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可达性。
分类号B849:C91
1 前言
社会比较又称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心理现象。Festinger提出的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力求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持有正确的观点、信念和看法,并且有正确了解自己能力的动机:当不能恰当地通过物理的或客观的手段检验个体的观念正确程度和能力水平时,个体将会把自己与其他相似个体进行比较,为主观上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信息。根据社会比较的不同对象,可将比较分为上行社会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下行社会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和平行社会比较。个体进行社会比较后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同化效应和对比效应。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朝向比较目标的现象;对比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背离比较目标的现象。研究发现,影响社会比较产生不同效应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快乐水平、自尊水平、比较目标的可达性、个体的自我确定性、比较信息的特异性、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亲近性以及是否是群体成员等。
可达性是个体对于自己未来成就状态的知觉。不同社会比较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带来的知觉、行为的改变不尽相同,产生的效应也不同。Seta等人研究发现,当两者能力差别很大的时候,个体不会进行社会比较,LockWOOd和Buunk的研究同样发现,比较目标的可达性调节着上行比较信息对其自我评价的影响,若个体知觉自己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功时,上行比较信息会产生同化效应;若个体知觉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成就水平,上行比较信息则会产生对比效应。对下行比较信息亦是如此。
Coaction情景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同时完成相同任务的情景,一方对另一方来说就是coac,tor。Bond和Titus等人认为,coactor的出现将会导致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现象。Zaionc认为,当个体仅仅处于coaction情境中,其唤醒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出现社会促进效应。而Cottrell则指出,个体觉察到情境中潜在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才是使其行为水平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Dominique Muller等人[12,13]认为,当coactor的出现表现为一种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威胁或潜在威胁时,就会出现聚焦效应(froellsing effect),从而导致个体的行为水平提高,这一结果支持了分心一冲突理论(distraction-con-flict eory),该理论认为,coactor的出现导致了注意分配,个体为了解决来自任务本身以及任务以外的信息,就会提高唤醒水平,从而出现了注意集中现象。表现出较好的行为水平。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个体在coaction情境下。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和比较方向是否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水平;并试图找出在何种条件下。个体的唤醒水平最高,行为水平最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来自西南大学94名有偿被试(男性29人,女性65人),年龄18~25,平均年龄为21.5岁。
2.2 实验材料
采用Treisman和Paterson的“错觉合取效应”的实验材料,材料为9×9cm的正方形图片,非合取项目图片上包括4个“S”,5个斜线、5个直角图形和一个$,错误判断为:有$,但判断没有$;合取项目图上包括5个“S”,5个斜线和5个直角图形,对该图片的错误判断为:没有$,但判断有$,即出现错觉合取效应。共160个项目,其中包括80个“合取项目”和80个“非合取项目”。两类图片随机呈现,先在屏幕上呈现固定注视点“+”1000ms,再呈现任务图片70ms,之后呈现一幅由随机字母组成的图片1700ms,并要求被试在此期间判断是否出现了“$”。呈现顺序见图1。
2.3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2×4被试问设计,第一个变量为比较方向,分为上行比较和下行比较,第二个变量为比较可达性,用成绩的差异量表示,分别为10%、20%、30%、40%,成绩差异量越大,可达性越低。因变量为任务操作水平,指标是被试完成任务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2.4 实验程序
随机分配被试。其中47人为上行社会比较组,47人为下行社会比较组。将上行社会比较组成员和下行社会比较组成员随机两两配对。并告知二人需要在同一实验室内同时进行实验,之后带领其进入同一实验室。
实验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均需要完成32个错觉合取项目的测试,其中16个为错觉合取项目,16个为非错觉合取项目,各项目随机出现。要求判断屏幕中是否出现“$”,出现按“P”,没有出现按“Q”。之后,告诉上行比较组被试其正确率为50%,同一实验室内的coaetor(即下行社会比较组成员)的正确率为60%或70%或80%或90%。同组成员均知道对方成绩。第二阶段,各被试完成160个错觉合取项目测试,其中80个为错觉合取项目,80个为非错觉合取项目,各项目随机出现。
被试完成实验后,进行实验操作检验,要求被试写出实验前测中自己和coactor的成绩,并填写自编心理紧张度问卷。实验全部结束后告诉被试实验的真实目的。
采用SPSSl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要求被试填写自己和对方的反馈成绩,若报告不正确,则删除该被试数据,以保证每个被试均自动进行了比较。经检验,删除了2名被试的实验数据。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材料检验
为检验是否存在错觉合取效应,将被试第一阶段合取项目正确率和非合取项目正确率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合取项目正确率(M=41.21%,SD=26.71%)显著低于非合取项目正确率(M=65.29%,SD=30.68%),t(91)=4.69,p
3.2 不同比较方向、不同可达性对操作水平的影响
3.2.1 不同比较方向、不同可达性对正确率的影响
在不同比较方向和可达性条件下被试完成任务的成绩见表1。
将被试第一阶段的合取项目正确率做为协变量。对被试在第二阶段的合取项目正确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合取项目的正确率差异显著,F(1,83)=5.45,p
