体系、企业带动推广体系、大学型推广体系和协会组织推广体系。其中主要是以政府支撑推广体系为主,把高校信息平台吸纳进去,成立三大中心,发挥三大信息平台各自的作用,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思想、新观念快速地传递到农村,变成农民的智慧和收入,加快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4.3 以高校信息平台为指导,多方筹措资金,构建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组织
在高校信息平台的指导下,推进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政府通过项目方式给予适当资助,为农民提供低偿服务。同时要做到农业科技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促进发展与规范运行相结合,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开展培训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主体的成果示范推广转化基地建设要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科技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以点带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
4.4 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拓宽高校信息平台服务内容,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在搭建高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引导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的信息平台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创新教育投资体制,扩大教育的规模,集中社会资源,构筑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和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4.5 以未来农业发展为落脚点,完善高校信息平台的建设,发展循环农业
以未来农业发展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平台的建设,发展循环农业。洛阳市制定的“十一五”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指出,依靠政策手段、市场机制和科技支撑,引导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推进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到2010年,洛阳市循环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将达到: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50万座,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牲畜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到90%;建立循环农业示范村200个;完善乡村物业服务站200个等。
5 参考文献
[1] 杜玉珍.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与思路[J].甘肃社会经济,2006(6):223-227.
[2] 夏敬源.加快玉米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J].中国农技推广,2007(9):4-6.
[3] 王一线,贾明清.淮安市科技入户工程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技推广,2007(11):8-9.
[4] 伍建平,王业官.基层农技推广的公益性与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农技推广,2007(1):11-12.
[5] 胡俊鹏,高翔,张显等.浅析大学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7):412-415.
[6] 刘志民,王树进,倪 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现代化,2006(1):84-86.
[7] 赵惠燕,李东鸿,尚桂荣.提高科技推广效率的新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9-102.
[8] 李东鸿,赵惠燕,田芙哗.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技术传播与科技扶贫探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6(5):25-28.
[9] 李科,赵惠燕,李振东.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科技推广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7):9740-9742.
[10] 林英.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7(5):139-141.
[11] 张耀钢.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重大创新――“农业科技入户”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江苏农村经济,2007(5):6-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农加工专业 应用
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别出心裁的教学创意,切实制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的教学目标,是当代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总体趋向。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现代科学技术推出的多媒体电教手段,恰好发挥了直观高效的长处,能提供给学生听、看和模仿的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就自己在农加工专业《农产品贮藏加工》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体会和感受谈谈看法。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于专业课教学的优势
(一)加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信息输入主要通过语言信息(听讲)和文字信息(看书)两种途径,但以此获得的信息量是很有限的和很片面的。《农产品贮藏加工》的教学又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既包含了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础知识,又涉及了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各种操作技能,它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课程。电教多媒体一般具有幻灯、投影、摄像、录音、电脑、光盘等多项综合功能。比传统教学媒体要丰富得多,完善得多,而且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在讲授“豆腐制品生产技术”时,运用投影方法将大量的图片、照片、实物提供给学生看,既直观又形象,学生很容易记住不同豆腐制品生产制作的要点。此外,由于投影片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因此。课前提问、课堂练习、课后总结、作业布置等教学环节中,均可将板书内容设计在投影胶片上,以节约时间。这种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空间内容纳大量信息的高效教学手段和高密度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利用电教媒体可以突破宏观、微观限制,形象地展现客观事物,进而优化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成为单向式传递,而且不够直观形象,教学过程中信息的反馈交流机会较少。比如,在讲授“冰糖葫芦生产技术”时,传统的示范一般是教师在讲台桌面上示范,学生观看十分不方便,效果不好。假若这些技巧在多媒体的展示平台上,利用投影器的放大作用可以解决该难题。学生只需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看着大荧幕,所有细节都清清楚楚,就象在自己桌上示范一样,而且教师示范方便,动作舒适,课堂秩序井然。对于一些在书本平面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动作,教师可在多媒体平台上采用慢动作一步一步地展示给全体学生,学生模仿起来非常容易。并且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可让先掌握的学生到展示平台上操作,一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学生中适时地纠正其他学生的动作,这种教学方法可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其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给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环境,学生体会不到实际应用的乐趣,不能激发学生信心和热情。录像可以突破时空之局限,形象客观地再现具体事物,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给学生提供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例如,教“常见果品贮藏技术”时,先放一些示范录像带,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果品贮藏中的基本技巧和操作方法,再结合案例,通过大屏幕全体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案例的情况,很快就可以找出案例中错误之处并加以更正。在教学中我发现正确、适度地使用电教手段远比用一张嘴说来得快捷、生动、感人很多,且学生印象深,又感轻松,课堂效果好。
