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贸易存在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贸易的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额不断提高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提升。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达1012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 34.1%,其中出口59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37.5%;201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292.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1.0%,出口 661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8%;2012年,进出口总额11868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7%,出口698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34.1%;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出口780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达到35.3%;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237亿美元,出口78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为33.5%,从2010年的出口贸易额5912亿美元,到 2012年的6980亿美元再到2014年的7897亿美元,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额不断上升,同时产业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占全部商品进出口比重较大。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行业,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电子信息出口产品结构变动不大
我国电子信息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动不明显,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元件是主要的进口产品,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是主要的出口产品。自1997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进口产品是电子元件。为了与出口地的需求相匹配,电子元件通常被用来构建计算机及其相关电器。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更新较慢,导致电子元件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动不大。如果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长期处于一种产品结构,就会使国际贸易进出口的范围受到影响。一成不变的产品产业结构,会大大降低产品在同行间的竞争力,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这类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产品种类。
3.进料加工贸易占据主导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各类贸易方式出口额可以看出,进料加工贸易仍然占主要地位,该贸易方式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达到60%,这反映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不断增长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由进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进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进料加工贸易主要是依靠我国丰富而廉价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料加工贸易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利用我国的现有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强化出口贸易,然而这种方式也有其弊端。一般技术含量和附和值较高的工序在国外完成,而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工序在国内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虚高,以及贸易顺差引起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此外,进料加工贸易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不利于企业内涵式发展。从长期看,这种方式并不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良性发展,国内企业中有不断通过技术模仿、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
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导致电子产品更新与应用基础的总体水平较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没有打破技术依赖的现状,导致缺乏出口产品的技术能力和知识产权的相关集成电路与元件。由于人们对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未形成将企业视为主体地位的技术创新系统。由此可见,我国相关企业产学研技术协同机制有待提升。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观念较不完善,没有改变对国外先进关键技术的依赖,导致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的专利成本不断上升。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可能不益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综合实力的高低。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体系,这不利于出口产品在我国相关企业的长期发展。
2.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
如果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增长缓慢。产品结构不合理是阻碍产业结构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为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电子产品的发展较为缓慢,核心产品的创新程度不足。这可能直接导致我国电子产业的总体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8年,由于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层次较低、产能相对过剩,导致产品销售业绩停滞不前,仓库库存积压较多,从而降低了部分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部分产品在结构提升方面较为缓慢,导致技术不能被正确应用,技术升级与资源整合的压力变大。进言之,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阻碍电子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
国内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会导致其与国外企业在经济与技术上的差距逐步拉大。由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电子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进程中长期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困难,各类生产电子产品企业的R&D强度仅为2.5%,还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企业水平,但是仍有大多数企业投入力度不够。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使得产品内部所包含的技术也相对较低,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我国内地企业发展速度较为滞后,技术升级较慢的产品不能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产生绝对的优势地位,尤其是对于电子信息对外贸易。由于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电子信息产品滞销或销售缓慢。这不益于我国国内企业的产品的进出口与产品技术发展。因此,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创作高技术水平的科研成果以加快国内企业发展速度迫在眉睫。
