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的社会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事业在我国实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在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逐步加快,负面信息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不确定的,如何解决消除负面新闻信息的消极影响是传媒界探讨的重要课题。
1.负面新闻信息的定义
有很多人都认为负面新闻信息就等同于负面新闻。但事实上,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这两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负面新闻指的是新闻媒体对于那些消极、负面事件的报道,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指的是这些消极、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传递给社会大众的信息。一般情况下,负面信息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天灾与人祸,天灾有地震、海啸、雪灾、泥石流等等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是无法用人力来干预的;人祸则可以分为有意的人祸与无意的人祸两种,有意的人祸如坑蒙拐骗、瓦斯爆炸、食物中毒等等。无意的人祸有飞机失事、车祸、楼房坍塌等等。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些信息都是负面的,如果在报道中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有效引起人们的深思,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
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有很多,笔者将这些功能归结为三点。
2.1帮助树立媒体权威性
帮助新闻媒体树立权威性是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之一。新闻媒体扮演的是一个社会瞭望者的角色,只有扮演这一角色,新闻媒体才能树立权威性。为此,新闻媒体除了要对正面、积极的事件进行报道之外,也要对那些负面、消极的事件进行报道。要知道,一个只对正面、积极时间进行报道的新闻媒体是无法树立媒体权威性的,也无法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以及认可。例如,在发生灾难时,新闻媒体要及时进行客观的报道,这不仅有助于社会大众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消除社会大众的恐慌感,还有助于新闻媒体社会瞭望者身份的确立,这对于媒体权威性的树立的十分关键的。
2.2保障受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是负面新闻信息的又一重要传播功能。负面新闻信息也属于新闻信息的范畴,因此,社会大众有权利了解负面新闻信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大众了解负面、消极事件的重要渠道,必须准确、客观的对负面、消极事件进行报道,使受众能够通过报道获取负面新闻信息。
2.3引起受众的警惕
社会既有好的一面,还有坏的一面。受众能够从新闻媒体对于那些负面、消极事件的报道中获取负面新闻信息,进而了解到社会的阴暗面,从而让受众产生对于社会阴暗面的警惕,这是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之一。例如,《南方周末》曾经对“孙志刚”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收容遣返制度的改革,同时,这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于此类事件的警惕,有助于减少以及避免同类案件的再次发生。
3.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传播功能
除了正面传播功能外,负面新闻信息还具有负面传播功能,笔者将它的负面传播功能归结为两点。
3.1瓦解人的意志
负面新闻信心会瓦解人的意志。从本质上来说,负面新闻信息向受众传递的是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受众在接收了这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之后,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心理,进而导致人的意志涣散,这是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传播功能之一。例如,在二战的时候,日军就曾经利用电台向美军传递了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导致美军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大下降。
3.2导致受众对社会失去希望
负面新闻信息中有一些是关于社会黑暗面的信息,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后,会产生悲观心理,进而对社会失去希望,这一负面功能在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例如,杭州飙车案,有大量的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在网络新闻的跟帖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网友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那些观点与看法有相当一部分是悲观的看法,从这些悲观的看法中可以看出这些网友对于社会的失望之情。
4结束语
笔者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负面新闻的传播功能。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的正面传播功能有助于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而它的负面传播功能则会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发挥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它的负面传播功能,使负面新闻信息能够为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媒体 网络文化产品 育人功能
教育学理论认为,所谓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主要指的是社会和学校通过建立起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整个环境中形成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然后让公众在这一环境和氛围中接受熏陶,从而达到教育、激励和引导他们的目的。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手段,设计出多元化的网络文化产品,并借助新媒体的渠道,通过这些产品实现育人功能。
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
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进行研究,并从实际发展看,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具有教育导向性。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教育导向功能主要指的是网络文化产品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影响。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行熏陶、感染,帮助他们,尤其是在校的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及其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扩大视野的同时,也会受到各种观念和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辨别能力比较弱[1]。在这种情况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文化产品对他们进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尽量消除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当前的实际发展看,网络文化产品的教育导向功能主要包括网络文化产品的价值取向导向功能、行为习惯导向功能和思想观念导向功能三种。
