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范文第1篇

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品味人生。

2、书香缑城,正学宁海。

3、让读书走进人生,让人生飘逸书香。

4、不读书,不成人。

5、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

6、尽享读书之乐,书香伴我成长。

7、浓浓书声浸校园,浓浓书香润心田。

8、建设学习型城市,营造学习型社会。

9、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10、弘扬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

11、每天读书向上,长大成功在望。

12、书的天空任我们翱翔,书的海洋任我们畅想。

13、读书成就梦想,知识照亮人生。

14、读书点燃智慧,知识照耀人生。

15、读书种子又发芽。

16、读经典,闻书香,润人生。

17、年华聚散自有时,书中沉浮无近期。

18、倡导经典阅读,弘扬中华文化。

19、阅读提升品味,求知丰富人生。

20、魅力阅读,精彩无限。

21、书香四溢,快乐无限。

22、拥有一本好书,拥有一份快乐;品读经典佳作,品出精彩人生。

23、读书,给你的灵魂洗个澡。

24、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25、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匆地阅读一本书。

26、沐浴书香,与书为友,快乐成长。

27、捐献一本书,奉献一份爱。

28、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29、梅花朵朵开,书中暗香来。

30、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31、书中有智慧,阅读要定时。

32、少一声喧哗多一片宁静,播洒知识万千创造美好环境。

33、读书造就完美人格,学习点亮精彩人生。

34、阅读滋润精神,思考孕育智慧。

35、成就书香城市,开启精彩世界。

36、静悄悄的读书,每天半个小时。

37、遨游书海,润泽心灵。

38、安静的氛围营造温馨的环境,无声的静思给你无穷的智慧。

39、读书,开拓视野;读书,净化心灵;读书,伴我成长。

4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1、品书中百味,留无尽余香。

42、草长唤醒春天,书香溢满校园

43、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

44、快乐阅读,幸福成长。

45、书乃物中精华,善求者必博。

46、知识改变命运,阅读点亮人生。

47、勤奋向学成绩好,苦练本领技艺高。

48、带走一身书香,留下一室洁净。

49、人人爱读书,读书乐无穷。

50、汲取知识的力量,建设美好的校园。

51、汲取知识的力量,建设美好的新郑。

52、做快乐小书童,读精彩大世界。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范文第2篇

ICT的发展即信息及通信技术(以下称ICT)的发展为公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个人,无时无刻受到它的冲击与影响。以杭州为例,早在2008年8月1日,杭州无线城市就已正式开通使用,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城区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的城市。2012年10月15日,杭州市出台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按照《“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杭州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达到国内一流。公众普遍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显著提升。智慧杭州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和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将进一步成为教师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引。按照《规划》,在智慧教育方面,家校信息化互动率达到90%以上,网络教学比例达到5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3号,明确了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由此可见,利用ICT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将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但是ICT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教师作为技术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必须要将ICT适度地用巧用好,在英语课堂上尽情发挥ICT带来的正能量,展现ICT无穷的魅力。

二、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在需要教师广泛收集英语方面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出能够培养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学习环境,除了课内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有课外学生自主的操练,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一定的监督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能广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教学相长。

2.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迅速进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课尤其需要以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源头,源源不断地为课堂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补充前沿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时时学,处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1)教学平台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BB平台的出现,能实现老师和学生课后的交互,学生和教学资源的交互,学生和学生的交互。一对多资源共享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学生也可随时多次下载资源;在线测试能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过程,也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更加合理安排课后的学习时间。

(2)课堂管理平台课堂点名系统。课堂点名系统较以往的纸上点名而言,增加了实时性。一旦输入学生的到课或缺课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将同步看到是否到课记录,极大地方便了班主任配合教师一起督促管理学生工作的开展。

(3)交流平台微信。微信等交流平台能使师生随时分享学习心得和点滴,促进师生情感培养;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学生会,社团,讲座等各项活动的宣传和开展都离不开通信工具。微信以其强大的交流和交往功能保证信息快速有效的广泛传播。同时通信工具也可以作为传播知识文化和生活经验的平台,迅速拉近远在外地的父母和在校子女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程度。

(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毕业论文平台有着加强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毕业生之间交流的作用,能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发信息,管理人员及时通知等功能,使得毕业论文工作按时有效顺利开展。

(5)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无线网络的覆盖能使学生在课堂也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如在线词典和百度百科。

三、ICT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弊端

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方面。比如,有部分学生利用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查阅资料的机会,玩起了游戏,和朋友聊天或者读电子小说等,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使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些教学视频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与传统课堂教学大相径庭的方式,看起来天花乱坠,实质上学生却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微信上的一些功能对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有安全隐患。如摇一摇功能和二维码功能,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渠道加好友,冒充朋友索要钱财。有些二维码本身已被植入盗号木马,一旦学生好奇去扫入二维码,个人信息就被盗。

