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能力;启发式;情感态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
新课标《考试大纲》对语文阅读理解的考试要求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保证学生看到阅读理解的时候能够胸有成竹、游刃有余。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去钻研考试大纲,破译语文阅读理解教学的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初浅认识:
一、 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主旨是作者的主要写作目的。学生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这样,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分析地会比较全面和透彻。通过阅读学生会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作者的价值趋向。学生尤其要关注起始段落的中心句,重点段落的起始句和收束句。这些重点句子往往会表达出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学生通过对这些句子的把握就会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价值取向。学生在快速阅读的时候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
例如在阅读“父亲的家谱”的时候,有一道试题是这样的:根据全文内容,概括父亲陈星伍的人生经历。这道试题就需要学生通读全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把握答题要点。学生在答题时需要认真阅读全文,尤其是文中的一些关键句,按照时间顺序来答题。①小时候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受到羞辱而退学,上山挖草药维持困顿的生活;②80年代初获得“补缺”的机会成为一名医生;③儿子出生后兼职做起了生意赚了不少钱,又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下被甩在后面,安度晚年。学生的答题要全面,含盖这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学生把握了全文,学生才会很好地掌握这些信息。
二、 审析题干,吃透选项
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制了学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审析题干,以保证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方向是正确的。学生在答题前一定要确保自己弄清了题目的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义,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语文阅读选项的设置往往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要善于识破选项的陷阱,这才能够保证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审题,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很多的试题都是: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学生一定要看清楚文章问的是“正确的”“恰当的”“不正确的”,这是决定学生成败的第一步,学生需要三思而后行。
三、 定位检索,准确筛选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先看题目设计稳重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理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也就是筛选信息。因此,答案要从文章筛选,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是能够“挖”出来的。
例如在练习“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时,其中有一道试题是“人淡如菊”是一种怎样的性格特质?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种性格特质?问题问得很清楚,学生需要从文中去探索这些信息,深刻挖掘材料,这些信息在文中都有提示和说明。学生首先需要从总体上把握“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这里的关键词“平和”和“执着”,在文中多处有所提示。例如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拒绝来者要求。执着:个性倔强,坚持而有勇气。在越战纪念碑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只要学生阅读全文,并且深入透析文章中的点点滴滴,学生一定会找到答题关键词。
四、 文题比较,甄别正误
在辨析过程中,把题目中每一个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等,其表述内容与文中的完全不同。学生需要仔细思考,认真辨别,看这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很多时候每一个选项都是需要学生仔细比较和对比才能够分析出来的。很多学生往往不太细心,对照疏忽,常常出错。有些选项是对语句的理解,而学生对照时,不去注意具体依据是否充分可靠,忽略了要点,以致答题错误。
五、 组合概括,表述到位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站在出题人的角度去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是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学生要用直接的语言去答题,弃分说为概括,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例如在阅读《钱玄同的生活习惯》时,有一个问题是:从钱玄同身上,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学生需要重新组合全文,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深刻地理解文章,并且从作者的角度转化为自己的角度去体会,反思。学生通过阅读应该能够学习到:只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会被后人铭记;腹有诗书气自华,渊博的学识是良好口才的基础;要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只有严格自律,公正无私,才能使他人信服。这些是作者想要通过文章表达的深刻含义,也是蕴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意义。
总之,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通过平时的教学不断地向学生渗透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和有效方法,让学生平时就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会轻而易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技能,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情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学习语文知识和培育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教师而言,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精神的发挥,这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不停地进行知识的灌输,只会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个性、想象力等;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理解性阅读教学将会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理解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科学的引导,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
