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年,集团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是重点突出、效果不错。是东方龙集团业务发展的重要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拼搏,我们在东方龙大发展的宏伟蓝图上又增添了一笔重彩。也为促进中俄两国双边贸易关系做出了努力。

回首××年,这一年,我们完成了;这一年,面对整个服务行业的激烈竞争,我们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加强企业管理,加大自主产品创新力度,加快国际合作与国际市场开拓步伐、全面提升服务能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速度和可持续发展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一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公司各部门、各位付出辛劳努力的员工们,离不开中俄两国员工的通力合作、团结一致,在此,向为集团的改革、稳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尤其是常年奋战在服务、经营一线的员工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展望××年,是东方龙集团实现快速发展的一年,纵观世界产业环境,我们既有大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要在管理中提高效益,要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互动,加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快国际化进程,大幅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以公司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回馈股东、员工、客户和社会;以东方龙人积极、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打造“中国服务业第一品牌、世界一流知名企业”的宏伟目标!年是集团发展的关键年,总结年的工作,安排好年的工作尤为重要。××年集团各项工作要扬长避短,再上台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洒店服务要保持强劲势头,大力发展新客源、新服务:

——各项管理将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再上水平;

——巩固中俄传统友谊深化中俄全面合作

——企业文化将着力打造东方龙品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理念;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法科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态势,法律人才培养的规模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国有634所所法学院、系具有招收法学专业全日制本科生的资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法学专业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时由于就业资格准入限制也造成了部分法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艰难,没有在专业岗位就业的毕业生纷纷改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法学这个曾经令无数学子艳羡的专业,完全被遗弃的悲情笼罩着,法科学生面临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达到92.9%,最低的是法学为87.2%。报告还指出,动画、法学、生物技术、体育教育、英语等专业连续三年入选“就业红牌专业”,被视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关注。

一、法科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法科学生在公检法系统、律师行业、国家公务员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单位、行业的就业、创业情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法科毕业生在公检法机关就业的情况

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法律专业毕业生流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但是现在要进公检法系统已经越来越难。就其原因:一是统一司法考试制度实施以后,法院、检察院招收审判员和检察员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允许大四在校生参加司法考试,但是在校法科学生主要是忙于公共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尽管学校为在校生开设很多的案例课和实训课,但是扩招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很难满足法科学生适应司法考试的水平要求,就全国而言,从2002年开始举行司法考试以来,平均每年考试至少有80%的法科学生没有通过司法考试。二是按照现在的录用政策,进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法学学生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法科学生在校期间都忙于司法考试,获得了司法考试后,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公务员考试内容,加上公务员考试又由于报考人数多而录取率低。三是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没有资格报考公检法机关,这样一来,不但造成公检法机关得不到法科人才,还造成法科人才培养的资源浪费。

(二)法科毕业生在律师行业就业的情况

从事律师工作,是广大学生选择就读法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择业驱动力。但是目前法科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就其原因: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律所招聘也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我国目前的律所大部分都是合伙制、合作制,注重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在用人方面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期培养、长效用人机制,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据多所大学法学院的统计,2010届法学本科生毕业后从事律师行业的人数仅占法科毕业生总人数的10%左右。

(三)法科毕业生在国家党政机关就业的情况

法科毕业生可以通过考取公务员进入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和政府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是就业的主要渠道。公务员法实施以后,公务员报考人数增加,竞争日益激烈,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基本上都在50:1以上,个别中央国家机关能达到1000:1以上。法科专业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有专业上的优势,但由于目前公务员招考实行中央和地方独自组织考 试的体制,每个省甚至市、县都有自己的考试科目、考试范 围、考试时间,考试内容并且时间各异,时常造成冲突。学生为获得更多的公务员录用机会,奔命于各地,人为地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和就业困难。

近年来我国公务员考试热度不减,加之各地公务员考试相继出台各种限制性条件,包括诸如考生报考条件须为“985”工程、“211”工程类学校,考生生源地限制等,同时,为了防止考生全国范围内的公务员“赶考”现象,各地政府举行联合考试,即约定在同一天举行公务员选拔考试。在公务员考试难度加大、录取率偏低的大环境下,法科毕业生同样面临着就业困境。

