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范文第1篇

为支持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内部经营机制,鼓励到社会待业的企业富余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到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就业,结合本市情况,特作如下通知:

一、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为企业富余人员申请个体经营积极提供咨询服务。对符合个体经营条件的,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为其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二、各区、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规划安排个体经营场地和分配摊群市场的摊位时,依据有关法规进行审批,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积极支持,给以方便。

三、各区、县劳动局对符合领取待业救济金条件并要求从事个体经营的企业富余人员,可以将应领取的待业救济金,一次性发给本人。

四、各区、县劳动局要严格控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雇用外地做工人员数量,为企业富余人员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对他们自愿到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就业给予优先安置。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上市公司; 市值; 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目标; 市值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2-0065-06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市值与市值管理已成为众多上市公司特别关注的问题。2006年,宝钢股份成为首家正式将市值纳入股权激励计划的央企上市公司。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完全进入全流通时代,市值逐渐成为衡量上市公司股东财富、管理层绩效的新标杆,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重点和关键(施光耀等,2008;企业家天地编者,2008)。如何进行市值管理,首先应该明确市值内涵、市值管理实质及其目标。然而,目前虽然有关市值及市值管理的相关文献比较多(张济建等,2010;翁世淳,2010),但所有这些研究和讨论更多地侧重于市值管理方法、结果及评价等方面,对于市值的内涵和市值管理的实质、目标及模式很少做系统而深入的阐释。如果对市值的内涵、市值管理的实质和市值管理的目标把握不准确,根本就谈不上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值管理,所谓的市值管理措施与途径也只是主观推断和臆想,市值管理的实际效果必将与预期相差甚远。本文重点剖析市值的内涵与市值管理的实质,详细论述市值管理目标和模式定位,以期为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借鉴。

一、上市公司市值的内涵

要回答上市公司市值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理解和明确上市公司价值的三种表现形式,即净资产重置价值、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

(一)公司的净资产重置价值

净资产是股东对企业资产的剩余诉求权,也就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净值。净资产价值有账面价值和市场重置价值之分。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股东权益的账面反映,是指按现行会计准则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净资产价值;净资产的市场重置价值是指对公司全部资产(包括所有有形资产和已确认的无形资产)按重置成本计价、付息债务按照市场价值计量而计算的净资产价值。由于计量属性的不同,账面价值与重置价值是不同的,但在新准则广泛使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下,账面价值与重置价值的差异会越来越小。在讨论公司价值的时候,对净资产价值我们更多地倾向于市场重置价值的理解,可以理解为公司目前化整为零后所有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减去负债价值后的余额,是公司静态、历史价值的反映。

(二)公司的内在价值

公司的内在价值是指一个公司在未来经营期中可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之和,也可理解为目前公司净资产价值加上以后经营期内所有可能回报的现值之和。公司内在价值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内在价值反映的是公司未来、动态价值,是对公司未来经营绩效的评估;第二,内在价值是公司价值的一种客观存在,正如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提出的:“一般来说,内在价值是指一种有事实――比如资产、收益、股息、明确的前景等――作为根据的价值,它有别于受到人为操纵和心理因素干扰的市场价格”;第三,内在价值是投资决策的最根本依据,汤姆・科普兰(2002)指出:“从实质上看,投资者所购买的,是他们认为公司在未来可能取得的绩效,而不是过去的成果,也当然不可能是公司的净资产。”

(三)公司的市场价值

顾名思义,公司的市场价值就是公司的“市值”,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表现,亦即一个公司在未来经营期中可以产生的全部现金流的现值之和的市场表现(夏鑫等,2013)。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使得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表现并不是很充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市值可以分为名义市值和实质市值。上市公司的名义市值等于股票市值乘以股份数量,而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是一个随股票价格的波动而增减的变量;实质市值则等于公司内在价值加上股票外在价值(顾纪生等,2007),并不是简单的表面意义上的股票价格乘以股票数量。这里实质上明确了三个问题:第一,市值通过股票价格与股票数量的乘积来反映;第二,市值与公司价格是不同概念,市值属于价值范畴,可以通过价格来反映;第三,影响市值的因素除了内在价值外,还与外在表现有关。所以,上市公司的市值应不仅包括公司的内在价值,还应包括其外在价值(顾纪生等,2007)。内在价值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基础,也是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外在价值是市场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度,是影响公司市值的重要因素,反映的是市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和信心。认同度越高,内在价值的市场表现越充分,市值越接近内在价值;反之,则市值与内在价值发生偏离。

