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开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19

[中图分类号]TP277;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依据国家现有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应用网络管理进行动力环境监控设计,可以用开放式的操作系统进行软件平台控制,以成熟的工业计算机为硬件进行方案设计,集中监控系统网络结构,及时处理设计问题,同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不断展望监控系统发展。

1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基本概念设置

随着通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分布广泛的通信基站维护管理水平也逐渐提高,传统的分散式以人工看管为主的监控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网络发展需要,通信设备的集中监控和管理是大势所趋。

通信基站设备一般由传输设备、交换设备和动力设备组成,为了确保运行环境良好,要对空调、传感器、防火防盗和环境检测设备进行合理设计,主要就是对通信局、高低压配电等多种设备环境进行参数、图像和声音等遥控,从而实现通信局的少人职守或者无人职守,亦可达到通信设备集中管理、集中维护的目的。

在和通信技术发展相互适应的同时,要提高对通信电源设备的维护管理,提高通信电源供电质量和供电系统的经济性,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优势,使管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网络结构设计,二是数据采集和处理设计工作。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让人们高度关注技术和设备,导致基站内设备越来越多,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来弥补设备和程序繁杂、易出错的不足,以便减少人员用量和劳动强度,同时可以通过监控问题报警技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信基站动力系统结构

动力设备集中维护、统一管理的基础模式决定了监控系统结构上多个级别分布和计算机监控网络系统。重新对系统结构进行结构设计,可以采用信号采集结构设计方式。主要网络监控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基于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交换监控,另一个就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监控,从而最终实现对监控系统数据通信、数据交换的管理工作。

监控系统网络结构是由运行维护管理模式决定的,考虑维护体制的平衡过渡以及兼顾监控系统发展灵活性的目的,应用最广泛的动力环境就是对监控系统三级网络汇接工作。监控单元是监控网络的基本元素,结构上是一个分布式的微型采集控制系统,前置机接收来自智能设备的数据信息,经过处理和综合分析,可以按照系统通信协议要求进行数据传送,这部分信息可以详细进行设计结构上讨论问题。对于监控站的通信网络收集和处理要进行信息处理,同时监护基站动力设备运行情况,对于监控中心本地网络动力监控系统要能够进行最高级神经系统处理,要对整个监控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管理。

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处在较大规模城市通信网的覆盖范围内,市区内部基站彼此之间交通很便利,设备也比较先进,运行也比较稳定,可以由市局网管中心进行统一维护和管理工作,于基站进行三级网络监控,结构上符合大多数本地网维护体制。

3 监控中心软件设计管理流程

监控台要建立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上,使用VB与VC作为发开平台,其中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设备就是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可以接受客户端请求,存放相关的报警信息、参数配置信息、现场采集数据以及操作维护记录,还能够实现业务台访问等功能,此外,数据服务器还负责系统维护、控制、分析、统计等功能。

首先,监控中心软件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系统,采用多模块监控设计方式。其中最主要就是监控模块,对于远程设备进行报警,管理模块就是提供对系统人员、权限和数据综合处理方式,另外是查询模块,维护和管理人员对设备运行,进行系统管理流程,然后是报表记录模块。最后是自诊模块设计,监控系统故障在系统设计和测试阶段是无法排除的,要进行长期使用才可以,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可靠性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可使用自诊功能进行判断。

其次,通信协议设计,这是监控系统的基础工作,通信部门为此专门设计了通信协议参考标准,在这个系统中可以使用通信部参考协议进行实际工程应用工作,以保证系统运行效率,使通讯协议可以交换进行。监控单元软件控制主要就是运行程序问题,要合理完成对于采集、控制和协议转换任务分析。要在功能上和规模上进行一定取舍,采用功能性方法对监控单元软件进行具体实现和描述工作。从技术角度上讲,这种转换要实现非常复杂,因此要对智能设备进行合理协议设定,要进行完全控制和针对性模块分析。

最后,加强对被监控设备故障的诊断和对故障点数据分析,可以很好地对故障变化进行原因分析,对故障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很好地统计电源设备、故障次数、故障种类和故障分布情况,另外,可对电源设备进行供电影响分析,提供预防措施和维护管理方案。对设备耗电量进行合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提出合理方案设计。

