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企业竞争力 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由供应商卖方主导变成了顾客买方主导,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激烈化的特征。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变化压力,企业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 又能整合利用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基于共赢原则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在此情况下,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便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竞争环境, 提升企业竞争力, 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继而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本文在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和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境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它强调的是一种网络式管理,目标就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保证成本最小化。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博弈。原有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企业物流的博弈对立发展到企业物流经营的共生。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促进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它涉及各种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以下的基本思想:

1.供应链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的战略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具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基础之上的管理,它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各个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高度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各节点企业集中精力培养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负责优势责任, 使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管理和信息优势得以集成, 并通过有机的协调来共同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实现链上各企业利益最大化。

2.供应链管理强调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管理

为使供应链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供应链必须建立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链上企业在主动地关注整个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同时,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业务伙伴关系得到了强化,变过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业务伙伴,这主要体现在共同解决问题与信息共享等方面。即供应链管理强调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管理,链上企业要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 再由核心企业进行信息总集成, 保证节点企业在实时状态下获悉与己有关的信息, 同时进行快速响应来满足用户需求, 保证供应链管理准确、高效的要求。

3.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开发

只有链上企业本身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才会持久。所以,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的形成不能以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代价,应做到能够借助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形成,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保证供应链组织在管理、运作上的高度集成与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质量、高柔性、快速响应、低成本以及整体效益最优的共同目标。

二、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品或者服务, 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以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统计上表现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所谓“使自身得以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 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 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统计上表现为长期具有较高的盈利率)。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物流流通时间, 加快交货速度, 增强企业竞争的时间优势

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节点企业信息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消除由于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从而使链上企业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形势, 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即时供应, 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作出的反应尽量接近实时及最终消费者, 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 加快交货速度, 保证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响应,大幅度地缩短从订货到完成交货的周期,实现即时生产、即时交货和即时配送,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2.供应链管理可减少库存, 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的成本优势

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体合作和协调,从而实现物流畅通,促进供给和需求信息的快速流动,在加快物流的同时避免盲目生产,有效减少各个环节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消耗。另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中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地持续性发展。

3.供应链管理可充分发挥链上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的专业优势

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业务都不是大而全,而是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提供其业务范围内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的优势。至于非核心业务,则转包给业务伙伴。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体系,保证每一个成员企业都能轻装上阵。这种合作竞争使每一个成员企业既可以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又可以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享用联盟中的其他资源,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实现核心竞争优势集成和资源共享,共生出强大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三、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协作精神,确立多赢思想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组织传统观念的阻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多赢基础上的,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在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使信息等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相互共享, 共同对付市场上的竞争者, 谋求最大的合作利益。由此,供应链管理超越了企业之间的界限, 通过培养协作精神, 确立多赢思想,把有关各方都联系起来,遵循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携手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共享成果与收益。

2.塑造优秀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

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内部贯彻“以各成员企业和顾客满意为核心”的供应理念。在改善供应水平的同时,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观念导向作用。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文化往往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统一和沟通各节点企业及其员工的思想,从而使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产生对本企业的供应目标、供应观念、供应行为规范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企业自我激励的动因,它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精神,使员工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的供应目标而努力工作、持续改进。企业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强化员工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从而使该管理文化深入人心。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有必要形成趋于统一的供应观念,互相促进与学习,增进沟通和相互理解,最大限度地从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其正相关性,甚至是一致性。这样,就可以从供应链的内部结构方面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提高“链”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链上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供应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只有几年时间,许多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少,能进行供应链管理运作的人才就更缺。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而且需要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及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然而,在知识更新日益频繁、知识量极度膨胀的时代,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一个人想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须将各类专业人才组织协调在一起。因此,目前我国除了加快培养与供应链管理有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外,最迫切需要是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培训和介绍其相关技术,使他们迅速地成为具有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背景的又具有协调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寻找并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得以普遍推广应用,形成我国企业在经营国际化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实施供应链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晓雁: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2]刘鑫:实施供应链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4.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2篇