由图2可知。无论是上行社会比较还是下行社会比较,当成绩的差异量为20%的时候,个体的正确率都是最高的。当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时候。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的正确率依次为:20%、30%、10%、40%;当个体进行下行社会比较的时候,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的正确率依次为:20%、10%、30%、40%。
3.2.2 不同比较条件下反应时的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的比较和不同的可达性条件下,被试问的反应时均不存在差异(p>0.05)。
3.3 个体心理状态分析
为考察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比较条件下心理紧张度的差异。对被试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比较方向的主效应显著,F(1,83)=4.51,p
4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进行上行比较时。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正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0%、30%、10%、40%,这一结果支持Lockwood等人的研究,在进行上行比较时,当成绩差异量较大的时候,即可达性较低,个体知觉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成就时。上行比较信息产生了对比效应,因此,40%的成绩差异量组的正确率是最低的;当个体知觉自己可以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就时,即可达性较高,上行比较信息产生了同化效应,个体完成任务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有更好的行为水平。当向个体呈现上行比较信息,个体的自我评价受到威胁的时候,个体将面临挑战或威胁两种状态。本研究认为,较大的成绩差异量(较低的可达性)使个体面临较大自我评价威胁,个体知觉自己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水平,处于威胁状态,因此行为水平较低,较小的成绩差异量(较高的可达性)不足以有效的激发个体完成任务的动机,因此行为水平也较低;中等程度的成绩差异量能够较好的激发个体的成就动机,使之具有更高的行为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进行下行社会比较的时候,不同的成绩差异量,合取项目的正确率依次为:20%、10%、30%、40%。在进行下行比较时,当个体知觉到coactor的成绩不会超过自己时。coactor的成绩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则其成绩较差,反之,当个体知觉到比较目标的成绩会超过自己的时候,coactor的成就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则成绩较好。
高田利武发现,在缺乏客观的物理标准的情境中,人们自我判断的确信程度会下降,此时,他们要求知道别人的判断并将自己的判断与别人的判断进行比较的倾向明显增加。实际上,人们许多社会比较行为都超出了试图确切了解自己的范围。而是了解自己未来在多大程度上超过了别人而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感。因此,个体进行比较的动机是影响比较对象的选择以及比较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出于不同的动机,个体会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比较,如自我评价的动机会导致个体进行平行比较,自我完善的动机会导致个体进行上行比较,自我肯定的动机会导致个体进行下行比较。当比较目标的可达性较低的时候,该任务对个体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性,无法激发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当比较目标的可达性较高的时候,该任务对于个体来说并不具有挑战性,因此也无法激发个体的较为强烈的比较动机,当可达性适中的时候,该比较标准既不会让个体感觉到毫无挑战性而对任务失去兴趣,又不会让个体感觉到威胁太大而放弃竞争,根据叶克斯――多得森定律,中等强度的动机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和行为水平,因此。适度的比较目标可达性可很好的激发个体自我完善的动机,产生同化效应,提高行为水平。
另外。对于比较标准的选择也会影响比较的效应。当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的时候,往往存在两种比较标准:绝对比较标准和相对比较标准。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行为水平就是绝对标准,老师的评价、同伴的行为水平则是相对标准。当个体在进行社会比较的时候,如果相对的标准无法让个体获得准确的自我评价,则会选择绝对标准作为比较的标准。当个体在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时,40%的成绩差异骨让个体感觉无法达到,与之比较将不会获得积极的评价,那么,个体就不会希望与对方进行比较,转而选择与绝对标准进行比较。因此个体受到该相对比较标准的影响较小;当成绩差异量为10%时,可达性较高,较小的差距让个体除了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以外。还希望有更多的参照标准,从而获得对自己更准确的评价,因此受到该相对比较标准的影响也较小。因此,40%和10%的成绩差异量会产生对比效应,使得行为水平降低。20%和30%的成绩差异量则让个体明显感觉到挑战,因此会对该成绩更加关注,以此作为比较标准,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产生同化效应,从而行为水平提高。
关键词: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88-03
随着护理学专业化和专科化发展,培养护理本科生使用护理程序、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成为护理本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健康评估能力是临床决策能力的基础,它是培养护生收集资料、“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的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监测病情变化、预测疾病发展的能力[1],是现代护士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护士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必备技能[2]。为了探究提高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方法,2013年,我们将养老机构作为培养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第二课堂,利用护理程序指导护生在养老机构开展融学习与服务为一体的健康评估实践活动。