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设计意义

空间设计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间设计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间设计意义

空间设计意义范文第1篇

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很多不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缺乏有效的沟通能力,缺乏洞见能力,不能很好的把握对方的心里需求。自身心灵成长不够完善,心里力量不够强大,遇见问题没有头绪,解决问题的效率很低。而且我们的家居设计市场竞争激烈,装饰公司琳琅满目。如何站稳脚跟,扩大业务是企业的迫切需要。我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强的设计能力,而且更重要的第一步是要为企业做好业务。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我们的学生就要能与市场接轨,能为企业做事,学生能获得市场的好评,学生能走向市场。这第一步就是要推销自己,与客服沟通,了解客户的需要,让自己的设计走入客户,提高业务水平。因此我在今年春季的家居空间课程教学中做了一次课改实验,下面是课改的总结研究论文。

1.研究的目标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关注个人能力的提高就是本次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有效的沟通 设计的前提是如何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

(2)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方案 如果到大四了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表达方案,那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3)清晰的思维 与客户多次的沟通之后最终要有思维的清晰,包括对客户的思路、对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今天客户说白色好我们就做成白色,明天客户说红色好就改成红色,最后客户又说绿色好,我们就改成绿色,这样没主见。

3.本次的研究方法是

第一步,学生分组模拟与客户见面谈判的过程。要求每组学生先选好一个户型,选好角色。两个学生模拟自己最熟悉亲人如父母,叔叔舅舅,哥哥姐姐等,另外两个学生演主设计师和助理设计师,他们都必须真实的进入他们的角色。第二步,同学们先各自点评他们存在的问题,观看的同学先评,演的同学也要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第三步,教师点评,包括教师分析同学们的点评和教师自己的点评。

4.步骤

第一天演练设计师和客户初次见面,师生点评总结。第二天设计师第一次约客户看设计方案图,师生点评总结。第三天设计师第二次约客户看设计方案图,即修改后的方案,师生点评总结。第四天设计师第三次约客户看设计方案图,再次修改后的方案,师生点评最终总结。

在经过4天的模拟实际案例演练之后,学生们自己都发现了自身的很多问题,我觉得这才是本次教改研究最大的收获。同学们说了几点,我总结如下:1.我们谈的和客户谈的没有交集,我说东,客户一直在说西。我们都没有很好的倾听对方。2.设计师觉得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深入,不知如何跟客户解释,推荐。3.客户觉得设计师水平太差,当客户的感觉真好。

5.下面是我在课程中总结出的有效沟通技巧

(1)对于谈判初期

设计师在沟通方面需注意:

①以我开头,比如我想知道...,我需要了解...,我觉得...,等等

②与客户多交流,尽快找到于客户共同爱好和兴趣,打开话题,与客户建立朋友的关系。让客户多说话。

③在交谈过程中最大可能的肯定客户,赞美客户。

(2)谈判中期

这时期最会因为意见不一而与客户发生了争吵如果与客户发生了争吵,要尽快停止与客户的争吵,整理与客户的谈话内容,理清思路。

①可以立马改变话题,也可以倒杯水,或去一下洗手间,转换谈判的紧张气氛,再回来客户的心情也许会转变一下,改变当初的想法。

②正确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客户能够理解。

③实在没办法改变客户,就顺从客户的意见,改变自己。

(3)谈判后期

尽量让客户从两套方案中自己选定最终方案,并大大肯定客户的选择。

(4)研究总结:为了解决清晰的思维这个大问题,我还要求学生做思维练习,即回宿舍后,晚上临睡前做回忆练习,把当天和客户见面的情况和谈话回忆全都一遍。第二天看看自己有没有什么启示?因为学生很少做这种思维练习,所以他们的启示收获几乎为零。他们决定以后多做思维练习,理清思路,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空间设计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空间;内部设计

一?内部空间架构作为建筑物的灵魂而存在

建筑的主要角色是空间,其表现形式多以空间和时间的交叉为存在依托,通过对具体的建筑室内空间进行功能和气氛营造,室内设计的目标和初衷才能达成,建筑空间的布局缺少了创造性就难以达到合格甚至优秀,因此,空间是建筑的绝对重要角色,认识建筑的核心就在于领会和感受空间。