一、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

马士华教授认为: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前提,利用管理思想实现对产供销的协调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将供应链上的各项业务活动相集成,强调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实时信息的可见度,以达到提高整体效率的目的。供应链管理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实施供应链管理集成离不开集成信息系统,它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的平台,利用此系统可随时掌握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资源需求状况,以及时进行产品生产和物流配送,实现信息流和物流的快速传递。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模式,信息技术的使用实现了信息快速准确传递,根据需求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产品的周转速度,进而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营运资金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是对企业所有短期性财务活动的总称,因此营运资金管理是对以上两者的管理。2005年王竹泉等人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因此传统按要素对营运资金进行分类的理论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2007年王竹泉等人又对营运资金进行了重新分类,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的关系又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3],这种分类更容易将营运资金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二、基于信息化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

第一,加强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策略(VMI)。

供应商在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敌对关系不再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必须依靠坚实的供应链来获得竞争优势,与供应商形成一种战略合作关系,让供应商适度的参与到企业的内部运作当中,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VMI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消除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效应。这种策略打破了企业独自管理库存的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管理中的集成思想,供应商利用集成信息系统实时的监控企业的需求情况,实行同步计划,及时的提供材料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需要,实现库存最小化,降低营运资金在采购渠道的占用。另外,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可适度的应用商业信用,延长应付款的期限,实现一种短期融资。

第二,建立与客户的信息共享平台,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

客户的需求是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在供应链上流动的驱动力,建立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客户零障碍沟通,对其需求做出快速响应,通过将自身的信息系统与物流信息系统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快速响应,减少库存量,加快物流速度提高存货的周转速度,降低其占用的营运资金。根据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来设计产品,减少安全库存,或是进行个性化的订单生产,一个顺畅的订单流程能够通过降低接单变现周期来释放资本,使整个生产周期缩短,还能降低库存水平,从而提高营运资金周转绩效[4]。维持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建立客户诚信档案,减少应收账款的收款期,从而降低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的占用。

第三,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实施准时制生产策略(JIT)。

JIT的基本思想是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减少不增值或是低效率的作业,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其销售价格。运用JIT,要求企业间保持战略联盟关系,共享实时信息,这样它才能在企业内部运行良好。在JIT中,材料采购在订单生产前进行,以减少企采购时间,降低采购库存,进而降低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占用,提高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的周转;生产流程的控制减少了不增值或低效率作业,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流程的营运资金占用。业务流程的优化,使得产品的可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加快存货的周转速度,减少销售渠道的营运资金的占用。

三、结论

营运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将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管理与营运资金管理相结合是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的一个新趋势,利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策略、准时制生产策略以及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策略来实现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提高,真正实现柔性化的供应链管理和高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王竹泉,马广林.分销渠道控制:跨区分销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J].会计研究,2005(6):28-3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价值链 系统集成 虚拟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41-02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价值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增值环节。价值链是一系列分工不同的创造价值的活动的总和。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属于本企业的价值链,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一个企业价值链与其它企业的价值链之问的联系。在产业竞争中,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是“横向一体化”管理思想的一个典型代表。现在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企业,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共同增强竞争实力。

一、供应链的形成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采购、生产、配送等是独立的管理环节,企业通过增加库存来防备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70年代中期,面对市场竞争和经济萧条的压力,企业不得不将供应、生产配送等环节进行统一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使企业的整体资源达到优化利用。这一物流在企业内部的完整流动过程就构成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80年代后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缩短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快速反应消费者的需求,形成了以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为整体,进行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方式,这就是企业外部的供应链管理。

