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评奖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14-0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表明,数学建模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数学建模活动与高等数学教学有机融合,就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
数学模型是把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并用数学语言和方法作出抽象或模仿而形成的一种数学结构。本德(E·A·Bender)认为,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为一定目的而作的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数学模型定义为现实对象的数学表现形式,或用数学语言描述的实际现象,是实际现象的一种数学简化。
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最初是在美国举办的,我国大学生在1989年开始参加美国举办的数学建模竞赛。1992年在我国举办了十个城市的大学生数学建模联赛,是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组织发起的,社会反响很好。因此,从1994年起我国每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竞赛宗旨为: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
纵观历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大都来源于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这些竞赛问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非常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赛题没有标准答案,这需要参赛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结合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数学和计算机软件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建立、求解、评估、改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过程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数学建模竞赛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能培养学生观察力、创造力、联想力,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翻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使用当代科技最新成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数学建模竞赛的整个过程是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
1.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数学建模没有现成的模式,学生建模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要从各种不同的问题中发现其本质,做出合理的假设,使问题简化,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数学建模竞赛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创造性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
2.数学建模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资料的能力。数学建模是众多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高度综合。在数学建模活动中,由于建模所需要的很多知识是学生原来没有学过和接触过的,围绕问题需要学生广泛查阅相关的资料,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通过自学和讨论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数学建模竞赛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运用资料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所必需的,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迅速发展,为数学建模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在数学建模中计算机软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模前,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于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计算或图形分析来确定模型,在建模后,还要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或完成大量复杂的计算和图形处理。在建模中主要应用的软件有Mathenatica、Matlab、Lingo/Lndo和SPSS等,利用这些软件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建模问题,是数学建模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数学建模帮助学生增强写作技能,提高论文的写作能力。数学建模的最终结果是要求学生用论文的形式给出,论文主要包括问题分析、模型假设、变量说明、模型建立、公式推导或数学论证、计算方法设计和计算机实现、计算结果、结果分析和检验、优缺点和改进方向等方面的问题。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字底蕴。如果学生的论文不能将独特的建模方法、出色的建模结果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样写出来的论文结构不合理,条理不清晰,文字表达不确切,特色不鲜明,学生将很难获奖。因此,数学建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锻炼的机会,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5.数学建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数学建模竞赛要求三个人组成一队,竞赛是否成功取决于团队协同作战的好坏。在组队时,优势互补;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队员间将发挥各人所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切磋、共同剖析、互相交流、互相质疑、互相探究、合理分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合作的工作能力。团队精神和协调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将终生受益,以至于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数学建模竞赛成绩
笔者所在的学院数学建模竞赛起步较晚,2009年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四年间间累计参赛队22支,其中,2支队伍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4支队伍分获三等奖,其他均获得成功参赛奖。在省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目前,笔者所在的学院已经形成一支默默耕耘的建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对数学建模竞赛有了一定的指导经验。同时,学院已经出台对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进行奖励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为顺利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活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院的重视和各种奖励政策的保证,数学建模活动会逐渐得到普及,数学建模竞赛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总之,学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亲自参加了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尝试,亲自参加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能取得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这必能促使他们更好地应用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在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Z].
