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值管理论

市值管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值管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值管理论

市值管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 知识 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

信息管理自20世纪70年代在国外被提出以来,已经有了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美国学者马夏德与霍顿把信息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将信息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以图书馆工作为基础的传统时期、以信息系统为特征的技术时期和以信息资源管理为特征的资源时期。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所带来的好处已经使其成为当前新的“资本”要素,从而知识管理也成为了近年来各界讨论研究的热门话题。我们是否可以根据学者马夏德与霍顿的观点――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一个发展阶段――来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当前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并头发展似乎并不支持这一看法。在讨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一、信息与知识的关系

认知是一套思想图案,它有三项要素:主体、客体及关系,我们可以用“主体―关系――客体”来表示这套思想图案。数据就是“客体”通过“关系”给予“主体”的“data”。它相对于信息和知识具有最多的客观性。在贯穿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概念世界的认知活动中,数据就是客观世界在主体上的反映,可以认为它表征着主观世界。信息则是被主体赋予了“意义”的数据。这里的意义来自于主体的某种需求,当然这种需求有它的情境属性,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某时间,某地点,想要做某事”。而在某一情境中,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模式关联性的话,这种关联模式在被人们认识或理解时就表现为知识,进入概念世界。举例来说:地球上各银行的银行存款利率被统计出来时,它们表现为数据;而对想马上在A银行存款的我来说,A银行当前的存款利率就是一条信息;A银行当前的存款利率是6%意味着“我们一旦在A银行存款100元,那么一年后我的银行账户里会有106元”,当我们理解了这种模式时,它就体现为知识。当然,知识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知识在编码以后会具有信息的特点,这种信息是概念世界在主体上的反映,当其被主体认识和理解以后就形成相关个体的隐性知识。

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发展阶段。它是随着人们认知的深入而连续向前发展的。德翰姆・格雷认为知识是对信息和数据的充分利用,中间融入了人的技巧、能力、思想、直觉、责任和动力。杰里・阿希则认为知识是以人为本,由人脑处理、分析、提取、包装的数据或信息。而在人的认知过程中,知识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信息和数据的获取――人的知识会影响他对数据和信息的选择方向和范围。

二、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从上文分析可知,数据、信息和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信息管理和以知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管理也是密切相关的。不过在讨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理发展到现在,主要是指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资源如信息设备、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投资和信息人员进行规划、预算、组织、指挥和控制的过程。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又构成了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改造过程相吻合,这也是信息管理思想的灵魂。

而知识管理的定义,在国内外众说纷纭。在国外,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效绩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费拉保罗又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能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在国内,乌家培教授支持了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的观点,但他也强调了知识管理同信息管理以往各阶段的差异性。乌家培教授认为,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能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白波、张晓玫定义的知识管理是通过利用组织的知识资产开展一系列具有知识创新特点的知识活动,以增强组织生存和竞争能力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但知识管理不仅仅是信息管理的延伸,这是由于信息产生与知识产生中主体作用的差异性使得知识管理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还必须包括对隐性知识的载体――人的管理。知识管理对于知识流、知识的自组织和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更感兴趣。它所管理的知识是能为实现组织目标发挥作用的那些智力活动成果,是和特定组织及其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特点。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管理内容上

信息管理围绕着信息的收集、加工、检索和传播的组织、控制与利用过程进行,以文献和电子信息的组织、管理、保存和服务为核心,管理对象主要是显性知识。而知识管理不仅仅涉及显性知识,而更主要的是隐性知识。这就使其管理对象扩展到了隐性知识的载体――人上面。

2.在管理重心上

信息管理强调管理的技术和手段,侧重于信息的加工、贮存与传播,它只是简单地对大容量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其信息的加工层次较浅、模式较机械,一般不具备信息有机合成和知识提取的功能;而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它以用户需求和行动决策为核心目标,重点关注如何让信息和知识的价值最大化体现,使组织内人力资源不断得到信息补给并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知识。因此,信息管理的工作重点是技术与信息的开发利用;而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则是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