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理解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应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利用学生优势方面来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这也是理解性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工作者不断实践和探索。
一、朗读时理解性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诵读作为一种语言活动,包含极其丰富的情感,是学生对语文文字的亲身体验,通过对文章进行朗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同时,学生的朗读也赋予了文字新的生命力。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时,教师会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通过朗读认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思维感悟得以拓展。
二、创设情境是理解性阅读情感体验的关键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和课标的要求,而目前,创设情境是教师正在普遍应用和研究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场景,将音乐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理解性阅读的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对《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进行教学时,可以先播放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通过浑厚的男高音和雄壮的乐曲旋律让学生体验到黄河气势恢宏的场面,然而带领学生进行内容的学习。
三、个人体验是理解性阅读的核心
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必须通过相应的体验,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在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置身于实践中,亲身体验更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走进自然,贴近生活,最终获得的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而是更具有实际意义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语文阅读;理解词语;多种方法融合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文本中的每个词语都极富有伸张力和想象力的,它承载着写作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情感倾向等,有着广阔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良好依托和载体,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巨大宝库。因此,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行之有效的策略,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词语,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和发展词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效果。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方法谈几点体会:
一、借助工具书、书中注释释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借助工具书了解词语的语素意义,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词语的意义。懂得语素的知识之后,能够更好地辨认词义。如:“水利”、“水力”两个词,我们只要理解了语素“利(利益)”、“力(力量、能力)”,就能够区别它们的词义。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文本中的“蹩脚”、“考究”、“阔佬”、“通融”、“窘况”、“妙不可言”等词语,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通过查词典的方法已经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这对学生了解作者刻画老板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形象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查字典时还要注意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如:在教学《将相和》一文,“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和“我见相如,必辱之。”中的“辱”在字典中的解释有:羞辱,使受到羞辱,玷辱,谦辞、表示承蒙等。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也不同,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词典,选择用哪个意思更为贴切。
二、比较、分解词语释义
在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如:《白杨》中“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一句,其中的“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由树及人,借物喻人,感受作者用以神传情、意境深远来体现感情的波澜。这样,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对文本的理解,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分解词语是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比如:重临:重新来临。喧闹:喧哗热闹。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的工作。通过这种多个单字字意的组合,学生能更加快捷简明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三、近义词、反义词、互换词语释义
汉语的词汇极为丰富,几乎每个词语都会有一个或几个与之意思相近的词。根据这一特点,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时可以灵活地采用“近义词、反义词、互换词语”来理解文中出现的新词,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词汇来替换与之意思相近的新词,以联系旧的知识来启迪新的知识。如:《梦想的力量》一文,“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刚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家……”一句话中,要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可以找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刻不容缓、急不可待、慢条斯理、从容不迫等。这样,既能深刻地理解词意,又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四、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释义
