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机械系统的设计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电一体化产品在机械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中去的综合技术。机电一体化是一门独立的综合叉学科,现已发展到光机电一体化、机械智能化和微机械化阶段。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在的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机械系统设计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在传统的机械技术基础上,综合应用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技术,根据优化组织结构目标和系统功能目标,以智力、结构、运动、动力和感知组成等要素为基础,进而对各个成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运动传递、信息处理、能量变换、接口耦合、物质运动等进行研究,使整个系统进行结合与集成,并在系统控制程序的信息流控制下,形成物质的和能量的有规则运动,在高质量、高功能、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方面实现最佳功能价值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对机械系统也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提高了机械系统的性能,完成传统机械所不能完成的功能。一般来说,机械技术只能形成功能有限的纯机械的产品,但与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相结合后,就可以形成机电一体化产品。但并非任何的机械产品都能改造成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要对其零部件也要进行适当选择或替换,再结合相关技术等才能形成机电一体化产品。
图1 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
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进行协调与控制,主要是用来完成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及其机电部件的系统。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核心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包括机械、电子、液压等技术的伺服系统。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计算机协调和控制下,单独由控制电动机、传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组成的子系统来完成一系列机械运动,完成其系统功能要求。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要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合理化和最优化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结构主要包括执行机构、传动机构和支承部件。(1)执行机构是依据操作指令的要求在动力源的带动下,完成操作任务的直接装置。一般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精确度和可靠性等。由于计算机的越来与强大的性能,传统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已发展为具有动力、变速与执行等多重功能的伺服电动机,从而简化了传动和执行机构。 (2)传动机构是伺服系统的一部分,要根据伺服控制的要求进行选择设计。传动机构不但要满足传动精度的要求,还要满足轻量、低噪声和高可靠性的要求。(3)导向机构一般指起支承和导向作用的导轨、轴承等,为机械系统中各运动装置完成其特定方向的运动提供保障。此外,在机械系统设计时,为获得良好的伺服性能,必须考虑机械结构因素与整个伺服系统的电气参数、性能参数的匹配。
与一般的机械系统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要求较高的制造精度、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良好的稳定性。(1)高精度。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机电—体化机械系统的高精度是其最重要的要求。机电—体化机械系统其技术性能、工艺水平和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如机械系统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无论机电—体化也无法完成其预定的机械操作。(2)快速响应。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快速响应要求机械系统从接到指令到开始执行指令指定的任务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当短。只有这样,能控制系统也才能及时根据机械系统的运行情况获取相关信息,然后下达指令,从而精确地完成预定的任务要求。(3)良好的稳定性。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系统抵御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抗干扰能力强,机械装置在外界干扰的作用下依然能够保证稳地进行工作。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设计中,一般应当满足无间隙、低摩擦、高谐振频率等要求。此外,机械系统还要求具有高可靠性、寿命长、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
三、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的设计
1.机械传动设计
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创造性的设计环节。正确合理地设计机械传动系统,对提高机械的性能和质量、降低机械的制造成本和使用费用等都是至关重要的。机械传动是一种把动力机产生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执行机构的中间装置,是一种扭矩和转速的变换器,其目的是在动力机与负载之间使扭矩得到合理的匹配,并可通过机构变换实现对输出的速度调节。机械传动设计的任务,是将动力机产生的机械能传输到操作机械上,因而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也就是伺服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 在一定程度上伺服电动机的伺服变速功能替代了传统机械传动中的变速机构,只有在伺服电机的转速范围满足不了系统要求的情况下,才会通过传动装置进行变速。由于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快速响应指标要求一般都会很高,机械传动装置不仅要解决伺服电机与负载间的力矩匹配问题,还应当大力提高系统的伺服性能。因此,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机械传动部件转动应当满足惯量小、摩擦小、阻尼合理、间隙小、轻量和高可靠性等要求。因此机电一体化机械传动系统具有传动链短、转动惯量小、尽可能采用线性传递、无间隙传递等设计特点。
2.机械结构设计
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结构仍属于传统机械技术的范畴,在满足伺服系统对其稳、准、快要求的前提下,从整体上说应该是朝着高速化、精密化和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对具体的零部件的设计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应当综合考虑到各个零部件的制造和安装精度、结构刚度、稳定性等具体情况。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改善机械结构零部件特性,如采用新材料和钢板焊接结构来提高支承件的刚度、采用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采用低摩擦系数的导轨提高运动的平稳性。近几年在结构上也出现了并联形式,如并联机器人、并联机床等,极大地简化了机械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刚度重量比及精度。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还需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方法上大胆创新,充分利用已有的模块,,并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产品在制造、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结束语
由于机电一体化的迅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机械工业的每一个领域,几乎不受行业的限制。机电一体化是机械设计理论的发展,设计好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前提。面对日益发展信息时代,掌握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的思路,是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关键所在。伴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机械部分的设计将会朝着结构更简单,控制更容易,可靠性更好,性能价格比更高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杰波. 浅谈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设计理论[J]. 科技资讯,2011,16:109.