四、结论

ICT的发展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教学非常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ICT的先进之处用到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三方面。ICT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除了能够丰富地展示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料,也能在课堂上传递高尚的人文信息,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人文的天空里翱翔。

参考文献:

[1]安琦.基于实证研究的网络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化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2]陈坚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01).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范文第3篇

提炼精神

依据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东新小学本着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在传承学校原有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发展定位出发,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在办学条件标准化、育人环境优良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始终坚持“立德立人,追求卓越”的办学宗旨;遵循“办有智慧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的办学理念;保持“博学博爱,尽心尽责”的教风;传承“学会会学,学好好学”的学风;恪守“自信自强,求真求特”的校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提升品位

办学条件日臻完善为了实现学校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改善办学条件是重中之重。东新小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扶持下,抓住徐碧旧城改造的契机,在吉祥府邸、美地大道等房地产商大力捐助下,学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一是改造校园环境。学校先后对小操场、围墙、校门、校园景观、下水道、木制门窗、墙面、卫生间等校园环境进行改造或更新。目前,学校校园规范,布局合理,达到了美化、绿化、净化、香化的效果。二是改善教学设施。学校更新了班级多媒体,实现“班班通”;更新了学生电脑,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一人一机”、教师办公人手一机;配备了钢制班级讲台、书桌;建立了功能录播室、跆拳道馆、心健室、七彩屋;添置了乒乓球桌、篮球架以及单双杆、天梯等体育器械。三是完善信息技术装备。学校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图书室计算机管理化,配有校园广播系统和有“校园最亮的眼睛”之称的LED电子宣传板;建立校园网、FTP文件传输系统和办公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成立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和教学资源库。制度体系日臻完备学校为健全、完善、补充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个凸显本校优势,具有学校特色的比较规范、高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体系。学校通过校务会、教代会陆续出台了实体性制度36项,程序性制度18项,呈现出“制度健全、职责分明、流程顺畅、运转有序”的崭新工作格局。此外,校务公开制度健全,能通过校务公开栏、校务会、教师会、公开信等方式,及时公开学校收费、招生事务、财务管理、工程建设项目、大宗物品采购、职称评聘、奖惩任免、廉政建设等。校园文化日臻成熟学校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可以培养人、造就人、改造人,努力为学生创建一流的教育学习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项大事。一是墙壁会“说话”,长廊巧“育人”。首先,建设“礼义文化墙”。学校“礼义文化墙”,墙上展示了“仁、义、智、勇、儒、信、诚、道、恒”的儒学精髓。“礼义文化墙”的一组“孔子雕塑”实现了现代与经典的对话。学校通过这种方式,将儒学精髓逐步内化为自觉自律的人文素养,让师生在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中,知礼重义。其次,“百米长廊”巧育人。以简洁的文字诠释深刻的道理,以清新的画面展现为人之道。最后,温馨提示显真情。教学楼内、宣传橱窗,名人字画点缀恰到好处。各个楼梯上,悬挂着从学生中征集来的温馨提示语,如“别把走道当跑道,别把游戏当柔道”“在这里画得再好,也得不到别人的表扬”“请把迷路的垃圾捡回家”“学习波斯猫,轻声慢步”……当你在角落里,趁人不注意,想抛弃文明与礼仪时,抬眼间,墙壁上就有类似这样的温馨话语提醒你,即使无人也促使你自律。二是石头能励志,花草陶冶情。在学校校园的许多地方,坐卧着不同形态的石头,这些石头可不是随便摆设的,它们是东新小学的文化石、励志石,彰显着学校以“爱”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学校小操场中央,有一块镌刻着“爱”字的巨石,它体现了学校传递“爱”的育人主旨。背面书写着“润物无声”几个大字,表现学校教师从细微处着手,向需要处着眼的育人理念。文化石周围环绕一个大圆形绿化带,让学生在优美的学校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充分发挥校园环境“润物无声”的教育魅力。在“托日”周围环绕数块喻为“空气、阳光、水”的小石以及“和”石,象征着师生们在和谐的校园、社会中茁壮成长。此外,教学楼四周树木成行,寓意深刻。校树——榕树,旺盛苍翠,是生命顽强的象征,是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精、气、神的象征,喻示着东新人必将迎着风雨茁壮成长;校花——丹桂,异香深远,是吉祥高洁的象征;东新精神——竹子,奋发向上,节节攀登;东新体育精神——皇后葵,更快、更高、更强!三是班级展特色,温馨创小家。班级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一个班级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先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建设,它具有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牵引着全班学生。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教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在构建班级文化中,学校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提倡“一年段一主题,一班级一特色”的建设理念。低段以习惯养成为主题;中段以书香阅读为主题;高段以心健教育为主题。各班级围绕主题,结合班级特点,制定追求目标,大胆设计,精心布置,并执行“一周一更新、一月一评比、一学期评十佳”的管理方式,凝聚班级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班级全部功能。