(四)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净资产价值的关系辨析

在完全有效的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市值等于股票价格与股份数量的乘积,而股票价格是围绕内在价值而波动的,所以上市公司的市值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如图1中的V2和V1,V1表示上市公司内在价值,V2表示上市公司市值,V0表示净资产重置价值,P表示上市公司价格曲线)。所以,股票价格(P)的波动,实质上是围绕上市公司的市值(V2)进行的。由于净资产价值是公司历史经营业绩的静态反映,一般来讲,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要高于净资产重置价值(V0),因此净资产重置价值是上市公司股票波动的底线,也是市值的底线。在成熟的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上市公司市值、内在价值、净资产重置价值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对于中国非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公司的内在价值(V1)不能通过市场得到完全反映,而是与其市场预期即市值(V2)存在背离现象。由于内在价值的不可精确评估,股票市场中的股价是基于市场对公司内在价值的预期而确定的,实质上是围绕内在价值的市场预期即市值(V2)进行波动的,并不是依据企业内在价值进行波动。所以,当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预期高估时,上市公司市值就会虚高,与内在价值产生较大背离(如图2中的V2远高于V1),围绕市值而波动的股票价格也会整体升高,产生价值泡沫;当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市场预期低估时,上市公司市值就会虚低,围绕市值而波动的股票价格也会整体降低,贬低公司价值。

二、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在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市值与内在价值存在背离比较常见(施光耀等,2008),于是才产生了不同于内在价值的市值概念,也就进而有了市值管理的概念。顾名思义,市值管理是对上市公司市值的管理,应从股东、股价和股本三个方面入手,以促进上市公司市值的持续和稳定增长(施光耀,2005)。市值管理应以公司价值最大化并提升估值水平为目标,同时强调市值管理是一种长效机制,所有影响未来公司价值的因素均应进行重点管理,根据市场环境动态调整,保持上市公司可持续价值优势。公司市值最大化实质上是指公司内在价值最大化,提高估值水平实质上是指实现最大化的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的充分表现和反映。基于此,刘国芳等(2007)更为明确地指出“内在价值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基础,而上市公司的市值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综合多位学者的观点,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7)更为全面地指出“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在强调内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指出了价值实现最优化。也就是说,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不仅要采取一切价值管理措施追求股东内在价值的最大化,还要采取各种适合的资本营运方法,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使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反映,并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溢价,使上市公司市值与其内在价值相吻合。这个溢价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最优为佳。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第一,以内在价值为基础和核心。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是对上市公司价值的管理,所以必须以其内在价值的逐步提升为基础,致力于追求内在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第二,可持续性。基于可持续经营假设和公司市值的内涵,要求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必须保持价值的长期、持续创造和提升能力,才能实现公司市值的可持续最大化。第三,动态性。一方面,市场经营环境瞬息万变,所有价值创造和提升措施与手段应该动态适应所处经济环境,以保持公司内在价值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市值信号,动态调整价值经营策略和信息披露、关系管理等价值实现措施,以提高内在价值的市场认同度。第四,关联性。在中国非成熟资本市场,市值与内在价值存在普遍偏离,市值管理的重要目标是实现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的恰当反映,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市值的高度关联和吻合(袁文娟,2012),脱离内在价值的高市值或低市值都是不可取的。

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以其内在价值的持续创造和稳步增长为基础,并基于市值信号,恰当、合规运用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保持与资本市场及时、动态的信息沟通和关联,实现市值最优化的战略性管理行为,主要包括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三个环节。

(一)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通过分析价值创造驱动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最大化的过程,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合理、有效的价值创造会提升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不当、无效的价值创造过程会降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夏鑫,2013)。以有效的价值创造为例,市值管理的价值创造过程如图3所示。在价值创造之前,市值(V2)与内在价值(V1)相吻合,价格(P)围绕市值(V2)和内在价值(V1)而波动,如图3(a)所示;有效的价值创造后,内在价值增长(V1V’1),市值也随之增长(V2V’2),价格围绕价值而波动,市值、内在价值及价格曲线如图3(b)所示。很显然,价值创造主要是实现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并推动市值最大化。

(二)价值经营与价值实现

价值经营是当上市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发生背离时,主动采取并购、增持、回购、发行新股等合规的资本运作方式,向市场传递市值低估或高估的信号,以达到提升或稀释市值的目的。价值经营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持公司内在价值的持续、健康增长。价值实现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沟通、充分的信息披露和全面的公司形象管理等途径,使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中得到恰当表现或反映。以市值高估为例,价值经营与价值实现过程如图4所示。市值高估时,市值(V2)远高于内在价值(V1),价格(P)围绕市值(V2)波动,此时价格(P)会严重背离内在价值(V1),如图4(a)所示;上市公司恰当、合规运用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方法、手段后,市值(V2)会趋近内在价值(V1),此时价格(P)围绕市值(V2)波动的结果,实质上就是围绕内在价值(V1)波动,价格能恰当地反映公司价值,如图4(b)所示。

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目标

有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目标的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争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值最大化还是内在价值最大化

因为市值反映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的价值表现,亦即体现了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价值预期,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的大小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越高市值的上市公司,一方面体现了上市公司的较高价值创造能力和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往往更容易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可以获得更多潜在投资者的青睐,可以利用配股、增发等手段筹集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有利于上市公司未来扩张和发展;最后,在股权分置后的全流通市场,越高市值的上市公司可以有效抵御被收购风险。可见,上市公司的高市值可以推动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逐步提升,追求市值最大化应该是市值管理的最理想目标。