1.1明晰站群特性协同设计依凭的平台,包含细化特性的工作站群。细分出来的多样站群,依循多重的认知背景。机械设计特有的工作站群,能完成关涉机械的设计。这类设计路径,包含拟定好的任务书、流程关联的运算、CAD协同下的建模。采纳CAE,面对建构起来的多重模型,予以仿真优化。更替原初的模型,变更为明晰的工程图。在这以后,再把描画好的图例,递交给体系之中的PDM。协同设计依凭的控制算法,涵盖多层级的职能。依循设定出来的总方案、规划出来的总流程,搭配最优硬件。选出来的控制算法,包含带有自适应特性的PID。采纳某规格下的Matlab,予以仿真解析。采纳软件协同路径下的开发工具,例如嵌入特性的ADS,来描画预设的算法属性,同时调试这一算法。
1.2工作站群独有的功能虚拟特性的样机、建构好的评估站群,经由PDM的路径,获取机械协同下的控制算法。依循给定流程,建构一体化这样的样机。与此同时,还要创设电控特有的仿真模式。采纳某规格下的CAE,优化给定参数。其他关涉的工作站群,可以经由虚拟样机,获取明晰的反馈结果。把反馈得来的数值,当成后续时段的设计指引。根据反馈方向,审慎修补缺陷。各时段的文档归整、工作站群特有的修护,涵盖多层级的技术。制备明晰的产品说明,审慎处理多重图片。项目关涉的专利申报,也被涵盖在这一范畴。带有管理特性的工作站,可被设定成单独架构下的站点,也可融汇至预设的站点之内。设计管理特性的这类站点,能够查验设计之中的可行性,有序管控进度,并调和主体冲突。
2多时段的平台运作
一体化特有的设计平台,建构在Web的根基之上,拟定了多重的工作站群。在开发之后,应考量的侧重点,是后续时段的真正运作。细分出来的运作时段,整合了初始时段的概念设定、接续的细化设定、平台建构及评估、制备样机及评估。首先应考量的,是拟定可行特性的落实方案。采纳多学科特有的互通语言,以便描画完备的设定流程。现有的最优语言,被看成UML。它采纳了配套特性的成熟技术,带有可视化的倾向。它适宜筛选出来的多重领域,获取广泛认同。在这种语言下,各科目特有的设计者,能够妥善互通,拟定任务书。把制备好的产品,看成带有概念特性的总设计。
后续时段的细化设计,应围绕预设的样机线索,在彼此协同之中,明辨彼此职责。项目组这一层级的PDM,在后续的这个时段,凸显了侧重价值。它能随时跟踪,把处理得来的精准数值,分享给拟定好的完整团队。若需要某一范畴的协同,即可经由特有的Web,来访问界面以内的PDM,获取期待中的数据。技术文档特有的归整及处理,包含说明书。设计人员归结得来完备的设计流程,把带有典型特性的珍贵经验,存留至知识库。这就便利了接续的复用,提升设计实效。
3结语
关键词:建筑;电气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之所以要努力做到建筑智能化,就是要给使用的人提供更加舒适、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继承了以往建筑中优秀的部分,又随着科技的发展,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通过这些方面的结合,力求营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空间,也只有作为主体的人的状态能保持最佳时,智能建筑的智能化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方案的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电气设备的成本,而且还影响到以后运行状态,所以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在认真执行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同时,还要仔细研究项目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实际。争取做到使设计既不影响将来的发展,又节约了资金;使每一个电气设计项目在保证可靠性的同时,又充分体现设计的经济性。
1、智能建筑强电系统的设计方法
强电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高压配电系统、低压配电系统、动力照明干线系统、配电箱系统和导线电缆的敷设等,这一部分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高压配电系统是一项工程配电的源头,这一部分的经济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不出故障,以避免整个工程断电,因而必须选用可靠的产品。根据用电负荷容量及其分布、用电设备特点及负荷等级,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使系统在最佳状态下运行,使供配电系统在运行中的损耗减至最低,实现供配电系统的经济运行。
1.1 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
首先将负荷的种类和位置确定,将同一区域性质相同的负荷,由低压母钱馈出的一个回路供电,这样做可以减少低压柜的出线回路,减少低压柜的台数,降低设备成本,但是当出线端故障或馈电回路检修时会造成大范围的断电。然而此种情况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非常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住宅楼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基本上不停电,而这种住宅楼的电源进线大部分都是大容量的单回路供电的,而且现在电气设备的性能越来越好,通常在不出现电气故障的情况下是不用检修的,因此在非重要负荷采用大容量回路出线是可行的,也是降低电气设备成本的有效方法。
1.2 正确选择需要系数、同时系数以及功率因数
这几个系数直接影响到一栋建筑电气设备的投资,功率因数选用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计算电流,从而影响电缆 、保护开关的大小;需要系数选用是否准确亦直接影响到计算电流,从而影响电缆、保护开关的大小;同时系数取值还直接影响变压器大小的选择,若取值偏大而选择大容量变压器时,会造成将来变压器运行时损耗的增大,同时也造成资金的浪费。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建筑物在实际中设备的运行情况,合理选择计算系数,做设计时要考虑发展前景,留有余量,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到好处。随着建筑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电量并没有大幅上升,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尽量取较低一点的系数。
2、智能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起着联系各种终端和数据传输的任务。在设计中如何安排好这些盘根错节的线路,使之经济高效,是每一个设计人员都应该好好研究的问题。线路的走向分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垂直方向的走线通常都布置在每层的设备小间中,但智能建筑的设备小间由于要布置综合布线跳线架和相关网络设备,面积应比以往的弱电间面积大些,而且在设计时还应在每个层面上留一定的剩余空间,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2.2 电气工程的投入产出比
