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检验专业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范文第1篇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将医学检验专业的所有课程划分为六大类课程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通识课程包括高教部规定的所有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又称基础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临床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学科,它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专业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卫生检验概论、临床生化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输血学等。选修课程,除了学校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选修课和医药类选修课以外,还建议开设医学文献检索、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外语、医学科研设计、细胞病理学检验、床旁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试剂盒研发、实验动物学、检验核医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检验专业的特色,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最低学分。实训课程即实习课,应统计出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课程设置

2.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2.2设置临床见习期

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2.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

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3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4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建议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深对物理理论的理解等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2]。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物理学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通过对一些高校的调研以及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却有一定下滑趋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手能力差,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内容陈旧及考核模式落后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些在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因此,分析影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原因,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使其更加有效发挥其教学价值,一直是理工科院校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课堂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的“教”与“学”的活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是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因此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均会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学”的主要问题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一般流程是由实验指导教师先介绍和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等,然后由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从学生“学”的角度而言,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实验预习态度不端正,预习报告抄袭严重

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实验前一般都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完成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一方面可以提前使学生对实验有一定了解,从而在有限的课堂实验中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在课堂及实验操作过程中加以解决,进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但是,由于学生对实验预习的认识度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预习报告基本上是草草了事。

实验原理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理实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环。它包括知识原理、装置原理及操作原理三方面内容。然而大多数学生在预习时抄袭课本中的实验原理,甚至不加以理解原封不动的照搬书本上的文字,忽略了重要的实验原理图及公式,或者实验原理图上丢三落四,对公式推导过程不理解。说明学生在实验预习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认识程度不够,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实验操作,得出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就算完成完成了本实验,觉得实验预习没有必要。学生这种错误认识不仅会养成敷衍了事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而且还会影响实验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

1.2 实验主动性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差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很多学生习惯了中学的被迫学习方式,动手能力差,在大学物理实验过程中就不知所措,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主动意识薄弱。认为实验与所学专业关联不大,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适用,觉得做实验就等于在浪费时间,容易产生“应付对待”、“依赖老师”及“消极应对”等错误认识。

1.3 实验数据处理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较大

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处理的好坏是实验考核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其重要性不可忽视。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由于实验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无法达到一人一台实验设备或小班授课的要求,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考核比较困难。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得到了实验数据,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就万事大吉,对实验数据的处理重视程度不够,随意性较大。

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教”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当前,大学物理教学一般采用预习、实验、写报告三步来进行[3]。大学物理实验教师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注水式”教学模式:实验课前,老师实现安排好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仪器;课上,老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中的实验项目运行每次都按部就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违背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标。

2.2 教学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

实验教学内容绝大多数是经典物理的实验内容,每年的实验内容变化不大,并且主要以验证性、模拟性及纯测量性实验为主。实验没有充分体现出与现有科技的联系,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实验课的兴趣及积极性。另外,全校所有学生做的实验内容均一样,缺乏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区别,降低了实验与专业的联系,缺乏针对性。容易让某些专业学生觉得实验与本专业无关,降低了对实验课的重视度。

2.3 考核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性

现有的实验考核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上实验及数据处理三部分。老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评判给分。但是,这种落后的考核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实验预习过程中,老师只能看到学生文字性的实验预习报告,无法对每位学生预习程度进行评判,仅仅根据字面上的完成情况来判断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实验过程中,由于学生多,师资力量不足,往往采用大班或中班形式授课,教师无法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进行考核,也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实验结果作为实验过程的最后考核之一,有的老师过于强调了这一步,往往忽略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实验教学的改革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3 改善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建议

针对以上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实验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改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3.1 提高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学,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其次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队伍。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实验教学最好的催化剂。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应从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在教学中要结合物理学发展史有目的的讲解几个著名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结果和历史沿革,增强学生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认识。另外,让学生意识到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与科技、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实验的兴趣。例如,在《测定不良导体导热系数》的实验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为什么北方家里的暖气片要使用金属材料,盖大楼所使用的外墙保温材料为什么使用泡沫材料或多孔材料,这些均与材料的导热系数有密切联系。

3.2 注重大学物理理论知识及专业与实验的相互关系及衔接

高校开设大学物理实验与大学物理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物理理论知识与实验的衔接关系,尽量不要出现“大学物理实验先行,理论知识滞后”的现象。理论知识先行,有利于提高非物理专业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巩固,避免大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实验出现“两张皮”。

对于非物理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应充分结合各个专业的特征,有选择的进行实验项目,尽量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需的目的。一方面,加强了专业与物理实验的联系,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学生对非本专业知识的理解障碍,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热情。例如,电子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对于本专业学生,可以压缩力热实验的比例,适当加大电磁学实验的难度,增加光纤传输技术实验、液晶电光效应、示波器的原理及使用等实验,加强物理实验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联系;对于化学专业及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选取物理实验中与化学、材料科学联系密切的一些领域,如热力学实验 (不良导体的导热系数的测定,固体、液体比热容的测定等),材料学实验 (磁滞回线的测量,介电常数的测定等)[4]。

