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范文第1篇

1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明确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对于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巨大的意义,所以在工作进程当中还应当对其中的理论和指导方向等进行研究,以更好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紧密结合。教育制度不仅仅是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还具有外源性和内生性,教育制度本身既具有寻利性,又具有寻租性,教育制度是变化性与稳定性的统一。把制度变迁引入教育学,其意义在于,使我们在研究教育史的时候多了一种视角。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之后,教育项目制度的建设对于当前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发展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增加,高校要想在当前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环境之中保持良好的教学水准,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应当重点的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现状进行加强和整改。就当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在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之中理论和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对历史条件分析不到位等,是主要的现状,其已经逐步的成为了制约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并且使得高校的发展受到了重大影响。

2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必然性及现实性分析

根据上文针对当前现代化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基本理论进行分析,旨在更好的实现对工作的创新。下文将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之中的必然性和历史条件等进行分析,以更好的促进工作的改革迈向新的阶段当中。国家推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原因有三:首先,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政府看到了潜在的租金或者潜在的产出,会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政府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自然是变迁的主体。国家作为一定阶级的利益代表可以凭借其强制力、意识形态等优势,减少和遏制“搭便车”现象,从而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其次,教育制度属于一种公共类型的产品,其一般情况之下是由国家进生产并且政府进行批准保证产品有效的制度,同样的,教育制度也有着上溯的特性。从当前的历史环境加以分析,教育制度的变迁意义重大,对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加强对当前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在高校教育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分析,可谓对于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效应。充分的发挥出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作用,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原则。所以教师在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之中应当多多的融入相关新时代的的元素,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基本现状,实现对教学方式和理论的同步创新,同时,使得广大学生可以在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之中建立起正确的自身教学理论体系的全面强化,在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过程当中还应当充分的结合目前的现状,提升其思想意识水准。在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之中,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思想等,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当前高校教育之中的重要资源。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之中不仅应当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相互结合同时还应当注重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之中内涵的表达,更好的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连接起来,同时对改革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的相关问题以及工作开展的核心思想等进行综合性的分析,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和改革价值的最大化。加强对当前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在高校教育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分析,且明确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必然性及现实性,建立起一种浓厚的氛围,并且营造出良好的高校教育环境,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教育事业的成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结束语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范文第2篇

制度绩效是指在一种约束机制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而无绩效则是指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不能导致产出的增长。制度的绩效是激励与约束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在提供一种有效激励结构,使得主体获得投资的边际社会收益的同时,也建立起相应的约束规则,对无绩效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惩罚。职业教育制度安排能够产生绩效,才有真正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机制”。职业教育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才能发生,判断职业教育制度绩效,首先看其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教育适应性,再看其是否与职业教育水平发展相吻合,以便保证其健康有序地运行。因此职业教育制度绩效可通过适宜性、稳定性与效率性来考量。

(一)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宜性

所谓适宜性,即“适宜制度”,简单说是恰当的制度安排。我们知道,制度对人们偏好形成及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它所具有的这种功能又因制度不同而有着优劣之分,如果在设立或创新制度中促成了适宜制度或接近适宜制度,则有利于发挥制度的积极作用,实现人们的预期目标,相反,则出现“制度悖论”(在既定制度约束下的人的最优行为的结果并未与适宜制度所对应的结果相吻合)。在职业教育管理层面,惟有恰当的制度安排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保证职业教育主体的行为在理性而不是感觉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加强和完善各类制度安排,弥补制度缺陷,确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使制度建设进一步走向理性,应成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安排的首要内容。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宜性表现为与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不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会存在不同的职业教育制度需求,这要求职业教育制度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适宜的职业教育制度安排,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制度内容的公正与公平,制度程序的公正与规范,制度执行的平等与严格。首先,制度内容应体现制度直接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平衡,体现权利与义务的对称并产生互相制约的作用,因为制度在其形式上是对人的利益的制约,制约对于相对人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限度,决定这种承受限度的是制度内容的公正、公平性。如果制度内容是不公正的,就不可能得到全员的认可。其次,制度出台符合程序正当,制度体系中能明确制度执行组织机构并使执行制度的权力受到有效制衡。因为制度安排得以实施还需有管理归I:1、机构健全和权力制衡的完善的组织机构系统。如果管辖权不归IEI、职责不清,则容易导致政出多门、相互扯皮和制度执行不统一;如果执行制度的权力不受到制衡,也会产生任意解读制度、以情枉法、以法谋私、知法犯法和权大于法的现象,从而使制度不能得以普遍而有效的实施。再次,制度的执行要体现严格平等。任何人都要自觉遵守制度,特别要注意避免将不平等“合法化”;努力使制度安排在无歧视原则下产生的普遍的认同心理。由此,要保证制度合理、合适,必须在制度设计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避免随意性。