高档次生活品质总是意味着高的投入,因此找到一个合适的投入产出比是别墅电气设计中的关键环节。更为人性、更为周全的用电设备的配置,使得别墅单体内电气系统的复杂程度加剧,投入也相应提高与普通住宅的电气工程收取配套费不同,别墅一般都是按实结算的,其费用构成主要是由设备的电气级别和数量决定的。电气级别的设计主要和小区的总容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单位面积用电指标、总体用电同时使用系数是方案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参数。
2.3 层高设计
智能建筑的层高,始终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层高若过高,则会在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在设计时我们都在满足使用功能前提下尽量降低层高。智能建筑布置的管线相比普通建筑要多了许多,除一般建筑都有的空间风管、自动喷洒消防管、强弱电电缆、消防联动管线、共用电视天线、保安监控线外,还增加了大量综合布线系统的桥架和数据线,这些设备也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智能建筑的层高也应当比一般建筑要高些。
2.4 地面天花板和墙面
智能建筑中的地面,除具备普通建筑地面平整、舒适、耐磨这些基本特征外,还担负着水平布线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地面设计常见的三种方式:架空地面、预埋线地面、特制地毯下配线地面,各有优点,具体设计中该采用哪种地面,主要应由建筑的类型及各种地面的特点决定。
天花板部分的设计也很重要,现在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可谓是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程度了,除了布置照明灯具、空调送风回风管、温感报警区/喷洒头外.也要担负起一定的布线任务,设计人员一定要将这些功能安排的井然有序。
智能建筑墙体通常用来安设接线插座,目前常用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墙体内走线、表面安放插座的方式。该方式适合于墙置不会变更的智能住宅。而办公类智能建筑,因为内墙常常需要重新布置,这种方式并不适合。第二种墙体是配电系统墙,实际上就是为一些配电设备设定的局部的固定的墙体,主要是解决一些较大配电设备的安置问题。
3、如何提高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供配电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性。可靠性:同一电压等级供电系统变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三级,尽量减少变电级数过多产生的电能损耗,保证在各种运行方式下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力求稳定、可靠供电。灵活性:主结线力求简单、明显、没有多余的电气设备;投入或切除某些设备或线路的操作方便。这样既可以避免误操作,又能提高运行的可靠性,处理事故也能简单迅速,且维修起来简单、方便。灵活性还表现在具有适应发展的可能性。 安全性是指保证在进行一切操作切换时,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以及运行安全可靠,并且能在安全条件下进行维护检修工作。
通常在设计中只要满足规范的要求就基本上能满足上述三点要求,但经济性同样是设计电气各系统的重要原则。考虑经济性时,必需从整个建筑的全局出发,根据建筑本身的特点,经济合理地设计电气的各系统。然而,可靠性与经济性二者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如果过分强调可靠性,以配电系统为例,大部分设备由变配电所低压母线放射式供电,势必造成设备增多,投资增大,导致不必要的浪费,使经济性下降;如果过分强调经济性,减少设备,简化结线,就必然会影响可靠性,当发生事故时会造成较大面积的停电,又会带来损失,可见这样的结果是不但降低了可靠性,同时经济性也降低。因此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应当先满足可靠性再提高经济性。
4、结束语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宅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许多中高档别墅住宅小区, 在综合布线的基础上用计算机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综合集成,统一管理,让各个部分之间创造出高效、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时,那么该建筑是具有智能化的。这些智能别墅住宅小区面积多达数十万平方米, 其电气设计也向着高档次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然而我国而现有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主要针对普通住宅, 对于高级别墅区的电气设计还没有相应的明确规范, 只能采用经验和规范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因此,只有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使我们的智能化电气设计水平逐步提高,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自动化类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91-03
机械类专业主要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等。在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了对学生进行自动化技术的教学要求。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自动化类课程,科目主要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测试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工程控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自动化类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掌握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与先进制造技术,能够从事机电结合的产品开发、自动生产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自动化类课程体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方面原因,机械类专业有偏“机”的倾向,自动化方面偏弱,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讲授机电两方面的知识,但是实际上各自为政,出现了机电脱节的现象,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相互融合,培养的学生很难成为机电综合类人才。
