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假如我被克隆作文

假如我被克隆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假如我被克隆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假如我被克隆作文

假如我被克隆作文范文第1篇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这表明兴趣将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去学习,去探索。就学生作文而言,一旦他们觉得自己有话要说,有事能写,并且感觉自己能把作文写好,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

本学期,我在对全班学生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问卷调查中,发现100%的学生都表示喜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表明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的强烈愿望。有意识地组织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地积累典型的写作材料,才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眼”直观大千世界;用“耳”倾听周围的声音;用“心”体会自然生活;用“脑”分析处理信息。我们可以开展“手抄报”、“读书摘抄活动”、“奇思妙想”、“校园新闻会”……定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体育运动会等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加强,才能得到展示,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品味生活,激感认识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学生的思维逻辑性来源于意识的系统性——即认识与感受的统一。作文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必须紧密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激发他们对写作对象的具有较强的情绪色彩和有话可话的理由,才能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能力。

“假如我克隆……”的作文指导课上,学生的发言个个出彩。有克隆树木的,让地球永葆青春;有克隆水的,让世界没有水荒,没有水污染;有克隆绿洲的,让首都北京不再受沙漠威胁;有克隆超级警察的,让世界永远和平……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同学这样深情地对同学说:“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我自己,一个我给远方的爷爷,让他在我陪伴下,幸福地安度晚年;一个我留在妈妈身边,努力学习,长大成为有用之材。”多么有个性的发言,多么善良的心愿啊!一次“我的家庭生活”实践调查活动,让这位学生了解到远方的爷爷身患绝症,整天生活在孤独悲伤的生活中。善良的他才有此想法。一节平常的作文指导课,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被激活了的对家庭、生活、自然的热爱之心。

三、面向生活,展示个性

学生在日记中,常说:“我不会写什么,没东西可写。”有的说:“我写不出来,没词可写。”大部份学生写的作文干疮、枯燥,语无伦次。根据这种现象,我把劳动,叙述,作文连在一起,通过“做”、“说”、“写”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事,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

做:通过亲身体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说:让头脑中的表象,通过筛选,形成口头语言。

写:把口头语言进行再加工,变成准确规范的书面语言。

把生活中的活动,叙述、作文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首先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克服了没东西可写的现象。然后经过选择,选好重点,解决了“怎么写”的难题。再通过加工处理,加强“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训练。这样,学生把眼前的习作跟已有的活动经历挂钩,充分发挥想象,启迪自己的情感因素。这样,学生写起文章来就觉得有内容写,有语言写。因为经过几次的“加工”,也就锻炼了学生斟词酌句的能力。

如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到淹城乐园去玩,去之前,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一起去淹城乐园游玩,去寻找自己最难忘的一刻,好吗?”孩子们听了非常兴奋。这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就能有目的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回来后,我在黑板上列出两个提纲:1、那一刻,你怎么了?2、哪一个玩乐项目最让你难忘?怎样玩?心情怎样?让孩子们根据这两个提纲,自选一个进行加工,用简练准确的语言书面表达,并注意作文的感彩。第二天,学生交上来的作文《那一刻,我疯狂了!》、《那一刻,真刺激!》、《那一刻,我好害怕!》……多生动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我们应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走进生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做真人、追求真知,敢露真言,敢抒真情,让他们感觉到作文是块育人天地。

在环境小调查活动,学生对周边的水资源、化工厂的污水排放、白色垃圾等问题,感到忧心忡忡。我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展示个性的好机会。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自由结合,想办法。学生提出了写建议书,调查报告和张贴环保标语等办法。

下面是学生的部分作品。

环保宣传标语:请爱护我,我给你带来一片绿茵。/小草有生命,脚下有深情/你呵护我成长,我维护你健康。/小草在生长,请勿打扰。/青草对践踏者说:不!/芳草依依,大家怜惜。/你给我关爱,我送你清新。/让白色污染远离五彩缤纷的世界。

《致全市人民的一封公开信》。

敬爱的市民们:

大家好!你们都知道吗,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由于空气污染、乱砍乱伐、汽车尾气等诸多原因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常州的天空已不再像往日那样湛蓝,河流也缺少了昔日的碧绿,环境污染已成为我们生存的一大问题,改善常州的环境状况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觅渡教育集团的秋白环保监督岗的全体同学向全市人民提议:

1.大力节约资源。不使用或少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消费纸张。

2.大力节约能源。不消费水电,随手关灯、随时关紧水龙头。

3.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甚用洗涤剂,减少水污染。

4.自觉保护生活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绿化美化活动,保护绿地花木。

5.提倡垃圾分类。清理“白色”污染,把废塑料袋打个节再扔进垃圾箱。

地球的安宁,世界的美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市民们!请参加我们的环保活动吧!让我们把环保承诺变为实际行动,为改善家乡常州的环境质量尽力,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表达我们这群孩子和家庭保护地球的决心。

最后,让我们用小手牵起大手,托起绿色的希望, 还我们一个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

觅渡教育集团秋白环保监督岗 2012年3月4日

结合3月5日学雷锋日,我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张贴环保标语,分发公开信,向社会宣传环保。也许他们的活动掀不起环保热潮,但学生结合实践活动,通过作文这一特殊的手段,敢于面对生活,这是他们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他们不再局限于原有作文模式和结构、内容,能大胆去想象,去创造,这是多么宝贵的创新体现,多么精彩的个性展示啊!

四、实践生活,培养情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学生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为此,我常常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记得笔者曾经在一所镇小学工作时,有一次,我在中午带孩子们拔草坪中的杂草。拔完后,我召集同学们问:今天,你们拔草感觉最深的是什么?有的学生答:腿蹲着最难受;有的说手掌又红又肿;有的说:腰最酸。我又问:农民伯伯天天都要这样劳动,会怎么样?学生说:太辛苦了!我问:那么,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我要珍惜粮食;有的说:农民真了不起;有的说:我长大后,要当农业技术工程师,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有学生说:我要当机械工程师,设计出现代化的机器,帮助农民种地……我一边听一边称赞孩子们,说:可爱的孩子们,你们能把今天劳动所做所感写成作文吗?学生纷纷回答说:能!能!

五、演绎生活,创造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具有表演的天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表演作为创设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境,以此形象地再创生活中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关注生活,而且能在扮演中体验、思考、提高。如《假文盲》看图作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表演把“假文盲”的动作、神态、语言表演的有声有色,还发挥了想象,把画中所反映的的情景演活了。由此可见,“人是在活动的时候,才进行思考,赋予情感,做出判断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然,作文教学的情景表演应区别于舞台表演,是指导学生对“生活素材”的再加工,在真实的基础上体现情趣化、个性化。

1.“显微镜”系列:活动中,要求学生像电视、电影那样,把生活中有趣的生活画面、生活镜头“拍摄”下来,并在活动课上,通过自己的表演,具体、细致地展现出来。如:“我们的值日生”、“炒菜”等。

2.“双簧”系列:活动时,教师提供一些的词语,让学生从品词练句中,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构思一个活动场面,并用上一连串的动词,并进行表演。例如“没事干、当一回、先…然后、小心翼翼、差点、一切准备就绪、突然、赶紧、美滋滋……”。学生构思巧妙,表演丰富多彩。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星期天,我在家没事干,便想当一回厨师。我先从菜场里买回一把韭菜,先摘去老叶,然后放到水中洗干净。接着,我小心翼翼地把韭菜切成一寸来长。哎,谁让我平日里只有“舞文弄墨”的机会呢?现在操着把大菜刀,就运转不灵了。足足切了五六分钟,还差点把手指也当韭菜给切了呢。一切准备就绪,我就往锅中倒入一些油,打开煤气开关。我把韭菜茎先倒入锅中。只听“吱溜”一声,把我吓了一大跳,我马上拿起铲子。“哗哗哗”,连连翻炒几下,真像个小厨师啦!突然,冷不丁地有一滴沸腾的油溅到我的手上。“哎呦!”我立马疼得直叫。看韭菜的颜色变深了。我赶紧放了些盐,装盆前,我又放了点鸡精。我尝了口,啊,味道真好。我把炒好的韭菜端上桌,心里美滋滋的。”

3.“交际”系列:通过创设交际情景,如:《做客》、《过生日》、《商场购物》、《采访》等,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去表演。

