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建筑;策略

1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传统建筑材料是现代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代建筑设计多会运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理念。在建筑设计中为了突出建筑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传统建筑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材料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现代建筑发展中,多会受到世界范围的影响,每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开始变得相似。为了使现代建筑能充满人情味,就需要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把建筑与历史文化向结合,表现出当地的文化。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性,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建筑材料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让人看到建筑物有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传统建筑材料构筑现代建筑,把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能够让人们有双重的视觉体验。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选择传统的建筑材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节省建筑的成本,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可以让人多接触大自然,达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就是多以土、木为建材,使中国传统建筑有一定的韵味。在传统建筑材料中还有青瓦、红砖、石头等,这样传统建筑材料都取自于自然,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在现代建筑中,能够传承传统建筑材料,让人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建筑融于自然中。传统建筑材料除了具有一定的物理属性,它还蕴含一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能够联想到古代的文化。传统建筑材料包含了传统文化,让人们可以在建筑中寻找历史的足迹。

3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传统建筑材料颜色给现代建筑增添美感

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主要分为固有色和人工色两种。传统建筑材料中的青瓦、石头都是取自于自然,这样材料具有当地的一些特色。人工色是对材料进行加工得到想要的颜色,比如红砖、在建筑上雕刻各种图画,每个朝代在建筑上的风格不同,能够体现地域色彩,把传统建筑材料的颜色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可以改现代建筑增加美感,使建筑看上去更庄重、有历史的韵味。

3.2把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把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变现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建筑材料的形态指的是它的尺度、形状、比例以及各种组合方式。传统的建筑材料讲究一定的黄金分割比,可以使建筑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传统建筑材料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形态。苏州园林就是典型的自然形态,主要采取一些纯天然的建筑材料,对这些材料不进行修饰或稍加修饰,着重表现自然美。人工形态主要是通过改变建筑材料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形态。比如故宫中大殿前柱子上的浮雕。把传统材料应用到现代建筑中,可以展现不一样的美感。比如福建土楼,用土、砖累积组成,把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组合。有很多旅游景点都是按照古代的建筑风格,把古代的建筑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中,比如楚河汉街,铺设青石板路,利用现代技术让人们体会到传统文化。

3.3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材料质感的结合

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材料质感的结合,质感是指物质表面的材质、质量带给人的感受。建筑材料的质感会给人带来直观的感受,让人们可以根据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有不一样的感受。材料的质感也有自然质感和人工质感之分。传统建筑材料中大多都是自然质感,选择一些纯天然的材料进行建筑设计。比如长城,长城的台阶都是由自然的石块组成,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建成长城。在现代建筑中,人们多采用人工质感的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比如把石头进行抛光或者在玉石上进行雕刻。材料在材质上大有不同,不同的材质可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视觉体验。传统建筑材料多是砖石瓦块,整体的质感是粗糙的,让人看到之后有一种亲切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现代建筑的材质是光滑的,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精致的。把传统建筑材料的特有质感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让现代建筑有传统建筑的韵味,让人们可以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比如北京798艺术区,就有很多现代与传统建筑材料结合的物体,通过现代简约的形式,把传统建筑材料有的质感散发出来,进而引发人们的共鸣。

3.4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要对传统材料进行创新,这是当前现代建筑设计发展的趋势。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运用现代技术把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设计,把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体现在现代建筑中,摆脱传统建筑材料的局限性。随着高楼大厦的林立,在城市建设中多是采用水泥钢筋、金属等建筑材料,利于施工。但是现代建筑材料缺乏人情味,体现不了当地的特色。人们可以把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进行结合,通过融合的方式,既体现现代材料的时尚,又体现传统建筑材料的文化。以新材料为主,传统建筑材料作为辅助,体现建筑的时代感与古典感。把传统材料与新工艺技术相结合,这样能够满足大众的需求,把传统材料采用新的工艺技术,整个质感上发生变化,使传统建筑材料旧貌换新颜。通过现代技术,弥补传统建筑材料的缺点,促进建筑的整体发展,把传统文化以建筑的方式呈现给人们。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把传统建筑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把传统美玉现代美进行结合,使建筑风格变得耳目一新。在应用中要保证传统建筑材料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手法保证现代建筑中的质量,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君,余瑛.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14(14):71.