3.在管理目标上

信息管理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其出发点是将信息视为对管理和决策有重要作用的数据,通过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的水平,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信息的资源价值。而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将知识资源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挖掘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从而提高组织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发挥出知识的资本价值。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当然,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发展实践这两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知识管理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的,但又对信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任何管理、决策都离不开信息,做好信息管理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与信息的互动性,一部分知识转化为信息,丰富了信息和信息管理的内容,从而有效地促进信息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知识管理需要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知识不能简单地从所得数据进行归纳概括中产生,在信息资源演变成为知识资源的过程中,必然要采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如目前针对知识管理的多种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如数据仓库、群件、知识挖掘、知识发现、数据融合、推送技术、智能搜索等已广泛运用于知识管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组织和知识管理的效率。可见,信息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采集、交流、应用、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为知识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均对信息技术强烈依赖,它们是一种既存在独立性,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继承和发展,或者说是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不能用知识管理取代信息管理。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又有着交叉和可以相互借鉴的部分。信息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对知识管理起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管理的发展也要借鉴知识管理的相关模式和理论。

参考文献:

[1]唐志红: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2006,(2)

[2]乌家培: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关系.情报理论与实践[J],1999,(1)

市值管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4;X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372-01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的项目较多,并且施工工艺复杂,使得其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譬如:电力工程施工中应用大量的现代化设备,使得安全工具与设备成为了施工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难点,因此需要电力企业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

一、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面临的问题

首先,多数电力工程施工单位没有完善的安全施工制度与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安全管理系统存在着许多问题,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管理工作也是抱着“走形式”的态度,使得电力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其次,在电力工程施工中极易出现质量问题。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员、设备、材料等,这些都是电力工程中引发质量问题的常见因素。若出现质量问题,不仅会给施工单位带来经济损失,还可能会影响到用户的安全。

最后,忽视了对安全器具的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因素贯穿在施工的全过程,但就以往的安全事故来看,忽视对施工器具的管理,是造成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若不能有效的管理安全器具与设备,则极易留下安全隐患,进而影响着电力工程施工工期与质量。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一)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基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来看,只有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的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若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则施工很难正常的进行,因此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在制定的过程中,要从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施工具体岗位要求,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需要建立安全责任管理制度,并且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度,进而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除此之电力企业可以经安全责任与员工的薪酬挂钩,以此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应人员,做好施工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管理制度。

(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电力工程施工中,有些安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要通过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根据具体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有针对性以及安全性的防范管理措施,以便在出现故障时,能够立即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降低安全事故给人员造成的伤害,并且能够确保电力工程可以及时恢复施工。同时要制定科学的、针对性的电力工程施工方案,并且要不断地加强技术改进,遵循施工项目的相关规程与要求,全面的规范管理施工,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施工培训工作,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可以熟悉施工图纸,明确安全施工要求,针对施工技术要求,组织施工人员参与培训,并且做好施工人员安全教育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进而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三)精细化管理安全设备与材料

电力工程施工中会应用大量的安全设备与材料,这些与电力工程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要做好设备与材料管理工作。电力企业可以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利用现代企业物品管理系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安全设备与材料管理系统,将施工中应用的各种设备与施工材料,其相关信息做好归纳,要包括采购环节设备与材料情况、施工使用情况、设备维护情况与材料库存情况等,对于安全设备与材料要明确其来源以及质量情况,利用计算机软件管理系统,能够便于查询与管理,同时将这项管理工作细致化,不仅可以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同时还能够为施工单位节省成本,将相关负责部门与负责人信息也录入到管理系统中,还可以确保在发生故障后,能够及时找到具体负责人,避免了责任不清或者发生推诿责任的情况。