[2]刘建州.实用数学建模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李天然.《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讲评课 四个结合
教育构建主义学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构建要素,在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通常通过讲解、指导、点评、总结等活动形式进行呈现。讲评课是高中数学课堂的重要构建类型之一。教学实践证明,讲评课是教师课堂主导特性展示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主体能力有效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渠道。教师通过“指点”、“评析”、“讲解”等手段,对学习对象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效果及技能等进行科学评判,从而推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程,提升教与学之间的双边活动效能。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评讲课的使用频率较高,应用范围较广泛。但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将讲评课看做是教师讲解数学案例、评析学生学习效能的载体,过分强调教师在讲评课中的评判功效,忽视了评讲课的指点迷津、解疑释惑,讲授解析技能,传授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功效。笔者结合近年来在讲评课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感受,认为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讲评课应该坚持四个结合。
一、坚持与教材目标要义相结合,讲评内容要体现针对性
教育实践学认为,评价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内容,更好地帮助学生提供理解数学知识能力。这就决定了评讲课的开展要始终紧扣数学教材内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开展评讲活动时,经常存在脱离教材内容、脱离学生学情的现象,使得评讲内容没有“真实感”、“丰满感”。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教者在评讲课实施活动中,要始终紧扣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要求等,开展和实施评价、讲解教学活动,保证评讲课能够按照教材目标“轨迹”有序进行。如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评讲课中,教师结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应用”,教学难点为“用数学建模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等内容,对高中生在该节课的数学知识点学习、分析数学知识内容、解决数学案例过程等进行评讲和指导活动,同时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对高中生在该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评定。
二、坚持与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讲评活动要体现发展性
素质教育下的所有学科教学,其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任务和现实要求。评讲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构成类型之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也是其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传统教学活动中,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开展评讲课教学活动时,过分强化了教师在评讲课中的主导作用,将教师的“评”和“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而忽视了高中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未能充分发挥评讲课在培树学习对象学习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就决定了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评活动时,要充分展示评讲课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发展特性,积极功效,既提供学生进行思考评析的“载体”,又强化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指点”,让学生在教师有效指导、自身深入实践的双重努力下,获得学习技能、数学素养的提升和进步。如“已知集合A={x∈R|x■-4ax+2a+6=0},B={x∈R|x
三、坚持与个体学习实际相结合,评讲过程要体现差异性
教育实践学指出,评讲课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评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评讲课实施时,不能将目光局限在部分学生群体身上,应该采用面向整体、统筹兼顾的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采用不同的评奖标准,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评讲、辨析、指导活动。因此,教师在评判、指点高中生学习活动及效果的进程中,要坚持与学生个体的学习实际进行有效结合,针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特性,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设定不同的评判衡量标准,进行差异化的评讲、指导活动,让各个类型的学生群体能在教师不同评判标准上,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如讲评“解三角函数的解析式”问题过程中,教师根据好中“差”三种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实际,结合学习目标要求,对后进生主要从“运用三角函数图像及性质”方面,就其基础性数学知识及基本解题技能方面进行评讲;对中等生主要从“运用三角函数图像性质解决数学问题”方面,就所呈现的解析问题方法及过程进行评讲;对优等生主要从“综合运用多方面数学知识内容解析三角函数图像的综合性问题”方面,就综合运用能力及综合辨析能力等进行评讲,等等,从而使每个学生类型群体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找准自身定位及目标要求,在不同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
四、坚持与高考政策要求相结合,评讲标准要体现时代性
冯碧奎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自2014年8月,市教育局全力启动高效课堂建设以来,我校围绕教育局决策部署,积极观摩、探索、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2015年我校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以课堂打磨为重心,周密部署打磨环节,着力夯实打磨过程,全力抓高效课堂模式建设。2016年以“双争”活动为动力,以“一师一课”为契机、以“小问题”“小策略”的“微课”探索为抓手,举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向纵深发展。以期达到“临模-入模-出模-建模”之目标。
杨业中学不是“高效课堂”首批试点校,现有教学班9个,每个年级3个教学班,学生人356人,教师51人。2014年秋,我们认清形势,在七年级语、数、英三科中试点运用导学案教学,2015年春逐步实行七八年级学科全覆盖,2015年秋,九年级渗透高效模式教学,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高效课堂建设正有序开展,稳步推进。
现期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加强三个层面建设,开展‘两课’模式研究,争创‘双争’示范学校”。
一、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推进高效课堂的建设。其中,学校为高效课堂建设提出顶层设计和条件保障,教师参与高效课堂是关键,学生通过高效课堂学有所成是目的。
(一)学校层面:制订科学的制度体系,作好顶层设计与引导。
(1)建章立制,明确职责。为“高效课堂”推进做好顶层设计。不断修定和完善了《杨业中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杨业中学高效课堂领导小组工作制度》、《杨业中学高效课堂推进层级责任细则》、《杨业中学高效课堂常规管理制度》、《杨业中学教师工作评价》、《杨业中学班主任工作评价》、《杨业中学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星分评价表》,《高效课堂合格教师评选标准》,制定了观课、议课、巡课、磨课制度,特别完善了《杨业中学高效课堂巡课制度》,将巡课真正落到实处,行政领导与教师共同巡课,重点巡查“一班一教师一个教学环节”,并作及时记载,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推行高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整改。在推进工作中,适时进行调整修改,力求有效落实。