熔铸特色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范文第4篇

*中学是*镇唯一的初级中学,校长李乃友对自己学校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力争在3年之内将学校创办成省示范初中。

李校长在规划学校的未来的同时,也一直在深深地思索着一个问题——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半年来,他先后走访了不少的学校。通过了解,他发现:大部分学校都只是花钱买来了电脑、服务器和教育软件,搭成了网络环境。由于一些学校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管理毫无整体思路。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学和管理水平没有提高,校园网却成了老师们上网打牌的工具。李校长觉得,这样的教训实在令人心痛。

同时,他也接触了许多的厂商。可是,令李校长失望的是:这些厂商的工程师一上门,不是使出浑身解术推销产品和方案,就是大肆泛谈信息化的背景和好处,但一问到校园网如何才能用起来,就变得瞠目结舌。这样的厂商是不可能提出自己对教学和管理的建议的。

通过调研,李校长暗下决心:*中学的校园网建设基础架构的搭建只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部分。工程必须在规划指导下完成。如何分配校园网建设的人、财、物?李校长总结出“三个三分之一”的独特理论:基础建设占三分之一,资源建设占三分之一、队伍建设三分之一。

校园网建设的整体规划

一基础建设:楼宇之间采用千兆主干光纤连接。百兆交换到桌面,每个教室都有一个专门的接入信息点,为学校将来的发展作好准备。通过*教育网与Internet相连。

二资源建设:采用*市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库、电子图书库、影视库。在此基础上,后续运行阶段,学校自建资源非常重要,是积累优秀教师智慧的最佳途径。

三应用建设:采用联想网络教学系统、联想校园网视频服务系统。

四队伍建设:这也是李校长最关注的部分。学校将在不同时间针对不同对象举办不同内容的培训。基础培训面向全校老师,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培训、Internet应用培训。应用培训面向教学骨干和青年教师,内容为Windows98、Word2000、Excel、Frontpage。对学校的技术核心骨干将邀请技术专家进行研讨、学习。

插上教学管理腾飞的翅膀

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两步走"的分布应用计划。由于该校领导一直非常重视队伍建设,通过学校前期投资建设的微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应用,使学校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一、网络中心本年度的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继续建设的准备工作,尽量做到周全仔细,为校园网下一步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规划合理的网络投资,做好校园网建设工作。

3、进一步加快校园网络的技术培训工作,以便今后能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校园网。

4、逐步组织人员实施某些实用性应用软件的学习工作。

5、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的主页设计工作,作好对外宣传工作。

6、做好网络管理、网络运行、网络服务三大块的调研工作,以吸取其他学校校园网的经验教训等。

7、加强网络管理,健全校园网的管理规章及制度。

8、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校园网的合理应用策略。

三、规划:

第一、网络硬件平台建设

由于学校的网络建设投资基本到位,争取在年底建成一个先进、可靠、稳定的校园网络,这将是本年度网络中心工作的核心。

1、校园网骨干网设备的规划

由于我校布线点数较多,部分地方点数较密集,如教学大楼,这就决定了必须采用层次结构的交换分布,即多个分中心共存。因此,对骨干网应用和流量进行分析,制定出设备定型方案,对原有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优化,使之更符合我校实情。

2、IP地址规划

我校已经申请了因特网IP地址,如何利用和管理好IP地址,关系到我校校园网络以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做好IP规划与分配。

3、网络应用软件系统建设规划

校园网的应用主要包括文件服务、软件下载、多媒体、VOD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系统等。

针对我校具体情况,建议对通用性较强,影响面广、开发周期长的应用系统原则上采用购买为主的方针;而通用性较弱,影响面较窄、开发周期较短的应用系统则采用学习与自主开发为主,软件下载中心、广播电台、VOD视频点播系统等。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建设;理念;维度;优化策略

推动法学实验教学是法学专业创新的手段之一,加强法学实验教学环节可以扭转法学专业传统教学进程中只重理论的单一教学形式。新时代对法学的教育定位为职业教育,对法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其职业能力,因此重视法学实验教学建设对于提升法学专业总体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理念