(二)职业教育制度的稳定性

职业教育制度的稳定性可以解释为:保证职业教育处于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状态。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工程,任何政策干预手段单独使用,都会面临边际效力递减问题,因此应和其他政策手段配合使用,发挥政策要素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职业教育制度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制度的系统化。如果各种制度能形成一个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就’H~,DN强制度的系统性,就能使制度在引导人的行为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制度安排设计要把各种相关制度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关注各种制度的相互关系和搭配,使职业教育管理各个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的制度可以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全面的相互支撑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尽量减少无效制度安排或缺乏可行性的制度安排。只有在制度设计上做到效率性、可操作性,并在决策上做到科学化、民主化,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制度的供给与贯彻执行。职业教育制度安排的稳定性还表现在能够准确反映职业教育管理流程,在高效率的流程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因为制度是在流程的基础上构建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制定得科学与否,关键是对职业教育管理流程熟悉的程度。如果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违背职业教育管理活动规律,无疑会成为职业教育管理的障碍,无法保证职业教育制度的正常稳定运行。

(三)职业教育制度的效率性

职业教育制度既给我们提供了行为规范,又给我们带来了效率,这是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因此,职业教育制度的效率性可以解释为:能够保证职业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程度。评价职业教育制度是否有效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制度成本最小化。制度需要成本,来源于制定制度的过程及执行制度的花费,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安排成本主要由这几部分构成: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的费用;清除旧制度、消除变革阻力的费用;制度变革带来的损失以及变革的机会成本等。二是制度收益最大化,即中央政策能够及时有效地在职业教育制度中得到贯彻落实。三是制度激励功能化。职业教育各个利益主体都是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参与的,必须有足够的激励机制,保证职业教育制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综上,对于职业教育制度,适应性、稳定性和效率性共同构成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其中效率性是最为关键的评价标准,适应性是对效率性的互补,稳定性是基础,只有具备上述标准,才是比较完善、理想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制度。

二、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

任何制度安排都追求制度效率,有效制度是确保制度效率的基础。因为有效制度安排及其实施,可以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约束人们的最大化行为,减少职业教育生活的无序现象和利益冲突,降低整个职业教育制度运行的费用。然而,许多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配套的有效的实施机制,使制度安排要么形同虚设,要么并未使其效率得以充分发挥,甚至走向反面,造成负面激励,因此,需要寻求完善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判断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安排是否有效,除了看制度是否完善外,更要看制度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所以,如果实施机制不力,一项制度安排就难以JliijiN推进,这不仅会影响制度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制度不起作用,而且还会使人们产生对制度的不正常的预期或使人们产生蔑视制度的文化心理,使目无法纪的行为畅通无阻并愈演愈烈。要保持和提高制度执行力,就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实施机制。如:用制度来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状态的机制、保持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形成平衡和统一的关系的机制、建立一个制度执行的激励机制等。

(一)建立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

职业教育制度实施需要合理、科学、可行的制度体系,明晰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责、权、利,优化的制度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以及严格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首先,制定的制度必须科学、合理、系统、规范、可操作。其次,制度要符合区域实际,不仅要与区域内部体系相吻合,还要考虑与外部环境的匹配性,具有复杂状态下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再次要坚持制度不断完善,要切实把握制度的正确性,保证其可执行性。对任何制度的执行,必须坚持一视同仁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相关条款和信息透明和公开,并要接受社会监督和受到相关机构稽查,以维护制度执行的公正性、普适性,充分发挥制度的可预期。

(二)加强组织协调,增强制度实施合力

建立一个能够和谐沟通、配合、协作的工作氛围,统一协调执行人员的行为。这种协调力表现为职业教育主体各个层次的执行力得到有效衔接,包括制度171标的衔接以及各个层次执行力的环环相扣。要强调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教育规律办事,形成自觉性和约束力。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自我约束机Nll:i更新机制,切实解决执行不力的问题。