[2]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6,5(2):48~50.

[3]赖德霖.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J].建筑学报,2012(5):1~5.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元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建筑元素包含了浓重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仍然被广泛借鉴和运用。这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指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符号、形象或风俗习惯,是中国民族特色建筑最精彩、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其内容特别丰富,主要包括有形的技术符号、材料、风格和无形的空间氛围。传统元素具备了四个特点:1、装饰性。传统元素首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体现出其装饰的作用。在古代建筑上,多有彩绘和石兽,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2、功能性。传统元素总是体现出强大的使用功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把瓦排列成曲线形,构成坡型屋顶。这是为了增强其排水性。3、思想观念性。故宫上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等瑞兽,象征了吉祥和威严。故宫大规模的采用红色和黄色,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4、特定历史性。在中国,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建筑内容、思想和风格。对建筑元素进行辨析,可以鉴定其所产生的时代和所包含的历史意义。秦汉时代的宫殿和陵墓讲究组群,主体是高大、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而汉唐的宫殿和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廓舒展,空间尺度大;佛寺、石窟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1]。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包含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其物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体系,相应增加石头和水流的应用。不过由于各地风情不一,还出现了窑洞、土楼、碉房等其他体系。2、多采用统一整齐的规划。传统建筑多注意保持对称平衡和前后顺序。目前故宫、传统四合院、孔庙和大多数的古代寺院都是这种规划。3、建筑中注重因地制宜。古代建筑突出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山水的分布来决定建筑的规划。如阿房宫,长城等。4、形成规模的建筑群。在村落的建筑中,古代的同族多把院落建筑在一起,形成建筑群。如乔家大院、康百万庄园等。5、注重对符号、材料、构件和色彩的配合使用[2]。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是:以周易的阴阳说、老子的有无相生和儒家的天人合一说为理论基调,在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周围环境的融合,形成体现等级深严的建筑。此外,还加强对山水自然的崇尚因素,注重依山靠水。

三、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化建筑中的运用体现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对传统建筑符号元素的运用。

建筑符号代表了建筑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建筑符号才在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化与建筑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建筑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筑体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借助建筑符号,来传达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形成认同[3]。在现代建筑中,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因素,设计一些具有传统和现代意义的建筑符号,不仅更好的展现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正是这类建筑中的典型。“鸟巢”的外形是圆形,“水立方”的外形是方形。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大的地位,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古代钱币造型是圆形方孔。圆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贴近自然与合家欢乐的思想。方形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城、宫殿和民间的房屋都是方形的。所以“水立方”的外形也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格局的特点。此外,与“鸟巢”相比,“水立方”更体现出女性般的柔美。两个建筑一圆一方,一个阳刚,一个阴柔,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大的震撼,更运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

2、对传统建筑空间元素的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主要是内向的外封闭型。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最能体现出这种建筑风格。通过对围墙的拦隔,将居住的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了隔离,通过房廊空间的桥带作用,把屋内屋外空间连成一体,满足了对空间的需求。在具体的建筑中,可以通过对路径、影视墙、植物、假山和水池的改变,来对空间的具体大小和视觉大小进行改变。这种对空间设计的方式正好体现出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的建筑中,L型建筑的设计正好具备围合结构的理念,不仅体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还满足人们对发展空间的需求[4]。在现代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中,不仅运用了现代的空间构造的技术,还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园林空间构造思想,在对假山、喷泉、竹林、雕塑、道路和绿地等场景的设置中增添了科学和人文的因素,使得小区空间更加层次化、立体化。这种方式不但改变了生活的环境,而且也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3、对传统建筑材料元素的运用。

