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展项目的盈利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题公园;盈利模式
自从1989年深圳华侨城投资创建的“锦锈中华”景区建成开业,到十多年来陆续建设开业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一期等大型文化主题公园,都相继取得成功。大型主题公园在我国开创了新局面,北京的“世界公园”、江苏苏州的“苏州乐园”、浙江杭州的“宋城”和“杭州乐园”、云南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园艺博览园”、海南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广西桂林的“乐满地”等大型主题公园,都已达到较高水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这几年冰雪节期间创建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也可称为特定时间段内的大型主题公园,其策划和经营管理水平也已大体与国际接轨。然而在主题公园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产生。伴随着理论界一场旅游资源能否复制的学术讨论,上百个旅游主题公园(包括各种影视城)产生,但是没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很多以影视城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已经开始衰落,大量的固定资产闲置,主题公园何去何从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产业发展问题。
主题公园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根据选定的文化背景,主要依托人造景观和设施使游客获得体验的封闭性景点和景区。根据主题公园所能提供的旅游体验类型(产品形态)对其进行分类,目前的主题公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模拟型,各种影视城类型的主题公园;游乐型,比如苏州乐园、锦江乐园(华东)、梦幻水城(珠海);观光型,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深圳)等;主题型,基辅号航空母舰(天津)、明斯克航空母舰(深圳)、各种水族馆;风情体验型,各种民族村、民俗村。
一般来说以上几种主题公园的盈利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提供初级体验(经历)的机会出让,比如:出售门票;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相关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本身,比如: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出让围绕旅游者(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能力所带来的可能的收益机会,比如:旅游区内的招商、景区节庆活动商业赞助;获取资本投入后在旅游项目所在地溢价收益的其它商业开发,比如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房地产开发;出让、出售具备知识产权特点的商品,比如:玩具、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提供保证旅游景点景区内居民可以市场化的公共服务,比如:供水,供电等。
以上六种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建立在游客到来这一基本事实之上的,即便是建立在景区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基础之上的盈利方式也需要通过游客的到来实现相对的规模经济。
目前国内的主题公园存在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有很多主题公园几乎只有门票收益一种盈利方式来架构其盈利模式,主题公园产业势必衰退。单一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这使得主题公园管理者很难获得有效的融资成果。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主题公园,统筹发展,科学谋划,摸索主题公园盈利的途径和步骤。
一、探询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
(一)资源资本化模式
资源资本化模式是主要针对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本身比较丰富的主题公园而设计,利用主题公园资源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通过资本化的手段展开经营。其资本化的部分包括土地、林产、水资源等。首先明确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只转让经营开发权,由于主题公园作为旅游资源的外部性,所以其行政管理权规划权和文物保护权就必须由政府行使。可以在其收入中划拨一部分固定费用加以维护。而转让的开发经营权包括公园管理权、开发权、招商权、门票收益权、经营项目开发与收益权等。旅游经营权本身可以抵押,门票收益权可以向金融机构贷款,而土地使用权可以质押贷款。这样的形式应有法律形式加以确认。比如森林公园和温泉公园以及一些有特殊文化吸引力的公园,他们的设计都可以从资源资本化模式去经营。
(二)独特性产品吸引模式
独特性产品吸引模式是在资源本身不够形成游客吸引力的情况下,通过注入性的产品打造来设计出游客吸引力。这种模式的运用需要结合四个方面因素加以考虑: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主题公园产品的无替代性或稀缺性;决策者行为。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的挖掘本地和吸收外来文化元素,打造独特性的产品。
(三)价值链模式
主题公园的价值链包括主体链、分支链和子链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链包括门票、游乐项目;分支链包括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子链包括公园会展、对外招商和其他对外盈利服务。
二、设计全新的游憩方式
目前,我国各种主题公园发展参差不齐,其原因为我国大部分主题园的开发者大多是地方政府部门和相关投资机构,他们往往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从而导致选题、规划、选址、运营等各方面的错位,缺乏相互协调、互动关联。
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休闲产品,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主题设计、旅游者参与性不强、体验不足的被动局面。所以,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应该需要专业的旅游规划、策划智力机构,为主题公园的发展把好主题脉、规划策划出可行的方案、创造出全新的游憩方式、设计合理的商业运作模式,指明发展方向。