经常听老师们说,理解词语和句子是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只能会意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就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弄懂深层的意思,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彩色的非洲》中“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色彩斑斓”和“多姿多彩”意思相近但用词不重复,文中能体现这两个词的还有“蓝天、骄阳、绿树、红土、鲜花,以及皮肤油黑发亮的非洲人。”“非洲不仅植物世界是彩色的,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非洲的自然景观是彩色的。”“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学生通过上下文的阅读,感受到词语的含义,体现到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美。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在感悟理解过程中感受奇丽景象,积累优美语句。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实例,加深对这句话以及课题的理解。因此在学习文本时,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体验,体察语寄的意蕴、情感和韵味,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
五、动作释义法释
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理解“咀嚼”,学生在理解“咀嚼”时遇到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咀嚼的意思,也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理解,最贴切的是引导学生和文中的作者一样学习骆驼咀嚼的样子,直观生动地理解咀嚼的意思。
六、借助图片、多媒w等信息化手段释义
在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片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仿佛走在林荫道上,应接不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平时在生活中看到的景象,想象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随之出示课件,展现其所描绘的画面,借助画面,对它进行形象化的理解,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如此赋予过程以情趣性,学生于语境中,于生活经验中,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训练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能力,还享受了审美乐趣。
七、涵咏释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与理解
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分别为:论点、论据和论证。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议论文这一体裁,教师要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教给学生,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因此而衍化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关于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有哪些教学策略呢?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仅供参考。
一、从初一抓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新课改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在中考制度的体制之下,分数依然是衡量诸多因素的重要指标,作为中考的必考题,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万万不可从初三才开始练习,既然中考题型了然于胸,不妨从初一抓起,一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学习铺路,另一方面也从不同角度活跃学生的思维。首先,我在教学时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月做一套中考题。学生可以不会做,可以去查资料,但是一定要经历做题的过程,我会抽出时间来为学生讲解,也许学生的认知水平没达到那个程度,但无论接受多少,只要接受就是值得的;其次,规范答题思路,培养逻辑思维。初中生身心都很活跃,思维也是天马行空的,但是呈现在卷面上,可能就会吃大亏。为此,我搜集整理了很多中考卷的典型例子,用大屏幕向学生进行展示,阅卷老师如何进行采分,怎样答题才能迎合老师的需要等,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清晰的头脑都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规范书写,保持卷面整洁。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日积月累,字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工整,给人以舒服之感。同样,我搜集了很多中考卷面的正反例子展示给学生看,同样的答案,也许就是因为字迹潦草无法辨认而与满分失之交臂,提醒学生不要等到考试前夕才后悔没有好好练字,日常的学习中也要保持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写字时集中注意力,一旦写错字,轻轻地画一下,不要涂成了黑点,以免影响美观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也可以决定成败。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实施以来,“生本”思想得到了推广和借鉴,课堂的主体原本就是学生,教师所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却本末倒置,将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阅读与理解模块则更多地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毕竟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无法代替学生完成阅读、分析、思考等环节,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教师要大胆放手才行。首先,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如果学生不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话,你永远都不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对于议论文的理解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你所讲的内容他究竟接受了多少。为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表达,比如实行小组积分制,哪位学生举手发言就为其所在的小组加一分,以此来鼓励学生发言;其次,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充满了奇思妙想,如果人人的回答都和标准答案如出一辙,还要老师做什么呢?更何况语文学科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可言,即使是议论文阅读与理解也是如此,很多问题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且尊重他们的想法;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平台。阅读与理解部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教师要充分把握放任自流与全权之间的尺度,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既在自己的指导下进行,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奇妙的克隆》这篇议论文时,我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阅读,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去阅读,遇到瓶颈时再回过头来仔细阅读原文寻找答案,学生读得十分认真。
