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危机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奥地利学派认为货币需求结构变化是诱发危机的真正原因,货币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不同主体的购买力对比发生变化,致使不同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并导致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化。但是,这种资源配置结构本身并不反映实际的资源相对稀缺度,一旦货币需求的影响减弱了,资源结构就会回调,进而引发经济振荡。当货币需求结构变化持续到足以影响绝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程度时,资源结构的回调就表现为广泛的行业振荡,也就是衰退和萧条;由于现有的垄断货币发行体制使得货币发行者可以回避超发货币的成本来发行货币,尽管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程度是多少,但货币超发迟早会达到这样一个程度。因此,消除危机的方法是引入一种竞争性的货币发行机制,以解决发行货币的“成本-收益”不对称问题。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货币危机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7-14
作者简介:黄俊明(1987-),男,江西南城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谷超(1990-),女,河北保定人,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境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理论。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再次受到关注。国内介绍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文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少对支撑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理论的介绍。在支撑理论方面,奥地利学派与新古典和新古典综合的传统大不相同,特别是许多概念存在差异。由于缺乏支撑理论的介绍,让人觉得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晦涩难懂,甚至会产生误解。二是缺乏对危机根源的追问。绝大多数文献接受奥地利学派“货币超发引发危机”的分析,并得出“政府干预会恶化危机”的结论。但是,避免危机恶化不意味着消除危机,即便是“减少政府干预能够避免危机恶化”,也需要明确减少哪方面、或者怎样减少政府干预,而不能笼统的把“政府作为”一竿子打死。
一、 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理论
就其本质而言,哈耶克认为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一个货币的经济周期理论。因为在奥地利学派的视角中,正是货币因素进入经济才使得经济偏离均衡成为可能。因此,了解奥地利学派的生产理论、利息理论、货币理论,就成了理解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一)迂回生产理论
迂回生产理论为奥地利学者的周期理论分析提供了生产结构的分析框架,这种思想源于其创始人卡尔・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对低级财货和高级财货的分类。庞巴维克把这个思想发展成为迂回生产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当人们改变资源的投入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人们把资源投向离直接生产消费品更远的生产阶段时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品,即“生产过程的每一次延长一般来讲可以使产量增加”[1]。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有一笔资金,我们可以购买100千克面粉;也可以购买种子,租用土地,雇佣劳力,进行一次生产,这样我们最后能得到200千克面粉;如果把收货的小麦再培育成种子生长一次,就能生产更多的面粉:只要我们愿意等待,这种生产方式在理论上可以不断迂回。这种将生产方式就是迂回生产。更迂回的生产方式意味着生产更加资本化,因为迂回生产过程的延长需要资本的投入。生产更加资本化,迂回生产的长度加深,产品更加丰富,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体现。
(二)利息理论
庞巴维克认为现在的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同一数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1],利息就是这种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之间的价值差别,这种价值差别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对于有的人现在的需求较未来更迫切,对于另一些人现在的物品较未来的使用更便利;第二、我们习惯低估未来的需要,未来蕴含一种不确定性;第三,现在的物品较未来的物品具有更高的边际生产力,因为现在的物品具有时间优势,这可以通过迂回生产转化成为数量优势。因此,在一个迂回生产的经济中,由于利息的存在,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生产结构的不同生产阶段就能在具有价格差度时仍然保持稳定。但是,如果不同阶段间的价格差度超过了利息水平,经济的稳定性就会收到干扰,从而导致生产结构发生偏离均衡的变化。
(三)货币理论
早期的奥地利学派也探讨过货币问题,到米塞斯时就形成了较完整较系统的货币理论[2]。米塞斯认为货币是一种经济商品,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将来拿它交换那些可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3]。因此,作为商品的货币也有其“价格”,这种价格称之为“购买力”;同其他商品和服务一样,货币购买力也是由其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减使得货币的“价格”,即货币的购买力相应的上升或下降。但是,货币供给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总量方面,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过程方面,即任何的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总是从某个个人和企业开始的,因而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所引起的价格结构的变动,绝不是以同样程度在同一时间影响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分析经济周期时,哈耶克认为货币理论的核心不在于解释“一般价格水平”,而是要关注“经济系统中某一处的货币数量变化如何影响最终打破均衡的整体价格水平”[4]。经济系统中非对称的货币数量变化对导致某些特定价格持续不断的变动,从而最终导致整个价格体系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经济运行上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经济周期”。