在游憩方式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人本主义、审美凸显与独特吸引力、情境化与体验化、游乐产品化等四大原则,追求实用可操作、独特奇异的创意观念。把主题公园的观赏、运动、教育、娱乐、休闲等各种功能元素加以通盘考虑,形成主题公园的独特吸引点。例如,西部某旅游城市的主题公园设计出一项“在这里,给你一个支点,你可以撬动地球”的游乐项目:即是运用科学的物理原理和物理结构,设计出一个在杠杆这边,只要你手指轻轻一动,在杠杆另一边,硕大的地球就被撬起来的娱乐场景体验区,不仅让游客学到了趣味的科学知识、了解了神秘的历史典故。
三、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理念
具备了良好的市场运做方式,设计了全新的游憩方式以后,下一步就是主题公园营销。主题公园的营销应该树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这一理念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传播合作效应”概念,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已经受到我国旅游营销界的大力追捧。它的本质含义是:注重对营销信息传播手段的整合以及对传播效率的评价,而不是传统营销理论所注重的营销的所有环节。
四、加快公园经营管理人才开发
目前,我国公园数量众多,类型齐全,但主题公园经营管理人才还相当匮乏,而且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游运营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对主题公园是运营人才的培养是十分迫切的。
关于我国主题公园的旅游人才开发,主要是三全开发,即全员开发、全程开发、全能开发,就是对全体员工进行平等而有序的开发,进行全员培训和人力资源的整合。全程开发,主要包括员工全程开发和项目全程开发,根据不同的人力资源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实施不同的开发策略。全能开发,即是从员工的知识技能的横向开发和员工职业生涯的纵向开发。
五、实现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主题公园的盈利模式:即主题公园通过投入相关经济要素后获取经济收入的方式和获取其他物质利益手段的结合,其核心是主题公园获得现金流入的途径组合。从对主题公园产品系列的横向和纵向的挖掘深度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盈利模式(按产品开发深度顺序排列):
旅游门票盈利模式:即通过简单的圈起来收取门票的模式,这是主题公园最基本和最初级的盈利模式。
游憩产品服务盈利模式:即提供有助于丰富体验(经历)的游憩服务以及相应的服务体验来实现盈利的模式,它是主题公园的核心盈利模式。
旅游综合服务盈利模式:即是在主题公园区,通过旅游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外延服务来获取盈利。
公园商业盈利模式:即通过自身的节庆活动和对外招商以及其他会展、广告、等其他的一系列对外服务而达到盈利目的的盈利模式的组合,这是主题公园的深度开发盈利模式。
因此,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谋划,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主题公园的盈利,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主题公园业,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程波.主题公园――城市旅游形象的新名片[N].中国旅游报,2004-06-15.
2、何建伟.深圳华侨城旅游文化特色探析[J].旅游学刊,1999(5).
3、王新民.主题公园的高效益奇迹和价值导向[J].旅游学刊,1994(6).
2009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4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意见中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旅游业的改革发展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旅行社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其转型升级势必影响到整个旅游业的改革与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散客旅游市场的突飞猛进,传统旅行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以国中青为代表的国内知名的大型旅游集团已经开始转变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以期更好地把握和引领市场潮流;以凯撒、众信、华远为代表的民营批发商正从量变到质变,从单一到综合过渡;以途牛、悠哉、酷讯、去哪儿等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服务商在资本、技术的支持下,迅速的抢占市场份额;中旅途易、国旅运通、交通公社新纪元等三家外资旅行社经营出境游,外资旅游集团的跃跃欲试;以宝中旅游、海航乐游、重庆百事通等为代表的新兴旅行社搅动零售领域。其所采用的运营模式,在业界有争议,但已经产生了“鲇鱼效应”。综合来看,传统旅行社面临着资本运营、智慧旅游、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强烈冲击,面对挑战,或强大或消失。
一、呼和浩特市旅行社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呼和浩特市作为的首府和旅游集散中心,旅行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一直走在全区之首。但是在实现转型升级过程中仍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有。
(一)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差、经济效益难成规模
我市大部分旅行社经营规模比较小,没有形成网络化经营管理,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又缺乏大旅行社集团引领,不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品牌管理,难以形成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无法有效整合旅游资源,旅行社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更无法把旅行社做大做强,因此无法适应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技术落后和现代化服务水平较差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化经营和管理,已经成为旅行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据调查,我市旅行社已经在经营和管理中开始使用网络自动查询功能、旅游线路设计功能、中介服务功能等智慧化模式。但是旅行社的互联网经营发展暴露出不少问题:第一,旅行社网站信息更新缓慢,服务项目单一。在线交易冷淡,无法吸引顾客,旅行社网站尚处于动态交互信息服务的过度化阶段,还未能为游客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定制化服务。第二,旅行社网站建设重复、效益不高。不少旅行社网站建设往往是照搬国内外网站现成模式,缺乏特色和卖点,因而网上促销、预订的成功率很低,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第三,旅行社网站的信誉和网络安全制约了旅行社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黑客的侵袭以及网络的虚拟性加大了购买旅游产品的风险性;网络的预订、交易多数情况下是依靠社会道德感来支撑,法律形式的保障长期缺位。
