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0-02

Analysis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d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HANG Juan

(Linfen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public basic course analysis, it expounded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ideas in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and tasks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arrangement, the design of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media settings, teach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国各个大、中专院校都开设的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教学过程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辅导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育过渡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应用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利用学校提供的课本教材、机房设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中院校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学会至少一种输入法,学会操作电脑及简单的维护;熟练掌握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及上网冲浪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就业为导向,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高、课程实训,即教、学、练、训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以“必需”“够用”“会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舍去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专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分两学期开设,课内78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8学时,上机实习48学时,定期辅导12学时。

2教学内容

紧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办公软件的操作、国际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3课程目标设计

3.1能力目标

1)具有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2)具有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能力,学会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具有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能力;

4)具有利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能力;

5)具有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及其处理能力;

6)具有上网操作能力;

7)具有使用部分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3.2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一种汉字输入法;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界面操作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管理操作;3)掌握Word文档的文字的输入和基本的编辑与排版、表格的建立及编辑;

4)掌握Excel工作簿的建立及编辑、公式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5)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及动画设置;

6)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简单使用;7)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具体的安排

本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等。

1)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应用基础》。

2)多媒体课件由代课教师自己制作。

3)模拟考试环境软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向学生提供,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形式与无纸化考试的题目形式相近,为学生适应无纸化考试打基础。

5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堂上课将讲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要点;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再配合要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3)完成思考题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模拟考试环境软件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学有所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伟艺,王惠兰.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4):17-18.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乃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意见[Z].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众时期;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2-00012-05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明确指出“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当前,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是:

(1) 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技能需求越来明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明确和有针对性,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

(2)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学生的起点

目前,广东省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按照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4个学分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同时,制订了《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大纲》,高中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为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水平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有待改善

根据网上的调查分析,学生认为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习目的基本明确但不清晰,不具体;部分专业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50%知识与技能是自己自学的,只有50%是通过老师教授获取的。

此外,学生都期待教师能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能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利用资源来进行学习。同时,希望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精讲多练,结合实际的例子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有更多上机操作实践的机会。

这一切,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既面临严重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本着“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宗旨坚持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为了顺应教育部深化本科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在原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一套以能力认证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立一系列具有专业针对性的计算机课程,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不间断计算机技能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服务于各专业的应用性人才。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3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地调整。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和我校师范院校特色,提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设想,即如图1所示。层次以应用层次来划分,每个层次由若干门面向全校性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这种课程体系克服了传统课程设置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等同看待的弊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进行学习,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跨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能在校期间学习更多的计算机技能,并实现四年不间断的计算机学习。

根据“三层次”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化设置和建设。

3.1第一层次计算机基础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硬件平台)、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办公自动化操作技能的培养等。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分析各层次的实际需求

分析各层次的实际需求,提出各层次各种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相关的实验大纲以及技能评判标准。(该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2) 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依据技能标准,开发各类型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将学习资源、网络课程与练习融合于平台之中。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技能标准,并将这些技能标准和测试(考试)方法全部公布于网上,让学生充分了解测试内容和测试标准,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构建学习目标。

(3) 建立实验、实践学习中心

建立课程的网络实验教学案例,并根据课程选读学生数提供一定的上机实验实践时间,让学生根据需要进行各层次学习。

(4) 实行“通过性考试”。

每学年举行两次计算机基础考试,试题从省高校教育考试管理中心试题库导出,考试及格后即可以得到学分,如学生愿意,可以帮助办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能力与水平差异,参加考试学生会有部分通过,有部分没能通过。对于没能通过的学生除了继续利用学习平台资源学习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辅导,以便下一次考试时达到大纲的目标,并在再学习中建立有效学习监测跟踪机制,以保证学生在重新学习时出现问题有教师辅导,同时,安排专职教师跟踪学生在网上反映的疑难问题并及时汇总学生学习问题,分析原因,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

(5) 开展全校教学改革试验

从2007年9月开始,在华南师范大学大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将会取消课堂教学,改为全面实行“网上自学+通过性考试”教育模式。

为了有效可靠推行该教学改革试验,拟采取下列步骤:

合理制定考试时间段。

做好考试前期的实验辅导与讲座。

2007学年第一学期暂不开设“第二层次”教育课程,教师在该时间段完成两部分工作:分工做好网上答疑、实验辅导以及讲座;组织教师调研选择学科工具软件,编写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专业工具教育采用主讲教师负责制方式。由于专业工具教育课程的实验、实践性更强,不宜大班上课,将改为采用俱乐部模式分班教学,强调实验教学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

