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产业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电影 商业属性 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能否发展与壮大,关键看其是否具有创意,是否具备好的创意。在当代文化与经济交融密切的背景下,好的创意是必须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尤其投入与产出并存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应该关注文化创意是否具有市场效益。而电影,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引领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思路。
一、新思路:电影市场营销新策略的启迪
对电影商业属性的开发越来越被电影人所看重,一部商业大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已经非常可观,但它的间接经济效益更是以其几倍的增长速度呈现于世人的面前。电影,这种文化创意产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经济效益是与人们对其有效开发分不开的。电影从其营销初期开始就和市场捆绑在了一起,一部没有观众市场的电影是注定没有生命力的,反之,这部影片则会带动一大批相关经济项目的产生,直接创造文化经济效益。
电影是艺术和商业结合的产物,其发展和市场推广离不开营销。但传统的电影营销是以银幕营销为主,往往仅注重电影产品本身的开发与制作,而对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则相对薄弱。高科技的发明与被应用到电影产业中,电影的经济效益除票房收入外又衍生出了其他方式,如版权转让收入、DVD光盘销售收入、后产品开发收入等,正是这些看似非主流的非银幕营销收入却慢慢地创造出了远比“票房”巨大的经济效益。电影,从其开始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票房”上,到如今极其关注后产品的开发,这种营销方式的转变和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让我们意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多方式的市场拓展途径。
二、新启迪:电影与广告的结合
电影的商业属性使人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利用电影创造经济效益的机会,电影与广告的结合便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电影与广告,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创意方式,虽各自的表现形态与情感诉求不同,但归根结底二者在创造经济效益的目的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毕竟,投资商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创作某种艺术作品,更希望的是凭借艺术作品的影响力开辟相关的商业机会,获得相应的投资效益。更何况,没有经济基础支持的艺术作品,其发展的速度与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
电影与广告在“营销”上达成了有利合作。电影营销是为了提高票房与后产品开发的品牌影响力:广告营销其目的或是直接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或是提升企业知名度。在电影产品销售的过程中有广告的参与,在广告宣传的过程中带有电影元素,采用这种联合营销模式,可以达到单兵作战无法达到的双赢效果。如《十面埋伏》与方正集团的合作。凡购票就有机会赢得方正的系列产品,以此促进票房;而方正也利用这种添加娱乐成份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文化创意产业在占据了市场席位的同时还获得部分非银幕的利润,例如贴片广告等等。另外,合作企业往往通过赞助产品的方式介入到电影剧情中,已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企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剧情中,直接或间接暗示消费者,例如宝马赞助《手机》主角驾驶用车,摩托罗拉赞助《无间道》剧情中手机的使用等等。
三、发展依据:以消费者为中心,打造产业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是这类产业卖的是设计,是理念,是精神,是心理享受和增值服务。这些东西只有被消费者认可了,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开发后产品的机会,投入也才有产出的回报,人们才能享受到增值的乐趣。所以,文化创意产业是否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否以“消费者需要什么”,而不是以“消费者在哪里”来定位产品和卖点,便成了这类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生命线与依据。
消费者是一切企业的生命线,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如此。随着当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强烈了,尤其近几年,高雅艺术也慢慢被寻常百姓接受,如:众多具有较高品位的音乐剧、电影、钢琴演奏会等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与关注。同时,消费的时尚化趋势也日渐突出,个人的艺术修养成了人们之间攀比的权重之一。《十面埋伏》、《英雄》、《夜宴》、《黄金甲》。似乎这些大片也渐渐成了人们见面的谈资,成了一种生活的时尚与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除了时尚之外,文化消费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美”的需求,而人们对美的形式与体现“美”的产品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所以,文化创意产业针对某一种具体产业,如电影产业,不但要有好的创意与理念,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打造并形成本产业的品牌,这样才能吸引一批消费者,具备一定市场基础。电影类型虽多,但中华民族的武侠电影却是唯一的。可以说,武侠电影是中国的一个品牌,一定意义上。也正是基于中国武侠电影品牌的唯一性,《十面埋伏》《英雄》、《卧虎藏龙》才有如此之好的票房与知名度。因此,文化创意产业要想持续、规模发展――以消费者为中心,打造产业品牌这条基本规律是必须得遵循的。
四、整体思路:立足民族,走向世界
