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学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每位数学老师可能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体,老师只起着主导作用”。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其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一)倾听来自学生的声音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回答了什么,正确与否,还要做到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倾听,能从不同的回答中挖掘其潜在的教学价值。因此作为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发言,我们也不仅仅是要从学生的发言中获得一个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回答中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教学以反馈。学生对一个问题的回答过程,正是其思维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无论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教师都应该有耐心地听其把想法说完,而不是过早地打断,甚至进行严厉地反问或嘲讽。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n,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什么是封闭图形?”“不封闭的图形有周长吗?”学生在交流中有的说封闭图形是从起点出发,可以再回到起点;有的说不封闭图形没有周长,理由是不封闭图形不能从起点再回到起点。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在交流碰撞中,及时解决了内心的困惑。
(二)开放教学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
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你能在平行线间画出与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你还可以怎么画?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画出了很多个,接着我说:“到底能画多少个?为什么?”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余地,有的学生说不行,有的学生竟然有说出“无数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在新课改中,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展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其实就是要把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
三、用好教材,致力于学生的发展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作为教师应该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在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致力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灵活调整教学资源,用好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教师智慧与学生发展的有效融合,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具生命活力。
(一)把准学生起点,科学的组合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而照本宣科,那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教材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认知水平,进行科学组合。我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年月日》这一课,她没有按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和组织程序来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对于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她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大小月的记忆,与如何正确的判断闰年这一环节上,她给学生介绍了两种简单的判断方法,即一般年份看后面两位数{个位与十位}是不是4的倍数,整百整千年只要看前面两位数是不是4的倍数就可以了,因为三年级学生还没有除数是三位数的基础,所以这样处理就不用纠结在除数是整百的算法上,相对节约了教学时间,同时增加了教学的容量。
(二)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相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兴趣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虽然教材所选用的资源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但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客观地把握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将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使教材内容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教材的适当补充与拓展,因人而异
摘要 阐述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和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研究教法,制定科学的教学实践方案,正确认识生物课堂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关注人文化生物教学的价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生物教学目标。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人文价值 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基础教育新课改应全面、系统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改把“在活动、实践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新课程注重强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综合创新思维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价值目标的达成来体现。
1 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生物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一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进步又极大地促进了生物科学的大发展。生物教育不应仅是知识的传播、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一种课程文化的浸润与陶冶。生物学教学如何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生物科学文化教育,如何实现“生物学的人文教育价值”,是现代生物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研讨教法、细心备课是生物教师的基本功,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生物教学的人文目标的构建与达成,体现生物教育的人文价值,突出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新课标理念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学新课程表现出一种人性的回归,一种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彰显了人的生命价值,强调人的生命意义。对学生而言,生物课堂教学是认识地球最美好的时光,每一位热爱学生和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活实践组成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要激发学生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活中不倦的满足感,这样才能体现生物课堂教学的人文价值。
2 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构建
生物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生物教师必须突破原有的认识,用动态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并在改革中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教师更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生物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以求整合的效应;另一方面是生命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协调和整体发展。
