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235-02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本质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它包含三种基本属性: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进教育理论,包括支持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与教理论,也包括支持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与教理论,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指导理论就是“教学结构理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四个要素组成,它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组合在一起,而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形式,其必然要受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要受一定环境的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就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取得“整合”的实质性成效,否则将会迷失“整合”的方向,把一场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变成简单、机械的技术手段运用与操作。
2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以其严密的体系结构和高度的逻辑思维特性,在诸多学科中,历来被认为是最难学、最难教的课程之一。究其原因,除了与物理学本身的上述特点有关之外,同时也与现行的传统教学结构密不可分。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上的难点,更难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意义上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情景”、“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上述四大属性,创造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实施条件
3.1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校的硬件环境是“整合”的前提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首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中的落后理念,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落后因素和成分,真正树立起以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使多种媒体相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积极性和兴趣作为前提,为学生形成知识意义上的自我建构而服务。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否则,完全可能仅仅只把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向学生强行灌输的一种新的工具而已。其次,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整合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教师纵有心也会力不足,只能使整合成为纸上谈兵。学校应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推行电子备课,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2 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整合”的保证
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进而创造信息的能力。
从以上两方面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除了需要各教育行政单位和学校领导充分重视硬件建设外,还要把加强各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真正落在实处,作为一个经常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只有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良好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4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4.1 防止滥用信息技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决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调控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因此在教学中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削弱教师的指导作用,甚至离开教师的指导作用,忽视师生情感因素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重要影响,放任信息技术的滥用。而且并不是每一节物理课、每部分内容都适合用计算机,Internet,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手段非用不可,而且效果更优化的前提下才应使用。
4.2 应以先进适宜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教并重”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教师的“教”,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因材施教,因而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但是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它忽视教师的教,不太考虑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与掌握。显然,上述两种教学设计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难以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最好能将其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种新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理论方面是采用新型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教学理论方面主要是采用奥苏贝尔和加涅的教学理论,在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上则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设计之所长,是原有教学设计的丰富和拓展,能较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4.3 注意课堂容量的安排和节奏的调控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容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怎样的课堂容量和节奏最适合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领会,而不致增添学生的认知负担,使其忙于应付,囫囵吞枣后在课后花大量时间来消化,挫伤学习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整合”的质量。因此,特别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层次以及教学的内容充分估计后做出合理安排,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生;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国社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很容易失衡,因此加强小学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社会或学校用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对社会成员或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所包含的价值标准,价值目标等一系列的价值思想体系。针对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除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内容以外,还应把重点放在生态价值观、责任意识观等方面。学校可以通过设立课程或组织各种活动来完成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同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指社会实践中的个体具有的能够适应自身所处的环境,完善的人格特征,积极的认知、情感、意志,对自身的情绪心理良好的调控能力,并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身心潜能的和谐融洽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人格,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的一系列活动。