4 结 语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在进行移动基站监控系统设计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传感遥控技术等先进技术保证各项通信数据传输采集、分析处理的准确性与高效性。另外,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硬件与软件设备的兼容性,以最终保障通信基站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正常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子林,任卫东.基于VPN技术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电源技术,2013(1).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创新科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128-02

1科学技术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作用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的关键作用。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核心动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新的经济利益增长点,需要减少对其他要素的投入来换取实现的经济发展,而科技带来的对生产力的推动也是其他相关因素所不能企及的;另外,科学技术对于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具有重大的作用,为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的双赢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与此同时,这也是集约型发展方式的重要内涵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在国际竞争白热化、经济发展速度快速的大背景下,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唯一的选择。要想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能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程度以及趋势,它是建立在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保证产业安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以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为动力和前提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在生产部门的普及应用一方面促进了传统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另一方面,也使新兴生产部门得到了新的技术支持,促进了新兴部门的创立和发展。这样的变化带来的是巨大的发展前景,社会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国家社会的产业和劳动力结构得到有益的调整,资源资金的配置得到了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不断改革和向高阶段的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造成的,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从而平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首先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生产设备更加轻便和微型,方便迁移。

2 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局中的作用

2.1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是人类发展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科学理念,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节约型和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发挥这一理念的先导作用。首先是党和政府发展观念的真正转变,准确把握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依靠科技创新的理论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的保护,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企业发展观念的转变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制定长远的发展方向和计划,确立依靠科技创新 获得产品成本的降低和生产利润的提高以及与环境的双赢方针。科学技术的创新不仅是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更需要全民的参与。通过多种多样宣传活动的开展,启发鼓励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科学方法实现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调动全名自觉应用科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从小处着手改变。

2.2体制保障的构建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上来改革和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创新。突出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构建适合科技发挥功用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体制,健全科技创新发展体制。从微观方面来说,要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微观体制,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引导企业重视创新研发和科技发展;利用适宜的微观体制推动企业单位与专业科研部门的合作,使技术创新的产业得以发展;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科研和管理部门,吸引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加强与外界的合作。

2.3实施体制的完善

体制的创新是发挥科技作用的重要措施,实施机制的健全也是重点需要注意的。新管理运行机制的健全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从微观转向宏观的管理和由直接管理到间接管理的方法。科学技术的推广机制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现实生活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与应用的脱节是对科技创新的浪费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对科技推广机制进行不断地完善与改革,以便推动科技创新各环节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此外,还要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的情况下,努力吸收和创新,以掌握核心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法制保障,保障相关政策的落实。

人才对于科技的创新与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关注人才在科技中发挥的作用,始终铭记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积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健全在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鼓励机制,同时支持高校等教育机构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好后备人才队伍;扩大人才的视野,重视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的信息收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改革分配机制,鼓励人才的科技创新。

3结论

总而言之,创新科技对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每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小平.资源节约技术进步机制的选择与培育[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

[2]孔欣欣,王奋宇.科技创新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劳动友好型”产业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0(4).

[3]陈庆修.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可发挥无限潜力[J].经济管理,2010(12).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文化;软实力

一、概述

软实力这一词语,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来的。所谓文化软实力指的是在经济、社火活动中以人为主体的蕴含,并通过人们的活动整合和显现出来的一种综合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质和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能量。在当代文明社会,文化软实力对于一国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实际上,科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科技和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科技与品牌——中国创造

我国品牌工作应该形成层次分明、纵深配套、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的新格局,应该形成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体系;应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中介组织辅导的工作模式。

科技品牌的出现击中了我国品牌工作中的一个要害。一是,长期以来我们把品牌的评价工作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这是本末倒置,我们应该花大力量放在品牌的培育上,这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心和着力点,内蒙古培育科技品牌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精心培育名牌的好典型;二是,我们现有评出的品牌中科技含量所占的权重很低,缺乏核心技术,这就是我们走不出处于产业链低端怪圈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三是,我们要建设一个创新型的国家,每年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都十分巨大,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把礼品、样品、展品转化为产品,甚至是名牌产品,一次做好,一次就做成功,一次就做成名牌产品,这也是我们科技类企业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培育科技品牌为他们树立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四是,当前,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是技术的专利化、专利的标准化、标准的国际化,已经成了很多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路线图,跨国公司力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拥有了制定标准的话语权,说白了,就是掌控了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同时又取得了同行的认可,站在产业的制高点上,造成对生产和贸易有利的态势。