2.1 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生命价值
“学生学习”可以从“人”的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三个层面来解读:一是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提高独立生存能力;二是遵从生活的规律与规则,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三是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社会。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力的个体,是有尊严的个性存在。教师应怀着期待的目光积极引导,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这部刚刚打开的“书”的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坚信所有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以极大的热忱和耐心去阅读和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兼顾具体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活跃的思维状态。另一方面,教师以一种欣赏和积极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去建构完美的人生,共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例如,在学习“生物与环境”时,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南京中山植物园和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植物园里四季葱绿,呈现出盎然的生机,师生参观了3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珍贵稀有的银杉,含苞待放的睡莲,并听取了植物学专家的解说,了解到我国植物栽培和育种方面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我国“神舟五号”飞船进行的植物育种研究更激发了学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兴趣,对宇宙探索、航天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古生物研究所,学生了解了我国在考古方面的重大发现,无不被科技工作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研精神所折服,无不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通过这一活动,理论联系实际,既解决了课堂上照本宣科难以解决的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使学生了解到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拼搏、为祖国奉献。考察后,学生又写了参观日记,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由此可见,学生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通过教学创新,教师也在不断创造新的自我,从而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2.2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 任何学校的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生命的整体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以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都应顾及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生物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新课程特别关注科学理论和生活实践的关系。对学生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课堂上邀游于科学世界,局限于书本,远离现实;而在课外活跃于现实生活,远离书本,书本中的科学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生活实践成为两条平行的轨道。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学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时,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笔者有意让学生在校园附近――南京秦淮河流域,进行水体污染调查实践并写出环境治理的可行l生设计报告,学生四个人为一组进行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分析研究,还进行了论证、评比,他们由书本结合实践,经过一番讲解、辩论,评出了最佳设计方案。可见一旦教师将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学生就会感觉到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应多思考一下学生与本节课有关的知识、技能等方面已经积累了的经验,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
2.3 关注学生的文化底蕴,达成生物教学的情感目标 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观念、一方面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成人的价值观念。因此,学生文化既与以教师为代表的化有相通之处,又在一定范围内与其相矛盾。新课程生物教学应给这种学生独特性文化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在与教师文化的双向互动中,使学生文化服务于教学。例如,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和“超人奥特曼”是学生特有的文化,在“新陈代谢与酶”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很感兴趣且耳熟能详的奥特曼来说明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了少数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
用。这是人类对酶的认识发展的里程碑。在讲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时,教师用“新铁臂(阿)童木,猛”来记忆组成生物体的6种微量元素(即:zn、Fe、B、cu、Mo、Mn),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该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学生的特有文化,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尊重学生的人格。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生物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人们把生物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个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这样既忽视了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而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扼杀学生不断提出为什么时的猜想和冲动,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探索世界的热情,教师只是一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学习障碍的咨询者、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
例如,在进行“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中,笔者为了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提出一个讨论题“绿色植物除了为我们提供有机物以外,还具有什么作用?”经过一番讨论、分析,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总结为:可以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地球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发生和发展;大气中一部分氧转化为臭氧,在大气上层形成臭氧层,能够有效地滤去太阳辐射中对生物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紫外线,使陆生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大量的植物能阻挡粉尘、消除噪音、遮荫纳凉等。