然而,市值的高低取决于内在价值的大小,过度偏离内在价值的高市值,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昙花一现”(夏鑫,2013),这种高市值实际上是一种价值泡沫,当市场环境发生细微变化,资金链条某个环节可能发生断裂,势必导致市值崩盘,严重损害各相关者的利益,实践中也不乏这样的案例。所以,追求市值最大化首先应该立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经营,实现内在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市值管理目标首先是内在价值最大化,然后才是市值最大化。

(二)纯粹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还是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前已明确,市值管理是一种动态、长效机制,实现内在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溢价的市场认同。然而,从价值创造和价值经营的角度看,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都是完全从股东的视角考虑,不可能真正实现内在价值动态、可持续的长期创造和稳定增长。众所周知,利润最大化除了没有考虑时间和风险价值外,其最大缺陷是容易导致经营的短期行为;纯粹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虽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价值,但仅考虑股东财富的增加,忽视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保障,也不可能实现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夏鑫,2013)。很明显,当诸如薪酬、休假、工作环境等员工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时,可能会引起员工辞职、怠工甚至罢工,效率低下,势必影响公司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增长。从价值实现角度看,只强调股东利益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不可能在资本市场得到充分的认同,也势必导致其内在价值与市值的过度偏离,容易导致市值跳水,影响股东财富。由此可见,纯粹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并不能实现上市公司价值创造的持续、稳定增长。

企业是一个由很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弗里曼,1984),上市公司不仅要重视股东回报,还要关注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和应用,我国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上市公司应该均衡各相关者的利益,充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共同公司治理(袁振兴,2004;陈宏辉等,2005;汤景辉,2008),突破“股东至上”,实施“利益相关者合作”的财务管理模式(张兆国等,2009)。基于此,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能否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目标呢?笔者认为,这也并不恰当,理由有三:第一,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本身表述就存在问题,因为利益相关者不是一个主体,而是涉及很多个利益主体,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就是一个多目标最大化求解问题,而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同一个系统中实现多目标最大化是无解的、不可能的;第二,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如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等,这些冲突虽可以协调和缓和,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也就是说,受其他相关者的利益约束,股东不可能追求到价值最大化,经营者也不可能追求到价值最大化,其他利益相关者同样不可能追求到价值最大化(袁振兴,2004);第三,简单地把企业视为利益相关者相互达成的平等组合是不贴切的,因为各利益相关者契约缔结存在先后顺序,而且地位和贡献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享有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其利益的保障程度势必也有所不同,在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相关者利益均实现最大化是不可能操作的(陈波,2001)。

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所追求的内在价值最大化,并不是单一基于股东视角的股东财富最大化,也不可能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基于所有利益相关者视角的权衡相关者利益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傅元略,2007)。

(三)市值最大化还是市值最优化

在成熟、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其内在价值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所以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单独市值管理的说法,市值管理实质上就是价值管理(芦阳,2012)。然而,在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其内在价值普遍存在偏离,偏离过大,会导致市值泡沫,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又一目标就是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的恰当反映(姚电等,2011)。什么是恰当反映呢?恰当反映就是使公司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充分反映,并有一个稳定、合理的溢价。这个溢价不是越高越好,而应该有一个度。所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市值最大化,而应该是追求内在价值得到完全反映并有稳定溢价的市值最优化。

综上所述,市值管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权衡相关者利益条件下追求股东财富持续、稳定增长和最大化,并以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为方法与途径,使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得到恰当反映,实现内在价值与市值的动态关联,实现市值最优化。概括地讲,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目标可以深层次表述为: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可持续最大化增长并实现恰当关联的市值最优化。

四、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模式: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市值管理

明确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涵和目标,那么如何进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呢?或者说,如何确定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可持续创造模式,以及如何选择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方法、手段与途径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应该有了答案,只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才能实现内在价值的动态、持续、稳定增长的市值最优化目标。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可持续市值管理,如图5所示。

(一)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考虑,价值创造的目标应该是权衡相关者利益的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上市公司当前经济价值或价值创造最大化。基于此目标,从生产技术、成本控制、经营模式、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等深入分析价值驱动因素,并进行相应的价值创造途径和方法(如创新商业模式、拓宽市场渠道、深度开发核心技术、科学的激励考核、成本协同控制等)的选择。在进行价值创造方法选择时,一定基于利益相关者整体考虑,譬如依据成本控制驱动因素选择成本控制模式或方法来实现价值创造时,可以选择利益相关者成本协同控制模式。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的价值经营:相关者利益同步增长的可持续价值创造