一
小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都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健康成长。因此,将两者教育有目的地结合起来,将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呢?可以从教育方法着手。
(一)用疏导法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健康心理状态,可以采用疏导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样的观念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比如,曾经三年级一班有个同学小明,受到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钱可以解决一切,居然花1元钱要求同桌帮他抄作业。遇到这样的事情发生,班主任如果只严重批评加严厉惩罚,小孩子的内心可能会产生阴影。因此,对于此事的处理,我们建议采用疏导法。疏导法是先打开孩子的认识思路,探寻孩子内心的认知观念,教师根据孩子的述说,找到孩子认知的错误点和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用真实的结果帮助孩子分析什么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应该怎样认识金钱。疏导法不建议用惩罚来对付孩子的这种因为思想认识的错误而做出的错误行为,因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认清自己的观念的正确与错误,挖掘到根源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争取的价值观。
(二)小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都可以采取个别交流法
个别交流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和他们身上存在的和出现的不同情况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个别交流法对处理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孩子们的价值观念和心理方面有了问题,通常不愿意公之于众,有的人选择和信赖的人述说,有的人干脆闷着。个别交流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通过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沟通,让孩子们(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信赖,他们便愿意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往往一个问题孩子的出现,不仅仅有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还伴随着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个别交流法教育中,会有很好地效果。
(三)把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融入实践教育环节
真正有效地教育,不是等学生们出现了问题才去一一纠正孩子们的认识,而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知识都潜移默化地输入孩子们的意识里,让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小学的实践教育环节可以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课外活动环节、社会实践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者活动内容,把我国弘扬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进去,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认识与外部世界也两相呼应,和谐一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孩子的成长。
二
价值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在教育方法有共同之处外,它们的教育内容也是相互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包含着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价值观教育中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两者互相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教育与自我价值判断相互渗透
“自我意识”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自我意识的培养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小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可以认清自身的缺点,对自己有正确的整体认识,学会扬长避短,不会因为别人的评论而轻易改变自我概念。也就是说,小学生有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可以预防和减少由于外界态度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消极,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这样很容易产生忧郁、人际关系紧张、精神病等不健康心理,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不仅如此,小学生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其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这种关系的认定成为小学生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依据。小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才会对自我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认识,才能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同样,小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影响和制约着其“自我意识”,没有正确的“自我价值”就不会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价值”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提高。
(二)价值观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小学生由于自身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在学中难免产生厌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地解决就会产生不健康的学习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而这些问题要得到根本的决,就要靠以正确知识价值观的培养为中心的一系列的引导措施,使小学生对学习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心理健康 大学生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36
1 前言
近年来进行的众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往往超过20%,高于其他群体。同时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相对薄弱,体系尚未完善。这充分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1]。国家教育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注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陆续推出多个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逐步明确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紧迫性。根据教育部2002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在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课堂讲授、咨询和辅导等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以及自我调节适应能力。具体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自我管理、处理压力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求职就业、人格发展等[2]。
2 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2.1 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特点理论研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蓬勃发展也矛盾躁动的阶段:一方面,生理心理发育基本成熟却又充满弹性。大学生由于不断的接触到新理论新思想以及全世界各种不同的风俗、文化、潮流等,其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变化发展中。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尚浅,面对问题的时候还不能够成熟冷静的应对,容易处于焦虑状态。并且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各种信息爆炸性呈现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社会贫富差距变大、人际关系越趋复杂等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压力源。研究表明,大学生需要应对的压力源繁多,总结起来主要有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创伤性事件几大部分。这些压力源可能造成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有环境适应不良、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失控等,严重的可能造成抑郁症、严重失眠、躁狂症等[3][4]。
