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免疫学在医学中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肝病;免疫球蛋白;血清检测
免疫球蛋白(Ig)又称丙种球蛋白,是人体血清和体液中具有抗体活性的一类蛋白质,是机体抗御疾病的重要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加强细胞吞噬作用[1-2]。目前,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可作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它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笔者为明确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对急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的IgG、IgM、IgA水平进行了监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共收集检测病例9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57例,女36例,年龄12~93岁,平均38.5岁;发病情况:急性肝炎31例,慢性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32例。同时以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93岁,平均38.5岁。两组之间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入选标准:入选病例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均未合并其他影响Ig的疾病。
1.3 检测方法:空腹抽取每位受检者静脉血5 ml,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试剂由宁波市慈城生化试剂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测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M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 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比较(,g/L)
组别
例数
IgG
IgM
IgA
观察组
93
18.4±1.3
3.4±1.3
4.8±2.4
急性肝炎
31
14.5±1.2
6.8±2.3
4.3±2.4
慢性肝炎
25
18.8±5.4
2.3±1.7
3.5±1.4
肝硬化
22
20.3±4.1
3.6±2.8
5.2±3.7
对照组
25
2.5±3.4
1.5±0.7
2.8±1.1
3 讨论
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是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病毒侵入肝脏后,肝脏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正常功能衰退。免疫球蛋白是人体血清或体液中一类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和加强细胞的吞噬作用,并能在补体的协同作用下,杀死或溶解病原微生物,是机体抗感染免疫中的重要防御机制[3-4]。当肝脏受到损伤或者有病毒入侵时,就会发生炎性反应,由于细胞坏死,肝脏功能发生障碍,不能有效合成与代谢蛋白质,人体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可因此而大量增减,因此检测免疫球蛋白可以了解抗体的免疫功能[5-6]。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IgG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急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M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急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A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各病种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可以作为观察肝炎患者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对于肝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参考文献
[1] 谭江宁,综 述,韩 玲.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5):308.
[2] Aktas O,Zipp F.Regulation of selfreactive T cells by human immunoglobulins implications for multiple sclerosis therapy[J].Curr Pharm Des,2003,9(3):245.
[3] 栾赤兵,汪衍民.异常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方法学探讨[J].菏泽医专学报,2002,22(1):22.
[4] 韦丽霞,唐任光,杨 柳,等.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2):266.
【关键词】 外周血; 小儿类风湿关节炎症; 免疫病理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主要是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病性疾病,该种疾病会导致关节的下层的软骨和骨质受到损害,最终导致患者的关节出现畸形。该种疾病如果不经过正规的治疗,患有此病的患者有75%会在3年之内残废。类风湿关节炎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其发病也是有一定的种族差异。但是无论是在哪个国家,RA都是影响着小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疾病之一。根据有关研究表明,RA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是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免疫系统紊乱,所以会出现关节滑膜组织慢性炎症,导致化膜组织内部的纤维模样细胞增生,一些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以及树突细胞被激活并浸润,从而分泌出大量的促炎症物质。CD69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是激活T细胞的主要标记物,而CD4+、CD8+T细胞是影响CD69细胞的主要物质。为了了解CD4+、CD8+T细胞CD69的表达水平在RA发病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文章将选取本院在2011年7月-2012年9月间采集的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与30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并将前者定为观察组,后者定为对照组,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小儿骨科、骨科门诊在2011年7月-2012年9月间采集的3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儿与30例健康儿童的外周血标本,并将前者定为观察组,后者定为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在7~12岁,平均年龄为(13.1±2.3)岁;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在8~12岁,平均年龄为(12.2±2.2)岁。所有受检儿童均没有其他的遗传性疾病、部分器官组织炎症病变或是部分器官组织感染,均得到了受检者的监护人的同意。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试剂选择 选择的试剂主要有异硫氰酸荧光素所标记的CD69单抗、美国BD公司所生产的藻红蛋白标记的CD4与CD8单抗,上海试剂二厂所生产的淋巴细胞分离液[1]。
