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的重要性

酒文化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文化的重要性

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文化教学的误区,探讨了文化教学的目标和实施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强调了文化教学在外语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的关系。Kramsch(1998)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归纳为: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使用语言表达一种共同经验;语言体现文化现实—通过语言创造经验,选择不同煤介赋予语言各种意义;语言象征文化现实—通过使用语言区分一个人的社会身分。拿开口说话为例,一个人开口说话之前,已经假定了自己的社会或文化角色,否则是无从开口的,因为他将不知道说什么和如何说。只是由于这一假定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思维中,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这一过程的发生。

语言学习的研究证明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教授语言的同时避而不谈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说是教授了学生附于了错误意义的符号。同样,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语学习者也可能误解他所听到的或读到的信息;交际的意图也可能被误解。外语学习的过程也是外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外语课堂上文化以多种形式传授着,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它渗透在听、说、读、写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2、文化教学的误区

一种观念认为语言仅仅是一种符号,通过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语言存在的社会语境的某些方面的学习就可习得。语言本质上(尽管不容易)是可译的。许多外语课堂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以词、句、语法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对听读材料的理解会因为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欠缺而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也会因此而不得体。教师和学生忽视了“一种语言语法系统的知识(语法能力)应该与其特定的文化理解知识(交际或文化能力)相结合”。

另一种观念认为文化教学就是文化知识的教学,把文化和文化知识完全等同起来。实际文化教学中,简单的描述和概括目的语文化,导致文化定型(stereotype)。过分以群体的概括取代对个体的具体观察和分析,同时缺乏对文化定势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原因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阐释,必然夸大群体差异,忽略个体差异。尽管关于目的语社团成员的信息的了解是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这种观念指导下的文化教学灌输性强而启发性弱,缺乏文化与学习者本人的互动。

虽然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受到了不断重视,但多数教育者还是把文化看作是那些有志于熟悉目的语社团历史和生活的学习者的一种技能,而不是每一个学习者应该发展的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及本族语文化的意识和好奇心。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一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察觉和反省。对本族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容易被忽视。教育者有必要提高学生对本族语文化的意识,通过提供给他们原语言来讨论文化;培养跨文化分析中理智的客观性。

无论是讲解目的语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文学成就,日常生活的细节,还是就习俗、仪式、节日等事件说教一番,都使文化学习枯燥无趣又没有太大效果。教师应做的是指明道路,呈现关于文化的现实而不是指出看待事物的特定方式;将目的语文化的某些元素放在首要地位,关注在目的语社团成员看来是重要的特点和品质,避免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要培养学生从圈内人的角度理解目的语文化,这种同感的观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的解释异域的文化行为”。使学生意识到没有所谓优秀的和下等的文化,意识到即便是同一文化中的成员也会有不同表现。文化教学不是加强学生的偏见或是改变他们已有的信仰,而是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兴趣和提高敏感性。

完全从圈内人的角度来理解目的语文化是一个理想状态,学习者很难达到这一状态,也是部分学习者因为身份认同不愿达到的状态。Kramsch提出了第三位置的说法,给学习者自我成长的机会。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学习,不是去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时,达到“第三种位置”,从而明了语言所给予人们的力量与控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冲突的可能随时存在。外语学习者不应为避免冲突和获得交际能力,而完全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相反,应当具备一种认识文化多元性和演化性的意识和能力。

4、文化教学的具体方法

文化比较。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化间的相通和差异。文化对比不是要贬低异族文化,而是在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增强其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理解和尊重这种多样性,而不是高估或贬低某一文化。文化对比便于分析,但往往会造成对某一文化认识的绝对定势。在进行文化比较时,应避免将文化简单分类,扼杀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避免将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极端化,出现“我们文化”和“他们文化”的完全对立。

文化包或文化颗粒(culturalcapsules)和文化串(culturalclusters)。文化包指的是对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风俗用一两段话加以描述.同时配以图片、幻灯和实物教具的展示。文化串由主题相关的三个文化包组成.同时进行模拟表演和角色扮演。文化包和文化串使学生可以在接触目的语风俗的过程中进行文化比较。但应提醒学生注意目标语社团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不尽柑同。

文化同化器(cultureassimilators)包含各种本族语和目的语社团成员交际的关键事件(criticalincident),事件可以通过对话或叙述形式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此事件发生原因的四种可能的解释(以多项选择形式列出)做出选择。最后通过阅读一段解释此事件的段落,学生可以判断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和了解关于此事件的更多信息。