三、科技与环保——绿色革命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世界人类的共识。

环保产业是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但在我国还是一项十分幼稚的产业,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的健康的需要,发达国家的产品开发方向已发生重大变化,“绿色产品”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生态利益至上”的观念已深入到每个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采用无废技术”被提到战略高度,高新技术向环境科学领域渗透已成为一大特点,而且科学技术的物化时间大大缩短。日本电气工程公司开发了一种污水处理的小型装置——“三相流动式污水处理装置”,它是以聚乙烯醇作为载体将微生物固定化,放入曝气槽内流动,进行污水处理,该装置特点是污水与微生物在流动层中接触,效率高、小型化、自动化、费用低。

由于绿色产业中大量使用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而且大量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领域和行业,所以在各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兴起和发展将极大地改变世界市场。可以预见,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业,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企业经济发展的出路。绿色革命的兴起,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四、科技与经济发展——核心动力

在当今的社会里,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动力。以印度的经济发展为例,独立后的印度每一届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的经济,都不断地强调高科技所带来的巨大作用。正是由于印度通过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积极地开发人力资源,才为科技的迅猛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才保证了印度的经济在近十年来内都有7%-8%左右的高速增长。所以说印度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产业是维持本国经济增长“灵魂”。

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近些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一直注重以房地产、汽车、装备制造业和基础设施为发展重心,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造成投资效率低下、产能过剩和分配结构失衡的严重后果。

另外,国际竞争进一步激烈、资源环境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也快速上升。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科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之路,使中国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口均衡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的社会形态转变。

五、科技与国民素质——伟大工程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第4篇

本文分析了服装市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结合服装产业现状和市场发展趋势,对推进服装市场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服装市场;问题;对策

近20年来,国内服装产业初步摆脱初级加工和代加工模式,开始走自主品牌之路,而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渐在国际服装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服装产业遭受到很大冲击。在我国,近年来,因其独特的自然、人文及经济发展环境,使其成为了国内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重要服装市场之一。但是,服装产业市场的发展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因素,再加上国内经济下行、工业复苏乏力等问题,使服装产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1]。在今后的发展中,服装市场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振兴老工业基地等机遇,充分挖掘内需市场,加快自身结构调整,推动服装市场的科学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一、服装市场面临的问题

1.后劲不足

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外服装市场巨大需求拉动和政策推动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服装产业发展上确立了自身的优势。但近20年来,的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购买力不强。同时,北、上、广,以及深圳、浙江等沿海城市在服装产业市场的发展上势头迅猛,形成了强大的服装产业集群。与之相比,服装产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

2.缺乏竞争力

总体来讲,服装产业水平还不高,在品牌的谋划、投入、开发上都存在短板,缺乏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服装文化品牌,致使竞争力缺乏。同时,由于多年来服装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发展顺利,“红利”充足,对服装市场的开发有所忽略,没有针对性对市场进行品牌研发、开发、推广等,使成为服装市场发展“被遗忘的角落”。

3.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与其他地区相比,地区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且复苏乏力。服装产业受经济发展滞后的直接影响,在国内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如当前服装市场的流行时尚元素其发源地都在南方,且由南向北流动。但是,因与南方相比,在气候、消费者体型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致使服装流行文化无法满足的市场需求,在这一地区,缺乏富有特色、符合消费需求和习惯的服装产品。

二、推进服装市场发展的对策

虽然的服装市场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难题,但是,在服装市场发展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抢抓政策机遇,活跃市场,开发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推进服装市场科学发展的关键。

1.开发区域特色品牌

在市场经济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的研发、确立与推广,对服装企业、行业、市场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力和推动力。服装市场要发展进步,必须通过品牌的突破与带动,树立旗帜,注入动力与活力。

(1)实施名牌战略由政府出台政策,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创名牌、推名牌成效显著的企业加大倾斜力度,实施政策扶持。借鉴先进地区服装产业的发展经验,实行龙头带动策略,重点扶持重点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提高品牌影响力以及区域竞争力、行业竞争力,并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带动区域企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区域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2)深化供给侧改革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服装产业的相关改革,引导企业加快工艺改进、技术创新,鼓励服装创意设计发展,加快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着力促使全区域服装产业由低价低质的低层次发展实现到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的转变,充分挖掘消费市场的内需潜力。