三、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1.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
电子信息企业的不断创新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不断强化其国际竞争力。因此,培养企业创新意识对于强化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相关企业应调整并创新企业结构,从而提升高科技在出口产品中的所占比例。通过加大对外来先进技术的引用于吸收,促进我国先进核心技术产权过的开发与应用。另外,应积极吸收国际贸易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使企业创新在国际规范的范围内进行,促使企业创新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和更新。
提升环保意识,使企业生产标准化可以使企业设计与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这样可以增强企业出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普遍提升和人们环保观念的逐步深化,导致绿色贸易在国际市场中有很大的销售需求。由于部分发达国家利用其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可持续发展为旗帜,通过相关法律手段对进出口贸易的产品制定所谓的标准化,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渠道。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我国相关产业应逐步强化对有害物质的控制,增强自身产品的环保意识,促使自身出口产品可以得到国际贸易组织的标准。
2.改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电子信息产业要在对外贸易形势正确变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其应通过调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对其进行改善。虽然沿海地区对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只有扩大内需,才能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不断夯实。比如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前提,在人口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使现有的信息产业布局得到改变与完善。沿海地区应以发展加工出口企业为主,内地应以发展电子基础技术产业为主。这样可以有效的促进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的共同发展。内地-沿海共同发展是目前最符合我国贸易格局的产业结构。
在对外调整电子信息产业时,应拓展多样化国际市场,使其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遇到与港澳台等地区的外部区域拓展时,要注意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强化。海外资源信息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环节。人们可以通过强化我国与中亚、东盟等地区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这样可以在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交流的同时,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
3.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企业发展速度
当地政府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增加对电子信息产业的关注与扶持力度,可以帮助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弥补电子信息企业某方面的欠缺,并且帮助其发挥多个要素的优势。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弱,并且缺乏完整的扶植措施,导致我国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只能通过国内外市场的自然调节。对于对外贸易结构是一种需要长期调整的战略决策,这急需政府帮助企业完成部分调节。比如,出口被进口代替的激励政策、促进跨国经营、反补贴以及相关保障措施等。进言之,政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积极促进新型出口点的萌发。政府还可以扩大企业的出口程度,从而使我国较为优势的企业向发达国家投资或出口。这样可以使其拓展境外加工贸易的领域。国际贸易组织是促进并协调各国产品贸易的国际组织。所以,政府应仔细审核并做好国际贸易组织给予的相关后续工作,使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对外贸易更加便捷。
总之,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呈逐步上升,进言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前景极具潜力,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需要通过培养创新意识与环保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政府投入等途径,改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现状,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加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契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必然迎来更大的发展,这也是是完成中国梦的必要途径。
原玲玲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10114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 世纪以来,外贸发展速度更为强劲。就货
物贸易而言,北京市对外贸易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进出口不平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提升,对外贸易主体有
待提高以及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改善外贸环境,促进北京对外贸易发展;实现产
业升级,改变产品结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以及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北京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地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7.1;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15-02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
世纪以来,外贸发展速度更为强劲。2012 年,北京进出口总额为
4 079.2 亿美元,同比增长4.7%。首次突破4 000 亿美元,为历
史最高。出口额为59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进口总额
3 482.7 亿美元,同比增长5.3%。2013 年1—4 月,北京进出口总
额为1 400.3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7%。出口额为195.8 亿美
元,同比增长10.2%,进口额1 204.5 亿美元,同比增长1.7%。①
但客观地讲,北京对外贸易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错
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提高首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成为人
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北京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入世以来,北京的对外贸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态,除
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下降外,各年对外贸易总