文学作品的赏析是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信仰、价值观和思想的体现,包含了真实的语言。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一方面可以提高语言能力,另一方面对目的语成员信仰和价值观等的理解可以帮助重新审视本族语文化。但是采用文学作品赏析的方法会受到学习者外语水平的限制,适合于中高级水平的学习者。

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重要性及方法

1、前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新时期关系更加密切。语言不能脱离文化独立存在,任何语言的学习都有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感知,任何语言的传播都有语言背后文化的影响。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跨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这就对大学生更加深入细致的掌握英语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不仅要知道语言表现的含义,更要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对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的分析出发,阐释了文化导入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2、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2.1文化导入可以推动英语教学科学发展

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导入,可以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底蕴文化,避免了只会说一口流利英语,却对英语语言文化一无所知的尴尬。文化导入会对英语教学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可以进一步推动英语教学的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2.2文化导入极大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比较枯燥无味的“语言―翻译式”教学,文化的导入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结晶,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的国家历史、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法律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层次和方面,这无疑会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诱导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不仅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而且,对于学生英语社会交流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1]

2.3文化导入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相互学习借鉴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寓意,背后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的学习作为一种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文化的导入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学习借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既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促进对别国优秀问哈U的学习和借鉴,又可以通过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可以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进而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虽然具有其重要性,但是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否则,囫囵吞枣、不加分辨的文化导入只会扰乱学生正常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秩序,只有利用科学的方法、采用恰当的方式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文化导入要找准五个结合点

文化导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英语教学中要找准文化导入的五个结合点。一是结合口语材料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在英语生活的文化背景下耳濡目染的进行学习,提高口语能力;二是结合听力材料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熟悉听力材料背后的文化背景,改善听力效果;三是结合词汇材料进行文化导入,找到词汇中的文化痕迹,向学生说明词语中的不同文化内涵;四是结合句子材料进行文化导入,在讲解一些富有文化背景知识的句子时,适当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其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五是结合篇章阅读材料进行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材文章的挑选一般与社会文化有关,可以用来作为文化导入的素材。

3.2文化导入要充分利用两个时间

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时间角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课上时间和课余时间两各种类,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要充分利用这两个时间,把握好课堂内的文化教学和课余的文化学习。一方面,在课堂上,要找准五个结合点,加强对结合点背后的文化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要重点向学生们教授对课文所反映的文化知识进行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课堂内容和时间的有限性,需要课余时间进行文化学习来延伸和补充课堂内容。可以采取组织学生阅读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组织英语演讲、话剧等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或者组织观看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外语影视作品等多种方式。

3.3文化导入重点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的“两性” [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在介绍英美文化的背景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重点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的适应性和主动性,发掘学生学习英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发的进行英语文化的探究学习。[3]

4、结束语

21世纪是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必须做出改革,要在注重英语工具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英语体现的人文性和时代性。大学英语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语言文化的“双修”,培养具有高水平语言交际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在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重要责任,利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文化导入。广大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我相信,通过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学生英语交流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中外文化交流会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显云.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09):4-5.

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重要性

人们学习一门语言,了解其文化背景,对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高职英语教学,教师除了教授基础知识,还应该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的导入对于对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对于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认识程度不够,致使学生在现实交际中由于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而出现语用失误。因此,在新的时期里,为了实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培养交流型实用人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一、文化导入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对于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认识程度不够,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功能在教育教学中被忽视,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英语口语水平比较流利,但是,一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却很容易出现严重的语用错误,所以,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英语口语能力,还要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尤其是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显得更加重要。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英语文化教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所学语言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另外,文化渗透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意识,从而促进英语教学。高职英语课文选材丰富,教学内容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求,恰当的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目的语文化内涵,为将来实际应用减少语用错误,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奠定基础。

二、文化导入有助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交往越来越频繁,对外交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随着国际化交流的越来越频繁,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英语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通过文化导入,加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认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从目前英语教学现状来看,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例如:高职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口语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中对于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识不足。没有把文化导入和语言知识的传授相结合,没有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高职英语教学要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进行涉外交际奠定基础。高职英语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文化,更要注重交际文化,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也要导入交际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提升文化修养,提高英语的实际交际能力。