(2)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为切实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学校对6个班级的班班通进行了彻底的维修,购买了用于小组展示与评价物品,为教师配备了必用的U盘和导学案类书籍,用于备课组编写导学案和教学信息储存。
(3)强化研讨,落实常规。着力谋划课堂高效,重研讨是中心,抓常规是关键。根据学校实际,成立了高效课堂工作室,对导学案的优化、教师磨课晒课及微课题作指导。同时,在宜昌或本市观摩学习的教师的引领下,练习编写导学案和高效课堂授课模式。并根据《杨业中学高效课堂常规管理制度》的规定,团结协作,狠抓学科研讨等常规工作的落实。如落实巡课奖惩;落实评价激励;落实“认真作业”常规要求。
(二)教师层面:教师参与是高效课堂推进的关键。
一是实实在在,加强理论培训。理论先行,培训跟上。营造氛围,培训充电,为高效课堂提供环境保证和理论导航。
客观地说,我校的高效课堂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为了解决思想问题,学校在逢会必讲“高效课堂”的同时,组织教师学习有关高效课堂推行的必要性和必须性,让老师明白高效课堂改革没有退路,只有坚持实施下去这一条路。也让教师认识到推行高效课堂,犹如奔驰列车,势不可挡。
(1)不断加强师生培训:暑期开始安排领导、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培训考试。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听过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观摩课,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不是很清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推进过程中少走弯路,我们多次安排教师学习观摩实验、华严、马口、刘隔等校或地区组织的交流活动。组织有经验的老师为其他教师开展电子白板技术培训、电子导学案编写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活动为教师积极地投入到高效课堂研究和实践中打下了思想基础,作好了理论准备。
(2)校本研训提升教师的入模能力,落实课堂效率。不断的培训练兵,使师生的思想更加统一,高效课堂的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和消化,推进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群策群力,全力推进导学案的编写工作。
依托11校资源,已完成七八年级导学案编写工作。除极少数年龄偏大教师外,老师们对导学案使用基本正常。对于导学案的编审用,学校经研究作出硬性规定:(1)学科组每周必须召开1次集体备课研讨会,形成定案,着力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教师必须全员参与研讨;(2)备改检查教师“施教案”,纳入月量化。
(三)学生层面:推行高效课堂,目的在于学生得到发展。
我校制定了“杨业中学学生课堂星分评价表”(每节课发放5颗星)该方案以“自主——合作”两种精神为教育内涵,实行目标引领和捆绑评价,引领并助力学生发展,通过逐层晋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相互管理、合作共进的意识,逐步形成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评比的操作方法是日公示、周统计、月评比。经过一年多的高效课堂实践,学生个人、小组、班级间形成了良性竞争,全校形成了全员育人、人人参与管理的氛围,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
二、开展“两课”研究,周密部署“打磨课”,探讨高效课堂中的“小问题”、“小策略”,鼓励教师开展“微课”研究。
(一)加强课堂打磨。高效课堂的推进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利用全市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部分教师主动互相听课,并利用课间时间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位教师上一节高效课堂达标课,教师积极听课、评课,共同提高。同学科组教师积极参与备课、评课,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了群策群力,共同提高。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想课堂真正由有效走向高效,真正由临模走向入模、出模、建模,就必须真抓实干,周密部署好各个打磨环节,确保打磨不走过场。
(1)打磨思想观念。思想决定行动,思想观念不转变,行动就难以跟上。为了切实转变全体领导、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学区先后多次召开学学校领导座谈会、学校骨干教师座谈会,老教师座谈会,学习宣讲高效课堂理论和教学理念及先进地区、学校(如:宜昌、马口、刘格等)的推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学习宣传市教育局的决策部署和坚定决心,统一思想认识,消除思想顾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全校逐步形成了领导齐心、教师顺心、学生安心推行高效课堂的可喜状况。
(2)打磨教学技能。针对少数领导、教师不会使用电子白板(班班通)上课,不会制作电子表格和PPT,不会下载、传输文件,我们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办法、通过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对教师进行了多批次多层次的培训打磨。目前,全校有80%以上的领导、教师基本掌握了电脑、白板的操作技能。教学行为日益规范。
(3)打磨导学案。我校首先依托11校资源,在借鉴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在领悟中编写。为确保编制质量,我们参考宜昌分区优秀教师所编制的案例,结合市教育局要求,尝试编制学校模板式的导学案。召开各学科编制组长培训会,学习研读,明确要求,分配任务。每周集中安排时间进行集体备课研讨。针对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打磨,修改完善。
(4)打磨课堂教学。根据实践探索以及在巡课、研课、赛课中所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做好课堂教学打磨尤为重要。我市推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导入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释疑解难、检测反馈、归纳总结等七个环节。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是重中之重的环节,我们在初步打磨的基础上,重点反复打磨发现的问题,确保打磨工作的精细化和实效性,避免打磨走过场。
(5)打磨课堂评价。评价激励是高效课堂的一大抓手,目前学校已试行制定的师生评价激励方案,对学生的评价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与学生“六会”养成教育相结合;对学生的激励也从单一的发星发赞,评选公示优秀小组、个人的层面转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趣味物质奖励,组织开展各种奖励性活动,对教师的评价激励已从只重视考评教师个人向重视考评教师团队转变,充分调动了全体师生参与高效课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小问题,小策略的“微课”研究。
鼓励全员参与,要求年轻教师与领导率先参与。积极倡导教师从工作实践中适时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或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困惑,可以是一份研究案例、一节测评课及、或写出课后的反思、总结,或围绕学校主题选题,将问题细化,结合教学实际来研究,做好过程记载。选题从“小而实”出发,真正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小而实的问题。教师撰写“三小”成果和反思性小论文,教科室每学期要对微型课题检查考核一次。
三、以“一师一优课”为契机,科学制定双争规划,争创“双争”示范学校。
为深入贯彻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争当高效课堂合格(优秀)教师、争创高效课堂合格(示范)学校”的通知精神,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加快学校高效课堂“临模-入模-出模-建模”的进程。科学制定双争规划,争创“双争”示范学校。
1、成立活动管理小组,组建学校课堂打磨考评验收小组。
2、打磨验收项目及标准:课堂教学、导学案编制、打磨及使用,另设考评奖励(“四奖”)。
(1).优秀“三案”奖:鼓励教师编写优秀教案、学案、练案(即“三案”),并逐级上送参评,依获奖等级设奖。
(2).优秀论文奖:激励教师对实践过程中的所惑、所思、所得及时归纳、总结、提炼,积累经验,并形成论文,依获奖或刊发等级设奖。
(3).优秀课件奖:发挥教师主观能动作用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发教育资源,制作精品课件,依获奖等级设奖。
(4).高效课堂奖:组织教师参与“晒课”、优课评选活动,并逐级上送参评,依上送级别或获奖等级设奖。
3、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工作考核:
(1)看班级文化:班名、班规、班训、公约、组名等体现班级管理特色;班级“学生课堂星分评价表”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及教师教学行为。
(2)看精神风貌:师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师生言行规范,健康文明等。
(3)看小组建设:实行科学分组,体现组内成员合作互助;进行合理分工,明确组员职责;开展系统培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关键作用,训练组员技能;确立小组公约,形成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制定评价办法,激励组员参与,小组成员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小组间竞争向上,小组内合作互助的良好氛围。
评价标准为《汉川市中小学高效课堂评价表》。验收达标的在期末发放校级高效课堂打磨验收证书。
4、抓打磨、讲示范、重督查
(一)以“五抓”为突破口
(1)抓评价。
①抓好每周“班级课堂星分评价”工作,督查、督促师生完善课堂教学行为。
②教师课堂评价抓住“活、变、灵”,奖励“新、奇、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③教研组做好教学设计与电子导学设计检查审核工作,督促教师课前准备工作。
(2)抓磨课。
①课堂侧重电子导学的实效性。
②突出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③重视当堂检测达成度与学生的参与度。
(3)抓研讨。
①实行集体备课,重点研讨电子导学的“三明确”设计,教师精讲的设计。
②研讨评价的运用策略。
③研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经验。
(4)抓巡查。
①学校加大日巡堂力度,制定新的日巡堂标准与制度,课堂巡查有针对性,找出教师的精彩与不足,并及时与之交流。
②巡查人员灵活多变,行政领导挂帅巡堂,教师人人都是巡查者,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③巡查结果与教师月考评挂钩,直接影响教师考核结果。
(5)抓分步。 高效课堂打磨活动分四步走。第一轮高效课堂尝试课打磨,第二轮高效课堂研讨课打磨,第三轮高效课堂过关课打磨,第四轮高效课堂展示课打磨。
(二)示范引领,骨干带头,全员参与。
领导带好头,作好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机制和责任机制。倪厚超,吕相雄、倪喆彦、冯群杰、陈茂堂、陈长金要率先成为校级合格教师。
年轻人率先,2016年6月底:王琦、田丽芳、董良学、谢威、王慧、谢娟、舒荣、涂婷、付义红、袁成良、冯知军率先成为镇合格教师。
(三)加强督查,层级考评,促进常态,巩固打磨成果,不断创新争优。
1、进一步完善课堂打磨考评办法,实行分层多轮课堂打磨。做到有要求就要见实效,有要求就要严格考评。
2、加强督查促常态,巩固改革成果。学校将通过巡课的形式进行不定期巡课或随机推门听课,凡过关教师不合乎验收标准者,一律取消其合格课资格,重新接受打磨。
3、加大过程考评结果运用。教师评模树优,实行示范教师优先制,合格教师准入制,非合格教师将视为不具备相关评先资格。
四、探索及问题:
从汉川开始学习夷陵经验,打造高效课堂之际,我们杨业中学立即着手行动,从学习试点学校教学模式入手,借鉴导学案,探索课堂高效教学。我们的做法是:
1、全力启动:成立专班,制定方案,极力宣传,营造氛围。
2、培训促动:召开学校、学科组、年级组会议,培训带头人。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3、示范带动:推行“四课”活动,以议促研。一是示范课引路。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二是评优课激励。开展高效课堂校际教学竞赛,评优激励;三是研讨课提高。围绕主题进行专题研修;四是常态课指导。现场诊断,跟进指导。达到了锻炼一人成长一群的目的。
4、校际互动:学校多次派多人到实验、官备塘、马口、华严、刘隔中学学习、观摩高效课堂模式。
5、竞赛推动:2015年全年,通过校级打磨,推出教师参加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美术等科目的高效课堂赛课、导学案评比、微课、优课的制作。
总的情况看,采取了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取得了一点成绩:
1、绝大多数教师理念更新。通过外出观摩、观看视频资料,不断的培训与实践,我校近90%教师对高效课堂及其创建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课改氛围不断浓厚,中青年教师均能上模式课,部分中老年教师也在尝试新的教法学法,涌现出了一批工作推进骨干。
2、教师教学方式变化明显。导学案的编写及运用,使得精讲精练要求基本落实,教师业务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教与学更有针对性。
3、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的运作,一部分学生的能
力在展示、合作、点评中明显提高,课堂教与学自信、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行为习惯大有改观,师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初步完成了角色的转换与观念的更新,取得了一点微小成绩,但问题与困惑也突出:
1、用高效课堂的模式教学,培训了大部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励了一部分教师,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个别学科教师因年龄偏大和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较低,对高效课堂仍有抵触与怨言。对高效课堂模式教学不能坚持,课改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有形无实的问题仍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与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学生与教师全员参与,还需一定的时间考验。
2、高效课堂推进中班级文化特色不鲜明,小组建设,学生分层转化,兵带兵效果不明显。
3、相关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完善。评价、督查机制尚未成体系,执行力大打折扣。
4、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发赞评价、如何激励学生讨论探究,还值得教师思考。
5、磨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磨课势必在教学内容上有重复反复之弊端,如何克服有待思考。
今后工作打算:
1、进一步营造氛围,制定督查及层级责任评定机制,强化奖惩落实,有序推进高效课堂相关工作。
2、加强小组分工、管理、评价培训,进一步发挥小组功能。
3、结合“一师一优课,一科一名师”工作,落实磨课过关课,加强巡课和
课堂评价与诊断,力行模式课常态化,努力开展微课题研究。
4、加强以“议课”为重点的观课议课等研讨活动,落实教师自培与集中
关键词:智慧校园;一卡通;数据分析;教学管理;RFID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7-0098-05
1概述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快递之于购物还是约车之于出行的便捷服务都已经深入人心,而这些都需要物联网和互联网作为中枢进行调控。而智慧校园则是将学校内的人员、设备、建筑通过物联网进行跨越时间空间的联结,产生大量原始数据信息,并据此对教师、学生和教务人员进行数字化管理,为学校相关部门对教务的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
校园一卡通目前已经发展了到了第四代,但是国内高校的校园一卡通还普遍停留在第二代,也就是说虽然校园一卡通正在逐渐成为智慧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技术和资金的原因,校园一卡通的主要功能范围仍然停留在食堂、超市购物,图书馆借阅等基本功能,使用一卡通进行教务管理方面仍然非常薄弱。而基于物联网的RFID技术等为校园一卡通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将其应用于现有的一卡通可以实现无接触式数据采集,在形式上革新了旧的需要贴卡才能采集到数据的方式,在意义上可以更加精准和快速的采集到更有使用价值的数据。
本项研究是基于天津师范大学现在使用的一卡通系统,该一卡通系统已经使用多年,处于第二代一卡通与第三代一卡通过渡期,体系完整成熟,如果直接引入新的第四代一卡通会给学校在资金、数据上带来很大麻烦,一卡通中心、财务系统也需要根据新的一卡通系统重新调整,推行起来也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而据笔者了解,国内大部分学校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导致校园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所以本项研究是立足第三代一卡通的基础上扩展第四代一卡通部分功能,给以后相关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
通过本研究,一方面可以以一卡通为基点推动天津师范大学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另一方面一卡通使用情况同天津师范大学相似的高校都可以根据本文探索的方式进行扩展,将物联网与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相结合,开发更多新功能,使无接触式校园一卡通得以推广。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使用RFID标签模拟一卡通集成功能,在物理上实现无接触式一卡通数据采集。
