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一、自媒体时代到来

自媒体概念于二零零三年被美国学者提出,其自身的传播方式多样化,成本相对较低,并且自由性与互动性较强。与传统媒体不同,其自身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我们带来全新的信息获取模式。同时,通过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可以让自身的信息以独特的方式体现,表达其自身的个性。在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引传统媒体的注意力,实现了传统媒体与自媒体的合作共赢。例如,当前最常见的合作方式就是传统媒体纷纷开设自己的微博账号或者微信公众号等,实现了二者强强联合,共同进退。同时,自媒体也逐渐开始向政治方面发展,比如,近年兴起的微博问政方式,建立了政府与公民便捷平等的交流平台,不仅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还促进了我国民生友好的交流,体现了自媒体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涉及范围领域广泛。

二、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

由于自媒体自身的独特特点,其信息的传播与生产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发挥自身原有的价值产生公共利益。自媒体的传播,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的个性化需求,充分体现自身的观点,并实现观点共享。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最先体现在传播信息的多元化,其?鞑ブ魈蹇梢圆皇谴?统的媒体,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传播者可以利用信息引导受传者的舆论导向,影响其自身的判断观点,同时影响公众舆论的焦点,改变对当前社会环境的认知。自媒体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这种不平等地位,共享了信息话语权,建立公共性的信息传播机制,消除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同时,自媒体本身还具有传播渠道公开性和信息多样性,例如,个人信息、公众信息等,其信息的内容丰富多彩,更加能突出自媒体传播的公共性。

三、自媒体传播的道德底线分析

(一)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

自媒体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但是由于自媒体的“零门槛”,自媒体自身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由于自媒体传播自身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对于信息的内容传播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任意,这就导致了虚假暴力等信息的出现,因此,要加强自媒体自身对于信息的辨别,建立相对应的监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制度,对于虚假暴力信息或不良信息等进行自动屏蔽或删除,加强网络信息的环境管理,为传播者和接受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在自媒体平台自身的内部管理中,要不断加强“把关”能力,建立完善的甄别体系,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最合理方案,杜绝污染和负能量的社会信息,并加强相关管理技术的创新研发,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自媒体平台清理垃圾信息,在发展的同时,要积极预防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注重青少年对信息的传播,严格控制信息质量,保证其未来塑造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重视具有领导作用的信息影响

在自媒体的发展中,要严格重视可以对他人思想产生导向作用的信息,标准规范信息平台,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以身作则,保持传播平台的信息健康。例如,对于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要进行议题设置,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信息分享传播,发表一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信息,保证其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塑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及时宣传相对较准确的信息,能阻挡网络谣言的产生,同时防止负面舆论的导向,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政府机关的监管能力

要严格重视政府机关等权威性机构的信息传播,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作用,保证自媒体行业健康长远的发展。例如,加强政府对自媒体平台的管理,充分利用当前现有的法律资源,制定自媒体平台相关的规定制度,有效的规范人们对于大众信息的传播,优化网络信息平台。但一部分人认为,政府的介入将导致自媒体的话语权会遭到削弱,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制约,阻碍其发展。但是相对来说,话语权不代表着可以随意表达,具有权利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义务的扩大。要加强对于法律的利用,通关相关的法律规范,清除自媒体传播中的不良信息,保证良好的网络环境。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责任感;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属于道德建设的范畴,当前我国的道德建设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承担的责任。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强盛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有着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的责任感应当包括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大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在承担自身发展的责任中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前提和基础,是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的满足。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概括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近几年,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当今社会进入了话语权的平民时代。时展的动向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新的含义:一是关怀社会的勇气。自媒体时代,人与人的温情逐步被符号、数字所代替,人们渐渐缺失主动去关心他人的勇气。近几年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很大程度上是这一原因造成的。大学生需要关怀社会的勇气,从而帮助其寻找生活的真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二是创新创业的精神。大学生仍处于一个学习锻造的阶段,只有把握当下,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价值。自媒体时代,网络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首选终端”;碎片化信息消费常态化,网络依赖症进一步加剧,缺少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创新能力缺乏。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积极投入到基础科学文化的学习中去,主动深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去。三是积极实践的能力。社会责任感是一种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责任意识转化为责任行动,才能在实践中领悟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随着平民话语权时代的到来,微公益在各大网络平台兴起,这无形中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从义工、募捐、献血这样的小事做起,引导学生以己之力回报社会。