(四)使用多媒体技术,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体现在语言能力的提高上,引人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的作用是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精炼准确的课堂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其次,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备课时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搜集各种资料制作电教软件,选用多种媒体设计教学过程。所有这一切,不但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而且还提高了实际操作使用多媒体系统的能力;课堂上面对电教媒体输出信息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另外,电教课的备课与传统备课相比,复杂程度和难度都要大,虽然电教课上起来轻松愉快,但大量的工作是在备课过程中完成的;搜集资料、阅读、观察、筛选、整理、制作等,最终形成有用的教学材料,在此过程中,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难以估量的。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在我国并不尽如人意。即使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开展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多是不系统的或浅层次的,大部分侧重于使教学直观、形象、有趣等,多媒体的多方位功能和信息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二)不少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只停留在多媒体硬件的装备上。与硬件相比,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没有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应有关注。一方面,一些学校不愿投入必要的资金购买教学软件,另一方面市场上的教学软件也让人不容乐观。从品种和数量上看,软件的发展不可谓不快,市场上眼花缭乱的软件中不乏名目繁多的教学软件。但细细品味,质量上乘的却不多见。
(三)目前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远未普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视为畏途。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使教师从课堂主体的位置退下来,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研究者、管理者,这对习惯于传统教学并已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教学方法和风格的中老年教师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许多教师不能很快适应。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
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又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量,是一项新的、开拓性的工作,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才能适应。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必然要伴之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只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才能使现代教学技术充分而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关系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因素。而在这四大基本因素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多媒体取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部分职能。教师授业、解惑的很多工作被多媒体所代替,特别是使教师从一些繁杂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能否胜任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依赖于教师的自身条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活动,是教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为了适应这一变革,我们的教师首先必须加强学习,熟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和环境条件,掌握必要的多媒体操作技能。其实,多媒体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只要我们肯接受新事物、吸纳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我们就能找出规律,掌握使用方法。其次教师要正确把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过程,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灌输者”的角色变换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去组织和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以教研员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和评价。另外,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一用就灵,要使其真正起到教学辅导作用,还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而有效地运用教育心理学原则。
(三)合理规划是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迫切需要。
其规划应该置于整个教学改革的规划之中,与教学的整体改革保持一致。教育主管部门要站在教学改革的高度,尽快改变教育界一些传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提高信息意识,更好地在教育决策、教育实践以及教育研究等领域中发挥作用,从教学改革的全局出发来筹划、部署和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施。在制定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整体计划、进行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造就一大批能熟练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骨干教师。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以占世界6%的淡水和9%的耕地资源,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3.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措施
1.加大对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纵观农业发达的国家,无不具有若干实力超强的农业企业,它们往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农业企业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农业企业科研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不足2%。多数企业不具备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自主研发能力,有些企业甚至放弃研发,只从事生产。同时,一些农业企业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农场机制,行政色彩浓厚,研发的积极性不高。改变我国农业企业研发积极性不高、能力偏弱的局面,需要加大对农业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目前,农业企业经营税法规定免税的产品可以免交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但这种税收减免政策并没有给农业企业带来科技研发的强劲动力。因此,可以考虑用研发费用冲抵其他税费,或直接进行研发补贴,进一步提高农业企业科技研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
2.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个体农业生产仍然是占主体地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生产方式由于生产规模小,运输成本、检验成本、培训成本等都很高,生产出的产品难以标准化,品质难以得到市场认可。这就使很多具有市场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如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因成本等问题难以推广。另外,在农民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农业技术和设施建设很难推广普及,运用效果大打折扣。农业集约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而且在农产品加工、运输、生产资料采购和产品价格谈判以及在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生产协作等方面都有巨大优势。因此,应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促使农民联合起来,从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向规模化发展之路迈进。我国在2007年施行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立法的方式规范农民合作组织的成立与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制度得以确立。但目前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仍然不够明晰,合作社内部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同时存在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信贷资金匮乏、引进新品种和发展新项目资金不足以及信用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作用的发挥。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教育和引导更多农民加入合作社,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有序推进。
3.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涉及农业科技的研发,而且涉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以及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农业科研成果不能推广使用,便无法实现价值,势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没有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者的教育和培训,新农业科技的大范围推广便不可能顺利完成。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农业科技成果的成效如何,最终取决于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被农民接受和应用的程度。因而,必须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动力。
三、结语
总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科技创新事业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把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