2)对智慧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变为可以使用的数据。
3)探索整个系统在本校和各大高校中进行推广的可能性。
2相关概念及物联网设备使用情况
2.1相关概念
能虺性刂腔坌T胺⒄沟氖墙些年来趋向成熟的一系列技术,包括大数据、互联应用、物联网社数据挖掘等,这些技术在其他领域有了好的发展之后开始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推广,为各大高校的信息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大数据
教育中的大数据应该通过多维度去采集和挖掘有价值的数据,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行为有更多了解,另一方面可以全面的记录、跟踪学习者的特性等基础信息,为教育个性化提供数据支持。
大数据作为未来教育的技术基础之一,通过获取学习者的数据,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学生渐进式选科咨询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功能。
2)物联网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基础应用是利用设备使用中的技术优势来优化学校教务部门的日常管理,通过过提高管理效率来增加广大师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数据挖掘技术
使用高运算量的中央处理机群汇总信息源的信息,编写数据挖掘相关算法对汇总数据进行分教育数据挖掘是综合运用数学统计、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的技术和方法,教育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过数据建模,现学习者学习结果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教学行为等变量的相关关系,预测学习者未来的学习趋势。
2.2物联网设备使用情况
本研究通过自采购置了RFID双通道读写器一台,扫描距离7米天线两台作为一个基本数据采集终端。将读写器和天线组装好之后连接一台安装有厂家提供的数据接口主机即可接收到扫描范围内扫描到的RFID标签数据。不同教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读写器型号和扫描距离不同的天线,只要可以实现软硬件数据对接的物联网设备均可。
根据对功能的设计,如果想要实现整个学校的学生定位在设备上需要大量的有源RFID读写器和全校覆盖的移动网络,在管理上需要学习者的同意才能够采集位置数据,这在资金和伦理上基本都是无法实现的。考虑到学校现状,在功能设计中仅将教室作为每个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的安放位置,可以节省大量不必要的经费支出,同时也能确保只是在教室上课的时候才会采集学生们的位置数据。每一个数据采集终端最终会将经过预处理的数据汇总至核心数据库。
3智慧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分析
1)需求分析
目前的高校中,对考勤的人为管理仍然占大多数,耗时久、效率低、公平性差,所谓考勤管理基本形同虚设。而智慧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可以针对物联网设备获取的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和系统的展示,从源头上解决了在传统考勤中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务人员和教师的工作效率,并在奖学金评定和评优中提供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2)可行性分析
本系统获得的基本数据会一直存储在服务器中,教师也有权限对一些错误进行修改,得到数据客观公正,可以为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系统所带来收益远大于投入经费,所以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系统使用SQLserver数据库,方便同学校数据库进行对接,开发选择XAMPP的PHP语言环境,可以在Windows系统和Linux系统上运行,开发工具选择小巧的notepad++完成,系统实现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高校需要加快对校园信息化的建设速度,而本系统的制作也是为了方便学校的管理且不涉及到太多学生的隐私数据,不存在伦理性问题,所以社会可行性也较高。
3.2系统功能设计
1)智慧一卡通系统用户角色设计
本系统分为8级管理员,各类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学习部管理员:主要权限是在每年评奖学金是提供查询本院同学考勤的接口用于判断评奖学金时是否可以拿到全勤的20分,并且给每一个班下发全勤人员名单。
学风督查小组:主要权限是在每年评奖学金是提供查询本院同学考勤的接口用于监督评奖学金的考勤评分是否按照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
学委:主要权限为查看班级近四周,本月的考勤情况,用于每周根据上课实际情况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核对,若不对则向院级管理员或者班主任提交申请,并且每周将记录交由班主任进行审阅,在每年评奖学金期间查询记录对旷课和迟到早退的同学按照要求扣分。
班主任:主要权限为可以修改本班同学的考勤情况,可以更换学委,用于每周核对学委上交的记录,并对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进行修改,根据记录对缺勤次数多的同学开展谈心活动。
任课老师:主要权限为可以修改修本门课程同学在本门课的考勤情况,用于临时请假。如果临时调整教室上课,可以在开课之前向院级管理员提出申请或课程结束补交申请。
课程管理员:主要权限为修改公选课的授课教室,用于负责所属公选课的调课和教室调整情况。
院级管理员:主要权限是可以修改本院同学的考勤情况,可以设置学习部管理员和学风督查小组查看考勤的时限和成员,可以临时修改某节课某门课的授课教室,用于受理老师更改课程的申请以及。
校级管理员:主要权限是可以通过评议任命新的院级管理员,以及根据人动变更任课老师和班主任。
2)智慧一卡通系统用户业务关系与流程设计
与本系统有关的业务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教室变更;②学生请假;③查看记录;④信息预置。本系统中各角色的业务关系如表1所示。
本系统业务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由于本系统另有一套硬件自动运行的考勤机制,所以在此只将智能一卡通系统视做读取考勤信息的系统。
①“教室变更功能”是通过院级管理员或者课程管理员实现的,他们两者负责核对教室是否真实变动,对课时教室表进行更新。
②“学生请假功能”是由任课老师或者班主任完成,他们两者负责核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是否有效,根据事实情况对违纪表进行更新。
③“查看记录功能”是每一级管理员都具有的功能,按照身份不同具备不同的查询方式、查询条件以及查询权限,分为文字和图像两种展示方式。
④“信息预置功能”是指两个方面:校级管理员在学期初对整个学期的时间和新学生信息进行预置、课程管理员在学期末预置下学期的课程和教室信息。
本系统详细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以下是第一层数据流程分析:
智慧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的外部实体主要是系统管理员、任课教师和学生。任课教师和系统管理员通过登录系统来按照不同条件查询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的出勤情况以及向老师或者管理员提交请假申请。同时高级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系统对低级系统管理员进行任免。详情见图4所示。
3)智慧一卡通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第一层主要功能有考勤查看、学生请假、管理员变更和数据预置四个大功能,考勤查看是针对所有身份用户开放不同的查询权限,方便各级管理员对学生的出勤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学生请假功能在学生端体现的主要是学委和学生管理员可以给考勤违纪的同学提交请假申请,而管理员或者老师即可在自己的账号中对申请给予批准或拒绝的回复,学生的考勤状态也会随之改变;管理员变更是针对高级管理员对低等级管理员进行管理和添加的模块;数据预置是在学期开始前对课程、人员信息、时间等进行前期数据预置的模块,第一层次设计如图5所示。
第二层次以考勤查看功能为例,考勤查看功能中分为不同的查询模式,不同身份、等级权限不同。学生管理员可以查看的仅仅是本班的各项数据,条件只有按每个人的姓名查询;教师可以针对自己开设的课程和上课班级查看学生考勤信息;高等级管理员可以通过学院和班级以及违纪情况对考勤记录进行查询,如图6所示。
存在第二层次的主要功能还有请假功能,主要是分为了向教师请假和向学院管理员请假的两个方面,教师和管理员能够看到的审核界面因为查询规则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差异。
4智慧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技术实现
4.1系统技术架构及开发工具
本系统使用B/S结构。
程序服务器端程序使用php语言编写,图表显示使用Highchart技术,服务器端数据库使用sqlserver2005。移动端程序使用AngularJS的Jonic移动端框架和ajax技术。数据采集端使用射频识别技术。在本系统开发中使用RFID标签和读写器代替集成在校园卡内的射频识别模块。
