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协同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重庆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表示,在“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将坚持以“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创环境”的原则,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推进企业实现“四化”(即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网络化)和“两协同”(即促进企业产品链协同、产业链协同)。同时,重庆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王时龙表示,重庆市将实施数字企业、制造服务、制造过程物联和服务体系建设四大应用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重庆制造”向“重庆创造”转型。

一是实施数字企业应用示范工程。面向产品链研发和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开展产品数字化协同设计、数字化工艺/工装设计、数字化制造、经营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支持产品链创新设计、工艺、制造、服务数字化及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业务集成、流程集成的数字企业应用软件,全面提升制造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面向制造产业链业务协同信息化需求,开展产业链业务协同创新模式、协同销售与服务、协同供应链管理、协同制造、协同质量控制、协同产品物流配送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支持制造产业链关联企业间协同商务平台,提升支柱产业链的运行绩效和整体竞争力。

二是实施制造服务应用示范工程。针对制造企业由产品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的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支持制造企业走向服务的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制造工程成套服务平台、制造企业远程维修维护服务平台、产品后市场服务平台、制造企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支持制造企业开展高附加值制造服务业务,支持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针对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物流拉动的制造服务平台、产品设计制造集成服务平台等第三方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制造服务,促进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以应用四链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安全融合和创新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向“智慧”进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慧企业2020”愿景

智慧企业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的更高阶段。赛迪经略认为智慧企业的愿景在于:通过四链融合实现企业与商业环境的良性互动。运用智慧金融信息平台提升产融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协同转型升级;智慧生态平台落实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智慧营运平台凸显网络全球化下智能制造。

当前,智慧企业建设正逢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大好形势。

国内经济“新常态”创造智慧企业建设的全新环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平均增长率预期在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需求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国内企业实施智慧企业建设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机遇。

“中国制造2025”激发智慧企业建设的强大动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智慧企业建设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环境治理攻坚战凝聚智慧企业建设的天时人和。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企业在智慧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走维护生态的发展道路。

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智慧企业建设的跃进契机。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赛迪经略强调,企业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借中央即将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加快推进智慧企业建设进程。“十三五”期间,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应用:以“四链融合”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支撑商业平台化发展。企业将着力构建平台化的系统应用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产融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与企业制造价值链”融合,构建一个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体系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商业共赢。

通过构建智慧金融、智慧供应链、智慧生态、智慧营运四大平台,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全面感知企业生产、安全、供应、财务、金融等信息和数据。通过云化的基础架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企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技术:以“云物大移”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弹性架构。云大物移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中,实现传统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飞跃;构筑更为灵活的混合云架构支撑应用融合,为核心业务打造私有云平台,而将边缘性业务和新业务开发迁移在公有云,加强不同业务需求的动态资源调度;以智能互联设备和机器为基础的产业物联网能够帮助企业拓展新的数字化服务和商业模式;通过移动办公和掌上运维等传统业务运营支撑类移动应用,实现涉及到企业内部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过程的内部管理移动应用,利用互联网金融、O2O、P2P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信息资源:以统一信息资源标准,促进数据融合。以集团主数据项目为抓手,实现集团编码落地和信息资源整合。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设计,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确保重要信息在跨板块、跨公司、跨业务系统中的一致性、重复应用和相互共享。

安全:设计主动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圈安全融合。安全架构设计的重点从自有封闭系统安全向安全生态圈建设转变。应对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安全管理机构、评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从管理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的多层次协作确保个体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IT治理:转变任务驱动模式,融合创造信息化价值。企业需要加强IT治理体系建设,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创新中, IT组织将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和价值创新组织的转变,推动企业实现从管理提升到管理提升与业务创新融合发展,促使企业价值收益最大化。

智慧企业建设策略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智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切实解决智慧企业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赛迪经略提出五个建设策略:

明确智慧企业战略规划,指引智慧企业顶层设计。在企业内部,强化CIO制度,针对信息化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系统框架结构、应遵循的标准,以及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系统、流程、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使智慧企业建设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也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从核心业务入手,务实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工作。有效控制成本和获取投资回报,从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着手,充分调动和发挥最终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实实在在为用户服务,增进用户体验,保证智慧企业建设工作的实效。

不断完善智慧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智慧企业持续发展。从信息集成、一体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设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为企业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共享服务打好基础,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智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四川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美丽城镇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美丽山川与美丽人居有机融合,充分绽放四川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

四川省把推进绿色发展融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提出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做好增强新动能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法,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和绿色经济强省。

四川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先进制造强省建设,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构建“7+7+5+4”的产业梯度培育体系,呈现出发展动能从传统产业支撑转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积极变化。

为进一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步伐,促进工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省经信委近期出台了《四川省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化工医药、建材、食品饮料、轻工纺织、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领域为重点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带动全省工业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通过实施《方案》,力争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创建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国家级绿色工厂30家、绿色园区5家和一批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资金、技术实力的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市场占有率的绿色产品,探索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全流程绿色供应链,基本形成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

【省委党代会精神的汶川实践】

汶川县坚持“工业强县”理念不动摇,按照“一园多点,集聚发展”模式,坚持绿色打底,调优结构,释放产能,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强化招商举措,夯实全县工业发展基础,拓展发展空间和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工业附加值,力争实现工业全面转型,促进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质量持续提升。

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壮大县域工业经济,2017年县境内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80.9亿元,“十三五”末县境内园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力争突破110亿元。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汶川县将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及发展思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围绕“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发展思路,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发展重点行业。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四川锂谷、人造宝石之乡,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矿物深加工、新型建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工业园区经济体系。

