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范文第1篇

在占我国国土总面积11.2%的106万平方公里受洪水威胁的区域中,聚集了全国66%的人口、80%的资产、90%以上的城市和40%的耕地。这一区域是全国最富饶、人口最密集、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由于防洪治涝体系尚不完善、人水争地矛盾突出、气候变化加剧等原因,该区域洪涝灾害的损失依然处于上升态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 受洪水威胁区域的

分布和特点

根据地理、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可将我国受洪水威胁的区域大致分为平原地区、山丘地区和城市地区。

平原地区洪涝特点。受洪水威胁的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下游,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目前,其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通过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和分洪道的联合调度,多可以防御20世纪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但发生超标准极端洪水而导致工程失事、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一般年份,比之河道洪水,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内涝更为频繁,灾害损失更大。此外,海洋风暴潮洪水也对沿海地区构成较大威胁。

山丘地区洪水特点。山丘地区洪水以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为主,量大面广,影响范围沿河流两岸呈线状分布。受保护面积、工程投资、生态和对下游防洪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工程防洪标准不可能很高,许多河流甚至不宜设防。受河流两岸经济发展迅速、防洪标准低、治理迟缓、缺乏风险意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不仅山丘地区洪水造成的人员伤亡远大于其他地区,一般年份,水灾损失也高于其他区域。

城市地区洪涝特点。在以城市为重点防护对象、江河层次化防洪格局基本形成之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因河道堤防溃决而遭受淹没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近年来的水灾特性表明,比之河道洪水和日趋严重的平原农业地区内涝灾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更为突出。造成城市内涝积水严重化的原因包括城市不断地向低洼地带发展、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城市功能区布局和公共设施设计不合理、天然水面减少、填埋排水河渠、地面沉陷、排水系统不完善等。

关于防洪减灾的若干建议

我国主要江河中下游防洪工程已基本达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一步全面提高防洪标准的可能性不大。除妥善维护已建工程、防止防洪工程的效能随时间衰减外,对于可能出现的超标准河道洪水,应通过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辅之以应急抗洪抢险,限制洪水影响;同时,应事先分析评价洪水可能泛滥的风险,制订应急预案,合理安排超额洪水,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减轻财产损失。

江河中下游平原以工程防洪为主。对于山丘地区的河流,因防洪工程标准不高甚至不设防,则应“防”、“避”并重,甚至以“避”为主。通常情况下,随着河流自下游向上游的地形由缓向陡变化,“防”的成分递减,“避”的成分递增。所谓“避”分两个方面,一是在洪水发生时从居住或生产的区域临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预先划定禁止或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或要求建筑物、设施等必须抬高到规定的高程以上。

受河道防洪、排水能力、工程投资等因素的制约,试图建设排水设施将涝水、积水完全外排是不可行的。无论对于农村地区或城市内涝,目前应更侧重于“内蓄”,而非“外排”。在农村,内蓄相对简单,主要是扩大天然水面,可兼收治涝、雨洪资源利用、水产养殖等功效,但需放弃一些耕地。在城市,扩大天然水面虽然有效,但余地不大,更多的是采取多种形式的分散措施,包括地下蓄水池、下凹式绿地、透水地面等,就地消化雨洪。此外,制定法规,要求新开发区开发后的产流不得高于开发前,也是十分有效的治涝手段。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范文第2篇

【摘 要】主城区是__直辖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搞好城市防洪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市防洪减灾和应急管理能力,保障__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__主城区防汛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__主城区城市防洪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就如何搞好城市防洪综合体系建设,实现人、水与城市的和谐相处和城市科学发展,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发展 防洪减灾 对策