3.2第二层次学科专业工具教育

根据目前我校专业设置状况,选出具有普遍性的专业计算机应用工具,设立为必修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尽早而有针对性地接触专业应用软件,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掌握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专业工具需求分析

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学能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根据我校的特点,拟将我校目前学科专业计算机工具教育分成七大类:

理工科类:数学、物电、化环、光电子、教育信息技术等

生医类:生命科学、心理科学

艺术类:美术学院

音乐类:音乐学院

体育类:体科院

文科类:政行、中文、外国语、历史、旅游、法学等

经济及管理类:公管、经济

依据这七大类专业,选取出该类别具有代表性、通用性强、使用面广的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清单。

(2) 制定各类专业学科工具学纲

依据专业工具软件清单,制定各类专业工具技能要求及学纲。依据专业软件清单的技能要求,开设若干门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必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课程进行学习,并鼓励学习跨专业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紧跟时代,适应发展”,使计算机教育“四年不断线”学习和跨专业成为可能。

经网上与文献调研,初步打算开设如表1所示的系列选读课程。

(3) 建设专业学科工具学习网站及教材

在开设选修课程的同时,以科研立项的形式逐步为这些选读课程建设资源丰富的学习网站,供学生自由进行学习。同时,有计划地逐步编写适合学生自学使用的配套教材,为学生建立立体化的学习资源。

3.3第三个层次为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

主要内容是以“软件技术基础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开发”所必需的软硬件基础知识。其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主要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

(1) 创新研究能力培养

由于学分制改革与逐步完善,将会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将会有一部分学生有能力和精力追求更深层次的学习与研究。在第三层次教育着重于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并在下列几方面进行教育:

信息技术新技术讲座

硬软件嵌入式技术教育:接口技术、单片机和DSP技术;软件嵌入式系统以及技术

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动漫技术与设计

(2) 组织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各自建设网站开展程序设计、系统设计,编程技术的论坛。以学生科研立项、校级程序设计大赛等方式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语言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4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保障措施与手段

4.1师资保障

实行上述改革后,师资的投入将会比原来教育模式多,所以需要多方面参与。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趋势,最终的发展应是主要推行第二层次教育,尤其在第三层教育阶段要求教师专业性和实践性、科研能力更强。所以师资队伍建设最终需要应用依托学科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科研开发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根据各校专业特点,深入研究第二层次的课程大纲与设置,完善“四年不断线”计算机教育模式与体系。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解决这些难题:

(1) 利用原有师资队伍,并加强培养与引进,提高水平。

(2) 整个相关专业教师资源,让其他专业的教师也同样能参与计算机基础教学。

(3) 利用相关专业博士生。

4.2实验环境与管理保障

(1)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从对省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调查发现,目前各高校对计算机实验室都加大了建设的力度,使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由于专业工具和一些通用专业工具对计算机实验室配置上需要加强,因此建议在不增加现有计算机数量的条件下,需要对部分计算机进行升级。

(2) 加强学习资源系统建设。

推行“通过性考试”后,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时间增多,必须进一步加强资源库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除了网络学习平台系统保证可靠运行外,还需要硬件进行保障。

4.3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保障

(1) 突出教学、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旧知识、旧技术不断被淘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以保证基础、突出创新能力为核心,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应实现模块化,改变以往简单地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为研究对象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内容和难易程度分成不同的模块,将传统的以知识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增设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项目。

(2) 深入开展网络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以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负责指导学习,构建学习资源,建立任务式实验教学资源库,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学生网上学习、作业与测评等跟踪手段进行全程管理。

(3) 加强网络学习资源建设

由于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计算机课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原则必须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教材,也是应用范例。所以所有的学习资源必须以任务和应用案例为主线,引出各个知识点和技能,从而达到以任务驱动学习的目的。

在资源建设中科学、合理选择任务以及案例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资源建设者必须深入研究课程内容,结合企事业应用,开展研究,编写出优质的学习资源。

4.4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评价过程更加公正、科学。主要的考核方式有学生实验验证、制作作品评价、依托网络计算机技能考试。

(1) 学生实验、实践过程的自我评价利用网络进行实验学习与测评平台,学生不断开展自我“学习―实验验证―技能测评”模式进行自我评价,以实现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思维。