强化要素保障。对工业用地统筹规划,提高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同时开发新增土地;积极与成阿、德阿工业园区以及成都周边县市协商合作机制,共建“飞地园区”;创新电力供应机制;加快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边坡治理、污水集中处理及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资金扶持。完善实施贴息贷款、工业经济开门红政策;加大考核奖励力度,设立工业企业产业发展扶持基金,提高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侨源气体等企业在上级政策范围内实现挂牌上市,增加融资渠道,力争“十三五”末园区内上市企业达到7户以上(众和新能源、中晟锂业、国理锂材料、九寨沟天然药业、浩普瑞、神州锆业、川西塑胶、鑫通新材料等)。

推进人才建设。结合全县优秀干部人才支撑行动,积极对接落实藏区和贫困地区专业人才支持等政策,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共建流动工作站、企业在职人员技术培训、公开选聘等方式,加速人才集聚,加强智库建设,计划2020年底建成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结对子5对;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和引进行业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和龙头。无论在工业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在沿海开发、产业布局、园区载体建设规划中,都要贯穿绿色发展理念,提出绿色发展目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整个工业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严把准入关口。必须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环保牌、走绿色路,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条件,决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决不让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准确定位各地产业特色,重点实施产业创新“十大工程”,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新产业经济,加快推动产业层次向中高端迈进。严把项目准入关,重点引进建设大项目、好项目、产业链项目,打造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是加强考核激励。绿色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起点高、质量优、效益好,推进难度也较大。要坚持向绿色发展倾斜,加快建立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考核制度,以鲜明的政策和考核导向作用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壮大新产业经济。以产业创新“十大工程”为抓手,巩固提升清洁能源、环保科技、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航空装备产业发展基础。清洁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以千万千瓦级风电、千兆瓦级光伏为支撑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基地,打造“海上三峡”;大力招引风电装备、风电场、光伏设备制造等项目,构筑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推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国家级风电评定、研发中心,推进“风光渔”、“风电车”应用示范项目,打造重要的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和装备基地。环保科技重点发展大气治理研发及核心设备、水及固废处理设备、水能机及节能锅炉、高档环保滤料,积极发展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第三方治理服务,打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硅谷”。 新能源汽车加快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制造体系和创新体系,争创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标杆。海洋经济以大丰新能源淡化海水和沿海海洋产业为重点,加快海水养殖、海工装备和海港服务业等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新型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临港产业,优先布局石化新材料、海洋生物、海洋工程、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打造沿海“绿色产业群”和“蓝色经济带”。

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示范工程为引领,大力实施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行动,加快打造盐城传统产业升级版。在汽车产业领域,以百万辆整车、关键核心零部件、汽车后市场、汽车测试场、汽车研发中心等项目为抓手,全面实施汽车全产业链工程,在乘用车领域尽快实现100万辆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前五强,为实现“三个千亿”目标夯实基础。在机械装备领域,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创新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培育发展具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研制一批自主安全可控的高端装备,努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在纺织产业领域,强化与跨国公司、行业龙头、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支持企业进入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业、服装“快时尚”领域,打造知名自主品牌,推动产业链重心整体转向终端中高档消费品环节。在化工产业领域,实施化工产业及园区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推进化工产业产品高端化、装备现代化、工艺清洁化、控制自动化、资源循环化发展。

三是提速发展生产业。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潮流和制造业服务化最新趋势,重点支持大数据、网络经济、工业设计、现代物流、制造业服务化和新型服务业发展,全力推进城南大数据产业园、东方1号创意产业园、电商快递产业园等生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三、全面践行绿色发展方式

一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坚持企业唱主角、科技作贡献、政府造环境,把创新活动聚焦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形成发展新动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支持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协同创新的主体、技术成果转化运用的主体,加快培育1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000家中小科技企业,培育更多的“盐城品牌”、“盐城创造”,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现代企业一定是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要靠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营销、智能管理。要实施智能制造推进计划,开展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生产线示范应用,加快建设100个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争创智能装备制造示范城市试点。启动实施“四新”技改示范工程,通过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促进“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智能换数字”,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研究制定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和企业亩产效益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标准,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土地容积率。要抓内部挖潜,重点加大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处置和盘活力度,把腾出来、挤出来、争取来的土地资源更多地向产业大项目倾斜。要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再制造产业,实行高载能行业新增产能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限制化工、冶金、造纸等高载能行业过快扩张。加快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智慧用能综合服务平台。积极推行节能自愿协议,实施节能负面清单管理。

四、健全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一是完善行政推动体系。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部署,始终把新型工业化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各种协调推进机制,协调解决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台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制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职责,对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促进各项方案的落实。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完善支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完善财政投入、税收扶持、要素保障、价格引导等方面政策,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产业投资政策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市域范围内的产业布局。用足用好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扶持绿色发展企业和项目。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信贷规模,加大对新兴产业、生产和成长型企业、重点技改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快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融资,鼓励境内外机构和自然人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今年初,国务院批复的《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任务之一。今后我国工业的发展,要按照十提出的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降耗,切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以节能环保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能耗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要建立和完善落后产能和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的退出机制,切实采取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把新增产能布局与落后产能淘汰结合起来。

二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技术进步。把技术进步作为降低工业发展能源消耗需求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三是加快建立完善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切实把好节能环保准入关,实施更严格的行业准入条件,提高能效、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准入门槛;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标准、准入条件,避免新兴产业发展出现新的浪费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问题。

四是强化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管理。加强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管理和指导,开展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杆指标及企业评价工作,加强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能源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推进全国工业能耗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五是组织实施节能产品推广政策。会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认真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切实抓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信息监管工作,发挥好节能产品财政补贴政策对产业升级换代的引导促进作用。

六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推动工业领域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制定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开展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试点示范。加强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产业化,选择一批技术成熟、减排潜力大的低碳技术,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低碳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