(四)法科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情况

企事业单位是目前最有希望成为法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增长点的行业,去这些单位就业的比例越来越高。但是法科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就业也存在一定的瓶颈现象。一是对于大部分中小型企事业单位来说,使用专门的法科人才对他们来说还属于高消费,毕竟不是他们所急需的技术型人才;二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成熟的法律人才,初出茅庐的应届法科毕业生也很难符合他们的要求。这就造成了许多法科毕业生就业处于两难的境地。

二、造成法科学生就业与创业难的原因分析

法科学生就业遭遇种种困境和难堪,是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一)现实社会的原因

1.法治环境的缺失。法科学生就业具有特殊性,就是指法科学生要想获得完全理想对口的就业工作岗位,就必须充分考量社会中的法治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治需求问题。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治的阴影还存在并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又由于国民素质普遍偏低,法制宣传没有普及群众,法律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观念并没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理念,而且法科类学生就业之特殊性归根结底乃是法律之于社会存在或运行方式的特殊性,科学的理性的法律乃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唯有经济发展形成的商业化和社会发展形成的法治化才是法科类学生就业的理想环境。中国目前缺少一种法治环境是法科类学生就业困境的根本性的因素。[1]

2.对口岗位供应不足。一般认为法学专业直接对口的工作单位是公、检、法等政法机关、政府机构,或到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但由于近年来党政机关持续进行的机构改革和人员精减,此类单位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全国有3000多个基层法院,按每年每个基层法院提供两个就业岗位计算,我国的基层法院每年约能接收6000多名毕业生。再加上中级法院,每年总共大约能吸纳8000多名毕业生。选择去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行业工作的同学,仍须通过司法考试获得从业资格,但极低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仍是困扰法科学生就业的一大难题。[2]

3.法学教育大众化与法律职业精英化存在着差距。现今全国开设法科专业的大学已经达634所,在校法科专业的学生约36万人。扩招以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普通高校法科专业的本科生人数增长过快。除正规法科院校(系)外,还有各种与法科有关的“干校”、函授、电大、自考等多种形式的法科教育,法科教育出现了大众化的趋势。而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仍然是法治国家的法律传统之一,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欲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资格,均须通过统一的司法考试,司法考试的低通过率和法律职业的高门槛,决定了虽受过法律教育的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却并不能轻易迈过这个门槛。[3]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就业、创业方面,法科学生存在着许多自身的原因,比如,法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技能掌握不够,社会实践不够,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期望值过高的就业、创业观念问题,极易导致法科学生的就业困难。

1.就业核心竞争力缺失。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要素,诸如:社会实践能力、公共协调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现和发展的能力、理论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具备。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均需要学生在司法实践中获得,本科四年学制实践机会不足,致使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欠缺。[4]

2.社会资本不足。社会资本主要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个人发展所必要的资本之一。科尔曼在论述他的社会资本理论中曾指出:“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行动能力以及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资源。”社会资本可以弥补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有助于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机会。对在校的法科专业学生,大都没有积极走出校门,获取到律师事务所或政法机关向法律界的前辈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务学习相结合,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导致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面对开放的信息源和多渠道的获取途径,不能得到有利的资讯,弥补信息的缺乏,提高就业的机会,这就是社会资本缺失的后果。[5]

3.盲目攀比,就业观念偏差。客观上,不断扩招、司考难、专业的非排他性、法学教育与人才市场的脱节等似乎都是就业难的合理解释,主观上,摆脱“专业不对口”“非传统法律行业不入”等就业观念的桎梏,将法律人的理性思维、法律精神法治理念薪火相传,成了广大法科毕业生应该正视的首要问题。而伴随法学教育的复苏,法律职业经历着由冷到热,由热到高劣汰转换过快,很多人难以认清形势,学生认为自己以后要从事公检法工作或律师工作的占近九成,甚至面临大学毕业时,许多学生仍保持较高的期望值,希望自己能找一份“专业对口”的法律工作。[6]不但进校前存在着盲目报考,而且毕业后又不愿到基层、到企事业单位去工作,造成就业的挤压困境局面。