(四)时间因素
时间是奥地利学派理论中核心的分析要素之一,无论生产技术如何,迂回生产总是隐含了时间因素,正是因为时间因素的存在,迂回生产的过程才得以实现。利息也是由于人们的跨期偏好而产生的,米塞斯认为时间是行动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行动都不可能脱离时间而存在,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将来而计划并行动的。时间具有流动性和不可逆性,人们对于物品的评价会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人们具有的时间偏好。即在较近将来的一个欲望之满足,在其他事物不变的条件下,比在一个较远将来的满足更受重视。所以,现在的财货比将来的财货更有价值。货币的传导也是一个时间过程,任何货币干扰总是先发生在经济系统中的某一处,再通过经济流转的运行传导到经济系统的其他地方。因此,经济周期具有隐蔽性,导致经济周期的原因与人们看到的经济衰退现象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的时间上的关系,更有可能存在时间滞后,从而使得这种原因不容易被人们发现。
二、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内容
在奥地利学派的学者中,米塞斯、哈耶克,以及罗斯巴德和加里森都涉及过经济周期的研究。米塞斯曾在《货币与信用原理》中论述过“信用与经济危机”,可谓开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研究之先河。哈耶克继承和发展了米塞斯的研究,正式提出了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并将这个理论介绍到了英文世界①,哈耶克因为对经济周期研究的贡献而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罗斯巴德运用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美国大萧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5]。加里森对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把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周期思想通过模型化表达出来[6],以便能与主流经济学进行更多的交流。本文选择以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为主体,对奥地利学派“货币引致周期”的经济周期理论思想进行介绍[7]。但是,在不引起歧义的时候也会选择借用加里森的表达形式来阐述奥地利学派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些思想。
(一)经济环境及初始状态
我们假设经济只生产单一的消费品,但是消费品要经过多个生产步骤才能获得。每个步骤以上一步的产品为原料,并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投入,最初的物质原材料来源于自然界。我们假定每个生产阶段都能生产比投入品“数量”(一种包含质的量化在内的数量)更多的产出品,每一个生产阶段都是依次发生的,生产过程的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上述生产结构可以以图1左边的部分表示[7]。
现在,假定经济中存在无数个中间品生产环节,每个环节又有无数个中间品生产者,也即我们把生产看作一个连续的过程(这正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那么中间产品生产就是许许多多的点组成的一个面,消费者货物就是许多点组成的一条线,如图1的右边部分。根据最简单的几何原理,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直角边乘以底边除以2,因而有“中间产品货物(P):消费者货物(C)”等于“生产过程的时间跨度数值(T)”的两倍,也即P:C=2T。一般地可以说中间品数量与消费品数量的比值,与生产的时间跨度存在比例关系,也即P:C=αT(α为常数)。商品的流动在货币经济中伴随着货币的流动,因而有以下关系式:中间品供给Sp与消费品供给Sc的比例,等于中间品需求(Dp)与消费品需求Dc的比例,也等于中间品货币需求Mdp与消费品货币需求Mdc的比例,并且上述比例都与生产的时间跨度正相关,也即Sp:Sc=Dp:Dc=Mdp:Mdc=βT(β为常数)。如果中间品增加,消费品不变,则生产过程的时间跨度增加,反之亦然。由此,我们建立了货币数量(比值关系)与生产结构(时间跨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假设经济一开始处于均衡状态,这种均衡主要表现为:(1)在当前的技术水平和利润水平下,包括物质资料和劳动力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源都不存在闲置。(2)各类生产资料得到均衡回报,各个生产部门得到均衡利润。因此,除了产品和货币的流动交换,不存在生产资料的流动和交换。
根据前面对经济环境的描述,这里的均衡利润不是指各部门获得相等的利润,而是指各部门获得利润的现值是一样的,即πc=∫T0e-rtdtπp。经济主体的偏好是稳定的,以及不存在技术进步,我们更倾向于分析短期内经济如何偏离均衡,假设技术中性是成立的。这种均衡状态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各个生产阶段构成的生产结构是稳定的,也就是说生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一个常数,也就是说生产过程的迂回长度既不会加深,也不会缩短。
(二)生产结构变化与均衡的偏离
经济的均衡运行只是一个假设,现实的经济运行总是非均衡的,因为有许多因素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干扰因素和内部干扰因素,外部干扰因素是指不受经济运行影响的因素,内部干扰因素是指经济运行内部会对均衡状态产生影响的因素。哈耶克强调经济周期不是由外部“经济数据”变化引起的,因为外部“经济数据”尽管会干扰经济运行且导致经济波动,但是影响总是倾向于相互抵消。总之,这种外部“经济数据”的干扰虽然无规律,却大体均匀地分布于经济运行的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因此,外部因素虽然会引发经济波动,但这种波动不可能达到“许多行业和部门陷入一般性的经济萧条”的程度,经济运行的意义就在于其本身可以应对和修复这种波动。所以,经济运行出现周期性的一般性萧条和繁荣,原因只能是经济运行内部本身存在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
1.偏好变化引致的生产结构变化。我们在前面假设消费者偏好是稳定的,实际上这个假设很难成立,现在我们放松这个假设而考虑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的情形,并按照“时间进程”分三个阶段来观察经济运行(图2)。