(2) 交流评比

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开展以任务(问题)驱动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完成任务(问题)的作品基于网络相互交流、研讨、评比,充分发表实验中的创新点与意见,进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3) 老师评价

老师评价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对实验作业评价。这是在学生评价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的评语,以促进学生更加明确本实验的目的与作用;另一种评价是课程结束的评价。根据课程的各实验操作与熟悉程度、综合设计能力、知识运用以及创新思维提出学生实验学习的总评。总之,对实验成绩的考评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并鼓励创新。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计算能力;计算基础教育;理工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经过了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几代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们针对我国理工类大学生的特点和中国国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理念和体系。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仍然停留在以计算机基本操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那将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很不适应。今天我们更应该强调培养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与各自的专业结合起来,真正起到为专业服务的作用。由此我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转变为大学计算基础教育。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大学里的公共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公共课,并由专门的教学小组(教研室或计算中心)组织教学,依不同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因此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基本统一。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会相继出台一些教学指导性意见,如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简称《白皮书》)以及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简称155号文件),虽然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要求,但是培养目标和内容主要以教导学生如何操作好计算机或者说如何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体,没有强调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以典型的理工类大学生为例,大学期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主要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环境以及常用软件平台,在“程序设计”课程中也只是讲解编程的基本方法,其他课程更趋向于计算机专业类学生的课程。笔者认为,开设这些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没有涉及工程计算能力培养的内容,没有阐明工程计算能力与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以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计算能力为目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大学生的培养,尤其是规模最大的理工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培养他们具有将计算机应用与自己专业知识密切结合的能力,这种结合实质上就是要增强大学生以计算机为基本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操作计算机或使用某一个软件。回顾我国近三十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部分精力花在教大学生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上,如: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软件的使用等,没

作者简介:邹北骥(1961-),男,江西南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图形学与数字图像处理。

有涉及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历史不长,对于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没有深刻的认识。(2)存在误区,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操作技能就能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3)师资问题。大部分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师都是学计算机专业出生的,对于计算机与其它专业的融合问题缺乏了解。(4)大部分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很少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的开发,缺乏软件开发经验,不能体会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计算问题和工程计算能力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或者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他们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发挥计算机技术在其它各专业领域的作用。

2工程计算能力培养

什么是工程计算能力?本文所述的工程计算能力是以现代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也就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多年以来,“计算方法”或“数值分析”课程是理工类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教给学生用数值求解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其中涉及到基本的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计算方法,如:递归求解等。然而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特别是软件开发技术和方法的发展,使得以计算机为工具的计算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和神奇,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掌握这些方法,以便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自己的专业领域。笔者认为,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培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实质上就是数学建模的应用能力。在理工类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应该大力加强数学建模方法的学习,大力加强数学建模训练。理工类大学生面临不同领域工程问题,应用计算机求解这些问题的基础是数学建模。在过去几十年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我们忽略了这一方面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限制。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角度出发,应普遍开设数学建模课程。

2.2数据组织能力

工程计算能力培养的第二个方面是数据的组织能力。在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是通过“数据结构”课程来教学生基本的数据组织方法。笔者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大学生,应该为他们开设“数据结构”课程。我们应该认识到,“数据结构”课程中介绍的数据组织方法,如:堆栈、队列这些基本结构和树、链表等这些复杂结构绝不只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非计算机专业尤其是理工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同样需要学习,而且对于他们来讲,这门课程更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数据结构”课程有较大难度,一般理工类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其实不然,历届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表明,理工类大学生大多通过自学学习“数据结构”课程,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优异。

数据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没有掌握好数据的组织方法,不会运用数据结构表达工程问题中的数据,又怎么可能学好程序设计课程?又怎么能编写好程序?几十年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强调了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但没有开设“数据结构”课程,实际上像一座空中楼阁,基础很不牢固。

2.3算法设计能力

算法是计算机计算的步骤描述,是实现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关键。培养理工类大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需要教给他们基本的算法思想和常用的算法。例如:基本的算法包括排序、递归、查找等。设想一个理工类大学毕业生,如果大学期间对于计算机常用算法理解得比较深刻,应用得比较好,对于他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就会变得轻而易举。反之,如果对基本算法一无所知,如:不知道什么是递归算法,不知道什么是排序算法,那么对一些基本的工程问题他都会一筹莫展,甚至无法求解。因此基本算法的学习对于理工类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2.4程序设计能力