传统的建筑材料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记忆。白灰、竹木材、石材、青砖和青瓦是常用和常见的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的文化类建筑中,经常用到。将传统材料和现代建筑方式与现代材料进行有效地结合使用,不仅能最大化地发挥材料的建筑和美化作用,还能使建筑显现出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和时代感。比如,北京香山饭店,以灰白色为基础色调,多采用竹木等传统材料来装饰建筑内部,不仅使其具有民族性特色,还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新型创意[5]。洛阳师范学院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多采用青砖构建,呈现出古朴古色的景象,不仅体现出洛阳独特的古都文化特色,还创造出和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色调。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外立面上都存在了大量的青瓦。这些青瓦不仅能遮阳蔽日,还使建筑的外立面变得丰富多彩。这种设计把传统的材料和现代的需求进行了有效地结合。

四、结语: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更需要加大对传统建筑因素的采用。这不但能促使我国的建筑发展更具特色,更能使传统建筑的理念思想和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黄柯,申晓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地域性表现[J].城市建设,2010,(22):40-41.

[2]朱晓春.传承与创新――现代中式建筑“九间堂”引出国际论题[J].建设科技,2010,(19):34-35.

[3]朱琳,宋磊.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2-54.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现代建筑;传承;创新

建筑有其自身的历史思潮,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古代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古代社会文化的缩影,十分珍贵。科学的古建筑设计研究需要从社会地位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从我国传统文化在传统建筑中的渗透,来研究其在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创新,也就是说,现代建筑设计可以根据文化特点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建筑物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建筑材料能够充分的展示建筑形态,材料肌理、颜色、质感等,都是影响建筑设计特性的因素。随着不同时期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形式也发生了发展变化,新材料的出现对传统建筑材料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这也迫使传统建筑材料不只存在于传统建筑当中,更应该寻求能够适应现代建筑设计的新途径,从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1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主要类型与特点

利用砖瓦和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大的特点,它决定了中国传统建筑所具有的结构形式,使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性。除了砖和木外,传统的建筑材料也有土、石头等其他材料,下表记录了这五种材料的特点。传统建筑材料通常来自大自然,能够体现人和自然最简单、最和谐的关系。将传统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既能够继承传统的文化,又能够协调自然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两者和谐共处。我们认识传统的建筑材料,除了参考它外观的物理性,还要了解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这些都有助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情感联想

2中国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形式

2.1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现

对于材料的加工,有些运用的是天然的材料颜色,有些是利用了人工着色,前者叫做固有色,后者叫做人工色彩,一般情况下,由人工处理后,其与自然的颜色有一定差异。比如说传统的青砖黛瓦,在进行烧制后,不仅有红棕色,还有灰棕色,如果抛光或做其他处理后,颜色就更多了。在自然界中,传统建筑材料多种多样,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同种材料,颜色亦有不同,这点和人工材料具有较大的差异。将天然的材料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能够表现出材料自然的美。在建筑中可以利用色彩对比来表现出材料的自然色彩,表现出色彩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2.2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

通常,材料形态主要是指材料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将不同形态元素组合,能使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差异;材料配比恰当,能够提升材料强度,从而提高建筑的稳定性,传统建筑材料通常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材料,人工材料则是人工合成加工而成。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例如园林设计、民用建筑中的砖雕装饰等,能有效改善建筑设计的形式美,具有艺术感。在校园设计中,利用砖瓦材料,既可以挖掘出人文气息,又可以按现代设计手法梳理材料肌理,使得校园中渗透出一定的文化底蕴,并呈现出新的风貌,砖瓦循环使用也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与运用