首先,这种偏好的变化的两个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储蓄增加和消费品价格下降,前者又会引起资本供给增加,进而利率下降,投资会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原始生产资料和中间产品的需求增加,这又会引起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会上涨,引致中间品部门的利润上升。后者的影响是消费品部门的利润就会下降,一方面有中间品部门利润上升,中间品部门会扩张生产,对原始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增加;另一方面消费品部门利润下降,消费品产生会收缩生产,对原始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减少。所以,这种利润的不平衡就会使得原始生产资料(主要是劳动力)从消费品部门向中间品部门转移。
其次,随着生产中间品投入的增加,中间品的产出也会随之增加,而储蓄增加利率下降的另一个影响是资本使用更多的早期的生产阶段会有更大的利润。这会使那些原本在生产中使用不产生利润的资料可以被使用,因而迂回生产长度会加深。根据前面对经济环境的介绍,限制条件P:C=αT,α为常数要得到满足,因此消费品数量也会相应的增加。实际上,中间品的产量增加后,其边际生产力会下降,由此引发中间品价格下降,这会使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成本下降,从而增加投入而扩大产出。
最后,经济的第三个阶段是中间品部门利润会因为中间品价格下降而减少,此外资金成本会因为有限的资本供给的消耗而上升,这进一步推高了中间品的成本,压缩了中间品部门的利润空间。由于储蓄的收益使得人们拥有更多收入,从而增加消费,消费品价格止跌甚至回升。此时消费品部门的生产成本又因为中间品价格下降而降低,消费品部门的利润将逐步回升,直到达到
πc=∫T0e-rtdtπp的均衡状态。此时的均衡相较于前一次的均衡,区别在于拥有更多的中间品部门和中间品产量,更长的迂回生产时间跨度以及更多的消费品数量。
作为一种外部“经济数据”的变化,偏好的变化并没有导致经济周期,经济在一系列的调整之后重新回归均衡状态,只是此时价格水平比上一次的均衡状态更低了。可以设想经济总是不断的遭到各种外部“经济数据”变动的扰动,价格水平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调整当中,这种变动的价格其实是一种均衡的体现,是一个不断调整趋向均衡的运动。尽管由于环境总是在变换,致使现实经济世界也总是无法达到均衡。
2.货币变动与均衡偏离。我们以偏好变化为例考察了外部经济因素变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现在把注意力转向内部经济因素,考察货币变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我们之所以选择货币,一个简单但直接的理由是货币(及其他信用形态)几乎和任何一个经济事物都有关系,但是更直接的理由是惟有货币才使得现实经济的运行与所设想的均衡经济运行有了本质差别。
(1)生产端的货币变动与均衡偏离。我们先考虑从生产端打破货币需求均衡的情况,向生产者注入货币对经济运行最初的影响,和消费者进行储蓄的影响并无二致,我们同样分三个阶段来剖析经济运行在时间进度上的变化(图3)。
在一个已经均衡的经济中向市场注入资金,需要提供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低利率引起投资需求增加,中间品价格上升,中间品部门的利润增加;利润的不均衡导致原始生产资料从利润较低的部门向利润较高的部门流动。这里的原始生产资料流动与“自愿储蓄”情形下的大不相同。由于消费者并没有减少消费,消费品部门生产者能获得正常的生产利润,也能支付正常的生产成本。因此,中间品部门需要提高对原始生产资料的支付,才能诱导原始生产资料流向中间品生产部门。随着资本和原始生产资料更多地进入中间品部门,很多相对闲置资源现在也能用于生产,于是迂回生产长度得以加深。
在第二阶段,中间品部门对原始生产资料的高价竞争挤压了消费品部门的利润水平,消费品生产者倾向于收缩生产。但是,由于消费者并没有减少消费,这就使得消费品的价格上涨,消费品部门利润水平回升。中间品投入的增加使得中间品产出增加、价格下降,而更长的迂回生产长度虽然意味着更多的中间产品,也意味着人们需要更久的等待。由于消费者没有改变偏好,人们不愿意等到迂回生产过程完成,而是会将所有的额外收入立即用于弥补消费品价格上升导致的消费缩水。这部分额外收入,来自于中间品部门在扩张时为原始生产资料支付的更高价格中,已经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部分。为了弥补消费缩水而进行补充消费,进一步推高了消费品的价格,从而也提升了消费品部门的利润水平。
在经济运行的第三个阶段,消费品部门更高的利润又引诱原始生产资料从中间品部门流向消费品部门,而此时时间跨度更长的迂回生产尚未完成,原始生产资料的流失意味着中间品生产部门无法完成生产,导致大量专门生产资料闲置,这又进一步导致大量原始生产资料从中间品部门释放出来,但消费品部门又无法完全吸收这些数量的劳动力,从而引发失业。当然,货币供应者也可以通过再次向生产部门注入低利率的资金来维持中间品部门的生产,但前面所述的经济过程将重复发生一次,从而再次出现生产资料闲置和失业。况且,低利率注入资金不能无限持续,因为持续的货币贬值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发生扭曲,从而使货币体系崩溃。
(2)消费端的货币变动与均衡偏离。如果货币不是通过生产者,而是通过消费者进入经济运行过程,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由于购买力突然增加的消费者并没有储蓄的计划(偏好不变),他会选择立即消费。但是,生产并没有相应的增加,于是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和消费品部门利润水平上升,这又将导致消费品部门的扩张,为了引诱更多的非专门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力)从中间品部门流入消费品部门而支付更高的费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确实会使消费品部门和近消费端的中间品部门利润增加、产出扩张,但是更多远消费端的中间品部门却来不及感受消费品部门的扩张,就因为非专门生产资料的流失而停产,远消费端的生产部门停产导致迂回生产长度缩短。迂回生产的跨度缩短、中间品产量减少意味着消费品部门的生产也会萎缩,从而导致大量从中间品部门释放出来的劳动力失业(图4)。
(3)经济萧条是一个结构问题。超额货币进入经济运行后,经济没有出现和偏好变化后一样的情形,而是出现生产资料在中间品部门和消费品部门来回转移,最终使得部分(或许多,视超额货币量而定)中间品部门出现生产停滞,生产资料闲置和失业。通常把经济周期看作是一种总量问题,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马克思基本同意这种说法,只不过他从另一个侧面来描述了这个现象:即生产过剩。
奥地利学派在现象上同意马克思的观点,经济萧条的表现是生产过剩,而不是需求不足,但是奥地利学派并不认同马克思进一步的分析,不认为生产过剩的原因是阶级剥削导致的需求不足(其实这与凯恩斯的观点又一样了)。我们的分析已经表明这种生产过剩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由于太多的资源被配置到消费品部门,导致中间品部门的生产无法完成,以至于出现生产资料闲置,这种停产的效应会通过经济运行从最初的生产部门逐渐向消费品生产部门衍生,从而出现大规模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所以,人们看到的需求不足是由最初的中间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停滞导致的。
三、货币引致的经济周期