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推出新车Festiva时,就是采取新车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厂生产其他零件和装配,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市场上销售,制造商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追求低成本、高质量,最终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Festiva从设计、制造、运输、销售,采用的就是“横向一体化”的全球制造战略。整个汽车的生产过程,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是由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优秀的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在体制上,这个群体组成了一个主体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在运行形式上,构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网络。由于这一庞大网络上的相邻节点(企业)都是一种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因此称之为供应链。为了使加盟供应链的企业都能受益,并且要使每个企业都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的构成及运作研究,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经营与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强调核心企业与最杰出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委托这些企业完成一部分业务工作,自己则集中精力和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做好本企业能创造特殊价值、比竞争对手更擅长的关键性业务工作,这样不仅大大地提高本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且使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能受益。基于此,供应链的管理将成为21世纪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内涵

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构成的物流网络。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的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是借助网络技术,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组装集成制造或系统集成,力图通过各个组织之间相互的责任分担、利用共享等机制来共同获得收益。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是:如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集成化管理,就可能避免或减少各个环节之间的很多延误、浪费,就有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总成本实现企业的增值。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的共享性。供应链管理中对于物流的精确控制依赖于准确、及时的相关信息。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不仅需要知道下游客户的需求,还需要了解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信息的充分共享是企业及时安排生产、响应市场需求的首要前提。“用信息取代很费钱的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突出特点。

第二,系统的集成性。供应链管理思想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现代管理理念,强调整体性的全局观念,它以整个链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某个或某几个组织为出发点,以整体的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资源配置合理等为最终目标。这种管理过程实质是在一种全局集成思想的指导下,使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关联集合成一个整体,在对物流的精确控制中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第三,快速的响应性。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传统的按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它及时反馈用户端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并据此调整计划,迅速组织生产,这缩短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促进了各个企业对市场机遇的共同把握,提高了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第四,组织的虚拟性。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从供应链上有条件地选取一些厂家,以最佳的动态组合方式组成一种比较紧密的供应、生产、销售的联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基于供应链的虚拟企业根据市场机遇的变化不断的重组和优化,它随任务的出现而形成、随任务的终结而消失,这种动态的虚拟性保证了供应链的形式灵活、构造快捷和迅速响应市场。

第五,利益的协同性。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是围绕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展开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机制在于各成员利益的协同一致。没有共赢的利益协同机制,就会使个体成员目标背离整体供应链目标而导致最终个体行为的偏离。供应链建立在共赢的利益基础上,各个成员之间平等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

三、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处于传统的计划、生产和运作阶段,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随着我国企业与世界的接轨和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传统企业的运作模式必将在国际上受到严重的冲击,供应链管理将成为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1.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小型化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企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还十分突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这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适应这一要求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于科技创新实力的较量,将具有知识、技术、资金、原材料、市场和管理等资源的企业联合起来也是

必然趋势。企业的小型化和专业化必然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广泛应用。

2.供应链管理是全球经济―体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和标准化制度的实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变传统相放型的生产方式成了我国每个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供应链管理有效地满足了这―要求而必将为我国企业所广泛采用。在供应链上,每个专业化的企业致力于最擅长的业务范畴,企业之间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避免了产品生产的薄弱环节,使产品总体质量得以大大提高。在供应链集成管理的协调下,所有成员可以用更少的库存来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较少的库存又会带来减少资金占用量、削减管理费用等结果,从而降低总成本。

3.腆应链管理是企业组织架构走向扁平化的必然发展。面对我国大量企业的机构臃肿、职能效率低下、决策缓慢等问题,剥离非生产性经营机构、取消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部门,使企业组织走向扁平化代表了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小型化和信息化使企业能够减少许多中间协调传送指令的机构,这可使企业的组织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供应链管理符合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未来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

四、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市场经济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发达,企业的信誉、管理观念、信息化程度以及员工的素质都有待提高。由此,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供应链管理应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不能盲目推行。供应链上这种随任务需求而产生,随任务完成而消失的动态表明,对于一些信息化程度不高、协调能力不强的企业,频繁的组织协调工作会导致成本的加大。由此,供应链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