二、自媒体思维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的启示

(二)自媒体思维的特点

1.主体概念突出

当今网络发展高度重视个体价值,人与人之间高效的互动是自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自媒体时代,“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逐渐被丰富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以及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媒介并用的形式替代,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建立”。人不再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而自媒体的发展则进一步满足了人对主体性价值的追求。同时大学生对互联网工具的依赖,使原有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在信息传播中所建立的新的工作、生活、沟通方式已经不可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观点的表达。

2.产品意识增强

自媒体的发展将市场逐步细化,使得人们对于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更多的人们关注个性化产品需求而非产品数量,“私人订制”越来越受人追捧。如支付宝、美拍等满足个性需求的媒介平台成为人们追崇的焦点。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群体,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信息都存在探索、思考的内在驱动,是倾向于“消费”满足个性需求的教育方式。

3.传播广泛迅猛

自媒体传播具有广泛、便捷性。一旦产品所提供的服务超过了消费者的原始预期,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满足感和体验感。大量自媒体的病毒式传播,就会形成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大量数据,这就为大数据分析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是自媒体使用的主流人群,高校可以通过分析其使用媒介的信息数据,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自媒体思维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启示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在《媒介事件》一书中,戴扬和卡茨将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归纳为“媒介事件”,并特别指出这类事件并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事件,而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特殊电视事件。[3]也有些学者更倾向于从广义层面上来理解,他们认为,“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事件”都可以通称为媒介事件,“不管它是人为制造的伪事件,还是自然发生的真事件”,[4]也不管它是由电视媒体主导的电视事件,还是被网络等新兴媒体主导的网络事件。也就是说,广义上的媒介事件是指所有经过大众媒介传播并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公众事件,狭义上的则是指电视媒体运用电视意识策划的以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且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公众事件。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还可以将媒介事件分为重构式和建构式两大类型。所谓重构式媒介事件,就是指媒体通过对既有事实的选择、过滤、放大、聚焦、重组、加工而制造出来的媒介事件;建构式电视媒介事件则是大众媒体为了提升自身效益和影响力,主动策划或积极参与的公众事件。

“时至今日,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均需借助媒体。可以说,历史的生成演变、集体记忆的记录分享,都要依赖媒体对‘事件’的选择与建构。关于‘事件’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创造历史的过程。”[5]因此,媒介事件不仅是“历史的现场直播”和“历史的书写草稿”,也是媒体凝聚注意力、打造影响力、树立公信力的重要手段。

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曾一度是媒介事件发起、发生的重要场域,然而危机也始终伴随它们左右。首先,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加剧了受众的分流。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网络微博、网上论坛、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兴媒体迅速改变了既有的传媒生态。它们以个性化的服务、低门槛介入、双向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节节胜利。由此而引发的“全民记者社会”、“自媒体时代”将当前中国带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媒介化社会。在此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窘态频现,既有的观众被急剧地分流。其次,社会形态的急剧转型威胁了当下传统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当前中国面临着两个深刻转型:一个是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另一个是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两个转型过程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使得不同时期积攒的矛盾一起汇集到了当下。一方面,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公平遭遇了有史以来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面临着空前的道德危机。在此过程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裂痕日趋明显。初步自我赋权的草根阶层利用博客、微博、社区等新兴媒体对特权阶层发起了猛烈攻击,理性表达、悲情诉求与情绪化谩骂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话语场。而传统新闻媒体在与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境外话语的冲突与妥协中则面临着巨大的公信力危机。在这双重危机面前,无情的“倒逼机制”使得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着三重严峻挑战。