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见表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 年北京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4.98 亿美元。其中,出口117.72 亿
美元,进口397.26 亿美元。2012 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达到了4 079.2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是2001 年的7.92 倍。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更加优化
入世以来,北京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产
品中,初级产品占到百分之十几,工业制成品占到80%以上。而
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60%以上,工业制成品占30%多。
2012 年,北京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到15.9%,工业制成品占
到84.1%。而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62.5%,工业制成品占
35.3%。2013 年1—4 月,北京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到
20.1%,工业制成品占到79.9%。而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
62.5%,工业制成品占37.5%。
近几年,位居出口前五位的产品为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
机、成品油、钢材、船舶、服装及衣着附件;位居进口前五位的是
原油、汽车(包括整套散件)、铁矿砂及其精矿、农产品和成品
油。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在60%左右,高
新技术产品在30%以上。北京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20%以
上,高新技术产品占10%左右。2012 年。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
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为62.7%,高新技术产品为31.7%。北京进
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20.7%,高新技术产品占8.5%。2013 年
1—4 月。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为62.1%,
高新技术产品为33%。北京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17.5%,高
新技术产品占7.6%。
表1 2001—2011 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统计数据. 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
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2013-05-20/2013-06-09
(三)对外贸易主体多样化
北京市对外贸易已形成出口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外商投资
企业一直是北京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2006 年,国有企业对
外贸易所占份额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成为北京对
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2012 年国有企业出口320.9 亿美元,占
出口总额的53.8%,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13.5 亿美元,
占外贸出口总额35.8%;再次为私营企业,出口总额59.8 亿美
元,占出口总额10%。集体企业、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占比
重极低。在进口方面,2012 年国有企业进口2 537.3 亿美元,占
进口总额的72.9%;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31.2 亿美元,占进口总
额的15.3% ,其他企业占进口总额的8.1%,私营企业占进口总
额的3.4%,集体企业占进口总额的0.4%。
(四)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多元化
在外贸多元化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对外贸易市场呈现多元
化发展趋势。无论进出口,亚洲市场是北京的主要市场,占贸易
总额的一半左右。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是我国的重要
市场。从贸易国别看,2012 美国是北京第一出口市场和第二大
进出市场。美国、香港、日本、印度和韩国居出口前5 位。沙特、
美国、安哥拉、德国和澳大利亚居进口前5 位。出口前15 位国
家和地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4.1%;进口前15 位国家和地区
占我国进口总额的68%。
二、北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进口增长强劲,出口增长缓慢
从表1 可见,2001 年北京进口额397.25 亿美元,2003 年突
破500 美元大关,达到516.13 亿美元;2006 年突破1 000 亿美
元,达到1 200.83 亿美元;2008 年突破2 000 亿美元,达到
2 141.93 亿美元;2011 年突破3 000 亿美元,达到3 304.7 亿美
元。而从出口方面看,2001 年北京出口额117.72 亿美元,到
2008 年突破500 亿美元大关,达到575 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
响,2009 年北京出口额回落到483.58 亿美元;以后缓慢上升,
2012 年达到596.5 亿美元,离600 亿美元,一步之遥。北京这种
进出口结构与北京特殊的地位分不开。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
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是高校和科研力量最为集
中的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内资企业、外资企
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等公司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
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在北京设立总
部,而把生产加工基地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从而
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因此,北京地区进口大于出口。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我们发现北京市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随着产业高端化的发展,北京信息、金融、科技、商务、物流等生
产业取得了发展,带动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带动北京
市优势产业发展。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在
6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在30%以上。但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前
五位的出口产品基本是手机、成品油、钢材、船舶(或煤炭)及服
装,出口潜力不大,为扩大北京出口贸易发展,急需寻求和培育
新的出口增长点。
(三)对外贸易主体有待提高
我们看到,北京对外贸易主体为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其所占份额都在85%左右。近年来,民营企
业有了一定发展,活力增加,但于,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强,占进
出口中所占份额不高。因此,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政府的一
项主要工作。
(四)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
近年来,北京对外贸易出口地区集中度较高,排在前3 位
的是美国、日本和香港,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北京市
出口总量的1/4 左右(见表2)。
北京对外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美国、
德国和日本。从排名前5 位国家的进口占北京市进口总量的
