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61-02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 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70%,出现了极高的失业率,大量的生产设备遭到破坏;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爆发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产品市场经历了价格的暴跌,大量的农畜产品被废弃,众多的贫农、中农走向破产,美国农业生产者的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223美元降到了1933年的90美元,降低了60%;失业人数达1300多万,至少14万家企业倒闭。实体经济出现危机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美国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都创下了空前纪录,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人数达到5 000万左右。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为前导。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股市剧烈下挫,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倒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此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危机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美国国内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金融业务相互交织、债务关系相互关联、链条不断扩大延展、风险交叉传递,一旦债务链断裂,就会不断出现连锁反应,并逐级放大,形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二是由于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金融业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又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各有不同: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主要发生于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商品的供给规模严重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并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而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虚拟经济领域,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2 两次危机状况的共同特征。虽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有相异之处,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一是危机的传导速度极快,危机一经爆发迅速传导至相关经济领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衰退;二是危机的波及范围极广,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三是危机的破坏性较大,危机发生后,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社会生产迅速萎缩,产值下降,失业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造成经济下滑;四是危机的延续时间较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五是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进行救助,以刺激经济,摆脱衰退。

三、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以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

1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

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它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副本并不创造价值。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虚幻的资本。在正常情况下,有价证券作为资本的虚拟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甚至成为一张废纸时,其资本的虚拟性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将催生泡沫经济。

(二)两次危机成因的相通之处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2篇

经济学界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在金融危机以后,各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这个时候,学术界更多的对市场经济采取批评的态度,对计划经济采取赞扬的态度。但是,核心的问题在于,必须要找出危机发生的实质性原因,对发生原因都不了解,更别谈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了。经过探讨认为,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市场存在的不确定性,无法判断市场的需求和市场目前的供给,也无法准确的定义供给的价格,随着这种情况的加重,最终导致了全面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就会有一系列的空洞探讨,同时政府一般也会想办法挽救市场,但是这些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当面临危机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应对危机。最核心的部分在于深入探索危机发生的本质,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应对危机,绝不是空洞的探讨和盲目的政府干预,危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供需关系不再平衡的一种外在表现,是通货膨胀泡沫破灭的表现。在市场好的时候,企业在不断的盈利,如果企业不能够对市场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而是盲目的增加自己的产量,到达危险的临界点以后,会发生产能过剩的现象,从而给企业的财政带来负担。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存在规律性的,应该顺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避免危机的发生。因此,政府不应该盲目的去干扰经济市场的运转,而是应该遵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量的保持供需的平衡关系来度过经济危机。

二、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在现有的经济学下,学者没有对危机做出合理的解释,更不用谈对以后可能会发生的危机的指导意义了,这就表明了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有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有下面这几点:没能明确经济增长的目的。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活动,这个问题看着很简单,其实这才是经济最本质的问题,已经很少有学者去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了。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经济活动最终都是消费,但是现在消费的目的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方向也错误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经济活动与消费脱节的越来越远,看似好像与消费失去了联系一样,传统的经济学在危机面前的表现越来越差;两种经济方式之间的争论使危机的理解变淡。在经济学发展的这几百年以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争论一直存在,这是两种对立的理论,但是争论都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他们的本质。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计划和市场也不是完全的对立作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完全的市场经济不能健康发展,政府过多干预的计划经济更不能,必须要在最本质上加强两种经济方式的协同发展;国际宏观经济学非常落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金融危机的国际性也越来越明显,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脱离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但是,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却非常的不对称,国际性的干预基本上起不了作用,这也就突出了相关经济理论的落后性,当前的经济理论大部分还都是停留在国家的范围内展开讨论的,但是站在全球角度上有效的经济理论很少见,如果不能够深入的研究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情况,就会增加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已经被多次的经济危机体现出来了,没有有效的阻止危机的方法。从实际效果来看,学术界并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防范危机的产生,有的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而已,主要原因在于学术界都忙于两种经济方式的争论,没有深入的去讨论危机,并且对危机本身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危机是很难避免的,但并不等于我们没有有效的方法来防范或者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机的伤害,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并没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回归本原的经济学