将传统的建筑材料与现代的建筑材料组合使用,例如,将水泥、金属、玻璃等与木头、砖瓦、土石等的新老材料相结合,是创新运用的基本手法。通常新型材料冷峻硬实,给人疏离感,与传统建筑材料有效结合后,建筑空间通过材料对比,表现出温暖、时尚、人文的建筑特征。同时,建筑形态也可得益于新老材料的搭配。传统材料自然特征较强,但与先进工业加工技术相结合后,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材料的纹理和色彩,甚至改良创新为新兴材料,如陶板,使传统材料在保存自身特点外,焕然一新呈现出另样风貌。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也累积了大量的经验,这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现代建筑的风格,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审美感观。现代建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运用传统材料进行专用空间的设计,或者,传统材料作为整体空间中的部分点缀。现代空间加入传统元素后,人们在使用功能之余,可以感受到传统人文的魅力,使得建筑更加个性化。

4传统材料与现代美学结合

为了既满足现代建筑的风格,又体现传统建筑材料的特色,就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美学结合,也就是说在进行创作实践中,要将传统审美与现代美学观点相结合。传统材料在设计之前要进行美学评估,在现代建筑设计应用中,要符合现代艺术思潮和审美观。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既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思考,在其他领域也具有借鉴和战略意义。

5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运用的意义

总体来说,传统材料已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建筑设计中来,这是我国乃至有历史底蕴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馈赠,是一项珍贵的财富。传统材料形式多种多样,蕴含丰富,题材宽广,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我们为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感到自豪,更应该努力的将这些传统元素传承发扬光大。当然,现阶段,还存在为了体现传统文化而生搬硬套使用传统材料的情况,最终不仅不能够展现出建筑的特色,反而使建筑失去了魅力,甚至贻笑大方,却也引人深思,例如清华大学徐腾博士研究的河北保定“他奶奶的庙”。因此,我们在使用传统元素时,是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其改造运用,表现出时代与文化特色。同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建筑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且多种多样的。我们对国内建筑遗产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本身就是一个有挑战的课题。作为中国建筑师,既要了解自己的传统,还要努力吸收世界建筑的优势,这是更大的挑战。但我们应该致力于让中国的特色建筑文化发扬光大,也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6传承创新与展望

传统材料与现代设计手法有效结合,能够创造出格调高尚且特征明显的建筑。恰当运用传统元素并不容易,更难的是,我们在运用的同时还要考虑诸多的其他复杂因素。古今结合从来不是粗暴组合,我们在探索美好的基础上,也要回溯过往,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古今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7结论

现阶段,新结构新材料以及新技术,不断被探索和应用到现代设计与建造过程当中来。使用传统建筑材料,既要尊重现代建筑具有的文化内涵,也要满足建筑逻辑严密的使用功能,因此,需要寻求适配的多种模式。在这个背景下,传统材料依赖于其所自带的底蕴,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和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特色个性的建筑空间,是建构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新结构新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传统材料更加快捷方便的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来,而传统材料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运用新的设计理念以及先进技术,继续发展和演变,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现代建筑,给建筑艺术魅力添上浓墨厚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罗唯强.论传统材料在现代装修设计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1):106~108.

[2]袁烽,林磊.中国传统地方材料的当代建筑演绎[J].城市建筑,2008(6):12~16.

[3]于澎.传统建筑材料在当代华景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罗卿平.寻求传统建筑材料的再生之路———对青砖魅力的挖掘和发展[J].华中建筑,2006(3):70~73.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技术;低技术;传统建筑材料

1 引言

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并协调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环境舒适的居住生活的要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是21 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建筑技术是在传统建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生态学方法为平台,综合运用建筑物理、材料科学、建筑设计、气候学等学科知识,同时积极吸收现代高新技术,形成的一门建筑系统工程技术。与传统建筑技术所不同的是,生态建筑技术更加强调高效、低耗;高技术、低污染;高附加值、低运行费;以人为本,贴近自然,环境友善,舒适健康,为人们创造一种协调、平衡的人工生态系统,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