1/3 以上(见表3)。
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导致外贸风险增大。一旦主要贸
易国遭受经济萧条或贸易政策调整,都会对北京对外贸易产生
深刻影响。
表2 2006—2012 年出口排名前三位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表3 2006—2012 年进口排名前五位国家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 2010 2011 2012
排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1 美国 9.8 美国 8.6 美国 8.2 美国 6.7 美国 7.7 日本 9.2 美国 8.4
2 日本 8.7 日本 7.6 日本 7.1 香港 6.4 香港 7.2 美国 8.4 香港 8.0
3 香港 7.8 香港 7.2 韩国 6.9 日本 5.8 日本 6.5 香港 7.8 日本 7.9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排名 国家
占进口比
重(%)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1 日本 8.3 日本 7.8 沙特阿拉伯 10.6 沙特阿拉伯 9.6 沙特阿拉伯 9.3 沙特阿拉伯 9.8 沙特阿拉伯 8.8
2 安哥拉 8.2 安哥拉 7.8 安哥拉 9.9 安哥拉 7.9 安哥拉 8.2 美国 6.8 美国 8.4
3 沙特阿拉伯 7.9 沙特阿拉伯 7.7 日本 7.0 美国 7.4 德国 7.1 德国 6.3 安哥拉 8.3
4 美国 7.5 美国 6.6 美国 5.8 日本 7.2 美国 6.4 安哥拉 6.1 德国 5.8
5 俄罗斯联邦 6.7 韩国 5.8 德国 5.1 德国 7.0 日本 6.2 日本 5.1 澳大利亚 5.1
三、发展北京对外贸易的对策
(一)改善外贸环境,促进北京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了外贸
环境。北京CBD 商务区的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亦
庄保税物流中心的批准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各种优惠政府的落
实,极大促进了北京的发展,为北京外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
机。今后,为了北京外贸的顺利发展,市政府要从制度、法律入
手,消除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落实各
种优惠政策与措施,为北京外贸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二)实现产业升级,改变产品结构
发挥首都优势,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利用北京科技优势,加
大科研投入,重点扶持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推动创
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出口产品结构的
优化升级,为北京对外贸易发生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更加激
烈,只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
北京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生产提供了条件。一方面,通过资金、技术和各种优惠政策,鼓
励北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双自主”企业进行产品
创新、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下转第144 页)
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光伏产业智能电网局域网建设
和光伏产业政策集成创新。2012 年底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正式启动建设。半年多来,园区按照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创新
体系与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智能电网局域网和政策集成支持
创新“五位一体”的基本思路,从高端切入,进行错位发展,全力
推进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规模化发展。2013 年3 月18 日嘉
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获得19 个项目
(总投资约合67 亿元)签约。2013 年6 月18 日嘉兴太阳能光伏
产业投资推介会上嘉兴光伏产业园区又与12 个项目(总投资
130 亿元)完成签约。
(二)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
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
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建立光伏发电标准化
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
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国推广应用。主要有屋顶太阳能光伏
发电项目投资模式创新(建立光伏发电投资公司)、屋顶太阳能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模式创新(如鼓励各类光伏发电工程服务公
司项目总包模式)、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运维模式创新(如
鼓励成立各类光伏发电专业运维一体化的商业公司)。嘉兴市
政府对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积14.2 平方公里)要求
园区建筑物屋顶基本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全覆盖,3 年内达到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 MW 以上,并为全省更大规模的光伏发
电推广应用提供新经验。同时设立的10 亿元光伏产业发展专
项资金,重点支持光伏发电推广应用、核心部件与专用设备制
造、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高端人才
引进、培养、使用。2013 年6 月19 日,市政府决定对嘉兴光伏产
业园区建成的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2.8 元/ 度的补
贴(国家补贴标准是0.45 元),该补贴期限为期三年、每年下降
5 分钱。
(三)成立产业联盟
嘉兴市不少光伏企业正着手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市场
开拓等方面做出调整,而更大范围内的抱团合作也在积极酝酿
中。2012 年6 月底,嘉兴市光伏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首批32 家
单位加入。光伏行业协会暨产业联盟将成为推动企业转型、产
业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联盟首批会员共有32 家单位,其中既
有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天通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福莱特光
伏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业界知名龙头企业,也有中科
院物理研究所嘉兴工程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
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将在促进企业合作沟通方面发挥
全方位作用。比如说联盟将抱团组织对外原辅料采购谈判;上
下游企业采购时可优先考虑联盟内企业;在备品备件上可以组
织合作,减少重复备品备件,节约成本;在技术开发、标准制定
上联盟也可以促成企业共同合作,同享成果;联盟还可以形成
有知名度的区域光伏发电品牌,一起向省、国家反映政策诉
求等。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发展到重要的战略调
整期,危机中蕴藏着机遇,需要把握好这个历史时机,积极调整
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积极扶持光伏产业发
展,从宏观和微观上为光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从高端切入,建
立光伏产业园,帮助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光伏产业商
业模式,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沟通,降
低企业成本等。努力争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利用发展战略新
兴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 包海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6).