4.缺乏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法科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除了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相对不足、招生规模扩大过快和法学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客观因素外,法科学生没有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重要因素。针对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对你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回答中,非常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有7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这一结果与其他类似调查结果都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的认同存在较大问题,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7]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作为法律人才的培养方,政法院(系)在以下诸多方面的问题,是法科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主要原因,比如,盲目扩招造成就业压力,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专业口径单一,缺乏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等,具体表现在:

1.扩招造成就业压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法学本科教育的快速扩张与法律实务部门有限的吸纳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据教育部2011年统计,目前我国共有623所高校开设法学类本科专业,本科在校生数29 万多人。[8]而无论是法学院系还是在校生的数量,都远远超过法律实务部门的吸纳能力。据初步统计,作为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最大需求方,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系统根据自然减员和发展需要所能提供的职位每年大约为2.5万到3万人。[9]而如果再排除其他潜在的竞争者,如转业军人、社会在职人员、其他层次的法科毕业生等,留给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就更加屈指可数了。

2.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法学教育获得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在法学教育欣欣向荣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尤其在缺乏深厚文科学术氛围的工科院校中,法学专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存在的问题相对突出,表现在作为法学教育产品的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且毕业生就业后的专业适应性缓慢。集中暴露了现行的法科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一站式”通识教育,严重缺乏职业教育和法律技能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陷,实践教学过程薄弱。我国不同法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开设实训教学的模式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开设各类实务课程,如律师实务、企业法律实务、诉讼法诉讼模拟等课程;有的学校建立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进行诉讼模拟;有的学校在当地公检法等部门或者和企业、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实践基地,促进学生实践、实习;以司法考试为导向展开教学,在各院校间比拼司法考试通过率以督促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等。然而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法学院校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培养的学生却仍然为许多实务部门所诟病。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某一方面的能力建立与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法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法律思维方式的建立,也绝不可能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或者进行短期的实践、实习,模拟几次诉讼,而寄希望以多么大的提高与改善。此间问题,殊值深思。[10]

3.专业口径单一。我国的法学教育教学正面临着一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法科专业的学生是被按照学校的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培养的。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权,导致了专业结构简单,知识体系单一,人才的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技术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方向,用人单位也更亲睐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必须掌握经济、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和外语等综合知识,只懂得自己的本专业远远不够。[11]

4.学校缺乏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集服务与指导一体化的实践过程。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缺乏专业就业创业具体有效的就业指导,这是法科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高校针对法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还面临就业指导理念陈旧、就业指导的程序设置不合理,就业指导的体系化建设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本位浓厚,服务意识淡漠。服务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环节,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服务的过程中,真正体现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的角色意识还不强。政法类高校为了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种服务,诸如提供各种就业需求信息、举办各种招聘宣讲会、组织就业技巧培训等。但政法类高校固有的行政管理本位思想依然存在,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存在服务成效不大,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虽然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中心职能难以充分发挥,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需求,如缺乏专门的就业培训机构、未能充分有效开展模拟招聘、求职成败案例分析、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就业实习等工作。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人数偏少,学历层次差异大、就业实践经验欠缺,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难以达到就业、创业指导应有的效果。

(2)分类指导欠缺,指导效果不佳。政法类高校法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一般可以分为研究型法律人才、实务型法律人才和辅助型法律人才三类。现实中,政法类高校法科学生希望得到的就业指导信息主要包括:国家各级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选拔政策释疑、法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指导、就业信息及选材标准的深度解析、就业指导心理调适等方面,但现有就业指导内容难以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就业指导应根据毕业生的多元化职业发展目标采取分类指导方式,指导法科毕业生尽早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及专业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高低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分阶段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促进法科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

我国法科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在文科中一直位居倒数第一,其深层原因在于供应与需求的严重脱节,以及对中国法治转型契合度认识不够。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既是中国法治发展对人才之急需,又是解决法科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应当在强化基层审判与检察职能、彰显司法行政的调解、矫正与服务功能,完善企业法律顾问与律师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切实吸纳人才,收到法治改革与就业问题同步解决的双重效果。[12]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应当体现在:强化基层审判职能,吸收法科生到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重点充实基层检察院,完善派驻机构制度,充分吸收法学毕业生;强化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调解、矫正、帮扶与宣传功能,拓展就业之路;激励律师事务所的人才需求,建立律师见习和专业分工制度;充实企业法律顾问力量,严格执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法科学生就业难,难在供求关系不畅。中国法治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法律专业毕业生,当务之急应当是疏通“供”、“求”间的关系。总体方案是:由中央政法委领导,由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以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编制办、财政部联合制定政策,为法科毕业生就业提供规范依据。[13]