关键词:电影;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41-01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影发展趋势出良好,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如今,国家也开始对电影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且对于有些重大意义的影片进行了专项补助,并且鼓励投资方拍摄影片。由此可见,中国的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
二、电影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滞后。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文化产业都隶属于国家的政府机构,就连一些很小的剧团或小型电影院也是归属于事业单位。他们的我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都比较薄弱。当产业变成国家政府机构时,其行使的管理手段必定是行政手段,将国家的资金用于投如电影产业,可却缺少相应的市场经验。这样必定亏损。然而在国际上,由政府直接资助的文教卫生行业只占很小部分,相当一部分是由民间投资和运作的,即使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部分现在也有私有化的趋势,逐步被推向市场。
2.电影品质整体不高。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的扩大,于是就出现了票房论英雄的场面,所以很多的电影制片人开始着眼于部分人的审美情趣,为了这些消费群众,就出现了一些不被全社会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缺少思想,没有内涵,却充斥着中国的电影市场,不仅破坏了中国内地电影生态,也误导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损害着中国电影的形象。
3.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追求的也越来越多。可是电影产业还是按照原始的盈利模式进行。缺乏有创意性的营销模式,这样导致利益也收入甚微。记得万达集团的数据说“万达院线的卖品已成为影院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指标,2013 年爆米花收入 3.9 亿元,占卖品收入的 72%、总收入的 9.5%。”可见电影产业大多的利益来源于卖品,再加近几年来,房屋租赁、水、电、气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上涨,3D、IMAX 影院增长带来的运营维护成本的上升,城市影院数量持续增长带来的上座率和在线购票带来的电影票价的降低,单一的盈利模式让中国内地电影产业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三、对策和建议
1.正本清源内容为王。精神文化价值是电影的核心和灵魂。所以,一部电影若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浓厚的文化底蕴,就算其场面再过华丽,效果再绚丽。,也无法撑起电影这片蓝天。中国的电影产业必须摒弃以票房论英雄的概念,让电影产业重新回归本真,采取一些措施,让中国电影文化产业迸发出的伟大时代精神,创作出既“营养”又“美味”、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2.丰富产品满足需求。政府应该从国家电影业发展战略出发,加快落实支持电影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支持电影企业和电影人开展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的创作生产,支持兴建艺术电影院线以及互联网企业发展网络院线和手机电影院线,加大发展手机电影院线产业,积极培育互联网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市场,构建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相互补充、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产业格局。
3.净化环境规范市场。说到电影市场,很多人都知道“炒作”这个词,为了加大电影的知名率,很多产业开始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跟风“炒作”,而且还有网络水军的出现,这样不仅影响新闻的客观事实,也破坏了电影宣传报道的管理,所以我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影评价体系和电影评论员队伍,让电影评论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框内, 突出中国文化内涵、文化基因和文化标识,营造电影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阳光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深化电影的认识,面对加入WTO以来的新挑战与市场化,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用电影讨论社会,展现时间性维度与发展思 考,向世界说话,并坚持一种动态的稳定性原则,实现电影报国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赵朔苇.中国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N].环球时报,2013-03-22.
[2]杨明品,李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入世之初,中国政府承诺将过去每年进口10部大片的数量提高到20部。好莱坞电影的进入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鲶鱼效应,不仅让中国电影的创作转型,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让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层次更加多元化,生物更加多样化。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竞争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应对之道,完善了自己的生态系统,类型、电影营销手法、创作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产业链的搭建也日趋完整。不仅前产业链的投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编剧、制作、发行、放映逐渐形成一体化,后产业链的开发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后产品正逐步涌现,电影生态系统正逐渐走向良性循环。
一、中国电影生态系统
2012年11月,党的十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建设也在逐步地进行中。
生态系统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