1.2.2 分离方法 抽取两组受检者的外周血3 mL,将外周血液中的淋巴细胞进行分离,需要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将已经分离出来的淋巴细胞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将细胞稀释成1×106/mL的浓度[2]。
1.2.3 C69水平分析法 将已经分离出来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用生理盐水清洗两次,之后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对所有的单抗进行染色[3]。并将其放置在温度为4℃左右避光的位置上30 min。30 min后,用生理盐水对未结合的抗体进行清洗。对细胞采用0.5 mL 3%的多聚甲醛进行固定,并在固定结束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进行检测,也就是CD69+CD4、CD69+CD8+T细胞的含量情况进行检测。为了对样本的中阳性率的高低进行计算,需要采用CellQuest软件进行计算[3]。
1.2.4 治疗方法 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治疗时,根据患儿的体重合理的控制。如患儿的体重在25 kg,每日服用的药物含量在80~100 mg;患儿的体重在25 kg以上,每日服用的药物在3.6 g,每日分4次服用。治疗的时间控制在8周,在8周后重新抽取患儿的外周血进行检测,观察血液中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比较 观察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外周血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明显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小儿RA基本情况 在上文已经了解到小儿RA是一种因为自身免疫引发的一种关节炎。该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缓慢引起的疾病,只有少数是急性起病的[5]。RA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关节疾病,其主要的特征是对称性,一旦发病,将会对患儿周围的关节造成影响,其可表现在关节、关节外上。(1)关节表现出一种对称性、持续性的关节肿胀或是疼痛[6]。并且患儿在早晨起床时,肢体还会伴有僵硬的情况。中期或是晚期的患儿的手指还会出现天鹅颈或是纽扣花等畸形状态;(2)在关节外的表现还会影响到患儿的血管、心脏、胸腔、肺部、肾部或是神经系统[7]。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关节滑膜组织内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都与关节滑膜炎真的病变有所联系,在已经有炎症的关节化膜组织内,已经被激活的T细胞核巨噬细胞是关节滑膜炎真的主要助推器,在对关节炎症的破坏上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RA患儿的免疫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炎症关节滑膜组织内部聚集着大量已经被激活的淋巴细胞,并且通过淋巴细胞表面的高水平的免疫激活分子与辅助信号分子,例如CD25、CD28、CD154等,通过这些分子分泌出大量的促进炎症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例如IL-1B、IL-6、TNF-A、IL-8等等,高水平的促炎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可溶性的免疫粘附因子都能够在关节滑液中检测出来。且已经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增强RA患者全身以及关节滑膜的局部免疫应答功能,通过该种功能,分泌出大量的Thl细胞因子,促使树突状细胞的激活,进一步的增强抗原递呈的能力,从而造成关节化膜组织的损伤。
3.2 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表达 本次主要是对小儿RA外周血中的CD4+、CD8+T细胞表达CD69水平表达进行研究,通过观察组在表1与表2治疗前的表达情况,其是影响患儿发病的主要因素[8]。在上文了解到小儿RA在当前的临床研究中,其病理有一种说法是受到了遗传影响,所以CD4+、CD8+T细胞是受到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所引起的,因为该细胞在表面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关节滑膜内胶原蛋白成分,该种成分会诱使该细胞分泌出一些促进炎症发作的细胞因子[9]。且这两种细胞通过自身的抗原受体,会引起抗原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应答,从而激活外周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并增殖,造成组织的损伤。CD4+T细胞能够分泌出纱帘的Th1细胞因子,激活树突状细胞,增强该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上调自身免疫的应答;CD8+T细胞能够进行变异,转变成CTL细胞,从而导致患儿的关节滑膜组织出现炎症损伤[10]。
3.3 治疗方法体会 本次在治疗观察组患儿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西医,所采用的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该种药物是一种具有解热[11]。镇痛、抗炎以及抗风湿的药物。但是在选择该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不能够随意选择,因为儿童对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比较敏感。并且在选择剂量的时候要慎重,否则将会对患儿的胃肠道或是肾脏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过多的副作用,还可选择中医进行治疗,选择清热凉血,祛风通络的药方也可[12-15]。
3.4 预防措施 小儿患上了RA时,应当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当加强自身的功能锻炼、配合理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家长也可在家中对患儿进行按摩、推拿等能够保持患儿关节功能的方法预防RA。
参考文献
[1]李素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关节滑液中TNF-α水平分析及意义[J]. 河南医学研究,2007,8(1):55-56.