活动后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以每个服务小组为对象,对参与活动的16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其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的感想、收获和建议,探讨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我系2010、2011级共32名护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级23人,2011级9人。2人/组,由2010级、2011级学生结对组成9组(G1-G9),由2010级学生结对组成7组(G10-G16)。所有护生均完成了《健康评估》课程的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实施方法。确定服务对象:石河子市绿洲医院老年科是集养老、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养老机构,从这些老年人当中选择由医院确诊过的老年患者16名(其中,高血压病人10名、糖尿病病人6名)。准备工作:由教师编制健康评估实践的相关表格,包括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及随访表。评估表以吕探云主编,人卫版《健康评估》(第2版)、《健康评估》(第3版)教材为理论依据,结合养老机构老年人特点,参考国内外文献,经专家咨询和预试验基础上编制而成,内容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基本健康信息,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及其他需要;随访表主要包括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信息(症状、体征、服药)及功能性健康型态评估等内容。以上表格编制完成后,由教师就这两份表格的使用对32名参与护生进行培训。组织分工:1名老年慢性病患者由2名护生配合照顾。教研组2名教师参与本项目,每名教师负责指导8组护生;指导形式包括组织小组讨论及现场指导,其中每对学生的现场指导次数不少于3次。实践内容:从2013年4月6日开始,每周1次,连续12周。每组护生首次实践需完成“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小组讨论,确认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其余每次则需按照上次制定的护理计划进行实施与评价,并完成“随访表”,在教师指导下,再次确认护理问题/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如此不断循环。最后一次实践每2组互换服务对象以《养老机构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评估表》完成终末评估。
2.评价方法。评价内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评价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应从健康评估理论、问诊能力、沟通能力、护理体检能力、阅读及分析相关检查报告的能力、病历书写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3,4]。结合养老机构的特点,本研究从问诊能力(含沟通能力)、护理评估记录书写及诊断思维能力两方面拟定访谈问题,探讨社会实践对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影响。问题包括:(1)社会实践前后,您与老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2)社会实践前后,您对资料的分析归纳、作出护理诊断能力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3)社会实践前后,您书写护理诊断的准确性有无改变?改变表现在哪些方面?(4)社会实践前后,您的护理评估记录书写的质量有无改善?改善表现在哪些方面?(5)参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您的收获有哪些?(6)您在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障碍有哪些?(7)您对这项活动的建议?每组学生的访谈时间约为20分钟,访谈前说明目的,在征得学生的同意后现场录音。在访谈过程中,要认真倾听谈话内容,并仔细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对有疑问的内容进行澄清和确认。反复听取录音资料,将资料整理成文字,通过编码、分类和提炼主题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沟通能力
1.准备工作。多数学生表示,会在每次实践开始前做部分准备工作。如G5说:“平时到临床见习,我们五六个学生问一个患者,自己也不用做太多准备,反正总有人会问;这次活动就我们两个人,再也不能依赖别人了,为了不尴尬,我们会提前把各自要问的问题分配好。”G6说:“第一次评估是像以前那样按照评估表逐条去问,结果发现老人好像听不懂,有一次还闹了笑话,我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问法过于书面化。后来,我们两个会提前交流一些问题的问法。”G8说:“我们在给老人做糖尿病健康教育时,前几次只是讲一些知识,她好像听不懂,也不感兴趣,后来的内容比如糖尿病足,我们就提前在网上找了相关图片,用手机给她看,效果好多了。”
2.沟通技巧。多数学生表示,随着实践的深入,会有意识地使用问诊及沟通的技巧,沟通效果也有了很大改善。G1说:“我们组的老人特别喜欢我们来,每次我们来了就会给我们讲好多他以前的事,这样就影响我们做正事(评估)了。后来,我们就渐渐能把握把他‘拉’回来的时机了,他想说的也说了,我们想问的也问了。”G3说:“开始时我们经常会一次问好几个问题,我们组的老人耳朵背,她总是‘挑’着回答,有的问题就漏掉了。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方式需要改变,在那之后每次就问一个问题,问的时候声音大点,她回答起来几乎都没问题了。”G13说:“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按照评估表逐条来问,后来发现有的问题具有相关性,我们就把相关的问题组合了一下,放在一起问了。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没出现相似问题重复问的情况了。”
(二)护理诊断
1.评估意识。访谈中有3组学生表示,评估意识得到了强化。G2、G11说:“以前我们也经常来养老院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当时的服务内容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这次来机构,每次都是先评估后服务,这使得我们的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了。”G8说:“以前来机构,我们能为老人做的只有剪指甲、洗头等这些基础护理工作;这次通过评估老人的情况,我们为他们讲解了需要的健康知识,受到了老人的欢迎。”
2.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多数学生表示,通过实践,拟定护理诊断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G10:“之前在收集到的资料中很难发现问题所在,摸不着头绪,通过训练和老师的精心指导,发现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G4:“能按照老师给的思路来分析护理问题,提护理诊断时的逻辑思维明显增强,提出的护理诊断更加全面准确。”G16:“理论课学习时侧重于确定护理诊断的名称,现在对于相关因素的确定感觉容易了很多。”G7:“以前写护理诊断会出现自编自造的情况,现在会有意识的查找资料,在护理诊断手册中查找、分析与资料相符的护理诊断。”G9:“之前随口能说出的护理诊断名称也就五六个,现在掌握的护理诊断数量增加了许多。”