三、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阅读是一件美好的事,自然需要在美好的氛围中进行。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民主关系,这样学生才会打消顾虑,扫清障碍,在课下了解到,有的学生对议论文阅读与理解是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的,教师要做的就是宽慰学生的心灵,带领学生共同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其次,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才会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例如,在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时,我与学生共同完成了阅读任务,并且进行了师生比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一种题型,都不是依靠速成能够练就的,想要真正掌握,还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加练习,认真思考,勤于动脑,肯下苦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的战场上叱咤风云,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高中教材众多整本书节选文本的收录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节选文本既是检验学生整本书阅读效果的试金石,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助推器,两者之间水融,相辅相成。
一、教学现状
节选文本作为整本书的一部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风格还是语言,主题还是叙述都是一脉相承,与整本书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裂的关联。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材观》中说:节选文除具备全文的教育价值外,它能使学生通过阅读节选文章,了解和掌握整部作品的知识,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它还能够培养阅读长篇作品的兴趣,把课文阅读延伸到课外,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整部作品的能力。
节选文本它既以独立的教学意义存在于教材中,又承载着文化与文明传播的使命,这就确定了节选文本教学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也给教学者提供了处理节选文本的一些方向,既要从整本书出发,又要着眼节选文本。
但反观当下,节选文本教学的处理几乎都承袭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论”,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有些老师是以文读文、深挖细节来处理文本,n堂专注于对情节、人物、环境三大要素进行条分缕析,精雕细琢,对整本书的介入只是采用了简单的文学常识介绍,了解《红楼梦》大体的故事情节而已;有些老师则以节选文本作为引子,进行了《红楼梦》专题讲座,指引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自主阅读,重视了阅读而荒废了节选文本的教学任务;少数老师能把整本书的相关内容与节选文本关联起来进行解读,但也仅限于把“《红楼梦》的开头四回是全书的序幕,为后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作了铺垫,教师简要介绍开头四回的主要内容,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学生阅读变成了教师咀嚼喂养。长期以来,我们的节选文本教学不是采用了精选精读方式,就是采用自主阅读汇报方式,节选文本教学与整本书之间就如两张皮,各为其主。钱理群教授曾沉痛哀叹“我们已经习惯于二元对立,非此即彼”。 孙绍振教授说中学语文教学的作品解读“在方法上,习惯于从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缺乏揭示矛盾进入分析层次的自觉,这在根本上是背离分析的初衷”。①徐默凡老师在《多读就能学好语文吗?》一文中就极力反对“以自由阅读之名而心安理得地放弃语文课的责任,放弃语文教师的工作,放弃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的研究,以致语文课沦为中学教学可有可无的附庸”。②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节选文本阅读教学与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打破知识碎片化、思维僵硬平面化、体悟肤浅表层化”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处理节选文本教学与整本书阅读矛盾的设想
李卫东老师就整本书阅读提出“虽然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主要发生在课外,但整本书阅读已经不是惯常意义上的“课外阅读”,需要教学的支持,需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贯穿课内、课外的阅读时空,需要整体的课程谋划”。应是“冲破语文教学狭小格局的深阅读、深度学习,需要精读、泛读的灵活转换,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对接融通。”③
(一)教学指导下的整本书阅读规划
语文教学要有整体课程谋划,对必修教材进行整体梳理,分计划、分阶段、分步骤进行整本书阅读。依然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大体估计学生阅读的时间,我们设计了整本书阅读计划。
1.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精读与略读的章回
节选文本教学要拓宽教学意义,加深教学深度,就要化单为整,从整本书阅读出发,形成教学思考:节选文本它在整本书中的地位是什么?整本书与节选文本直接关联的章节又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怎样写?它与整本书反映的主旨有着怎样的关系,能否从文本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语言运用上找到其内在联系等问题?这其实涉及到了教学目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是讲述林贾姻缘的开篇,也是《红楼梦》主题贯穿的珠子,节选借助林黛玉的俊眼展现了封建大家庭贾府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人事,教学目标基本确定为“理清人事关系、明确环境因素”等。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再指导整本书阅读,我们就可以确定精读与粗读章回,如小说前五回既是小说的序幕,也是小说的纲。“女娲补天”“木石前盟”,揭晓了林黛玉、贾宝玉的今世前缘,因果轮回;冷子兴演说、葫芦僧判案、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等情节,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贾府的主要人物,描写了贾府的环境,更有利学生理解 “俊眼看贾府”的人和环境。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都在前五回交代出来了,这部分的精读对节选文本人物、环境的理解也就有了充分的依据。