价值经营可以说是利用资本市场对创造价值的再运用和再决策(投资、筹资、分配)过程,其目标实质上是在详细分析利益相关者效用驱动因素的基础上采取一定途径和方法实现价值创造能力可持续增长。利益相关者效用是指利益相关者理性需求的实现程度,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价值经营应该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效用满意度为前提的相关者利益同步增长的可持续价值创造为目标,实现上市公司潜在价值的最大化。价值经营必须顺应市场环境,充分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综合权衡股东效用、客户效用、供应商效用、员工效用、政府效用和社会效用为驱动,选择适当的分配政策、灵活的再融资、增减持、并购重组、股权激励、资产注入、定向增发等手段(魏建国等,2013)。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上市公司的价值实现:利益相关者关系可持续改善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上市公司价值实现的目标,实质上是在充分分析价值偏离的所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途径和方法,以使上市公司的市值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并保持稳定溢价。在目前弱有效的资本市场,利益相关者关系管理是价值实现的关键途径,追求利益相关者关系持续改善是价值实现的核心目标。此外,信息披露质量、应急处理能力和媒介关系管理技巧等也是提高价值实现和价值关联度的主要途径。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首先应该评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其次应该评价内在价值是否得到市场的恰当反映。(1)评估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应该基于利益相关者选择适当的评估模型和方法。例如,可以选择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诉求后的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或经济增加值(EVA)折现模型,并根据具体的价值经营方式、价值实现途径等调整相关参数,以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2)评价内在价值是否得到市场的恰当反映,应该基于利益相关者构建市值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首先,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市值管理中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上市公司可持续市值管理绩效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应包括定性指标;既包括结果指标,还必须包括过程指标。其次,根据评估的内在价值,综合考虑资本市场有效性和公司所处行业特点,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 施光耀,刘国芳,梁彦军.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08(1):78-87.

[2] 企业家天地编者.市值管理:企业管理新标杆[J].企业家天地,2008(6):23-24.

[3] 张济建,苗晴.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0(4):82-86.

[4] 翁世淳.从价值创造到市值管理:价值管理理论变迁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10(4):74-81.

[5] 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杰克・默林.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第3版)[M].郝绍伦,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 夏鑫,傅元略,常叶青.上市公司可持续市值管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当代会计评论,2013(2):15-21.

[7] 顾纪生,郭林艳,陈洁.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涵辨析与外延构成[J].理论探讨,2007(6):128-129.

[8] 刘国芳,梁彦军,孙超.构建科学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J].董事会,2007(11):54-55.

[9] 袁文娟.公司治理结构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 汤景辉.基于价值视角的财务治理――兼论股东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J].会计之友,2008(11):13-14.

[11] 陈宏辉,贾生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与公司治理的平衡原理[J].中国工业经济,2005(8):114-121.

[12] 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3):54-69.

[13] 袁振兴.财务目标:最大化还是均衡――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框架[J].会计研究,2004(11):38-42.

[14] 陈波.“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质疑[J].四川会计,2001(9):51-52.

[15] 傅元略.财务管理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16] 芦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范文第3篇

国有股减持――跌,全流通――跌,屡次暂停IPO――救市,限制大股东减持――救市……中国证券市场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是一个自带数倍股权杠杆的特殊市场,二级市场参与者对解禁、融资再融资频频“用脚投票”,而上述这些只是A股市场“扩容恐惧症”的病状。

无论指标制、审批制还是核准制,只要IPO成功,拿到的代码就是一张融资许可证。在近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年复合增长率近17%的疯狂增速下,低成本资金稀缺,“融资便利”为这串代码赋予了特殊价值。

“圈钱”许可证

“上市”作为一种融资技能,究竟有多便利?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0年末-2015年末,上证指数近乎原地踏步,而A股全市场流通市值却从19.09万亿元飙升至41.79万亿元。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15年全年包括首发上市、再融资和发行优先股在内,A股市场共实现融资额1.05万亿元。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20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融资157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136%;399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融资8931.96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12家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融资2036.5亿元、同比增长93%。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同样十分活跃。据统计,当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2669单,交易总金额约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52%。

除此之外,在交易活跃的2015年,全国股转系统新增挂牌公司3557家,融资121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821%。3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有挂牌股份公司3375家,展示企业4.15万家,累计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4331.56亿元。

这些融资去了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京东方A。

2010-2012年,京东方未分配利润分别为-42.95亿元、-37.34亿元和-34.76亿元,并且连续三年未分红,但这一点并不妨碍三番五次屡屡融资。京东方A上市以来,总计向A股股东派现5次,共4.67亿元;募资6次,共718.76亿元。

截至2015年3月31日,其总市值仅886亿元。

如果从1997年其B股发行时总股本约3.7亿股开始计算,现在的京东方总股本已达351.53亿股,股本增长近95倍。去除历年再融资所得,其内生市值约167亿。

再看资产负债表:718.76亿元的历次募资,截至2015年9月末,带给京东方的是789.44亿元的股东权益,增值仅70.68亿元,15年来总回报率不过9%,如果以复利计算,连活期存款都比不上,堪称价值毁灭者。

你看,这样低的投资回报率,都有大把的钱让你来融资,不融是不是傻?

大股东提款机?