三、文化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的讲解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文化导入主要以语言为主,通过文化讲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实用为目的,将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文化导入要以实用型为原则。通过文化导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学实验证明,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相关文化知识的导入,不仅可以有效的消除文化上的障碍,还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英语文化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很久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一直将文化与实际应用分割开来。不仅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也比较保守。一般情况下,教师只是逐字逐句的简单的讲解课文的意思,或者讲解一些语音、词汇、语法等内容,然后,就是学生机械的背诵,没有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没有讲解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背景,这种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导入,有助于学生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进而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英语,避免在实际交流中出现不必要的误会,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结语: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教授语言之前,必须要了解相关的文化。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熟悉文章的背景文化,通过有效的文化导入,使学生能够稳固扎实地记住词汇,增强理解能力,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为培养更多交流型实用人才奠定基础。

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社会语言学;语码转换

1 文化身份认同的定义

全球化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也是目前世界发展的一大特征,对世界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反正均产生巨大的影响。全球化、现代性的发展使社会文化的发展呈现多样性、流变性和断裂性改变(韩震,2005年)。人们曾经熟悉的概念、习惯、生活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在人们的心理上引起文化上的焦虑和自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入的思考: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选择和创造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能促进我们自身的发展? 全球化语境下我们该如何认同我们的文化?

所谓认同,指种族认同、民族认同、社会(群体) 认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等多种类型, 但最核心的内容是文化认同(崔新建,2004年),因为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文化认同的共同因素,也是决定各种不同认同取向的决定因素。所谓文化认同, 就是人们对自身、人们之间、所属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文化符号包括语言和交际方式、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是文化认同的依据。

2 文化身份认同的特征

文化身份的内在特性包括它的建构性、多元性、继承发展性(罗虹,颜研,2009年)。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研究发现文化身份的形成不是个体一出生就给定的,它实际上个人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表意符号、行为方式、社交事件与他人、群体发生互动并建构的一系列特征的集合。具体因素主要包括该文化群体的语言, 外表形式特征, 心理结构等等。群体的交际语言、传统、生活习俗以及自身对于某些身份特征的认可、习得、选择和取舍都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建构起来的。

同时,文化身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 即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文化身份具有多重性、多样化的特点。个体对于自身以及他人文化身份的认知随着社会化进程,受到其自身所属群体、参与的文化群体、周边文化群体文化观念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与个体活动发展空间扩张,他对多个不同的文化团体了产生了忠诚归属感, 文化身份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但是在特定的情境和时间内,多重的文化身份具有不同的显著性,个性所展现的文化身份认同可能会有冲突。例如朝鲜籍的中国大学生,在观看中韩球赛时候就会想到底是支持韩国还是中国队,如果她是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被邀请参加大学生新年晚会节目演出时候她还会考虑是选择演唱英文、中文还是朝鲜语歌曲。

此外,文化身份是可继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身份包括传统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在群体成员之间得到继承,通过群体成员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前文提到的女学生就是从她的家庭、亲友、民族群体中学习了民族的语言、行为方式等,继承了她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由于文化自身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交融而流动、发展,这些文化身份特点会随着社会经环境等改变而赋予新的特征,得到更新或者改变。例如这个大学生学习了汉语、英语或其他外语之后,她的民族文化身份也会呈现新的变化,展现的民族特点会与父母辈不同。

3 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外语学习

全球化和现代性在促使社会转型的同时,还直接引发了空前的文化危机,使文化认同成为突出的时代课题(崔新建,2004年)。现代性对于传统是替代性的否定,现代文化对于传统的否定容易造成文化断裂。习俗、传统是往往是文化中最能代表一个群体特色、最具生命力的内容,是文化认同的载体,但恰好也是是现代性首先攻击的对象和牺牲品。其次, 具有现代性的往往文化是强势的,是一种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 容易破坏原有的文化秩序,造成文化生态失衡。当原有的传统阵地被现代性文化所强势占领,人们原来认同的文化特征被,原有的文化身份没有着落。最后, 现代性文化以物的依赖性而不是精神依赖性为中介,带来了社会与人自身的普遍物化, 造成文化对人的否定和扭曲。现代性的文化本质是市场化的文化,是文化的物化与技术化。这种脱离人的本质的纯技术纯物质性的文化, 容易导致人们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