3.护理记录书写。多数学生表示,护理评估记录的书写能力有了明显提高。G16:“现在每次碰到阳性资料都会进一步询问相关原因,把原因补充到护理评估记录里,这样有利于确定护理诊断的相关因素。”G14:“前几次上交的护理评估记录总有漏项,老师在群里指出问题之后就注意多了,每次书写完成后,我们会两人核对、避免漏项。”G15:“以前写见习报告时不会注意护理诊断的先后顺序,这次活动时,老师要求我们排序,并且讲了排序的技巧,渐渐地我们能很容易地完成诊断排序了”。
(三)责任感
多数学生表示,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使自身的责任感明显加强。G1说:“以前临床见习时没有固定的见习对象,这次活动固定服务对象,无形中就把自己和老人联系在一起,会给予他更多的关注。”G14说:“固定服务对象使我们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有被别人需要的感觉,对这项活动的重视程度增加了”。G13说:“以前临床见习时就是觉得自己是学生只是学习,此次活动中感到自己更像是‘主人翁’,我们组的老人骨折一直卧床,感觉他真的很需要别人的关心,我们就想着多为他做点事,让他舒适一些。”G10说:“此次活动的持续时间长,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自由发挥的余地也大,更能激发我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无助与困惑
有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无助与困惑。G3:“我们想看看这些老人的病历资料,但科室的护士老师拒绝了我们的要求。”G12:“老师现场指导次数少,小组讨论的次数应当再增加一些,希望老师能多提供几次指导与讲解。”G9:“我们每次都是按照护理诊断来制定下一次的护理计划,可一些计划难以真正落实。”G16:“在服务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护士老师为了避免产生不良后果,有的具体操作不太放手让我们去做。”G7:“虽然已经学过健康教育了,但做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方法,只是讲了健康知识。”
三、讨论
(一)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
问诊是收集健康资料的主要手段。正确的问诊方法和良好的问诊技巧是确保健康资料完整与准确的关键,是做出正确护理诊断的基础,更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重要时机。因而,问诊能力不仅对于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是其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健康评估课程中,问诊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临床见习和实验室角色扮演。临床见习时,很多情况都是多名护生见习一位患者,护生的见习机会缺乏,在加之很多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更加缩短了护生的见习时间,导致护生的问诊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地训练。实验室角色扮演时,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疾病经历及尚未开始专业课的学习,对疾病的知识知之甚少,只能从形式上训练问诊能力。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已随访方式进行,使护生直面真实的患者,随访时间较长;并采取结对、责任到人的原则,护生有了责任感,大大提高了护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护生的实践机会。在反复训练及教师的指导下,护生的问诊能力与沟通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因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助于培养护生的问诊及沟通能力,与传统健康评估实践教学可实现优势互补。
(二)养老机构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护理本科生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
《健康评估》(第3版)指出,课程目标在于培养护生“以与医疗诊断不同的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模式”确认患者的护理诊断/护理问题能力[1]。整体护理评估思维是在整体护理理念基础上形成的诊断性思维,掌握护理程序的应用是其内在要求。目前的临床见习常局限于某患者一次性健康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诊断,这使得评估、诊断与计划、实施、评价割裂开来;同时在前期课程中也未设计连续的护理程序应用实践的环节,这些均不利于护生整体护理理念的建立。此外,见习报告常以小组作业形式提交、教师的评价反馈往往滞后,且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讨论,难以达到有效训练诊断性思维的目的。本研究中,养老机构社会实践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护生体验了“动态的”、“连续的”、“整体的”护理服务。随着实践的深入,护生改变了以往来机构时“随意、无准备”情况,形成了“根据评估及诊断结果,实施护理计划”的习惯,很好地强化了评估意识。确定护理诊断是护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实践中采取了“组内讨论确定初步的护理诊断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间研讨教师点评小结”的步骤进行。研讨型教学在这一环节的应用,强化了护生对于护理诊断基础知识的掌握,培养了护理本科生的诊断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养老机构社会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需要更多的外部支持
为促进机构实践培养护生健康评估能力的长效发展,需要提供以下外部支持:对外,高等医学院校应当将养老机构创建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这是医学生社会实践得以长期开展的坚实基础[5]。在此前提下,双方加强协调沟通,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机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其成就感。对内,高等医学院校需要进行社会实践课程化改革及师资支持。在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实践中,我系的做法是:《养老院护理实践》写入了2013版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2013级护本生)在三年级开学前进行为期两周的机构集中实践活动,完成后可获得1学分,这样可使社会实践规范化,解决了与专业课衔接的问题。本学期起,将机构作为健康评估课程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2013级护本生)完成与课程理论教学同步的2个月的实践活动,作业及参与情况计入课程平时成绩。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健康评估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目前开展的第二轮机构实践中,我系已将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纳入了实践教学师资,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平台――QQ群、微信群,实现了师生实时互动,这有助于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探云,孙玉梅.健康评估[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张文杰.护理人员健康评估能力评价研制与初步应用研究表[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罗玫,蔡敏,刘兵,等.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健康评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