一、 基本概况

(一)自然地理

主城区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尾部,座落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间的丘陵地带。城区包括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巴南、北碚、渝北共九区,幅员面积5473 km2。海拔高程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势,具有独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风貌。城区属中亚季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达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坝气象站)。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__主城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二)江河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区内江河纵横密布。长江、嘉陵江流经主城并在渝中区朝天门交汇,还有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河流20条,主要有御临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滩河等。主城区洪涝灾害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过境洪水。长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积暴雨形成的过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两江四岸的临河建筑就经常受到过境洪水的威胁,如上世纪的“81.7”特大洪灾。二类是本地暴雨洪涝。境内区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发生在境内中小河流,主要特点是:洪水发生频繁、强度大、来势猛、破坏力强,形成陡涨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滩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洪灾,沙坪坝区的歌乐山、陈家桥等镇相继受灾。三类是综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过境洪水与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灾害,其特点是境内河流洪水陡涨,长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过程历时较长,洪灾损失很大。据资料记载,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区长江水位达197.50m,北碚水文站达213.99 m,为历史最高记录。

(三)防洪工程概况

主城区内长江、嘉陵江河道长为113.4km,其中长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护岸工程仅42.36km,仅占河道长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已成的两江防洪护岸工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对城市防洪保安问题考虑不够,导致部分堤段防洪标准较低、堤型结构不适宜。如南岸区南滨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弹子石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渝中区长滨路部分地段(菜园坝~朝天门河段)的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坝段已经出现严重险情。与国家规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在主城区至今没有一座大型水库,已成的中型水库仅6座,小(一)型水库39座,小(2)型水库239座,在建中型水库3座,在主城区流域面积100 km2以上的20条河流中大多数没有具有拦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库工程。

(四)城市发展及社会经济现状

__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是全国唯一的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城区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通讯枢纽。而且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新设有经国务院批准、内陆地区唯一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城区总人口618万,其中城镇人口521万,经济较为发达,以工业为主,且门类齐全。20__年__市gdp达5098亿元,其中主城区达2249.27亿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涝致灾损失极其严重。据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全市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约占当年gdp的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为例,主城区因洪涝受灾265.66万人,死亡32人,经济损失高达15.96亿元。这充分说明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在__城市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涝工程标准偏低,城区防汛管理相对滞后

目前,主城区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存在洪涝灾害频发与防洪标准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现状与城市化客观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适应。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险工险段多、老化失修等问题。主城区已建防洪护岸工程中防洪标准不达标段长度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产用房近100万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积170万m2左右。二是城市排涝存在系统不完善、管网不合理、设计标准低等问题。由于建设年代不同,相互之间不配套,旧城区排涝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网设施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当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特别是部分低洼地区基本上是连年发生涝灾。三是市政排涝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落后。旧城区部分管网淤积严重或带病运行,致使管网排水能力减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区的防汛工作存在 “基层薄弱”和“基础脆弱”的问题。如20__年城区发生局部内涝时,反应出基层街道和社区应急能力较差等。

(二)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不协调,人水争地矛盾突出

近年来,__城市化建设对土地开发需求不断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区面积是20到25 km2。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问题越突出:一是在开发区建设中,普遍对洪涝风险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填埋、堵塞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但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没有与城市发展同步建设,原有水系也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个别开发商为增加有效开发土地面积,将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为减少行洪断面导致行洪不畅

,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内涝无法排除,形成“关门淹”。如20__年“5.28”洪灾中,渝北区龙塔街道十一社因某开发商将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区大面积严重内涝达2m。二是由于开发商与城市规划部门的价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兴利除害”的功能要求与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容积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强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数开发商的超强度无序开发,从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涝袭击的风险。三是“向空中发展”式的危旧房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部份排涝排污设施系统改造建设还存在“建设—改造—再改造”的问题。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区原塑料四厂、6月14日沙坪坝区阳光水城均因类似原因相继发生较大的城市局部内涝。四是城市开发建设使呈现自然流态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坏,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造成暴雨产流汇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级暴雨条件下的洪水强度,城市洪涝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岛效应”日趋明显,城市局部地区暴雨频发