第二,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具有凝聚激励功能。与传统的事物不同,网络事物发展的周期更短,新事物不断出现。在这种环境下,网络新事物对人们的吸引力更强。网络新事物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提供的一些电影、游戏等产品可能会消磨人的意志,使得人们沉迷其中。另一方面看,网络文化产品更多的是代表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可以帮助人们在接触这一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归属感、使命感,激发热情和信心,并最终对他们产生凝聚和激励的效果。比如2008年发生的汶川地震,地震发生以后,各种媒体先后报道,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网络对涌现出来的感人事件和人物也进行了及时的报道,一时间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人心得到前所未有的凝聚,同时激励着灾区人民和社会民众万众一心,克服困难,网络文化产品的凝聚激励功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具有传承创新的功能。新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它对社会文化具有传承的功能,同时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创新功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积淀作为支撑,网络文化产品作为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种新的产品,与社会的传统产品一样,具有传承的基本功能。比如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网站,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由于网络文化产品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因此它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很强的创新功能。尤其是针对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创新意识较强,网络文化产品本身的创新性可以对其产生积极的作用,促进社会思想和文化的不断创新。
第四,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文化产品具有陶冶情操功能。所谓的陶冶情操指的是通过一定的熏陶和感染,使人的思想得到洗礼和升华,丰富人们的情感和生活。网络文化产品具有丰富多彩性,它包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健康和生机,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娱乐和W习等各方面的需求。它为人们营造了不断陶冶情操、提高道德风尚的环境,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世界具有平等性,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阶级差别,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放松身心,将负面情绪尽可能地释放,正面的情绪不断地得到强化,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此外,网络文化产品还具有多元化的基本特点,人们的思想火花可以在这里得到尽情的释放,创造没有边界和限制,网络文化内容多彩多变,充满活力。高校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旺盛阶段,通过网络文化产品,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拓宽视野,解放思想,身心都得到发展。同时,由于网络文化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因此它可以永远保持新鲜感,使人在这一环境中永远充满活力。
2.新媒体环境下优化网络文化产品育人功能的对策
正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在育人方面的重要功能,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必须对现有的网络文化产品及实现条件进行进一步优化,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使得该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具体来说,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网络文化的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现阶段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是发展一切的根本精神保证[2]。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多种多样,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化产品进行指导,占领网络文化的至高地[4]。同时,在网络文化产品及网络文化运动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并在渗透过程中不断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的内容,保证网络文化产品在核心价值观不变的情况下推陈出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
第二,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传媒,丰富网络文化产品资源。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育人,大众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主要受众之一,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要求比较高[3]。国家及社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特征,在资金、人力和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不断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尤其是对高校和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传媒,丰富育人资源,在育人方式上不断加以创新,强化整体的育人效果。具体来说,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网络传媒,首先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创建针对不同人群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次要重视自媒体在现代网络传媒中的作用,针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习惯,进一步推动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的协同,拓宽知识及信息获取途径。最后,要对贴合人们生活实际的网络文化产品进行建设,丰富网络文化的内容,使得官方和非官方网络文化产品都得到共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素养教育。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修复网络生态[5]。国家政府及相关机关必须定期、广泛地开展网络文明和网络法治法治教育,不断引导广大群众养成科学、健康、守法的上网习惯。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不仅要对网络文化产品的者进行教育和建设,创造健康的网络生活环境,还要加强对网络使用者进行教育和引导,以此调动他们学习和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媒介素养。
要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素养教育,一方面要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F代网络环境下,信息呈现出海量式的发展,如果自控意识不强,没有甄别和处理能力,就很容易走向弯路。因此,必须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明确选择网络文化产品的目的,使它们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众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公共平台,相对来说具有自由性,正是因为这种自由性,使得在网络环境中很难有具体的道德规范对他们加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进行强化,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在进行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使用的时候遵循网络道德,正确发挥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
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文化产品的功能看,育人功能是网络文化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网络文化产品的育人功能可以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重视网络文化产品的这一育人功能,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对这一功能加以强化和完善,为培养更多的社会栋梁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11):114-116.