4.“小品”系列:在规定时间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掌握活动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处理信息,合作完成表演的剧本。并由小组成员自编自导。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演绎过程中的负面素材,如邻居为了一块公共地而大伤感情的事。此时,教师应为学生另辟蹊径,“假如你是那位邻居,会怎么对待这件事呢?”引导学生去深思,再创表演。

假如我被克隆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个性多重性多元发展生命力与竞争力培育

无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进过程中,还是在地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城市总是处在一个个战略节点上,其作用是支撑和推动性的。而要使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好,加快城市化进程就成为必然。在人们普遍具有这种共识并由此产生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与城市的竞争也就不可避免。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可以量化的实力上,更表现在不可量化的个性特色上。

一、城市个性:城市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也有个性,换言之,一个真正的人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一座真正的城市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个性。但是,人也罢,城市也罢,其个性又有鲜明模糊之分。鲜明的个性给人印象深刻,模糊的个性容易使人淡忘。所谓城市的个性,不是指城市与农村的区别点,而是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点。这种区别点不在于城市的细枝末节的不同,而在于城市主要构件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个性鲜明的城市,在主要或重要构件上往往有其独特性(专有性)或显著性。而正是这种“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最”的东西,形成了城市无穷的魅力和赖以恒久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向往和憧憬一个城市,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物质和文化的独特个性所吸引。在巴黎,我们时时为其高雅浪漫的拉丁气息的个性风格所陶醉;在罗马的黄昏,目睹台伯河的静静流淌和即将为暮霭所吞没的古罗马废墟,我们为其载满历史苍茫感的个性风格而感动;在威尼斯,你处处可以呼吸到刚朵拉小舟挟着亚德里亚腥海风扑面而来的热情;在维也纳,一草一木都洋溢着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华章。就国内来说,北京的大气、上海的时尚、西安的古朴、苏州的精致,千百年来,魅力永存。

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有个性的城市,才是有特色的城市,有魅力的城市;也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就全局而言,城市走个性化发展之路,才能形成城市间的相互协作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城市的个性愈鲜明,其对周边城市的协作互补作用便愈强,也就愈容易产生出个性化的经济和个性化的人文,而它们又反过来进一步提升和丰富城市的个性。但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看到与这种认识相反的现象,这就是多年以来我国一些城市一直存在的盲目模仿的通病:城市的规划建设不是在城市的个性特色上做文章,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追求最大的广场、机场、剧院和超高建筑。这种情形正如一位专家的比喻:一个中小城市建一个特大的广场或剧院,就象一个打着赤脚的农民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一样怪难看的。一些大城市,过分追求建筑的华丽的气派,结果就象俗气十足、打扮妖艳的贵妇。城市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旅游价值丧失殆尽,城市的个性特征一天天从人们的心目中淡化和消失,城市的生命力与竞

争力就彻底葬送在盲目效仿中。这绝非发表危言耸听或自惭形秽的言辞。中国城市“同质化”严重,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国内外专家的普遍看法。德国建筑学会会长汉派尔在看过中国的城市建筑之后,感慨万千:“现在我驾车从北京向内时,我不知道自己有哪里?我可能是在迈阿密、新加坡或在法兰克福,所有的高层建筑都是一个样,没有各自的特殊的个性,只有从写的字上我才能看出是在中国。这不是一个好的未来。我到过上海等其他中国城市,我认为中国的城市正地发展中一步步失去自我。”①汉派尔的这番话,应当成为我们的警策。

二、城市个性的多重性与多元发展

有一位文学家在论述人物性格时说过,成熟人物的性格往往是多重性的,并多元化发展着。跟成熟的人物一样,成熟的城市,其个性特征也大都表现为多重性和多元化发展。人们总有这样的经验:成熟的城市个性鲜明、强烈、丰富、稳定。这其中的“丰富”二字,即指城市个性具有多重性或多元性特征。就是说,一座城市,可以同时在空间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等诸方面具有自己突出或独特的个性特征。以位于湖南西部的怀化市为例,从地理风貌上讲,它是山水城市,以此区别于高原城市、沙漠城市、滨海城市等;从产业或资源优势上看,它又是稻城(杂交水稻的故乡)和桔柚之都(冰粮柑的发源地),以区别于花城、煤城、瓷都、药都、服装之都、丝绸之都、水晶之都、玩具之都等;从文化特色上看,它又是稻作文化之乡,以此区别于游牧文化、边贸文化、古都文化等;从艺术方面讲,它还是傩戏之乡,以此区别于昆剧之乡、南音之乡、评剧之乡、花鼓戏之乡等地域艺术。对于城市的个性,还可以从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及其在一定区域的功能上,区分为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市、旅游休闲城市等;而至于城市格局和建筑风格,更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至于生态城市、信息城市、学习城市、法治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都不属城市个性的类别,而是每座城市都应力求实现的目标。