其一,时空的错位。网络的出现使得共时时空成为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叙述时空,草根阶层开始步入了一个自由播报新闻的年代。在上海公寓大火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民间微博抢在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之前发出了第一张图片和文字消息,并在随后与事件的发展同步更新,数亿网民通过手机和网络步入了同一个时空,在这里他们共同讲述着同一个新闻事件。较之网络共时时空的搭建,讲述最新发生的事件依然是电视新闻的主要叙事形态,因此传统新闻媒体报道的延迟性与观众期待的共时时空形成一个明显错位。在此语境下,新闻的时效性特征已在“人人都是记者”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窘态毕现。就此而言,2009年央视新闻频道的新一轮改革,特别是在全国设立尽可能多的应急报道中心(直播点),配备卫星直播车、苹果非线编辑系统和海事卫星设备,与其说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如说是“全民记者社会”的“胁迫”。

其二,对话的缺失。网络的出现开启了大众传播全新的双向传播时代,只要与网络相连,任何一个网络终端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工具也可以是传播工具。因此,新闻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就成为了一个不同话语碰撞与对话的开放空间,召唤着网民的积极参与,在此过程中网民的主体能动性得到了极大释放。与此相反,虽然传统新闻媒体早在数十年前就开始了对双向互动模式的探索,如短信参与、观众来信、观众热线等,但是缺乏互动的媒体独白依然是电视新闻等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叙事方式,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疏离。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的当下,当观众在传统新闻媒体上听不到自己的声音或寻找不到预期的情感支持,就会转而投向其他新兴媒体。

其三,结构的封闭。交叉互动、即时更新、海量存储等技术属性赋予了网络开放性的自然属性。在当前日益多元的话语空间中,网民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网络日志、在线讨论等方式随时进入事件叙述时空并更改或推动事件的发展进程。在网络空间里,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一个开放的话语空间,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如2010年“李刚门”事件的一波三折一定意义上正是网民线上线下行动和网民意见的推动结果。网络叙事的开放性为网民的积极参与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传统新闻媒体相对封闭的叙事结构正是它们的现实困境之一。

这三重危机一方面使得媒介事件的发生场域发生了重大转移,另一方面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需要重新思考“怎么说”和“说什么”的问题。

一、怎么说:创新对话机制

当前中国正处于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信息社会的来临改变了社会权力结构与媒介环境,推动着社会由“垂直社会”向“横向社会”的转变。莫斯可认为传播技术“使得人们更加接近权力,从而改变我们所熟悉的政治”。对此,他清醒地指出:“在一个网络在线的世界中,政治终结的真实迷思也涉及从长久以来建立在垂直纵向权力关系之上的社会,向以个体的身份选择为基础的‘横向社会’的转变……‘横向社会’的成员或多或少都‘接入’到信息传播的新技术中,并且进入到以超出传统的上下垂直的方式将人们联系起来的权力网络之中。”尼葛洛庞帝也曾发出类似的感叹,“我看到同样的分权心态正逐渐弥漫在整个社会之中,这是由于数字化世界的年轻公民的影响所致。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

然而,信息社会并不是一种已经建构起来的事实,权力的冲突和协商将构成中国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的主旋律,当这种内在张力与社会转型期的其他矛盾汇聚在一起,一件局部的个体事件或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就会被无限放大并演变为重大的媒介事件。在这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舆论就成为了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然而事实上我们却发现了很多主流媒体的“失语”现象。迟到的报道、保守的态度、僵化的方式、暧昧的语言,令受众越来越远离这些传统主流媒体。

对话机制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和形式的创新,更是态度的创新和观念的创新。2010年11月15日,在上海公寓大火发生的当天,《新闻晨报》文艺部副主任李建中在微博中写道:“今晚,有很多人期待着看明日的报纸,但谁又知道明天上海滩的报纸究竟能够做成什么样呢?每个报社的老总,这一刻恐怕都在作最艰难的权衡。衷心期望各报纸能有勇气,最大限度地将事实呈现出来,也期望管理部门在这一特殊时刻能够理解市民和记者的心情。”18日零点,《东方早报》副主编孙鉴在微博上写道:“上海媒体,不准掉头……明天以后,我们一起做失踪者。”对于上海传统新闻媒体在这次突发事件中的表现,上海电视台胡展奋认为,“恰恰是媒体及时充分的报道舒缓了公众的情绪,更重要的是遏制了谣言的传播,所谓谣言止于正常报道。”不过,传统新闻媒体在这次报道中虽然有很大突破,但是正面报道的陈旧思维依然突出。如18日《新闻晨报》报道中“抢险救援及时、有利、有序、有效”、“是一场成功的典范战例”等言论就成为了网友的调侃对象。

