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范文第1篇

一、新媒体的定义

所谓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提出来的新概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而在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的不同,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目前基本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

美国《连线》杂志对于“新媒体”的定义: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s for all,by all)

媒体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media转变为wedia,原来媒体是单方面影响着受众,媒体(me我)掌握话语权,受众只能单方面接受;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媒体,受众(we我们)是媒体的总成部分。(见图1)

二、新媒体的形式及组成

新媒体主要由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融合媒体和户外媒体等形式组成。网格媒体主要有在WEB1.0(web 1.0以门户网站等技术为代表,强调内容的组织与提供;而web 2.0技术以Wiki等自服务模式为主,强调自服务和内容由使用都自已生成)技术基础上的门户网站、BBS等组成,WEB2.0技术基础上的博客、个人门户垂直搜索及分类信息等。手机媒体主要由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及内容提供商构成。融合媒体主要有电子杂志、手机报和IPTV等。户外媒体主要有楼宇电视、移动电视、车身广告及外墙广告等形式。具体组成详见(图2)

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

1、内容

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优质可靠,有强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另外信息综合,报道深入,适合深度阅读,但实效性较差;而新媒体内容上具有交互性、实时性、自主性、全球性、无限性、多样性、低成本和数据库化的特点。

2、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其传播方式基本都是单向的,是一点(媒体)对多点(受众)的,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多点对多点的,受众既是媒体的接受者,也是媒体的参与者和制造者,这也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所在。

3、阅读方式

新媒体的阅读方式也与传统媒体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快速阅读,在十几秒内掌握信息要点,只阅读新闻简要内容,即使阅读全文也阅读不会达到全文的100%;依赖标题识别内容,来判断是否阅读更深层次内容;扫描式阅读,关注醒目的关键词,清晰的提示与标识。

(1)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政治水平

作为编辑必须学好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群众的呼声,掌握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

(2)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编辑素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捕捉和鉴别的准确性上。捕捉和鉴别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和水平的综合,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编辑的职业敏感。编辑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了解、收集、整理、传播知识和信息[1]。

(3)要有较强的稿件加工能力和提高文字功夫。

一般稿件都需要修改,而修改稿件就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过硬的文字基本功,编辑修改稿件的水平是由编辑自身素质、水平所决定的,其中文字功夫尤显重要。

新媒体编辑除应具备传统媒体编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后,还应具备符合新媒体特点的其他素质。

(1)知识的全面性

新媒体编辑必须是复合型人才――“多面手”、“全能型”具备良好的编辑素质,熟悉采编业务,深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功底,掌握新媒体等网络传播技能,对新技术敏感,具有想像力,挖掘新技术空间,为内容服务。多媒体+全媒体人才新媒体是一个多媒体体系,各种媒体手段集大成者,各项技能全而专;要具备多种媒体的编辑能力和综合操作能力,熟练运用超文本思想进行稿件写作和编辑加工,将多种媒体形式的素材有机聚合、编写;掌握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剪辑和编辑处理技术。

(2)完善的知识与技能结构

新媒体编辑要有专业的新闻素养、编辑素质,出色的内容策划能力,精通所负责领域专业基础知识,争取做学者或准学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处理技巧,抓住新媒体语言特点,“将语言的游戏性充分展现和挖掘”,敏锐地感受文字本身的休闲娱乐魅力,形成特有的文字风格;超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善于在网络这个庞杂的信息源中寻找和发现信息,反应敏捷,要有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迅速将搜集信息整合得更适合网络阅读;具备较好的作品鉴赏力和挖掘能力,有时感觉比经验更重要,培养“慧根”,敏感性和觉察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通晓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熟悉HTML语言。

(3)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强烈的使命感、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职业责任心,把出好作品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具备一颗包容不同体裁、不同风格作品并平等对待每位网友的心;编审过程中应将情绪化和个人喜好与偏爱压缩到最低的限度,表现出最大程度的包容与理解;认真而平等的对待每条信息和每件作品,不能因自己的喜好和偏爱而贬低、埋没某些与己之风格不类的优秀信息;同时具备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

(4)具体编辑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符合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标题、导语、正文的写作,页面布局,图片处理都必须符合新媒体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即符合新媒体快速阅读、扫描式阅读、依赖标题识别内容的阅读特点。

在内容编辑上要作好内容选择、内容加工、内容整合和内容推介等四项工作,具体如下:

①内容选择

一是时新性,时间近,内容新;二是重要性;三是接近性,是否符合网站风格定位及用户需求;四是趣味性,产生共鸣。

②内容加工

要有“精品意识”,巧妙运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更真实更生动地呈现选题内容,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真正互动。

③内容聚合

通过时间、空间、关键词分类等多种形式科学合理地聚合内容,不但可以形成内容强势,而且可以产生“1+1>2”的系统效应,发挥内容群体优势,令产品价值增值。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范文第2篇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让信息进入大爆炸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网络信息,使网络成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平台,网络媒体如雨后竹笋蓬勃发展。互联网是在纸媒之后而崛起的一种新的媒体介质,这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存在的媒体,不同于纸媒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纸媒是传统媒体的代表,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进程中,纸媒虽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在时间的洪流中逐渐的终将被网络的广播电视所取代。在网络时代电视广播越媒体来越不受关注,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各种软件的开发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这也就迫使广播与电视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数字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将数据传送至任何想要到达的有网络的地方,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媒体在如此巨大的挑战下,如果不能实施新的有效措施,其发展必将要收到限制,甚至被网络信息而取代。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虽然不及网络传输的迅速,但也比纸媒传输快速,有一定的可发挥其功能的发展空间。

2广播电视的现状

2.1旧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在20世纪是人们关心国家大事,了解世界形势以及知晓新奇事物的主要来源途径,曾一度被称为媒体传播的新生代,但是,在最近些年网络迅速席卷全球,信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直接将广播电视击垮。虽然,目前广播电视仍然存在,除了出行车辆对广播的需求还未衰减以外,电视也逐渐被网络数字电视所取代,在人生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更多的使用率。传统的广播电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有其巅峰时期,在巅峰过后,必将是跌宕起伏的路程,在逐步发展成为弱势媒体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传统的信息新闻传播媒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是一个高强度新闻的信息企业,它承载着很多年新闻的灵魂,而在多年运营的过程中,人们从来没有把广播电视当做是一种企业经营需要的宣传手段其实,真正的传播媒介都是一种宣传手段,而新闻的信息也是正是产业需要宣传的内容。而广播电视之所以能够在新闻行列站稳脚跟,必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存在,新闻文化宣传既是它的基础,又是它的前提。电视与广播又有很大的视觉上不同,直观上给人们生动形象的画面,这种激烈的角逐也激发了广播传媒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广播传媒在发生听众减少的前期就开始转变,现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宣扬新闻信息,还涵盖了市政、汽车、交通等行业,给广播赋予了新的生命。2.2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加速了广播电视衰落的进程,因为广播电视已经不再拥有广大的听众与观众,人们逐渐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信息化上来,网络传媒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传统的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作为其主要功能的宣传、教育与监督工作也已经逐渐的失去其价值,这是否意味着在网络信息的攻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了限制,传统媒体需要做出让步呢?那么,我国是否还会重视广播电视,大力主推电视广播的必行性呢?这些问题都关系到电视广播的发展前途,党和政府需要广播电视为其宣传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产业的基准。

3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挑战

在电子信息时代,一切物质都在网络化,而电视广播如果不能跟随潮流,可能就会在新的新闻媒介产生的同时逐渐走向没落。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要找出一条改革之路,走出泥潭,寻找新的发展途径。网络传媒与传统媒体不同,之所以能有那么高的访问量和点击量,首先说,投资的金额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高投入,高收益,这也不足为奇;然后,技术就一项不可或缺的功能,网络传媒通过高新技术开发的软件,再加上高效的宣传,高级设备,这些都给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传媒的网站并不是以此投资,终生受益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软件和硬件设备也需要不断的走在科技前沿。所以说,网站建设是与资金投入息息相关的,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没有股市做强大的资金后盾,发展受到了局限,在网络化的现代,电视广播必须将网络融入进来,通过改革,重新登上传媒的舞台。而资金与技术是在摆在发展面前的巨大的两大难题,如何在挑战面前站稳脚跟呢?