一、虚拟社会概念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的生存状态,形成了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我们称之为“虚拟社会”。虚拟社会对现实的生产不能产生帮助,但在人文服务和经济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将逐渐展现其自己独特魅力,虚拟社会的最根本特征是符号的传递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得以社会化流动,如图1。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分析,虚拟社会并非偶然性的历史变革,而是信息科技冲击下社会形态的必然趋势,只有融入虚拟社会生活才能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
图1 虚拟社会信息过程
二、虚拟社会的危险性特点
虚拟社会具有崭新的社会形态特征,区别于传统规范和要求,虚拟社会的特点引发了其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冲突。虚拟社会的建立和发展,为当代伦理道德建设既提供了无穷的机遇,也带来了无尽的挑战。“危险性”是虚拟社会不可摆脱的负面影响,这是互联网“双刃性”特征所决定的,也是虚拟社会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因素。笔者认为,虚拟社会危险性表现:
(一)思想危险。思想意识反映了当前社会所处的观念形态,人类思想变化对社会环境具有很大的影响。虚拟社会推广初期,很多社会研究学者纷纷表示担忧,特别是虚拟社会对伦理道德产生的冲击,势必带来思想意识的异常变化,腐败思想、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思想现象日趋严重,危害了我国传统社会的思想文明。“思想是社会文明的精神支柱”,当社会良好思想被破坏之后,整个社会失去了安定性。
(二)行为危险。若社会思想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虚拟社会不良思想将会对人们社会实践产生“误导”作用,这种误导往往直接造成社会群体行为的“非法性”。例如,虚拟社会具有广阔的资源共享性特点,公民有权在网络上发表个人的思想观念,并且快速地传播于网络世界。然而,恰好是互联网共享性平台下,各种虚假信息、不良广告、暴露隐私、诽谤勒索等犯罪行为日趋增多,破坏了良好的虚拟社会环境。
(三)文化危险。文化事业建设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内容,文化不仅是对人类社会文明的统称,更是关系着社会群体的思想变革趋势,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关系,对社会安定与发展是极为关键的。虚拟社会具有文化传播功能,但同时也为不良思想文化传播创造了机会,影响到了国家政治民主体制的可持续建设。比如,“”、“”、“”等非民意性文化,这些是对我国政治主权的公开挑衅。
三、虚拟社会不良思想治理的科学对策
虚拟社会是指高科技的网络信息时代,把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以数字化形式展示出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动力,虚拟社会在科技因素推动下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趋势,为广大公民生活提供了许多的便捷性。与此同时,虚拟社会所形成的不良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危害,破坏了整个社会文明的和谐性。“思想是一切实践的指导者”,解决社会不良现象必须从思想意识开始,治理不良思想是眼下的重要工作。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虚拟社会环境,应当号召全体公民参与社会改造建设,借助宣传政策提升公民的思想环境意识。政府是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应当强化对虚拟社会的宣传与引导,使公民树立正确科学的个人价值观,抵制虚拟社会不良思想造成的危害性。比如,针对“网络诈骗”行为,可从犯罪诈骗的危害影响、常用手段、防范措施等方面宣传,组织公民共同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依法治理。近年来虚拟社会犯罪事件明显增多,因不良思想导致的虚拟犯罪行为形式多样,涉及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抑制不良思想导致的非法行为,法律部门要做好虚拟环境整治工作,按照国家法律规则提出可靠的处理方案。比如,立法机关对虚拟网络制定管理法,严格惩治虚假宣传、煽动民众、欺骗百姓等非法组织,从根本上解决不良思想对社会群体造成的危害性。
(三)技术监督。互联网是信息科技的应用典范,解决虚拟网络社会不良行为问题,还需借助高端科技进行监督处理。借助互联网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对网络数据传输执行监控管理,利用数字科技辅助虚拟信息审核,发现异常状况及时屏蔽处理,以免信息公布对社会安定造成不利的影响。当前,公安部门已经采用先进的网络跟踪技术,对散布谣言、虚假网页等采取定位跟踪,有效抑制的不良思想的传播。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让人民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图书事业的发展,而在农村,这项事业发展又相对落后于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不能不对此给予极大关注。
一、充分认识农家书屋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作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大多数,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无疑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发展农村图书事业,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客观要求。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支撑作用