因此,对话机制的创新首先是理念创新,如何突破既有的报道模式,走近大众,与大众展开真正的对话是传统新闻媒体走出困境的首要前提。

二、说什么:重建公信力

在新媒体事件中,传统新闻媒体“怎么说”关系到它们与受众的联系;“说什么”则维系着它们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建设。

孙立平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中两个主题之间的张力不断凸显出来,这两个主题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市场的经济社会体制与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6]然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社会公平保护机制,社会权利失衡的问题日趋突出,贫富差距悬殊、弱势群体形成、社会冲突增加、信任结构崩塌等问题随之出现,社会群体结构出现了深深裂痕。在这过程中,部分弱势群体被抛出了体制之外。利益的冲突让平民阶层与特权阶层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在新媒介事件和公共突发事件中,表现为网民对特权阶层的奚落和羞辱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动员很多都是从对特权阶层的批判开始的。

不能忽略的是,由于电脑传播减少了面对面的活动从而节省了互动成本,这使得一些狂热情绪变得合理。但同时也存在吸引人的自由氛围,要摆脱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所带来的共同责任。[7]不仅如此,虚拟现实还把他们从“肉体的牢狱”中解放了出来,现实的风险被降低到了最低程度。在赛博空间,网民的情绪得到了充分释放,他们通过跟帖、评论、转发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与此同时,由于少了很多现实制约,不理性的声音往往也此起彼伏。卡斯特认为:在网络社会,人群越来越不是按照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是按照他们是什么,或者相信他们是什么组织意义。[8]此外,网民关系的维系是一种可以随时自由组合的“弱纽带”,“互联网的优点是容许和陌生人形成弱纽带,因为平等的互动模式使得社会特征在限制甚至阻碍沟通上没有什么影响。”[9]这导致了虚拟社群在新的热点事件出现时有随时解体和重新组合的可能。这就为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发出自己正确、权威的声音留下了空间并提供了契机。如上海公寓大火发生后,29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就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呼应。郑渊洁在博客中留言:《人民日报》越来越向着人民了;网友王小塞则在当天的博客写下了:人,是城市最高贵的财产。对此,李立峰认为,“在一个新媒体关键事件发生之后,主流传媒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传媒生态和社会传播环境,从而考虑是否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如果主流媒体对新媒体可以作出适当而有效的响应的话,新媒体空间所展示的社会知识和现实跟主流媒体所展示的社会知识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便会缩小。”[10]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向新媒体事件的演变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络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分离。“现实社会游戏的空间愈大,虚拟社会游戏的空间就愈小;现实社会中自我表达、实现理想的人愈多,虚拟社会中追求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人就愈少。”夏学銮指出,互联网在有些国家并没有发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分裂,而在有些国家却造成了二者的明显分裂,这是由这些国家的不同发展程度所决定的。[11]因此,网络时空里呈现的问题需要在现实中化解。在这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和人民的心声,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传统新闻媒体重塑公信力、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这正如菲德勒所言,“传播媒介的现存形态必须针对整型的媒介作出改变--它们惟一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死亡。”[12]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在与新媒体的融合和合作中悄悄发生了转向,一个日益开放的话语空间逐渐浮出水面。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转变还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新闻报道理念,推动传统新闻媒体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注释:

[1]周子学.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趋势探讨.理论研究,2004-23:20.

[2]卢光明,杨树芳.信息的意义指涉与信息社会人类的命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06:84.

[3][法]丹尼尔·戴扬,[美]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3.

[4]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203.

[5]邱林川,陈韬文主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6]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7]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0.

[8][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6:3.