众所周知,一所建筑物,唯有具备了构造独特的性质,其复杂的内部空间塑造才能称之为成功,法兰西哥特时期的沙特尔教堂就是最好的证明。反之,如果一所与你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物带给你的是厌恶与退避的感觉,那么毫无疑问,这所建筑物的设计就是失败的,所以说,内部空间设计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着你眼前的这座庞然大物的艺术属性。一座成型的建筑通常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即空间分界点,它把整个空间分成两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由建筑物自己所囊括的内部空间,而另一部分则是由建筑物外在的环境、物质及其本身所构成的,因而也被称之为城市环境,如图1:

一般来说,作为建筑物属性判别标准的内部空间构造并不能完全决定一所建筑物的室内设计成功与否,我们应该明确内部空间的真实定义,即内部空间营造的好坏是评价一所建筑设计优劣的基础,它是我们判别一所建筑物美丑的标准,更是建筑物存在的意义,而每个立志于做好建筑的人都应在其整个建筑生涯里将此定律铭记于心。

二?人的生活理念因室内设计的良善而改变

理论上讲,建筑空间包括建筑物构成的外部和内部空间两个部分,我们讨论的内部空间则涵盖地面、墙体、天花板、门窗等要素,相比之下建筑物的周遭环境例如广场和街道等则构成外部空间。我们把空间的实体作为媒介来感受到它的存在,三维空间形态包括互相联系的实体和虚体两个部分,涉及点、线、面和体四个要素,现代建筑的室内设计主要针对建筑物内部空间架构为对象进行延伸,像一只空心雕,人们至于其中来感受效果,空间架构是建筑物室内设计的精神和灵魂。

人类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享受指数通常都与空间的形状密切相关,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室内设计,设计师都必须考虑使用者对其在精神层面的需要以及切实的实用性需求。室内空间设计中最常见的造型是呈矩形平面的立方体形,它的形式随着长度、宽度以及高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作为建筑师,我们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具体用途来制定它的空间造型,前面提到的哥特式建筑就是空间呈现挺拔高耸的视觉感受类型中较为典型的样式。另外,随着人们对不同社会及自身生理需求的增加,我们也要针对这些变化设计出一些空间结构较为特殊的建筑,将空间视为一个高大的隐形人,并以其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三?内部建筑空间由室内设计带来质的提升

我们通常所说的内部建筑空间实指的就是室内空间部分,内部建筑空间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就要重视对室内空间设计的探索与应用,两者是一个相互补充的整体,因此,室内空间在广义与狭义上都作出了十分准确的解释,即一方面使人们更深入的在宏观层次上了解内部建筑空间,另一方面让人们拥有一个舒适而和谐的室内空间环境,此之为狭义层次的诠释[5],所以,从古至今,室内设计也作为其思想的延伸而一直存在。

相对来说,室内设计在设计与施工方面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举例来说,如果一栋房屋还没有破旧到成为危房的地步,你是肯定不会把它拆除重建的,因为那会耗费你一大笔钱,思及至此,通常人们会选择对它进行内部改造,这样既省时又省力,经济上也得到了节约,比较著名的美国明尼苏达啤酒厂就是与此相关的经典案例[4],这个啤酒厂的前身是一个破旧的工厂,是室内设计师的重新改造使它改头换面,原来暗涩不堪的厂房被设计成光线充足的大厅,会议厅的设计则巧妙地借鉴了水母发光的特点,使开会不再是疲惫无聊的代名词,而休息室的设计则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关怀与温暖,它拥有的较大的空间为职工提供了公共娱乐的场地,也有一部分空间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小空间样式,这些小空间则为工人的休息提供了方便,而老板们在空间设计上略施小计,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职工对个人精神及生理方面的不同需求。

