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方法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1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2以学生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促进新知识的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一次(或几次)冒险经历,回想在自己的冒险活动中父母的反应及态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问学生:“如果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的家庭,情况又会怎样呢?”

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让学生讲他们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让其发表对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学生发言后,我加以引导:“看来大家对怎样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总统里根对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两个教例的共同点就是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密切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探索新知的兴趣,较好地体现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促进新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

3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3.1加强诵读教学。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笔者以为: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3.2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问忌琐碎。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3.3加强语感训练,注重积累。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

4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4.1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4.2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4.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4.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5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人文、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多学新知识。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还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很多学生,他们都有自觉预习课文,记笔记的好习惯。但是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仅仅只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增加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借阅室等去借阅资料,这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2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有调查发现,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跟学生做好互动,对积极回答问题同学给予肯定跟表扬。另外,可以把班级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共同阅读、共同讨论、共同分析、共同学习、这样,不仅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团队的作用。

5.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阅读更多知识,就应该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相对减少对课文的讲析,留出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自由阅读。当然,这个阅读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文章,让他们自己真正投入都文章里面去,自我激发对阅读的兴趣。

总之,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更多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并通过与文本、同学之间的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不断地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邦俊.互动性阅读概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8),(9).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1.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项脊轩志》后记部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日: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象,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干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2.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象,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课改

[中国分类号]G633.33

一、新课改阅读理解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理解提出的总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种目标的提出,打破了长久以来对语文理解的固定性、限制性、束缚性的特点,使得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更具有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拓展性等一系列灵活而现实的特征。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认识到在阅读理解的教学中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1、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方面各学校已经有所改观,教师的课堂直接性教授逐渐变少,让学生多说话多发言的现象逐渐增多。但在这种表面形式的背后,更要求在课程的设定上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重视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体会与感受,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掌握多种方法。

2、坚持长期积累、提高能力

众所周知,阅读并不是一项急功近利便能出现成效的活动。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四百万字以上的课外阅读量。量变引起质变,通过量的积累,阅读一些有代表性、水平较高的文章以后,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而且和课堂上教授的不同,通过这种阅读学到的方法与感受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

3、坚持人文精神的提升

语文阅读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在语法和表达方法上获得知识性的提升以外,在阅读篇目的内容上,更要对读者的激励、启示、感染、警示、劝慰等作用。而随着阅读题材的多样化,知识的丰富性的提高,由此带来的人文精神也在不断提高。而这种收获对于学生来说有时甚至会比方法的了解更有价值。

4、坚持个性阅读

这要求主要是针对语文阅读理解长期以来对结论的单一性、狭隘性予以坚决而有力的终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点,现属于自己的专属性收获与见解。

二、新课改阅读理解教学的一般思路

1、在阅读中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破除语文在考试中的相对较低的地位,让语文阅读承担起德育与智育两副重担。

2、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

破除以往阅读方式中沉默阅读、哑巴阅读的陋习,借助朗读方式把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全部寄托在朗读的语调与情感当中,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朗读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内容。

3、在阅读中培养阅读兴趣

在语文学习中,经常存在的阅读与作文两大难题,一些同学认为它枯燥乏味,另一些同学却享受其中。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学生没有感受到阅读中的乐趣。这就需要在平时阅读的内容与方式上更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读、愿意读。

4、在阅读中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非常重要,囫囵吞枣的做法让学生只看到情节,没有体会到文章真正实质的意义与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应该在阅读中渐渐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变成一种享受。

三、新课改阅读理解教学的具体方法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课程改革新旧的变化有多么的巨大,这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合适的改变。而教学方法的具体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学习淡化教授环节

在课堂上,保证学生发言、学习时间,通过多种新理念的教学方法(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讨法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在出发角度、时间分配、课堂地位等方面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做到读懂文章、吃透文章。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应起到组织与引导作用,通过对一两个时机的把握是课堂进行更加顺利,在课堂进入僵局时启发学生,而不是一味教授与灌输。

2、重视思维拓展淡化标准答案

在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既避免地会出现知识的迁移、内容的相似、情景的再现,而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选择回避而继续课程还是将课程暂停一起进行拓展呢?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以知识的迁移思维的拓展为主,不受课程课时的局限。当然在拓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适度把握,切不可将语文课改造为聊天课,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尺度把握。在思维拓展的过程中,可以有多角度多方面的观点,切不可拘泥于课本和标准答案,这样做既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会造成眼界与心态的束缚,使阅读走向僵化。