除了公司可以融到便宜的资金,拿到代码上市的另一重诱惑来自大股东的落袋为安。

根据wind数据统计,股改以来,截至2015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有2364家公告减持,累计公告减持股数占累计解禁所有限售股的比例为4.51%,累计减持市值占累计解禁所有限售股市值的比例为5.95%。

2015年,被减持公司1594家,占当年解禁公司家数的比例为137.53%,家数和比例均为股改以来最高;被减持股数390.67亿股,为历史最高,占当年解禁公司解禁股数的17.77%;被减持市值5554.60亿元,为历史最高,占当年解禁公司解禁市值的17.07%。

与之对应的是,2014年的被减持家数、被减持股数和被减持市值分别为1284家、198.23亿股、2218.45亿元,占当年解禁的比例分别为132.51%、15.06%、13.71%。

显然,2015年,大股东们更为迫切地希望落袋为安。

2015年以来,创业板大股东减持套现,金额最高的是万邦达的王飘扬家族。就在万邦达股价达到51.96元高位之后,公司董事长王飘扬的外甥胡安君和妹妹王婷婷陆续减持,通过二级市场及大宗交易套现超过62亿元。

再比如乐视网,6月1日、3日,其控股股东贾跃亭通过大宗交易两次减持,落袋24.99亿现金。此前,曾经的第二大股东贾跃芳已大幅减持,2015年初至6月1日期间累计减持参考市值达12.29亿元。

上述只是后起之秀,要说市值管理的行家,不能不提中信证券。

2015年1月16日晚间,中信证券公告称,大股东中信股份1月13日至16日通过上证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减持中信证券股份,短短4天套现约110亿元。一年后的2016年2月29日,中信证券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中信有限已于2月26日、2月29日通过自身股票账户增持股份合计约1.11亿股(A股)。公告称,中信集团“是根据其经营决策,参考政策环境、市场状况、股价表现等因素而采取的即期操作”。3月4日,该公司的另一份公告显示,2月26日至3月2日期间,中信有限及其关联企业合计增持中信证券1.3亿股A股股份,比之前公告的还多0.19亿股。

30多元卖出,15 元多买回,这种精确的“高抛低吸”,二级市场投资者怎能不甘拜下风。

更经典的是深圳惠程前董事长的“一键清仓”,减持市值近20亿元。要知道这公司2013年利润只有3000余万元,真是一朝上市奠定百年基业。

“任性”定增出奇迹

有人说,注册制放开审批,股票敞开供应,让市场自己决定价格,是可以实现合理定价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再看看最接近注册制的市场――新三板。

2015年前11个月,新三板发行融资总额1107.89亿,仅PE累计完成融资额就高达299.55亿,占了融资总额的近三成。九鼎集团三次定增157.87 亿元、中科招商四次融资108.84 亿元,并疯狂举牌上市公司。在新三板以300余倍市盈率融资,反手借壳主板上市公司――九鼎投资的惊天案例,直接导致股转公司将类金融机构挂牌业务全部暂停。

新三板挂牌公司汇森能源,耗时8个月后重大资产重组预案,重组对象竟然是自家董事长和老婆名下的3套房产和2辆车,共计人民币667.55万,相当于两位股东用资产换了公司180万股股份。

2016年2月17日,海南沉香也发出了跟汇森能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资产重组公告:发行股份收购公司6名股东名下的17695株沉香树苗,估价3亿元,平均每株1.7万元。

当然,只要股价能涨,这都不是事儿。

三毛派神公告并购众志芯科技的时候,众志芯科技刚成立17天,全部股权未经审计的账面值为2000万元,三毛派神却给了个高价――估值6.2亿元,较账面净资产增值6亿元,增值率3100.06%。2015年9月7日三毛派神停牌时,股价13.58元,市值约25亿;12月22日复牌后,连拉8个涨停板。此后股价震荡上行,3月31日收于31.55元的历史最高价,市值已达58.8亿元。

“中国式价值投资”

入市能融资,减持可落袋,定增出奇迹,三重好处便是这个代码的估值命门。一旦注册制“缓刑”,战略新兴板“无期徒刑”,IPO变成每日开奖的全民大乐透之后,A股代码又值钱了――除了刚上市的次新股,目前A股最小市值公司的门槛已经超过20亿元。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范文第4篇

几种常见的模式:上市公司或子公司+PE(案例:东阳光科联合九派资本设立新能源产业并购基金);上市公司+关联方+PE(案例:中恒集团设立医药产业并购基金);上市公司+券商/券商系基金(案例:昆明制药联合平安证券旗下基金设立医药产业并购基金)。

据业内人士介绍,发达国家的并购基金,通常指相对独立运作的Buy-Out基金。基金判断某企业有价值,就花钱买下公司控股权,进行一些处理(例如业务分拆、方向调整、团队调整、换个资本市场等等)让公司增值,然后再把股份卖掉获利。这种基金需要对行业、公司判断很深,对公司具体经营发展有掌控力。但是在国内,这种模式发展得不太顺利。自2011年硅谷天堂首创“PE+上市公司”这种模式,近几年迅速流行。