(三)缺乏自己的旅游产品和产品创新意识
调查发现,出于成本的考虑,我市很多中小旅行社没有或缺乏自己的旅游产品。多数中小旅行社推出的旅游路线大同小异,旅游产品也基本以观光旅游为主,没有依据旅行社自身特色开发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甚至很多旅行社都是靠批发和模仿旅游产品为生,产品同质性强、竞争力弱。即使部分旅行社通过辛苦创新开发出产品,但是因没有品牌的依附,产品极易受到同行的模仿,往往一家旅行社开发出一个比较成功的产品后,其他旅行社就会竞相模仿,这种行为无形中会加重企业的产品开发成本和营销费用,企业创新积极性也会遭受打击。
(四)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观念
在我市旅行社行业中,品牌创新能力差。具有品牌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很小,即使是一些知名旅行社也大多沿用过去的品牌而缺乏创新,目前还没有一家旅行社进入国家百强旅行社行列。表现在旅游产品上,则通过采购传统线路和热点景点的方式组合成简单的旅游产品,不重视产品内涵、特色和文化的打造,只重视“短平快”的经济效益。例如在产品的名称、图案设计、广告传播力度等方面缺乏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在产品的营销环节铺张浪费,既不能科学设计具有传统特色的旅游产品也不能开发出具有本地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形象口号不鲜明、品牌形象定位不准确,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变化,旅游淡旺季反差巨大。
(五)旅行社发展遭遇人才瓶颈
经统计,2014年度旅行社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6256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5020人,占总人数的80.24%。虽然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到从业人员的八成,但正真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管理水平的人才却相当少,难以形成像酒店、景区等行业那样专业化的管理团队。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懂管理又懂旅游的管理人才,懂专业又懂计算机的技术人才,懂营销又懂新媒体技术的营销人才,将是旅行社最急需最紧缺的人才,也是决定旅行社前途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呼和浩特市旅行社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规模发展,创造规模效益
1.同业融合、同业战略联盟或集团化经营。在旅行社门市放开,大的旅游集团或旅行社集团进军我市市场的背景下,中小旅行社各自为战、单打独斗已经没有出路,必须抱团取暖、取长补短、采取联合经营、同业融合或建立同业战略联盟,集众家之力,整合各家旅行社的资源,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一步细分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产品,开展智慧及网络营销,摒弃价格战,与强大的竞争对手展开非价格竞争,通过“团购”等模式增强向旅游供应商采购产品的议价能力。此外,我市较大旅行社内部普遍存在着部门承包经营、变相部门承包经营、挂靠经营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旅行社实际上变成了一些业务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根本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发挥不了应有的集团优势。因此,对那些规模较大的旅行社来讲,要想实现规模效益,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2.加盟、连锁及经营。按照国外旅行社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旅行社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小旅行社将成为大型旅行社的零售商或商,依靠服务获利。我市中小旅行社数量较多,加盟或成为大型旅行社的连锁店,可以把力量集中起来,形成合力,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促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比拟大型旅游社的能力。一些大中旅行社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门市等方式,将一些小旅行社纳入到社范畴,使小旅行社成为大旅行社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成为旅游商,形成网络化布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网点,负责向旅游者提供旅游咨询、机票、饭店、线路等产品,以此来获取佣金。
3.资本化经营与众筹融资。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大致经历了“自主经营、租赁承包、企业兼并、资本与管理模式运作”等四个发展过程。旅行社业的资本化经营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润率,实现资本运营的效率和效益。它以并购、重组、风险投资、债券、股权、期权、上市等为主要形式,作为低利润率行业的旅行社来说,靠自有资金扩大再生产,只能加大成本,限制发展速度。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采用“资本运作”方式,拓宽旅行社融资渠道,重新配置旅游资源,能够使旅行社较好地利用社会资源迅速扩张,进而实现规模发展。面对我市实际情况,通过众筹方式实现资本运作最为理想。众筹就是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是一种依靠大众力量进行融资的方式。包括债权众筹、股权众筹、回报众筹和捐赠众筹等模式。旅行社属于典型的“熟人”行业,某家旅行社出个新闻,其他家旅行社会立即知晓,目前出现的各种联盟和联合体实际上就是“熟人众筹”的雏形。因此,目前业界认为比较可行的途径是实现“熟人众筹”。“熟人众筹”是旅行社实现“旅行社+金融+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的一种新的创新方式。此外,通过众筹融资,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权分散化,属于众筹的股东,经营权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利于实现科学管理。
(二)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1.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互联网+”计划,从而将互联网概念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作为“互联网+旅游”的现实结合体,OTA(在线旅行社)在此后迅速颠覆了传统旅行社业的格局,使传统的旅行社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我市旅行社业同样应该借力互联网,乘势而上,利用互联网交易平台、网站、网店、QQ、电子邮件等网络手段,尤其是微博、微信、APP等新型的社交媒体,形成纯线上或线上线下结合、实现全部或部分的虚拟化经营和网络营销,并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开展旅游电子商,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创我市旅行社的互联网发展时代,将我市旅行社业的发展推向现代化。