__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世界著名的“火炉”城市。直辖以来,随着工业化和主城扩张的明显加快,城市“雨岛效应”也趋明显。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雨量测站资料初步分析,发现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图上,主城区的降水量明显高于近郊区县,呈现出比较清晰的城市“雨岛”。据气象专家解释:主城区大气环流较弱,由于日益加剧的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热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产生,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的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形成城市“雨岛”。美国有关机构研究也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频繁发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灾,沙坪坝区大面积内涝水深达4米;20__年主城区又相继发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灾,其发生频次明显高于远郊区县(详见下表)。

20__年主城区与区县汛期暴雨发生次数对比表

区县名称

主城区

巫山县

奉节县

万州区

丰都县

酉阳县

潼南县

暴雨发生次数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问题突出,中小水库防洪效益欠佳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的开发与雨量、水文监测站点的不足,促使主城区中小河流防洪问题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为的破坏(如媒体多次曝光的渝北区玉峰山采石场),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积十分严重,极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临河、梁滩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胁沿岸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主城地处浅丘地带,开发建设时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场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缩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积增加,径流系数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三是规划和管理不到位,临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断面现象严重。如沙坪坝区陈家桥镇梁滩河上的交通桥严重影响行洪的问题,在20__年“7.17”洪灾中充分暴露出来。四是水文监测预警预报能力较差。由于历史欠账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点布设不足,有的流域尚无监测站点。主城区的水库工程年久失修,病险十分严重。目前主城区空库或限蓄运行的中型病险水库达3座,小(一)型病险水库34座,分别占已成水库50﹪和87﹪,如渝北的两岔、巴南的下涧口和北碚的胜天水库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险整治中。主城区的库、塘、堰水利网络系统的拦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无法发挥应有的防洪减灾效益。

(五)涉水事务管理现状与城市防洪排涝要求不协调

目前,我市市级与主城九区均没设立水务局,城区涉水事务仍然未实现统一管理。涉水事务行政管理职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环保等部门,将城市水利与郊区农村水利、供水与排水、水量与水质、地表水与地下水等实行分割管理,各部门从本部门的立场和利益出发,不能从城市建设发展和雨洪资源的自然循环规律和整体性思考和处理城市水问题,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现行水管理体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门多,管理职能交叉,造成了无法建立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的严重体制,从而也根本无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涝应对工作机制。如城市排涝系统建设与管理权仍隶属市政部门,排涝排污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工程建设对水系的破坏又得不到恢复,更增加了主城区内涝发生的几率,也加重了主城区洪涝致灾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减灾工作的对策建议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损失重、影响面大、灾害损失与城市发展同步增长的特点,其危害程度和经济损失居各类自然灾害之首,城市洪涝是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防汛工作新思路,着力构建城市防洪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应急管理能力,努力实现__主城区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修编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要规划先行。城市防洪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主城区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修编城市防洪规划时,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转变单纯治水的传统观念,变单一城市防洪工程为城市综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设与水环境改善、旧城区改造、道路建设、旅游休闲、城市水务统一管理紧密结合,尽可能的营造人水和谐共处的亲水环境创造条件。二是规划必须具有前瞻性。要依据城市的水系条件、防洪排涝任务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编制,同时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中、长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为基础,又要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三是要统筹防洪与排涝规划,才能使城市达到洪涝兼治。排涝规划要着眼长远,在充分分析城市内涝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超标准暴雨的排涝应对措施。对现有城市排水除涝系统的改造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污水治理和排涝工程相结合,协调好防、排、滞的关系。四是要建立针对城市防洪规划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特别是在各区编制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重点城区规划时,同级防汛部门要切实履行事前审查和事后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力度,确保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相协调。