[2]张瑛.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和滑液CD4+和CD8+T细胞CD25表达及意义[J].中外医疗,2009,8(16):69-70.
[3]兴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IL-21受体表达及意义[J]. 现代预防医学,2008,9(14):44-43.
[4]童向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关节液中趋化因子的测定及其意义[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3(9):58-59.
[5]郑虹.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0(10):93-94.
[6]黄峰.抗类风湿活性药物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3,2(6):59-60.
[7]兴华,黄贺梅.检测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IL-21受体表达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探讨[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4):11-12.
[8]曾学军.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J]. 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10(8):81-82.
[9]李庆.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检测[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9(2):55-56.
[10]董中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儿关节滑液和外周血上皮嗜中性粒细胞激活肽水平变化[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8(21):69-70.
[11]杜娟.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9例临床分析[J]. 广西医学,2007,10(4):11-12
[12]张瑛.小儿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CD69表达及意义[J]. 中国热带医学,2007,7(4):26-27.
[13]董淑红.幼年特发性关节炎228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3(21):37-38.
[14]幺远.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96例的预后和转归[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4(3):55-56.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 教学质量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12-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前沿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多层次性,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随着对许多疾病了解的逐渐深入,其相关的免疫学研究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因此医学免疫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成为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对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必要。因而,有效地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的任务就摆在每一个从事医学免疫学专业的教师面前。笔者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整体分析解读教材、重视实验实施过程、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
1 建立学生为本位的教学观
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认识、了解并研究教育对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因此,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体验,可以使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观里教师是一个演员,现代教学设计理念中教师应该变成导演,从而让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教师在教学中的显性地位逐渐弱化,教案从显性为主转向以隐性为主。完成这一转变强调教师对教材的熟悉及整体把握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把相关的科研实践案例及临床应用与教学内容有目的地联系起来,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从中慢慢体会其所包含的原理,这样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地处于主动地位,体现出首创精神。当然,教师从旁边加以点拨,所起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讲述超敏反应时,以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进行皮试?皮试要检测什么物质?如果青霉素试敏阳性,受试者体内有什么物质?它是如何产生的?试敏部位出现红肿的机制是什么?学生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到免疫学知识的实用意义,这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其产生学习动力。
2 整体分析解读教材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和学习的辅助工具,为教学服务。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和实践者。引导学生充分的理解教材、利用教材是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解读和剖析,对知识线索和结构进行整理和浓缩。比如在第一次授课中,对免疫学主要内容,如免疫系统、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免疫功能、免疫学应用以图表的形式串联起来作一个概括性讲解,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并要求学生掌握免疫学教学内容这一基本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后续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和形成清晰系统的知识脉络。再比如免疫学检测技术可分为细胞、分子和相关基因三个水平的检测,同时检测方法众多,如经典的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免疫亲和层析试验、免疫印迹、流式细胞术等。面对如此多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如何选择更为实用、系统的教学内容是我们考虑的重点之一。根据免疫学应用技术与各学科的相关性出发,在坚持宽广、坚实的理论基础及实验操作技能是创新的基础的原则上,对免疫学应用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增减,从细胞、分子免疫水平各选取一个检测指标以多种实验方法进行检测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选取了部分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作为主讲内容。
3 重视实验实施过程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医学学科,它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抽象枯燥的基础理论只有密切联系实践实际才能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影响着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实验指导教师除掌握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外,应该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远期备课收集丰富相关信息。在进行基础性实验中,我们可以回顾、加强理解在课堂讲授的重要基本理论:比如一种抗原只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其结合力的大小与抗体分子上的抗原结合部位与相应抗原决定基之间的结合强度相关;合适的外界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离子强度等可增强分子间引力,促进分子的最佳结合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结果;由于天然抗原分子表面一般有多种抗原决定基,可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多种相应抗体,强化学生理解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一抗”、“二抗”、“多抗”的的基本概念;通过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的图示讲解,诱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临床检验诊断中多使用单克隆抗体以增加诊断的敏感性;根据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并发挥生物学功能的基本概念,强化学生建立在进行以检测抗原、抗体为主要对象的实验中必须准备电解质溶液为其提供“活动场所”的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免疫学主要实验原理和结果。