一、人力资源问题认识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站在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人资工作中将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从而使其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这项工作必须要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为基础,充分的结合企业自身的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就提升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推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在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所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予以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保证其和其他的系统充分的保证协调性和和一致性。企业的人资部门通常就是通过一个平台来对其他系统予以调整和控制。所以人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让其他系统正常的运转。企业的人资部门在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其他系统和部门进行一定的监督,从而更好的实现人资管理的效果,确保企业当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二、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问题分析
1.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对这一点都不是非常的重视。很多企业在物质条件上并不是很好,所以企业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薪酬结构上不是非常的合理,这样也就使得员工的薪酬和绩效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员工的积极性受损,所以很多员工纷纷跳槽。
2.缺乏良好的竞争与考核措施
当前,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竞争和考核机制,在考核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员工自身的政治素质,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建设不吻合,此外,在人资监督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监督机制,这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人资的建设和发展。
3.理念落后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已经不能充分的满足当今的市场需要,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粗放式较多,随意性非常强。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人力资源都不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行管理,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原有的约束和管理方式来对其予以引导,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无法发挥,此外还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经济师经济学指导人力资源实践
1.树立发展新理念,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人们也将注意力放在了高新技术人才的任用上,所以,以经济是经济学的原理来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此外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应用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2.重视市场全新概念,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技术予以创新,如果一个企业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对核心技术予以创新和完善,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让企业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外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立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制度保障。
3.更新人事观念,把人力变成资源
首先,要做好管理者角色的转型工作。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让员工在知识冲击和经验逐渐贬值的情况下,不断跟上时代、增强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部的一大考验。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增加员工的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员工的持股比例。再次,要注重处事方法和工作能力。通常来说,文凭也许在应征工作的时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处事方式以及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要以人为本。要在机制创新上把企业目标确定在多层次的市场主体中,建立以年薪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干部施行竞争上岗制,建立起一套良好的用人机制。全面实行岗薪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激励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随着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活跃、最能动的资源,其它所有资源都被人力资源所开发、所力用。开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发展与壮大。而事业单位的发展根本在于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的竞争力。通过对员工进行合理的绩效激励,发挥他们最大的工作潜力,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可极大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完善的人才配置与绩效激励机制