我院法学专业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在推动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特别是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正是经历了搜索资源的艰辛,体验了编篡资源、重组信息的不易,使我们对待教学资源的态度有了较大转变,科学保存、共同分享已融入我们的建设理念中。搞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我们实现愿景的最佳途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1],具体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学文档、教学音视频、网络学习平台及虚拟教学软件等。在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秉承的理念是:

(1)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以往的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往往是零散的,形式各异的,不利于保存和管理,导致一次开发一次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就是要把各类教学资源以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形成电子文档、图像、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资源等利于保存与管理的教学资源,达到一次开发、永久使用的目的。

(2)利于教育公平化、学科发展均衡化。教育发展的不公平、学科发展的不均衡始终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难题。随着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远程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已成为缓解该类矛盾的主要措施。在远程教育的模式下,网络和平台是载体,真正输出的是教学资源本身。网络传输对信息本体是有要求的,能够传输的是数字化技术处理后的资源信息,即数字化教学资源,因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教育共同发展的大问题。

(3)利于智慧的联结与最大化。数字化资源易于管理、保存和传输,一个年轻教师不仅可以借鉴到身边其他教师的优秀教学资源,还可以跨越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借鉴到不同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大家”的智慧精华,这样的机制可以促进知识的最大化传递;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重组、再创造,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这对于智慧的联结与最大化意义非凡。

在汲取其他学科专家智慧结晶的同时,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与再创造,

(4)利于自主学习体系建构。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新媒体在不断涌现,各级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令人目不暇接,从静态的电子书到动态可交互的演示课件,再到集声、像、音等多媒体复合的体验式教学资源、虚拟仿真类教学资源,一代代产品的推出不断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感、认知感,为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多样化学习提供了条件。学习者可依据个人偏好和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科目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建立自主学习体系。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维度

我院法学专业根据实验教学建设的实际需求,从资源形式、资源设计、资源共享、资源管理四个维度进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1.资源形式

我院法学专业的实验类型主要分为模拟法庭实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软件实验及司法鉴定实验,依据不同的实验类型,教师和学生需要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资源。其中模拟法庭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是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两类实验,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素养,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教学形式前者主要是搭建真实的实验环境,学生真实参与到法律审判的各个环节中;后者区别于前者,利用的是虚拟的场景和虚拟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整个法律实验的各个环节。虽然形式上有所区别,但是两类实验需要的核心实验教学资源大致相同,只是实验的环境载体不同。司法鉴定类实验,该类实验在非警院类高校中开设较少,受限因素其一是仪器昂贵,其二是教学资源和案例不足。针对以上现实情况和教学需求,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开发与整合数字化实验教学资源形式偏重不同。对于第一类和第二类实验,共同建设的数字化资源包括收集与开发电子文档案例库、视频案例库、多媒体交互案例演示课件、精品案例课程资源等,后者还需提供网络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软件;鉴定类实验由于现成的网络资源匮乏,教师需自主根据实验任务及知识点编制电子教学文档、录制并处理教学视频资源、开发虚拟演示课件资源等。具体形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形式

2.资源设计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往往过分关注于技术的实现手段,而忽视教学资源的设计,使得开发的资源华而不实,利用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优秀的教学资源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最利于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用最恰当的技术来整合教学素材和资源。法学实验教学兼具了教学的一般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对其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建设中,我们应依据其特性选用恰当的教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针对每门课程、每个知识点个性化、科学化的组织、开发教学资源。依据三大实验类型分别简述各自实验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

(1)模拟法庭:这类实验旨在通过对法律各环节的模拟训练,使受训者各类案件、各环节所应具备的法律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基于以上特点,我院法学专业对该类教学资源的设计以模块化教学及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文字、图像、音视频处理的相关技术为技术支持,按照科学、规范的开发标准,组织、整合、开发模拟法庭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其中模块化教学的主要操作方式将每个案件、每个环节应掌握的法律职业技能点设计为一个单独的实验教学资源模块。任务驱动式教学也符合这类实验的目标需求,它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具体操作方式是将单个案件设置成一个任务,一个独立的案件就是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就是一个实验教学资源设计的对象,任务的完成具体步骤就是实验教学资源设计的主要内容。

(2)虚拟仿真:该类实验通过建立仿真实验环境,使学生在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2】。这类实验的特点决定我们在设计教学资源时应注重仿真虚拟环境的搭建,应以情景学习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的相关技术,建设能够提升学习者沉浸感和体验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体操作方式是我专业购入法学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服务于实验教学,软件中已搭建好虚拟的法院、检察院等相关场景,学习者通过在虚拟场景下模拟真实操作,学习掌握法律职业知识和技能。