三、电力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一)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前质量控制与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要根据实相关规定与标准,做好项目可行性调研报告,确保施工项目能够满足投资环境的要求,并且要根据相关程序加以审核,避免因为电力工程施工,造成环境污染与破坏。制定施工任务书,做好电力工程施工标准与相关内容设计,依据任务书的具体要求,做好施工规划与设计,包括施工技术设计与图纸设计等,在设计施工图纸时,设计人员要深入施工现场,做好各项数据收集工作,并预计施工工期,制定相应的施工流程,做好前期的质量控制与管理,还需要进行图纸审查工作,确保施工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加强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确保电力工程质量的关键,因此需要根据施工质量控制要求,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确保施工使用的材料,其质量能够达到电力工程施工的要求,在采购环境要选择材料质量较高的且经济性强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要管理部门要加强质量监管力度,根据各个项目工程施工工序的具体要求,对施工质控点加大质量检查力度,监督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施工方案设计要求开展施工作业,并且要检查完成的施工工序的质量,确保其符合施工标准,再开展下一项施工。同时质量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施工限产检查工作,确保基础设施符合施工要求,进而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若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存在质量不合格问题,则需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修整,若出现技术操作问题,则需要由设计人员与技术人员,对其做合理性与安全性分析,避免给电力工程埋下安全隐患,若发现施工设备出现问题,对于老旧的设备要及时更换,尤其是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对于需要维修的设备,要进行相应的维修,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后,再投入使用。

(三)加强施工验收质量管理

施工验收是质量控制的最后环节,该部分包括中间验收与竣工验收,其中中间验收环节,主要是做好各项工序施工检查,以及隐蔽性工程检查,要由相关的验收人员负责,根据电力工程施工验收的标准完成相关工作,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竣工验收是指工程施工全部结束后,开展的质量检查工作工作,这一环节的质量检查结果,直接影响着工程是否能够顺利投产,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若发现施工质量问题,要立即加以整改,确保所有项目质量都符合标准后再完成验收。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对电力工程能否投入使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施工人员与用户的安全,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好全面的管理工作,包括人员管理、施工技术管理、施工设备等,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华林.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管理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5(15).

[2] 黄一晶.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及质量控制管理[J].科技资讯,2015(30).

[3] 王增辉.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及质量控制管理探讨[J].企业导报,2016(04).

市值管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排水管网;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S2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排水管道工程已成为了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排水管网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关系到城市的排水能力、日常维护与保养的费用,同时其还对城市交通有着一定的影响。强化城市排水管网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是现代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排水管网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关键。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1熟悉施工图纸

城市排水管网施工之前,应先充分了解图纸、热悉图纸,业主、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方共同进行一个图纸会审和交底工作,检查排水管道同给水、燃气及电力等管线在高程上是否存在交叉,熟悉与工作面开挖有关的地形、地貌、地物等情况,结合图纸确定的桩号走向水准测量复测一遍,并且按照100m 的间距设置水准高程参照点,以便对管道施工进行测量。

1.2做好排水管材质量的把关

城市排水管网高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一旦管道施工完成后出现质量问题,改造起来十分困难,所以一定要加强管材质量的把关,应选择正规的厂家生产的管材,并严格检查其合格证和送检力学试验报告等资料,同时在现场应加强管材的外观质量检查,对于出现破损、脱皮、露骨、裂纹等现象的管道一律不得采用,只有加强管材的质检工作,才能有效避免裂缝、抗渗能力差和管径尺寸偏差大等常见的排水管网质量问题。

1.3做好现场情况的调查与故障排除工作

管道施工之前,不仅要保证施工现场的三通,还应及时解决和排除任何影响施工的因素,如施工与现状道路或现状管线的交叉等,应请有关单位或部门协助排除。

1.4测量放线

排除地面可见障碍之后,便可进行测量放线工作,施工放线指导着整个后序工程的施工,因而是市政排水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程序。放线前利用CAD软件绘出中线图,再用软件计算出工作面各个井位的XY坐标,然后用全站仪现场放出各个井位。有建筑物阻碍时要尽量回避,不能回避时,应给出设计变更方案,打桩撒灰放线时,要考虑中心线和边坡系数加宽、开挖面变窄后,应在沟槽内加设支撑。

2.城市排水管网施工阶段的技术控制与管理措施

2.1 注重施工材料管理与现场监控

材料管理是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基础,施工企业应针对材料管理的重要性,构建完善的材料管理体系。强化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核、强化材料进场检验,避免回填土掺杂杂质等造成的质量问题,避免管线不符合设计要求要成的质量问题。通过材料控制为保障排水管网施工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现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排水管网施工现象监控工作是有效保障施工质量的关键。现代排水管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现场技术人员与质检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与培养,以巡检与旁站的强化提高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促进排水管网施工质量控制效果的提高,保障排水管网施工质量。