(3)创建特色服饰文化文化是推动品牌创建、引领消费潮流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统筹与规划,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和消费市场需求特点,构建特色服饰文化。通过举办有影响力的时装会、品牌展销会、服装设计大赛、时装模特大赛等方式,打造服饰文化创建的平台和载体,持续扩大影响力。同时练好“内功”,引导服装企业或服饰创意行业与专业高校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抓好创意与产业的对接,为服装产业的创新提供源头活力[2]。针对特点,以及消费人群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抓好服装设计,扩大市场占有率。

2.加强设计与市场的对接

当前,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双创”,各服装设计专业高校和相关机构不断加大对服装设计的人、财、物投入,创新成果丰硕。与此同时,有的服装企业囿于人才和技术的限制,在服装设计上有心无力。对此,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二者之间加强牵线搭桥,实现研发与生产的对接,将研发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服装设计方面,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做到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引领市场潮流。为此,要深入把握的服装文化规律与本质,立足区域,以全球眼光科学预判服装市场发展的趋势,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3.培养专业化队伍

一个行业的发展强大,培养专业人才队伍是关键。当前,服装产业已不再是满足人类生存和社交的基本需求的产业,而是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艺术印迹,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和创意已成为服装产业的核心动力。这就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引导各服装企业认识到人才队伍对于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的重要意义,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大力激发专业人才的潜力和活力,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三、结语

当前,服装产业面临后劲不足、竞争力缺乏和经济发展乏力等问题。对此,首先要大力开发区域性服装品牌,并发挥其对产业、行业的带动作用;其次,要在服装设计方面下功夫,推动服装设计与创意向生产力的转化;最后,要注重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为服装产业的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凤霞,蒋子正.服装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5-18.

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范文第5篇

高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就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利用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它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用全过程处理模式,以达到减少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实现了从“排除废物”到“净化废物”、“利用废物”的过程,从而达到“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

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高技术的支撑和推动,高技术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循环经济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先进的载体。在形成与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销售、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中,尤其是在后处理系统,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水、材料的循环利用,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等环节中,高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不可忽视,环环有创新,链链需技术。高技术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为: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生产率,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零增长转变;可以显著地减少废弃物排放,从设计源头就考虑材料的再利用,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变,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具体来说,比如:

在减量技术方面(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

我国人口占世界21%,但人均石油占有量仅是世界的1.8%,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到2010年,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已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将煤气化后制成合成气,再由合成气经“费―托合成”生产汽油、柴油,或利用先进的“浆态床一步法”工艺大规模生产甲醇(代汽油)或二甲醚(代柴油)清洁燃料,将可有效缓解我国面临的油气资源紧张局面。

在再利用技术方面(如燃煤工业锅炉改造技术等)

我国在用中小锅炉约50万台,平均单机容量只有2.5吨/时,设计效率为72%~80%,实际运行效率65%左右,其中90%为燃煤锅炉,年消耗煤炭3.5亿~4亿吨,节煤潜力约7000万吨。通过实施以燃用优质煤、筛选块煤、固硫型煤和采用循环流化床、粉煤燃烧等先进技术改造或替代现有中小燃煤锅炉(窑炉),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燃煤工业锅炉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节煤3000万吨,燃煤窑炉效率提高2个百分点,节煤1000万~1500万吨。

在资源化技术方面(如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我国的农业生产每年产生大量秸杆,其中可用于能源的部分相当于1.8亿吨标煤,约为200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14%。以村镇为单位,采用高效秸杆气化技术、液化技术、高密度化技术等生产高品位能源或用于小型发电,可有效改善农村用能效率,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减少秸杆直接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由以上事例可见,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高技术已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围绕循环经济开展重点领域的高技术产业化工作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把自身置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把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

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二是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三是对生产和生活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四是对生产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扩大环保产业和资源再生产业的规模,扩大就业。

上述四大特征要求大力发展废弃物的回收与处理适用技术;要求大力发展高附加植、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要求高新技术向污染处理和资源再生产业扩散。它的最终要求是使利用再生资源的经济效益高于利用有限的初次资源的经济效益。按照传统的“单程式”的技术范式,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重于工艺的革新和全面提高资源的技术利用效率。而循环经济要求在这一切的基础上,用系统观的思想,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从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实行全过程控制。循环经济要求用新的思路去调整旧的产业结构,要求用新的体制激励企业和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高技术产业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范式,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以替代技术类的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和嫁接