4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网络时代,广播电视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主要包括丰富的内容品牌、大量的听众观众支持者以及专业工作人员等,如果能够再将网络媒介强大的技术支持以及强大的资金链融合进入传统媒体中来,将双向的优势合二为一,这种理智的必然选择必将能够为广播电视带来巨大的收视效益和价值效益。因为传统媒体的新闻资源来源广泛,又有工作人员明确的现场调查,通过在实际现场的拍照、录像和录音等真实记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人民群众最真实的现场还原,这是网络媒体所欠缺的最重要的功能。网络媒体在不能完全自己采编、制作新闻的情况下,还需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人力资源等成长。网络媒体现在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依托传统媒体而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走上了合作之路。各种门户网站建设的基本思路似乎正在形成,即内容与经营并重。在“内容”与“经营”这对概念的关系中,内容是基础,经营是手段,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不同的传播方式使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是不能完全与技术手段相等同的。网络媒体虽然兼备报纸、广播和电视的诸多特长,却并不能将传统媒体的所有功能取而代之。从传统媒体的有限信息到网络媒体的海量存储,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输到网络媒体的双向交流,从传统媒体的定时出版到网络媒体的随时更新,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的新闻传播活动有着许多质的差别。互联网自身拥有的巨大功能决定了其将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新闻传媒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5结论

总之,要把握好机遇,提高媒体的竞争能力,完善媒体网站的建设,寻求媒体之间各种方式的互动与合作,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双赢之路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图谋更大发展的必然之路。可以预测,将有愈来愈多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约携手,而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如果能搭上网络发展的这趟快车,将会重新焕发出灿烂的青春,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徐纯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参考文献

[1]马赫.媒介融合背景下突发事件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策划研究———新浪网关于云南鲁甸地震的新闻专题为例[J].品牌,2014(4).

[2]叶彤,栾慧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意义与途径[J].新闻传播,2014(6).

[3]戴世富.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J].新闻界,2012(4).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范文第3篇

传统广播传媒如今正挣扎在生死边缘,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过去报纸杂志电视台主宰广告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互联网。集客营销理论的成熟和众多工具的出现(包括社交媒体,视频,更加复杂的电邮营销技术,博客和移动app等),让更多商家,特别是小商家,开始抛弃传统营销方式。

新媒体

新媒体就是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数字媒体。通过网络传播的数字媒体,迅速成为现代媒体的主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在新媒体条件下,用户更倾向于分享和交流。移动互联网将让媒体和广告7/24随时随地无缝式呈现,将成为用户主要信息获取渠道。社交网站让新媒体从单向走向扁平化垂直化。

互联网和信息化不但产生了新媒体,同时还对传统媒体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如纸质报刊变成数字出版,有线电视升级到智能电商,以及户外和广播与网络形成互联互通。而且还有个规律,凡是和网络联系紧密的,地位和作用都会靠前,反之,就很靠后。真正一成不变,和网络隔绝的传统媒体是真正的死掉了。

新媒体和改造后依然生存的传统媒体就构成了现代媒体的全部。但是大家都不难理解,此时各种媒体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导致流量重新在各个媒体入口之间重新进行分配。传统主流中除电视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维持重要地位外,其它传统媒体的作用都在下降或弱化,有的甚至走向消失,如报纸杂志.鉴于这些重要的变化,企业的营销和广告分配模式必然随之而改变。

首先,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继续将所有预算放在传统媒体上不仅无法充分发挥营销效果,甚至显得有些愚蠢.另外,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一些传统媒体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如央视在营销中的王者地位一时还无法撼动。过渡时期兼顾传统营销和社会化营销是明智之举。

内容营销(Content Marketing)

我在前面的博文中提到微品牌时代已经到来,而内容营销是实施微品牌的战略核心。顾名思义,内容营销就是内容挂帅,通过不断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吸引和聚集粉丝。和传统营销不同,内容营销以新媒体为载体,具有很强互动性。突出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传统营销其实也是一种内容营销。很多传统营销广告和活动同样精彩,在内容上挖空心思以吸引潜在的消费者。人们也会私下谈论感兴趣的传统广告。只是说信息化改变了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的地位,传统营销必须更贴近消费者,更关注消费者的反应。因此现在的内容营销更加强调扁平化和互动性,更加突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

集客营销(Inbound Marketing)

集客营销和内容营销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内容营销强调创造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重要性;集客营销强调利用多种互动传播方式的重要性。把两者结合起来理解就构成了区别于传统营销的新营销方式。

集客营销是向你的业务聚集人群,而不是把你的业务推向人群;是吸引而不是骚扰,是互动而不是操作;是专注一个利基群体而不是广而告之。集客营销包括社交媒体营销,内容创造和策展,许可式邮件营销和个性化营销。和传统营销相比,集客营销更经济可控,更加个性化和直接有效。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媒体语境;广告语;传播策略;广告媒介