[3] 李慧.浅析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5).
[4] 陆俊.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问题研究———以海宁为例[J].当代社科视
野,2012(5).
[5] 刘玉莲.中国光伏产业的“昨天、今天、明天”[J].经理世界,2012(9).
[6] 腾达.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综述[J].电源技术,2012(8).
[7] 倪秋菊.从光伏产业看我国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8] 张路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光伏产业动态演进分析[J].福建论
坛,2013(2).
[9] 张冲.探析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J].产业经济,2012(3).
[10] 薛大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8).
一、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仅占世界第32位,到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首次成为继美、德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并延续至今,持续增长的外贸出口与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外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对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商务部统计,仅从1990年至2006年,中国的累计进口额高达4.2万亿美元。
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年度增幅皆维持在20%以上。2006年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相应的是外贸顺差打破了2005年创造的年度纪录,达1774.7亿美元,增幅高达74%。近年来,中国外贸进出口正在发生着重大而剧烈的变化:
从出口结构来看,首先是产品构成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十年中,中国外贸增长主要是靠轻工产品和纺织品服装来支撑的,90年代到2000年这十年,主要是靠传统的机电产品的增长来支撑。目前机电产品出口已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55%。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产品构成进一步发生变化,以IT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高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经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近30%。工业制成品占绝对优势,加工深度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不断提高。其次是贸易方式的变化,中国加工贸易这几年比例急剧上升,大体上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55%。再次是贸易主体的变化。国营外贸进出口公司一枝独秀的局面早已被打破,现在国有企业的出口占比不到五分之一,进口占约四分之一。外资企业已占据进出口总额的58%以上。民营企业从以前微乎其微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21%,超过了国有企业。最后是贸易市场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伙伴已扩展到了220多个,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的主要经贸伙伴,我国绝大多数的对外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活动都是与这些国家(地区)进行的。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一是初级产品进口增幅加快,但已有放缓趋势。初级产品占进口的比重从2002年的16.7%依次上升。二是资源进口占全球贸易比重上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内需求的扩大带动了石油、铁矿砂、铜等资源产品进口的大量增长。
所有这些变化均表明,中国正在迅速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生产营销的链条当中去,中国正在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制造业转移当中的重要角色。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失衡问题
一是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已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努力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外贸的战略取向,致使我国外贸顺差近年来增长较快,特别是2006年顺差总额达到1775亿美元,比2005年的1020亿美元增加了755亿美元,增长74%,是2004年的5倍多,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顺差也达到了创纪录水平。外贸顺差过大,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带来了贸易摩擦加频加剧、外汇储备激增、人民币升值压力、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外贸顺差是结构性的,是由国内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决定的。这表明中国经济在国际资源配置、国际分工协作体系之中,尚未找到一个最优化的进出口结构。通俗地说,就是做了不该由自己来做的产业、而买了本该由自己生产的产品。二是中国服务贸易孱弱,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表明,2005年中国服务出口世界排名第八位,占同期出口额10%以下,且长期逆差。2006年,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我国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商品结构问题
在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比例仅为27.9%,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9%。表面上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很快,但其实是中国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个幻象,因为90%以上都是外资企业的出口。国内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占外贸总额的2%。同时这些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中还绝大部分使用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