2.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旅游产品。优质的品牌产品是旅行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旅行社想要具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较强的产品创新能力。“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者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旅游者自主性越来越强,旅游需求越发多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旅游产品创新升级的紧迫性。首先,在旅游产品类型方面,度假旅游、特种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因此旅行社必须要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其次,旅行社要加速旅游产品升级并不断缩短旅游产品的迭代周期。要具有行业的“敏感性”,善于针对不同的时期、季节,针对不同的特殊情况,面向不同的消费人群,适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旅游者需求的线路产品,甚至可以开展 “定制旅游”。
3.创新盈利模式。劳务收入尤其是导游劳务收入是传统旅行社的主要盈利模式,然而,劳务性收入在旅行社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越来越低,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的提高,因此盈利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已经被业界广泛认同,旅行社已经不再仅仅是单一的劳务盈利模式,而是积极开展了多元盈利模式、立体盈利模式、越界盈利模式等。 多元盈利模式,就是同时在不同的产业获得盈利,如营销推广的媒体盈利模式,连锁经营的加盟、许可盈利模式,资本化经营的控股参股盈利模式,品牌输出的管理盈利模式等等。 立体盈利模式,就是同时在分工体系中的多个环节获得盈利,如上下游产品买断经营盈利模式、预订服务盈利模式、集合交易提成盈利模式、经纪佣金盈利模式等等。越界盈利模式,指在互联网经营平台里面,处于主动地位、拥有话语权的平台方占用专线和产品方的资金,同时利用流量、数据进行再开发获利。
4.拓宽市场,延伸业务范围。传统模式下,旅行社以接待服务盈利。而在今天,旅行社必须拓宽市场,拓展衍生的业务,这样才能将业务做大、做成系列。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一是旅行金融,向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所有的与旅行相关的金融服务;二是旅行保险,提供旅行中可能出现各种意外的系列性保险业务;三是旅游传媒,不但要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而且要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四是对外展开交流和合作,进入外国旅行社市场,对内扩展分社和门市,形成国内国际交织的业务网。 目前,在延伸业务范围上较为成功的经营模式有:(1)旅行社+会展+演艺+免税+旅游院校+电子商务――国旅(2)旅行社+酒店+景区+电子商务――港中旅 (3)旅行社+房地产+高科技+电子商务――中青旅(4)旅行社+航空公司+电子商务――上海春秋(5)旅行社+酒店+旅运+景区+电子商务――福建中旅。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模式,吸取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道路。
(三)重视企业管理,打造管理团队
1.培育职业经理人。因旅行社规模、体制以及行业环境的限制,多年来我区旅行社一直存在着职业经理人匮乏的现象,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区旅行社发展的一大瓶颈。旅行社的转型和发展急需建立一种职业经理人发展综合推进机制,用制度化、规范化的规则培养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评价机制,逐步形成完整统一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实现人才利润最大化。
虽然市值和销售收入都远不及阿里巴巴,不过网盛仍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制造奇迹。2006年12月15日,网盛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简称:网盛科技,股票代码:002095),成为“国内互联网第一股”,并创造了“A股神话”。上市之后,网盛开始谋求战略转型,并借助资本市场,完美演绎了一场堪称经典的资本营销案例。从更改股票名称到推出股东财富圈,年轻的网盛不断进行着创新。采访网盛副总裁寿邹当天,正值网盛又获资本市场的一个奖项。寿邹表示,资本市场作为配合公司发展战略的战术工具,网盛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神话下的冷静转型
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网盛董事长孙德良表示,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6年12月15日发生的那一幕:“当时我站上去敲响市钟,我就面向所有人,背对着大屏幕,用力地敲钟,敲了很久。我敲钟的手还没有停下来,突然看见面前有人已经跳了起来,我回头一看,股价已经变成了每股68.1元。”
对此寿邹表示,当时的网盛作为国内互联网第一股,其概念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但是他也坦承高出发行价14.09元/股383%的涨幅的确高估了公司当时的价值。事实上在经历了首日疯狂之后,网盛随后的表现显得有些平淡。市场上一种普遍看法是,网盛科技虽然是第一只纯互联网企业股票,但是行业网站的想像空间有限,仅凭中国化工网的盈利根本无法支撑网盛整体的长远发展。寿邹对这种说法表示认同。其实在准备上市的过程中,网盛就已经预测到未来发展可能遇到天花板。“当时化工企业一共几万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是公司的会员和客户,所以公司的发展潜力的确是个问题。”
寿邹表示,在上市期间网盛就已经开始考虑转型问题,力图改变单纯的线上服务商的角色,向综合服务商拓展。在上市后的半年里,孙德良带领高管团队开始重新布局,推出“小门户+联盟”的模式――生意宝平台。“孙总深刻分析了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他认为人类社会分工会由综合分工向纵深化演变,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如此,伴随互联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了分类,建立一个个的小门户,例如中化网等。与此同时专业化的小门户们也带来了信息孤岛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建立一定的联盟,生意宝就是这个联盟的中央控制中心。可以说‘小门户+联盟’这一模式极好的解决了互联网的难题。”