2.2管道沟槽开挖

管道沟槽开挖之前,应先调查地下管道、电缆和其他构造物的位置,可能出现与沟槽冲突的现象时,应同交业主或管理部门确认处理方案后再进行开挖。开挖前还应了解土壤类别和土的力学性质,以便确定沟槽开挖的边坡比,防止塌方现象。沟槽较深时,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开挖。挖掘机械操作时,应尽可能地减少机械地走动,以降低对原地基的扰动,挖槽土也要妥善的放置,可结合槽边坡、槽深及土质等情况来确定堆土下坡脚与槽边的距离,为减少土方侧压,最好是将基槽开挖出的土方全部运离槽边。确定合理的开槽断面和槽底宽度,开槽断面主要包括槽底宽、挖深、边坡坡度及层间留台宽度等内容,应做到安全经济、科学合理。为防止出现超挖现象,边开挖边对槽底高进行测量控制,若出现超挖应进行回填。

2.3平基管座施工控制

沟槽开挖好后,沟槽内不得有积水或者淤泥,然后才能按照图纸设计进行管基的施工,严格控制平基的厚度和高程,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之前,应复核槽底标高和模板弹线高程,以确保管座厚度。检查管座模板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得将支杆的支撑点支在松散土层上,而应支在垫板或桩木上,以免跑模。

2.4管道安装

下管之前,结合图纸核对管基中心线、边线及井基等尺寸和高程,并检查各种部位混凝上基础的强度等级。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长度,计算管网的铺设长度,要防止管头露出井壁过长或缩进井壁。严格控制管道的直顺度和坡度。安装管道时,在管道半径处挂边线,线应拉紧,调整管子的中心线和高程时,可通过石块支垫牢固且相邻两管不得错口。

2.5沟槽排水

管道施工应在沟槽的条件下完成,因而要做好沟槽的排水工作,应对沟槽周围地面上的雨水和积水进行堵截,避免流入沟槽中,在沟槽底两侧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坑,通过潜水泵和泥浆泵等进行抽水,以保证沟槽内没有积水。

2.6管道接口及检查井的施工控制

严格控制抹带的施工质量,要保证砂浆的强度及和易性,水泥砂浆要按配合比下料,搅拌要均匀,抹带部分事先需将管外壁凿毛并清理干净,以确保管内壁和管缝有足够的平整度,管径大于600mm 的管网,还需要勾抹内管缝。严格控制检查井基础的质量,保证基础的几何尺寸和高程符合设计要求,不能带水浇注垫层和基础。井壁必须竖直,砌缝要平整,不得有通缝;抹面要压光,不得有空鼓、裂缝等现象。严格控制踏步、井圈、井盖的安装质量,踏步安装要牢固,井盖和井圈要配套,对于车行道上的检查井,一定要做好井周加固。交通量大的道路上必须安装重型井盖。

2.7认真做好排水管网闭水试验

城市排水管网安装好后,必须进行闭水试验,只有这样才能检验管道的安装质量。在闭水试验前,用水泥砂浆砌砖将灌水的检查井内支管管口和试验段两端的管口堵死,养护3~4d 达到一定强度后,在上游井内灌水,检查砖堵、管身、井身有无漏水,若渗漏严重要进行封堵,待浸泡24h 后,再观察渗水量,测定时间不应小于30min。对闭水不合格的管段,则应采取补救措施或尽快返工。

2.8沟槽回填

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采用土质合格的土进行回填,管沟回填应分层夯实,严格控制每层回填土厚度,层厚不得超过20cm,回填时管道两侧应同时进行,其高差不得超过 20cm,以避免存在偏差。严格控制回填土密实度,管顶50cm 范围内密实度应在85%~ 88%,以防将管道压坏,管沟胸腔部位密实度不小于 90%。