在经济危机中,暴露了经济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相关的专家学者必须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最本质上来讲,就是回归本原的经济学,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经济和消费的一致性。进行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不能忽略了消费这个主旨,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应该在充分尊重微观主体的前提下,使主体的活动和人类满足消费的目的一致;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方式的统一。纵观经济学理论,不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争论,有的过分的强调了国家的干预,有的过分的强调了市场的完全自由发展,这两种想法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利于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进行有显著成效的干预,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国家的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脚步已经越来越快,做任何经济方面的决策,都应该基于整个世界的大形势下,这样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的科学、快速发展,正确的在全球范围内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发生问题通过计划经济来弥补,一旦预测到可能会发生危机,这时候政府干预就会对危机的防治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符合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3篇

国外理论与舆论界普遍认为,美国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原因是由于国际贸易不平衡,中国和东亚经济体积累了大量外汇,导致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全球金融经济危机至今余波未消,仍在继续发展。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是什么?以后我们怎样来避免同样情形的发生?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经济危机是由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所引发。关于美国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原因,国外理论与舆论界普遍认为,是由于国际贸易不平衡,中国和东亚经济体积累了大量外汇,购买美国国债,压低利率,导致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引起了房地产的泡沫和股市的泡沫。这一观点把这场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外部贸易不平衡的东亚国家和经济体。

那么,为什么东亚经济体积累了那么多外汇而造成这样的国际不平衡?理论界提出三种假说:第一,东亚经济体奉行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多了,贸易盈余当然就多。第二,亚洲金融[2.95 0.00%]危机爆发后,东亚经济体为了自我保险而增加出口,以积累外汇。1998年亚洲金融经济危机以后,东亚经济体,像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吸取了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如果外汇储备不足的话,很可能给投机家一个机会来狙击一国的货币,造成金融经济危机,所以为了自我保险,就开始增加外汇储备。除了这两种说法,一个更流行的说法是中国压低人民币真实汇率的政策。说中国政府人为地压低人民币汇率,造成中国出口大量增加,外汇大量积累。

上面这三种假说所阐述的机制,似乎都可能增加东亚经济体大量的出口和外汇积累,然而危机发生前所出现的国际贸易不均衡是否真的由这三个假说所阐述的原因引起?对此需要结合经验数据进行考察。

首先,关于东亚经济的出口导向战略。东亚经济体在近几年贸易顺差确实激增,但是,东亚经济体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奉行出口导向战略,在2000年以前贸易基本平衡,就算有盈余,数量也很小。因此,出口导向战略不会是2000年以后国际贸易不平衡剧增的主要原因。

其次,关于自我保险假说。如这个假说所述,东亚经济体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之后,经常账户的顺差剧增。然而,我们看到,日本和德国等拥有储备货币地位、无需以积累外汇来自我保险的国家,其经常账户的顺差在同一时期也一样猛增。而且,中国从2005年以后的经常账户盈余和外汇积累也远远超过自我保险的需要。

再次,是否是由于中国的汇率政策造成的呢?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现象在2002年开始引起关注,其后愈演愈烈。中国从2003年开始被指责人民币真实汇率低估,认为这是导致国际贸易不平衡的罪魁祸首。然而,以下事实与此说法相去甚远:中国的贸易顺差直到2005年后才变大,在2003年时,贸易顺差比1997、1998年小,而那时人民币币值普遍被认为是高估而非低估。这里就出现了矛盾:不可能顺差变小,币值反而被低估了。在2005-2008年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个百分点,但国际贸易不均衡和中美贸易不均衡继续扩大。另外,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也同样增加。假如中国的汇率低估是国际和美国贸易不均衡的罪魁祸首,那么,其他和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处于竞争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应该都会减少。然而,数据显示,整个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不到1万亿美元,急剧增加到2008年的5万多亿美元。

上述三个假说都认为东亚经济体是造成国际贸易不均衡的主因。然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虽然增加颇多,但东亚在美国的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却明显下降,这同样有数据为佐证:东亚在美国的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占61.8%降为2000-2009年间的44.9%。以上事实说明,上述三个普遍被接受的说法不可能是造成国际贸易不平衡和这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中美贸易不均衡反映的是通过地区产业链的整合,轻加工制造业从其他东亚经济体转移到中国,随着这种转移,原来美国与东亚贸易的逆差也移转到中国,这也同样可以得到事实的印证。