城市个性的多重性或多元化发展,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又为城市自身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在城市多重或多元个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长期的互动和互补中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这种组合本身又是一种特定的(或个性化的)、稳定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城市的任何一种个性特征都更为稳健,它们更不容易因外部影响或冲击而消逝。相反,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特别是凭籍某一产业形成单一个性的城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却时兴时衰,波动很大,有的甚至一厥不振。当然,同一城市的多重个性,不一定具有同等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城市个性的市场价值和竞争优势,常常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此时某一个性更受市场青睐,彼时另一个性更具市场诱惑力。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它是人们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使然,也是市场竞争规律使然。个性多元化发展的城市,由于“元”与“元”之间有相互弥补和相互牵动的作用,就不至于在市场竞争中丧失优势。应当说,丰富的城市个性,就是丰富的城市资源。或者说,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个性是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在现实中,一些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经营者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常常忽视个性的多元化发展,而取个性单一化之道,虽然有时也产生了风暴般的轰动效应,但总难走出大起大落的发展怪圈。出现这种情况,我想除了某些领导者决策草率之外,恐怕还有知识缺乏的原因。我们常常从媒体或会议上看到一些城市围绕一座城市的个性在争论:你说这是它的个性,他说那是它的个性。争来争去没有结果。出现这种争论,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城市个性的多重性。

城市个性多元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城市自身的稳定发展上,还在于它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上。人们常常看到,个性多元化发展的城市,不仅对城市内部的凝聚力要远远大于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也要远远大于个性单一化发展的城市。这期间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个性多元就是资源多元、能量多元、优势多元,因而它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自然就是集合式的了。而“集合”的巨大效力不仅因为量的增加,还因为能的良性互动。与此相反,个性单一就是资源单一,能量单一、优势单一,当然,它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之有限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张扬城市个性的鲜明性、强烈性的同时,绝不能忘记张扬城市个性的丰富性、多元性。一座城市,只有当它具有鲜明而丰富的个性时,才能更具影响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三、承续与创新结合,培育城市个性

鲜明而丰富的城市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地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因由。中外历史证明,现代工商业城市,起源于传统的商业城镇,即农业时代的城镇。在农业时代,城市是一个“自然”的历史演进过程,是历史的积累过程。它没有预设的发展目标,没有政府的强制推进(政治性、军事性城市除外),只有因“自然”选择而形成的个性化特点。就是说,农业时代的城市个性是“自然”发育而成。目前,世界范围的国际化大都市,几乎都是这种自然选择的结晶。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时代,因而中国的城市个性基本上属于自然发育而成,许多城市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经济”的烙印。工业时代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巨大的工业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需依托城市条件,资源集聚和高效率生产又使工业城市“像闪电般迅速成长起来”,城市发展进入了“城市化”时期。因自然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个性,在这一阶段演化为城市的同质化发展,城市出现了惊人的相似。用工业化的思维建设和发展城市,城市由“自然”的演进过程变成了“快速”生产的过程,由“个性化的成长”变为“共性化的制造”。所以,我们看到:工业时代的城市较少个性,即便有个性也多属急功近利“打造”而成(如同制造机器)。由于它缺乏本土的历史与文化根基,城市个性非常脆弱,常常一夜之间就消失掉,寻不回。信息革命的出现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由于时间短,尚无明显的结果。但信息革命揭示出的一些深刻变化,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的高度密集,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也使城市的运行加速,城市科技化、现代化成为必然;同时信息的快速交流,又促使城市发展走兼容并蓄之路;而信息化又让人们产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可以想见,现代城市一方面要在兼容并蓄中走向现代化,一方面又要发掘和展示自身的个性,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就是说,信息时代的城市,将在兼容并蓄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但是,社会的发展总是曲折上升的,人们的认识无不如此。许多人会把兼容并蓄“简化”为仿造甚至“克隆”。因为这样省事得多(信息化为克隆创造了件)。然而,克隆的随意性,意味着克隆自身的贬值。既不要克隆别人,又要避免被人克隆,这才是信息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启示。据此启示,笔者认为,城市个性的发展,必须既保持自身历史文化传承(不易被人克隆),又要大胆拓展和创新。即是说,城市个性既不能完全任其“自然发展”,又不能仓促“打造”,而只能积极地培育。克隆技术虽然发展很快,据说已经达到克隆人的先进程度,但是,它能克隆人的肉身,却无法克隆人的文化内涵。在高科技时代,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筑也许能够被克隆,但含有鲜明深厚的地域精神文化的城市个性却永远无法被克隆。(正因为如此,笔者在此论及城市个性发展时,力求避免使用“打造”、“铸造”、“塑造”之类的词语,而使用“培育”一词。)其实,真正的城市个性都是无法克隆的。因为它是城市物质载体与历史文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过去和现在时光的高度浓缩。这样的城市个性只能是培育和涵养而成。