4 积极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优化教学手段,引入多媒体教学。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等特点。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优势,避免其给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时,可以使用动画方式,将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FcR结合,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后导致FcR发生交联,细胞释放活性介质作用于靶组织、靶器官等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的画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既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需注意以下问题:(1)要突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教学中,如果多媒体使用量过大、频率太高,学生同样会觉得疲劳、乏味,教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因此,教师切忌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在电脑前单纯地操纵机器,而应携带随身麦克风、激光笔,适当走动,尽量用肢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氛。(2)现代与传统教学手段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传统教学使所讲内容更具灵活性、生动性,有利于教学中师生情感的交流,使双边活动更具及时性、互动性,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在免疫学教学中的作用。
5 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免疫学学习业绩的评判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重视质的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平时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关注在各种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积极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情况,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表达、想象、思维能力,实验课上的动手操作、完成实验报告以及卷面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最后进行全面评价。否则,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如此,评价才能客观、公正,对教学起到正向促进的作用。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我们决定增加一次期中理论笔试。这样医学免疫学总成绩就由平常表现、期中、期末理论课笔试成绩和实验成绩构成,平常表现占5%,期中理论笔试成绩占30%,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15%。
以上是我多年免疫学教学中的几点浅显体会,通过多种手段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总之,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命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8-199.
[2] 丁建中,边藏丽,龚权,等.试论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社会责任感[J].医学与社会,2007,29(2):63-64.
[3] 张轩萍,张明升,王洁,等.青年教师如何上好医学机能实验课[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l0(2):175-l77.
非医学微生物专业免疫学教学方法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21世纪,大学生是未来创新的主体,是时代“以学生为本,以活动为内容,以参与为中介,以发展为目标”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当代教育背景下,利用多种知识传播媒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合作完成教学,可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形式。
在非医学微生物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中,免疫学因其与日常生活以及学生的后续学习密切相关而特定设立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该学科与细菌学、病毒学及药学的研究领域相互渗透交叉。非医学微生物本科专业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基础临床、基础科研、基础应用等科研技术岗位专业人才而设立的课程。为适应本科教学发展理念的需要,非医学专业免疫学的教学课程设计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使该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满足后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为了使非医学微生物本科的免疫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我们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进以及考核方式多样性等进行了探讨。
一、理论教学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
非医学专业本科生,没有具体的临床医学背景,免疫学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为了学生能在该门课程中教学能取得较好效果,我们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和临床微生物知识紧密结合,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针对非医学微生物专业本科生,在免疫学教学中如何讲授好这门课的开端-绪论是非常重要的。绪论是学生对免疫学这门课程的首次接触,对于没有医学临床背景的学生,教师第一次授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会对改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绪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良好的开端,会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要想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求知欲望,讲解绪论这一章时,首先,是对免疫教材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体介绍,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其次,是以生活常识中的问题导出免疫学中的核心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就是以免医学的发展简史结合临床知识诱导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时,可以采用小故事形式,如11世纪中国宋真宗时代,人们已经知道吸入天花脓疱的结痂可以预防天花。用小银管取天花康复后的结痂接种到鼻子里,男左女右,以此诱导对天花的预防,并在免疫学发展史中第一次出现疫苗(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这是疫苗)。在学生惊叹之时,可以刺激学生听课的兴奋性,再将一些历史事实进一步强化。例如,1798年,英国一位医学院学生Edward Jenner发表了他的开创新纪元的牛痘疫苗的报告。他是从挤奶人接触牛痘而不生天花这一现象得到了启发,他把牛痘的脓疱接种于健康的男孩,待反应消退之后再用同样方法接种天花,男孩不再发病。然而,当时对于为什么接种牛痘能预防天花的原因并不清楚,但不管怎样,在免疫科学建立之前,Jenner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所创立的牛痘疫苗成为预防天花的重要武器,并且成为了免疫学科学的开端。
在后续的各章节教学中,应注意免疫学各种概念是来自于生活常识但是有高于生活常识,但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免疫学的相关知识缺乏临床的感性认识,对微生物导致的疾病所引发的病理过程缺乏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设问,如“乙肝疫苗接种到机体后是怎样产生保护作用的?”“伤口感染了为什么会化脓?”“艾滋病为什么到目前还没有有效地疫苗?”“2014年在西非爆发的埃博拉出血热是什么病原体导致的?”等由此引出免疫学一些基本概念,并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设问频率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探讨相关知识的能力,教学效果好。