21世纪物质的合成与制造将面临的挑战是:利用分子自组装合成具有特定性质的有序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研究物质形成与转化过程中的化学本质和规律;揭示分子的运动规律,预测新分子的生态影响,用以指导新物质分子的创造;开发物质合成、转化的新策略和环境友好的新技术体系,实现新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物质的可控制造;设计高效、环境友好和低能耗的生产工艺。鉴于传统产业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最为突出,发展高技术就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降低原材料消耗、节约能源、关键合成技术和专用化技术等问题。

用高新技术促进技术集成 创建绿色生态产业链

所谓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即开发传统产业在关键点的粘结技术,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资源在生产全过程中得到高效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生态产业链系。

鲁北化工企业集团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家以一种产品的废弃物作为另一种产品的原料而循环生产的化工厂,成功地推出了“年产3万吨磷铵、4万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6万吨水泥”的装置。该联产装置把磷铵、硫酸、水泥三套装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生产磷铵排放的废渣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硫酸用来制磷铵,硫酸尾气回收后制取液体二氧化硫用于生产溴素,废水封闭循环利用,四种产品同时连体而生,形成了一个无“三废”排放的良性循环。在中国和世界上首家实现四产品联产,实现了零排放,创出了产量高、成本低、效益好、无污染、低能耗、清洁生产的新路子。

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原子经济性”

“原子经济性”(Atom Economy)的概念是美国Stanford大学的B.M.Trost教授在1991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高效的化学反应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成目标产物。原子经济性可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对于一个化学反应,如果所使用的所有材料均转化至最终目标产物中,则该反应就没有废物或副产物排放。这种反应的效率最高,最节约能源与资源,同时也避免了废物或副产物的分离与处理等过程。因此,它是化学反应的理想目标。

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原子经济性有两个途径:一是对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的改造技术,二是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绿色化学的理想一方面是实现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要求原料中的每一原子进入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的“零排放”,并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另一方面是生产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不产生环境污染。21世纪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应走绿色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由分子水平去研究、设计、创造新的有用物质,直至完成其工业制造与转化过程的全程目标,最终实现资源的生态化利用,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依靠系统化技术对传统产业战略整合

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多产品联产通过多种产品的联合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和能源进行科学的分配来生产不同产品,或者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对副产物进行充分开发利用,都可实现多产品联产。产业共生将不同的产业、行业耦合在一起,通过共同生产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将具有耦合效应的产业配置在一起,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废弃物的生成以及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带动传统产业 提高工业化水平

信息科技与其他高科技相比,是其中最成熟、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极强的渗透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十分广泛的应用性;二是能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从而全面扩展和加强人类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在循环经济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循环经济来说,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首先要以现代的信息手段对资源输入的量与质进行监测并获得翔实数据,才可能保证生产的输入量最小化;同时,也应以现代信息手段监测废弃物,使之达标排放。从广义看,信息技术是所有高技术产业中最成熟、最具渗透性、产业化程度最高、唯一能与信息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相结合的高技术,只有信息技术才能通过信息化改造其他产业(包括传统产业)从而使整个经济根本改观。

依靠高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遵循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我们在依靠高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围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重点领域高技术产业

以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化、建筑、建材、造纸、信息等,把在以上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实施重大专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突破瓶颈制约。在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中打造出核心技术,以核心技术为基础,形成集成技术群,将循环经济产业化做好、做强、做大。

加强对行业的规划引导和宏观调控

鼓励相关行业修改产品设计、使用规范,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协调行业关联政策,如制定钢铁企业电力上网的合理政策和价格体系,允许钢厂利用余热、余能、剩余煤气等建自备电厂;制定和完善冶金炉渣等用于建材行业的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激励政策,加快以重点行业、企业为核心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加大对工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科技投入

如共性节能技术、节水技术、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生态材料技术、生物催化技术、废弃物的处理、再生资源的利用技术;节约能耗和物耗,污染轻或无污染的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材料使用寿命,研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特别是废家电、废电池、废电脑等废物的再生技术;开发各类预测模型,以确定经济效益与循环率、资源再生费用以及产品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研究新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产业和不同生态链的合理性及稳定性。

充分发挥高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和循环经济产业中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