2 生态建筑3个技术层次

生态建筑所涵盖的技术主要包括高技术、低技术和适宜技术,其中低技术主要强调生态建筑采用乡土技术,使用当地材料,注重地域气候,更多的是被动应对自然环境。高技术生态建筑也不是简单地利用现代技术和新材料,随意地进行建筑创作,而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高新技术,以高信息、低能耗和自调节性的设计,创造适应地域气候环境,具有节能特点的生态建筑。而适宜性技术生态建筑则是发掘地域建筑的精髓,应用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和新材料相结合,并根据当地条件和现代生活方式,创造最符合生态理念的建筑。其中适应性技术也就是常说的中间技术。

和其他两种技术相比,低技术具有较强的地方性和传统性,多“因地制宜” 地应用于小规模、一般性建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因其创新性较弱,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常常被人们不屑一顾。对于经济落后,现实物质基础条件差的亚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解决建筑问题,利用“低技术”的办法,即立足本土,走乡土化的道路,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 我国传统低技术生态建筑观

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观。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等方面均蕴含了生态精神。民居在选址上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具有上述特点的自然环境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小气候┆。

中国“风水术”也恰好暗合于当代设计中的生态建筑学概念。风水术实质是以选址为准绳,对地质、地文、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和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和选择,并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措施,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风水术理论的基本取向,也特别关注于人―建筑―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宅居环境的经营,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天道,以自然生态系统为本,来构建宅的人工生态系统。

4 我国传统的低技术生态建筑

4.1 传统低技术生态建筑实例

北京四合院是传统民居中的典型类型,在实际使用中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院落空间深入分析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等问题,具有良好的“微气候”调节能力┆。同时,院落还是居住生活的中心,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场所。

蒙古包也是中国传统游牧民族的主要建筑形式。蒙古包的围护部分主要由围毡、顶毡、盖毡及系绳等构成┆。因为蒙古包的围护部分与它的结构是分离的,所以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时加厚或减薄。制作材料就地取材,木材、羊毛毡、鬃毛围绳和带子等都来源于草原生活。蒙古包便于建造和搬迁,非常适宜游牧生活。蒙古包是低技术生态建筑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4.2 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及其生态性

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土、木、石、青砖等。

4.2.1 土材料

在许多地区,土是很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一般有夯筑和土坯砌筑2种施工方式。材料本身的保温隔热性能优良,当建筑物废弃后不产生废料,泥土直接回归自然。其缺点在于,过多的开采会破坏植被,建筑的寿命相对较短,而且一般只用于低层建筑,由于泥土特有的性质,建筑采光不宜做大。

4.2.2 木材料

在特定地区,木材是容易取得的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山区和林区。木结构的房屋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分布最广,使用最多的建筑。由于木材使用方式的影响,其作为维护结构的厚度一般较小,因而在一般的传统居住建筑中其保温隔热的性能并不是很好,一般都通过建筑形式的调整达到居住舒适性的要求。木建筑寿命相对较短,防火是木结构建筑需要十分注意的问题。木材是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报废的木材自行降解,回归自然。

4.2.3 石材料

在某些地区,如湖南西部山区,石头比较容易获得。其加工稍微困难些,但与相同厚度的豁土砖墙比较,石头的保温隔热性能要好些,其耐久性也比较好。建筑报废后,容易处理。其不足之处在于,一般的砌筑条件下,比较粗糙,采光通风难以考虑。

4.2.4 青砖

青砖的保温隔热性能比普通黏土砖要好,其寿命较长。

很多情况下,传统居住建筑混合使用上面几种建筑材料,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有的底部用石材砌筑,上部用夯土筑或土坯垒积。还有的外部采用青砖,内部采用木结构。

4.3 传统生态建筑低技术的当代转换

传统的生态技术怎样才能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得到合理应用,是本土建筑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建筑形式是千百年来积淀的结果,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被逐渐遗忘在城市之外。我们需要寻求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在当代建筑中借用和转换的方法,将乡土建筑完全功能型、自发式的形式呈现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融入审美取向和形式结构的艺术与功能并重,主动式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又要保持与其的距离,表现出创造性。这牵涉到对传统形式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