(二)制定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健全防汛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城市防汛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能力,是构建和谐__和平安__的重要内容,是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一是逐级编制和及时修订城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特别是要高度重视街道、社区的预案编制工作,细化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密切相关的预警方式、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确保标准洪水不出灾,超标准洪水有对策措施。二是逐级健全突发汛情、涝情预报预警机制和良性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应急处置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划定不同洪水量级和降雨强度下的响应级别和相应措施,并向社会公众。三是要着力解决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双基”(基层薄弱、基础脆弱)问题,推行以“预案到居委会”、“预警到社区”、“梯次转移”为主要特点的防御方法,增强局部突发性洪涝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应急处置更加科学、更加快捷、更有实效。四是提高基层政府的城市防汛应急管理效能,增强在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能力

。特别是基层政府要按照预案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和开展先期处置工作,这是实现城市防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三)广开投融资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资巨大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根据国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须达标的总目标,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建设人水协调的防洪排涝工程保障体系是__城市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是必须坚持“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对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建设中要处理好防洪工程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的关系,将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观功能结合起来。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筹融资难题,积极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构建综合运作的投融资大平台,应将多元化的投融资手段结合起来运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涝能力建设。城市排涝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综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加大旧城区管网的改造力度;新区开发的非机动车地面应采取透水结构设计,推广使用透水材料;借鉴西方国家建设城市雨洪收集系统的经验,推广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设。三是在区域内中小河流上游规划建设一批具有雨洪调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库,打牢洪水调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础,切实提高城市综合防洪减灾能力。

(四)理顺涉水事务管理体制,完善非工程体系建设

要实现城市防汛减灾效益最大化目标,必须加强以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体系建设。一是整合涉水事权,实行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市、区两级均应成立水务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节水、排水与污水处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等职责,改变多龙管水的现状。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条例》等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编制面向社会大众的浅显易懂的主城区洪涝风险图,增强市民的主动防洪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抢险、避险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建立完善的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决策会商系统和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强城市防汛管理和执法力度。城市建设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给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强涉河建筑的审批和监管,对市区现有河道沟渠要进行清淤疏浚。将“检修市政排水设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网”作为主城区一项重要的汛前准备工作,并正式纳入区级防汛部门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对非法侵占河道等行为,必须严格执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险制度。可以在沿江洪水易淹区(如磁溪口)、低洼易涝区作为先行试点,逐步推行洪水保险,实现“风险分摊”。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文气象;洪涝;干旱;雾霾与水文气象;水资源;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水浪费;节水;法律制度

1.我国水文气象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洪涝灾害

近年来的洪涝灾害主要分为[1]主汛期洪涝、早春汛、异常晚秋汛和凌汛四个方面的问题。主汛期洪涝一般由于降水偏多引起,我国主要降水偏多区包括西北大部和长江以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是我国洪涝频发区,主要洪涝区在江南中南部及华南西部,其西侧可外延至云南和,次要洪涝频发区在松花江流域和新疆,总体布局呈南北两带,其中长江、太湖、珠江、闽江、松花江流域及西北地区都在相应年份发生过特大洪水;早春汛,异常晚秋汛和凌汛都是特殊地区才发生的异常水文气象问题,分别集中在淮河、闽江、长江、赣江等部分流域,东北部分流域。

1.2干旱

[2]1999年以来持续干旱影响最大,最严重的旱区在环渤海地区,与此同时华北大部水库蓄水严重不足,供水形势不容乐观,另外黄河断流越来越频繁。[3]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始于2009末,至今仍在持续。严重干旱已经造成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2010年小麦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

1.3雾霾天气

雾霾的成因传统说法是有以下四点:环境污染加重;汽车尾气;城市中的高楼林立增加风的阻力;冬季取暖排放大量的CO2。但是雾霾天气的形成却与水文气象的异常脱不了干系,特别是水文环境的变化对雾霾天气形成的影响。我国很多的水库水蒸发到空气中,在其上空形成相对湿润的气团。而从西伯利亚刮来的冷空气遇到这些湿润气团就会停留,有的遇到这些湿润气团形成降水,有的则被这些湿润气团加了温。在这些湿润气团的影响下,冷空气从当初的冷空气变成和当地差不多的暖空气了,没有冷暖锋的作用就无法形成降水,这就导致停留在中东部地区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越积累越多,形成雾霾。