程序代码编写使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一套文本编辑器Notepad++,数据库建设管理使用的是企业级的数据管理软件SQL Server 2005,PC端调试和使用的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网页服务器Apache。
4.2系统开发中的重点与难点
1)系统开发的重点
本系统开发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网站并发访问性能。本课题准备实现的是一个面向整个学校的智能考勤系统,因此,系统应当能够做到在处理大量数据采集终端并发访问时,网站的各个功能模块能够正常稳定地运行,而不出现任何功能上的故障。
②数据处理性能。对考勤记录的查看是本系统所有重点功能中的核心功能,只有效率高的系统才会有老师和学生愿意使用,也就毫无疑问要求系统对数据处理的优化程度有很高的要求。
③网站安全性能。作为一个在高校内使用的系统,因为数据库中含有大量私人信息,一旦数据泄露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开发时一定要保证网站的系统具备足够的安全性,不会让别有用心的人轻易获取到数据。
2)开发中的难点
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以供读到本文的研究者进行借鉴:
①PHP技术同SQL SERVER 2005实现数据对接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以前在开发其他系统时,所有涉及SQL SERVER2005数据库的程序均使用PHPS.3以下自带的mssql函数库,但是由于本次开发过程使用当时最新版本的PHPS.6,所以需要在PHPinfo中添加新的sqlsvr pdo的支持。
②图表制作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在页面上展现图表的数据信息,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在三级级联全部选择结束之后,图表可以根据用户的选项自动生成。开发中选用的是highchart插件,使用ajax技术实现三级联动,但是插件本身使用jquery编写,所以无法使用jquery实现在单页上的生成,在发现自动生成无法解决之后我被迫还是传值给页面,重新加载全部页面调用的文件,虽然牺牲了一点用户体验,但是实现了预计效果。
③运行速度优化的问题。因为系统是面向全校的,所以数据库是由22张数据表构建而成,调用到的数据也是林林总总,在最初开发完成之后,一个班级的考勤数据查询时间达到了10秒之多,会给使用者带来极其不好的使用体验,于是在系统优化时,团队几位成员对所有sql语句进行重写,改为通过为存储过程的方式获取数据,重写之后查询速度已经控制在1秒左右。
④开发移动端程序时遇到的难题。开发时考虑到制作移动端APP,能够更方便学校教务人员和各级管理员的查看。由于团队中并没有能够开发原生iOS和安卓APP的相关人才,所以如果现学技术成本会非常高,所以团队使用了iquerymobile技术去实现,后期因为效果不理想所以改为使用ionic进行开发,在完成大部分功能后由于安全性等多方面原因放了移动端的开发,转而在电脑端使用bootstrap布局,在手机浏览器上也可以很好的使用本系统。
⑤RFID设备购买问题。准备阶段没有发现本地有符合标准的机器,于是在互联网上联系了一家RFID设备厂商购买设备,由于只购置了一台设备做测试用,后期的对接中出现了很多麻烦,包括价格和技术上的一些问题。所以其他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可以找物联网专业的专业人员先行咨询。
4.3系统实现效果
本系统实现的部分功能效果如图6、图7所示,图6呈现了数据统计分析的效果,图7呈现的是移动端部分功能界面。
5智慧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算法扩展
5.1算法扩展的意义
现代高校中,由于图书馆进出借阅、食堂吃饭、浴室洗澡、超市购物等等方面都要用到一卡通,一卡通已经深入到了学生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通过物联网设备可以对学习者的违纪次数、时间长短等反映学习者学习行为特征的数据进行有效记录,如果利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技术就这些数据加以分析,就可以找出考勤数据中隐藏的学生在学习行为方面的特点,可以将反馈出的数据呈献给教师和学校教务人员作为成绩评判、学业预警、学生管理的重要依据。
5.2算法实现的具体实现
本系统的所有前期工作都仅仅是将原始数据进行整合和呈现,并没有涉及相关的数据分析,所以在设计主要功能完成并进行优化之后,开发团队利用数据挖掘和关联性算法针对原始数据开发了数据分析功能模块。
(1)智慧一卡通学生管理系统的数据预处理
本系统由于是面向整个学校的系统,采集次数多,得到数据庞杂,每天产生数据量在百万以上,在总数据库中会有大量的缺失和数据噪声问题。所以在进行学习者信息分析之前对数据进行清洗非常有必要的。LOF算法(Local Outlier Factor,局部离群因子检测方法),是基于密度的离群点检测方法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算法。本项研究使用到了LOF算法对一个学生一节课程的数据进行分簇,找到离群点后将其从所有数据中删除,达到清洗目的。由于网络上并没有使用PHP语言实现的很完整的LOF算法,所以开发团队在对该算法原理深入学习之后进行了PHP实现。
(2)违纪关联规则的研究及算法实现
数据关联规则是将数据集中不同的门类和属性进行分析和归纳,寻找其中的相似之处和关联性,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在关联规则中两个度量是支持度和置信度。它们分别反映所发现规则的有用性和确定性。例如:一个班级内迟到的同学同时也早退的关联规则研究,它的支持度为4%,置信度为60%。这意味着所分析的所有数据的4%显示早退和迟到同时发生在一个同学身上,置信度为60%说明迟到的同学里面有60%也早退。只要这个关联规则是满足最小支持度阈值和最小置信度阈值,那么这个关联规则是值得参考的。找出学生考勤数据中的关联规则,有利于老师优化教学方案,方便学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数据的关联性分析是数据挖掘过程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的过程,关联分析指的是找出隐藏在数据集中发现项之间的关系,Apriori是针对频繁项集进行关联分析的关联算法。系统中使用了Apriori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数据的频繁集,并将结论提供给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以图示供其参考。频繁集,即支持度大于最小支持度的项集。
(3)违纪聚类分析的研究及算法实现
聚类分析是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聚类的概念: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相似的对象类的过程。K-means算法是一种通过均值对数据进行聚类的聚类算法,本研究中使用K-means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簇并进一步分析,得到一个班规定时间内优秀、良好、不合格的学习者总数、违纪次数分别是多少。教师可以根据提供的数据对班级内整体学习者学习情况制定新的策略,教务人员可以根据这个分组数据得到教学质量同教师有关还是和学生有关的一个大致结果。
(4)学习异常的研究及算法实现
本项扩展又可被称为学习者违纪情况的离群点检测,旨在将学生近期违纪情况同历史情况和班级总体情况进行综合对比,当其违纪情况波动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就会在相关模块给对应级别的管理员一个提示,将数据反馈给学院,使管理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校园事故的发生。这项分析依然是使用LOF算法进行的,相较之于数据清洗只不过是将寻找离群点的范围和深度由原始数据扩展到了已经整理好的数据上。
5.3数据分析模块系统实现效果
违纪关联模块实现效果如图11所示,违纪聚类分析模块实现效果如图12所示,学习异常分析模块如图13所示。
6总结
6.1本系统开发中的主要特色
本系统创新性的结合了物联网技术和一卡通技术,在利用物联网设备采集数的同时结合校园服务、教学辅助以及学生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系统设计与实现,可扩展性较强,可以为更多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经验。另外,在开发后期加入了算法分析模块,利用不同算法对学生的考勤进行了聚类、异常和关联三个方面的深度挖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微公益 现状调查与分析
“互联网+”下的微公益强调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做公益,二是激励人们挖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并且通过自己切身的行动,表达爱心,传递爱的温暖。
在校大学生无疑是“互联网+”时代最具潜力的微公益参与群体。一方面,大学生是尚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人,大多没有雄厚的资本或傲人的履历,但他们有为社会更美好之明天的期盼及为之献出个人力量的热情。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庞大,极具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召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微公益,团结更为广泛的公益力量。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现状的多元调查与研究,我们提出相应的改善性建议,促进微公益成为大学生奉献爱心的新渠道。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