完善的人才配置机制,是绩效激励有效开展的前提。当前,事业单位中更多的还是在推行传统用人制度,或者说新的制度体制依旧被传统的用人制度所笼罩,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合理的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措施,可以打破传统的用人制度。首先对事业单位的人员进行合理的调配,并以绩效评价作为基础,完善对员工的绩效激励措施,保证员工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绩效评估高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诸如薪酬、情感、升职、休假等多种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也为其他员工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员工在自己岗位上发愤图强,力争上游;对于绩效评估较差的员工予以一定的惩罚,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使员工更为积极的工作。这种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措施,可以实现员工与单位的双赢,员工得到了升迁或者加薪等利益,单位也因为员工高效高质的工作而获得了更大的收益。激励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单位是否凝聚其心、激励其人、发挥其力。因此,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措施的开展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二、岗位的科学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目前的人员与岗位的分配现状尚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具体在于岗位设置与实际的需求量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岗位工作量较少但分配了较多的人员,导致他们较为清闲;相反,部分岗位的工作量较大,但是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这些岗位的人员的待遇与其实际工作量不成比例,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质量。因此,合理的对岗位与人员进行安排,对保障事业单位日常工作高效高质具有重要意义。
1.岗位与职务的合理分配
绩效评估需要实际考量员工的岗位与职务,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对员工进行绩效激励。不同的岗位绩效产出是不一样的,在进行绩效评估的时候,需要实际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对员工进行绩效激励。对普遍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应对岗位与职务进行重新审核与分配,做到让每一个岗位、每一个职务都有合适的工作人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其所长;人员冗余的岗位适当裁员,并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从而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切实提升实际工作效率。
2.岗位的完善职务的激励
事业单位用人制度的改革需要立足于用人唯才、用人唯贤,这需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切实的做好岗位的完善与职务激励工作,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工作岗位与职务因素,制定相应的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措施,最大化地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不同的职务只能代表其职位的高低,但不能简单地反映其工作能力大小,在绩效激励过程中,往往重视的因素多为学历、职务、职称,而能力、业绩等能激励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素被轻视。因此,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对此进行仔细的分析,认真制定好相应的绩效奖励措施,保障事业单位的良好运转。
三、准确有效的反馈机制
在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工作中,建立完善有效的反馈机制十分重要。在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物质方面的激励后,通过反馈机制审查物质激励的合理性,合理再对其进行精神方面的激励,精神激励有时比物质激励更为有效。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重视,都渴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反馈机制作为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方式的一种,具有时效性与真实性。反馈过程中还要注重感情的交流,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员工,增强员工对事业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人员与管理层的交流与沟通,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蓬勃向上的朝气,每位员工都有为自己的单位尽最大努力的精神状态及工作热情,从而帮助单位实现发展目标。反馈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书面材料反馈、口头交流反馈、邮件反馈等等,多种途径的反馈方式可以使员工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地得到处理,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四、结束语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已逐步认识到事业单位人员的绩效激励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总结出了许多切实有效的绩效激励措施与办法,这些方式合理运用得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提升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效率与工作积极性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随着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更为健全的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体系将会逐步建立,为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绩效激励研究[J].科技资讯,2011(26).