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能大胆发表见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有七嘴八舌才能说出新和异,讨论、辩才能碰撞出火花,才会有创新,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有的可能不符合事实,或离题万里,或观点幼稚、离奇可笑。教师决不能冷嘲热讽,而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因为没有大胆的想象便没有创造。
生物教师的创造能力、主导作用能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动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生物课堂中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新?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气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
【关键词】话语权 兴趣 情感 思维
只有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质得到发展,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才能得到尊重。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写的有独立人格“人”。
一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学生的未来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涵盖三个方面:思想观念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和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作为话语权动态表现形式的言语活动,既是人的思想发展、情感态度的外化,又是激活和强化人的知识经验、思维品质和精神品格的过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普鲁斯所说:“一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本身也随着提高了。”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价值创生、发展、交流、嬗变和更新的过程,学生的言语活动对学生价值的认识和价值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漠视或扼杀学生的话语权,缺乏多元对话和价值商谈意识,那么必将扼杀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和价值模式的自主性,也就是说这将不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彻底背离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二 尊重学生的语话权就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批判和人本主义的回归
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于教师对话语权的垄断和专制,教师是课堂话语的组织者、筛选者、施放者和控制者,学生的话语依附在教师的话语之上。没有自己的根基,学生的话语权被漠视或被剥夺了。像至今仍在大行其道的“牵牛式”、“放羊式”等所谓的问题式课堂教学以及“灌装式”、“一言堂”等目标式课堂教学都属此列,学生是被“绑架”进了新课改中,教师又不自觉地把学生培养成对语文不感兴趣的人,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把原先附着在教师话语场中的学生话语权剥离出来,还原为学生独立自主的话语意识和话语场。对于学生而言,是话语权的失而复得或得之更多,意味着为他们的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赢得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伏尔泰说:“我可以不在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笔者也想说:“课堂教学最宝贵的品质是永远捍卫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
三 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就是尊重民族的未来
笔者对时下流行的于丹讲的《论语》心得的某些观点是不敢苟同的。笔者想,只有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敢说愿说多说,赋予每一朵祖国的花朵尽情绽放的权利,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世界里真正掌握话语、掌握自己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命运。只有在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时,才能产生生产和发展的伟大动力,才能真正扛起民族的未来。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呢?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1.预设和生成
以言说之前已经确定的程式和结论来限定言语,学生就会失去言说的自主性空间,甚至有些老师写教案时把学生要回答的答案都写上了,这是很不可取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理念下,还是以“非指示性教学”或“非预示性教学”为佳,少一点预设才能更有利于课堂的生成。就像笔者在教授戴望舒的《雨巷》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此诗的主题,由于没有过多预设,学生的言语活动非常活跃,他们通过“我”、“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三个主体性意象归纳出三个主题:一是失恋说。丁香只有紫白两种颜色,紫色象征高贵或不幸,如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紫色的灵魂”,白色则象征高洁,而且丁香在古诗中是一种愁怨的象征,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的李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等诗句。更为难得的是学生通过资料查出戴望舒写此诗前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的有关情况作为佐证。二是孤独说。像艾略特的《荒原》一样表现的是人类的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学生联系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三是理想幻灭说。“丁香一样的姑娘”,喻指革命理想,“悠长寂寥的雨巷”是当时环境的折射。以上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笔者想,如果课堂教学中有过多的预设,就不可能有这样美丽的生成。
2.“说听”和“听说”
风险评估是发生危害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二者的综合分析,关于食品风险从业者不能只考虑某种食品发生危害后的严重程度。风险评估包括四个部分――危害确认、危害特征表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食品安全风险
我国卫计委每年均会公布食物中毒事件报告,截至2015年,报告中公布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和中毒人数仍占据首位,分别为33.8%和53.7%。致病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是世界公认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比消费者和媒体关注的假冒伪劣和制假掺假问题更为严峻。
对于食品安全风险,大多数人希望是零风险,即100%安全且没有风险。实际上,没有100%安全的食品,风险没有办法完全消除,只可能被降低,风险评估从业者的目标是将食品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风险评估是发生危害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二者的综合分析,关于食品风险,从业者不能只考虑某种食品发生危害后的严重程度,而不考虑这种食品的摄入量和摄入频率等问题,离开剂量谈风险是没有意义的。
当前,风险评估从业者对食品安全研究的领域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危害控制,包括建立质量体系;二是危害检测和确认,如快速检测手段:三是过程控制,如风险评估。董庆利老师介绍的就是风险评估,他介绍说:“风险评估包括四个部分――危害确认、危害特征表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描述。”
预测微生物学的概念和发展
预测微生物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由于食品灭菌的需要,学者开始关注微生物的变化,直到20纪初,随着食品罐头业的发展需要一些灭菌方面的检测,预测微生物也随之开始发展。20世纪30年代,罐头灭菌需要检测特定温度下杀菌所需时间,从而诞生了经典的衡量灭菌时间概念,或称其为衡量微生物耐热性指标。
1983年,一支由30位微生物学家组成的食品小组用计算机预测了食品的货架期,建立了腐败菌生长数据库,正式拉开了预测食品微生物的帷幕。预测微生物学创始之初,有学者认为其预测不够精确,但试验证明其模型误差不大于微生物试验所带来的误差,这使预测模型在食品工业和食品检控领域取得了信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迅猛发展。预测模型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快速评估环境和食品组分对食品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监测产品中微生物生长动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
