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一、讲解引导法

这是讲述、解释、引导学生认识和获得语文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自学不可能完全理解或者需要集中解释的难懂词语,如文章体裁知识、文学史上某个流派的知识成语、典故知识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讲解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获得新知,而不是简单地直接传授知识,讲中有导,为导而讲。其次要选择讲解的时机,必须在学生自学以后未能求解而又要求解的情况下,有针对地抓住难点来讲解。第三,还要注意讲解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保证知识的正确无误和深浅适度。

二、比较分析法

这是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于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似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或者不同种类而有共同点的知识。例如:语法知识中的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与兼语句的比较分析,修辞知识中的“借喻”与“借代”的比较分析等。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明确知识点之间要有可比之处;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认真找出相异点和相同点,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第三要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认识规格规律性的知识。这种方法通过鉴别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可以化难为易,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分合练习法

这是为了掌握那些侧重于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知识而运用得最多、最灵活的方法。从教学内容来看,编在每课书后面的练习题都是零散的语文知识,都要通过单项练习来掌握;其他偏于感性的汉语知识,如认读生字、解释词语、分析句式、辨别修辞方法等,也多数通过单项练习来完成。从教学形式来看,练习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有先讲后练,有先练后讲,有边讲边练,也有整堂的练习课。一般来讲,新接受的知识宜单项练习、分散练习;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应该安排综合练习。练习设计要讲究质量,追求实效,不加重师生的负担。

四、归纳复习法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文本阅读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29-01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人均文本阅读量比较少,能够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率不大。小学生中普遍存在文本阅读量不足、阅读兴趣不高的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信息化模式,文本阅读是我们尤其是小学生们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当前我国小学生文本阅读量明显不足,要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就要迅速改变这种不良现状。

1.导致目前小学生文本阅读不良现状的原因

导致小学生严重不足的文本阅读量的原因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小学图书馆硬件条件不过关。大部分小学图书馆没有丰富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甚至部分小学没有建立图书馆或者阅览室,无法给小学生提供便利的读书环境或借书条件及资源。部分校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单一、图书数量严重不足,校方也不够重视图书馆的管理,不能及时更新图书馆馆藏书籍。这是小学生文本阅读量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大部分城市并没有充分利用城市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型图书馆提供借阅服务,但是小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来增大文本阅读量,文本阅读的兴趣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不断发展的互联网产业,电视、网络媒体的超强趣味性和新颖性等特点也使小学生更加觉得文本阅读枯燥无味,这其中不乏家长的因素。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迅猛发展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的文本阅读量,家长的"低头"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文本阅读。

2.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几个有效策略

2.1 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所以,想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理应营造一个和谐的阅读氛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只有学生喜欢老师,上课时才能有较高的积极性,才会重视文本阅读的学习。和谐的阅读氛围是提高小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基础, 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 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积极的阅读氛围,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的需求,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建立意境。 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应积极鼓励,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使他们都能够在良好和谐的阅读氛围中培养阅读的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真诚善良地对待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人文情怀,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正,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2.2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师生之间也没有交流,课堂教学氛围严肃,学生长期在此种环境中学习,其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就逐渐下降,进而导致阅读效率不高。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该在文本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更好地进行阅读提供有利的条件。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一些雪地中的美景,从而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能够融入到文本阅读中,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3 创设情境。教师在进行文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创设情境之前,应该根据文本内容来查找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等,然后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课件的方式将文本内容更加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促使学生可以有兴趣去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文本中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融入到文本内容中,进而促使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比如说,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失物招领》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讲台作为失物招领的地点,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模拟失物招领的情形,此种教学方式是非常有趣的,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而且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其交际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另外,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地了解,也可以从中增长见识,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2.4 示范朗读。小学生正处于需要表扬的阶段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地利用这一心理特性,每天选择一名阅读较好的学生来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让领读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努力进行阅读,还可以让其它同学产生羡慕的情绪,在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他同学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也可以成为领读的人,这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不用教师督促就会认真的进行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领读方式将阅读的技巧教授给学生,比如说阅读的节奏以及动作等。当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棉鞋里的阳光》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自己领读一遍,让文中深刻的感情通过阅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进而促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阅读理解文本中想要表达的感情,在这之后,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然后进行观察,从中选择一名阅读最好的学生来示范朗读,当学生第二次听的时候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阅读,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进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主要时期,若是学生在此阶段中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或者是树立错误的思想观念,在以后的发展^程中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在这些习惯养成之后再进行改正也是比较困难。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提高对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并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桂红.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措施[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5).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地方院校 就业