从教学目标出发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既让学生明确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也帮助他们对节选文本有个通观的思考认识,长期锻炼,学生整本书阅读就有了方向,节选文本的理解也更贴近作者创作的本源,如此方能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2.根据阅读法指导整本书阅读的整合
托马斯・福斯特在《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中说,许多小说在开篇就告诉读者十八件事情:文体、强调、情绪、措辞、视角、叙述在场、叙述态度、嘲讽、节奏等。教师根据节选文本的需要可以有意指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林黛玉进贾府》的阅读时,我就安排“女性”叙事角度④进行整本书阅读,即涉及到《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部分进行阅读整理,其他部分略读。金陵十二钗“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口声”,都是作者浓墨重笔,着力塑造的人物,如王熙凤,在前八十回中就占了五十二回,学生可反复精读这些章回,就能整合出王熙凤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窥视贾府大厦倾倒的原因。通过对女性人物的整体阅读,可以梳理出荣国府“裙钗齐家”的大画面:荣国府是由贾太君和王夫人姑侄掌权,贾母是荣国府最高决策者;王夫人虽退居二线,但地位依然显赫;王熙凤总揽全府事务实际大权;探春的精明能干等等。
3.根据阅读原点与远点指导整本书阅读
阅读原点即学生对节选文本了解的最近状况,阅读远点是学生希望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和指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整理(特别是问题整理),编排出精读与粗读部分。叶圣陶说“无论阅读何种书籍,都应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题目”。如学生在阅读节选文本时发现节选文本只是由林黛玉这个外甥女的眼睛看贾府,脂砚斋评点节选文本“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中传来”,那么换一个人,不同的眼睛看到的贾府会是一样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确立了整本书阅读第六回“刘姥姥进荣国府”、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和文本进行比较,看看从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有何不同,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渲染贾府的环境。
(二)整本书阅读基础上的节选文本教学
节选文本教学的出彩,源于整本书阅读与之关照,因而把握两者之间的运用原则非常重要。“文本是世界,是人,是思想、情感和经验的文字化、符号化-----所以,文本解读可以说是还原,是回溯。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是对文本的击穿,是对束缚的破除,是对秩序的抗争,是对有限的解放。”⑤因而,我们不能因远处的渺茫而忘了文本所来的路径。
1.互映原则
节选文本内容是单一的,为了更全面的把握,我们需要从整本书中搜寻相关能互相印证的材料辅助理解。如节选文本中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已经很丰富,但不全面,我们就可借助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圆形人物”。
(1)冷子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2)周瑞家:(她)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
(3)贾琏的小厮兴: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4)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5)《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2.补白原则
叶圣陶《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反思好的小说和剧本,故事仅是迹象;凭着那迹象,作者发挥他的人生经验或社会批判,那才是精魂――凭着故事的情节,逐一追求作者要说而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才会与作者的精神相同,才是阅读书籍的正当方法。”没有明白说出来即文本中留白处,需要我们进行补白。如教学中,学生循着黛玉的眼睛看到了“贾府建筑的恢宏,设施的华丽,布局的精巧,但为何到贾政房中却有一抹不协调的色彩――半旧?而且运用多处?”,据此,引入下列材料:
材料一:针对“半旧”,脂砚斋曾批注:“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戍侧评)
材料二:《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有对贾政这样的介绍:“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还有更多的间接介绍:“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溺扶危,大有祖风”。
材料三: 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通过这段材料的补白,学生说这“半旧”真是中肯,运用恰到好处:世袭才符合贾家这“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身份和地位,“半旧”才能显示贾家的显荣之久,也通^半旧看到了人物的性格形象,同样“半旧”也暗示着贾府由盛转衰的命运。
3.思想性原则
连中国曾说:“语文课最关键的是将‘人’的意义和价值呼唤凸显出来。”《林黛玉进贾府》一节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展示了封建时代中国女性的魅力,对男子的描写略有涉及,但正是那略写一笔,却意味无穷。如写贾赦“一进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一句,表面看似写出贾府的奢华,联系整本书,我们就可发现作者的意图,就是对“丑陋俚俗男子世界的揭示,对男尊女卑社会的评判”。⑥作为荣国府嫡子长孙、父死继承世禄世爵、袭封“一等将军”的贾赦,本该为国效力、兴复家业,却极端好色,成天饮酒作乐、巧取豪夺、不顾廉耻,“姬妾成群”就是最好的证据。由此人展开引入整本书中关于男子角色,我们读到了贾赦好色,贾政迂腐无能,贾珍、贾琏、贾蓉骄奢逸,薛蟠豪横粗俗、草菅人命,贾雨村忘恩负义等等,占据封建家庭统治地位的男人可谓劣迹斑斑,难怪柳湘莲说“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
整本书阅读扩张了节选文本教学的密度和高度,节选文本教学进一步实现了整本书阅读的提升,两者相辅相成,关键之处还是要让两者融为一体,相为映证。
参考文献
①陈日亮:《如是我读》,上海:华东司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期。
②徐默凡:《多读就能学好语文吗?》,《语文学习》,2015年版第10期。
③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语文建设》,2016年版第9期。
④李帆:《论〈红楼梦〉的女性视角》,《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版第9期。
⑤汪政:《文本解析关系处理论纲》,《高中语文教与学》,2015年版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