预测微生物学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数学模型对微生物生长行进定量分析,使人们能够在没有进行微生物检测的前提下,预测微生物的生长和死亡,槭称钒踩提供重要保障。食品预测微生物学在食品货架期、食品安全的预测和管理中有重大应用价值,是食品微生物学中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领域。微生物在理想的环境下是按照二分裂式指数型(2n)生长的,具体数据见表1。
虽然预测微生物学的专家们预测了微生物在理想环境下的二分裂式指数型,但是微生物不可能严格按照其生长。一般来说,微生物的生长期分为四个时期――延滞期(适应期)、指数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只有微生物的生长存在规律,才可以建立模型来预测其生长,从而更好的检测和控制微生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也不断地采用一些计算机运算方式进行计算。例如,对微生物的生长、残存、抑制和多种微生物的竞争来进行数学的建模和观测。预测微生物学可以看成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下的响应,也就是模拟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变化,从而用于整个食品质量体系,比如管理、建立特定的食品安全目标、危害控制点的设定进行参考。随着预测微生物学和很多软件包括生物数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预测微生物学的整个数据库就更加的完善。
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就是模拟微生物的变化,所以可以采用一些概率的方式来解释微生物的变化。比如,微生物在特定的食品或介质表面生长/不生长,或存在的概率情况。一般来说,把预测微生物学的模型分成初级、二级和三级,初级是研究特定温度下的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二级是模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的影响下的变化,比如迟滞期时间和生长率的变化;三级模型就是建立界面友好的模型。
预测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以简化等式来模拟微生物的实际动态变化;二是用于预测非检测条件下的可能情况。国内外预测微生物学风险评估的现状
截止至2016年,WHO/FAO(世界卫生组织和粮农组织)已连续发表了19部关于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系列报告,内容涉及禽肉、即食食品、水、婴儿配方粉、水产品、蔬菜等不同食品基质中的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弧菌、病毒等致病菌,其已经成为指导全球开展相关评估和制定相关标准的权威性技术文件。
我国的微生物风险评估起步较晚,但自2000年以来,已经先后开展了带壳鸡蛋中沙门氏菌、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即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及婴儿配方粉中阪崎肠杆菌的风险评估。近年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多次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项,对常见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进行了评估。
物理教学,就是对于大量的是物理概念及其组成规律的教学。学生对物理概念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学习物理能力的高低。在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而是找准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
一、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大脑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脑的最高产物”,一个概念的形成经过人类若干实验、分析、归纳,最后抽象出一个严密的概念。教学不可能全部重复人类对概念形成的全部过程,但必须教给学生这种探索科学的方法,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钥匙。一个物理实验或提出一个物理事实。在这里关键是不让学生迷恋于新奇的物理表演或对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无动于衷,而是引导学生去抓千变万化的感观表象的实质,通过分析综合,总结出结论形成概念。如反作用力的提出,先让学生体会一个习惯的现象,当你打人的时候,你自己有什么体会?学生说:“手痛”,接着问:“手为什么痛?”根据已有经验,学生知道这是受力的结果,再问:“这个力是谁给的?”学生迟疑,教师引导,没有第三者。只有打人者和被打人者,打人的同时,二者都受到作用力,这是现象的本质,前者叫作用力,后者叫反作用力。
一个概念反映的是同类客观事物本质属性。那么一个概念的建立,不仅适用一个物理现象,同样适用于同类物理现象,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学会推理。仍以反作用力为例,我在教给学生的弹力的反作用力以后,引导学生自己思维场力和摩擦力又没有反作用力呢?实验观察,磁场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结论:任何物体发生力的作用的时候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是很重要的。这样通过一个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体会从感性知识领域向理性知识领域的转化过程,通过不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本质的思维环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生吞活剥和死记硬背地学习知识,从而也就抓住了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
二、在概念教学重视发展学生具体化的思维能力
概念的具体化过程,即是把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推广应用到同类其他事物上,即把一般东西用相应的特殊东西说明的过程。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具体化过程是特别重要的,因为物理概念的检验很少用默写解词的方法,有的学生即使把概念背的滚瓜烂熟,但在错综复杂的物理实验现象面前却一筹莫展。事实说明概念的具体化运用过程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逆转过程。因为新出现的时间不一定与某一概念形成时的看法完全相应或者可以明确看出归属同类。这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概念的具体化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解掌握概念的具体化方法,主要体现在理解掌握概念阶段和运用阶段。
1.在掌握概念阶段,要让学生牢牢抓住概念的内涵,说明某物理现象的什么本质,尽可能深的留下某一概念的典型表象。同时对本质反映的各种特殊表象进行认真比较,学会去伪存真的本领。例如:冲量这个概念(F,t)本质是力在时间的积累,但学生往往理解:冲字,在头脑中留下大力作用较短时间,显示了力猛和短促性,错误的理解了冲量的内涵,当遇到了小力作用较长时间时不会引用冲量的这个概念。这样就在讲解冲量的概念时,既要讲锤子打铁块,也举运动员跳高掉在海绵里,汽车受摩擦力停下来,这些物体都受到了冲量,让学生在开始掌握冲量时脑子里留下冲量的各种特殊表象,从而抓住冲量是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冲量的存在与力和时间有关,冲量的大小与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有关。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概念的内涵。
2.在运用概念时,要引导学生掌握具体化的思维方法。当遇到一个物理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建立图景,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分析所面临事物图景的各种特征与所学概念进行对应联系,恰当选择相应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式。学生学习也会遇到另一种情况,即当遇到一个新的问题建立物理图像后不知选择哪个概念,可能把眼前的物理表象与学习概念时某一类似表象联系起来进而归纳为同一种性质的问题,选择记忆中同类概念来解决问题,这运用的是归纳推理。帮助学生学会两种推理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更灵活的具体化,在概念具体化的运用中,也可以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能力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比较就是比其相同较其相异。一个是肯定的抽象,一个是否实的抽象,这对于一个概念的掌握和巩固是很重要的。教学中我很注意教给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在应用中面对具体事实,能从众多概念中准确地选择其一进行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