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两个主要特征: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结构越复杂,物种数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这两个特征在中国目前的电影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电影市场已进入以电影编剧、制作、发行、放映为依托,辐射前端的投融资和后端的后产品开发的整合营销阶段,电影生态系统中的物种越来越丰富,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正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在中国电影的生态系统中,既有处于生态系统顶端的观众,也有为前端投融资环节服务的基金、银行、上市公司、政府、广告主、制片公司,还有在编剧、制作、发行、放映环节付出的创作者、电影企业、发行公司、院线,既有围绕后产业链的若干生产企业和渠道推广商,也有为了保障电影产业发展而出台各种政策的政府机构及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科研院所、市场调查公司等。
电影生态系统循环模型
二、中国电影后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产业链是指一种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相关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的一个网络状结构。它是一个产业成长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该产业的形成而自然形成的,并将随着该产业的消亡而自动消失。”[2]电影后产业链就是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之外的一切下游链条,包括电影海报、音像制品、各类玩具、邮票、纪念品、电子游戏、服装、VCD版权、家庭录影带、主题公园、电影城等与电影有关的产品。在一些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里,电影运作大都是从策划、制作、宣传、发行直到对电影后产品的开发等一条龙式展开的,票房一般只占一部电影全部收入的20%~30%,其余则来自电影的后产业链。
从2002年《英雄》试水电影后产品以来,中国电影制作行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开发意识,政府也多方位地鼓励中国电影进行多元化的经营,理论者和研究人员最近这些年也一直在呼吁要加强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但是因为各种原因的制约,中国电影后产品始终处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下文,我们就主要来分析一下中国电影生态系统中电影产业链存在的各种问题。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四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四者缺一不可。用这样的生态标准来衡量中国电影后产业链,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看政策这个非生物环境。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就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多层次开发贴片广告等后产品市场是实施市场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在2004年初广电总局颁发的《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电影产品的多元盈利模式。2005年7月13日,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和美国电影协会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关于激励中美电影版权保护协作机制的备忘录》。2005年,电影版权保护协会成立,并发表了《保护电影版权宣言》。上述这些举措都在印证政府保护和发展大电影产业以及电影后产品的决心,但是从实施效果上来看,由于政策细节的不完善以及打击力度不够,导致版权保护在中国的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电影后产业的发展根基,因为电影后产品的来源就是电影的独特故事内容和电影中的人物、场景等创意。如果离开了版权保护,电影后产品就是一句空话。“制约中国电影后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盗版横行,不仅压缩了正版产品的盈利空间,还侵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失恋33天》后产品开发和推广负责人徐静蕾这样说。[3]
从生产者角度来看,虽然随着电影后产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一些生产者已经具备初步的后产品开发意识,但是绝大多数生产者的开发观念仍旧淡薄。在逐利的本性支配下,很多生产者只顾眼前利益,通过过度营销来把消费者忽悠到电影院,至于电影放映之后的其他事宜一概不管。这样就导致目前很多国产电影以商业噱头而不是电影内容来吸引观众,短期效果可能会比较理想,但是从长远看伤害了消费者感情,消磨了消费者热情,电影后产品的开发更无从谈起。比如《小时代》《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等电影都有这样的趋势。另外,很多国产电影后产品的品种和设计明显偏少,开发范围非常狭窄,生产周期普遍滞后,导致出现电影大卖,消费者想购买后产品却买不到的情况,如《让子弹飞》。国外后产品非常成功的电影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多数以系列片形式存在,比如《哈利?波特》《蜘蛛侠》《变形金刚》等。中国的电影大多只是拍一部就结束,没有想过怎么把它系列化并营造一种品牌效应。
从消费者来看,消费观念淡薄和法制意识淡薄也是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普遍状态。在美国,电影后产品的消费人群涉及全民,范围非常广。在我国,购买电影后产品的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部分白领,人群数量比较狭窄。造成这个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电影后产品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树立起来,即使有消费的观念,也倾向于购买更便宜的盗版。在一项关于电影后产品消费的市场调查中,75%的被调查者曾经进行过后产品的消费,但过半数是在街边小商贩和网上进行。[4]由于中国电影观众尚未形成购买习惯,因而很多电影后产品的销售量都不大,如此一来,产品生产成本也会偏高,打消了观众购买电影后产品的积极性。而电影《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在2010年其正版后产品销售额突破了亿元,而且后产品涉及了食品、服装、玩具、文具等十几个领域。[5]这个事例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只要电影内容能为观众喜爱,后产品制作精良,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买单消费电影后产品的。