从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至今全国已有上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隶属大概有三:“一是由原来的中师逐级升格而成,如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二是由一些重点高师院校直接设立,如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三是中师与地方高校合并升格之后设立,如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院等。与前两类主体相比,这类地方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分享高校资源的同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就业形势的角度来探讨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在该专业最初设立的几年里就业形势良好。如2002年,江苏省首届该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时江苏省各名牌小学争抢的对象,所有毕业生都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但随着设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院系的增多,“到2008年,该专业就业率已经低于全省本科平均就业率的1.02%”。造成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原因出自专业自身,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学科定位不强、学科专业知识较弱、教育教学技能差、师范性较弱。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的什么基本技能最重要,43.39%的新教师首选‘实践操作能力’;其次有38.26%首选‘组织管理能力’,还有10.53%首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工作以来最想得到补充的知识是什么:新教师首选‘所学专业方向的知识’的比例最高为22.33%。”这些现状也反映出了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新兴专业,直至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有些地方院校没有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实际需要而设置,没有深入的思考设置本专业的原因、优势与不足,不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而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一些重点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建设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然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仍是合并升级前中师的师资力量,这些教师在保留自身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同时仍有一些不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较低,很多教师甚至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与学术性失调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由通识类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教育专业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构成。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多重视理论课程的设置而忽视实践课程的设置。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比重仍然有待提高;学科专业方面多教授课程论方面的知识而忽视学科具体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比重低,且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单一,最终仍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地方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地方院校应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这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和基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定并坚持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精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并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复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合理设置课程结构,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能的专业人员。”地方院校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力军,必须树立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既要重视学术性,又要重视师范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合理实施并加强通识教育类课程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应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假如说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那么通识教育就是人的血液,专业教育则是人的骨骼,通识教育应流动于高等教育的所有筋脉,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合理的营养和正确的指引。”通识教育类课程有利于小学专业学生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重视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授

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最终仍是以某个学科教师的身份进行教育教学的,在教授本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灌输文理哲等方面的知识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所以地方院校应加强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减少纯理论方面的讲授,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提升学生的竞争力。避免学生泛泛而学却学有不专的现象。

3.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凸显师范性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应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有精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把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能力。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应该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从校内校外两方面进行,在校内通过微格训练环节加强学生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的技能;在校外可以与地方小学合作,通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环节让学生通过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来切实提高教育技能。并设置严格的考核体系切勿使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三)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地方院校应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教师通过继续考取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且保持教师原有的重视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师范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招聘优秀年轻教师以实现老、中、青教师队伍的良好衔接。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智慧、教育情怀、教育艺术、教育耐心,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智慧,包括精深的专业智慧、广博的文化智慧和必备的教育教学智慧。孔子有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地方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提高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切实提升本科专业小学教育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闫瑞祥.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

[2]李伟.小学教育专业招生与就业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4).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都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大体弄通词语、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观点和感情。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任何语文教学现象的出现,都产生于特定的语境,这种语文教学现象是否符合语境教学基本原理,就成了判断该种教学现象是否合理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语境教学的基本要求,将刘友开先生领导的团队所开展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研究,放在教学语境背景下探讨其合理与否。

根据语文教学存在的社会文化语境,刘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团队推出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具有适时性特征。

我们知道,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需要有与之相应的语文教学模式,社会文化变迁必然导致语文教育模式发生改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与意识形态要求相一致,“红领巾教学模式”盛极一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是教学模式创造辉煌的年代,诸多语文教育名师都推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因而在21世纪来临之际,语文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但在改革中也出现了否定一切的倾向和苗头,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运用被打入冷宫,课程改革出现停摆现象,无效教学笼罩着语文教学。2006年前后,开始出现反思语文教学模式运用情况。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刘先生的研究团队,审时度势,在反思中认识到,“教无定法”固然是教学艺术发展的需要,但“教学有法”应是语文教学的常态,语文教学不是不需要模式,而是如何让教学模式达成有效教学,如何让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如何让教学模式由高大上变为家常菜,让每位教师都能够操作运用。很明显,刘先生的研究团队顺应了社会文化语境的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文体样式,将教学模式、有效教学和文体学理论有效嫁接、完美整合,创造性分别提出可供操作的不同的教学模式,为解决小学语文教学的无效现象开辟了一条新路。

从教学文本的上下文语境要求看,刘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团队推出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具有科学性特征。