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微生物学专业的本科生来说,初次接触会感到免疫学的概念多且抽象、理论多且不易掌握,这就需要授课的教师运用广博的知识、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实例、开阔的思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免疫学繁多的抽象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用联想的记忆方法,如可将抗原抗体的关系比喻为“锁”和“钥匙”之间的关系,由易到难并穿插免疫学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科研成果、日常生活知识形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高职高专免疫学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许多高职高专学生是以较低分数考进学院学习,起点相对较低,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这类学生进入高职高专后,学习动力不足,不能适应高校快节奏的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抽象深奥的免疫学概念。学生学习模式很多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他们所谓的掌握仅仅是为了考试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而已,没能真正地领会和灵活运用。另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普遍存在上课听一听,课后没有及时消化,更有甚者对本课程存在畏难心理,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就选择了放弃,这也是医学免疫学被公认为“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免疫学教学上的不足。
医学免疫学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和新技术又发展迅速,使之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难学的课程之一。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许多概念和理论不断更新,但是目前该学科教学的主要由基础医学的教师承担,由于长时间不接触临床实践,教师的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及时更新免疫学概念和理论,也无法将最新的免疫学理论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医学免疫学的学习与临床脱节。教师在讲授医学免疫学中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医学免疫学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其内容组织结构上存在不合理之处,令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严重影响了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高专院校强调的理论够用为度,重视实践教学,所以基础学科教程课时被压缩,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兼顾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新进展的了解?如果在有限的学时内及时补充相关学科知识点,使免疫学与其他学科有较好的衔接,是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相应内容的浓厚兴趣是刺激学习的最好办法。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教师应首先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是这门课的开场白,也是师生在免疫学教学中第一次交流,在这节课里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免疫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当特别重视绪论课的教学。考虑到免疫学知识抽象难懂,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不要急于给学生将枯燥的概念,可这样引入免疫系统:
“我们知道每个国家都有军队,军队的作用在于维持整个国家的稳定,当有外敌入侵时,军队将奋起杀敌,以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宁。我们人体在与外环境的接触中要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内环境稳定也有要自己的军队,这支部队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接下来的章节中让我们一起来掌握这支军队。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免疫学的发展简史,介绍我国17世纪70年代记载的“人痘接种”,18世纪后叶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研发了牛痘苗、19世纪80年巴斯德制备减毒活霍乱疫苗、20世纪初超敏反应、免疫耐受与克隆选择学说提出等免疫学的发展史上几大里程碑。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科学的探究历程重现,使学生领略到科学家的思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再接下来的每一新章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设法引导学生对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作为传授的最大知识范围;忽视了学习的主体一学生,仅仅教师在“表演”,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沉闷,因此课堂教学显得呆板、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医学的教育模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采用“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即PBL教学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采用的是五段式教学法即“提出问题一建立假设一收集资料一论证假设一总结”,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从“知识中心型”向“能力中心型”的转变。教师要善于提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构成的教学线索,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讲述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疾病时如超敏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等,可采用教师给出讨论课题范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分组,课外搜集信息,集体备课,推出主讲同学上台讲授讲述相关理论知识,主讲同学汇报完毕,让学生集中讨论,最后教师及时点评,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并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归纳总结。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提高。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启发学生感知和领悟,拉近学生与教师及学科之间的距离,为进一步深入教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联系实际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且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学科。
许多临床现象学生可能知道,但只停留在感知阶段,不知其所以然。例如:进行器官移植的病人为什么会发生排斥导致手术失败?血型不相同的人为什么不能输血?感染时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每年都要接种各种疫苗?在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做皮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免疫现象联系起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要把免疫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结合起来,增强免疫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其求知欲。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常下临床学习,使知识体系及时更新,在教学中应补充一些新的研究进展,使课堂传授的知识与临床实例相互印证,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免疫学内容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优化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制作手段,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声像资料,可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从而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如:讲授补体活化,超敏反应等内容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既形象生动,又能很好的阐释问题。但是多媒体教学应避免过多重复,还要结合板书,突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