2.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4]

2.1水资源匮乏[5]

我国人口众多,有将近14亿人口,水资源的消耗量极大。我国淡水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俄罗斯的七分之一,加拿大的五十分之一,被列为世界13个主要贫水国之一。

2.2水污染严重

在我国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同时,水资源的污染也特别严重,污染由点状向面状发展,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水污染主要包括城市、农村、海洋、工业、地下水污染五个方面。其中工业污染是主要方面,其次是生活污染,而地下水污染则是一系列污染中最特殊最恶劣的一个。

2.3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由于一些地区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使得这些地区在降雨的时候容易形成超渗产流,基本上形成地表径流,从而导致这时候的地表径流量比正常情况要大,同时土壤缺少植被的保护很容易被水冲刷走,这就造成了水土流失。[6]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统计,半个世纪以来,全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产量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2.4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浪费也相当严重。水资源浪费主要包括:生活用水浪费、生产用水浪费两个方面。生活用水浪费主要是由于人们的水资源短缺认识淡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价格机制不完善,造成水资源利用的不合理;生产用水浪费主要包括农业用水浪费和工业用水浪费,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所引起。

2.5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不和谐

这两者的不和谐 ,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同时兼顾水资源的合理和科学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水资源的浪费、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严重。[7]从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长治苯胺泄露污染河流 事件、2013年4月1日昆明东川小江变“牛奶河”事件、2013年5月2日调查发现的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污染事件、2013年7月1日到5日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等最近发生的事件不难发现,水资源问题正日益突出。

3.我国水文气象和水资源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3.1我国水文气象所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我国水文气象所出现的问题其应对措施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3.1.1对于洪涝和干旱这种可预测的水文气象问题,我们需要做到。⑴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⑵必须根据相关的经验和实践制定相关的标准,以作为参照;⑶应用合理的计算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⑷根据预测结果和相关标准制定减灾措施和安排;⑸在灾害发生前做出应急预案,防止过大损失,灾后要立即进行重建和补助工作。

3.1.2对于由于水环境变化而导致的雾霾天气,考虑到影响水文气象的因素特别复杂,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所以我想给出以下建议:⑴在目前的条件下,必须更科学的建造和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对水文气象的影响,做好观测和评估工作,条件允许的话,必须做好模型设计和综合研究;⑵在目前的雾霾天气情况下,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对这种情况进行预防和减缓,例如电磁除尘和降雨除尘等。

3.2我国水资源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探究

我国本就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水资源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所以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⑴对我国的水资源量和水质等级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测,并予以公示和强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以达到警示;⑵全面监控我国的污水排放企业,建议污水处理直接由政府接管,建立系统的污水接受管网,对企业按排量进行收费以用来治污,同时要对治污情况予以公布,要全社会共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和治理水污染;⑶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对不同地区实施综合调度,同时不断提高节水意识和科技节水水平;⑷采取植树造林,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⑸建立和颁布更合理和全面的水文水资源管理法律和制度,把科学利用和管理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更好结合。 [科]

【参考文献】

[1][2]周国良,岳智慧.1990年以来我国重大水文气象事件综述;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100053.