(一)相关文献
内容上,近年来国外同课题作品主要有历史发展、高校支持力度、多重价值、可靠性、激励机制等取向。而国内同课题作品中,有的围绕大学生微公益的德育功能、社会化价值,有的则着眼于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倡导大学生微公益的制度化、规范化。
程度上,国外同课题作品往往针对大学生微公益提出一个问题并进行数理分析,通过数学建模等手段分析现状,推出未来趋势,基于此给出针对性建议,或基于研究范围内的历史沿革与现状进行综述。而国内同课题作品往往从大学生微公益的影响、意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侧重于探讨其思想价值与社会影响。
可见,从优势上看,国外同课题作品的数据分析较为直观、科学,能提出针对性建议。而国内同课题作品在文本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深入。
从不足方面来看,国外同课题作品在课题的广度与适用范围方面还有待检验,理论分析不够成熟。国内同课题作品的实证调研缺乏深度,在分析大学生微公益的种种具体问题,以及数据处理的合理性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偏重于对学校开展德育价值的探讨,往往忽略微公益行为与大学生自身的双向影响关系。
(二)总结
为了得出所研究区域内大学生微公益开展的真实情况,我们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设计、实地采访、数据分析等方面力求同国外优秀成果一样严谨、客观,不仅在原因剖析上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而且针对我们的调研结果提出了多角度的新见解,力求在适用于研究区域的同时,对大学生微公益现象的本质问题做出尝试性探索,使之成为适用于大学生微公益课题研究的可靠参考。因此,我们在吸取国内外同类课题长处时,找出其不足,并在我们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为扬州大学的在校学生,根据调查需要,我们从中抽取了部分大学生,所学专业涵盖了文科、理科、工科、艺术、体育等学科门类。问卷发放通过纸质问卷与问卷星平台上的电子问卷两种方式进行,并通过这两种途径进行数据收集,共收集有效问卷314份。所接受问卷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大约为2.7:1,其中男生占26.75%,女生占73.25%。调查抽取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占17.2%,大二占47.1%,大三占29%,大四占6%。在学科分类中,文科类占46.2%,理科类占41.7%,工科类占12.1%。
后期我们还专门访谈了3名普通大学生、3名微公益组织学生负责人及2名微公益组织老师负责人。访谈内容包括普通大学生版:是否了解、参加过微公益、了解渠道、对微公益的看法、建议等;学生负责人版:组织活动的动机、微公益活动基本流程及注意事项、线上线下怎样结合、遇到的问题、项目优势、社会反响等;老师负责人版:对互联网时代下微公益的看法等内容。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扬州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由16道题组成,大概分为基本信息,了解渠道,参与意愿与时间,援助对象,微公益领域与形式,看法与建议等方面。这16道题全由客观题组成,采取匿名方式,要求填写问卷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问卷。除此以外,我们还选择了个案专访法,分别对普通大学生、普通教师、公益社团负责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
三、调查结果
采用自编问卷,包含人口学资料、行为事实与态度、观点、评价三类问题,总共由16个问题组成,问题涉及个人微公益参与现状、参与初衷、个人对微公益的评价与建议等多方面。
四、原因分析
本次调查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对微公益的了解总体程度较浅,丰富个人经历成为参与微公益的重要动机,受助对象以学校及所在地周边社区内弱势群体为主,服务开展间断性较强,并且这一现象在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方面无显著差异性,是较为普遍的共性现象。形成这样的结果应有其主客观成因,以下我们将进行针对性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微公益现状的形成当然无法避免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1.动机存在功利性
调查结果表3表明,虽然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参与微公益是为了社会责任感和实现个人价值,但大多数人会将参加微公益和学金的评定、评先评优等结合起来。此外表2显示,有44.90%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微公益,更有34.75%的学生选择不参加微公益的原因是参与微公益不能带来收入。
据此可知,公益精神和自我提升是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主要动机,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对参加微公益的真正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深刻,带有功利的影子。
2.公益精神缺失
随着社会情形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公益意识越来越淡薄,反而追逐一些浮夸的思想”[1]。大学生处于青年心理成长期,正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个性塑造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认识、审视自我,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但由于不良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某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社会情感冷漠,对他人、社会考虑较少,导致公益精神缺失和参与微公益的活动持续性不足。
3.微公益理念认知不足
从表1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微公益还是有所关注并试着了解的。但也有4.15%的大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微公益,这说明他们对微公益的理念认知不足,表明他们在主观上没有想关注并了解微公益。通^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是否了解微公益与是否参加过微公益活动呈明显正相关,即对微公益了解程度越深,参加微公益活动的人数越多。因此,大学生对微公益的认知亟待提高。
4.怀疑微公益可信度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即使有71.01%的大学生表示稍微了解微公益,也有55.09%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微公益,但仍有人对于微公益存在或多或少的误解,对于微公益的理念与真正所指不甚了解。在大学生对微公益的看法中,可以看到有1.91%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纯粹做宣传、搞形式”,72.61%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提倡社会公益的好办法,给人们搭建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平台,25.47%的学生认为微公益是公益动机、商业动机兼有的一种形式。某些学生由于受之前社会舆论的影响,对微公益持有偏见或理解不清,“部分大学生不理解微公益的真正所指,他们把微公益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活动,认为公益必须依附于物质形式”[2]。
(二)客观原因
除了大学生对各类微公益项目的主观认识不同以外,公益组织、学校、受助方、社会环境等层面都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微公益项目的现况。
1.公益组织层面
(1)公益团队实力参差不齐。
从微公益团队内部来看,大学生负责人社会经验不足、阅历有限,往往一开始对受助方实际需求的了解程度就参差不齐,只能提供单一化的服务类型,不一定能达到受助方的期望。且在项目此后的推进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实时调整项目细节这方面做得不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因为团队成员往往各有所长、观点不尽相同,所以时而出现队内各部门意见难以调和、产生矛盾的现象,从而降低团队凝聚力。
(2)内部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项目团队初期往往能投入很高的热情,而在持续的过程中出现成员纪律散漫、积极性降低等状况。参与频率持续走低、参与程度难以深入等问题在得不到很好改善时,团队内部往往会积累出各种隐患,影响成员的向心力及团队整体实力,甚至于出现恶性循环现象。
(3)宣传力度不强,线上和线下公益脱节。
宣传上不能较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微公益的线上宣传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线下活动,与之产生脱节,线上线下的宣传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宣传力度的低下,使得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公益效果不尽如人意。