从分解者来看,他们与创作脱节的现象也尤为明显。在好莱坞,电影后产品生产商、推广商等人在创意阶段就会介入电影,并会根据产品周期、生产特点等对电影中的场景、人物性格设计、人物造型等对电影的故事、造型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此一来,前端和后端的对接保证了故事和后产品的统一,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市场推广的费用。而中国的后产品商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经营,缺乏一定的市场话语权,所以往往也无法介入电影的创意,而国内大的电影公司、电影院和其他一些玩具商等大的经营者都没有介入这个市场。2008年,中影成立全资子公司――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后电影开发公司,专门研发统筹电影后产品。《哈利?波特与密室》引进中国时,中影公司引入了全套哈利?波特相关产品,一共有109种。这也是国内首次在引进大片时将系列后产品放入制作、发行分账的盘子里。当时中影还举办过一次针对各院线的相关后产品展销会,但是各院线订购并不踊跃。[6]这说明中国后电影开发的从业者没有把准市场脉搏,缺乏分析市场和消费者的能力。
三、好莱坞电影后产业链发展战略
好莱坞电影生态系统一开始也是不完善的。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开启了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但是那时的好莱坞电影基本上也是依赖票房生存,这种状况延续到了20世纪50年代。(参照下表)直到迪斯尼公司发明了权利金并依靠后产品大量获利后,好莱坞电影的盈利模式才慢慢地变成今天为大家所熟知的“二八定律”。
好莱坞电影营销收益构成[7]
年份 票房 后产品
1950 90% 10%
1990 30% 70%
2008 17.2% 72.8%
我们可以以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迪斯尼公司为例来说明好莱坞对电影后产品的全方位开发和经营。根据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前事业发展部总监利恩?霍亚的总结,迪斯尼依靠后产品获利的途径并不复杂――先通过电影、电视传播动画形象;再把影视内容拓展为玩具、图书、服装、鞋帽、文具、食品,甚至是主题乐园等后产品;最后通过影视作品、授权消费品以及主题乐园等不同平台,带给消费者不同体验,实现轮次收入。[8]从迪斯尼出品的几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迪斯尼对于后产业链运作的娴熟。《赛车总动员》内从主角麦昆到“路人”角色多达217个,最终消费品部确定其中10个重要且有个性化的角色进行商品生产。到了《汽车总动员》时,除玩具汽车外,迪斯尼开发出六大类280种以上的电影产品。据《纽约每日新闻报》估算,光是《汽车总动员》上映后的两周时间里,《汽车总动员》电影商品的销售额就达到了6亿美元。到了11月,这个数字又突破了10亿美元,而这还只是北美的数字。[9]
迪斯尼在电影后产品这个领域的成功启发了好莱坞其他电影,于是相当数量的电影开始在电影后产业链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1983年在东京玩具展上,美国孩之宝玩具公司与日本特佳丽公司联姻,推出了变形金刚玩具。玩具推出后的第二年正式推出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第一集。20多年以来,变形金刚的玩具已经风靡全球,好莱坞的派拉蒙公司才推出了迈克尔?贝执导的电影《变形金刚》。电影的上映使变形金刚玩具再度火爆,电影和玩具在《变形金刚》这里已经融为一体,究竟谁是谁的后产品已经不重要了。
21世纪后,系列电影热映,《蜘蛛侠》《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的问世标志着好莱坞在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次引领了世界电影产业的发展。《哈利?波特》后产品开发由图书开始,逐步延伸至电影、DVD、唱片、游戏、广告及成千上万种特许经营商品和主题公园、主题旅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并且不断扩展、丰富,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哈迷,拥有巨大且稳定的消费群体。由漫画书改编的系列电影《蜘蛛侠》《超人》以及由电子游戏衍生出来的电影系列《古墓丽影》《生化危机》以及《玩具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系列都在后产品的开发上不遗余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把电影这个火车头的效应发挥到最大。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好莱坞在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上一直秉承着“内容先行,渠道为王”的理念,把单一的电影产业打造成连通其他产业的桥梁和纽带,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它的辐射力成就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打造也需要中国电影构建一个完整的后产业链,使中国电影生态朝着良性、有活力的道路上迈进。
四、中国电影后产业链发展战略
市场生物链的打造,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生物链的各个环节,使其进入良性的循环,形成各方共存共荣的局面。平衡一旦被打破,就要进行新的组合。电影产业链需要各环节共同发展,否则会产生“木桶效应”,最短的“木板”决定了产业的整体水平。在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后产业正是属于这样的短板。要解决“木桶效应”,当务之急就是让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同时达到一个基点,这样中国内地电影产业才能进入高度发展期。对于中国电影后产业链来讲,在日渐成熟完善的中国电影市场中,只有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集体发力,才能让中国电影产业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快速通道。
(一)政府