美国政策变化是危机的主因

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放松金融管制政策,允许金融机构高杠杆运作;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这些政策造成流动性过剩和大量投机行为,直接导致泡沫的产生。

我们需要一个和所有事实都能一致的新假说。新假说认为,国际贸易不均衡是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以及美国如下两个政策变化所致。第一,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放松金融管制政策,允许金融机构高杠杆运作;第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以上政策造成货币和信贷资金急剧增加和过度的投机行为,导致美国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包括欧洲开始推行放松金融管制政策,放松金融管制一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允许金融机构高杠杆运行,所以可信贷资金增加,流动性增加。同时,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经济破灭,照理说泡沫经济破灭后要进入一段萧条时期,但当时格林斯潘为了避免美国经济深度衰退,实行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18个月内连续23次降息,导致利率从2001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前的6.5%降到1%,接近零利率。这就造成流动性过剩,造成大量投机行为。这些投机的钱在美国国内主要流到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造成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高职教育;就业

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1978―1998年,发展于1999―2003,壮大于2003年以后,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1999年我国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高等院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招生人数急剧增加,这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加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也出现了高等教育需求与市场供给的失衡等一系列矛盾,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日渐凸显。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一些企业停产、裁员,原有的招聘计划纷纷搁浅,这些影响深深地波及到大学生就业。据了解,虽然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但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却不逊于往年。因此,回首大学扩招10年,借经济危机这一契机浅析高职生就业优势所在,实属必要。

近些年来中国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力度很大,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致使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很大。借着这股春风,中国高职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生源和教学资源也有了质的飞跃,中国高职教育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今年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经融危机的影响的确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总体就业并不差,一些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吃香”依旧,不少学生已经签好了就业合同或者有的去实习的准单位。甚至好过不少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笔者分析,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期望值不一样,高职院校学生定位就是上生产第一线,务实的追求也让他们的就业相对更容易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直接接轨,以及“订单式培养”占了很大的便宜。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实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以提高内涵建设,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走出校园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去,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让学生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去完成学习任务,要求新一代的职教工作者,既要培养“学以致用”型的 “蓝领”,也要注重开发这些未来“蓝领”的内在潜力。

我们知道“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企业是非常现实的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很多只能够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经济危机下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高职生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高职生毕业后,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能力。

高职院校通常会要求学生毕业后,既有高等教育的学历,同时又有岗位技能证书和相关技能,这样毕业以后马上可以上岗。学校还会按照用人单位要求,实行“订单培养”,则大大缩短了岗位适应的时间,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调查发现,不少企业有着这样的心态。某企业一位招聘人员表示,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的人员构成效率要求更高,学历并不是第一考虑的因素,实用的技术型人才是首选。毕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特色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高职生的文凭虽然没有什么优势,但因为动手能力强,所以在用人市场上还是很受欢迎。作为高职毕业生,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调整预期。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去寻求更好的发展。国家目前正在积极地扩大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学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国家的大趋势选择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研究生、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但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就业心态更为理性,对自己就业预期较为合理,高能成,低能就。从这个方面来说,高职院校毕业生比普通高校本科生“耐寒”。

下面就解决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给出一点意见:

1.高职院校要加强对高职生求职择业的指导。学校应关注生源出口,关注毕业生就业。要广泛深入宣传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积极开设求职择业指导选修课;

2.加强对高职生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求职心理与艺术,更好地就业。要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帮助高职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及时解除心理冲突,迅速消除心理误区,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

3.在校期间即教育学生能够理智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有正确而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自我定位,从入校伊始就可以合理设计未来的人生目标。

4.根据专业办学特色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坚定信念,结合自身特点,自我设计,自我包装,自我推销,自我实现,勇敢地面对社会、面对挫折。

5.家庭也要关心和引导子女求职择业,注意减轻他们的求职压力,与孩子们做到心理沟通,并与学校相互配合。

总之,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高职生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社会环境,弄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地选择职业,也就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必将对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书中 黄君录: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经济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范文第5篇

背景介绍: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进入行业调整中期,市场规模达到69.5亿元(约合10.2亿美元),年同比增长38.2%。以经济危机为契机,搜索引擎营销获得大品牌广告主的认可,ARPU值大幅提升,且搜索引擎占总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3.7%,相比2008年的29.6%上升4.1%。