[9][荷兰]约斯·德·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麦永雄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33.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媒体;视觉传播;虚拟实景;互文性;虚拟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40-03

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与视觉传播

“个人日报(The Daily Me)”的理念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1995年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个人日报”应该是自媒体的最早形态。在名为“We-Media”的研究报告中,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提出“We-Media”的定义可以理解为“通过数字科技的应用,在连接了全球知识体系后,普通的大众为提供分享自身的事物以及自身新闻的途径”[1]这一概念强调了一个关键信息:媒介的主体由自媒体大众构成,这些大众完成了由单纯的媒体受众向媒介主体的转变。自媒体大众通过BBS、BLOG、QQ、SNS、WIKI等传播方式面向大多数人传输公开性质或即使是私人性质的信息,这些传播方式统称为自媒体。[2]自媒体传播的介质是比特(bit),它不受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瞬间便可同步发送到所有用户手中,具有更新速度快,时效性强的特点:自媒体传播既可以同步传播也可以异步传播。也就是说自媒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实现自我经营、信息的传播反馈。

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电脑以傲然的姿态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这一年的年度封面人物并不像以往那样采用任何实体名人的照片。作为互联网的所有者和信息内容的创作者,每一个“你”都是《时代周刊》所要评出的年度人物,每个“你”都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社会的公民,即作为每一个“你”的我们正身处人人即媒体的“自媒体”时代 !

在这样的一个自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捷,“日常生活”正是当今发生在全世界的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也有人称之为“文化转向”、“图像转向”、“视觉中心主义”),即景观社会取代商品社会;图像、空间、日常生活概念取代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政体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跨文化的视觉经验构成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因此,当代社会的主导性本身主要表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它的最大特色就是将那些并非视觉性的事物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对它的诠释结构焦点集中在视觉传播上。对于视觉传播行为的理解,在视觉研究中,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把由视听媒介或者视听媒介传播信息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的传播看做是一种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这种视觉传播行为不是由单纯纸质文字媒介和单纯的视觉媒介来传播信息的。那些只限于纯视觉媒介传播信息的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传播现象则属于狭义的视觉传播行为的范畴。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视觉传播行为概念。

二、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的真实与虚拟

在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中的有形的图像,即图画、雕塑、设计以及光学影像,通过先进的传播技术,更为便捷地被人们所感知,复制和传播,营造出一个由于科技的进步而带来的虚拟实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个时代对客观世界的模拟和再现,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清晰、完善。),然而我们却深陷这样的虚拟实景中无力辩解真假却无法自拔。

人们从子弹论的靶型目标受众转变成为主动的“编辑”“导演”“参与人”,每个人都可以设计、创办一份属于自己的及时上报身边新闻照片、稿件的“网络报纸”(博客)、张扬个性及拥有独立兴趣领域的个人电子杂志、或以从草根故事到精英文化全接纳为背景的“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播客),人们自由随性地在自己的“媒体”上通过有形的视觉信息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语,传递他们生活的悲欢离合,构建自己的交友网络,通过自媒体,人们创作、复制、传播的有形视觉形象来表现内心景象的阴晴圆缺,日常的生活,个人的评论及关注,然而这些有形的图像在人们心中引发的力量,并非图像或者符号本身,人们将自己的观念、价值与之相关联。人们给视觉传播的对象及内容赋予了“真实与虚假”的特性,经常把视觉传播中的对象及内容与人们认为的对象及内容混淆起来。

从自媒体的特性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的疑问需要解答:视觉传播主体身份的真实与虚拟的问题,以及自媒体中产生的角色的真实与虚拟的问题。视觉传播主体的身份例如传播主体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等,均无法确认其真实性,使我们徘徊在似是而非的边缘。身份角色的虚拟性(同一个人以不同马甲的形式出现,“张冠李戴”的形象照片),往往能使人联想“我非我,花非花”的命题。