在当今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农村,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有很大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一些地方,落后文化和伪科学、腐朽文化和颓废势力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抗,造成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些,如果我们不能有力抵制和消除,就会大大迟缓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人们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这些都需要先进文化建设来实现。农家书屋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及时地体现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把优秀图书推向广大农村,推向农村的广大读者,使他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新营养,用科学的、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去创造、去开拓,就能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智力支持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的发展,必须与文化的发展相伴随,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支持。国际的挑战、国内的竞争在农村体现尤为明显。这些挑战和竞争有经济实力方面的,有科技实力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人口素质的挑战和竞争,科技能否兴农,图书作为一种传播信息、传播技术、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过去发展经济的生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图书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发展农家书屋事业,能根据农村读者的需要,把载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先进的科技项目、先进的科学致富信息的科技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就能使农民把握国内外市场信息,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增强农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稳步增加经济效益,保证小康社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教育作用
坚持和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通过各条渠道和各种载体去完成。其中包括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阵地,而图书是最好的课堂、最好的基地。发展农村图书事业,充分发挥图书网点作用,通过图书借阅、发行、流通,通过办展览、举办读书书演讲、读书交流等活动,使更多读者读好书、学先进、奔小康的思想文化氛围和拼搏向上的人文环境,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二、农家书屋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的思考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发展农家书屋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农家书屋发展的良好契机。一是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农民对精神食粮的要求;二是经济实力增长了可以增加文化投入,而不至于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三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使更多的农民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发展农家书屋势在必行,前景广阔。
1.坚持发展,解决点少、书少、活动少的“三少”问题
图书网点不健全、书少、读书活动不经常开展,是发展农家书屋应着重解决的难点。经过多年努力,农村图书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和农村广大读者的需求有很大差距。有相当数量的乡(镇)村没有建立相应图书网络;有图书室(点)的地方,由于管理不善,也经常处于时有时无的状态;藏书缺门少类、数量有限,有些图书内容陈旧,科学书籍数量更少,农民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图书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读书活动开展少或基本不开展,读书质量不高,图书质量差。
发展农家书屋关键在领导。各级领导应把农家书屋发展纳入工作规划,加大对图书资金的投入,加强现有图书网点巩固和图书管理,确定专职或兼职图书管理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把农家书屋发展起来,兴旺起来。
2.坚持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县(市)图书馆服务质量问题
发展农家书屋,指导农村读书活动的开展,是县(市)级图书馆的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县(市)级图书馆在发展农村图书事业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工作思路,把发展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加大农村工作力度,把工作做到乡(镇),做到村,做到图书网点,抓好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为发展农家书屋献计出力。
3.坚持改革创新,解决多元发展农家书屋事业问题
(1)组织读书协会。组织建立乡(镇)村屯三级读书协会,以村、屯为单位建立基层读书协会。以自愿原则吸收会员,约定每个会员捐书数量,统一管理借阅。这样,既可解决无书可读,又可发挥图书滚动效应,做到一本书多人看,也便于读书活动的开展,通过协会辐射效应,把更多农民读者吸引到读书活动中来。
关键词:价值观 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 目标生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同时,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在高度开放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执政成为了当前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
一、新时期领导干部重塑价值观的必要性