室内设计对内部建筑空间的影响是积极的,其效果也是惊人的,它让一座貌不惊人的建筑熠熠生辉,让一个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完善以及人性化,从而在众多竞争的对手中能够脱颖而出,进而创造潜在的效益。作为一个建筑物的灵魂,无论你是多么出色的建筑师,所建造的是古代的高塔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内部空间的重要性都不能被忽略,就像皇帝绝对不能允许一个身穿华服,金玉满头却毫无知识与思想的市井之徒成为自己的臣子一样,一所建筑如果只是外表闪亮,而它的内部空间却是令人心生厌恶与压抑之感的,那么这所建筑就只是一个漂亮的衣裳架子。

四?结束语

我们不能忽视其他艺术为建筑添砖加瓦,但也仅仅是不忽视,因为主次不能颠倒,作为评判建筑艺术与实用价值的标杆,内部空间才是赋予建筑物生命不可或缺的核心体系,这也让建筑师重新认识了室内建筑空间设计的意义所在。充分发挥建筑物内部空间的作用,让建筑变得不再单调,设计出更具有存在和传承意义的建筑是一代又一代建筑人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佘俊南.浅谈旅馆建筑与室内设计[J].南方建筑,2012.( 1): 41-43.

[2] 崔凯.一个建筑师对室内设计的关注 [J].室内设计与装修, 2011.(9): 165-166.

[3] 宋彩霞.室内空间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建筑创作.2011.(5):34-35.

空间设计意义范文第3篇

意大利著名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说过:“掌握空间与知道如何去观察空间,是了解建筑的钥匙。”我们将这一论断推广到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也是正确的。因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从环境空间的认识与掌握开始,教学指导思想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空间意识的培养。

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环境艺术“空间”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已经远远超出了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或者称为空间艺术的概念,比以往任何一门造型艺术的空间都更为复杂、更难被人们所理解。在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教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教学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形态向现代艺术设计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教学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设计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教学空间意识滞后于教学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设计”,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设计”的一些不良教学弊端。

现行小学、中学美术课程,以及艺术设计类高考的备考科目中,均没有针对四维造型艺术空间知识的学习内容。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设计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在艺术辞典或美学书籍中,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和工艺美术统称为“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诚然各门类的造型艺术均离不开“空间”的特征,并且都会在环境艺术之中呈现出来。但是,它们各自的“空间”概念却不尽相同。

绘画的“空间”是平面二维的,尽管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三维,甚至四维的空间。但人与画面为静态相对,仅凭视觉观赏。雕塑的“空间”是立体三维占有性空间,是以三维实体占据空间,本身并不能产生空间,人只能从外部环绕欣赏它,雕塑形体与观众分离,人在形体外面以视觉或触觉感受它。工艺美术的“空间”与绘画、雕塑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平面二维和立体三维的。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设计以外,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园林设计和城镇规划设计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设计,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也指出建筑外部环境空间是由地面和竖向界面两个要素构成的,比起建筑室内少了一个顶面要素。建筑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自然成为最能让人了解和认识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我们运用这一学科知识,推而广之,就能认清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空间特征。

从环境艺术整体来看,单纯凭借建筑模式还不能完整地解读这门构成因素和表现形态极其复杂的现代艺术设计的空间“语汇”。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设计》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设计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1.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性

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审美形象,主要表现在实体形态方面。不可否认,绘画和摄影等造型艺术,为了追求作品的逼真性或感染力,也努力地描绘和表现空间,写实绘画中应用的透视技法,即根据人眼观物的规律,精准地描画真实空间;摄影更能丝毫不差地记录或还原一瞬间的空间形象。但是,不管一幅画,画得多逼真;一张照片,拍摄得再生动,它们终归还是一个只能看,而不能走进去的虚拟空间。现代科技制作的电脑三维动画,或环型全景电影,能让人眼感觉到画面的纵深层次或环视四周景象,迷惑人的视听,产生空间幻觉。但仍然是针对人的某些感觉方面制作的“虚像”,终究无法把人带进真实的环境空间中,去感觉冷暖干湿,嗅闻芳香气息,触摸软硬粗细的真实存在。