行业竞争加剧,双寡头市场特征显著,领先运营商市场份额之和达到96.3%,基本垄断市场。艾瑞展望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发展认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将进入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以提升发展质量为核心,完成商业价值及商业模式的调整,从而过渡至行业成熟期,获得长期持续的发展。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69.5亿元

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即将推出的《2008-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行业发展报告》统计,以运营商营收总和计算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达69.5亿元(约合10.2亿美元),相比2008年的50.3亿元年同比增长38.2%。

艾瑞咨询分析上述数据认为,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在经济危机条件下仍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其原因在于:第一,09年第二季度,中国网络经济环境好转,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恢复增长;第二,经济危机助推了大品牌广告主对搜索引擎营销的认可;第三,搜索引擎运营商在市场推广方面表现积极,推出各类营销工具和营销政策,抢占回暖先机。

艾瑞预测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发展认为,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逐渐回暖,长尾广告主营销需求随之回归,加之经济危机时期大品牌广告主对搜索引擎营销认可而产生的惯性投放,将正面影响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增长;同时考虑到,运营商推广系统切换伴生的行业短期调整,艾瑞预计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将呈现45%左右的增幅。

搜索市场规模占网络广告规模比重大幅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将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和品牌广告市场规模之和定义为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则搜索引擎占总体网络广告市场规模的比重在2009年达到33.7%,相比2008年的29.6%上升4.1个百分点。搜索引擎占比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危机时期,部分大广告主(包括品牌广告主),将部分预算转移至性价比更高的搜索引擎营销。

艾瑞咨询预计未来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占网络广告市场总规模的比重认为,考虑到2010年品牌广告的大幅增长(艾瑞预计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年同比增长46.8%)及搜索引擎市场的短期调整,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占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比重将基本稳定在33%左右;

但艾瑞认为,搜索引擎作为性价比最高和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营销模式将会获得更多广告主的认可,因此从搜索引擎占网络广告的比重发展长期趋势来看,还将保持继续上升态势,2011年该比重将达到34.8%;而到2012年,随着精准营销及效果营销的理念逐渐普及深入,以及新的推广系统为广告主普遍接受,中国搜索引擎在网络广告中占比将跳跃增至37%左右,并在2013年接近40%。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达3.2亿人

艾瑞咨询根据CNNIC统计的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并结合最新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的最新数据研究发现,在2009年中,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定义为半年内产生一次搜索请求的用户数量,不计入网址导航用户数量)预计将达3.2亿人,相比2008年的2.4亿人年同比增长31.1%,预计到2010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将接近4亿人,而到2013年后,用户规模将达到6亿人左右。

另据艾瑞咨询分析统计,2009年底中国搜索引擎用户数量占互联网用户数量比例达82.1%,相对2008年而言,基本持平并保持微幅增长。而未来几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覆盖率将继续保持微幅增长态势,这是由于新晋互联网初级用户众多,其中掌握输入法等技能有能力产生搜索请求的的用户比例,与之前相比有所降低,因此用户覆盖率增速相对早些年会有所减缓。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随着互联网向更偏远地区发展,初级用户数量还会有所增多,因此搜索引擎在互联网用户中的覆盖率将保持稳定并略有微幅上升态势。但对比中国总人口情况来看,搜索引擎用户占总人口数不足15%,而在美国该比例则高于50%,因此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随着经济水平提高和互联网服务普及,还将继续保持增长。

竞争现状:双寡头市场特征加剧

2009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双寡头特征加剧,领先的搜索引擎运营商百度和谷歌中国继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截至2009年底,百度、谷歌中国两家的搜索引擎营收份额之和超96.3%,基本垄断中国搜索引擎市场。

百度依托既有的资源及产品优势以及在营销工具和营销政策上的创新,占据了63.1%的市场营收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谷歌中国发挥全球化优势,为中国企业在海外营销提供协助,并在经济危机条件下积极进行营销推广及激励计划,市场份额大幅增长至33.2%,相比2008年上升5.9%。

其他运营商方面,微软Bing(必应)及腾讯SOSO的进入,为逐渐稳定的搜索引擎市场注入了新的竞争元素,艾瑞对其2010年的营收情况将持续关注。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将在短期调整后出现翘尾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