生意宝是网盛横向发展的重要战略棋子。生意宝以行业网站联盟为基础,将各行业网站的内容、流量等资源有效整合。在之前中国化工网、全球化工网、中国纺织网、医药网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的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的基础之上,网盛提出了通过生意宝平台来打造“100个中国化工网”的计划。
为了推进生意宝的业务,网盛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2007年6月5日,网盛科技收购中国服装网51%的股权,将其纳入生意宝。这是网盛上市以来实施兼并收购的第一单,成为轰动一时的“中国行业网站并购第一案”。随后又出手拿下了上海阅海科技旗下的四个网站,以及通过合作等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平台体系。
网盛还打破了之前从不引进投资机构的先例,首度与投资机构携手合作。2010年2月,网盛宣布将持有中国服装网的股权由原先的51%减持为目前的19.62%,削减的30.4%股份,分别出售给了以中国服装网董事长陈学军为代表的管理团队和浙江江浩坤元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对于外界对中国服装网分拆上市的猜疑寿邹表示,“我们主要是想激励管理团队。当然让垂直门户网站分拆上市是一个发展的方式,但是我们不是刻意去追求,如果他们有这个想法,我们支持。”
最得意的资本营销
转型战略确定之后,对于网盛来说,如何推广这一新战略。
“2008年时的环境已经和当年阿里巴巴发展时有很大不同,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上市公司,既要考虑长期发展也要考虑短期财务指标,两者缺一不可。好的一面在于社会环境和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度已经很高,便于推广。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宣传路径非常重要。”
“网盛上市所带来的宣传效果超过2亿元,”有了这样一个聪明的认识之后,上市仅仅半年,以孙德良为主的高层团队就决定跳开传统广告途径,巧借资本市场强大的宣传功能实现借力转型。2008年2月28日,网盛对外宣布,公司证券简称变更为生意宝,公司证券代码002095保持不变。非因资产注入、公司实际控制人、主营业务变更等事项来变更公司证券简称在我国尚属首次。
谈及股票改名的想法,寿邹表示,“一是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新战略和新平台,另外作为一次新闻事件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关注。” 国内上市公司中更改股票名称的不在少数,从1993年到2003年近10年的时间里,共发生266次股票名称变更。数据显示在股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票名称变更更加敏感,具有一定的向好反应。实际上这次更名的确一度引起了业内人士、股民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其变更意图也曾引起了普遍猜测。为此网盛还曾公开澄清更名是源于公司战略发展的需要。
不过这次更改名称也是一波三折。“起初证监会并不同意公司改名,因为之前的公司名称中没有生意宝三个字,同时也没有发生重组。另外我们也考虑到由‘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改成‘浙江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跨度太大,会对原有业务造成影响,毕竟‘网盛’在客户心中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最后经过多重考虑,最终决定将“网盛科技”改为“网盛生意宝”。前后半个月的时间,深交所终于把“网盛科技”改成“生意宝”。
三年之后谈起当初的改名,孙德良依然很是得意,“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上亿的投资者,而且他们同时还会向身边的人说自己买了什么股票,这样的宣传效果比花几千万元投广告费还要好不知道多少呢。”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认为,“理想股票应该属于理想的公司,理想的公司经营的必须是理想的简单业务,这种业务应该有一个听起来很傻的名字。名字起得越傻,公司越理想。”而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经过研究也发现,简单好记的名称会在一般人的头脑中留下鲜明的印象,受到青睐的机会自然就比较高。从网盛到生意宝显然遵循了这一规律。
寿邹也肯定了更改股票名称的作用,“肯定有作用,无论是引起涨停还是跌停都会起一定的波澜。而且股票简称直接代表我们的战略方向,可以让人们更容易记住我们的生意宝业务。”更改股票名称前后两天的数据显示:股价从每股78元升至每股79.4元,成交量由1247增加到3098。
“现在生意宝平台上已经有注册用户500万以上,网站每天独立IP访问量100万个以上,这在两三年前是难以想像的。” 在寿邹看来,此次更名所期望的影响力已经达到。目前生意宝平等地将各领域行业网站的内容、流量、广告,乃至资本等有效资源整合,并通过自营、资本收购、参股、联盟的方式聚集近3000家行业小网站,目前自营的行业网站与小门户已达100余家,初步完成了由“全球最大的专业电子商务产业集群”的打造。
回忆过去的三年孙德良表示,这是一个痛苦的转型期,而接下来将迎来一个快乐的收获期。并在未来三年内实现由“小强公司”向“中强”的跨越。
“小门户+联盟”的战略,不仅让网盛突破了化工网行业网站垂直发展的模式,开始横向发展,更让网盛拥有了更多的盈利模式。除了原有的化工网、纺织网等盈利来源之外,网盛还在进行积极的纵向延伸,进行线上线下拓展,提供会展、资讯等增值服务,推出会展信息服务平台――中国行业会展网。而且今年5月12日,工信部对其资讯业务也进行了肯定,并将之作为行业运行监测数据提供方。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网盛一季度总营业额3400万元,同比增长24.52%;净利润1500万元,同比增长47.26%。
“玩转”IR
今年1月26日,网盛推出基于投资者关系管理与互动平台――上市公司股东圈。这是国内首个由上市公司独立自建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平台。寿邹表示,推出该“股东圈”的一大目的是便于投资者了解公司、改进信息披露、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股东圈力争实现一个互动的环境,对于长期跟踪公司的投资者,利用股东圈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交流。对他们的意见我们也积极的接纳,在公司的发展以及网站建设中都有在参考他们的意见。”
相比西方成熟市场,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产生、发展的制度基础,而生意宝率先推出的“上市公司股东圈”无疑属于创新投资者关系管理领域的一大创举。而根据资料显示,网盛自上市以来一直注重投资者关系管理,上市当年即名列“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百佳”第四位,仅次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贵州茅台。
作为网盛生意宝资本市场和财务的负责人,寿邹原本是在为网盛上市担当承销的申银万国任职,却被孙德良于2004年挖入公司,专项负责公司的资本市场事宜以及投资项目。