工程计算能力培养的第四个方面是程序设计能力,它是工程计算能力的实际载体,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终要落实到计算机程序的开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程。在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的基础上,以一门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为模板,学习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习程序的基本结构和运行规律,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等对于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提高是极其重要的。

3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基础教育

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一直沿用“计算机基础教育”这个名称。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围绕计算机本身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基础教育,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应该用“计算基础教育”这个名称,其本质是要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以现代计算机为基本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而不是关于计算机本身的科学与技术。长期以来,我国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细节,有意或无意地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引向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的道路,越来越多的课程设置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致了,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微机接口原理”、“多媒体技术”等。如此下去不仅大大增加了理工类大学生课程学习的负担,而且没有提高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从观念和教学理念上转变,要清楚地认识理工类大学生工程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不需要为计算机专业类学生开设的那些课程内容,只是需要围绕“数学建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四个方面的基础课程。

4实施方案建议

综上所述,面向理工类大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工程计算能力培养需要从数学建模、数据结构、算法基础和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进行,所有的教学要求、内容和目标都应该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笔者建议,针对理工类大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两个方案,一个方案是紧缩方案,开设的课程概括上述四方面内容,设置两门课程,分别为“大学计算基础”和“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另一个方案是扩展方案,开设四门课程,分别对应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大学数学建模方法”、“数据结构基础”、“算法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种方案的内容、要求和课时见表1和表2。

表1方案1(压缩型)

课程名称 主要内容 要求与目标 学时建议

大学计算基础 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80

2.数学建模方法介绍 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方法

3.数据结构基础 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

4.算法基础 掌握常用的算法

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 1.程序的基本概念

2.C语言程序设计 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原理和运行方式

掌握C语言编程方法 48

表2方案2(扩展型)

课程名称 主要内容 要求与目标 学时建议

大学数学建模方法 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80

2.数学建模方法介绍 掌握基本的数学建模方法

数据结构基础 1.数据的组织方法 掌握数据的组织方式 48

2.基本的数据结构及其应用 掌握队列、堆栈、链表等基本数据结构的应该

算法基础 1.算法的基本概念 掌握算法的思想、流程、表达方式及其与程序之间的关系 48

2.基本算法及其应用 掌握常用的算法

程序设计基础 1.程序的基本概念

2. C语言程序设计 掌握计算机程序的原理和运行方式

掌握C语言编程方法 48

5结束语

教育理念和观念的转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形成共识,提出的方案需要通过论证和实践检验,建议相关部门

组织一部分长期从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学者进行研讨,针对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基础教育的内涵进行讨论,明确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因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文中提出的实施方案可在高水平大学试点。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应用;实施方案;教学质量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支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在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2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信息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培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而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我校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VB)》),在知识分层与体现专业应用需求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导向,使得计算机基础课不能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不断涌现,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没有引入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需求脱轨,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有必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探索采用面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既然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轨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全新的以专业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3]:

1)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专业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建立服务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以及计算机新技术深入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中后续课程的先修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将来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其专业课程服务。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点,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需求。

4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4.1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学生基础、专业特点等构建了面向对象、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将专业分为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和文科类(包括经管类)两大专业类别,对不同类别专业分别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群、专业应用课群。

1)基础课群。

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VB)两门课,是必修课,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基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网络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据专业不同分别开始C和VB两个语言课程,重点讲授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掌握一门适应自己专业学科需要的编程工具语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专业基础课群。

属于技术型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层次课程按理工和文科类专业分别开设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

3)专业应用课群。

专业应用课群包括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有些专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一般可以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该层次的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进行选修,通过该层次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4.2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选课方案。

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采用“2+X+Y”方案(其中X为专业基础课程,Y为专业应用课程)。2是指基础课群的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按照专业分别开设C语言和VB语言,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X是指限制选择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至少一门课程,其余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Y是指专业应用课群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多门课程学习。该选课方案兼顾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

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和相关专业融合,同一门课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讲授时,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讲授深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标准,更多的关注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比如,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侧重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SqlServer数据库的使用,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则以Access数据库为例侧重讲解数据库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的实验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面向专业应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的设计也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是最高层次的实验,重点是锻炼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

该课程体系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群的课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群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修完专业应用中的基础课程,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而专业应用课群中的课程则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开设,在前两个层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所在。

5结论

建立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能够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又懂专业知识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1):73-77.

[2]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侯家利,唐红.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5):102-106.