3、重视阅读时间淡化数量速率

在以往的文章阅读过程中,我们都有以下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要求我们对阅读时的时间给予充分的提供。草率的阅读根本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优点,而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共鸣就对之后的讨论、分析呼应度不强,而对其他人讨论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会感到莫名其妙。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生在这次阅读与学习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心态也有影响,自认为别人不懂的东西自己难以理解,由此丧失兴趣和信心,慢慢地对语文阅读理解产生抵触心理。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不应一味地贪求数量与速率,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才会得到最终的结果。

四、总结与展望

在当前课程标准改革的大环境下,语文阅读的思路与方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要求阅读的灵活、多变、宽广、丰富等特性得到发挥,同时在语文学科智育的基础上强调德育,将语文阅读的优势与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当前这种改革已经拓展开来,我们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未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将会呈现出一片丰富多彩的景象。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版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中学语文课本总是“说明”中指出:“自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每课一般用一课时。”

“在教师指导下”教师怎么指导?“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管不管?怎么管?特别是古文中的阅读廛怎么教,更是一个难题。这就要求在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上做一点行之有效的探索。本文就在这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中学生吸收知识的形式,正处在由“依赖型 ”向“独立型”过渡的阶段。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具有独立分辨能力,有一种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他们逐渐不满于教师的“一手遮天”,但一般不会明确表示出来,因而课堂上会出现“教师整节劳累,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因此阅读课文的教学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就必须打破教师“一手遮天”的局面,体现“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阅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学生以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机会,把学生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和动笔上。

基于上述原则,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现课时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分作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性阅读

这种准备性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借注释阅读,不提具体要求。只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词典,解决一些生字的读音,理解一些新出现的词语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态度。这一步,课文短的可以放在课内进行,课文长的,可以放在课前进行,只在课堂上进行检查。

二、针对性研读

即在课堂上,针对教师执照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问题,通过有目的的选择性研读,掌握课文的知识点,吸收文章精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研讨”等形式达到教学目标。针对性研读,是通过学生研讨问题、设计比较表格、做练习题等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同时还可以摸清学生的底细,培养

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文章的线索、结构、情感、修辞等知识点都可以在这一个阶段使学生掌握。

三、记忆性阅读

这个阶段就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明确意义的基础上,对文中一些优美的精彩片段、名言、精句等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欣赏,直至熟读成诵。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点“储备”。

在阅读课文教学的三个阶段中,要始终重视一个“读”字。在准备阅读阶段要认真“通读”,在针对性阅读阶段,要有目的“研读”,在记忆性阅读阶段,对精彩段要“熟读”。

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一般地说,阅读课文和教读课文相比,文字比较浅显,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基本可以理解。但也有一些课文,特别是文言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有些意思弄不懂,因此,在阅读课文教学的三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要巡回指导,决不能“只让学生看,教师没事干”。不能对学生放任不管,一定要及时的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随时解答学生阅读读的提出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丧失。

2. 教师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都一定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深钻教材,只有教材精神实质掌握了,才能导读的过程中设计出针对重点的问题,才能在学生提出质疑时做出正确的点拔性的回答,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做到“精”。否则,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3. 由于许多学生长期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所以,在研讨阅读时,可能有些学生不爱或不敢发言,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爱独处一隅,或是羞于启齿,或是担心说错惹人笑话,这时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发言,劝阴讥笑的学生,慢慢的,习惯成自然,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了。

阅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样化阅读教学;应用

一、朗读方法

运用朗读的阅读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初中语文的课文有小说、诗歌、说明文、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一些方法,不同文体的课文,朗读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加快学生的朗诵速度,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诵课文,最后可以把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朗诵课文时可以有表情地阅读,一步一步慢慢体味朗读的乐趣。

二、速读方法

速读语文课文可以节省时间,在阅读过程中快速正确地阅读课文,快速地获取知识,丰富知识,提高阅读水平。教师要对速度的阅读方法进行正确引导,在阅读语文课文时,尽量避免回读,在阅读完整篇文章时,再重复没有阅读好的段落,避免眼睛来回移动。采用“筛选”式的阅读法,针对课文中的重要信息选择性阅读,速读时要聚精会神,必须强化学生的注意力,阅读过程中学生要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关键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经常锻炼自己的速读能力,便于形成阅读习惯。

三、复述方法

复述课文是一个从简单到具体,再从具体到创造的过程。复述可以帮助学生深刻记忆阅读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用自己的话术把阅读的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声音洪亮、语句通顺。学生首先阅读之后理解语文课文的内容,初中语文课文的层次分明,中心明确,必须先把段落读通顺,复述前理清文章的思路,记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大致把文章分为几个部分,先把文章分复述,再按照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带有感情或表情地去复述整篇课文。教师也可以要求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要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之上加以想象,组织语言,比如,扩充文章的故事内容、改变叙述的顺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