建筑是最能让人联想到空间的造型艺术,是人类用自己的力量获取空间的艺术创造。建筑物包含众多的室内空间,建筑群体组合又限定出丰富的室外空间。可是它的整体气势、总体形象特征更多地是从外部获得的、给人带来类似雕塑体积造型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只有环境艺术突出地表现了空间性审美特征。要欣赏环境艺术作品的基本条件是人必须进入其内部空间,边走边看,并将所有景象通过联想组合起来,才能获得完整的艺术形象与审美感受。试想一下,若仅仅凭借静止的、平面的照片或图画,就想欣赏和感悟到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巴黎圣母院、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等艺术环境的丰富多变、生机勃勃的景致,及整体空间气势与空间意境,无疑是不现实的,只会落得个纸上谈兵或盲人摸象的结果。再如,旅游到了丽江古城外,或者杭州西湖边,而未能进入其内部游赏。就根本无法感悟到纳西人家小桥流水、天人和谐的空间意境;也欣赏不到“天堂”般绮丽多姿的西子湖风景美,留下的只有无限遗憾。唯有当观赏者亲临三度空间之中,调动眼、耳、鼻、口乃至全身感官,去接收周围各种审美信息,并经过综合联想与理解,方能实现对环境艺术全面的认识和评价。

这种基于立体真实空间的特殊审美体验方式,是认识和评价环境艺术特征的重要基础,也是指导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教学中出现了对真实空间美艺术特征的认识不足,很多人往往把虚拟的设计表现效果,作为构思、设计、评价的最主要对象,其重视程度超过了对真实环境空间的注意。专业建立初期不少师生过分热衷于手绘效果图表现的竞技,之后又沉醉于电脑的虚拟视觉世界的再现。更有甚者,几乎把环境艺术设计课演变成了效果图技法训练课,或者装饰艺术创作课来上,用评价绘画或雕塑作品的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设计。正如多年前布鲁诺·赛维批评错误的建筑评论时所言:“评论家们把评价绘画的方法扩大运用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这就把一切都缩减到仅有图面上的价值。”“这不仅是评论方法上的错误,也是由于缺乏一种哲学见解而引起的概念错误。”

2.环境艺术的时空综合性

现代物理的科研成果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对空间的狭隘理解,爱因斯坦之后空间与时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由庞杂的真实物体组成,通过连续观赏审美的环境艺术系列空间,必须以运动为基础才能实现。这种独特的运动观赏方式,给它的空间艺术结构中融入了时间的因素。以空间美创作研究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在讨论空间审美时,时间也就成为新的课题。波兰闵可夫斯基曾经提出“四维空时连续系统”的概念,这一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这正是环境艺术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时空综合的“四维空间”特殊性。

众所周知,通常艺术专业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空间和时间作为标准。音乐、舞蹈、戏剧和电影为动态的时间艺术类型;而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甚至建筑艺术,则为静态的空间艺术类型。实际上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并非单纯的静态空间艺术,在三维之外均离不开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具有强烈的四维空间特征。以建筑和园林为母体拓展开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与生俱来带有空间与时间的综合性艺术特征。它不同于一般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造型。而是呈现出复杂的、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要感悟和审美,观赏者必须沿着一定的路线“边走边看”。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既要以造型艺术为基础,学习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表现空间的技巧,研究建筑和园林营造空间的方法。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驾驭时间的知识技能。

音乐形象是在声音的运动中形成的,是活跃的、发展的、流动的形象。在流动的时间中音符、乐句都不停变换,形成几乎不重复的音响,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音响组合成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形象。环境艺术形象虽然是固定的,但它必须沿着一定次序排列、延伸、连续和展开。室内外环境艺术,在构思、设计、欣赏时,同样讲究前奏、过渡、和尾声各不相同而又连续的计划安排。研究流动的时间、运用连续的时间,成为音乐教学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十分相似的共同规律。