[4]王建勇,魏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39-41.

[5]王传安,宋雪压,赵生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81-83.

[6]尚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45-646.

[7]李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1):5072-5074.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案范文第5篇

计算机教学工作是高职院校发展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实际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相关的基础计算机知识,锻炼学生相关的计算机技能,从而促使学生依据自身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过程中的问题。计算机思维这一词是二十一世纪初期由美国梅隆大学的一名教授提出来的,并且给予了一定的含义。在进行数学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进行计算机教学中,是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现阶段,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开始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实施,从而培养具有时代意义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本文主要对高职计算机基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设计思路进行分析。

1 传统教学模式中遇到的问题

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来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并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需求,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并不注重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效率,课堂的基本定位,主要是采取灌溉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只负责知识的传递,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情况出现问题。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体学生学习的发展,以此限制了思维快速学生的发展,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工作。那些相比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相应的知识,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逐渐形成厌学的心理。当然,还有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具备拼搏向上的精神,但自身具备一定的潜力,只注重完成课堂作业。因此,不论是哪种学生在面对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在课堂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学生都会玩游戏,上网聊天等。

2 分层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尝试

2.1 学生分层

学生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基础教学,需要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的学生在日产生活中就接触过计算机,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有的学生并没有相应的条件,因此就缺少有效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自身能力较差,例如逻辑判断能力、思维发展空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相对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导致实际教学中,学生具备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并不相等。要想更好的实施高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模式,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这也是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师可以依据相应的教学练习、问卷调差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判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从而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第一层的学生是可以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第二层的学生只具备简单的计算机技术;第三层的学生是不具备计算机技术,没有真正的了解计算机技术。这种分层时可以变动的,主要是依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同的变动[1]。

2.2 教学目标分层

主要是依据教学材料、学生需求以及教学发展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案,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研究学者发现,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停留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上,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提高,激发学社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依据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和拓展,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更具现代化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分层主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一样的教学课程,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低层次的学生实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工作,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基础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阴功多样化的教学方案和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当然这些教学方案都是在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情况下进行的,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工作。中层学生的教学工作,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计算机的软件可以进行自主应用,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困难,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高层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熟练的运行计算机软件,认识到多种计算机知识理论,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自主进行拓展和应用[2]。

2.3 备课分层

备课分层是进行有效课堂的前提,更是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备课中主要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分析,并且在不同层次学生中建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在进行各科教学备课的过程中,要注重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划分,从而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2.4 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课堂。相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要实施放逐式的教学方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中层的学生和低层次的学生主要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从而实施自主的学习方案。低层次的学生要依据教学大纲进行,高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方面的教学模式,以此发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和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实际教学中应该注重不同职业的需求进行设计,分析职业的需求和发展,将信息独立出来,从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促使实际计算机教学与职业有一定的联系,促使实施的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汽车专业,在教学中进行相关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而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从而加大计算机教学和职业之间的联系。

2.5 评价分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并且相应的评价也有所差异。若是依旧依据卷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完整地展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主要是依据原有的基础知识的提升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的标准,并且逐渐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分层评价是量度分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重要的实施手段。

由于计算机课程相对来说操作性能比较强,对理论知识进行考试的评价方式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依据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有效结合进行评价,并且在实施评价之前要依据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方案进行制定,发展有效的评价体系:低层次学生的作业是课堂作业的结合;中层次学生的作业不能只依据课堂练习题,更多的进行实践改革,并且建立自主完成意识,从而设计自己的作品;高层次学生的在自主设计的过程中可以依据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不断地进行完善,从而发展具有创新意识的作品[3]。

3 分层教学的效果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案,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发生的问题,提升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力,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学习知识非常简单,容易造成知识水平的不稳定,应用分层教学方案有助于改善学生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现出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亮点,并且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应用。虽然在实际教学的中引用了分层教学获取了一定的效益,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层次划分会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以及课程效率等实施划分,同时学生层次教学是具有发展性、变化性的,将分层教学法实施定位的理论都是错误的。第二,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工作,同时采取有用的教学方向和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学习,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取有效的知识和技能。第三,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问题。在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低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认为自身学习能力差,不具备学习的技能,很容易丧失信心,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这层次的学生进行认真观察,注重分析他们的心理发展和需求,发现相关的问题时要及时地进行解决。同时,教师在学习中也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从而进行放大化,并且对学生进行鼓励,减轻低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