3.城市排水管网竣工验收

城市排水管网施工完成后,应对施工地面进行复原,须达到监理认可的程度。按照相关的市政工程检查、验收及质量验评标准规范对工程进行检查和验收,可引入先进的声纳和电视检测设备对管网进行检查和验收。检查和验收的内容主要包括:管道的结构和断面尺寸,管道的位置及高程,管道及附属构筑物防水层,管道的接口、变形缝及防腐层,地下管道交叉的处理,管道及附属构筑物的地基和基础等。竣工验收时,应核实竣工验收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复验和外观检查。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并对管道进行检测报告和评估报告合格后,才能允许其投入使用。

4.结语

城市排水管网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关系着城市的卫生条件、市容市貌,联系着每家每户。要确保排水管网良好运行,其施工质量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转意义重大,所以应严格加强排水管道全过程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避免出现各种施工质量问题,确保城市排水顺畅。

参考文献

[1] 赵贵秀.浅谈市政排水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重庆建筑,2011.

市值管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创新

1.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基本知识

1.1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多,怎样从众多无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了人类面临的一个问题。因此,信息管理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的有序化,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最初的信息管理,只是对信息载体的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管理。这样信息管理的对象扩大到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这时信息管理已经从图书馆等专门的情报部门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人们对信息等同于物质和能源的地位,极其重视信息的管理。

信息管理的特性:①实在性。信息管理是通过对信息载体、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设备等实体的管理来实现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其管理的“实在性”相当明显的。②综合性。信息管理摆脱了纯粹依靠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而是从多角度全面着手,综合性地去解决人们的信息问题以帮助高层管理决策,制定组织发展战略,满足信息管理在更高层次上的战略性需要。③过度性。信息管理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但在知识管理出现之后,信息管理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管理上来。

1.2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得到兴起的。有人认为信息管理经过了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个阶段,因此知识管理也可以看做是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虽然知识管理思想的雏形早已形成,但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才受到人们的真正关注和广泛认同。知识成为各类组织的核心资源和管理的主要内容,知识管理正在成为管理的主题。从本质上说,知识管理是要保证知识的共享,而且是一种对人的管理,是要保证使人大脑中的无形资产即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供分享和利用的显性知识,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知识管理的特性:转化性。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知识转化,它不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也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进行互动转化,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进行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新来解决经营管理问题,提高组织和个人的创新力和应变力。

分享性。对知识管理来说,知识分享比知识拥有更重要,知识分享必然地走向知识的广泛应用和创新,因此知识管理要求培养组织优良的知识共享文化,形成和谐知识共享环境。

困难性。隐性知识管理是指人们对隐性知识、经验的管理,区别于显性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显著的特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2.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区别

2.1 管理对象

信息管理的对象是信息,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的目标,主要是静态的、编码化的的显性知识。忽视对人——信息载体的管理。

知识管理的对象要大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不仅包括对信息的管理,还包括是对人的管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认为知识不只来自于编码化信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中。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发掘这部分非编码化的知识。

2.2 管理理念

知识管理与广义信息管理中都涉及人的管理,但其中人的含义是不同的。信息管理中的人的管理因素,基本上采纳的是人本管理的思想,它强调的是人的显性知识转化与技术管理,偏重创造成果的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被物化,是被动的。

而知识管理中的人的管理因素,是一种新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人的智力资本的管理,它倡导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智力开发与激励的管理,是智力成果创造过程即创新的管理,智力开发、共享、应用成为核心。

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进一步体现,人成为管理的主要对象。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发生延伸,就是管理者的管理重心发生了转移,从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转向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以发挥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理念。

2.3 管理目的

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类日益增长的信息和人类特定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人们发明了各种信息组织工具,例如分类方法,主题法来实现对文献的有序化,现代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又广泛利用各种元数据来实现对信息的标识,网络分类法,草根分类法的兴起,都是人类序化文献信息的努力结果。这些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对文献、信息的特征标识来实现信息管理。主要是实现信息流的控制。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因此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二是对人的管理,也就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有人把它理解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强调通过集体智慧与知识共享来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竞争力,力求创建一个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得以共享的平台。主要是实现知识应用。