传统建筑技术在许多经济落后地区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传统工艺已经失传,不利于古代遗留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我们需要吸收传统生态建筑就地取材的优点,尽量运用采集运输便利的材料作为建筑和营造环境的原料和装饰元素。同时,继承传统建筑多年积淀,业已形成的一套建筑手段与技术,因为手段与技术同材料及建筑环境的关系极为紧密,继承可以是在去粗取精的前提下进行,对原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做相应的修改,从而为整个建筑的过程、最终效果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要求服务。

5 结语

当代我国的低技术生态建筑多出现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及农村地区,如在新疆、陕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运用土技术和低廉材料的设计方法也被大量推广应用,其结果使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

甘肃省毛寺生态试验小学┆的设计与建造遵循了舒适的室内环境、能耗与环境污染的最小化、造价低廉以及施工的简便与可操作性4个基本原则,蕴含着大量基于传统土生窑洞建筑的,值得生态建筑设计借鉴的生态元素。学校基于当地气候特点,经济和建筑资源水平,大量采用夯土、茅草、土坯砖等地方传统建筑材料,充分利用本地富足的劳动力,通过传统的建筑技术建造而成。这种就地取材、造价低廉的可再生建筑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目前我国的很多地区都是值得推广的。

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满足了不同方面的需求,因而都会在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对某种技术的接受与否同所在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可能对节能减排与技术的进步有所贡献,合理利用原有的低成本、低技术,同样可以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低技术、低成本并不代表低效率,在现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低技术的合理应用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海鹏.浅议生态建筑的三个技术层次.山西建筑,2004,30(21):21~2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古代建筑材料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文化寓意;审美

一、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分类

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符号学,简言之就是研究符号理论的科学,它研究事物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变化、发展规律及符号的各种意义。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符号的存在,比如声音符号在语言符号中存在,图像符号在一般符号中存在,建筑符号在设计符号中存在等等。

符号是人类彼此之间的一种约定,在这类约定中,某种物质的结构形态被约定为代表某种事物。在建筑符号中最复杂、含义最丰富的体系之一就是建筑符号。我们可以将建筑符号总结为人们对建筑特征的抽象化或者形式化,使这种建筑特征更容易被掌握、接受和理解。

建筑符号千差万别,可以将建筑符号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图像符号

符号发生的基础是建筑的图像符号以某种和对象酷似的特征,它反映形象和内容“形象相似”的关系。物体所能引发的含义一向被中国古人所重视,北京的天坛就附会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总平面暗喻地方之说,采用近似方形,圜丘为了象征天体采用的是圆形平面,石台及栏板的构件数为了隐喻天的阳性均采用的是阳性数字(奇数),祈年殿三层檐层层向上收缩,檐瓦自上而下隐喻的是天、地、谷物,采用的颜色是青、黄、绿三色( 三重檐瓦片于清乾隆十七年即1852年被改为清一色琉璃瓦),殿内的四根龙井柱用来比喻四季,12个月是由12根金柱代表,12个时辰由12根檐柱所象征,金柱和檐柱共计24根,用来隐喻24个节气。我国传统建筑的梁架所雕饰的龙图形是用来象征着辟邪和富贵的,瓜柱与各个架梁间的雀替点雕以花草的纹饰代表吉祥。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种图像性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因为在所有几何图形中,圆是唯一没有遭到线条破坏的图形,所以圆形象征着圆满、美满和统一。“月门”在这里就有两个层面的象征,一个是在形式上象征着月亮,一个是在理念上象征着“财富”和“金钱”。“瓶门”在建筑含义中因为“瓶”与“平”同音,因此“瓶门”有平安的意思,“瓶门”不仅在功能上满足空间隔绝与方便进出的需求,而且在美感上达到玲珑有致的要求。