1.1 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是我国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和主体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目标指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不和谐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演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整体布局来整体性的思考与操作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立体性质的价值观体系。根据加尔布雷思的相关理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完全的个人自由、生活有保障、民族平等以及生活有价值。因此,在确定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时,应该通过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和谐、有序来对领导的行为选择提出对应的价值要求,即促进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向以及价值定位朝着这些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政治文明、行政文明以及领导艺术的向前发展。和谐社会还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达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以及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通过对应的服务来促进绩效的改进与提升,促进社会和谐价值的构建。
1.2 我党执政地位的稳固的客观要求
党政领导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建设是我党执政能力得以保证的基础。在新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给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尤其是在社会利益结构分层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既有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对应的冲击,影响到了局部利益、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分配。这时,领导干部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之下,通过重视党性修养来杜绝价值观扭曲以及价值观不坚定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在提高领导干部内在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工作。从与国家长治久安、全局发展以及根本建设工作相关的重大问题出发,对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市场经济的完全驾驭、复杂局面的从容应对、执政的法制性等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构建起满足建设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尤其是当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承担着对应的改革、法制以及局面稳定的任务,通过正确对待与合理运用来杜绝利用公共权力谋私的腐败现象,从容的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正确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1.3 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客观需求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以及智力的提升过程中,现代科技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给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可行。技术发展和创新在促进人们相互交流增多的同时,也使得价值观念得到了转变,社会整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给国家的治理以及政治领导等工作提供了对应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科技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去,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更好的给科技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基础。再者,科技的发展还给社会管理依据国家治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给管理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针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领导在决策、领导以及管理过程中就应该重视科技传播带来的新变化。这时,管理者必然需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价值理念,促使自己更加满足新时期的执政需求。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的若干对策
2.1 加强理念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党性
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而领导干部在价值观的重塑过程中,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对价值观的塑造进行重新的定位。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先进性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观的诉求成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向。
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对价值理念来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强化党性教育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在重塑的过程中,应该巩固的思想指导地位,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来武装全党,教育全党的所有党政干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增加党政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先进性,自主的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价值修养以及一种政治觉悟,事中坚持的立项信念。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该担当其学习工作的先行者,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价值水准的提升以及政治觉悟的增强来实现价值观的更新与重塑。最终形成反映公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以及保证群众利益,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发挥新时期领导干部新价值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