(二)职业去向多元化,化解就业压力

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法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排名前5名的依次是:办公室职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法律职员,其他法律助手,法官及助手。[14]最为法科学生看重和最能体现法学教育成就的职位--法官--竟然只能排在第5位,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上述调查结果与著名学者苏力教授的观点相吻合。苏力教授认为,中国的绝大部分法学毕业生并不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职业。他们会到各级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到各类公司企业任职,自主经商,进入新闻传媒界,几乎遍及所有的行业,即使进入法律职业界,除了当律师,哪怕身在法院、检察院或司法局,都不一定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实务,多数只能从事行政、政策研究等工作,更像是这些单位或系统内的行政官员。即使在就业率近乎100%的北大法学院,也只有大约20%左右的法学本科毕业生才真正从事比较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实务。[15]其他非知名高校的法学院的情况也相差无几。如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每年也只有10%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直接运用法律知识的职场工作,而最大比例的学生(40%)进入企业、银行业、保险业等领域工作。[16]

职业去向多元化或者说非法律化是目前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客观现象。法学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能从事各类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职业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而且还可能从事各种非法律职业工作。事实上,随着法学本科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非法律专业工作的比例远远超过了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比例。我们应该顺应时代潮流,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多方面拓宽法科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化解法科学生的就业难题。

(三)探索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模式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必要前提,也是高校加强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高等法学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教育计划之中,从学生进入高校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生涯规划教育让法科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涯规划理念、理论,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法科职业生涯规划重点是需要运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心理测试,明确其今后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机会对职业前景、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按照“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的基本原则,进行正确的职业定位并形成规划方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制定生涯规划方案,首先对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将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进行最佳匹配,职业定位过程中应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确定职业定位后,就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由分阶段的目标组成。如:短期目标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按照规划的时间维度,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4种类型。[17]

(四)加强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实训

具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的全面知识,精通法律和法学原理,了解法学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并掌握它的科学方法论。这是法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规定了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性质,是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解析能力、创新能力、经验知识、信息知识、缄默知识方面。

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须通过实训来完成,而实训的开展应当以本科生导师制的引领作用为基础。本科生导师制度旨在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院办学水平,对开展实训、提高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实训分为以下三类:

1.理论类实训。理论类实训是指通过对理论问题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探讨,在理论层面加深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与认知,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升华。理论类实训不同于日常的专业知识学习,而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反思和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及锻炼学生研究理论问题的思维能力。理论类实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法学文化沙龙、法律辩论、法学论文探讨等。

2.文书类实训。文书类实训是指通过法律文书等常用文书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其撰写方法,明确各种文书撰写要求和格式、内容与写作方法,以及各类文书的特别注意事项,从而规范学生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文书类实训可以通过法律文书写作、社会调查报告撰写等方式进行,将讲授与演练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文书写作对法科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这是由法学的学科特点和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实践中,这一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因此,提高文书写作水平是提高法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意义重大。

3.实践活动类实训。实践活动类实训是指通过各种与专业相关的运用型、实务型、竞技型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专业实践的过程和形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现实化、直观化,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职业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类实训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演练、法律援助、证据调查、甄别与运用等方式来实现。实践活动类实训是学生就业前的一种预习和预演,对增强学生对就业情况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就业岗位的兴趣,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信心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3][5][11]练小勃.法科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院,2007(4).

[2][4][6]朱宁.孙玲玲.崔拴林.法科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3).

[7][17]陈维厚.法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就业质量的视角[j].理论思考.

[8][16]杨晨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咨询组工作组成立[j].中国教育报,2011年4月2日.

[9]李仁玉.张龙.实践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探索[j].当代法学,2008(3).

[10]丁阳东.法学本科实训教学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2年6月(中).