互联网的发展带动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提高,视听技术、图像技术、动画技术等在新媒体中的应用促使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时代逐渐转型,其主要的表现就是纸质载体、电子载体的融合性发展,使得广告语传播空间得到不断拓展,广告语的传播力大幅提升。基于此,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发挥其在广告语传播中的实效性就成为决定传统媒体未来发展趋向的重要问题之一。就广告语的传播视角而言,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如何在全媒体语境下促进广告语的传播研究,这些问题已成为当下广告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研究为全媒体语境概念提供理论研究的视角,其研究的视角被称为“麦克卢汉视角”,具体而言,就是将媒体作为人体的衍生,这一视角对当前全媒体语境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启迪。在全媒体的语境下,网络技术的兴起会使得诸如文字与声音、视频与图像、动画与声音等媒体形式成为当前媒体应用主要形式,这就构成全媒体语境,媒介的整合、载体的整合、运营理念的变化基于此就成为必然,并由此构成全媒体语境基本要素①。媒介终端有传统化的电视广播、现代化的手机电脑等,具有区别化的媒介终端必将会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媒体运作的模式主要分为全媒体新闻中心运作模式、报网合一的运作模式、台网互动式的运作模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运作模式这四种。在全媒体语境下,广告语传播一般要涉及到媒介的整合、载体的整合、运营理念创新这三个方面,全媒体语境促进广告语传播策略就要根据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媒介的整合

在全媒体的时代,广告语传播的第一个阶段是对媒介进行有效地整合。媒介的整合,就是指对媒介予以科学准确的选择,为媒体有效组合夯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媒介排期。媒介整合的实质即是利用媒介观念指导媒介的策划。在其运作时,首先,达成广告经济效益目标,继而则是遵从这一目标开展选择与组合的活动,这一活动的指向目标就是区别化的广告媒体。全媒体环境下的媒介整合是指基于既定目标下的广告媒介的选择、组合与排期。1.广告媒介的选择。广告媒介的组合是从受众视角而言的,就是对受众群体资源予以整合。在新媒体的时代,广告媒介逐渐从传统型的媒介渐进为互联网化的媒介,这一转变使得广告媒介选择的对象主要成为互联网广告媒体。目前的互联网广告媒介具有多元化与区别化的特点。多元化是指互联网的广告媒介具有不同的性质,涉及到不同的领域。比如有商业性的广告媒介、政府性的广告媒介等;区别化就是指广告媒介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需要。在广告媒介选择时候,就应该遵循统筹性的原则,将不同性质、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广告媒介予以统筹。以“常回家看看”这则公益广告为例,该广告在央视网与各商业网站相继播出,是以关爱孤独老人为主题,设计出“忙点好啊”这一广告语,其次配之嘈杂的烹饪场景、黑白电视节目画面、略带哀伤的钢琴曲调,强烈冲击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伦理情感线,引发集体性共鸣。因此,广告媒介的选择就是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统摄到统一广告传播的过程中,从而促进广告传播效应的最大化。2.广告媒介的组合。广告媒介的组合是针对广告形式而言的,位于广告媒介选择之后。就广告媒介选择这一层面而言,其实质就是针对不同类型广告受众实施整合策略,借助于这一整合策略,会使得不同类型的广告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其原有的分散受众群体得到聚集,在这一基础上,则是需要针对不同互联网广告的形式予以适当性的组合。广告媒介的组合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想让不同类型广告媒介的受众聚焦在同一广告中,就要使得形式具有吸引性,这是受众聚集效应是否得到最大化实现的关键要素。因此,就应该从受众角度出发,力促广告媒介组合形式多元化。除此在外,在广告媒介的组合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广告媒介本身的属性与风格,在此基础上实现广告媒介风格与受众需求自然衔接,达到广告媒介组合效益最大化目的②。以“南方黑芝麻糊”广告为例,这则广告在设计的时候,打出“南方黑芝麻糊,抹不去的回忆”这一则广告词,在其风格设计上,就是利用“黑…芝麻糊”叫卖声引发休闲受众群体的淡淡怀旧情感,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休憩。再如,周星驰在娃哈哈茶饮料的广告中,则是在大喊“我爱你”广告词后,众多娃哈哈从天而降,周星驰在重压后表现出一种贪喝的滑稽情态,从而给休闲一族以娱乐性的逗乐,这就使得该广告传播效应趋于最大化。3.广告媒介的排期。广告媒介的排期即是指准确把握广告在不同广告媒介上的时机。在传统上,往往使用的集中轰炸式的广告排期,其主要方式就是在一个相对集中时间段内集中播出该广告,从而使得受众在视觉上、听觉上,以及思维上都得到反反复复刺激,强化了该群体对这则广告的印象。这一广告传播的方式也有其弊端,即容易引发受众心理上的反感与厌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受众的忠诚度,引发该广告媒介核心受众群体的流失。所以,科学合理设计广告媒介排期是十分重要的。就以德芙巧克力的“牛奶香浓,丝般感受”这一广告词设计为例,“牛奶香浓,丝般感受”采取同感手法,即将感官现实感受与心理虚拟感受相结合,在排期上采取“长期平缓+阶段性集中”的脉冲渐进式样式,不间断投放广告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变计划,从而达到长期刺激受众感官目的。