寿邹认为,市值管理的本质在于做好产业,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两个标准,一是把公司做好,二是做好宣传和IR,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公司的价值,从而让更多的人发现公司的价值。“而对于股价,很难去量化,不是由公司基本面决定的,有很多影响因素,并不能刻意的去追求和塑造股价。”
与一般公司较为重视机构投资者的做法不同,网盛坚持对机构投资者和小股东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区别对待。“其实一些小股东也很专业,对公司非常了解,比如了哪些新产品,有哪些新举动,都一清二楚,还会写博客进行分析。”对于目前很多机构投资者存在的短期操作行为,寿邹强调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需要相互尊重,“我们会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透明,与此同时,利用互联网手段,让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密切。而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也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公司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和公司共同发展成长。”
创办近13年来,网盛一直致力于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探索,并入选浙商10大模式创新“典型案例”。成立之初,其首创的“会员+广告”的盈利模式,目前成为了国内5000余家行业网站和其他垂直互联网企业纷纷效仿的核心盈利模式。而上市后独创的生意宝平台也打破了以往行业网站或竞争或并购的单一格局,打造行业网站共生共赢的新局面。
显然,在目前形势下传统出版加强核心竞争力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已是势在必行。笔者在《故事会》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中有一些认识和看法,落笔为字求教于大家。
品牌内容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传统出版的核心竞争力。在变幻莫测的新媒体时代,有不少观点认为传统出版必须借助于数字出版才能重获新生,提出应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以占领数字出版高地。一些传统出版企业在数字出版领域急进式的投入甚至超出了自身对财务风险的控制。理性地分析,在数字出版涉及的内容、团队、资金、技术、渠道、营销乃至终端等多个环节上,传统出版仅仅在内容上具有相对优势。同时,数字出版也不是简单数字化的传统出版,认为只要解决数字问题就解决了数字出版问题。其实,即使我们解决了内容数字化,也不意味着解决了数字出版。要想解决数字出版问题,在目前普遍没有对传统出版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下,依靠传统出版的盈利模式和财务机制根本无力支撑。因此,在数字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出版更应沉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内容品牌建设,因为唯有强大的内容品牌,才能够贯通我们传统出版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今后的发展环境中牢牢把握自身的话语权。相反,传统出版一旦放下内容去追逐技术,无异于割裂自我、舍本求末。
从数字出版本身来看,这是一场针对出版形式的革命,而不是要革掉出版内容的命。对此,传统出版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明确出版定位,重视品牌建设,必须在一个或数个出版领域谋求自主的内容品牌,强化对内容品牌核心价值的控制。同时针对传统出版的存量资源,应考虑利用数字技术,基于商业应用目的下做好数据库建设,在编辑、出版和营销流程中引入数字出版理念和数字管理手段,逐步建立起数字管理体系。
将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成果转化为传统出版的竞争力。近年来,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得各类信息由原来的纵向传播改变为多点交互式的横向传播,信息接收与信息互为一体。在这种背景下关注信息传播,传播方式的重要性显得不言而喻。吸引人们注意的不再是传播信息本身,传播方式是否能为传播对象真正接受正变得越加重要。
信息传播强调的已不再是将信息传播出去,而应包含及时、客观、全面和有效等多个方面。我们从事传统出版,内容上需要继续关注读者阅读兴趣的变化以满足读者知识结构更新的需求,强化内容品牌的建设能力;形式上也应关注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这种变化正在影响着读者的阅读选择。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和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成果来更好地为传统出版服务,要使得更多的传统出版内容借助全新的出版理念和表现形式提升竞争力。同时,在书刊选题策划过程中,应当主动调整以往那种“先入为主”启蒙式的出版理念,由产品主导向读者主导转变,着重从尊重读者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角度来重新梳理现有书刊的产品结构。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产品和其他商品一样无法背离的市场法则――顾客至上。
事实上,我们也很难从业务项目和盈利能力上将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截然分开,它们是基于同样内容、不同消费市场的两种不同产品形态,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支撑。和以往情况不同的是,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数字出版更多更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从而在市场上赋予了它更多值得尊崇的地位。但任何传播技术都必须依附于传播内容才能实现其传播的市场价值。
正确理解做强主营和多元发展的关系。毋庸置疑,传统出版的主营业务应该是书、报、刊以及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支持下的新媒体,同时围绕主营业务展开的其他商业衍生业务。主营业务的核心价值应该也必须是出版,而且应当在一个或多个出版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为此坚守主业、做强主营,应该是我们传统出版的首要选择。“认真做好出版工作”也一直是传统出版工作者的座右铭。然而,今天现代出版的外延正在变得更为宽泛,内涵也更加丰富,功能也日趋完善,除了编辑出版、发行、广告等传统主营业务之外,传统出版更可涉足教育培训、会展活动、艺术品经营、演艺演出等更多服务性领域乃至实业投资。在秉承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下,传统出版应努力拓展文化传播各种有效途径,赋予传统出版平台能够承载向社会提供更多服务的职责和功能。以往传统出版单纯依靠出版单打独斗的产品模式已经不适应如今市场竞争的要求,建立和贯通以版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实施多元化战略才是传统出版今后的发展方向。出版集团的组建以及出版企业的整体上市,使得多元发展成为出版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