[12][13]汪习根.汪沛.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构建面向基层法治改革的就业新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今天的年终总结大会事实上就是冠亚集团的一次盛大阅兵式---展示大家的工作成果,展望充满机遇的未来。在这里,我要真诚地向各位果断决策的领导,向各位为公司勤勉服务的同仁致以深深的敬意。

众所周知,2003年对于我们冠亚集团有着特别的意义,,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亲眼目睹了公司在一年来的巨大变化,并从内心深处为公司的快速发展而骄傲。

冠亚集团作为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市场是我们的生命线,同时也是检验企业运营实力的唯一标准。事实上,这一切都已得到证明---冠亚城市花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顺利结案,冠盛*国际星城自7月19日登场亮相开始便引发省内罕见的星城冲击波,大型商业地产福州冠亚广场正稳步进入实质性操作,山东济宁近500亩大型房地产项目的成功签约,这一切都向社会、向市场证明了冠亚集团的运营实力和前瞻性决策能力。

有容乃大,无滞则华。要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随时保持一种健康的学习和竞争状态。之所以公司一直在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整体的运营比市场快一拍,而作为员工至少应该跟上公司的运营层面,随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这里,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非常著名的心智读本,名叫《第五种修炼》,其中最突出的观点就是创立学习型的企业组织,塑造企业的远景发展目标,从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一、树立全局观念,做好本职工作

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树立全局意识是首要的问题,现场技术服务也不例外。我认为售后服务工作的全局就是,“树立企业形象,使客户对公司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大化。”最大限度的保,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护客户的利益,是提高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同时也为了及时反馈产品从出厂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以便作出及时改进,使产品更好的满足现场的使用要求。

二、精于专业技能,勤于现场观察

随着钢铁行业的不断发展,耐材也要适应新工艺条件下的使用要求。作为一个技术服务人员,要在现场勤于观察、独立思考、多与现场技术工人交流,对于不断掌握新环境下耐材的应用知识至关重要。能否做好一个产品的质量调研,是衡量技术人员专业水准的标尺,同时也是技术人员尽快掌握应用知识的有效手段。

三、善于沟通交流,强于协助协调

现场技术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一种产品很多时候是由于使用操作不当才出现了问题,而往往不是如客,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户反映的质量不行,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找出症结所在,和客户进行交流,规范操作,从而避免对产品的不信任乃至对企业形象的损害。

公务员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渠道 应聘 对策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型,大学生作为高人力资本存量的群体,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今,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就业渠道中正确抉择、突出重围,是考验莘莘学子的重大课题。

一、网申及其对策

网申,全称为网络在线申请(apply on line),是指大学生通过E-mail传送电子简历或在专门的招聘网站上输入信息、回答问题的过程。网申往往要求应聘者提供个人信息、学历、学校、奖励、工作经验等基本信息,并回答一些开放性问题,信息量大、耗时多、淘汰率高。为了提高通过率,对策如下:

(一)发送E-mail的注意事项

通过E-mail发送电子简历给外企时,应聘者使用Gmail或雅虎的邮箱,这可能会给外企HR留下良好印象;如果是发送给内资企业,应聘者也可使用网易或新浪的邮箱;不建议使用聊天软件附带的邮箱向企业发送简历。

发送邮件时,倘若简历是以附件形式发送出去的,建议在邮件中向写开场白的同时,也把简历中的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进去,并加以编辑,这样个人信息可以一目了然,避免对方因为网络问题无法下载附件。

(二)网上输入信息和回答问题的注意事项

1.个人信息尽可能优秀。一份个人简历能从数以万计的简历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这需要在每一个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要使自己被HR们相中,在符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填写的内容应当尽可能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尤其是要重点介绍自己的实习经验。

2.放松心态,经受考验。网申是一个极其耗时且耗精力的过程。一份完整的网申,少则花费一个小时,多则2~3小时。因此,做一份网申时,中途可起身稍作活动或者听听轻音乐,缓解压力和疲劳,以利于保证接下来的答题质量。

3.认真应对开放性问题。所谓开放性问题(Open Questions),是指由招聘单位出的若干无标准答案的问题,一般会有字数限制,由应聘者根据自身的认识和经历回答。开放性问题会出现在网申的最后一关,是最耗费时间的项目,难度较大。对此,建议如下:

(1)事先做足准备。在回答开放性问题前,大学们首先应当到相关就业论坛和用人单位的主页去透彻了解其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信息,做好充分准备,在回答问题时才能把握回答的方向。

(2)要学会存储资源。在填写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把每道题都复制到word的文档中,然后在word环境下作答,事后才粘贴到网页上去。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许多网站的服务器容量不大,上网高峰期网络拥挤,往往会使辛辛苦苦写好的回答提交失败,又得重新填写一遍,保存在word文档中就可以随时粘贴上去,不用担心网络出问题;第二,各个企业网申的一些开放性问题实际上常是大同小异的,回答亦多有相通之处。只要能事先把以前遇到过的问题及回答保存在word中,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只需稍加修改并复制粘贴就可以了,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二、参加高校专场宣讲会

宣讲会是指用人单位到指定学校开设的招聘主题讲座,主要向大学生介绍该单位的基本概况、人才政策以及招聘流程等相关信息。每年10月到12月、次年3月到4月都是宣讲会的密集期,许多用人单位有选择地进入他们青睐的高校,在学校报告厅中进行专场宣讲。有些用人单位进行现场宣讲和互动,但不接收纸质简历,招聘工作通过网申进行;有些用人单位做完宣讲后,现场收纸质简历,接下来进行简历筛选、笔试、面试等工作;有些用人单位在宣讲后直接进行笔试,随后很快通知面试和签约。

三、参加大型校园招聘会

每年10月份到次年4月份是高校毕业生大型招聘会较密集的时间。大型招聘会一般会在大型场馆举行,分设众多隔间,招聘单位的数目也很可观。各个用人单位租用一个或若干隔间,现场收简历,并可能同时进行简单面试,在招聘会结束后另行通知笔试和面试。

一般来说,校园招聘会有两种运作方式:一是某高校独办或若干个高校联办大型校园招聘会,地点设在某个高校的体育馆里,招聘时间一般从上午8点持续到中午12点。校园招聘会面向所有高校的应届生,但场馆所在地的高校学生一般是免费且优先进场的,而其他高校的学生则需要购买门票并排队进场。大学生平时应建立起广泛的交际网络,只要有好友在场馆所在的学校,不妨借其学生证优先进场,这争取了宝贵时间,赢得了应聘机会,也避免了排队之苦。

二是由社会相关部门或机构主办,租用市中心某一大型场馆举行毕业生招聘会,招聘时间一般也是当天上午8点至中午12点,应聘者都必须购买进场券。

四、考公务员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公务员成为众多学子就业的热门选择,但考公务员是一种机遇和风险并存的抉择,需要谨慎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需要明确自己的性格是否适合这一职业。公务员是一种十分考验工作者心思缜密度和行为细致度的职业,不拘小节的外向性格对此而言是大忌,而处事细致入微的大学生则是十分适合的。

第二,竞争压力太大。如今,考公务员已形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之势,各类岗位的竞争往往是上百甚至上千比一,录取几率比其他行业低得多。毕业生能否承受如此压力,全心全意投入备考将成为考取成功的关键。

第三,备考时间过长,考题难度过大。由于竞争激烈,公务员考试题目的难度日益加大,这必然带来备考时间的延长。找工作是十分耗费时间的,在备考公务员方面投入过多,必然影响其他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成本收益关系是必须慎重考虑的。

五、其他就业渠道分析

1.寻求多方资源

如今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异常激烈,一份工作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父母、亲戚、朋友、导师或者同学能提供可靠的就业机会,一定要积极争取,这不失为最便捷、效率也最高的择业方式。

当然,公关成本可能相对较大,这需要考虑工作岗位所带来的收益相对于关系成本是否划算。而且,还要权衡这种安排好的工作是否符合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待遇期望、地域偏好,等等。

2.关注内部信息

有些用人单位会直接跟特定的学校或学院单独联系,专门招聘所需专业的学生,针对性很强,录取率极高。这类信息一般会通过学院、辅导员及班干部等渠道在内部流通,毕业生在外四处奔波投简历的同时,也别忘了这些内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