3.3 完善和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教师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建立合理科学、准确有效、具有可操作行的考评办法及考核制度,发挥考核对实验教学的推动作用,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及教师的教学热情,是提高物理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

对于学生而言,建立和完善的日常实验操作成绩考核及期末实验综合考试考核制度。日常实验操作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三部分成绩。期末考试测评包括可以通过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可以考核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结合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建立和完善学生测评及专家组考核的制度。学生测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将学生对上课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满意度进行测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判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合适、授课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专家组考核采用听课形式进行测评,通过专家组对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及反馈,不仅可以起到考核授课教师的作用,而且还可以让授课教授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不足,积极改进,对后期的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 结束语

大学物理实验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加深对物理理论的理解等方面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大学物理应在提高大学物理实验认识度、更新实验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建立和完善教师与学生的考核制度上进行改革,以适应目前的知识更新趋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斯骅,等.新编基础物理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於黄忠,倪新蕾.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16-18.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范文第3篇

对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构建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便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探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构建,进一步实施,使得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构建思路如下:

1.1强化基础实验教学模式

对基础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培养。一方面,对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改善。在基础课程实验方面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验证型实验,主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训练的掌握;第二层次为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第三层次为研究创新型实验,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改善传统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内容而忽略实践教学内容的现象,增加实验项目教学环节。另外,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避免单独使用传统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的融合教学,使基础实验教学更具有效性、科学性。

1.2对临床检验技能训练进行强化

强化临床检验技能训练,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强化基本检验技能训练,要强化训练临床检验基础的基本技术内容,增加血液标本采集训练、微量吸管训练以及各类液体试剂的配制训练等,使学生的基本检验技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强化临床岗位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临床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以及微生物学检验等检验技术的训练,为学生临床检验技能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1.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进行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之前,需要构建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即为“学院(学校)部系(附属医院)教研室(科室)”三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对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其一,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主要是医学检验课程的掌握程度,侧重知识的运用能力。其二,能力测试,重点评估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估学生在医学检验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考核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关考核制度,按考核制度设置严格执行。

1.4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构建

在实践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构建督学督导制度、质量标准制度以及教学检查制度,以此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在构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方面,涵盖了《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技能考核与评价体系》等[6]。定期进行实践教学检查,以此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性。另外,全程监控实践教学各环节,使实践教学的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2.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效果探究

2.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是青年教师的临床技能、业务能力要加强培养提高。在对教师实施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更加规范实验带教教师的标准化操作水平。增强教师教学责任心,形成了优良的教学意识,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的整体工作水平、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2.2学生综合素质方面

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基本操作、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操作水平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在自身专业领域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方面得以充分锻炼,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

2.3平台构建方面

充分实施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改革教学体系,有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实验室实践技能操作,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在参与开放式实验室(在保护生物安全基础上)操作学习过程中,让优秀的学生参与教师自主设置的科研课题,可使学生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为培养医学检验专业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教学质量;教学理念

想要提升医学检验教学质量,就需要根据教学现状建立起完善的专业教学体系,在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医学检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医学检验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专业教学逐渐取得一定成果,逐步形成了各种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在医学检验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定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中心进行射线教学。医学检验教学的目标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生对医学检验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进行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培养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在不断实操中适应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提升使用熟练度。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升其教学质量,必须要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和存在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前进意识,使其在不知不自觉中就会按照要求前进,进而可以降低走弯路的概率,提升教学效率。

二、提升医学检验教学质量实施策略分析

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升此专业教学质量,就需要在师资、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专业特点来确定教学方式和内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进而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提升师资管理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医学检验这种与临床联系密切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具有的作用更为明显。就现状来看,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教师大部分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自身学历比较高,在教学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美中不足是其为医学检验专业的比较少,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时不能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密切联系。教师在对临床技术操作以及联创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时,就会略显不足,缺乏引导性和示范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针对这一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医学检验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进行专业人才的招聘,通过制定高薪和高福利等条件来吸引社会上各相关专业人才加盟。另外也可以聘请当地医院专业医师进行兼职授课,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对原有教师的培训,为其提供各种进修机会,加强医学检验专科学习。或者是学校经常组织医学检验教学研讨会,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以此来增强教师对医学检验专业掌握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确定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性的重要因素,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针对这的一点教师可以选择PBL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与传统“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还是实际效果的获取上都具有一定优势。例如在学习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用PBL教学模式,首先教师确定本课需要研究学习的几个问题“与生物化学有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哪些?”“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是什么?”“目前正在探寻中的心脏疾病生物化学标志物还有哪些?”等,以此为教学“导火索”催动学生不断去学习。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访问,比较分析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哪种更好。通过比较PBL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截然不同。它具有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特点。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教学法以传授知识为主。PBL教学法则更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践教学,探索新的实训教学体系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实验室工作,实践性教学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调整实验教学中内容陈旧、技术单一的验证性实验项目。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不断改革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过去,实验教学多采用板书、挂图、显微镜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活动,现在我们将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入实验室,如多媒体一体化骨髓细胞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细胞和细菌和图像标本中辨认,并和教师互动交流。从采集标本、标本制作、涂片染色、镜下判断等系列过程,均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充分体现;开展病案讨论,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实验诊断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尝试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临床检验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如一个谷丙转氨酶高的血标本,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哪些疾病会出现增高,应排除哪些影响因素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方法紧密联系临床,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参考文献】