三、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的互文性增强

互文性指文本的创作者“借用”先前文本之意。有时,这种借用是有意而为,但在多数情况之下,它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发生在有意借用行为的下层。俄罗斯媒体理论家M.M.巴赫金将文本借用过程描述:“每一个超艺术散文语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朴素或辞藻华丽或精深学术――都必须基于”“已表述过的”、“已知的”和“共识的”等条件。[3](P10)互文在赋予图像心理共鸣和影响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图像发挥作用的方式很多,通过与已知的信息联系,激发大脑反应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传播理论,有称为反映弦理论,认为交流过程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已知的信息。正如托尼•施瓦茨在他的著作《反映弦》一书中所论述的那样:“许多与电子媒体相关的体验是按照被感知到的方式编码储存的。由于它们并没有经过符号转换,最初的体验在被回忆起时以较直接的方式发挥作用。当然,由于体验并非以符号的形式储存,符号线索是无法使之被回忆起来的。它必须以与储存信息编码相同的方式被激活。”

大脑的重要任务是设计刺激组合,这样它就可与脑中储存的已知信息产生共鸣,以产生预想的学习行为和行为效果。当听众或观众理解交流中输入的刺激时,共鸣就产生了。[3](P12)托尼•施瓦茨的理论认为,交流没有改编由发送者传递给接受者的信息,而是利用接收者脑中已储存的信息触动了其反映弦,确认大脑中的信息在发挥交流与产生共鸣上起着重要作用。

四、自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的虚拟社会交往

人们以相互的或交换的方式对别人采取行动,或者对别人的行动做出回应,这种过程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主要部分,社会学将这样一种过程称为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4](p116-129)网络的兴起、媒体终端广泛应用的自媒体时代,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互动方式――虚拟社会交往。正如,佐治亚大学教授帕特里克•麦基翁所说:“网络使我们进入了一种能和我们无法辨认的人进行社会交往的时代。”这里的社会交往是一种不同以往存在于物理空间进行社会互动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会交往是虚拟的,是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的社会互动。

互动性是自媒体最具魅力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互动性建构新型的传受关系。受众通过自媒体进行评论、留言等互动交流形式参与到各项“事件”当中,同时浏览者的评论或者留言以及点击量等都将使原有的事件“增值”,从而成为其他人的“事件”。第二、自媒体与自媒体以及其他媒体的互动、联动。例如手机博客所发出的文章可能被其他人链接或者其他媒体转载。这样自媒体与其他媒体就处于互动的“场域”之中。特别是SNS社会网络技术在自媒体上的运用使其互动性的特点更加显著,互动方式多样化,效果更加显著。例如新浪空间中整合了博客、即时通讯等使互动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美国网络预言家约翰•佩里•巴络(John Perry Barlow)说:“我们目前正在创造一个空间 ,让全球民众可以有一种‘新的’沟通关系:我希望能够与试图和我沟通的心灵完全互动。”[5](P442)“自媒体们”正在通过网络所构建的“赛伯空间”(Cyberspace)――一个近似于“现实”的空间来实现这一个主观希望。在这个空间,自由交往的人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翱翔在“这里”或者“那里”,穿越于“此时”与“彼时”,将传统的时空界限远远地抛于身后。这样的“翱翔”与“穿越”挑战着传统的“空间场”理论。例如,由人类学家爱德华•T•赫尔( Edward. T. Hall)所提出的“空间场”理论,认为在个人空间里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是限定在实际接触到彼此相距 18 英寸(大约 45 厘米)的范围内的。但在虚拟社会交往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颠覆性的重构。自媒体时代的各种视觉形象适时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塑造了一个五彩斑斓但是又简单快捷的交流环境,使得“在线上 ,大家有说有笑的,相谈甚欢”,“自媒体们”这样的虚拟交往给人们带来一种“天涯共此时”和“比邻若天涯”的感觉。