Norbert Morawet Z等指出,扩大融资和政策支持有利于提高一国电影产业竞争力。与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其他国家一样,政策环境也是保障中国内地电影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过去,由于负载了巨大的政治诉求和社会影响力,所以中国的电影承担着巨大的政策风险。为了化解这种风险,中国电影就把自身局限起来,电影的商业诉求被完全忽略。2003~2005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相对明晰的电影产业化发展环境和相对宽松的电影产业准入制度,大量的文件和法律在这个阶段出台,保证了电影产业发展所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环境。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副局长喇培康在2012年曾表示,2012年政府将加大推进电影后产品开发及授权业务的力度,实现电影版权的价值最大化。喇培康强调,未来我们要兼顾规模扩大和结构优化,加快实现票房“一柱擎天”的畸形结构向全产业链协调发展的转型,培育健全的电影产业结构,包括家庭娱乐市场,网络、手机播映市场,后产品领域授权业务等在内的各条产业链延伸领域都亟须加快创新步伐和推进力度。喇培康称,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将配合有关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盗版行为,从源头查起,对影片制作、发行、放映流程中可能产生盗版行为的环节进行严密监控,切实有效地控制盗版。[10]喇培康的讲话显示政府已经日益认识到电影版权保护的紧迫性和电影后产品在电影产业中的重要性,这个信号犹如强心针,一定能对未来中国电影后产业链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二)电影制作企业
首都电影院曾对影迷在电影后产品消费方面进行过调查,调查后发现,电影后产品并非会随着影片下线而降低销售量,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因为拥有固定的影迷,其后产品能够形成持续性消费。[11]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后产品能够持续不断刺激全世界观众消费欲望的最主要原因。当然,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好莱坞电影都适合开发后产品,影片的类型、题材往往决定着是否能够开发后产品。即便是在美国、日本等后产品开发体系比较成熟的国家,目前能够在后产品市场有所收益的大多是动漫、魔幻、科幻等类型,而动画形象的玩偶、儿童用品等受欢迎程度较高。但是举目四望中国电影银幕,这几类目前都缺乏优秀的作品,发展远远滞后于时尚、武侠等类型。这就要求电影制作企业在动漫、魔幻等题材中精耕细作,打磨精品,用优质的内容来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并进而消费后产品。
对于电影制作企业来讲,充分发掘民族文化元素也是中国电影后产品的生存之道。在这方面,《英雄》《七剑》《赤壁》等电影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如电影《赤壁》后产品中的“赤壁剑”的设计是模仿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造型,由当代著名铸剑师精心锻造,不仅与影片内容相契合,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含义,同时又具有珍藏价值,正因如此,在它上市一年以来顾客订单络绎不绝,销售业绩在国产电影后产品行列中名列前茅,也为后产品产业开拓了高端市场。
(三)后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
2011年11月11日,《失恋33天》热映,其后“猫小贱”抱枕走红。在电影推广初期,KAILA品牌联手淘宝商城推出了一整套的推广方案。从首页焦点图,到产品试用、淘金币,以至于光棍节期间不间断的商城入口。为了配合影片的宣传,KAILA品牌还制作了“猫小贱”为主题的系列漫画和动漫视频,通过微博、猫扑、人人网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12]KAILA品牌负责人徐静蕾认为,后产品一定要基于电影与观众强烈的情感诉求,且从剧本阶段就要开始设计。因此,KAILA在精心研读剧本和各个人物角色之后,打造出一个应时应景的“猫小贱”,并于电影公映前期就开始对此展开各种品牌营销。[13]相信KAILA品牌的成功经验对于正处在摸索期的中国电影后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企业在做电影的后产品时候,时间介入点很重要。以《功夫熊猫2》为例。生产企业与梦工厂提前一年就开始做准备:片方与企业沟通、彼此交流理解理念、企业开始做设计、法律合同的完成、设计完成后寄样品给梦工厂、梦工厂对样品质量把关,允许生产、企业去购买媒体投放、企业的市场计划被梦工厂批准。[14]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创意到设计到完成制作到产品最后上市,后产品生产企业与电影制作方在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紧密配合而不是各自为政,提前把诸多环节的工作准备到位,避免了很多中国电影出现的问题:盗版横行,产品的制作无法与影院的放映同步,产品与电影故事脱节甚至根本无法生产相关后产品。这就提醒了中国电影制作者和后产品生产企业,两者要形成利益均沾、荣辱与共的关系,才能结合各自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从而也为自己获得良好的市场回报和社会美誉度。
(四)消费者
依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出现井喷式的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人群的数量目前呈上升趋势,消费能力在呈增长的势头,消费观念也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电影观众已不再满足于电影院看电影这样的简单消费层次,而是逐步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希望在银幕下仍能进行体验式消费,电影后产品正是属于这样的消费类型。
当然,要想刺激电影消费首先要满足产品的供给。中美签订电影新协议后,中国每年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种类也将扩大,既包括现在的科幻片、动画片、娱乐片,也包括恐怖片等,而这几类影片将是电影后产品生产的大户。除了引进电影外,中国自己生产的电影数量达到了700多部。在这些电影中,类型越来越多元化,迎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审美需求的电影数量越来越多。从2013年中国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来看,喜剧、青春、魔幻、人物传记、励志、寓言、武侠、动画、动作、悬疑、恐怖等诸多类型以及3D电影纷纷登场并取得非常好的市场反馈,说明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正在被国产电影刺激。要想保持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就得深入钻研消费者心理,揣摩消费者的喜好,真正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心理的好产品,从而拉动后产品的消费。