如果说,加强传统出版核心竞争力建设为体,那么加快传统出版转型发展则为用。二者运用之妙,存乎发展一心。近年来,转型发展不仅只是针对传统出版,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提出的战略要求,笔者认为传统出版欲实现转型发展,应当首先厘清以下三方面认识。
第一,出版资源拥有应向出版品牌拥有转型。在产品导向的市场环境下,拥有出版资源数量的多寡即意味着主导出版市场能力的强弱。过去出版资源垄断经营造就和巩固了传统出版的这种资源意识,也积累下传统出版普遍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而依靠垄断获取的市场地位在日益开放的市场条件下是无法持续的。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了关于要继续推进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按照总局对报刊社下一阶段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将有利于促进出版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出版资源向出版品牌聚拢,实现价值最大化。
出版资源本身将不再构成出版企业的核心价值,而是代之以出版品牌。没有或少有出版品牌的出版资源或将成为那些拥有者的包袱。这种资源向品牌的转型是基于我们对市场趋势和政策导向的正确认识与判断,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我们确立品牌优先、品牌核心权属优先的战略。出版规模应该建立在品牌宏大的战略之下,而不是各个小微项目的集合。百十条小舢板的串联不可能成为一艘航母。对此,必须优化产品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格局,在品牌的统筹下聚合一切生产能力,必当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资源拥有向品牌拥有的转型,实现的是出版资源从“收”到“放”的一个过程,“收”讲的是一切资源向品牌聚拢,“放”讲的是品牌战略下的品牌衍生与扩张。
第二,出版功能应向社会提供多元服务转型。如果说产品一定蕴含着某种特定的文化诉求,那么服务能使得这种文化诉求更为人性化,它将有利于强化消费者在产品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产品理念的认同,因此文化在产品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多企业的营销理念已不再是生产产品的本身,而是推崇其产品背后蕴含的生活方式。这种商业模式已受到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实践中日渐完善与成熟,这对传统出版企业突破现有产品模式来说,无疑确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市场基础。
作为承载文化传承和传播职责的传统出版,应该敏锐地抓住今天的市场基础和环境机遇,在秉承文化传承的使命下,勇于模式创新,不断拓展和丰富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重视和发掘文化传播对于市场的影响力,并善于将这种影响力转化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在强化自身文化传播品牌和文化传播特色的前提下,把握单一媒体向全媒体贯通的世界性趋势,促使出版功能朝向社会提供多元服务转型,积极尝试与那些和我们传播文化相近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要从建立和贯通文化产业链的战略高度来评估和调节我们现有的出版功能,激发文化传播在文化产业价值链中的基础和核心作用。现代出版向社会提供的不再仅仅是书刊,而是更为宽泛的阅读服务。社会需要系统而有效的阅读解决方案,即整合了传统书刊、新媒体和阅读服务等在内的复合出版服务。传统出版则可以在发掘、提供并满足社会阅读新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发展转型。
第三,产品经营应朝向知识产权经营转型。如果说传统出版由事业转型为企业完成的是由产品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型,那么产品经营转型为知识产权经营完成的将是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现代出版营销概念下的产品营销、品牌营销、平台营销以及服务营销,竞争力体现的是对相关知识产权的控制及占有程度。因此只有牢牢控制和占有知识产权,才能在营销市场上确保自身的核心利益。
当今出版市场环境下,不少传统出版企业为了削减成本支出,化解经营风险,简单地将合作出版看成是出版转型的有效途径,合作过程中往往不惜牺牲出版原创能力建设,将出版降格矮化为出版代工,短期内企业获得了一些出版利润,但势必削弱对知识产权的控制,从而彻底丧失转型发展给传统出版带来的潜在、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拥有知识产权是经营知识产权的前提和基础。与以往传统出版版权经营基本局限在传统出版领域有所不同,知识产权经营的转型应更多关注出版文化衍生功能的商业价值发掘与应用,因此经营方向需要创新确立“以版权为核心的复合出版模式”,在非传统出版领域谋求跨媒介、跨行业、跨领域融合。这种转型带给我们的调整和意义不只是影响到传统书刊产品本身,更在于强调出版核心权益的最大化。
高校废旧资源回收
一、高校废旧资源的现状
(一)背景分析
1、据了解,学校里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大部分在保洁工人那里,而另一部分被一些同学囤积在宿舍,书本、被子都在学生宿舍,自行车归学生所有。塑料主要为一些破旧的脸盆、桶和开水瓶。
2、二手市场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学生用品的升级换代更新加快,特别是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大量物品的处置问题。电脑、自行车、书本等都成为了较为普遍的二手交易物品。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校园二手市场应运而生也成为了必然。
(1)交易产品分析根据一项调查显示,92.4%的学生选择交易的产品是书籍特别是二手教材;70.1%的学生选择电子产品,包括手机、电脑耗材等;43.6%选择相关学习、生活用品。说明流通在学生二手市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书籍、电子产品以及相关学习和生活用品。大学教育的自主性,不同于中学教育的固定模式,相较于购买新书学生更愿意购买二手教材;同时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使得学生在追求时尚的同时考虑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二手产品。
(2)消费心理分析“求实”。这类群体关注的重点是产品是否符合自身生活学习的需要。在购买之前,会对产品进行信息收集和价值分析,根据对产品价值的认知程度来判断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求廉”。这类顾客在选购二手产品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价格是否低廉。由于购买力的限制,选择低价的产品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求新”。这类群体非常关注产品的使用程度、购买时间、外观。对于难以负担购买新产品,但是又渴望拥有潮流产品的顾客来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供给客观条件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学生购买商品使用一段时间以后觉得不尽如意,又有购买力,愿意卖旧买新;或者有的学生在对商品使用一段时间以后,想购买档次更高的同类商品,也采取卖旧买新的做法;随着每年学生毕业,众多物品被选择出售。调查显示69.3%的被调查者表示有需要处理的商品,并且86.9%愿意出售自己需要处理的商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二手交易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利,传播渠道更加多样。网上二手交易的便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