[2]孟丹.社会主义核必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5(4):87-89.
[3]商懿秀.高校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化[J].中国思想教育,2016(1):18-20.
[4]庞乃燕,何圆,韦冬雪.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45-47.
由于资源、职责、功能、内容、受众、盈利模式、发展方向的不同,这几种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发挥不同的功能。目前来看,新媒体的社会功能远远大于商业传播功能,还不能成为主流的商业传播渠道。
从资源和职责上看,传统媒体多数归政府直接管理。长期以来,传统媒体成为政府的喉舌,拥有大量优秀的采编队伍,同时,他们能拿到政府的一手信息和资料,具有极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尽管传统媒体在报道中也存在各种问题,但相对于新媒体上内容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传统媒体的真实性要高得多。
从功能上看,传统媒体直观、方便,同时,从阅读习惯上看,传统媒体由于直观性,读者从这个渠道获得的信息记忆力相对更牢固;而新媒体同样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的互动性、即时性、多媒体性、无地域限制,使其成为娱乐平台、交易平台、交流平台。新媒体使人人成为记者成为可能。但是,由于目前新媒体多数还没有采用实名制,“群众记者”的报道就缺乏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还只能作为一种意见的参考。
从内容上看,传统媒体的信息比新媒体具有更强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由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新媒体上堆砌了大量的信息,这些新闻还需要加以考证和判断,如果不加判断就把这些信息当成新闻进行传播,就违背了新闻传播对客观、公正的基本要求,更谈不上对舆论的监督和知情权的保护,甚至往往会伤害一些不该伤害的人。
从受众上看,一些新媒体的受众主要还是这个领域的发烧友。如视频分享网站,经常光顾这类网站分两种人群,一种是视频制作的爱好者,另一种是视频的观看者。
大多数主流白领人群,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而不能成为视频分享的常客。传统媒体,无论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在普及性上就远远超过新媒体,电视的方便性目前是视频分享网站无法代替的,报纸的直观性也是新闻网络无法代替的,传统媒体还深深地影响一个较为稳定的读者群。如果论坛网站、视频分享网站、SNS 网站不能成为主流白领人群以及大多数中产阶层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些网站的商业传播价值就值得思考。
从盈利模式上看,传统媒体以发行和广告经营为主,活动为辅。对于新媒体,目前还主要以网络广告为主,当然,也有新媒体以打造整合传播平台为方向,希望通过活动、公关等手段盈利。
但是,新媒体还不能成为真正的大众媒体,短时间内,也还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整合营销平台。
关键词 新媒体;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王晓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450001;陈素惠,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450001
2016年1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就《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表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比上年末提高了1.33个百分点,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展比较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比较低,农民存在不积极的现象。城中村居民长期游弋在城市边缘,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困境。与此同时,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其中城镇网民占71.6%。新媒体作为人们广泛使用的媒介,正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真正关注城中村居民向市民的实质性转化,谋求发挥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市民化道路上的积极作用。主要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1.新媒体使用是否会促进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2.新媒体怎样影响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
一、研究设计
“城市融入”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层面、深层次的社会融人。由于其概念的庞大性和复杂性,学者们对城市融入的维度划分不尽相同。本文采用韦路、陈稳曾使用的社会融合分析纬度,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韦路、陈稳认为,在社会融合的众多维度中,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是最重要的三个,并且,媒体使用与这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Ⅲ