[2]彭燕.浅析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0(01).
文章来源
摘要: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关系到事业单位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和工作效率提升,是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这是绩效激励的前提;岗位职务进行科学完备的分析,这是绩效激励的主体;建立有效准确的反馈机制,这是绩效激励的关键。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激励;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力资源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如何对单位人员进行绩效激励从而使得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自身价值,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当前形势下,要使得事业单位人员绩效激励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绩效激励前提: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
对于绩效激励而言,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是实行的前提。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并没有完全投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用人制度中旧体制色彩非常浓厚,监督、控制的命令管理模式仍然大量存在。在现实中,管理艺术难以施展,依靠行政指令和编制限定取代管理现象非常常见。这种现象大大妨碍事业单位的人员绩效激励,导致了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僵化,对单位和个人都是极大的浪费。因此要实现绩效激励,首先必须在事业单位中建立健康的人才配置机制。要确保人才配置机制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完善人事制度方面入手。
人事制度是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人事政策法规的要求,受单位或者个人委托,以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有关的人事业务。人事制度的实行可以打破员工与单位之间一成不变的联系,使得人事关系管理与人员管理分离,给单位和员工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一方面,事业单位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及时淘汰不合格员工,引进单位所需的优秀人才,通过岗位、职务、职称的调整变即使给予员工激励,促进单位业务的健康开展。另一方面,员工可以摆脱过往一旦“进入”就高枕无忧的心态,具备忧患意识,在工作岗位上发愤图强,在没有得到额外的福利和报酬的情况下同样实现激励的目的。这种做法对员工和单位都是双赢的好事,对于绩效激励的顺利展开具重要意义。
二、绩效激励主体: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处于静止状态,这主要表现在:岗位的设置与现实需求相差较大,造成了需求量大的岗位人员不足,身兼数职现象突出,待遇与劳动付出不成正比;而需求量较少的岗位人员冗余,过于清闲。除了岗位设置的弊端,岗位人员调动难,人员待遇变化审批程序繁琐也是静态管理的现象之一。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岗位是实现管理的主要手段,因而在绩效激励中,也应当以科学的岗位、职务分析为主体,从而达到激励的目标。在现阶段,事业单位的岗位与职务分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进行重新审核
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合理性的重新审核是绩效激励的重要环节。岗位是绩效产出的关键场所,而职务的变更则是实现激励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中人浮于事的突出现象,对岗位的设置和职务配备应当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重新审核。贯彻“按需设岗”、“因岗用人”的原则,对于冗余岗位和人员实行减裁,对现实需求量比较大的岗位适当增加岗位和职务配备数目。以某市园林局为例,该市旅游资源不足,游客较少,园林局主要业务在于维护城市绿化。然而与现实情况相悖的是,该事业单位门票班人员过多,绿化班人员过少,造成了绿化岗位工作任务繁重,人员待遇只是略高于门票班,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打击。这种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对绩效激励有害无利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岗位设置和职务配备的合理性对绩效激励的重要意义。
2、完善相关的>!
完善的岗位、职务激励措施是绩效激励的关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应当树立唯才是用的人本思想,从员工和工作内容现实出发,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首先,人事管理应当摒弃职称与行政职务挂钩的观念,不迷信职称并根据职称高低而盲目给予相关待遇。职称在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反映一个人的“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职务则是指“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在人事管理中,通常是指在工作中所担任的职位,属于行政序列,不同职务只是代表职位的高低,不一定代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在进行绩效激励的时候,过分倾向职称容易忽略员工在岗位上所做的实际工作业绩和工作强度难度,造成激励与实际工作情况相背离的反向局面。
三、绩效激励关键:有效准确的反馈机制
在绩效激励中,反馈机制的建立尤其重要。通过反馈机制的运用,可以促使人事管理工作及时调整绩效考核维度与激励形式,促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事业单位绩效激励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为主,通过两者配合使用促使工作人员对岗位和单位产生强大的归属感与热情。在具体实践中,两者配合出现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中首先应当根据岗位的实际情况预设激励方式的比例与权重,通过口头反馈与书面反馈结合,员工反馈与领导反馈结合,公开反馈与匿名反馈相结合的立体反馈机制构建,达到有效准确的反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资治文摘,2009(02):9-10.