二、载体的整合

广告的创意是广告整个活动的关键环节。载体的整合就是对广告创意的应用,也就是在广告创意的过程中,需要就创意的主题设定、广告的具体表现、广告的诉求方式选择等领域适用载体予以有效衔接。本文所说的载体主要是指传统化的载体与现代化的载体这两种形式,再对其予以细化。传统化的载体主要是指文字与图片、声音与视频影像等,现代化的载体则是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动画、流媒体、视窗、按钮等,这些具有时代性与新媒体特质的载体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从而使得广告的创意适应全媒体这一大背景,将传统化的载体与现代化的载体予以整合,就可以承载广告创意的信息进行综合性的应用,使得广告可以传播集中性与多元性的主题。广告载体的整合的具体方式如下:1.多元化广告主题的设定。全媒体时代,载体融合会使得广告创意空间得到拓展,从而使得广告主题多元化成为可能。这与传统广告具有一定的区别,传统的广告会因为载体的单一性而使之只能够注重主题的单一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载体融合使得主题能够与受众保持密切关系,维护受众的忠诚度。举例来说,“才子男装”在自己的广告中就设计出“煮酒论英雄,才子赢天下”“以才•智慧全球”等差异性的主题,从而促使受众得到对等性的广告消费。2.广告表现形式与受众的契合性口设计。不同的受众具有差异化的审美特质与由此形成的消费心理、行为,广告表现形式就应该具体来予以设计。以“脉动”广告词为例,摘取的就是“喝一口脉动,让你随时脉动回来;随时随地,脉动回来;关键时刻,随时脉动回来;关键时刻不在状态”等广告词,以趣味性与吸引力强的广告语将喜爱运动男性群体与爱好休闲女性群体归为一类,引发传播性的效应。3.正确传达广告的诉求。从广告的视角而言,只有在对消费者心理深入调查基础上,才能够促进广告传播效应提升到最大化。以十八酒坊广告为例,“有一种酒是用来留传的”这一广告语,这在新媒体时代具有现实价值,即十八酒坊广告语设计时立足于载体融合的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性广告创意,塑造富有新意的广告形象,面向具有怀旧情结情结受众传达出广告产品的利益,进而引发这一部分受众的消费欲望。

三、运营理念创新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区别范文第5篇

我们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还是有一半以上的人群还不是网民,一些传统的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考虑选择新媒体来进行市场营销,首先是因为当这些公司在线下媒体的穿透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们需要进一步去覆盖那些经常上网的人群,使他们也知道这个品牌,甚至为这些品牌而上网。其次,整合营销传播变的日益重要,企业需要目标消费者能够在多个场所、多个地域、多个时间点来不断接触和接受品牌。

传媒营销和新媒体营销本质区别

至于如何看待和平衡传统媒体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的关系。首先,我们不要盲目的一定要选择做互联网营销,或是说一定要做传统营销,而是要对此进行融合。其次,每一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人群,有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所以,企业到底应该是侧重于传统媒体还是侧重于互联网媒体,还是要看自己的目标消费者主要是接触哪一类媒体。例如蜡笔小新休闲食品企业,因为蜡笔小新果冻属于消费者最信赖的果冻品牌之一,拥有一大部分忠实的消费者,他们很熟悉蜡笔小新多种果冻品种,因此开展网上商城可以方便这类消费者的购买。至于评估广告的效果,传统媒体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相对而言,当然还是互联网营销的评估会更加容易一些,因为通过网络技术监控都可以及时的进行跟踪,而传统媒体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的。比如说,我们看一个电视广告,我们是没有办法知道真正能够影响多少人,产生多少人次的购买行为的,虽然有各种收视率的监测,但相对于网络媒介的监测而言这些统计无疑过于粗糙。”

互联网营销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