(三)提升制度安排的执行力度

要健全制度安排执行的组织机构,做到职责明确、管理归口。否则,则易出现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的现象,影响制度的有效实施。要提高制度安排执行者的素质,因为制度安排是人创设的,也需要人的实施才能变成现实,制度安排执行者的素质,是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核心和关键。要加大对执行机构经费投入的力度,使其有足够的经费和人员来保证制度安排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制度安排执行者的资格认证制度、监督制度、错误追究制度和奖励制度等相关制度建设,确保他们能忠实有效地履行职责。

(四)培育制度文化

对于职业教育主体来说,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内驱力来源于对制度的认同和对制度管理的认可,即对执行制度具有正确的态度。所以,首先要树立制度意识。制度意识关系制度的方向,决定制度的水平和质量,是制度建设的精神动力;它渗透到组织和作风之中,解决的是人的素质,规范的是人的意识,其作用是无限的。其次要树立制度的权威。制度的权威来自于制度的科学性、可执行性和规范性,来自于对制度的严格执行。只有不断提升制度的执行水平和力度,才能保证制度的实施和制度绩效的发挥,并形成崇尚制度、照章办事的制度文化。

三.提升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绩效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处理好稳定性与及时性的关系

制度的稳定性是指制度内容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即一旦形成制度,就要严格执行;制度的及时性是指制度内容应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相适应,其具体规范应适合于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中的相应问题。即制度安排要及时跟上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修改、废止,使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始终能与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稳定性与及时性都是职业教育制度信用的基本要求,制度的及时性主要解决制度缺乏问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往往存在着Et益增长的制度需要与制度缺乏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制度稳定性与及时性的关系,就是既不能片面强调维护现有制度结构的稳定而无视新的制度需求,也不能借口及时进行制度创新而朝令夕改、随意变动。

(二)处理好政治效果、制度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关系

坚持政治效果,就是在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安排中要坚持政治立场,所作制度安排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制度效果,就是在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安排中要注重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实施性,使所作制度安排不会成为纸面化的产物。坚持社会效果,就是在地方政府职业教育制度安排中要注重相对人的承受能力,便于人们遵守和执行。

(三)处理好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益的关系

地方职业教育制度安排的完善并不意味着职业教育制度越多越好,坚持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有利于地方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实效性的发挥。因为滥用制度安排,将影响到制度权威;只进行制度安排不评估效益,将导致制度徒具形式。地方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应注重制度的预测、规划,增强它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注意使地方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具备与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和规模,使地方职业教育制度安排始终能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地方职业教育制度安排的效益。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教育;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加强企业教育的法制建设。企业教育立法是现代企业教育行为规范的总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这些年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它们均有涉及企业教育的法律条款,但这些只言片语客观上对处于特殊低迷时期、情况异常复杂的企业教育来说是杯水车薪的。尽快出台“企业教育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长官意志的人为干扰,减轻由于企业效益波动可能对企业教育带来的负面震荡,真正建立起企业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企业教育组织管理体制、有约束力的企业教育资金投入机制,这样就能确保企业教育按照法制化轨道发展。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范文第4篇

以人为本 教育制度 管理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能够促进学校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成才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内外的教育部门及研究学者们也纷纷对此给予了关注并积极践行。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站在学生身后教学”的理念和实践的分析,为在我国教学制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要求以教师为引导的核心,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认知水平从而加强其引导作用,然后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的。与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方法不同,“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更加注重老师和学生的核心力量,注重人的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校管理的各方面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强调人的作用和地位,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核心,“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要求在尊重人、解放人的同时还要依靠人。这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运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是对传统的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要求学校在日常工作中将人作为主体,对学校各方面的人员进行完全的发掘和利用,对于与学校利益相关的各方都要仔细维系并认真服务。学校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教育领域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和老师为本,注重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和老师的成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是由人组成的,所以教育工作者在“以人为本”的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教学规律,遵从老师和学生的意愿,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仅要尊重人,还要善于发展人,在行动中体现对于学生和老师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够切实发挥人的作用,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以人为本”是根本性与指导性的思想。作为学校建设具有根本指导性的思想,首先,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思维渗透到学校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去,这样才能够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其次,“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要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对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分配与处理,还是对于学生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尊重受众的主观意愿。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将人的尊严放在首位,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加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二、美国“站在学生身后教学”现象分析

分析美国教师“站在学生身后教学”应着眼学校教学过程中课堂表现与课程设置两个方面。

1.课堂中的“以人为本”