九鼎投资董事会秘书/合伙人黄震认为,从PE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存在三大痛点:第一,未来战略发展方向不清晰。第二,缺少并购的能力和资源。第三,缺少资本运作能力。“从三个痛点来讲,PE机构不仅解决了上市公司的资金问题,更重要的PE机构可以从产业的角度、从战略的角度、从资源的角度解决上市公司的一些面临业务转型的痛点,这是我们认为PE机构跟上市公司在合作方面,会更深更紧密的契合点。”

上市公司的优势也很明显:资源丰富,对所在行业非常熟悉,有很好的产业整合背景,可以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股、融资、现金支付等方式进行并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常态下,众多产业将洗牌和重组,潜在的并购投资需求非常大。与此同时,PE机构也需要这样的潜在买方,拓宽项目的退出渠道。双方有很强的合作意愿。

“我们也看到之前不少的新闻,有一些PE机构,也举牌了一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看到这些机构举自己的盘之后很紧张,担心是不是“野蛮人”已经站在自己的门口了。后来发现这些机构举盘自己可能更多的是合作的意愿,最后有一些达成了合作。我们觉得一个PE机构和上市公司的合作和原有的PE简单的投资模式相比较,更趋于复杂,期限趋于长期,一个切入到上市公司合作的时点,提供资金的时点非常的多样化。”凯迪资本合伙人任正浩说。

任正浩认为,上市公司自己的资金筹措的能力,相对于其他的企业来讲更多样化,包括传统贷款、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包括发各种债、资产重组、定向增发等等。上市公司需要对资金链进行通盘考虑。上市公司和PE机构的合作,一定是针对自身特质,优势互补。

“上市公司并购资金的来源,最直接的是并购贷款,或者是PE机构合作的产业基金,自己做的产业基金的布局。但是从广度来讲,涉及到不同的资金来源怎么样充分地整合到一起,形成长周期的并购的布局问题。”任正浩说。

游走在创新的边缘

发展到今天,PE+上市公司的合作模式已经越来越多样化。

2016年8月2日,美利纸业证券简称变更为“美利云”(000815.SZ)。公司使用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中的12亿元,增资控股了宁夏云创数据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云创数据”),数据中心业务成为重要业务。

在美利云增资控股云创数据前,赛伯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赛伯乐集团”)实际控制人朱敏持有云创数据71.4%的股权,是云创数据的实际控制人。

朱敏推动赛伯乐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联合出资12亿元认购美利云非公开发行的股份,美利云拿着这12亿元增资控股朱敏实际控制的云创数据,然后带动美利云股票上涨。

“这种模式下,并购基金扮演的不是大股东,也不是借壳,左手买进一个资产,右手装进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兑现给我一些现金、一些资产,这样皆大欢喜,上市公司增加了新主业,大老板还是大老板,但是基金也不吃亏。如果不装在上市公司里,没有资产证券化的话,增值是很低的,一旦进入上市公司,溢价会很多。”

8月2日,美利云的收盘价为每股22.56元,总股本6.95亿股,市值157亿元。朱敏自己及其朋友圈----赛伯乐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投资人、南京创毅合计持有33.58%美利云股份,这部分股份对应的美利云市值为53亿元,与12亿元的原始出资比较,爆赚了41亿元。

“现在存在二级市场资源吞并一级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劣势资源取代优势资源的现象。这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仙瞳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刘牧龙认为,“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包括一级二级,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没有巨大的鸿沟,流动性议价是有限的。但在中国不一样,我们看到一个新股上市,10个涨停板,20个涨停板,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有一个壁垒,鲤鱼跳了龙门以后就飞上天了,“鸡犬升天”,这可能不是一个正常的,或者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但是没办法,我们现在的状况就是这样。实际上上市公司占据了各种资源,票在他手上,你想买,对不起,只有他有票,所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券商;借壳上市;壳资源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引言

1.背景介绍

随着经济的腾飞,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证券化时代的发展势不可挡。如果企业想要发展壮大,没有资金的支撑,这一切也不过是空中楼阁。一般说来,企业选择发展、筹集资金的策略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通过自己经营成果的e累,有机成长;

(2)通过并购上市,募集大量资金从而飞速发展;

(3)通过合营,资源共享,共担风险。

于是乎,借壳上市也就应运而生了。

曲线上市的光环引来了不少券商的跃跃欲试。一系列券商成功借壳上市接踵而至:国金证券成功借壳S成建投,海通证券顺利借壳都市股份等等。

2.本文的贡献:

本文的意义在于以下两点:1,本文采取理论跟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来阐述证券公司借壳上市中所产生的各类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海通证怀晒借壳上市的案例,力求形象,生动地诠释借壳上市中的有关的理论。2,在证券行业借壳上市“松绑”之际,希望券商们能借助成功案例中的经验抓住政策变更的契机,努力做大做强,有效抵御国外券商的竞争。