[2]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及科技(上旬刊),2009(11):46.
[3]蓝淑华.高职院校人事管理模式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16-118.
讲究门面、重视入口是我国群众的传统习惯之一。这里所说的入口是指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中各主次出入口及办公与服务建筑入口空间及其周围环境。是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与周围环境(包括建筑、城市街道等)或园区内环境之间的过渡和联系的空间,是一个有一定秩序的人造环境,通常由门体空间、门前集散空间和门内引渡空间三个基本空间单位构成,构成要素通常包括建筑、道路、山石、水体、植物、地形等,它的范围、大小、层次应以人为中心。不同的入口根据其功能及定位的不同而各有特色。园区的入口空间作为环境空间体系和建筑空间体系的开端,是空间体系至关重要的部分。入口空间不仅控制着物质空间从外向内的转换,同时也控制着人们心理空间从“外”向“内”的转换。作为设计时的重点内容,主入口一般都会布置假山石、台阶和园林小品,烘托入口气氛。事实证明,植物景观的设计有助于创造园区的空间气氛,增加入口的亲和力,并使入口空间更人性化。高大的乔木遮荫效果好,并能形成整个园区入口的景观框架,创造优良气氛。而灌木尺度亲切,可用来强调道路线型并引导人流。藤木则可用来美化入口空间中的墙面,软化墙体及转角。草花可增加地面的艺术性,并形成整体植物景观。另外,综合利用植物可改善入口空间的小气候,控制人们的视线,并软化空间环境。而园区的次入口,一般都是为了方便出入而设计的,设计应以满足功能性要求为主,可以用开花繁茂艳丽的植物软化建筑物,营造轻松热情的入口气氛。总的看来,水利基层单位园区的主入口的设计应抛弃那种单纯讲气派、一味突出形象的做法,而是与周围环境密切结合,根据园区区的性质规模,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注重细部,创造尺度得体、有特色的入口景观空间。
2水利基层单位园区道路系统景观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中的各个空间里,道路空间是最为重要的一种。道路系统是整个单位园区的骨架,起到连接和沟通园区内各区域的纽带作用。你可以选择不在活动区域内活动或逗留,但你难免不从一个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内,而且好的道路植物景观设计,在满通功能的同时,还能起到引导游览路线和组织空间的作用,使人走在路上有景可观,步移景异。在设计时可根据道路线形,在使用乔木做行道树的同时,用灌丛及绿篱等分割空间,使园路时隐时现。园路交叉口是游人视线的焦点,植物配置要重点处理,而且园路植物配置可以根据“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引导游人的视线,在有景可赏时要恰当的留出透景线。
2.1主干道
园区主干道需要考虑机动车辆通行,行道树栽植应兼顾遮阴与交通安全,转弯及交叉口处的植物配置要满足安全视距的要求,即在该视野范围内不应栽植高于1m的植物,而且不得妨碍交叉口路灯的照明,保证行车安全。园区主干道路面宽阔,通常采用列植行道树,加强干道的线性延伸感,并给人一种宏伟的气势感。行道树的种植方式也有多种选择,比如树池种植、行道树嵌植于修剪整齐的绿篱或者花灌木、花地被或者色叶类地被植物中、行道树间植常绿灌木或花灌木、直接沿路植于草地上并向后递增组合式植物群落等。
2.2次路
次干道两侧的植物景观不必十分强调乔木列植、浓荫蔽日。一般采用形态优美、体量高大而富有特色的植物植于路侧,如榕树、大叶榕、高山榕、大王椰子、假槟榔、凤凰木、樟树、木棉、小叶榄仁、芒果等等,强调景观效果,兼有荫蔽功能。道路两侧多通透,与草坪直接相连,极少有道牙,路面雨水直接排向绿地。且设计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常以植物小品与道路结合或以绿地渗入道路,形成丰富多彩的路景。总的来说,此路主要起连接各个分区的作用,植物配置比较随意、自然,兼具主园路与景观小道的一些处理手法和群落模式,整体上注意与全园风格的协调。
2.3景观步道
这里所说的景观步道,是游人步行的小路,是全园风景变化最细腻,最能体现游憩功能和人性化设计的园路。植物配置适合营造一些亲切的小空间,使游人散步时能感受到轻松愉快。配置形式包括林间小路、竹林小径、结合滨水绿化配置的小路及汀步等。在绿地中的游步道是连接各个景点的纽带。如当园路时而临水时而从密林中穿过时,浓密大树、恬静草坪一一展现,使人丝毫不察觉绿地被道路分割的痕迹。总之,景观步道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比较灵活。路两侧适宜营造色彩丰富、形态优美、香味宜人的植物景观。植物多采用灌草结合,点缀少量乔木,促使游人视线聚焦于灌木草本上,欣赏近景,选用的灌木草本皆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如大红花四季鲜花不断,花叶良姜、春羽叶色鲜艳娇嫩,成为路侧景观焦点;有时会形成较为郁闭的空间,与将要到来的开敞空间形成空间对比,使人获得豁然开朗的舒心感。而在建筑周边,光、风环境不好,则多选择草坪地被,形成较为通透疏朗的空间。