上下文语境就是语言内环境,指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上下文语境具有制约与解释功能,要求教学模式要体现上下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上下文语境要求语文教学模式要有联系观和整体观,教学模式无论如何变,一般都要体现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特点;体现出阅读积累――体验感悟――迁移运用的发展过程。我们在研读刘先生及其研究团队推出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中发现,都充分体现了这两方面的需求。

其次,上下文语境要求教学模式体现文体特征要求。从其内容和语义层次看,上下文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语段环境、篇章环境、语体风格环境等,其中语体和风格环境是笼罩整个话语之上的一种上下文语境因素。而文体样式恰恰是语体的具体体现,特定的文体样式从属于特定的语体类型。因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要受到文体样式的制约,体现出文体样式的基本特点。

刘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团队“为了探索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方法,为当下的语文教学研发有效教学方法的借鉴、改进与创新的教学资源,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和我们的研究团队――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试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进行分类”[1],提出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课题。他们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归类,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根据具体的文体特征细分为古诗类、新诗类、儿童诗类、文包诗类、写人记事类、写景状物类、议论说理类、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童话故事类、民间故事类、神话故事类、科普类、应用文类、口语交际类、习作类、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类等18种类型。与之相应,根据不同的文体文体特征提出18种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比如根据诗歌的抒情性、意象性、音乐性特征提出了古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① 创设童趣导入古诗课题,整体感知全课古诗内容② 感受童趣粗读古诗篇章,了解掌握全课古诗大意③ 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④ 表达童趣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已的新古诗⑤ 生长童趣推荐古诗经典,拓展延伸激励读写古诗。

当然,研究团队不是抽象的根据诗歌特点来提出单一的诗歌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具体的诗歌样式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不同教学模式。如,为体现新诗特点进一步研发出新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有① 以诗导读② 粗读感知③ 精读朗诵④ 品读赏析⑤ 导学仿创;也有① 诵读新诗,走进文本,让孩子乐学② 品悟新诗,走近诗人,让学生乐说③ 仿写新诗,彰显个性,教学生会写;还有① 引入小诗,导入新课② 听读诗歌,整体感知③ 接触文本,反复诵读④ 细读诗歌,指导欣赏⑤ 放飞思绪,练习仿创⑥ 把握主题,感悟诗情⑦ 模仿诗歌,动笔创作⑧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等等。

再如,儿童诗类课文,构建了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① 诵读优秀的童诗,激发浓厚的兴趣② 点燃创作的激情,倾听花开的声音③ 引领倾情的品读,润泽心灵的净土。

更有意思的是,对文包诗类课文,提出的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是:① 自主阅读诗文,以文感知诗意② 互动释疑解难,练习感情熟读③ 诗文对照品读,领会诗情文意④ 探讨情景意象,识景悟情明理⑤ 迁移读写运用,习得语言文法。这一模式鲜明地将文包诗的教学重点定位为诗歌学习,充分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本意。

根据上下文语境的基本要求来创建语文教学模式是汉语语义规律的基本要求。汉语语法特点与印欧语的“形合”特点不同,词与词之间没有明确的形态变化的标记,汉语语法的基本特点是“意合”,其基本规律就是徐通锵先生指出的汉语语义规则,即“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2]。这一规则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根据上下文的基本要求来构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刘友开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团队推出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恰恰顺应了这一要求,符合汉语规律和特点,具有科学性特征。

从课堂教学的情景语境的要求看,刘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团队推出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特征。

课堂情景语境要求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教学现场情景,具有可操作性特征。刘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团队推出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不仅是理论建构,“大胆假设”的结果,更是“小心求证”,现场实践的结晶。他们“研发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在立足课堂的‘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炼’的‘教学现场建构’ 起来了,也是‘在教学现场践行’的”[3]。可见,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具体的教学情景语境中诞生的,来源于课堂,服务于课堂,很接地气,具有草根特色,是一种行动研究,既适合教师教学需要,也适合学生学习需要,可学可用,操作性强。其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书中所呈现出的大量鲜活、生动的课堂实录证明了这一点,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由上可见,刘先生领导下的研究团队推出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从语境教学视野看,具有适时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征,体现了时代要求,符合了汉语规律,适应了教学情景语境,因而其合理性和正确性是不言而喻的,值得广泛推广。

此外,关于这些教学模式的推广方面,我建议,刘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这些模式走出镇江,走出江苏,走向全国;走进教师,走进高校师范课堂。

【参考文献】

[1]、[3]刘友开:《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第2、3页)。

[2]徐道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