(一)理论教学内容相互结合不足
机械类专业中自动化类课程未形成合理的体系,一方面,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相互内容的层次关系,衔接不理想。授课教师各自讲授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出现了授课内容重叠的现象。比如,在《电工技术》课程中关于直流电动机以及PLC控制的知识,而在《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又有直流伺服电机和PLC技术的内容,如果任课教师间不注意交流,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讲授的情况,在当前课程学时压缩的背景下,造成了学时的浪费。另一方面,自动化课群与机械制造类课程联系不够紧密,机电结合不足。自动化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在机械设计与制造环境中能够利用自动化的技术手段,达到掌握机电技术的知识目标。但在教学中这两方面的课程相对独立,课程学期安排上不够合理,造成了学生机电知识上的割裂与脱节。比如,机械类课程中的《数控机床》课程,主要讲授作为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一数控机床的知识,可作为它的前续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却安排在了同一个学期甚至滞后的学期开设,不能起到前期知识铺垫的作用。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综合性训练
自动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单一、薄弱,对学生综合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能力培养与训练不足,主要体现在:1.实验内容大多以验证性为主,未能充分从机电结合的角度去安排应用性强的项目;2.生产实习没有与自动化相关的任务;3.毕业设计训练缺失,近几年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毕业设计只是在机械设计与制造方面的题目,没有与自动化相结合的内容。
由此可见,现有状态制约了相关专业学生对机电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训练。因此,在我校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如何使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具备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和技术发展要求的机电综合能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对自动化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动化类课程体系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广阔平台和凝聚教师向心力的良好载体。在机械类专业自动化类课程教学中,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和组织模式,有利于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便于科学合理地构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教学资源,整合团队成员的优势,为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建立科学合理、衔接有序的课程体系
围绕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自动化类课程中各科目的具体教学内容,特别要注重各科目的衔接及其知识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在《电工技术》课程中重点讲解电路基本理论、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继电器控制;直流电机以及PLC控制在后续课程《机电一体化技术》中讲授;《测试技术》课程中主要讲解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测试系统的构建由《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介绍等。理顺自动化类课程授课次序(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类课程教学次序
在机械类专业的自动化类课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面向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开发,从较宽广的应用范围讲述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涉及知识面广、容量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系统、检测系统、伺服系统、控制系统、接口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该课程对于机械类专业中“机”“电”类课程知识的衔接与协调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关课程关系(如图2所示)。所以可以以此为抓手,统筹安排,妥善处理好两大类课程的体系建设问题。
图2 机电类课程关系
(三)加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实验内容上,突破课程体系的界限,将机械设计、液(气)压传动、电气控制和PLC、单片、测试技术等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围绕典型的机电一体化装备,建设系统性、综合性的实验项目或开展机电综合性课程设计。
加强机电相结合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的建设。探讨在原有实习项目中如何增加自动化类的要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习基地(大型国有企业)的资源使学生得到现场的综合训练。增加机电一体化的毕业设计题目,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整合与提高。