本文对新媒体的使用状况的测量,包括使用强度和使用模式:上网时间、网龄、使用网络的目的、是否发起参与发起线上活动、拥有的网络粉丝数量。为了更好地反映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情况,笔者针对其群体特征,选取了一些二级指标进行测量:社会认同上主要考察居民的角色认同和自我认同;社会关系上主要考察城中村居民社会关系广度和深度;社会参与上主要城市生活参与和城市建设参与。调查以五级量表的形式从社会认同、社会关系、社会参与三个纬度设计了15个二级问题。如关于社会认同,设计的问题有“我有城市户口,所以我是城市人”、“我会关注城市发展状况,这与我紧密相关”、“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高”、“我比以前更有成就感”;关于社会关系考量的问题有“我同邻居、社区外的朋友互相帮助,关系密切”、“我的熟人朋友增多了”、“我更加注重维系我的人际关系了”;涉及社会参与的问题有“我会参加社区活动”、“我知道如何利用身边的公共资源为自己和家人服务”、“我会参加城市志愿者服务”、“我会参加网上的公共话题讨论”、“我会参加政府的城市建设意见征集活动”、“我会参与社会监督和评议政府活动。”。从“不认同”、“不太认同”、“说不清楚”、“比较认同”、“完全认同”依次记为1分、2分、3分、4分、5分,以发现新媒体使用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
鉴于要探讨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响,本文排除其他制度性和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将“城中村居民”定格在已撤村建居、拥有小区住宅和城市户口的城中村居民。笔者选取郑州市西史赵村作为调查研究的样本地区。之所以所择该村,一是因为该村被称为郑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典型”,“西史赵模式”曾叫响全国;二是该村城中村改造时间较久,居民生活相对稳定。从2007年搬进西史赵小区,居民已有将近9年的城市生活历程,能够对新媒体对其城市融人影响有更深刻的体会;三是该村硬件设施和制度管理较完善,排除了其他社会性因素的干扰。
二、调查结果
本研究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2份。问卷共设计29个小题,其中涉及到居民个人的基本情况、城市融入状况以及对手机、互联网的感受三个方面。笔者把数据录入SPSS21.0FOR Widow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新媒体使用情况。
(一)基本情况概括
西史赵小区居民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工作性质状况见表1。
从频数分析上来看,调查样本男女分别占46%和54%,比较均衡;年龄A20岁以下、20岁一30岁、30岁-40岁、40岁-50岁、50岁以上分别占比4%、40%、14%、20%、22%,以中青年和中年人居多;文化程度上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占71%,显示出城中村居民文化接受教育程度不高。此外,在调查居民目前的工作性质时,“无固定职业及其他”占比66%,小区居民的就业状况并不太理想。笔者在深度访谈中发现这与其出租屋经济有关,招租的租金使寻找就业机会的动力大大减少。
(二)新媒体使用情况
新媒体使用情况主要从新媒体使用强度和使用目的两个方面来考察。新媒体使用强度包括平均上网时长、网龄时间、线上活动参与和网络粉丝数量。我们可以看出,西史赵小区居民在手机、互联网使用强度上已达中等水平,但网络参与度还不够高。(表2)新媒体使用强度采用等权重法,权重设为0.25,得出使用强度均值。西史赵小区居民以“获取信息”、“休闲娱乐”、“联络他人”为首要上网目的。(表3)
(三)新媒体使用与城市融入维度回归分析
在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维度――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的考察中,笔者分别设立了二级指标来测量西史赵小区居民的城市融入程度。通过分析发现,城中村居民的社会认同程度比较高,身份认同的均值为3.17,自我认同的均值为3.26,但在对市民身份的认同上,存在着“固守农民身份”的现象。在社会关系城市融人维度的考察中,除“与社区外朋友相互帮助”的指标均值为3.04分,其他社会关系的三项指标均值均在4分以上,这说明西史赵小区居民社会关系融人度较高,但居民信任度较低。同时,在社会参与上,小区居民的城市生活参与度较低,均值仅为2.97,而政治参与度相对较高,均值为3.31,这说明相对于城市生活参与,西史赵小区居民对政治参与的意愿更高。
为回答本文提出的问题,笔者将社会认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参与城市融入维度下的六个二级指标分别作为因变量进入回归方程,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使用目的作为自变量分组依次输人方程。(表4)
结果显示,在社会认同上,新媒体对西史赵小区居民城市融入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自我认同。网络参与度越高,使用目的越趋向于自身能力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居民,自我认同度越高,而使用目的越趋向于休闲娱乐的居民自我认同度越低。社会关系上由深度和广度两个指标测量,线上活动参与度越高、网络粉丝数量越多、使用目的越趋向于联络他人的小区居民具有较广的社会关系网络,但新媒体对社会关系深度的加深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社会参与上,网络粉丝数量越多的居民,对城市建设参与的意愿越高。这些结果表明,新媒体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人有促进作用,新媒体的不同功能特性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有不同的影响。