第二,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系统。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易于组织起来形成供应链,而且在各个成员间信息交流充分、反馈速度快,整条供应链也会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我国企业信息化程序不高也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现代管理方式的运用积极创造条件。

第三,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和合作伙伴。供应链上合作伙伴越多,则可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但由于供应链的增长会导致协调工作和快速响应难度的加大,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得失,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企业应以保证整条链有效高速运行为基本要求,精心选择合作伙伴,对合作伙伴的信誉、生产能力、信息化程度等应有比较细致的了解。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物资供应;供应链管理 整合对策

1 供应链管理与供电企业物资供应管理的关系

1.1 供应链管理基本逻辑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及贸易伙伴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的一体化管理过程[1]。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为此要把供应链各个职能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供应链的整体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利的目的。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将物流和企业的全部活动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来管理。从局部最优走向系统最优,从供求管理转变为伙伴关系,从信息传递到信息共享,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逻辑。从博弈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策略是供应链各参与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和谐的供应链是一种纳什均衡状态。从供电企业的角度看,纳什均衡状态就是供电企业与供应商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1.2 供电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的发展态势

目前从供电企业的改革形势来看,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为特点的电力改革正在进行,而以这一改革为特点的电力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并在逐步完善[2]。供电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为降低成本、保证系统设备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从而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必须实行供电企业供应链一体化管理

。如南方电网从今年开始,推行全网主要设备集中招标采购的物资一体化管理,把90%的电力物资由网公司统一采购。这就需要对供应链进行整合与完善。

根据我国目前供电企业供应链的不足,其发展方向应是:①构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逐步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包括采购协同、库存协同、生产过程协同、质量控制协同、财务管理协同以及成本核算与控制协同,使整条供应链获得更大的效益。②与供应链中重要的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建立信息共享机制。③物流配送须引入国外先进理念,提升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④改造供电企业供应链业务流程,实现采购及项目管理的自动化,并构建供应链考核机制。⑤建立健全先进信息系统,使用高水平供应链管理软件。

1.3 供电企业供应链管理与物资供应管理的关系

在跨越供电企业边界的整个供应链管理中,最主要的流动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主要考虑如何使其在必要的时候,流动到必要的地点;如何使这种流动所需的成本更低,如何使流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更小,一旦出现偏差怎样尽快地加以纠正等问题。物资供应管理是供电企业根据生产需要向供应商购买各种原材料或零部件的管理过程,它是供应链中物流管理的重要环节,物资供应管理的目的之一是对电力物资及时控制,而及时控制必须依赖于及时、可靠的相关信息。物流与信息流二者是相互作用,互不可分的。与电力物资从最初供应商流向最终消费者不同,市场信息主要是沿相反方向流动的。为了确定什么时候何种物资流到下一环节,其驱动信息来自下一环节。供应链上的每一企业,不仅需要知道它下游用户的需求,也需要知道它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因此供应链管理是搞好物资供应管理的基础。

2 我国供电企业物资供应现状分析

2.1 虚拟的“零”库存管理模式

我国供电企业为提升资金的利用率,降低库存量和运输成本,采用虚拟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即供应商根据订单要求自行组织物流资源将所需物资配送至目的地,按照实践消耗量进行财务核算,产生资金流,其生成库存的所有权归供应商,决策权和管理权归供电企业。这种操作模式供电企业即使占用大量库存,仍被算作供应商持有,直至实际消耗后才计人供电企业,供电企业似乎达到了“零”库存。这种模式弊端明显:①库存成本并没有因“零库存”而减少,只是库存压力转嫁到上游供应商,然后又通过价格反馈至供电企业;②合作伙伴因资金严重积压造成关系紧张;③物流管理成本因库存分散存储而上升;④各供电企业与其供应商之间各成体系,运输系统兼容性差、资源互补能力差。