3.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券商

证券公司通常资金雄厚。其主要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业务;证券投资咨询业务;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业务;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证券公司中间介绍(IB)业务。

(2)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是指私人公司通过把资产注入一间市值较低或经营状况较差的已上市公司(即壳公司),得到该公司一定程度的控股权,进而借助壳公司的上市公司地位,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曲线上市。

(3)壳资源

壳资源也称壳资源,指那种具有上市公司资格,但濒临退市危险,经营业绩不济或发展前途暗淡急,急需其它公司通过注入资产等方式来起死回生的公司,即成为非上市公司买壳收购目标的上市公司。

4.文献综述

(1)对借壳上市的模式的相关研究的文献

有关借壳上市模式的文献并不是很多,针对券商而言的更是少之又少。

(2)对壳资源价值评估的相关研究

张莎莎在《沪深上市公司估值指标体系设计与估值模型研究》(2009年3月)一文中通过估值方法、估值体系以及估值模型三方面入手从而量化沪深上市公司的价值。在《中国A股市场估值的探讨》一文中耿建从定量跟定性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我国A股市场的估值问题。在《我国券商盈利模式转换与估值方法优化研究》(2013年6月)一文中,黄立军和马荣宝认为券商行业有着特殊性,单用一般的估值方法存在些许缺陷,于是他们对现有的估值方法进行了优化。田增润在《企业估值方法比较分析》(2013年8月)中对不同的企业估值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不同估值方法的适用范围。

5.借壳上市的动因:

(1)直接上市令券商们望而却步的高门槛

在通常情况下,证券交易公司的兴衰离不开股市行情的涨落。在经历了08年大牛市之后,2010年中国股市大步迈进了大熊市,“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股票行情的持续低迷也将券商们卷入了寒冬。这也使得“持续三年盈利”的IPO要求显得尤为苛刻。加之“净资本”等其他严苛的上市条款,让直接上市变得如此高不可攀。

市场中,许多公司或许因为错失良机而永远被扼杀于IPO的排队等候过程中了。

所以,借壳上市就成了券商们曲线救己,绕过直接上市高门槛,另辟蹊径的好选择。

(2)借壳方与让壳方之间的双赢之举

借壳上市对受壳方与让壳方双方来说,绝非是一场零和博弈,这项举措为双方企业都带了诸多好处。

对于借壳方来说,壳公司珍贵的融资权,能够帮助企业再融资。有了资金的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变得更为轻盈了。上市还能够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帮助完善企业的结构,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为企业日后发展业务、扩大规模做好铺垫。

所以,借壳上市是一项双赢的举措。

(3)消除问题的绝佳策略

自从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以来,问题的争论不绝如缕。如何统一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目标,从而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多少企业梦寐以求的事。借壳上市,之所以能博得广大管理层的认可,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功于股权所带来的激励作用。通过授以一部分股权,使得管理者与经营者的目标最后达成一致。

所以,借壳上市是消除问题不错的选择。

(4)大浪淘沙下的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来看,到2006年12月11日,中国将全面放开金融行业。所以,在外来投行的强势冲击下,我国的金融行业将面临全面洗牌的风险,要想生存下来,借壳上市成为了不二之选。

(5)重大利好消息的下的萌动

如今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借壳上市采用了较为宽松的政策,积极鼓励券商们进行多渠道融资,借壳上市的局势有望回暖。上文对当前经济政策的背景进行过较为详尽的解释,笔者再此也就不再多加累述了。

所以,借壳上市成为券商们抓住此次良机的好方法。

二、对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相关问题的研究

1.背景及公司简介

海通证券成立于1988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综合实力最强的证券公司之一,公司的前身是上海海通证券公司。于2007年7月31日正式挂牌上市。

2.壳资源的选择

(1)一般壳资源选择的要素

伴随着证券公司借壳上市所掀起的热潮,壳资源也变得日益紧俏起来。壳资源的选取也成为券商们成功上市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选壳过程中,券商们首当其冲要考虑的便是市值。公司的市值与重组后新股东的持股比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市值越小的壳,借壳后新股东的持股比例就越大,也就意味着其注入的资本越少被人共享;另外市值越小,增资扩股融资的空间也就越大。所以在创业板未被允许借壳的政策背景下,中小板的壳显得格外抢手。当然,越小的壳其售价当然也就越不菲了,券商们在选壳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选取与自身规模相当的壳,这样才能提高借壳的成功率。否则一味追求市值小的壳甚至很可能会威胁到自身原有的资本金。

其次要考虑的因素要数资产负债率了。资产负债率可以直接反应出壳资源的干净程度。壳越干净就意味着公司的或有负债、诉讼纠纷等越少。干净的壳资源便于剥离非金融资产,消除了券商上市后埋下的定时炸弹,使受壳者得以免于不明损失。