3.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

环境艺术设计创作必须具备真实的地址,作品建立于大地上某个不能移动的空间,受制于周边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美的一个鲜明特征。它不像大多数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作品那样,可以随意搬运到不同的地点展出。中国瓷器和秦兵马俑可以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到欧洲巡回展出;中国人也可以在北京、上海,甚至更多的城市,看到来自法国卢浮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馆藏绘画和雕塑原作。但是不论是谁、身居何处,要欣赏故宫、颐和园等中国皇宫及皇家园林,或者参观法国凡尔赛宫、罗马斗兽场和威尼斯水城,都必须通过旅行前往目的地,才能实现审美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一栋建筑、一条街道、一个广场或一座公园,都根植于特定的空间之中,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着各种联系,这就是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

妥善处理好设计作品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是关乎成败的设计原则。大环境是设计作品的背景条件,它能烘托设计作品。设计作品是大环境的精华部分,又提升大环境的审美质量。若两者关系失调,效果就适得其反。故宫、天安门广场的恢宏气势,出自于京城广阔平原上的中轴线整体布局;圣马可广场优雅的艺术氛围,得益于威尼斯水城和亚德里亚海的映衬;大理白族四合院坐西向东,是为了顺应苍山在西、洱海在东的地形地貌特征。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就好似从当地“长出来”的,凸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引人入胜的“唯一性”景观风貌。旅游的魅力充分显示了环境艺术空间审美的固定性特征,并以此成为永恒吸引游人的“法宝”。

环境艺术空间的固定性特征,带给教学的研究课题是环境整体设计意识与环境个性设计风格。当前还有些设计教学实践中因为忽视这一空间艺术特征,导致师生无视本土文化传统和地方环境特色研究,盲目追捧流行环境“舶来品”,过分宣扬“洋”材料和“洋”工艺。仿效抄袭,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脱离本地环境,违背周围条件,孤立炫耀自我的作业。然而,稍稍考察一下实际,就会知道对于固定不动的环境艺术来讲,没有本地个性特征的环境形象,必然丧失吸引力。丑陋的环境作品因为固定不动,强迫人们观看,危害远远超过普通造型艺术劣质品。实践证明,整体意识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原则,个性表现风格是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源。

空间设计意义范文第4篇

项目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或个体)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自主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一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掌握教师讲授的相关理论知识。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主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居住空间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的课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课题,做到真题实做,对课程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学生以后的就业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项目式”教学中项目案例的选取

“项目式”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如一个项目中要集中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设计要素、设计宗旨、不同空间类型、造型要素等多层次知识点,并且知识点之间要有一定关联性和综合性,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此外,要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项目的难易程度要在学生容易接受的范围内,才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项目中选择小户型作为切入点。涉及的知识点多又具有可行性、真实性、趣味性的特征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小户型面积小、空间要求具体且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对学生有吸引力。户型面积虽小,但功能不少,在这个寸土寸金的空间里怎样做到“小空间,大利用”实现功能性、经济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室内设计基础知识,做到空间布局合理、空间界面处理简洁大方不失实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体现“小空间•大智慧”。

2“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项目选定后,根据工程项目工序和程序,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可将项目分成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情景设置、提出问题。首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业主的设计要求和意图,由任课老师或教研室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详尽的任务书(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直接和业主沟通),内容包括设计要求、户型信息、业主基本信息、功能特点、等级标准、基本造价、设计进度等。其次,教师讲解调研方法和访谈要领,学生以2~4人自主分组(具体分组根据班级人数实际情况而定),根据课题要求进行现场调研和客户访谈,通过访谈,明确业主详细信息、设计意向和设计需求,包括房间的使用情况、色彩配置、风格定位等;通过调研,对户型进行全方位诊断,了解建筑外环境、住宅结构,分析居住空间内部条件优缺点,收集、整理项目现场资料,绘制原始平面图,完成项目的前期资料的汇总。

第二阶段:自主探索、分析问题。这个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身设计、创造能力的阶段。对前期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已知信息,大胆设想,运用各种创意思维方式和方法,形成符合设计任务要求的初步创意构思;再经过反复讨论、多媒体汇报、各方面点评,完善设计构思,并且可以运用图形语言如功能泡泡或模型小样,将设计构思视觉化表达,在经过多次研究、探讨后,形成方案初稿。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人交际、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更好的锻炼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协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方案细化、深化阶段,组员或组与组之间不断地沟通、讨论,调整细节,包括空间的分隔或整合、界面设计、色彩搭配、灯光处理、家具与艺术陈设的选择等。教师全程指导并策划期中考核,分组汇报方案,以教师点评结合学生互评,完善方案修改。这期间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空间设计语言应用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设计能力。