(二)高校废旧资源回收盈利模式分析
卖给大学生:大多数回收来的旧物都可以再卖给大学生,以此盈利;换取一些绿色植被;免费提供给贫困生:贫困生用品持证明可免费领取一定数量的用品;爱心捐赠:一些衣物、被子等生活用品可以捐献给贫困地区,不仅做到了资源回收利用,还捐献了一份爱心。回收的废纸可用于兑换再生复印纸等再生产品;捐赠给贫困地区,在网上与红十字会,壹基金等社会公益联系。
三、高校废旧资源回收的营销策略分析
(一)营销模式
1、市场直销
开展一些公益营销活动,与志愿者等组织合作开展义卖募捐等活动,从而提高同学们对这个项目的认知程度,可以在这个活动下做一个市场调研,收集市场信息。与各学院学生会展开合作,比如各班和各学院的大型活动会产生很多的可回收废旧物,我们可以以环保的概念在会场设置一些回收装置来回收会场的废旧物品,也可以提前通知到场同学们准备不需要的旧物回收。可用摆点式的销售方式来进行。毕业季的旧物回收。在大四的毕业季,会有很多旧物不方便携带,通常会以很便宜的价格卖出,在此背景下可以联系各学院负责人统一组织旧物的回收。这个适用于分散式和栋层式的销售方式,视情况可以采用雇用式来满足市场需求。
2、网络营销
因为我们的目标市场接触网络很密切,且网络营销有传播范围广、成本低、及时和互动性强等特点,这有利于与其他外来的收购单位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1)网站营销:通过在各大交易平台上开设网店来陈列回收的废旧物品,方便顾客挑选,以便顾客减少购物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和消耗。遵守网络营销4I原则趣味原则(interesting)、利益原则(interests)、互动原则(interactinon)、个性原则(individuality)。定时的线上活动比如一些抽奖活动等提高关注度;在网上平台实行会员积分制以增加上网者访问网站和参加活动的次数和上网者对网站的忠诚度,还可以提高活动的知名度。
(2)社交网络营销:微信营销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对营销模式的创新,是伴随着微信的火热产生的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用户注册微信后,可与周围同样注册的“朋友”形成一种联系,用户订阅自己所需的信息,商家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广自己的产品的点对点的营销方式。可以把我们回收到的有价值的旧物通过微信交易信息。
(3)贴吧营销:哈商大的贴吧去年解禁后,一直非常活跃,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交易信息完成交易,但是需要注意发帖数量,不能纯灌水,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4)APP营销:现在智能手机覆盖率越来越广泛,可以通过开发APP的形式来推广我们的平台,每个大学生可以通过下载APP,了解我们的服务,自行进行登记,这对于回收利用工作会有很大的益处。
(二)价格机制
成本导向定价法:一种以成本为依据的定价方法,通过对市场价、利润产出比等综合因素的分析调查,制定适可的价格方案。
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以市场需求强度和消费者的感受为主要依据的定价方法。在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企业的情况下,本项目本着倡导节约资源,绿色生活,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的思想,每个星期定期开始收购可再生资源,深入了解每个季节的资源特征,提前做好资源预算工作,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利润,只要公司运作上了轨道,就联系附近的学校协助发展,然后共同发展。在以后会发展到省内其它高校,
形成高校绿色联谊。
四、关于高校废旧资源回收的对策和建议
(一) 加强法规贯彻落实,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实施管理。落实国家对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积极性。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投资机制
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政府有关部门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示范;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引导和鼓励利用自有资金、民间或国外资金,采用独资、合资或BOT形式等方式投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项目。
(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约意识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交流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增强人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建立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网络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做好技术交流和信息服务,引导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四)高校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高校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力完善并落实创业政策,引导和支持学生针对高校资源回收项目的开展和进行,多开展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推荐和省创业项目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进行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华,刘应宗.再生资源回收问题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6(02).
[2]刘世伟.城市生活废弃物回收链管理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胡伟立,汪双喜,郭雯雯.当代大学生废旧书本回收与利用情况的调查[J].调查与研究.
[4]饶超.废旧书本别轻弃[J].科技日报.
[5]许涵婷,张乃宁,蒙少东,李燕.高等学校教科书回收再利用项目的实践探索[J].科技物流.
[6]谷嫒.高校二手书市场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