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拼弃盲目克隆的陋习。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千城一面”尴尬的出现。有些城市不是根据自身条件的限制和本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富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规划,而是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国际化大都市,人为地过度开发建设,大事铺张和奢靡浪费。不是以尊重和保障市民的生活发展权利为前提,而是满足于表面上轰轰烈烈,结果变成脱离社会发展现实的短期行为。城市建设不是在特色和个性上做文章,而是在“大”与“高”上相互攀比。

培育城市个性,必须注重维护好历史传承。城市的内在支撑点主要在于其特殊的环境,离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现在许多城市开发商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推倒了很多含有特殊文化遗产的古迹,这也无形中毁掉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我们应当记住中国古建筑研究专家彭守仁老先生的那句话:“城市发展应该从过去的历史中走来,城市是各代历史的展现,有过去现在而且相互包容的对比。”②

培育城市个性,还必须注意从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的结合上拓展和创新。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处理好城市个性的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的关系。“城市这个有机体和人一样,真正的风貌在于内在素质的反映,浓装艳抹与事无补,只能进一步揭示自身的内心世界。”③打个比方,假如我们在一个民族风情极浓郁的城市,要建造清一色的欧式建筑,且要让满街身着民族服装的同胞,去跳西方舞蹈,那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吗?所以说,城市个性的物质载体与人文内涵应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城市个性不是孤立地表现在外在的物质载体上,而是更内在地表现在城市的人文内涵中。实践和事实证明,只有这样的城市个性,才能赋予城市各种外在物质载体以内在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而且这样的城市个性,愈是渊源流长,其城市的内在生命力与竞争力愈加持久和强烈。通过它,不仅可以看一个城市的容貌和神韵,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底蕴和历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城市个性,能够极大地促进人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创造力、吸引力和辐射力。二是要处理好承续与创新的关系。在城市个性这个系统中,承续与创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承续,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就没有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没有了城市的未来和希望。没有个性化的承续和创新,也就是没有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我们说城市个性要保持历史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把历史的东西,不分精芜,全盘托出,而是要在承续中扬弃,在承续和扬弃中拓展与创新。优良的城市个性是承续与创新的统一。仍以怀化为例,稻作文化是这座山城的个性之一。其根基蕴含于当地旧时盛行的巫傩文化之中,甚至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稻谷崇拜。但是,当今怀化人民弘扬的却是它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袁隆平精神为内核的现代稻作文化品性。这一城市个性,既有历史的承传性,又洋溢着时代新气息。既有深厚的根基,又有盎然的生机。假如有人要在这座新兴城市,全盘搬出巫傩文化,大街小巷尽是道士巫婆作法,那么,它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吗?所以,我们在强调承续城市个性的时候,并不排斥对现代先进文化的吸收,否则,这种城市个性就会变成封闭僵化的古董。应当说,一座城市的个性,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和未来的。因此,既要重传承,又要重创新。

注释:

①《城市导报》2001年12月4日第4版,转引自朱铁臻《城市现代化研究》,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