(二)指示符号

建筑的指示符号反映了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因果联系。例如:面包房店面招牌上的面包与店内销售的货品有因果联系;又如酒吧里不停向外射出的镭射灯和充满激情的音乐与酒吧里的内容有因果联系。同样,在很多建筑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指示性符号,例如宾馆房间的门牌号,或者是商场中的指示性标牌有因果联系;表示工作状态的灯光与工作状态有因果联系。

(三)象征符号

《周易》符号观中的“象”被台湾学者张肇祺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卦爻符号系统,即周易的象征符号系统层次;其二是卦爻辞、缘辞象辞符号系统,即周易的辞的符号系统层次;其三是即乾坤文言传、缘上下传、象上下传、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等十大传,即周易的义理符号系统层次。在《周易略例》的“明象”中,王弼对这三个符号系统之间的关系做了19点规定,阐述了语言、符号与象征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道出中国传统象征哲学真谛的同时,表达了中国古代有关语言、符号与思维的思想。

从以上的分析看得出来,建筑的象征符号与指示符号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形。上世纪60年代崛起的后现代的多元化建筑就是运用建筑符号形式与内容间的约定于象征关系创造出来的。建筑符号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受众者的一定行为是被建筑所提供的功能和空间性引导的。当然,历史环境、背景也是影响这种行为的重要因素。时代不同,建筑所面对人群的价值观和生活状态也不同。建筑功能乃至形象所传达符号意义的改变都会被受众的改变、受众行为方式的改变所推动。

二、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内在特质

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多种多样,其营造方式与思维方式又及其复杂,因此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总体来说,传统建筑符号有用物质代替抽象概念的,就是人为的赋予其很多意义;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诉诸感官也是传统建筑符号的特点;还有一些姿势动作、线条、图形表达、图像、视觉图符、象征图符、形象符号、造型图画、古意的星星月亮太阳、黄道十二宫、一些斑驳,痕迹、包括人们的意愿都可以归纳总结为传统建筑符号的特点。

传统的建筑场所也适用于这些对传统建筑符号的解释。古代建筑法则全古代匠人们建造建筑时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与文化地理、自然历史、社会学以及民俗学都是密不可分的。尽管随着时空变迁,许多“意义”已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变都还有其特定的意义与图像根源;而所有的建筑符号都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界面来传达意义。

三、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一)建筑材料的符号表达

想要将文化延续,将人文情怀表达,传统的建筑符号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就是再好不过的表达方式。传统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象征符号,青砖、青瓦、竹木材和石材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传统建筑材料。建筑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改良,用于现代建筑之中。对传统文化的最直接表达、对他们历史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将传统建筑材料用于现代建筑之中。尤其是旧砖旧瓦,每一片都似乎有自己的生命同时又在诉说着历史,这种感染力在现代建筑之中是极度缺乏的。

(二)建筑形式的符号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在现代设计中时,主要是在建筑形式或者建筑细节之中表现的。

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是理性的对称式构图,它由屋檐、墙面和基础组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是不同的,西方古典建筑更注重的是建筑的立面构图,而中国传统建筑更加注重的是建筑的屋顶设计。于是屋顶的形式就变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飞翘的屋檐、优柔的屋檐曲线以及各种各样的屋顶形式,使得中国传统建筑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通过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提炼、变异,使得他们变为现代建筑中的符号。

(三)建筑色彩的符号表达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甚至连建筑中的色彩都有着渊源的文化,由于中国皇族受“礼制观念”的制约,每当我们看到“黄”“红”时就会不由自主的将颜色和他们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联想起来;但是在我国江南地区,老庄和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所以在江南建筑中出现的色彩多是以“黑”“白”“灰”为主的素色调。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和特色,因此各个地区的建筑色彩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回族的建筑多以白、灰相间;藏族的建筑多是以红、白相间。

于是色彩也变成象征符号,因为每一个色彩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色彩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了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在现代建筑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颜色这个象征符号,更好的诠释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更好的将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戴志忠.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