[3][6][7]中国水网公布信息.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气象灾害;分类;防灾减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都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1]。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次生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大的特点。且呈经济越发达,损失越大的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10多年中,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增长3倍。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比50年代高出10倍。

为了减轻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必须建设好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进一步搞清楚气象灾害的产生机制、发展规律,研制出行之有效的气象灾害预警技术方法、业务流程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防灾减灾对策。

1、气象灾害的概念

在我国,事件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并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 事件至少应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突然爆发、难以预料、必然原因、严重后果、需紧急处理。突然爆发是事件的第一要素,它指事件往往是在完全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爆发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形态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难以预料是指事件的发生和人们的意识之间有一段空白,或者说,事件往往发生在人们意识的空白之处;事件突如其来之时,受众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也来不及对事件做出任何判断。必然原因是指事件虽然是通过偶然的契机,以偶然的形式突然发生,无章可循、令人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但在这种偶然性、意料之外的背后,总是有着深刻的必然性在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事件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严重后果是指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事件,都必然不同程度地给国家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损失和破坏,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失和损害。需紧急处理是指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必须马上处理,而且还要处理好;在事件中,时间非常紧迫,对时间的把握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件管理的有效性。

气象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本质就是自然界部分物质的自然运动并对人类社会造成损害。关于气象灾害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能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气象事件。这种气象事件是大气的某些特殊运动,它们可以形成某些灾害性天气。按气象学定义,气象一般可分为天气和气候,天气就是几天时间内的大气现象;气候是指某一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统计状况,是较长时间内的大气现象,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情况。因此气象灾害也有天气灾害和气候灾害之分。习惯上,人们把天气灾害与气候灾害统称为气象灾害,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天气灾害一般是指几天内的一次异常天气过程造成的,是由局地性、短时间的强烈天气而带来的灾害,如台风、暴雨、冰雹、龙卷风、强降温(寒潮)等。这类天气常伴随有强风和暴雨,对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严重威胁,并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的毁坏作用。天气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可以造成突然的损失,因而受到人们的注意;而气候灾害则是大范围、长时间的气候异常所造成的灾害,如长时间气温偏高、偏低,或降水量偏多、偏少,风力偏强等,这些气候的异常会带来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和沙尘暴等灾害。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导致人类及动植物的不适应,影响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活动,危及动植物的正常发育,造成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气候灾害由于经历时间长、受灾面积大,往往造成的灾害也重,特别是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

2、气象灾害的分类

当前,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气象灾害威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和冷冻的影响、危害和造成的损失程度有比较充分的认识。由于局地风暴的危害因其常伴生在大范围的暴雨中,因而过去常把其中的雷击死亡人员和雷雨大风摧倒建筑物、机械设备导致人员伤亡以及冰雹造成农作物损失等灾害列入暴雨洪涝灾害中,忽略了它的危害程度。主汛期中国气象局组织的“性气象灾害信息应急处理”业务中收集到的各种气象灾种造成人员的死亡数表明,仅雷击和雷雨大风在我国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就达350人,占全部气象灾害死亡人数的32.2%,比单一由暴雨洪涝、地质气象和台风灾种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都多。

3、我国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措施

3.1、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监测预警系统

在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决策中,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收集及分析工作最为重要。在区域间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会准确、及时、客观地监测气象灾害数据,对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和预报预警提供必要的支持。近年来许昌市为了预防气象灾害,已经在市区内建成 5 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 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 17 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及 2 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完善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3 建立气象灾害评估体系。重点开展气象灾害研究工作,只有大力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发生的前兆、发生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的基础,为政府预防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参考,才能使政府掌握灾害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各种情况,在气象灾害防治和治理上,及时采取防灾抗灾救灾措施。

3.2、提高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广大群众的了解,以及社会的参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以及互救能力是降低灾害损失的先决条件。国家气象局利用一些手段和措施,深化宣传及培训力度,让所有受众了解必要的应急措施。国家气象系统强化对《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措施》的宣教,让各界都知道预案的启动模式、级别以及应对方案。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科普书籍与宣传手册,针对气象灾害的类别、特性、预警信号、应急的保护方式等知识实施全面系统的讲解,为广大的人民群众给出实用的气象灾害应急措施的概念。国家气象局应急管理部门还构建了一系列气象应急宣传参考资料,在国家气象网、国家政府网、各区域的气象网与社会相应的网站上进行发表。在世界气象日等相关活动时,相关的气象系统对外进行活动,请一些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入气象工作领域,让他们深入的了解气象,知道一些必要的气象灾害应急知识。