第四阶段:“人人评我,我评人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这一阶段属于设计成果考核,学习成绩测评阶段。在考核内容上,注重学生对居住空间设计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掌握的考核,更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设计理念的表达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结合业主对学生设计作品的评价,加上“人人评我,我评人人”的互评法以及指导老师的综合评分作为这门课程的评分标准,该考核形式体现了“能力本为”的教学理念,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效果。

对“项目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应用的体会

“项目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根据项目流程来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教授,实现“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学课堂化”的教学理念。在项目中,学生自主讨论、研究,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收获了实际项目经验。然而,这种新的教学形式对任课教师和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项目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工作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行的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有极强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然而目前多数高校教师是从校园到校园,很少有直接的企业工作经历,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障碍,但我校提出了“双百工程”,鼓励青年教师走入基层、深入企业,实现教师的双重身份,提高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改革目标。此外,教师也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改革能否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过程中涉及到项目选择、教学模块的组织、教学效果的验收等都需要教师积极配合、认真执行,每个环节都要严格落实,不能流于形式,否则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项目式”教学需要与实际市场结合更加紧密

在未来实践“项目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如果能引入实体公司或企业以及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项目工程师加入、指导,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使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对接,实现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做到教学与市场的零距离化。

空间设计意义范文第5篇

空间是展陈设计的基本要素,而个性化空间更是展陈设计的灵魂。首先,文章从展陈空间中的个性化空间设计的概念,展陈环境中对个性化空间的意义。其次概括分析了当今展陈设计时存在的不足,并且分析了展陈设计中所涉及的个性化空间问题。最后,对个性化展陈空间的原则及如何塑造个性化空间进行探讨,归纳总结出个性化展陈空间设计的关键。

关键诃:

个性化设计 个性化空间 展陈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152-02

一 概述

建筑室内空间是建筑区别于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布鲁诺・赛维在他的《建筑空间论》中说到:“建筑的目的就是产生空间,一切建筑都是从这种需要中产生的,单从审美的观点上看,建筑师用空间来造型,正如雕刻家用泥土造型一样,把空间设计作为艺术来看待,就是力求通过空间手段,使进入空间的人们能激起某种情绪。”人们对于空间的把握也是基于空间对人及人的活动的内容这一基础上,满足了审美的需求。空间设计原则正是由使用者的这种需求而来,功能性与审美性并存,建筑师对于空间的创作与研究,同时也遵循这样的原则。

本论文以个性化空间设计为主线,初步探讨个性化空间设计理念在展陈设计中的运用。

1.1个性化空间的概念

个性化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具有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常规的空间形态可以称为均质空间,表现为规律性、序列化、静态。那么与均质空间对应产生异化空间,也就是文中所涉及的个性化空间,主要表现为异性、无规律、自由。

展陈设计中的个性化空间,应该是具有展陈设计的概念,叉具有陈列艺术的思想,将两者的一种结合。展陈设计所涉及的个性化空间以环境意识为先导,在艺术设计的感受中寻求一种与众不同、一种突破。

1.2个性化展陈空间的发展历程

个性化空间的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展现,动态、繁杂、异性等,这种区别与均质的过程可称为个性化的过程。简单回顾个性化展陈空间的发展历程:

1展陈空间的初始阶段。展示设计作为一门学科,18世纪末在欧洲开办世界性博览会时开始建立。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力、了首届国际博览会,展览会建筑采用了规格化、预制化的平板玻璃、油面玻璃和钢骨架,被称为“水晶宫”。20世纪的包豪斯展览展出了大量的产品设为后来的样品陈列开创出先例。随后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许多更加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展览。过去的展陈空间均是采用规矩的空间形式,是突出展品的阶段,虽然展品各有不同,但是展陈空间的形态趋于雷同,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普通空间环境下的展陈。