2.2 物资供应协同性差

供电企业物资供应协同性差主要表现在:①缺乏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平台。由于大多数供电企业与各供应商之间没有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企业间信息协同程度很低,其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方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各企业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使得整个供电企业供应链条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的准确度降低,造成库存积压,增加库存成本,同时因供货不及时而降低物资需求方的满意度。另外,由于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也给供电企业供应链物资供应构建高效率的信息传递平台增添了难度。我国供电企业内部的物资周转基本实现信息化,但整个行业的信息化还处于基础阶段,一方面因为信息化建设投资巨大,导致供应商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行业标准,不同企业的实际信息管理方式差异大。②各成员企业之间缺乏信赖。由于供电企业链条各参与成员都是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实体,相互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常常会导致各成员间对抗行为的产生。而且,他们习惯于以自己的文化、组织、战略目标来理解和看待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从而容易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另一方面,各成员在参与合作中,担心将企业机密暴露给对方,往往会采取一系列保护和防范措施,有保留地进行合作,导致供应链各方信任与亲密程度降低,使整个链条的效率受到极大的抑制。

3 供电企业物资供应的供应链管理整合

3.1 供应商整合

现在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高效率的供应商是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对供应商整合是进行供电企业高效率物资供应管理的基础。

3.1.1 供应商企业选择标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培养国内外有实力的供应商企业进入供电企业的供应链。有实力指企业拥有电力企业关注的物资供应企业质量、信誉、配套能力、协调能力。具体的选择标准有:生产质量(产品研发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质量详细资料、生产工艺说明书、供应质量保证书);生产能力(技术合作能力、财务状况、制造生产状况),设计能力,工艺水平,组织能力;经营环境(政治、经济、技术、地理、文化);健康安全记录和环保记录;规模,自然资源,人力资料和财务稳定性;质量标准的实施情况;环境标准的实施情况;业务考评(成本分析、交货质量、企业信誉和前景、创新能力)。

3.1.2 供应商的选择方法。定性选择方法:专家评议法;定量选择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数理统计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PCA)因子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判别分析(discrimination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nvelopment analysis)。

3.1.3 供应商的选择。关注供应商的管理能力,关注供应商按国际标准运营的一致性,帮助供应商按标准检验采购原材料;与供应商一起制定供应物资的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服务标准。

3.1.4 供应商绩效监督与评估。供电企业和供应商伙伴间形成共同开发产品的组织,持久合作。供应商提供高质量、较低价格的物资;伙伴成员共享信息和质量,共同决定物资能够使双方获利的服务。发起并组织供应商进展情况会议,包括内部用户;监控价格的变化情况,掌握价格变动趋势;调研并解决供应中的偏差和执行绩效中的偏差;对供应商情况进行控制和评估;与供应商一起组织绩效评价会议以监督和提高供应商水平;与供应商一起确认和实施提高水平的方法。

目前,南方电网采取全网主要物资统一采购与供应商履约评价、品控监造与质量抽检,服务考核等措施。就是上述供应商整合与管理的有效途径。

3.2 构建基于网络的物资采购信息化平台

采购信息化平台把构成信息化的物资采购的信息、决策和业务流程都转移到网络上,使整条供应链中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同步化,打破企业的界限,构筑电力物资高效率的供应。采购信息化主要有两部分:采购内部业务信息化和外部运作信息化。采购内部业务信息化主要通过建立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相连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简化企业内部采购管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快信息流动的速度,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企业外部运作信息化主要包括网络和供应商信息系统两部分。网络采购具有速度快、交易成本低、采购效率高、公开透明等特点。供应商管理信息化是指供电企业通过网络将供应商信息系统和采购信息系统联结起来,使主要供应商成为供电企业整个生产体系的一部分,以便供应商能及时了解供电企业的供应和生产需求信息,迅速响应。该信息平台包括计划申报管理、招投标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仓储管理、综合查询及统计分析、报表处理和外部接口等。