一、“三网融合”加速推进,电视产业格局不断变化
2013年是“三网融合”进入推广阶段的开局之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工信部印发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互联网、广电主体业务的相互开放、相互进入。在政府从政策层面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和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促进下,“三网融合”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跨行业的竞争者,电信行业、互联网企业、传统电视厂商等不断拓展业务边界,打破行业藩篱,瓜分这份市场“蛋糕”。例如,互联网公司加速向电信,电视领域渗透;优酷土豆、乐视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开始介入电视剧节目和电视综艺节目制造领域,并开展OTT新业务(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海信、创维、长虹、康佳、TCL等传统电视厂商也积极应战,推出自己品牌的“云电视”,对现有的智能电视进行升级,实现节目内容的无限扩充。
广电总局在2013年初了《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鼓励电台电视台与宽带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兴媒体结合。目前中国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庞大,内容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人才、信息源、节目制作和社会信度等方面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且具有极大的改造潜力和提升空间。“三网融合”的发展要求电视内容的生产、制作、传播、交易、管理等环节都要作相应的调整,不能照搬现行的内容结构体系和管理经营模式。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顺应“三网融合”下的新媒体发展趋势,2013年一些地方国有广电企业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整合改制的尝试。如湖南设立了广电网络控股集有限公司,负责省级广播电视有线、无线网络的整合、管理和运营工作,提供广播电视节目播控传输、数据通信、多媒体综合信息等服务;北京电视台搭建起了以北京IPTV、北京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站、移动互联网业务为主的新媒体业务体系,三大新媒体业务分享统一的云计算数据平台和媒介资讯系统,分众化地面对用户需求开展新媒体服务。
虽然中国电视产业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中有着明显的内容优势和用户优势,但是相比电信产业,还具有实力较弱、产业规模不够的劣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7月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指出,2012年广电有线网络产业收入660.98亿元,而同年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总收入是10600亿元,实力相差悬殊。此外,电视产业在市场化程度和整体运营效率上的情况都不容乐观,行政化色彩浓重、运营效率低等阻碍着其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况且宽带网络运营的复杂性超过有线电视网络,电视产业在运营和服务能力上都较难快速跟进。
为整合广电资源,进行互联互通,实现资源规模效应,2013年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组建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由于资本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原因,其组建工作颇为波折。从目前的情况看,全国广电系统网络如何进行有效整合、占据市场主动,电视产业格局如何进一步调整有待继续考察。二、终端平台不断推陈出新,电视媒体融合性业务多样化发展
2013年以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电视媒体融合性业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手机电视的发展较为迅猛。
受益于“三网融合”的推进,在电信、视频网站和广电系统各方的参与下,我国IPTV用户增长较快,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国家。根据广电行业咨询机构北京中广络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的《中国IPTV市场发展状况及竞争分析报告》的预先统计,2013年中国IPTV用户数量约为5630万户。目前我国IPTV的分布区域性显著,主要集中在电信宽带基础建设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比于传统的有线电视,IPTV的用户准入条件较高,若降低安装的成本和实际使用费,会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行使用。此外,IPTV的用户忠诚度较高,其丰富的点播内容和互动性,更能吸引年轻的受众,存量客户的价值效应凸显。2013年9月25日,据中国广电行业权威咨询机构―络达咨询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8月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为1.5955亿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渗透率达到75.98%,实现了稳步发展。
2013年被电视制造业界称为“智能电视元年”,数字电视产业快速对传统电视进行更新换代,智能化、新型显示技术和4K超高清技术带动了整个电视行业的发展。目前,3D电视已经成为平板电视的标准配置,智能化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熟。超高清的电视产品给消费者提供了全新的选择。电视产品的更新换代,使电视作为大屏终端显示出视频服务的最佳优势,现阶段多数用户也坚持以电视作为消费视频的主要方式。
但是由于观看电视的地点和时间方面往往受一定的限制,所以一部分电视受众开始转向移动终端收看或者多屏收看视频产品。与传统的电视相比,平板电脑、手机电视等移动终端方便携带、交互性强,用户对自己喜爱的节目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点播、收藏、分享和评论,且分辨率越来越高,更新速度快,大大提高了移动终端使用的舒适度,使多屏互联网视频正出现爆发式的发展,给手机电视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终端制造商为手机电视提供手机终端,互联网运营商提供网络支撑,广播电视系统提供具体内容.。目前,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电视台等都利用手机客户端实现节目和内容全媒体播放。面对手机电视的来势汹汹,越来越多的传统电视媒体以开放的态度进行积极的尝试。2013年我国已经成功挤入全球手机电视服务市场的前列。针对手机电视用户“快、新、趣”的核心诉求,手机电视也不断在技术上和内容上做大量的改进和提升。