2.2 关注特殊群体和领域
2.2.1 把握新时代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
目前,大学校园里已经几乎全部是90后。90后大学生是充满朝气和个性的一代,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就需要与时俱进,了解90后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上,90后大学生在宠爱中长大,少遇挫折,所以他们表现出假成熟,追求独立而依赖性强、喜欢尝新而抗压抗挫折能力弱。在情感上,他们情感张扬而爱憎分明,内心其实是渴望理解和关注。在思想上,他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长大,能方便迅速地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信息,科学知识人情世故均有涉猎,因此他们较早社会化。在认知上,他们有着强烈的善恶观,敢于表达对事物的善恶美丑对错的观点,但容易武断,有激情而难持久[5]。有鉴于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内在和实际需要出发,营造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把问题和观点的逻辑关系和推导过程陈述清晰,这样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切实了解整个思维过程,同时可以教会他们如何思考。
2.2.2 认真重视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研究表明,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普通大学生,他们更加容易体验到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感受,而且更加情感压抑,缺乏情感依恋对象和倾诉对象。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大学生对应激事件的评估更倾向于严重化,也就是说贫困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创伤。贫困生在获得的社会支持上明显少于普通大学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人际交往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主观感受上不能像普通大学生那样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6]。这是由于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往往背负着更大的期待,这意味着他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首先,他们出身贫苦,家庭经济改善的期望和责任往往就落在他们身上。家人几乎倾尽所有供他们读书,期待他们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所以他们比他人更坚强也更脆弱:坚强是因为他们会更早地承担起责任,努力读书,为家人付出;脆弱是因为他们往往失败不起,万一他们在耗尽家中大部分财产后找不到工作,面临的将会是濒临崩溃的绝望。其次,进入大学后,他们会直接面对社会贫富差距在大学生中的表现,如此大的冲击在尚未成熟的他们身上特别容易激起各种不良情绪。如果这种心理反差不能及时得到调适,这些贫困大学生或者产生行为对老师和学生造成伤害;或者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抑郁不振、严重自卑等心理问题[7]。
2.2.3 关注毕业生就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表现出以下特点:希望在竞争中以实力取胜,却缺乏足够的信心。大学毕业生需要直接面对市场,自己择业的同时也要被市场选择,意味着激烈的竞争。社会经验的缺乏又让毕业生难以适从:或者自信不足害怕失败,或者不好意思与同学好友竞争,或者担忧竞争不公平,或者想要报答父母之情压力巨大,或者自身充满理想憧憬却发现现实非常残酷难以接受。总之各种因素都使得毕业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情况下亟需要学校的关怀引导[8]。
2.3 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3.1 继续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实现以下功能:第一,针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团体干预,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障碍。第二,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第三,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2.3.2 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体现着个人与他人互动的社会属性。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压力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在应激条件下与个体身心健康发生联系,它能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产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而大学生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的主要来源是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和同学。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其重要[9]。
2.3.2.1 朋辈辅导
研究表明,朋辈间的心理鼓励、劝导和支持会比非同辈间更有效果,并且朋辈心理咨询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强。朋辈心理辅导员既维护和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也锻炼了自己,有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好奇心强、渴望独立、期望成才的关键期,他们往往喜欢自由、独立而排斥权威,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相互交流谈心。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彼此,做到真正的换位思考。朋辈辅导员可以就受助者学习、生活、情感、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求助进行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比较容易实现他们的心理期待。除了朋辈心理辅导外,还可以进行朋辈学业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组对辅导,使得学生在学业上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尽快找到支持,避免由于学业暂时未能跟上导致的焦虑和失落,从而把学业心理问题杜绝。
2.3.2.2 继续完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
目前,高校中普遍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由专职心理健康老师负责,为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应该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同时定制完善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制,并严格遵守。包括保密机制(学生在咨询中心的咨询内容全都是保密的,非得学生许可,不得将相关内容转告他人,即使是学生家长)、转介机制(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的个人心理问题如果较为严重,超出学校所能的范围或者需要长时间治疗的问题都要转介到相关专业医疗机构)等[10]。
3 小结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建设完善中,应该继续向以下方向努力:关注学生内在需要、化治疗补救为预防辅导、化健康辅导为潜能激发、从个体辅导到团体辅导到立体型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工作队伍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2]王银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3]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2.
[4]邓慧娟.大学生心理压力、应付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6]史玉军.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7]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05.
[8]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9]朱林仙.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
一、什么是师生关系?