三、研究结论
(一)新媒体的信息功能有助于缩小知沟,提高自我认同
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在个体的反思活动中必须被惯例性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反思是主体理性对现实的一种沉淀,它源于主题的生活事件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对于城中村居民而言,他们在搬进城市后,各方面与城市市民存在着差距,心理趋低认同成为这个群体身上的一个显性现象。而自我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中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状况和心理融入状态,自我认同的提高对促进城中村居民的城市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使用利于提升自我认同。一方面,新媒体作为自我呈现平台,居民在网络上的自我形象展示能够帮助其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自我认同感,对其城市融人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居民王女士表示她经常会发公司的一些重大项目信息,来展示自己目前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地位,虽然这些项目和她自己并没多大关系。有学者就把新媒体网络看做是提升“想象中的自身”社会地位的特殊方法。另一方面,新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播信息,其信息功能能够使城中村居民及时获取信息,缩小“知识鸿沟”,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实现真正的内心认同。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1970年提出了“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以更快速度获取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而新媒体降低信息和知识获取门槛,在缩小知沟上具有优势。通过新媒体获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缩小与城市市民在文化水平上的差距,获得自我认同,对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有助于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但信任度较低
研究学者梁辉曾指出,手机、互联网作为一种通讯媒介能帮助人们建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不同于现代社会层级体制下的垂直式传播,网络中介传播作为一种水平式传播,再加上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会更有可能克服现实世界中农民与城市市民间沟通的种种障碍,使它们暂时忘掉各自的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虚拟网络的新媒体而且完全可能帮助城中村居民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从而促进城中村居民城市融人。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新媒体在帮助城中村居民实现社会关系网络的重构时主要是通过社会关系的拓展来进行的。新媒体的社交功能有利于拓展人际关系网络,但信任度较低。
一方面,在新媒体上通过有价值的信息分享、自我形象展示和线上互动等形式能够促进城中村居民和市民之间交往关系的形成。深度调查发现,城中村居民青睐于新媒体的社交属性来拓展和维系人际关系网络一通过添加微信、QQ,“朋友的朋友成了我的朋友”,朋友圈呈滚雪球式增长,社会关系网络得到拓展,与市民产生交集。并且,新媒体维系人际关系的时间碎片化,成本也大大降低。居民程女士说,不必再刻意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护人际关系,只需关注好友动态就能将关系长期维持在一种良好的状态。可见,新媒体在拓宽社会关系上具有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陈力丹教授认为,依据六度空间理论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社交性的虚拟网络社会变成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会增强网络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的作用。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城中村居民通过网络建立起的人际关系的信任度较弱,对其提供深度社会支持的可能性较小。许多研究显示,农民在对待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态度上存在着矛盾心理――他们依赖新媒体,但却不太相信新媒体。调查中居民李先生表示:“网络中虚虚假假分辨不清,网上一个样,现实中一个样,给他们提供帮助万一被骗了怎么办。”
(三)新媒体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城市建设参与热情