(2)海通证券的壳公司:都市股份

都市股份的主要经营范围有市外经贸委批准的进出口业务,粮、油、棉花、饲料、畜产品、水产品、果蔬、乳制品等。它于1994年2月4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其注册名称为上海市农垦农工商综合商社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对都市股份多年上市年报进行分析比对后,不难发现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与税后经营利润逐年下滑。公司长期处于高负债的状况,从而导致财务费用畸高,企业不堪重负。企业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由于资产质量比较差等原因,在调整清理中公司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加上大宗物资受到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国家税收调整的影响,企业经营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另外公司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采取微利销售的营销策略从而使得经营利润相应减少。

3.借海通证券的案例探讨证券交易公司借壳上市的主要模式

借鉴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股改模式下,企业借壳所耗费的成本与取得的收益有着显著差异。所以对企业来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借壳方式至关重要。这也使得对证券公司借壳模式的探讨是有意义的。通过对诸多券商借壳上市案例的分析与归纳,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主要的模式。

(1)模式一:分三步走

第一步壳公司通过定向回购原始股东的股份从而腾出“净壳”,然后以增发股份的方式来吸收合并需要借壳的证券公司最后进行股改,促成证券公司上市。

(2)模式二

模式二是以证券公司的大股东为主体来进行的。首先,将壳公司的资产与负债跟证券公司大股东们所持有的股份进行交换,券商因此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然后,再通过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或整体收购证券公司。

(3)模式三

首先由上市公司将自己的资产与负债出售给证券公司的大股东们,然后跟模式二一样,壳公司通过增发新股来吸收合并证券交易公司。

总而言之,这三种模式各有千秋,唯有在合适的契机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壳资源走属于自己特色的借壳之路才能最终摘取上市的胜果。

(4)海通证券借壳上市的借壳模式

海通证券采取的是第三种模式。跟绝大多数采取模式三成功借壳上市的券商们一样,这当中少不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进。。

4.对券商估值方法的选用

(1)净资产法

净资产法是基于资产的可变现净值,通常被用来评估非上市公司的最小价值。这种保守的估值往往只能用作公司的价值底线。

(2)现金流量贴现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入M行折现来实现的。现金流量贴现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股利增长模型;2,股权自由现金流(FCFE)贴现模型3,自由现金流量(FCF)模型。

其中股利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p0=D0(1+g)/(Ke-g) (公式1)

D0(1+g)为预期下一年的每股股利;Ke为股权资本成本;g为红利的增长率。

(3)相对估价法

相对估价法一般通过类比有着相同行业、经营模式、资本结构、资产规模的类似企业。相对估值法最常采用的是比率莫过于市盈率跟市净率了。通过行业平均市盈率乘以目标企业的收益的简单计算便可以获得对企业的估值。这种方法比较方便理解,操作起来的技术要求比较低。

(4)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是基于未来收益的一种方法。未来各年收益的折现加总便可以得到企业的估值。

(5)海通证券采用的估值模式

海通证券分别采用了相对估值法和收益现值法。

相对估值法:海通证券将中信证券与广发证券作为自己的标杆公司,借用这两家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倍数(35倍),另外基于对证券行业的普遍预期,得出中国证券的市盈率水平不应该低于25―35倍。从而得出海通证券的市盈率约为30―40倍。根据海通证券2006年的盈利预测报告,海通证券2006年全年预计净利润为61,122.75万元,根据其合并前的股数(8,734,438,870股)可以得出每股收益约为0.07元。由此,可以得出海通证券的股权价值为每股2.10―2.38元。

收益现值法,海通证券选取了经济附加值的方法进行估值。经济附加值(EVA)通俗来讲就是收益超过股东所要求最低回报的部分。海通证券选用2006年第四季度到2030年作为评估收益期,得出合计的经济附加值现值为1,512,425.36万元,再加上海通证券2006年9月30日的账面净资产,得到整体市场的公允价值为183,400万元,根据这个得出海通证券的股权价值每股约为2.1元。

根据谨慎性原值以及相对估值法与收益现值法的结论综合得出海通证券的股权价值为2.1元每股。

5.海通证券借壳上市后的收益分析

海通证券上市之后带来的收益颇丰,首先公司的净资产大幅上升,持续大规模融资渠道的打开使得海通证券得以从地方证券跻身全国券商行业的前列。这为企业日后扩张壮大铺平了道路。其次换股合并后,都市证券无论从资产质量还是盈利能力角度来说都取得了很大程度地改观。自上市以来,都市证券的股价一路飙升,10个月内股价竟然翻了十多倍,给都市证券的股东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6.券商借壳上市的风险以及防治方法

券商成功上市之后带来的收益以及借壳上市的优越性着实诱人,但是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并存的。加强借壳上市的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是必不可少的。

(1)壳资源定价的误判

根据证监会的相关规定,证券公司不能从事实体业的投资。所以券商们借壳上市只能使用“净壳”。这些净壳往往售价不菲再加上目前对企业估值的不完善,很有可能合并后才发现对壳公司的估值过高,从而导致企业非但不能通过借壳上市获得收益,反而造成企业原有资本金的流失。

(2)壳公司所带来的后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