观察美国学校的教育课堂,最为直观的感觉就是“乱”。课堂上,学生们或吃或玩或睡,桌椅板凳的摆放也是形态各异,同学们三五成群,说说笑笑。事实上,美国课堂的“乱”并不是毫无章法的混乱,而是一种天性的释放,是一种基于尊重自由的“乱”。事实证明,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保持高昂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也正是美国课堂的这种“乱”才使我们体会到美国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实实在在的落实到了实处。这就给我国的“以人为本”教育制度的构建带来了诸多启示,最明显的就是不仅仅只有严苛的课堂制度才能够培养人才,那种呆板的课堂学习模式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学校合理的培养应该是尊重并且解放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在个性被完全尊重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2.课程设置中的“以人为本”

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不同的,除了教学大纲一致外,其余的教材或者教学方法都各有不同,这是因为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习惯。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很多的课程供学生们自由地选择,教师也能够对学生的兴趣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个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此外,美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注重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公民教育亦或者爱国教育,都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身心领悟和人性关怀都是着眼于终身的。这也进一步启发我们在我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培养和关怀不是一时的,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把眼光放长远,将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给学生创造自由的成才环境和外界条件。

三、我国“以人为本”教学的构建途径与策略

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国外的一些人本教育的典型成功事例,从中获得启发和经验教训,然后将国外人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改良为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理论依据,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建立人本教育制度的过程中少走弯路。结合美国课堂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若要在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有效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笔者认为应该从领导、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加强人本管理工作。

1.领导层:对人本思想的深刻认识

作为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层,不仅要提升自身素质,还要满足学校和学校师生的发展需求。领导层的观念和意识是在不断完善的,领导层观念的成长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校教育观念和师生教学意识的改变。为了更好地建立学校人本制度和人本管理,首先就要保证学校领导层对于人本思想的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使自上而下的各级执行机构和管理机构充分认识“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制度的优越性。领导层对人本思想认识充分,才能够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为学校的发展汇聚更多的有利条件,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教学发展。

为了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学校教育制度,学校领导层首先应该具有打破传统的勇气和改革创新的饱满热情,其次,还应该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信念,研究和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人本教育制度,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将国外的经验改良内化为适合本学校的发展制度,深入实施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样,只有领导层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在学校已有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基础上深化改革,拓展教学实践的视野和领域,追求学生全新的发展空间和多维的发展角度,这样的领导层才能够满足中国的教育改革对于学校管理者的要求。

2.教师层:对人本管理理念的贯彻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符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念。为了更好地在教师的管理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的领导层首先要尊重教师,知人善任,发挥教师的长处和优点,尽可能地了解教师的想法和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其对于教学的积极创造性。美国学校课堂中,老师一般会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理,我国学校也要注重与发展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鼓励其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创新,校方还要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保证老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教学的热情。最后,为了建立类似于美国课堂“教师在学生身后”的学习模式,学校还要加强任教老师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的各方面综合素质,提高其面对各种教学难题的应对能力,更好地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学校既是被管理者,同时还是管理者,所以教师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作用。在对教师管理的过程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也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里执行教育职能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学生的潜力能否被完全挖掘,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能否有效提高等等一切关于学生成长的方面都与教师息息相关,所以,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教师无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明确教师职能和其对于学校巨大促进作用的前提下,学校的领导层就要引导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学校首先要通过学科培训保证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适应教学的需要,然后在管理过程中将教师的主观作用发挥到位,使教师能够明晰教学任务,积极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献计献策,进一步促进学校“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发展。

3.学生层:以学生为本的凸显

纵观美国课堂中的学生表现,在宽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们大都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不断地讨论过程中融合他人的思想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反观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依靠机械的记忆和学习,对于知识的掌控能力很薄弱,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相对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忽视了对于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在“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中,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便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认为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应该紧密关注学生的自身价值和尊严,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发掘其潜力,尊重其存在的价值,帮助其更好地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学生为本,就是在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改变其受教育的环境,争取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当我们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制度时,要避免传统应试教育下的弊端,首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拔苗助长或者人为规定学生的未来都是不正确的,保持学生的活泼与健康才是素质教育的要义。在教师的教学和授课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智力水平合理设置学习内容和作息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时调整教师的授课方式,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每个人能够称之为独立个体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和方法,在相同教授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个体设置不同的课下计划,这样才会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和成长,更好地做到以学生的成长和成才为本。

综上所述,我们所讨论的“以人为本”不是作为某所学校的特色或者优点,而是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作为教育行业根本性和指导性的思想。随着教育制度进一步的发展和学校组织建设的日益完善,结合发达国家的成功教育经验,我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制度在理论上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学校应该从领导层、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加强人本思想的培养和人本制度的构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以人为本”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

参考文献

[1] 夏会金.“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思考.教育论坛,2011(2).