3.3、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

气象灾害主要是较为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只有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形成机理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弄明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寒潮冻害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形成的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内在原因和环境条件,才能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达到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目的。提前一个月预测少雨干旱和提前3d准确预报暴雨的落区、落时及其形成的洪涝灾害,目前还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对于旱涝特别是干旱的监测预测能力也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大范围长期的干旱和持续性暴雨形成涉及十分复杂的物理过程。应积极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加强少雨干旱、暴雨洪涝的监测和干旱、暴雨形成机理的研究,提高旱涝预警能力。另外,开展气象灾害评估技术和方法研究,建设满足自然灾害预警需要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开展实时气象灾害评估业务。

3.4、加强政府防灾减灾的组织行为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才能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整体效益。作为气象灾害预防的重要部门,气象部门应与政府相关气象灾害预防部门,联合制作和气象灾害情况等预报,并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行评估等,以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4、结语

由于我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导致我国气象灾害种类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之一。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需要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的机理研究,提高大气监测、信息加工和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还应贯彻以人为本、效益优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和不同气象灾种采取不同防灾减灾对策的原则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和政策法规。

参考文献

[1]陆林.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云南大学,2013.

[2]向静.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2.

城市洪涝灾害应对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然降水;农业干旱;冬小麦;干旱指标;干旱等级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0-4460-03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总面积为8 590 km2,全市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回暖迅速,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快,太阳辐射减弱。农业气候资源较为丰富,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根据51年的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3.4 ℃。年平均降水量为583.3 mm,年降水量最多为985.8 mm,年降水量最少为309.0 mm。全年降水近70%集中在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秋季雨量多于春季,春季干旱发生频繁,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冬季降水最少。

由于气候资源比较丰富,且可由黄河水灌溉弥补,所以聊城气候对多种农作物有较好的适应性,是华北主要作物棉花、小麦、玉米、林果、蔬菜的集中种植区。同时,自然灾害出现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冰雹、大风、干热风、低温连阴雨、霜冻等,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干旱是影响聊城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基于小麦生育期内自然降水量,分析小麦生育期的干旱频率,确定干旱等级,可为找到小麦生育期的抗旱措施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冬小麦生育期气象资料来自聊城市气象局农业气象观测报表;气象要素资料来自同站台的同期大气观测报表。

1.2 分析方法

农业干旱是指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因降水不足、土壤含水量过低和作物得不到适时适量的灌溉,致使供水不能满足作物的正常需水而造成农作物减产。体现干旱程度的主要因子有降水、土壤含水量、土壤质地、气温、作物品种和产量以及干旱发生的季节等。这里仅以自然降水量与冬小麦全生育期的需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当自然降水量小于农作物的需水量时,就认为作物受旱。

农业干旱指标有很多,为了更好地便于基层技术人员的计算和服务,选用简化了的作物生长期的需水量与同期供水量之比作为干旱指标,计算公式[1-5]为:

K=S/D

式中,K为干旱指标;S为作物生长期可供水量,采用同期自然降水量(mm);D为作物需水量(mm)。

2 结果与分析

2.1 聊城市冬小麦需水与供水差异分析

研究表明,冬小麦一生中的耗水量多年平均为500 mm,在一般年份,冬小麦的需水量得不到满足,需灌水300 mm左右[6]。由图1、图2可知,冬小麦耗水量在不同发育阶段表现不同。越冬期,由于气温较低,表土冻结,小麦处于休眠状态,耗水量较小。抽穗至灌浆期间是耗水高峰期,平均日耗水量达47 778.0 kg/hm2,这段时间若降水较少,又得不到灌溉,则不利于产量形成[7]。

若秋季降水较多,冬小麦播种前底墒较好,加上冬小麦全生育阶段有200 mm以上的自然降水,且时空分布比较均匀时,冬小麦的正常生育和产量形成就不会受到旱情的影响(表1)[1]。