(三)贸易方式问题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大幅增长,但是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产品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使得贸易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如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中国加工贸易国产化率已经下降40%左右,使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严重缩水,同时也背离了我国当初提出的“利用加工贸易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根据国际经验,采取来料加工方式的加工贸易,国家从国际贸易中实得外汇收入平均约为贸易额的20%,而国民从加工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则更为有限。
(四)贸易主体问题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三资企业完成的。据统计,在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对外出口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其中,在三资企业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为国际知名厂商的贴牌生产,由于中国缺少自己的品牌,大部分利润都由外商赚去了。从这方面讲,目前中国的贸易结构仍停留在“以外商为主”阶段。
(五)贸易市场问题
即是在“总量实现平衡的条件下,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不平衡却日益加剧,这将使中国努力追求的贸易平衡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均在持续扩大,另一方面,中国对日本和韩国的贸易逆差则进一步增加。这种复杂的双边贸易不平衡使得中国在双边贸易谈判中,无论是对逆差国还是顺差国都处于劣势。像美国这样的逆差国,会迫于国内压力对中国施压,顺差国也会担心过度依赖中国而对中国产生戒心。
总之,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数量扩张型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的外在表现,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够协调”:一是速度与效益不够协调;二是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不够协调;三是贸易和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四是东部和中西部外贸不够协调。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产生的影响
(一)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出口竞争激烈
我国外贸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产品档次低,与周边国家类同的格局使我出口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出口产品迅速经历了由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为主到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结构大转变,实现了我国外贸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技术、资金含量还不高,更谈不上高科技知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存在众多的现实竞争者和后续竞争者,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劳动力的低成本。随着生产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会渐渐丧失;国民收入水平更低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就会作为后续竞争者取而代之成为主要出口国。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恩格尔定律必然发生作用,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将下降。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我国继续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都不符合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更不符合我国外贸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非但如此,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结构还使产品出口容易受到美、欧、日等国国内厂商的激烈竞争。因为虽从理论上讲,发达国家由于在高附加值产业及新兴产业方面比较优势更大,然而发达国家不会轻易退出一些低附加值产业和传统产业,如纺织品产业等。
(二)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外贸摩擦加剧
就商品结构而言,我国的出口多为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及机电、电子等低附加值商品,这些商品成了国外反倾销的对象;就市场结构而言,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对某一地区出口量大且急剧增加势必对当地市场产生冲击,而成为反倾销对象。近年来,世界各国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20世纪80年代,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主要集中在欧共体、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已扩大到部分发展中国家。从1979年我国出口糖精、食盐在欧共体遭受反倾销起,截止到2006年年底,已经有包括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61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提出了反倾销指控,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已影响了国内12个行业的近2.2万家企业,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中国产品成为世界各国的反倾销调查对象,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偏低。这与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外贸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出口商品结构单一密切相关。由于中国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产品的升级换代缓慢,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商品大量存在于国际市场,一方面引起本国国内厂商的恶性竞争,无法体现中国劳动力的正常价值;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出口倾销的感觉,引发对外贸易摩擦。特别是在世界不少国家目前还不愿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中国商品在国际反倾销调查中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三)贸易结构不合理导致贸易大而不强
一、FDI的概念
FDI,指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取得或拥有国外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FDI是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之一。