“关系”从词义上分析,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表示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联系,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人际关系”。人们在协同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际关系”的形成包含认识、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程度。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关系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起来的。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会使学生把对老师的爱迁移到老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这种“爱屋及乌”的心理效应,教师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用“爱、勤、博、范”要求自己。
作为中学英语教师,首先在教育思想上要突出一个“爱”字,即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学科、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生。许多教育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的美德。于漪曾经说过,“要真心实意地爱学生,热爱学生是人民教师的天职,我们要把热爱事业、热爱未来的强烈感情倾注到教育对象身上,对他们满腔热情满腔爱。没有爱,可以说也就谈不上教育”。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金钥匙,也是教师智慧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源泉。其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体现一个“勤”字。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学习,勤于探索、勤于实践,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付出自己辛勤的劳动。再次,知识上要追求一个“博”字,教师要掌握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的发展,以突飞猛进的科技进步为显著标志,教师要不断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充实自我,交给学生一把通向新世纪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最后,在道德上要树立一个“范”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周礼》中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表,而且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因此,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
教师要凭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敬业的精神赢得学生真诚的敬仰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威望,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2.用“真诚、理解”对待学生。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而不是“唯我独尊”。首先,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所谓真诚,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表里一致,既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粉饰自己的缺点,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其次,要真正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学生的感受为感受,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感情。同时,还要把这种理解交流给学生,使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教师的理解。只要教师能够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具有这样的情感态度,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并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发挥学习潜能。
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尊师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又不同于一般人际关系的特点,从组织关系看,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从教学关系看,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从心理关系来看,教师是师生之间心灵桥梁的精心架设者,学生是积极响应者。由此可见,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要方面,其行为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起着决定性作用。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是什么?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只有和他人构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他才能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的价值,展现健康的精神风貌。在学校中,和谐、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中学英语从“应试教学”向“素质教学”转轨的进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开展英语教学的双边活动。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在传统大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英语教学基本形成了一个以“教师灌、学生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在新型的小班课堂下,教师更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全面、认真、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使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能使学生终身“享用不尽”,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达到教师的最高教学境界――授人以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坚实的基础,它能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当一名学生害怕或厌烦的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就会无精打采,他们的情绪仿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当一位受学生尊敬、在学生中有威信的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们顿时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良好的课堂气氛能营造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兴趣培养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能保持住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积极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发挥学习的潜能。
3.有利于优化校园英语学习环境。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实践教学
一、校企合作背景
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从目前来看,实践性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鼓励各高校建立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互惠互利的产学合作体系,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尤其是近两年,为推进校企合作,把更多优质社会资源引入高校教学中,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合作平台。
二、实践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
围绕更好的实现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更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了解和掌握实际软件开发中的开发流程、工程要求和技术要求,以及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一基本目的,校企双方对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做了仔细的斟酌,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信息化发展趋势,从信管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制定了企业应用开发方向的实训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为期4个月的实训,了解前沿的IT软件开发技术与发展方向,明确未来的学习路线及职业规划,熟练掌握和巩固JavaEE编程技术,加深对专业技术的认识与理解,掌握企业级软件的设计、开发基础和原则,掌握规范化的软件工程方法及开发管理流程,了解职场礼仪、职业规划、有效沟通等职业素质,并掌握相应的商务职业技能。
在实践内容的设计上,校企双方以当前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热点技术为基础,提升学生在大型项目工程构建与实践方面的能力,满足市场对互联网、电子商务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因此,实践内容主要包括Web前端开发技术、互联网服务器端开发技术的学习以及项目实战部分等,详见表1。
在实际项目阶段,校企双方结合信管专业特点,围绕当前热门的管理、金融和电子商务领域进行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通过这些项目的实训,学生可了解到当前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和业务知识,提高Java语言编程能力、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了解到项目组织与开发的流程,提高编程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编程兴趣,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软件的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中,典型的企业应用开发项目见表2。
三、实施效果及总结
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进行系统的技术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在企业进行见习与实践教学,了解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具体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生通过了解企业需求,能够触碰整个行业的现状与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这样培养的毕业生不仅有即时性的技术,而且容易培养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迁移能力,能够成为适应企业发展的技术骨干。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2012年开展校企合作。借助于校外企业丰富的资源,学生通过企业项目的实践学习,完成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答辩等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的改革,学生巩固了在校所学的技术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掌握了企业级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和原则,掌握了规范化的软件工程方法及开发管理流程,明确了未来的学习路线及职业规划,就业竞争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据统计,部分学生在完成为期4个月的实训后,获得了印度印孚瑟斯(Infosys)技术有限公司、软通动力等公司的带薪实习机会;参加实训的同学中有90%以上的同学签约到用人单位从事系统开发、运维等工作,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中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方面,例如,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互动参与教学,以及如何提升“双师型”队伍的能力水平等等,特别是在推动校企的深入合作方面,探索校企合作长期的良性发展,真正实现校方、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今后深化校企合作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信管专业改革的健康发展,为广立学院本科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孔令夷,董明明,楼旭明. 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201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