2.4 管理成果

信息管理的成果以提供一次原始文献和二次文献线索为主。实现数据到信息的转化。而知识管理重点在于提供包括分析报告、综合研究成果在内的加工信息,直接告知使用者是直观的、可操作性强的系统化知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

市值管理论范文第5篇

(1)知识应用层课程建设知识管理应用层建立起与课程建设知识相关的人员之间、人员和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的联系。这些人员组成教学组织、建设团队、研讨社区。其中研讨社区是由各类角色随即组成的团队,进行非正式地交换思想和分享知识,在一种信任和支持的环境里(例如网络群组)积极地学习和探讨。虽然这种组织是不确定的,但是其“生命”取决于成员本身,只要还有兴趣就可以一直生存下去。(2)知识管理层课程建设知识管理过程对应于课程建设知识管理逻辑架构的知识管理层。知识管理过程的总体运作模式为: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以及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课程建设知识的现状,然后围绕现状,不断获取、整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渠道获取相关的课程知识,并实现知识的扩散和积累;在知识供应的基础上,将获取的零散知识整合成适应教学流程的知识体系;对课程教学各流程规范化制度化,保证知识的正确运用和积累。(3)知识资源层课程建设需要考虑从企业需求到教学评价的整个周期,课程建设知识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建设流程、文本知识、离散经验、企业案例等。

2运用知识管理建设专业课程的意义

从课程建设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课程建设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知识管理,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和促进管理创新,将更加有助于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响应市场需求通过对已有师资、资源及经验知识的重用,可以减少重复工作的时间;通过对知识进行合理存储,借助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大大缩短获取所需知识的时间;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方法和工具,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奠定基础。(2)持续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通过重用已有的经过实践验证的知识,以及借鉴以往的经验教训,从而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避免错误的重犯。(3)降低课程建设的成本通过重用已有知识及查看已有的教训,避免了昂贵的调研费用和错误重犯的代价;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做到以少量的内部知识应对多样化的外部需求,不但能够节省响应市场的时间,也能够减少维护大量知识所需的代价。(4)提升专业的创新能力通过知识的重用,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的工作;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将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同时促进“好点子”在专业间、校企间的共享。这些影响都将促进专业创新能力的提升。(5)实现知识的传承避免过度依赖某个专家或教师,实现知识的传承。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共享散落在各个专家头脑中的知识,将实现对专家所掌握的宝贵经验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承,避免出现由于个别教师的退休或离职造成课程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3运用知识管理建设专业课程的关键问题

对于专业课程而言,根据知识所属主体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个人知识(还未共享的经验知识)与组织知识(被运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2],要实现课程建设知识转化,在转化中实现知识的共享、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创新,需要采取有效的知识管理策略。(1)持续动态的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如图2所示,对课程建设中已有知识进行分析优化,建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知识仓库。知识整合具有以下特征:①知识整合主要包含分析优化和组织知识仓库;②知识整合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工作;③整合后的知识仓库要能够使教师快速获取需要的知识,为新人提供开发路线指导,为获取新的知识提供方法上的指导[3]。(2)基于关系导航的知识运用现实中,很多专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资产,但并没有有效的方法来规范对知识的重用,导致已有知识的重用率偏低,以教学为例经常每个老师授课的内容、方法、手段、效果都重新摸索。大量的、离散的知识经图2所示的流程进行知识整合处理,构建出具有合理架构且相互关联的知识仓库,构建知识关系导航。知识应用过程中,通过这些关系的导航,可以非常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为了促进知识的创新,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知识间的关系进行导航,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3)课程建设团队的组建为了保证所需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供应,课程建设团队需要从事课程研究和知识应用两个层面的工作。课程研究主要是为了保持课程乃至专业的持久竞争力而进行的基础研究、运用研究的优化工作;知识运用主要是在校企合作中为了满足企业方的特殊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知识开发。由于课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对课程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属于知识创新的过程,从事课程研究的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而知识应用主要是运用合作企业已有知识去满足对方的特定需求,虽也需要进行部分的知识创新,但更多的是知识的消费过程,所以对知识运用的人的知识水平的要求就相对低些。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