目前,南方电网以基本实现了全网物资信息系统一体化,大大提高了物资采购与配送的效率,下一步应该向供电企业与供应链上主要供应商的信息系统进行互联。

3.3 建立和完善供电企业物资的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以系统的、集成的思想进行库存管理,允许供应链上游组织对下游组织的库存策略、订货策略进行计划和管理[4]。供应商管理库存是一种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双方都可获得最低的优化成本。基本思想是:公司物资管理部门和生产运营部依据各基层单位储备建议拟订物资储存计划,选择合格的供应商,并与之签订框架协议,在供应商仓库建立公司物资的“虚拟”库存。根据物资需求的轻重缓急程度,按设备货款值的一定比例定期支付保管、维护、检测费用。以后每年物资管理部门会同生产、财务等有关部门,依据物资储备定额和物资消耗情况,以及基层单位储备建议,拟定物资补货计划,对超过一定年限的物资进行更新、升级。当物资按规定调用或升级更新后,公司应及时支付相应货款,供应商也须根据储备定额按期补货到位,保证物资的高效率调用。为达到供应商管理标准,供电企业还需与各供应商建立物资库存管理系统,并通过供应链采购平台进行联结,各供应商负责维护所管理的物资库存信息,实时反映物资库存、领用、余缺等情况,实现物资网上监控、调配。

目前南方电网在防风防汛或重大政治任务时,如亚运会等均与重要设备供应商签定库存应急备品供应协议。但从长期的日常备品备件方面还没有建立供应商库存机制。需要加快这方面的研讨和规划。

3.4供应链末端环节的整合与提升

供应链末端环节是指基层供电局物流部门。它们是物资需求的发起与物资配送的环节,也就是供应链的始端和末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环节长期被忽略,在人力资源的安排上,是整个供电企业的短板,是企业老弱病残人员的安置点。现在要实现从传统的仓库管理向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飞跃,必须从根本上对这个环节进行资源的整合与人员素质的提升,才能适应供应链的信息化要求。否则供应链的整合最终是一个空想。

总言而之,供电企业供应链的整合与完善是供电企业与供应商实现共赢的必由之路。

4 参考文献:

[1]阎子刚,赵继新.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朱浩东.发电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2,(9).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

一、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说明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以及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中的重要地位。国际上一些大的企业,如惠普公司、戴尔计算机公司等在供应链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也使得人们更加坚信供应链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应该从高校相关专业的培养开始,但是在现在的高校中有关《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数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较少。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涉及供应、生产、物流和销售等。应用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2005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和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教高[2005]1号),提出了“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实践教学是学生熟悉社会职场环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达到的。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和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也迅速增加,他们更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供应链管理》的学科性质和专业性质决定了需要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协调管理以及供应链的构建、合作伙伴选择、业务流程重组、绩效评价等,它更多的给出了管理的思想,与实际应用相差甚远。例如在库存管理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又称为牛鞭效应,大家学习到的更多的是这种现象的描述,对于产生的原因掌握甚少,更谈不上在实际中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企业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得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内容滞后于实际企业的应用发展,造成了学生到了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是各门专业课程未来发展的趋势。《供应链管理》课程更是如此,而开这门课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等的专业性质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掌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在《供应链管理》的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以软件模拟操作和企业的参观为主,还没有相关的课程设计内容,在有些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中考虑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而很少有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机会。

软件模拟操作主要有供应链管理单项角色模拟实验,如供应商管理、制造商管理、零售商管理和物流公司,还有供应链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流程模拟实验。这些主要是利用各种经营思想来模拟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流程。在这样的软件模拟实验中,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供应链管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软件的模拟是软件工程师对现实情况的抽象和假设,然后编写成程序来供学生模拟,这样的模拟与实际情况还是有差距的。而实际企业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是面对突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按照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南去完成,把模拟看作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而重点没有放在问题的实质上。