(3)司法鉴定:司法鉴定学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具有法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区别于法学其他课程,其理论与实践并重,不谈实践只谈理论的教学就是空中楼阁。因而在其教学资源的设计中应借鉴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块化的教学理念。具体操作模式是:将实验内容划分为不同模块,不同模块在细化为子模块,最终形式一个鉴定内容为一个基本模块单位。在每个子模块的资源设计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鉴定步骤、鉴定方法、鉴定现象与原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即掌握了鉴定的技能,同时也理解相关自然科学原理。

3.资源共享

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攻坚阶段是资源的共享问题。解决好资源共享才能真正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失衡,教学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在资源共享的实现上我们采用的是搭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数字化处理后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供教师和学生教学使用,使用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需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便可轻松访问教学资源平台,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操作。平台的搭建借助的是Moodle平台,Moodle的开源性、简单易操作性、支持SCORM2004标准汇入汇出、支持教师离线上传课程资源等优势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法学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资源上传下载、在线浏览、在线开发教学课件、开发网络课程等。同时平台还支持协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凡是具备使用权限的使用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相互分享资源、相互切磋教学心得,进而进行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平台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一个教学资源任务的开发,这样开发出的教学资源凝结了集体智慧,对教学资源的质量起到了保障性作用。

4.资源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实现可持续化教学体系建构的重要环节。随着数字校园理念的深入,国家及各高校都大力支持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不管从人力、物力、财力的角度都高成本的投入。但是开发好的资源如果不能科学的管理,同样会造成资源开费的后果。鉴于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我们拟采取的是三类实验教学资源分别管理、自成体系、专人维护的管理方案。具体方法是,首先借助Moodle平台对资源进行分类上传,然后对所开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入库管理,最后对入库的资源进行备份保存。与此同时在资源入库与备份的环节遵循专人维护的原则。所谓分类是指在三大类实验类别的基础上细化分类。资源的上传应严格依据类别上传,这样便于后续的管理。所谓入库是指入单独开发的数据资源库。在入库过程中,三大类实验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分别按类入库。备份是指对已入库的资源备份保存,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出现网络瘫痪、系统异常等突发事件,资源都能正常恢复,不需重新开发。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优化策略

在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虽然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优化建设模式,但是我们的资源建设水平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通过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结合我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拟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细化教学重点,建设微课资源

法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训练,特别适合就单一知识点和技能点设计教学资源,这与微课资源的设计理念非常契合。因而在下一步的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建设该类资源,方法是将知识碎片化、细化,依据知识点的类型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开发出包含微课件、微视频、微课程等不同“微”资源的实验教学资源。

2.借助新兴技术,多样化资源形式

我院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电子文档、音视频资源及网络课程资源等。如何多样化教学资源形式、提升法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目前比较热的移动开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是我们关注的方向。移动教学资源利于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这类数字化教学资源有移动课件等。虚拟现实技术以提升学习者的体验感为目的,使学习者在虚拟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类技术典型的教学资源是模拟仿真软件。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出的教学资源能大幅提升对学习者视觉、感官的冲击,有利于提升其认知能力,该类技术实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未来之书”“三维立体书”等。以上三类新兴技术和优秀案例如能恰当引入,必将对法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起到革命性的作用。

3.扩大智慧联结,建设众创资源

教师实验经验不足,知识面有限等问题也是阻碍我们建设法学实验教学资源的难题之一。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跨平台的集成和融合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这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的环境下,各平台上的资源可以互通有无,达到智慧的最大化。同时这样的网络环境可以实现教师间、专家间的协作共享,有利于实现智慧的联结、重组、再创造,平台共享、大众共建已然成为发展的新趋。这样的资源建设模式一旦成熟与普及,法学实验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而推动该种建设模式是我们主要的努力方向。

4.统一接口规范,实现资源共建

低水平资源重复建设,“信息孤岛”这类问题我们尚不能很好解决。随着共享共建机制的推进,我们意识到实现资源共建的重要性。想要实现资源共建,首要任务是解决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等问题。资源只有在出口和入口标准相同的条件下,才能在各个网络及平台间顺畅的交互与传输,进而实现资源校校间、校企间的共享及协同共建。因而统一接口规范,实现资源共建也是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下一步的优化方向。

随着互联网+、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等新理念的提出,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也被推向了新阶段。传统的建设模式俨然不能符合新理念、新标准的建设要求,资源的共享化、最优化、可持续化发展始终是我们建设的目标。法学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我院法学专业构建现代化教学体系的先行者,其建设过程虽然崎岖,但我们坚持不懈。相信在科学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新技术的支持下、集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建设好服务于法学专业全体师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法学专业的更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