2现阶段的个性化展陈空间。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展品不在拘泥于小件的作品,当今的展品类型多样、体量大小不一,使得设计师必须去用心思考设计出适合展品的空间。另一方面,立体构成为个性化空间的发展带来了活力,现阶段的空间规划形式多样,在立体构成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出许多奇特的、个性化十足的展陈空间。立体构成与展陈相结合显示出人类巨大的创造力,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并推动展陈设计的发展。

3个性化展陈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展示设计得到了很大发展。它的发展趋势有如下特点:科技运用成为主流趋势;加强地域和世界的交流与探讨;重视参与性与互动性。高科技电脑技术的应用是个性化展陈空间设计的革命,电脑技术可以模拟甚至还原几千年前的场景,这一点突破了时间上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空间形态的需求是个性化空间发展的时代背景,人的视觉知觉,心理学及当代哲学理论的发展提出则是个性化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人们运用相应的技术支持,促进了普通空间的异化速度,形成了今天诸多于人的视觉知觉体验为基础的个性化空间。

1.3个性化空间设计的意义

在高度工业化发展的年代里,科学技术虽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式样的空间形式层出不穷,但是,如何在展陈空间的设计中承载着给消费者视野、感观、文化熏陶等需求的同时,增强展陈空间的个性化空间与内容是设计者与建设者高度重视与关注的焦点。于是,当今越来越多外造型、内空间极具特色与个性的建筑与个性化空间的诞生。这种个性化设计理念成为当今室内设计发展研究的新课题,个性化空间设计已经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流行趋势与研究重点。

二 目前展陈空间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近些年建起的展陈空间中有许多实用经济美观的经典作品,然而有些展陈空间在设计过程中疏于考虑,以至于对后期运营带来困难,同时也达不到预先设定的效果。总体来看展陈空间存在以下四方面问题:

2.1展陈内容单调,与空间不符

展品是展陈空间的主角,展陈空间的主要目的是将展品呈现给观者,目前,许多展陈空间在做设计时,并未全面考虑到展品的内容与展陈空间的关系,过于强调设计理念、展示形式,以至于展品在空间中的体量、风格等方面毫无关联,经常导致展陈部位空间的面积浪费或过小、跨度与高度不足等,最终导致展品的展示受到空间的条件限制,原有的设计构想无法得到实现。例如某些现代武器展览对空间体量的需求较大,采用普通的展陈空间根本无法对实物进行展示,最终只能将实物展品变成按比例缩小的模型,导致展览的效果大打折扣。

同时,许多展陈空间的设计没有很好地将展示内容与相对应的展示空间进行合理的布置与安排,致使展品在空间的展示中没有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重点展品应该以最合理的空间进行陈列,总之将内容与空间相结合是展陈空间的重点需要处理的方面。

2.2空间功能性欠缺、人性化体现不足

一个优秀的展陈空间设计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空间设计,展陈空间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同时还应该使人们处在一个舒适和谐的展陈空间环境之中。展陈空间应该做到信息丰富、安全便捷、以人为本,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的运用。目前许多展陈空间的设计过于追求形式化,而忽略了功能性与人性化的设计。展陈空间设计应是建立在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实现空间功能的合理化、舒适化以及人性化设计。

2.3空间划分程式化、布局不合理

由于设计阶段的保守,遵循不变的设计理念或者没有对空间规划进行细致的考虑,导致展陈空间在装饰设计时需要对原有的空间进行改造。例如对原有墙体结构的拆除、对空间的展示围合、对局部进行架空等等,这种空间划分程式化导致的二次施工会增加展陈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当前的展陈空间过分注重空间形式的异化、刻意强化空间的象征意义,片面追求视觉冲击力,导致空间布局不合理,以至于交通拥堵、流线不清、观距不足而引起正常观展。

2.4氛围塑造欠缺,主题不明确

展陈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三维空间,而是一个具有变化、多维的空间环境,不论是从展品、展具还是空间、色彩、照明以及参观者都存在相互之间的联系性。但是,许多展陈空间空间并没有对展陈空间氛围营造给予重视,整体上缺乏合理的平面布局。展陈设计中的个性化空间具有展陈设计的概念,又具有陈列艺术的思想,将两者的一种结合营造出个性化的空间实现展陈环境与置身其中参观者形成一种互动。