2.2 干旱等级评定

因小麦生长期一般不会出现暴雨,为简化起见,采用小麦播种期到成熟期的总雨量和总需水量(以需求降水量表示)计算干旱指标,计算出了聊城1961~2011年冬小麦生育期的干旱指标和干旱等级。

根据干旱指标划分干旱等级,标准如下[1]:

K≥1.00为不旱;

0.99≥K≥0.70为轻旱;

0.69≥K≥0.40为重旱;

K≤0.39为极旱。

按以上方法计算全市冬小麦干旱等级结果见表2。由51年冬小麦生育期干旱等级统计可知, 1961~2011年共51年中冬小麦不旱的年份有7年,出现干旱年份44年,其中重旱22年,极旱5年,轻旱17年,干旱出现的频率为86%。说明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聊城冬小麦生育期发生干旱的概率较大,且以重旱为主。

3 小结

聊城市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雪稀。年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1~5月年平均降水量为98.2 mm,占年降水量的16.8%;6~9月年平均降水量为429.8 mm,占年降水量的73.7%;10~12月年平均降水量为53.3 mm,占年降水量的9.5%。冬小麦是聊城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正处于降水少的10月中旬至翌年6月上旬。

通过对51年年降水量统计发现,采用农业干旱指标计算得出的小麦生育期干旱年,有很多年份的年降水量是属于平水年、丰水年甚至涝年,如小麦生育期出现极旱的1985年年降水量则达到了819.6 mm,较51年平均值高40.5%,且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最大日降水量达到328.7 mm;2010和2011年的降水分别偏多36.8%和20.4%,但该两年小麦生长期内的降水量分别为100.7 mm和92.2 mm,较小麦生长期需水量分别偏少90.3 mm和107.8 mm,导致小麦生育期内干旱。聊城市农业灾害的基本特征是洪、涝、旱灾害均在一年内发生,以干旱较为突出。根据对51年的年降水量统计,年内降水呈现出1~5月、10~12月两个枯水期和6~9月的丰水期。冬小麦生育期正处于枯水期内,干旱发生频率较高,且大多数旱情较重,会影响小麦的生育和产量的形成。为了确保小麦的高产稳产,针对小麦生育期干旱频率高的特点,建议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选种耐旱品种,采取滴灌、喷灌、渗灌等适时节水灌溉。积极推进农业高技术节水,进行农作物抗旱品种选育和栽培模式、水肥耦合等节水技术研究,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效率。

2)合理利用空中水资源利用率。人工增雨是提高抗旱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受益面大等优点。在农事干旱季节,抓住有利天气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扩大作业范围,做好较长作业时间的准备,适时利用有限的空中水资源,以缓解因自然降水量少造成的农业干旱。

3)发挥黄河灌区的调蓄功能,提高黄河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聊城市滨临黄河,引用黄河水灌溉农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聊城冬小麦生育期内常常出现严重气象干旱而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的现象。近年来加大了对黄河水量的调控力度,引黄灌溉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应提高黄河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

4)地下水开采与高效节水密切结合,提高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聊城市作为黄河冲积平原,海拔高度一般在27.5~49.0 m,地下水较丰富。然而前些年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地下水补给量逐步减少,导致地下水水位大幅度降低,地下水净增水量有较大幅度减少。因此地下水开采利用应逐步从增水作用过渡到调节供需水季节的不平衡,提高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上来。

参考文献:

[1] 戴荣法,韩家田,丁占民,等.河北省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299-302.

[2] 张海仑.中国水旱灾害[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281-285.

[3]“华北平原作物水分胁迫与干旱研究”课题组.作物水分胁迫与干旱研究[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11-134.

[4] 刘昌明.魏忠义.华北平原农业水文及水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33-136.

[5] 赵聚宝.李克煌.干旱与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