现代性的市场性和技术性也反映在现今中国如火如荼的外语学习潮流之中,这种“过热”的英语价值观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带来了“侵略性”的影响,一如当时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省的文字里生掺入日本文字。在数字化、媒体化这些显著现代性影响下,众多外语学习者,从牙牙学语便开始接触外语及相应的文化。但是外语学习是把“双刃剑”(张正东,2006年),学好了可以丰富母语文化,提高智力,满足国家民族开发发展的需要,但是学不好也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例如损伤母语文化、损伤民族自尊心等。另外有代表性的群体是外语教师,他们像是站在这个潮流的“风头浪尖”的“弄潮儿”,因为这个群体作为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的教育者和传播者,既是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因为他们了解目的语, 也了解目的语文化, 对文化全球化有更深切的体会, 他们又是本国文化的“局内人”, 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经历着本土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因此, 外语教师文化身份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沈映梅,杨文伟,2008年)。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还影响着另外一个庞大的群体――外语学习者。例如,调查显示, 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 他们的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校园集体文化身份、性别文化身份等认同现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将文化身份认同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理念, 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谢伯端,2003年)。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态影响到民族未来的文化的状态。对于大学生、教师文化身份认同过程、特征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还远远不够。

4 文化身份认同与语码转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许多东西,都储存在民族的集体记忆里。语言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因为社会群体的语言与该群体的文化身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管何种语言形式, 都能表明说话者在某既定文化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通过对不同语言变体的选择和转换, 说话者表明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表示自己与该语言集团的亲近或者疏远的心理距离。同时,文化身份对语言使用也具有影响。说话者认定或者建构的文化身份差异也会反映到语言层面上, 表现为语言使用的差异(罗虹,颜研,2009年)。

所谓语码转换,是指说话人在同一话语中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是在语言接触的环境中双语者会话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在国际化程度日益发展的中国,经常可以看到人们在会话中加入外语的词汇或者短语,甚至长段的话。报纸、杂志、网络论坛甚至个人电子邮件甚至手机短信中也经常可以见到“夹杂”的外语,其中以英语为最。作为高层次的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育的承担者,外语教师在课堂里使用英语,并且有策略地使用汉语,把英语--汉语的转换作为一种话语策略,但是人们发现有些外语教师在课堂外的语言交际时也使用英语,有时是“夹杂”一些英语的词,有时是“夹杂”英语的短语和句子。他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和什么人进行这种语码转换?他们在课堂外进行转换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这种转换对于他们的文化身份构建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是近年来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检视下,我国高等教育暴露出深刻的文化殖民倾向,一种从制度到人的彻头彻尾的文化殖民(张斌,常亚慧,2009年)。而作为文化传播、创造主体的大学教师的文化行为表现又最为明显。去殖民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文化使命,而高等学校的主体―――大学教师的身份认同是我国高等教育去殖民化使命中最为基础而又特别关键的问题,外语教师作为使用外国语言和紧密接触外国文化的群体,他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更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语言与文化认同、教师身份认同、语码转换与身份认同研究目前的研究也有所进展。上个世纪以来,语言学研究获得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发展,人们对语言与身份认同的理解经历了从认为“无”到认为“有”, 从单向影响到双向影响, 从群体行为到个体行为, 从本质决定到相互构建的、逐渐深入、全面的过程。早期变异语言学家认为二者具有相关和共变的关系,语用学研究强调社会身份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具体的行为展现出来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人语体风格的形成取决于心理上的身份认同与排斥,交际社会语言学认为个体的社会身份是在具体交际活动中建构出来的。批评话语分析进一步揭示语言与身份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可以遵守或违反话语规范,有意识地选择语体来建构主体身份(谷小娟,李艺,2007年)。近半个世纪以来,语言和认同成为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语言学习和学习者认同关系的研究也呈现出从结构观向建构观发展的态势(高一虹等2008)。

具体来说,语码转换的研究有几种不同研究路径,如普通语言学主要是句法学路径(如Myers-Scotton,1993年)、国内代表性的研究者有黄国文、王瑾等;社会语言学路径以祝婉瑾、陈立平(2008年)等人的研究为代表;语用学路径最有影响里的则是于国栋(2001年)的研究,尤其是于国栋的“顺应性模式”被不少研究所采用;话语分析路径则有Peter Auer, Li Wei, Afagaran等。 国际上语码转换与身份认同也是研究的趋势,但是那些语码转换主要是发生在移民群体,外语环境下的语码转换研究很少。但是总体上国内语码转换研究以理论介绍和综述、评述为主,实证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对于教师语码转换研究主要限于课堂语码研究, 如(姚明发2012年),文化身份认同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也寥寥无几。