社会参与是考量城市融入状况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城中村居民游走于城市边缘,社会参与空间有限。而公众也缺乏自我表达的平台和机制,普通人进入公共空间讨论公共事务的门槛较高,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成本也较高。而新媒体所提供的开放的公众意见平台,势必会对城中村居民的社会参与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深度访谈中,笔者发现城中村居民对城市生活参与的内容较为模糊,社区生活相对单调,休闲活动仍以传统农村式的打麻将、聊天为主,但他们对城市政治生活参与的意愿较高,这大多源于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小区居民王先生表示,他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互联网进行意见表达或网络投票,参与城市发展建设。
1、从基础功能网络中的社会化媒体。
包括博客,文档分享,在线百科,在线问答。博客已经被人们熟知了,它又称网络日志,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新的文章的网站,它能够结合文字、图像、视频和网站等链接,以及其他与主题相关的媒体,可以实现读者之间的互动。在博客上,人们可以将其设置成自己喜欢的风格,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某些主题的文章,是个可以表现个性化的平台。博客可以用于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它的优势在于可以系统、详细地内容,并结合多媒体和博客的功能,体现图书馆的风格特点。但是博客缺乏及时性和快速的传播能力。笔者认为博客更适合用于图书馆阅读方法,资料查找方法等读者培训方面的内容,以及阅读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等。
2、核心网络的社会化媒体类型。
主要有微博,社交网站,及时通信,电子商务,视频&音乐,论坛,消费评论,分类信息。微博是目前使用人群最多的社会化媒体之一,它具有使用便捷,信息传播快,用户参与度高,内容草根性强等特点,是图书馆推广阅读的有利平台。
3、新兴网络和增值衍生网络中的社会化媒体。
首先根据用途可以排除一些类型,如:在线旅游,婚恋交友网络,商务社交,企业社交,私密社交,社交游戏,签到位置服务。移动/弹性社交的主要代表是微信,它通过消耗网络流量的方式来实现社交,人们可以利用微信语音信息,也可以文字以及其他多媒体的信息,是一种新型的聊天软件,截止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亿已经有一些图书馆开始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例如三江学院图书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二、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对社会化媒体的选择
图书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选择社会化媒体。
首先是阅读推广面向的人群。如果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是针对各个年龄层的大众,就要选择受众面广的,较为成熟的社会化媒体,例如博客,微博,论坛等;如果是针对年轻群体,就要选择更前沿、新颖和有趣的平台,如微信,轻博客等。另外,还要考虑不同职业群体所使用的社会化媒体,同样是社交网站,上班族更多使用开心网,学生则更多使用人人网。
其次是要达到的目的。图书馆倘若想要传达更多的阅读内容,可以选择博客,轻博客等;如果想加强和读者交流,可以选择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如果想宣传图书馆,可以选择微博,并注意利用视频和音乐,在线百科等;如果想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可以选择论坛,在线问答,即时通信,文档分享等;如果想推荐书目,可以选择微博,社交网站,微信等。
再次是社会化媒体的功能和管理。每种类型社会化媒体有很多具体的种类,选择的时候要注意其阅读推广功能和其自身的管理情况。好的社会化媒体有稳定的功能和良好的管理。好的功能能激发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灵感,采取更多样的阅读推广方式。
三、高校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和管理
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化媒体获得关注的方法很多,在宣传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创建宣传视频,视频要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着手,贴近大学生生活,时尚并且具有创新性。举例来说,拥有三万粉丝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官方微博的主页上嵌入了一个宣传视频,名为《百年馆庆献礼短片:在这里起航,我的图书馆》。视频以一位学子作为主人公,讲述了图书馆如何帮助他在学习中成长,表达了主人公对图书馆的感激和热爱之情。短片很质朴,很生活化,但却有种触及心灵的感觉,让人对阅读、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对图书馆产生一种感激之情。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比较固定,主要是在校大学生,因此获得读者关注并不难,可以利用图书馆的通知、网站、条幅等方式让读者知道图书馆在利用社会化媒体推广阅读,也可利用大学生使用较多的社会化媒体主动关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