医学检验专业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创新、加快发展、全面提高的新阶段。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主的实践性临床二级学科,其目标任务、工作模式和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较大的差异[3]。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不断探讨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律,重点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检验医学人才中的价值。本文从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和实践出发,探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1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性学位、学历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相结合。以检验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娴熟的临床诊疗和临床检验操作技能,特别是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一定的临床创新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与医患沟通能力为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将临床实验诊断与临床诊疗相结合,满足临床检验诊断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检验医学人才,即培养“能看病的执业医师”。其职业需求性是区别于科学学位的显著特征[4]。

2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2.1规定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条件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检验医师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要求,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5]。由此可见,对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的本科专业和学历应进行严格要求,只有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的五年一贯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才符合报考条件,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应限制报考。否则,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制度障碍,难以实现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应明确规定报考条件和招生标准,以免学生误填、误报。

2.2严把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临床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侧重于临床理论、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过程主要在检验科和部分临床科室轮转训练。因此,只有医院检验科或从事实验诊断的相关科室的硕士导师才能依托临床医疗资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临床实践平台,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顺利进行。

2.3转变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培养理念

从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目标看,临床专业实践培训是其培养的生命线。由于我国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同时也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导师,不少导师仍然受到科学学位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认识不到位,仍然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思想,往往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水平,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观念决定教学行动,观念影响培养质量。因此,招生单位应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上岗资格培训,让导师们充分了解《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并可定期考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方法和培养质量。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条件的设置上,可加大临床实践技能考核的权重,适当降低毕业论文研究水平的要求,从制度上正确引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突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培养特点,保证培养质量。

2.4推行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报考条件、毕业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总体上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高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但二者的目标都是通过严格、系统的临床实践培训提高受训者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诊疗能力和临床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即培养高级临床应用型人才。因此,临床实践训练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训练方式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点,为“双轨合一”提供了可能性。为了不断完善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从制度上有力推动了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条件相衔接,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能够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证书和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不仅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的重复培训,节约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学生同时获得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6]。因此,“双轨合一”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获得了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成为了检验医师培养的又一重要途径。

2.5合理选择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

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虽有国家的指导性培养方案,但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还应加强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和提高。目前,许多招生培养单位都设置了专门面向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系列基础理论课程,除政治理论、外语等公共课程外,其他临床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针对性较强,需要导师指导研究生认真选择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需求和实用性强的课程,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以生化、免疫、微生物、血液、病理学科的实验性、应用性课程为主,如“生物芯片技术”“免疫组化分析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电镜技术”等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临床实验诊断技能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2.6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临床实践训练计划和考核标准

临床检验诊断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为临床疾病诊治提供实验诊断依据的实践性学科,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临床疾病的诊治技能不可或缺,但涉及相对较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能生搬硬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首先在临床轮转培训科室的选择上,应选择血液科、肾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等与临床检验诊断密切相关的内科科室进行轮转学习,重点训练研究生的临床疾病诊治思维和诊疗技能,开拓临床视野。同时,还应轮转与临床检验诊断学相关的病理科、输血科、核医学科等实验性学科,学习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临床技能和工作模式。其次在临床训练考核标准上,应探索建立一套适合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的标准,临床学科应以“三基”和临床思维考察为重点,本专业的技能考核可以临床实验操作考核为主,强化临床动手能力和业务素质训练,突出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专业特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2.7突出临床科研特色

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须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才能毕业。立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检验匠”的培养,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科研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又能够通过科学研究总结规律、解决临床上的疑难困惑,并指导或调整临床实践的能力尤为重要[7]。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3年培训期间,33个月必须在临床轮转实训,有利于发现临床问题,为开展临床科研提供了便利性。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紧密结合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和需求,选择、设计毕业课题,注意课题研究深度适宜,不能过分追求创新性和理论研究意义,可突出科研工作的临床特色和实用价值。

3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3.1招生面临的生源问题

目前,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生源主要为五年一贯制医学检验本科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以前者为主。但2012年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调整为四年制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现行的《执业医师法》和《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相关规定,五年及以上学制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可作为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仅限2012年12月31日前入学)[5]。这就意味着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不能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能报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虽然是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质生源,但绝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工作,报考的生源数量非常少。因此,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即将面临生源匮乏的严峻问题,值得检验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3.2临床轮转训练的时间分配问题

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检验医学科的培训内容与标准,并轨后的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训时间应不少于33个月,其中11个月为临床专科训练,22个月为检验医学科的专科培训时间。笔者认为这种时间分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是比较合理的,但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生源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讲,他们缺乏的恰恰是临床诊疗思维、技能和经验,一年不到的临床专科训练似乎是“蜻蜓点水”,略显不够,能否适当缩减检验医学科的培训时间,相应延长临床专科训练时间值得探讨。

3.3基础理论课程和科研训练与临床轮转实训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