二、FDI企业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发展相对成熟,并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一支重要力量,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并严重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一)项目档次低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技术层次、投资规模、产业投向方面具有以下特点:技术层次上,东南亚国家、日本、韩国在资金技术含量及层次上较发达国家低,技术密度及层次也较低,而发达国家相对较高;从投资规模来看,虽然发达国家在中国投资的企业规模较大,但投资比例不是很高。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投资比例较高;从投资产业看,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或具有出口优惠政策的食品加工制造业、服装纺织、鞋帽类、玩具、自行车等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度的投资比例偏低,仅占20%左右。
(二)抑制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
目前,在外资的出口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新产品所占的销售收入比重仅达到14.3%,远远低于平均出口水平。而技术型出口的比例则更低,比例不到5%,且多生产与我们内资企业相竞争抗衡的产品,因此,在进口国按照原产地规则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限制时,外资出口产品的增长就意味着内资企业产品出口比例的降低和缩减,即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造成阻碍。
(三)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区域分布过度集中
在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产业及区域上,不仅存在投资产业的不均衡,同时在投资区域上存在不平衡。表现为过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比例过少。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我国吸引外资项目3004821个,东部沿海地区有250218个,占总额的81.33%,而中西部地区仅有54603个,占总数的18.67%。合同外资额东部地区为4605.02亿美元,占总数的87.04,中西部地区598.90亿美元,占总额的12.96%。
(四)国际收支不平衡
外商投资在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同时有一个被人们所不易察觉的问题是外资企业的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以及企业的利润汇出增加较多,实际上造成了国际收支的不均衡。据资料显示,外资企业的进口额在全国进口额中的比例高于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例,在2009年甚至高出了10.6%高达54.73%。造成外资企业进口大于出口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外资企业的构成中,较多的是“三来一补”企业,生产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主要依赖进口,同时进口进来的一部分原料又被转为国内内销而不进行出口;二是工业企业的比例逐渐降低,而非工业企业的进口发展迅猛;三是在一些特殊的个别行业,其进口比例较大,成本较高,造成外汇逆差;四是外资企业有关二手设备的进口方面国家的相关管理不到位,这样使得低价值的进口增加,同时又抑制了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五)实际资金到位率偏低
自2006年以来,可以说中国连续六年为世界上排名第二的外资引入国,仅次于美国。但实际上,实际到位资金大大低于合同外资金额,差距较大,资金情况不容乐观,2006~2011年,我国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达4096.77亿美元,实际使用额为1857.86亿美元,平均资金到位率为45%。
(六)我国出口严重依赖外资企业,风险较高
在我国2005年以来的进出口额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快速增加,尤其是出口额从2005年的12.58%快速升高到2011年的44.6%,几乎占据了我国进出口额的大部分江山,可以看出我们的出口较多地依赖外资企业,且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意味着如果外资企业从中国撤离的话将会大大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经济冲击。
三、积极引导FDI,提高FDI的贸易促进效应
对外资的利用,我国提出了积极合理有效科学利用的基本方针。虽然在外资企业发展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对于提高我国贸易地位,推动对外贸易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外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需要加强管理,积极、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外资,使FDI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为积极引导FDI,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提高FDI引入质量水平的前提下保证FDI流入的规模
虽然目前我国的FDI引入的规模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日益出现增速减慢、增幅减少的趋势。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的经济尚在恢复期,且面临全球经济通货紧缩的情况,我国应继续加强外资引入工作,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投资,保证FDI的流入规模。
(二)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运作的监管力度
要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改相关法律条文,对于外商的垄断、倾销、价格转移等不良行为通过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管理和约束。
完善监管机构体系。外经贸委、税务、财政、工商、商检、外汇、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信誉评级等社会中介机构都加强监管力度。
对其资本运营进行全方位监控。对于FDI企业的立项进行监管来引导资金合理走向,加强出资管理,促进资金到位,对企业生产管理进行监督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完善外部投资环境
目前我国在硬件环境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只是软件环境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注意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四、结论
积极引入FDI,同时加强有效地科学合理地引导和管理,使其向着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展道路上来,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浪南,陈景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6):20-26.