企业的参观实习更是一种形式,由于学校很少有固定的实习基地,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而每个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大学生的参观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为企业增加了麻烦。企业的接待人员更是不会详细介绍企业的运作管理过程,往往是带着大家象征性地到现场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了解企业的运行情况,更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去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根本无法在现实中体现,这种实践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中考虑供应链管理问题的主要有: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研究、供应链运营模式的分析等,而现在的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大部分都面临着找工作或者考研复试,很少有人去花费精力来真正把毕业论文写好,更不会考虑把之前学习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学生不会主动去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供应链管理问题,其次,更不会用自己理解的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解决实际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涵盖很多内容的领域,更是涉及跨部门和不同企业之间协调的问题,它需要实践中不仅要关注细小问题,更要关注跨企业的宏观问题。

三、《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由于在《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就必须设计出这门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案,为各个学校开展《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可以借鉴的思路。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介绍如何进行实践教学,这里仅通过一个例子给出这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路。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库存管理里面有一个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又称牛鞭效应,它的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达到最源头的供应商时,其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消费市场中的顾客需求信息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变异系数比分销商和零售商的需求变异系数大的多。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需求预测修正、订货决策、价格波动和短缺博弈。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现实中的这种问题,并分析原因给出解决方案,设计了“啤酒游戏”来进行诠释。

班级同学被分成8个小组,每组5-6个人,每组里有1个人担任顾客,其他人担任4个角色,分别为零售商、批发商、分销商、生产商。组内相互竞争、组间也进行竞争。在游戏中的要求是所有人都不同互通消息,只能凭借下游的订单来做订货的决策,并且从每个环节(除了零售商以外)到下一个(下游)环节都会有两个星期的运输延迟。也就是说,这个星期发运的货物会在两个星期后抵达。游戏的步骤有6个,它们是:(1)运送啤酒:各角色收到上游企业发送的位于“第2次运输延迟”的啤酒,放入自己的库存中。(2)定单到达:各角色从自己的“需求盒”里读取下游订单卡片,确定下游企业的啤酒需求量,并将收到的定单卡片上的数量记录在记录表中的“接受的订单”栏中。(3)从现有库存中满足客户需求(如果可能的话)。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库存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么,未完成的定单就变成缺货,并且在库存允许的时候必须补发。(4)记录期末库存或缺货量:(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7页)在定单完成后记录下目前库存中啤酒的数量。如果你处于缺货状态,你必须每周积累缺货量。(5)发出上周的定单(生产商则安排生产):各角色将自身的“订单盒”里的订单卡片移动到上游角色的“需求盒”里。生产商则根据生产需求并从原材料库存中予以供应,安排生产。(6)决定当期订货量并做好记录:决策本周的订购量,在你的发送定单盒里向你的供应商下定单。(生产商则下生产需求)。在你的记录表格的“决策订购量”栏里记录你发出的定单。这样的6个步骤被重复40次,结束后,各角色绘制“期末库存状态波动图”和“决策订购量变化图”。绘制完后,小组内将4个角色按照最下游(零售商)到最上游(生产商)把波动图和变化图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波动越来越大,这就是牛鞭效应。然后引导大家主动分析自己演示的牛鞭效应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

这样的动手实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亲自体验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了解实际运作情况。使学生亲自参与进来模拟供应链运作,与软件模拟相比,这样的模拟体现了人的决策影响等,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学生参与进来后会更自愿地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主动去找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课程中还有其他一些理论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如采购的过程、物流的过程等。通过设计竞赛实验,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并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基础。所以,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使用实践教学是一种趋势。高等教育中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机制,不断创新,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第3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2]杨国荣.供应链管理(第2版)[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

[3]谈慧.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实训系统建设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119-121.

[4]乔志强,刘岩.供应链软件模拟实训效果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2):81-83.

[5]王昕.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2):38.

[6]阳小燕,庞娟.建立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资讯,2007(23):128.

[7]王陆海,韩俊刚.校企合作双赢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9):162-163.

[8]蒋筱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37-38.

[9]Bengt-Ake Lundvall.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M].London:Anthem Press,2010.

[10]Jan Fagerberg,David C.Mowery,Richard R.Nelson.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