这一现象,我们能找到印证的例子很多。例如,在Facebook上,注册用户可以在自己的页面上发表博客、照片,上传头像、音乐、视频等,并可对页面进行个性化编辑,大量的视觉形象构成了虚拟的网络交往环境,同时Facebook社交平台上与好友联网的互动游戏和实用性应用程序也由各种颇有特色的视觉形象构成(如特别好友设置、给好友送校内虚拟礼物、成为名人用户的支持者等),极大地增强了社交网站的互动性和娱乐性。又如《开心农场》,这是一款以种植为主的社交游戏。用户可以扮演一个农场的农场主,在自己农场里开垦土地、种植各种蔬菜和水果。各种瓜菜水果、鲜花植物的视觉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各种动物形象也化身为活泼可爱的数码造型,而人们在装扮经营自己的农场的同时,以“偷菜”“施肥”“动一动对方”的方式与自己的好友进行着虚拟的社会交往,而这一切的过程也都是视觉化的,例如联网的手机这一类的自媒体们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往的愿望。由网络构成的人们的虚拟社会交往在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推动下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五、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是一种数字化的传播,具有门槛低、运作简单、平民化、个性化的特点,人们更方便、迅速地理解视觉形象以及对视觉形象的再创作,作为“海面下的冰山”的视觉传播中的真实与虚拟,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和研究;人们处于视觉图像构建的环境当中,大量的视觉信息在改写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和交往方式,互文在赋予图像心理共鸣和影响上起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浸蕴技术(翟振明语),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播推动了虚拟的世界和实存的世界同在、同构、交融、互动。

[参考文献]

[1]Shayne Bowman & Chris Willis.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DB/OL].省略/wemedia/download/we_media.pdf.

[2]肖玉琴.自媒体环境下广告教师知识结构优化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0).

[3][美]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M].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十版)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美]曼纽尔•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M]. 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1.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We-media Time

MO Qian1,MOU Shu2

(1. Art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t Zhuhai,Zhuhai,519085,Guangdong,China;2. Psychology Department, 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1, China)

自媒体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一、导游素质低下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2015年旅游产业对全国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4.88%。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2015年全年我国接待内外旅游人数高达41亿人次,全年总旅游收入高达4.13万亿元。自1993年至1998年全国旅游行业就业人从90.73万人涨至196.16万人。

至2015年,旅游业带动直接、间接就业人数高达达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旅游业火爆,与民众经济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向往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旅游业的市场供求关系完成了由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转变。因此,导致了旅游价格高,在形形的旅游套餐中,除了带领顾客到各处景点进行观光旅游,还添加了让游客在当地购物,这种营销手段成为某些商家的伎俩。商家称不买东西,游客出的钱根本不够路费。导游甚至对游客进行人身攻击,出口成脏,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导游态度恶劣。

(二)导游自身受教育程度低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与匮乏

1、三年学制的限制以及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淡化

导游专业一般存在在高等职业院校或三本院校,年制为三年。相对正规本科,对学业要求相对较松,对专业技能要求更高。三年的时间,除了对自己专业知识出初步了解,必修学科还有英语和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三门必修中,对基本原理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最为肤浅。因为是职业学校,更加注重实践,三年的时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时间的不充裕和重视的淡化使得学生道德修养下滑。

2、部分导游对导游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对自身要求过低

导游中除了有专业出身导游专业的从业人员,还存在通过考导游资格证取得导游资格的从业人员。这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且年龄偏大,社会经验丰富,存在淡化、漠视行业规范,按照自己的规定办事的倾向,他们对自身道德素质要求更低。

二、导游素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导游素质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导游作为社会一员,其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是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水平的组成部分,影响整个社会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近几年,旅游行业异常火爆,导游的重要性也逐渐显现。一个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导游能为游客提供优质、友好的服务,在友好的气氛中完成服务活动。游客与导游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之间友好、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强调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或集团内用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点、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在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为加强导游素质奠定了基础,促使导游在规范自身职业修养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加强导游素质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加强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方面的作用

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使思想政治课程对导游学生道德修养与素质的培养方面起作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努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自身素质方面的作用。

(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社会范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应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体现导游行业中导游素质有待提高中,应该具体做到:导游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更加爱岗敬业,与游客和谐、友好相处、爱工作、爱社会、爱国家、在工作善于与人合作、直面挫折,勤劳勇敢上进等等。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提高自身素质的方方面面。

(三)发挥思想政治网络载体的作用,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