(四)构建学生创新教育体系
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创新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学生往往思想活跃、勇于创新、竞争意识强,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创新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其机电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科竞赛还可以与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中,逐步形成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控制相融合的构架。
三、结束语
机械类专业中的自动化类课程是其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设置课程及其教学内容、科学安排讲授学期与次序,并与机械类课程能够有机结合对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对机电结合的一体化人才需求比较旺盛,培养出掌握机电技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使之在工作岗位做出贡献,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建设并完善机械类专业自动化类课程体系,可以适应学分制的要求,为培养学生机电一体的综合应用能力提供环境和条件。
基金项目:“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电气控制技术”;内蒙古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16)。
参考文献:
[1]王福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8,(9).
[2]李军,范剑.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电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一项交叉密集型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本文对机械一体化在该领域的应用进行探究。本文立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等理论,分析机电一体化的多元具体化应用,并对应用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应用
引言
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各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完善。各类的学科融合也愈加密切。通过多种学科技术融合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工作效率,精化了发展途径。举个例子,就目前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多种领域的实际技术操作中都应用到。通过其技术的精确性和操作便捷性性等来大力的推进,改良了当前的工业生产,技术,管理层面的模式操作。需要注意的是,目前针对于此的技术操作仍属于初级发展阶段,还需后续不断的研究深化。本文通过对其技术应用的分析为后续的研究发展做先行探索。
一、机电一体化内涵及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内涵
“机械电子学”,也就是机电一体化的学科表达,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新型技术。通过将计算机,机械制造,机械控制技术等技术融合贯通,互相联系。来达成更为高效的操作需求。从上个世纪中期,就有开始将电子技术运用到机械操作中的实例,并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果。在后来的发展中,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不断的融合发展。伴随着机电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更智能,更高效成为了后续发展的主旋律。以机电一体化为大纲发展,囊括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机械控制,系统传感服务等等,逐渐运用到了更多的领域。
(二)机电一体化作用
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来说能够更好的去设计,匹配符合人们需求的机械产品。从而进一步推动当前的机械智能发展。结合实际的运用所需,当前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制造的产品多符合轻便,易于操作,携带等特点,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自动化,电子产品自动化,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等不断问世,推动了行业发展。从大环境来看推动了当前的国体经济发展,优化了当前的生产模式。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特点
(一)自动检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操作技术密切相关。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技术指导,操作指示,同时,计算机技术也运用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检测,修正环节。通过对机械制造,机械设计环节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来对其进行技术检测,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程序错误和异常情况检索,并通过计算机技术演算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以警报预警的形势对外传送,便与操作人员发现处理。在通过计算机技术管理下进行机械制造,机械设计更具有安全性,稳定性与操作便易性。
(二)高精度
作为新型的机电融合技术,机电一体化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在进行机械制造,机械设计之前对其所需数据进行调控配比,保证操作步骤的准确性,极大的提升了操作效率。现代的设计,制造业不断的完善发展自身生产的流程稳定性,准确性。保障了生产准确度,提升整体的操作规范性。举个例子,在进行建筑施工时需要进行混凝土搅拌,其中投入的物料比是一个需要精确度较高的操作。而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其实际的物料比调控,再结合机械按配比投入,保障了混凝土质量。整体而言,此种高精度的操作环节极大的提升了工程建设效率。