[2] 王长杰.探索学校人本管理新途径――以人为本全员参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 韩国海.学校立体互动人本管理的特征及现实意义.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11).

[4] 傅冰.以人为本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

[5] 廖新平.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研究.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学与管理,2004(6).

[6] 郝士儒,王琨.如何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2010(6)

[7] 李新忠.践行以人为本理念 推进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管理,2012(10).

[8] 寇琼洁,张全友.以人为本,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反思.教学与管理,2011(33).

教育制度的主体与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功能性缺失;策略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b)-0167-03

医学是一门基于临床经验的发展性科学,医学继续教育对于提高医生理论水平,提高医学知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医学继续教育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问题。医学继续教育内容没有体现出与时俱进,理论缺乏新颖性,其次课时太少,多数继续教育课程的讲解停留在表面,学员往往对讲授的内容一知半解,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提高。再者,讲授内容缺乏系统性。医学继续教育应该体现出医学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而不应该是以讲座的形式,主题与主题之间缺乏关联性,尽管课程开得很多,但是往往让学员如走马观花一般。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纠正,那么势必对我国医学事业的长期发展造成影响。

1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创设的必要性

继续医学教育是指完成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之后进行的在职进修教育。其目的旨在使在职卫生人员不断学习同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因此,从教育的职能上看,它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是专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完善[1]。对已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卫生人员进行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终身性的训练活动。

先是,我国的医务人员水平需要继续教育。在美国,培养一位医师通常需要12年的时间,经过长期的训练,他们的专业能力普遍都非常高,而在我国,医生可能在接受了大学医学教育就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而这在美国是远没有从医资格的[2]。当然,这种现象与我国的国情休戚相关。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按照医生与人口比例来看,我国对医生的需求量很大。对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现状和造福患者的需要,我们难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培育医护人员,这样我们的国家医护人员总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是有所差距。因此,对我国来说,鼓励医护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是为了弥补我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医护人员素质偏低的不足。这对于我国医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另外,现代医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来提高医术。由于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增加,新知识的更新换代也很快。但是医生一般学习时间在10年以上,这就至少造成了学习期间与现代医学的脱节,这在已经工作了的医生那儿表现更为严重。为了患者的身体能够更加得到现代医学的看护,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对患者负责,实现医患关系的协调。

所以无论从提高我国医务人员水平来说,还是学习新的医学技术来讲,医生都需要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2 医学继续教育制度存在的功能性缺失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在组织上,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和医疗卫生单位的网络化的继续医学教育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法规和制度。这些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科学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实践来看,制度发挥中的功能缺陷比较明显,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1 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令制度的服务对象获益不足

选取它是因为它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相当区域内的医学继续教育内容,本文以此为个案,希望能从中指出当前继续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具体见表1。

学习内容不新导致制度存在的必要性难以发挥。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缺乏对于新理论的介绍,难以提高我国医务人员水平或是增加他们的新的医学技术。这样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其次,医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人文精神,患者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对他们要关爱,治病还要救人,不能治病而不关怀人。中国千百年来称颂良医有仁心仁术。如澳大利亚医学会对医生的品德,要求有六项:负责、热情排前二位,其他四项是勤奋、团结、坚定、能动。负责指的是对患者、对上级医师和社会负责。青年医生在培训中都有记录册,每一专业轮转完毕,除了临床成绩审核外,对上述六项要求都要评估,并由专业主任签字。对比之下,我国对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医德的教育是有明显差距的。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医德教育的忽视,这反映了当今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缺失。总之,以上内容的缺失使制度的服务对象——医护人员较难从学习中获益。

2.2 继续教育的学习方式制约着制度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表1可知,传统方式并不适合现状的要求。表1的课程都是在一个下午教导完成,这样导致学习时间过短,教育效果不足。作为专门的教学,有些课程难以在3个小时内讲解完成,如此快速的讲授难免会使医护人员学不到相关的知识。这是由于大量的患者需要医生的救治,医生们没有时间造成的。在大中型医院,每位医生的工作量都比较满,根本就很难专门去安排大量的时间进行再学习。而那些乡镇医院基层医生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师资缺乏,并且脱产集中学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