5 小结

总的来说,由于全球性和现代性背景下产生的文化冲突和文化危机,文化身份认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是目前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热点。语言选择尤其是语码转换是文化身份研究的一个途径。所以,如何深入研究,探索和提高提高教师、学生群体对于目的语文化、本民族文化以及自己的语码选择的认识,促进师生素质发展和我国教育发展是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32(5),2005.

[2]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4(4),2004.

[3]罗虹,颜研.透视语言与“文化身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9(2),2009.

[4]张斌,常亚慧.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逻辑:后殖民理论的视角[J].当代教师教育,2(1),2009.

[5]张正东.中国外语教育政策漫议:外语是把双刃剑[J].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 59(1),2006.

[6]沈映梅,杨文伟.全球化语境中外语教师文化身份的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 (3),2008.

[7]谢伯端.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J].湖南商学院学报,10(1),2003.

[8]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129(6),2007.

[9]高一虹,修立梅,丁林棚.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变化:综合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跟踪调查[J].中国社会语言学,1(1),2007.

[10]Myers-Scotton, C. 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 Evidence from Africa[M]. Oxford: Claredon Press. 1993.

[11]陈立平.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4).

酒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自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继先生于1997年在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会上就中国人如何保持文化认同问题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以后,相关学者就这一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展开相应的研究。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大学生在西方文化不断冲击我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让大学生保持应有的文化判断能力,坚定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保持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正确选择西方文化中值得学习的精华变成世界性的东西,植入我国文化之中,使我国的民族文化得以创新并文化发扬光大。因此,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着走进大学校园的今天,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1 西方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

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一方面丰富了以学校氛围和传统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一方面也使生活在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主张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发展自我,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的权利。将个体的利益放在比集体利益更重要的位置。导致了大学校园中,出现了大学生缺乏集体观念,责任心不强,道德感削弱,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等消极思想。过分注重个性发展的倾向往往易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无视个人对社会依赖的一面,不顾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合力对个人的制约作用。【1】还有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全球经济地位的优势向我国传播许多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发展相悖的文化。大学生由于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限,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使得大学校园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传播霸权思想的有利土壤。再加上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大学生容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造成理想信念认同危机。

2 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文化认同

大学生从西方文化中所获得的价值观,与大学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观产生的差异与碰撞,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明确的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文化选择。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片面的以经济发展状况衡量文化的优劣,导致了大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造成文化认同危机。

先生在《文化与文化自觉》书中说到,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认识自身文化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2]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与异文化平等对话,确保我国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化文化不被“西化”,必须用文化自觉意识去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激烈竞争的今天,我们不能在西方发达国家面前,再被“洋枪”、“洋炮”吓得腿软,而应该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呼吁世界各国建立符合全球共同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

要培养文化自觉意识,需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刻地认识,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文化。同时,面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充分的尊重,从西方文化中选择有价值的东西,通过学习借鉴应用于解决我国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避免将民族文化“西化”,而是将西方文化中适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优秀文化“中国化”。大学生作为国家知识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自身文化自觉意识,努力学习认识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担任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3 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培养的实效性

(一) 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

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大学校园的封闭状态,使各种先进文化优秀思想不断地在大学校园中涌现,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也掺杂着一些极端的消极思想。要想使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害,需要净化校园的文化空气。营造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大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对文化自觉的认识,以更好地向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同时应该在大学教育中,多做传统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正确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客观认识的封建糟粕和积极向上的应该世代传承的优秀精华。避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片面否定。

(二)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的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认可。因此,在大学校园中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走向生活,真正融入大学文化氛围之中。

(三)客观认识西方文化

大学生之所以容易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并不是真正了解。多数只是通过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表象来认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同时,民族文化要发展,要通过文化转型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节奏,也需要向不同的文化学习,取其精华作为我国民族文化新鲜血液。因此,对西方文化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学习和客观的认识,实现与异文化和而不同。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

参考文献

【1】【5】,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邱素珍,文化自觉和个体认同――多元文化冲突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代青年研究[J],2009.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酿酒科技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贵州科学院

酿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