(4)公开透明度、真实可信度尚显不足。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团体绕过政府认可的公募机构,自行在网上募款。因此在微公益的推进过程中,存在着募捐主体不明、善款监管不够透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社会评价低下,影响赞助方的资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对项目总体发展的前景预判、大众对项目的参与热情等。
2.学校层面
(1)激励机制不完善。
虽然各大高校近年来为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承担社会责任,相继推出了如规定志愿服务总时长等规定,配以如评选公益模范人物等多种奖励办法,但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校方对学生个人或团队进行公益项目的激励机制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此外,大大小小的院级、校级公益社团及自发性公益团队往往各有各的运作模式,学校常常难以通过统一的激励机制凝聚各个团队的力量,打通院校、社会之间的层层壁垒,为这些星星点点的公益力量导引出一条合适的出路。
(2)未充分发挥学校引导作用。
在大学生接触各类社会信息,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学校方面往往没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培训及跟踪辅导,导致大学生微公益参与者缺少参考意见,迷失方向,影响其能力的发挥。
3.受助方层面。
(1)配合力度有待提高
接受微公益项目帮助的受助方如敬老院、留守儿童等机构或群体,往往曾与多个微公益项目合作过,而微公益项目“小而精”的行动若没有真正改善受助方的实际状况,如募集的资金没有解决受助方的燃眉之急、实践活动没有真正收到受助方所需的成效等,都会影响受助方对原有微公益项目的配合力度,削减信心。不顺畅的沟通很可能加深双方的不信任,从而导致微公益服务的项目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原有的与社区老人聊天庆祝节日的项目很可能变为机械地为老人打扫家庭卫生。这样既浪费了微公益团队付出的努力,受助方的需求又没有得到解决,难以将双方互助的合作持续下去。
(2)利用微公益平台牟利。
值得正视的是,不乏有一些目的不纯的受助方,对参与微公益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有意误导或不良利用,以骗取政策补贴或谋取私人利益。
4.社会环境
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微公益项目的评价往往建立在对社会公益事业整体环境的预判上。但每个参与者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因而社会舆论对其整体现状的评价往往大相径庭。影响大学生微公益的诸多方面,如赞助方的资源支持力度、合作方对项目总体发展的前景预判、大众对项目的参与热情等。同时社会整体信用状况不佳导致公民对公益组织缺乏信任,形成恶性循环。
五、结论与建议
(一)现状及前景推测
总体上,当前大学生微公益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充足的发展与完善空间,优势在于可以初步调动大学生发挥才干,在“互联网+”时代综合运用各类媒介及方法主动创新,为社会公益事业注入活力。但是囿于资源、知识技能、合作程度、评价标准等诸多限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公益项目持续性不高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若这样的情况长期难以改善,可以预见大学生微公益将日渐衰微。为了改善这样的现状,促进大学生微公益在当代获得更好的生长土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各方参考。
(二)改善性建议
1.大学生个人层面的举措
(1)转变功利心态,积极树立公益精神。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处于价值观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自我辨析能力还在继续发展。面ο呱舷呦赂魇礁餮的声音,应有选择性地聆听。对于只顾一己私利、一味贪图个人享受之消极思想可当做过耳之风,不必听从。而对于积极向上、普惠大众的公益性思想,可以深入思考后,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2)主动了解社情,主动参与微公益实践。
在借助互联网平台,可自发组织的微公益活动实践中,大学生不仅能实时了解社会现状,丰富社会阅历,而且能动用巧思,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并可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实情展开研究。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锻炼自我能力。在社会化的实践学习与公益活动带来的正向反馈中,充实地成长。
2.公益团队自身层面的举措
(1)培训及时有效,总结经验弥补不足。
微公益团队成员在项目开展前最好能实地了解受助方,尽可能更多地体验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苦楚、分析他们的困境,从而换位思考,了解清楚他们真正的实际需求。这样在进行内部培训时就能更好地与组内成员分享经验,让成员们尽可能多地了解受助方,产生共情,并在活动前、后都组织恰当的培训和探讨,更有针对性地总结经验,根据受助方的需求变化做好及时调整,促进成员们保持积极性,激发新的活力。
(2)规范组织管理,增强团队内凝聚力。
微公益团队中的大学生各有所长,规范化的管理能够促进大家有序地开展活动,收获更好的成效。并且当团队内意见不一时,有序的讨论与民主的决策能帮助团队解决当前问题,找到新的方向。
在资金、物料管理方面,在互联网公众平台上,财物使用情况的公示、公议是账目透明化的可靠途径,有据可查的透明化财务报告无疑能引入公众作为坚实的监督力量,遏制内部腐败、牟私利等乱象。
3.高校层面的举措
(1)改善激励机制,激发大学生参与活力。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评分权重,评选出投身于微公益的先进典型,并对于成果显著的公益项目及项目参与者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更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公益实践,增强微公益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开展公益教育,营造公益文化氛围。
在鼓励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校园、社会等环境的重大作用,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为大学生微公益实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各高校可依托自身校园网络平台,积极宣传各项公益活动和感人事迹。适时通过高校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公益意识,使大学生更多地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3)整合优势力量,鼓励各团队发挥所长。
高校内部可以适当打破校内社团、项目团队间的院、校层级壁垒,在鼓励各团队百花齐放的同时,适当地组织其形成公益联盟,聚集多方力量携手共行,在遇到一些系统性项目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活动、交流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受助方层面的举措
公益活动是双向互助的过程,活动的受助方能或多或少地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反馈,有感谢、鼓励,也有评价、建议,正是这样的反馈,能帮助微公益团队实时调整,真实地从项目中积累经验,获得成长。除此以外,受助方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其他帮助,让参与者们获得多方面的成长。
5.社会力量层面的举措
(1)评价公正客观,宣传大学生公益事迹。
在社会舆论方面,大众媒体应大力弘扬微公益思想、行为和活动,并根据现状公正地评价,对于微公益活动的不成熟之处,也能给出建议,促进微公益项目的改善,为大学生投入公益事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加强制度监管,与公益团队资源共享。
负责社会公益项目监察的职能部门是微公益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可以与时俱进地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有关制度,加大对非法牟利性质的恶性微公益项目的惩处力度,依法治之,则微公益运作可更加规范化,大学生的参与将会更有制度保障。
经济实力、社会人脉的限制是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的问题所在。若企业、基金会等组织能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寻找合作点,与微公益团队分享资金、人脉,双方就可实现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李雪.大学生微公益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