许多展陈空间的氛围塑造上稍有不足,空间不能够根据展品的主题去设计相应的氛围,经常是相同的空间展示不同的展品,空间处理上缺少变化,在氛围的营造上有很大的不足。

三 如何在展陈设计中塑造个性化空间

3.1丰富个性化内容,体现展品地域特色

内容设计是个性化空间设计的关键步骤,首先要确定以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去形成展览的主体脉络。主题的确定,要经过反复提炼,反复讨论才能形成。坚持广泛交流和未来发展,以新颖、独特、艺术、趣味等为设计理念,引发观众好奇心理,从而达到两个效益双丰收的目的。

诸多的展陈元素中,地域特色是个性化空间所最常见的,地域特色与展陈内容相结合能有效形成个性化的主题,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人文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当地民风民俗的浓缩,它是一个地区区别于另一地区的显著标志。展陈空间的内容应着重反映地域文化的个性特色,发挥地域文化优势。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许多展馆的设计都体现了参展国的地域文化,例如中国馆设计主题为东方之冠,体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神韵。

3.2采用动态的、异节奏的空间布局形式

展陈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所以在空间的设计上应注重采用动态的、异节奏的展陈形式,这是由展陈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展陈空间中处于参观运动的状态,是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是塑造个性化展陈空间常用的手法。

例如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是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围透划分空间的处理手法,使人进入展览空间之后,沿精心布置所形成的参观路线不断前进,在行进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

3.3注重空间的功能性与安全性

展陈空间设计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所以在进行展陈空间设计时要争取实现空间功能的合理化、使用的舒适化以及确保空间具有符合要求的安全性。功能性与安全性是展陈空间最基本的基本属性,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应该对空间的功能进行定位,让展陈空间的建筑设计与后续的陈列设计紧密联系,使空间具备观展功能的同时,即方便保护展品安全又保证观者的安全。

在一些大型的展陈活动中,可能出现瞬间的观展人群高峰,这既造成了观展人群不适,又影响了,人群及展品的安全。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所以必须重视展陈空间的安全性。在大型的展陈活动中,必须有足够的疏散通道和应急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系统等。为了给观众提供方便,展陈的空间设计中要相应考虑到观众的通行、休息的方便,尽可能地考虑到伤残者的特殊需求,以谋求“无障碍”设计,这也是现代展陈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向。

3.4注重人的视觉和心理体验

人赋予了展陈空间的第四维性,使它从虚幻的状态通过人在展陈环境中的行动显现出实在性,同时人在对这种空间的体验过程中,获得全部的心理感受。“人”是展陈空间最终服务的对象,所以人作为高级动物在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是展陈设计必须满足的一个方面。展陈空间需要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这是在进行展陈空间分析时的基本依据。

个性化的展陈空间应更加注重人的视觉和心理体验,空间的个性化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考虑到功能性与审美性,更重要的是它的感知和体验由不同使用者完成。因此对于个性化展陈空间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使用者的需求,使各个层次的人们都能真正参与与感受到个性化展陈空间的魅力所在。

展陈空间不只是满足人们视觉的盛宴,更应该是公众信息来源、文化交流、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展品与大众沟通的媒介。因此在展陈空间中重视人的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互动,让大众从观展的过程中受益,以实现精神层面的启迪。

3.5注重内外的联系性

展陈空间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空间周围的联系性、空间内外的联系性,使展陈空间内外形成自然和谐的统一整体。近些年新建的许多新建筑,外观上看上去有个性、有特点,但是内部的空间与外在造型毫无关联性,导致空间的大量浪费。

商业展陈空间不仅是人们参观展览的地方,更能给人提供舒适和谐的自然环境,从精神上满足人的需求。在做展陈空间外部的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绿色概念的运用,用不利的因素创造有利的条件,把室外的景观更好地引入到室内空间来,形成即和谐又个性化的展陈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