三、电视广告经营稳中有进,在探索中改革创新
相比2012年,2013年电视广告的总投放比例呈小幅上升趋势,各行业广告在电视媒体上的投放占媒体广告投放总费用的35%左右。相比过度分散的互联网广告,电视广告具有直接快速、覆盖面大的优势,所以电视仍是大多数行业投放广告的主要渠道。从市场环境来看,新兴行业和新的品牌的增长速度都有所放缓,广告供给的种类没有太大增加,也缺少奥运会这样的重大体育赛事的刺激,所以2013年广告创收难度加大。从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广告投放的行业分布来看,食品、药品、日化、家电和金融等行业的广告仍占主流,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IT广告和汽车广告是2013年广告增长的亮点。
对各级电视媒体而言,2013年电视媒体广告收入的增幅、增速出现明显的差异化。在新的行业和品牌广告增长放缓的情形下,广告投放主要用于一些品牌形象的维护,而实力较强的企业倾向于将此类广告投放到央视和强势省级卫视。所以2013年央视和一些强势省级卫视的广告收入有明显的上升。例如央视2013年广告招标总金额达到158.81亿元,同比增长11.39%,创19年新高;浙江卫视、安徽卫视通过广告招标分别获得16.7亿元、7.66亿元的广告收入,均取得较高的增幅。与中央媒体和强势省级卫视相比,一些实力较弱的卫视和地面频道却面临多余广告资源无法销售出去的尴尬,广告收入增长放缓,它们与央视、强势省级卫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此外,广电总局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与《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仍对电视媒体的广告带来巨大的影响。广电总局的相关调控措施力图弱化收视率,建立全新的评估体系,推动电视媒体向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并对于黄金时段的广告时长进行限制。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广告收入。
虽然2013年广告投放以电视媒体为首,部分广告主呈现出回归电视媒体的倾向,但是广告主对于媒体的忠诚度却有所下降。因为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广告受众的注意力比以往更加分散,大部分广告主即便认同传统媒体的效果,也不得不关注新媒体,在广告传播预算中考虑新媒体的使用。对此,2013年电视媒体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试图对广告经营模式进行改革,以保有客户资源。以往广告招标往往是电视媒体频道影响力与广告收入提升的助推器,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这种广告经营模式存在较大的风险,客户资源也较易流失,于是其他的广告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如今年江苏卫视并没有采用广告招标的模式,而是进行广告限时销售,在规定时间内预售2013年广告资源,给客户进行一定的预定优惠,这样既可以稳定广告客户群体,也符合当前市场环境的需求。除了广告招商方式的变化,置放融合式的广告模式、广告整合传播、捆绑营销模式,王牌栏目和大型活动广告冠名营销模式也被一些电视台运作得比较成功。
另外,2013年电视广告的制作产业进一步发生变化,电视广告制作电子化是目前的主要潮流。原有的广告投入方式的成本非常大,而电子化技术应用,可以将广告内容转换成为自由组合的编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传播。这样不仅能完整的传递广告内容,而且能够融合声音、文字、图像进行多媒体传达,使得广告的内容更加生动、充实和个性化,这也大大降低了广告的成本费用。现阶段,广告直接植入搜索框、植入微博和微信、植入二维码等广告手段也被普遍使用,广告传播效果得以加强。
四、电视节目经营市场繁荣,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2013年,电视节目经营市场持续繁荣,各类电视节目仍然主要通过电视节目大型推介会、电视节等平台进行交流、走向市场。电视节目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是电视台(频道)、主流视频网络媒体、电视剧与节目制作公司,一些海外知名制作机构和港澳台地区播出机构等。进入电视节目市场的节目的形态与品种有所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节目类型主要有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娱乐节目、海外节目等。
其中电视剧交易占据中国电视节目交易市场中的主要市场份额。电视综艺节目也是2013年电视交易市场上的主要流通品种。
从2013年我国的电视节目市场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电视节目交易的品种日益丰富,节目数量增多,总体上呈现繁荣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电视节目的品种和质量还存在不足,电视节日市场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电视媒体和节目制作单位应加大对节目交易类型的开发力度,如对新闻类节目中的体育新闻节目、娱乐新闻节目和科技新闻节目等进一步市场开发,以丰富我国的电视节目市场。
五、电视产业促进政策出台,资本经营方式多样化
十报告指出我国要推动文化事业的全而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着力发展影视制作、文化创意、演艺娱乐等七个重点文化产业。这对2013年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和资本运营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环境。2013年11月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在推动企业在改制上市、兼并重组、项目投资等方面,积极引入民间的资本、战略投资者,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所以,电视产业机制改革是2013年电视产业发展压轴之作。
同家鼓励电视产业市场化发展,允许中外合作参与影视内容的制作,这对促进电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以电视剧产业为例,中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和第一播出大国,电视剧产业在整个电视产业中举足轻重,随着资本大量的涌入,电视剧在创作内容、播出形式、资本上市、制作业的并购重组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市场平台。对于那些把握政策方向、拥有高素质管理团队和资源优势的电视集团来说,它们会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加快发展的速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还指出,地方有线网要上市融资不再需要广电总局的审核同意,有线网络资本化流程进一步简化,这样必然使电视产业资本流动起来,增强电视产业资本市场的活力。