(三)低耗能
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还有着损耗低的优势,旧式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缺少计算机的精确管控,不能及时更进管理建设信息,在实际建设中出现问题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每个操作环节的技术检测。此种工作模式不仅浪费人工成本,还不能完全保障其检测质量,操作效率低下。而计算机技术下通过即时使用的最低损耗量来进行工程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物料,建设成本损耗。
三、机电一体化具体应用领域分析
(一)监控领域应用
不仅仅是提升整体的工程建设效率,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维护建设过程中的设备运行,通过一体化技术来对工作环境中的建设仪器,设备进行技术,故障检测,一般情况下,当出现检测故障时情况时,检测仪器通过警示,声音,调节亮度等对外播报,便与技术维修人员更快的针对故障部位进行维修,在保障建设效率的同时降低建设损耗。而监控管理过程也能更为直观的了解到建设进程从而依此制定后续的建设方案。
(二)调整施工精度领域应用
在过去传统的工程建设中,在面临建设精确数据时需要进行更多的人工演算,在出现设计误差和偏差情况下,都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工程建设质量。而引入机电一体化技术后,能够更好的对建设施工过程进行精确调控。
(三)节能领域应用
在减少能源损耗,最大限度的运用已有材料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很好的通过精确的电子计算来对现有物料配比,分配其建设任务。保持当前的各项建设数值维持在临界工作值,在保证建设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节省了建设生产所需材料。与旧式的工程建设相比,不仅是建设效率的提高,建设材料的节省,还能将当前的建设材料最大限度的使用,将各级建设环节紧密结合。
四、机电一体化应用领域趋势与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趋势
就目前来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今后的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方面的应用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互联网系统受众越来越广。所以,结合时展大环境,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同网络安全技术捆绑发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建设。在保障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更为便易的为网络用户服务,保障其活跃用户黏性。而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微电子领域相结合,将其使用模式优化,更加灵巧,轻便。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感器的联合应用,提高了操作精确性。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长久来看,机电一体化的今后发展延生方向有微型化,系统化和智能化三类。伴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便捷,操作简单,轻巧灵便的工具。通过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其与微型设计结合,必将受到人们喜爱,推广。从工程建设方面来看,整体的操作流程繁琐复杂,为了达成对各个操作建设环节的进度了解,从而更好的制定后续的建设方案,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其调控,管理,整合建设施工的各项建设任务。此外,当前网络的不断发展,各项行业,建设设计都讲求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损耗。
结语
结合上述,本文文章旨在探讨在工程建设,机电制造,设计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了解机电一体化运用技术后将其合理科学的结合到工程建设环节,提高建设效率降低物料损耗,提高建设精确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与微型电子,人工智能领域相结合。彰显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通过本篇文章的表诉,为后续的研发人员做前行调查。望后续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不同的建设领域中。促进机械,机电建设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中华.
试探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3):112-113.
[2]覃翼.
浅议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J].
低碳世界,2018(03):60-61.
[3]梁之胜.
试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建材与装饰,2018(28):203.
[4]周小灵.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代应用与发展思考[J].
中国高新区,2018(11):14-15.
[5]尹相慧.
探析机电一体化中电工新技术的运用[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2):126.
[6]王晓平.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4):88.
[7]张建国,吴新佳.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究[J].
南方农机,2018,49(18):117-118.
[8]魏延鹏.
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A].
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2018年年会论文集[C].天津市电子工业协会:,2018:3.
[9]苏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