2.4停车场
工业化留给知识经济时代的最大恩惠也是最大麻烦莫过于汽车。尽管网络向人们展示了足不出户进行工作和交流以及购物的可能性,但这并没有减少高技术人才亲身到一个实在的公司和办公地点上班以及亲身与人交流的必要性。水利基层单位园区的停车场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其根本目的是满足员工上班泊车的需要,以安全、方便、和舒适为原则,因此为了进出方便而将车位设在门前。暴露在外的停车场不太美观,需要适当的景观绿化来隐蔽和遮掩。同时,对人的关怀还意味着汽车不被暴晒,在炎炎烈日之下,有车的人都希望能够穿行在宜人阴凉的停车场和有舒适绿荫的道路。因此,在园区的停车场,遮荫和绿化便成为非常重要的了。停车场绿化通常采用嵌草砖植草、列植乔灌木分割车位的形式。嵌草砖植草可以减少地面的热辐射;列植的植物一般要起到遮阴和分割车位的形式。
3水利基层单位园区办公区景观设计
办公建筑无疑是办公区的主题景观,而它作为无生命的硬质景观,景观效果的发挥需要植物的配合。植物是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元素,与其他元素相比更具表现力和亲和力。这一区域,由办公人员的行动特点决定它的功能性是大于艺术性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它的功能性,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而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功能的发挥。这个区域的植物景观,常常会出现树阵、列植的规则式配置模式,以取得与建筑相协调的效果,而显得大气、简洁。一些特色灌木可以修剪成特殊形状,增强雕饰感。这里也常常会有一些水景(以喷泉形式居多)、小品等,这是植物常作为水景会小品的背景,以突出主景为主要造景目的。总之,办公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将充分发挥植物配合其它造景元素形成景观的功能,或规则式或自然式,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4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休闲活动区景观设计
这一类型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充分发挥植物造景的各个特色,为园区内人的休闲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主要包括一些广场、水景空间、园林建筑空间、阳光草坪活动区等。对于广场的植物景观设计,通常将其设计成林荫广场,规则式布置较多植物选择多为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庭荫树或者利于形成一定气候的棕榈科植物等。而广场上通常设置有水景、雕塑、小品及其它适当的休闲娱乐设施,如棋盘、休闲廊架等,也就是说这里可能是多种休闲空间的综合体。这里的植物空间以开放空间为主,也应当配置适量的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即注意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结合。如园林建筑空间可将其结合园建本身设计出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供人们静坐休息之用。
5水利基层单位园区配套公寓区景观设计
配套公寓区作为园区内部分员工生活的地方,它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从居住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中获取很好的经验。这里的园林环境是一个以植物材料为主体,以山石、水体、建筑小品为辅构成的游憩生活空间,对于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植物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创建富有生机,生态健全的居住环境。首先要合理选择树种,注意外来树种与乡土树种的比例,构建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还要兼顾员工需求的多样性,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6水利基层单位园区体育健身区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