此外,2013年中国电视产业资本的经营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电视产业资本经营市场已经成为各家电视媒体竞争的第二主战场。除了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募集基金、合资并购、资本重组等经营方式外,电视产业资本还进入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等领域,开展了电子商务经营业务。例如在杭州,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和阿里巴巴开展合作,市民可通过电视进行淘宝购物。电视产业资本经营越来越呈现外延式扩张,对市场运营和业务布局进行精心设计,将大传媒领域相关产业链整合,电视产业资本进入电影、衍生品、游戏、动漫、图书、音乐、艺人经纪、新媒体等领域。如央视的新媒体机构未来电视有限公司与动漫视频移动平台“爱看动漫”的合作,实现了国内动漫产业与互联网电视运营商的多屏联动营销。
一、引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受到影响,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201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仅为1.19%,相较于1987年降低了48.9%,参照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的人口出生率,到2010年,我国出生人口减少近3亿。此外,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人口红利减弱,社保基金缺口增大等等问题,均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阻力。2013年,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中央决定出台单独二孩政策,期望提高人口出生率,但是该政策的施行效果并不理想,提出再生育申请的家庭数量逐年递减。因此,自2016年伊始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缓解我国的人口问题,避免掉入低生育陷阱,同时,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也为母婴电商产业带来利好消息。本文将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对母婴电商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母婴电商产业发展现状
(一)母婴电商产业的定义
母婴电商产业依托互联网技术,为孕产妇及12周岁以下的婴童提品和相关服务。产品覆盖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与孕婴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大品类,每个品类又包括众多细分品类。
(二)母婴电商产业发展历程
母婴电商产业发展共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市场探索阶段(1999-2011),1999年,最早的专业育儿门户网站摇篮网成立,同年,母婴电商乐友成立,主要提供孕婴童产品服务。之后,以妈妈网为代表的育儿经验分享论坛兴起,运营较为成功的母婴电商平台红孩子相继成立。2007年太平洋女性网亲子频道上线,网易、搜狐等综合门户陆续上线亲子频道,宝宝树成立;红孩子在电商平台中率先盈利。2011年腾讯投资妈妈网。二是市场百花齐放的飞速发展阶段(2012-2015),众多综合电商平台发力母婴品类,如苏宁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看准时机将红孩子收入麾下,天猫、京东分别成立天猫母婴和京东母婴。妈妈网、宝宝树等母婴论坛开始布局电商业务。贝贝网、蜜芽等垂直母婴电商平台相继上线。孩子王开启O2O销售模式。母婴电商产业在资本市场也颇为活跃,育儿网、妈妈网分别在香港和新三板挂牌上市。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15至今),这一阶段,母婴电商产业市场格局基本确定,商业模式趋于成熟。
(三)母婴电商产业销售渠道
母婴电商产业依托电商平台开展销售,按照开展业务的主体,可以将销售渠道划分为四类:一是依托综合电商平台,这类综合电商平台多是传统电商企业,如天猫母婴和京东母婴;二是依托垂直电商平台,如蜜芽、贝贝;三是线下零售商自建电商平台,如孩子王;四是依托社区的电商平台,如小树熊。
三、全面二孩政策对母婴电商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母婴电商产业消费需求增加,市场规模扩大
据国家卫计委关于生育意愿的调查和测算,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考虑孩子成长与家庭幸福度、老年生活保障、一孩的风险等因素,有约9000万对育龄夫妇有再生育的计划,未来5年,新增新生儿有望突破1500万。新生儿出生率增加将促进母婴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以每个婴儿每年花费1.2万计算,将拉动1800亿元的消费增长。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具有生育年龄优势的80后、90后年轻家庭成为生育二孩的主力,同时,这些年轻家庭也是母婴电商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因此,全面二孩政策有利于母婴电商产业消费需求增加,市场规模扩大。
(二)母婴电商移动端销售增长空间巨大
相较于互联网移动端用户比例,母婴电商移动端用户渗透率明显偏低,仅为6.3%。80后和90后是最主要的互联网移动端用户,占比超过所有互联网用户的65%,这一群体也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母婴电商产业的消费主力,有较大成为母婴电商移动端用户的潜在可能。
(三)用户消费需求升级促进母婴电商产业升级
母婴电商多是年轻用户,76.3%的用户年龄集中在35岁以下。不同于物资匮乏的时代,如今年轻家庭有更强的支付能力,也有了更多消费选择,看重性价比的同时会进行更多的比较,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特别是对母婴产品的选择更加谨慎。母婴电商用户在不断丰富的网购经历中,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手段多样。母婴电商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更加注重产品与服务质量,运营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