[2] 黄静.吸收能力对FDI技术外溢的影响:基于工业层面及生产率非参数估计方法的研究[J].财贸经济,2007(5):26-32.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制约因素;转型;对策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对外贸易规模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扩大到2009年的22072亿美元,增长107.1倍。其中出口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2017亿美元,增长123.3倍;进口额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0056亿美元,增长92.3倍。1979—2008年的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7.8%,进口年均增长16.6%。从增长率上看,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速度为17.9%,远高于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8%的年均增速。
由此看来,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对推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及世界贸易的持续扩大,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挑战,中国与欧美等国的贸易摩擦也呈上升趋势,而这些摩擦竞争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中国的贸易结构问题而导致的,而这又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日后发展。因此,了解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而且探讨如何进行转型,对中国来说是极为必要的。
二.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中国的对外贸易目前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增长,其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三驾马车”之一。随着中国经济2011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贸易日益引起世界关注。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现状,并总结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
加强环境保护和金融支持的宣传,努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和发展的综合体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反映出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劳动和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几点:①从出口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步提高并逐渐占据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同时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也逐步超过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据统计,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53.5%大幅下降到2008年的5.4%,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则由1978年的46.5%大幅提高至2008年的94.6%。②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机电产品出口由1994年的26.4%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54.5%。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4.9%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28.6%。③从进口商品看,资源、基础原材料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明显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④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渐渐下降,这是顺应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要求和我国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政策的必然趋势。
2.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现状
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①对外贸易主体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前,由于实行国有专业外贸公司垄断经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只有清一色的国有外贸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营门槛的放低和出口管制的放松,外商投资企业、集体私营企业逐步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国营外贸企业份额不断减少。据相关资料统计,集体私营企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5.4%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26.65%,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则不断上升,2001年突破50%,2008年更是创造了我国出口贸易总值的55.34%。而同期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则由2000年的46.71大幅下降至2008年的18%。②对外贸易方向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该阶段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主要依赖加工贸易这种方式。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在不断增加,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相对下降。我国的加工贸易逐步由单纯契约式的加工贸易升级为投资式的加工贸易。③服务贸易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不断增加,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占我国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2年的9.4%上升到11.88%,居世界第五位。
3.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状
从内部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中国的对外贸易在我国从原来主要依靠几个沿海省市的支持力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从外面看,主要是在日本的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三大贸易市场份额逐渐减少,与三大贸易伙伴的中国保持一个较高的贸易往来的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贸易关系,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对象涵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4.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总结
笔者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可以归于以下几点:①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虽然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升级,已经取得较大成果,但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依然较低。②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存在问题。从内部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及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从外部看,我国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过于集中的对外贸易势必会增加经济风险和贸易摩擦。③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存在市场资源过于集中、对外贸易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服务贸易整体水平较低及高附加值产品稀缺等问题。
三.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全球化浪潮中,要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推进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下面,笔者将详细分析制约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的因素。
1.要素禀赋因素
当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享有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目前仍然面临自然资源不足、人口压力过大和很多资本不足等问题,当前的要素禀赋优势主要表现在土地和人口上面。
2.产业技术水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第一大国,而且中国劳动力就业水平等社会问题决定了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也知道劳动密集型产品存在着需求缺乏弹性、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剧烈等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受制于中国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
3.商品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虽然有较大好转,逐步实现了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是高附加值高科技商品在出口份额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而且这些高新技术产品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容易受制于人,也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我国出口的商品中低污染、低物耗、低能耗产品的品种也较少,品牌竞争力也比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处于弱势地位。
4.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进口的措施。绿色壁垒要求用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原理去统领和指导整个产品从生产到使用到报废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周密的绿色环境管理体系。
5.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转型的进程。国内方面,我国存在金融体系不完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不断攀升并大幅搞出国际同行的平均水平。国际方面,欧洲债务危机、汇率市场波动过大等问题也影响了中国的出口。
四.对策建议
1.扩大内需,增加消费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三者保持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当前存在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忽视消费的问题。
2.大力发展自主创新
要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就必须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一是要促进中国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二是要大力促进大规模制造能力和产业配套条件的形成与改进,要组织科研力量在一些技术难度系数大、零部件较多的产品的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相应突破,之后迅速产业化;三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完善高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3.注重环境保护,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仍占一定比例,这使得在国际竞争中经常面临绿色壁垒问题。因此,我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和金融支持的宣传,努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地区,部门,使环境保护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事业。(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董红梅.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 顾卫平,邓雅勤.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理论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2007.4.
[3] 郭晓岩.浅析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战略措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