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声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和声学 教学 建构主义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和声学作为音乐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和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和声理论灵活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技能课程(如复调、作品分析、配器、钢琴即兴伴奏等)的前提和基础,和声学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抽象思维与理性分析要求较高。同时,也有自身课时少、任务量大、承上启下的基础性等特性。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应用型本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包括和声学在内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和声学教学现状
在应用型本科的和声学教学当中,出现了人文学科教学的通病。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对课程的结构严格划分,其形式是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当前,在和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常常采用一些灌输式的、机械训练式的授课方式,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并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等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音乐技术和音乐知识,而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音乐艺术。这种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欠缺其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较难认清音乐的艺术本质。
二、建构主义理论内涵
影响指导教学设计的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①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帮助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学习是建构在心理表征上的一系列过程,是学习主体将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建构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通过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获得的,是学习者借助教师和学生的协作和帮助,分析和研究相关学习资料如文字、谱例、音像资料、图像、网络等,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掌握事物的性质、规律,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②,
强调学习的情景性,提倡在多元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协作学习。因而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以认知能力较高、学习任务较大、学习环境较为丰富、创新思维较为活跃、学习自主性又不是很强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为对象的和声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和声学教学分析
鉴于教学的应用导向,统筹考虑音乐教育的共性与应用型本科和声学的个性,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成为时代的呼唤。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教学论的三大流派之一影响深远,它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阐明了学习的产生过程、理想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意义的建构过程等内容,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中国台湾早在1992年的小学改革中就“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③;1996年,美国则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要求将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基于解决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思考,对应用型本科和声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做一些探讨。
(一)和声学教学过程分析
1.和声学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认为知识并非客观、绝对的,个体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如此看来,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和声学的学科性质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变更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传播者角色与学生接受者角色。
和声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传统的课堂灌输的模式下,其内容的广泛性与学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鉴于此,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和声学的教师对于直接描述实践的内容,采取谱例光盘观摩与讨论、学生自主搜集与假设、分小组角色模拟、课后分析、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式解决,教师予以启发和引导,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师生间的互动。
对于那些来源于现实又对现实予以抽象概括的理论知识,则仍然适宜首先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其中予以谱例分析和点评,当然在讲授的过程当中可以借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建构主义倡导学生建构知识的主动性,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思维活动,即新的认识活动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关联性。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可以单纯地告知、传递知识,而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概念或知识,引导学生认知自己的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异,自行建构科学概念。这就要求教师使用的言语材料能够同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或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和非任意性的联系,教师讲解仍然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2.和声学教学中的学习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开放性和情境性,注重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真实情境的创设则主要依赖于媒介。和声学教学当中的媒介包括图书馆、乐谱、信息网、多媒体及课件等,这些课程资源作为整个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突破教室的围墙,使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有迁移运用的机会,并使除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智力背景。因此,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教学媒介已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学习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探究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
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其一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教师授课优越得多。他做的另一个实验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实验证实: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是最持久的记忆。接下来依次记忆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阅读内容的10%。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通过视觉、听觉和与学生的互动,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又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及设计,根据认知规律及建构主义理论,对难点、重点等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文字、图形、动画、谱例、音像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实现问与答、分步骤演示、仿真教学、模拟实验等功能,通过形象的现实案例,使抽象的和声学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二)和声学教学方法分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正确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通过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帮助学生积极发现和探索知识、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式教学,它们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三种代表性方法,需要加以取舍地辩证应用。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方法源自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启发,这种教学方法要求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和相互连接点,并根据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连接、延伸、扩展学生对音乐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
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以和声学中属七和弦教学内容为例):
(1)建立概念框架。应围绕教学内容,了解概念,确定学习主题。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属七和弦时,确立属七和弦应用的主题,引出属七和弦的和声功能、属七和弦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等相关问题。
(2)导入问题。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某种方式导入问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例如,让学生作为音乐分析者,给学生播放一些带有属七和弦的音乐作品视频及谱例资料,让学生分析谱例,使学生了解音乐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是如何使用属七和弦的。
(3)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梳理、分析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例如,教师启发学生自主进行收集作品音像资料、查阅背景素材、谱例分析等。学生围绕“如何运用属七和弦”“属七和弦是如何巩固调性的”等问题,逐步掌握属七和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教学主题的感知与认知能力。
(4)协作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集体会话,相互交流个人的学习成果。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原来相互矛盾、纷杂不清的问题梳理清晰,整体概念框架逐渐明朗。例如,教师给学生分组,围绕属七和弦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增强学生对属七和弦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的和声分析与和声创作水平逐步提高。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是建立在一些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上,并把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抛锚式教学方法强调让教师要求学生到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和感受,并直接获取经验。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环节(以和声学中和弦外音教学内容为例):
(1)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一种模拟仿真的学习情境中。例如,在学习和弦外音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有代表性的著名音乐家创作的、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这样学习者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和弦外音就在身边,同时理解也更加深入。
(2)解决中心问题。在创设情境中,引出与和弦外音这一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使学生面对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例如,在学习和弦外音的特殊用法时,先指出谱例中一个不属于五种常规和弦外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这种和弦外音的用法和特征。
(3)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的提示与帮助下,学生主动独立解决、处理问题。例如,教师在上课时提出“传统和声中和弦外音的用法对浪漫主义音乐有哪些影响”等课后思考题,要求每个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分类。下节课上课前请学生在讨论中交流,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探讨、沟通,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完成对相关问题的意义建构。例如,学生将收集到的谱例进行分类整理,相互交流,不断深入,逐步达到对和弦外音知识的全面了解。
3. 随机进入式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产生的缘由是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因此要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是非常不易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在和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随机进入教学法的应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洞察其本质。
注释:
①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18―19.
②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3):34.
③郑毓信.建构主义之慎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4(1):56―57.
④郭建鹏. 如何准确理解建构主义教学思想[J].教育学报,2005(12):23―24.
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2]陈陪元.音乐专业和声学教学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6).
一、以生为本的管理科学内涵
以学生为本,提倡的是人性化管理,倡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正视学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价值、维护学生的尊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严格管理,主张的是制度管人,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体现的是制度的严肃性、管理的规范性。作为两种重要的学生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与严格管理看似矛盾,其实二者并行不悖。所以学生管理工作者转念上的转变是首要的。我们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有责任,要有创新。传统的做法都是教育学生如何如何、要求学生如何如何,而在为他们着想,从他们的要求出发这方面,我们做得还非常不够,有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因此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想法,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更有利于学生进步的空间,这与严格管理的最终追求也是一致的。因而在现实中,不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本”,忽视“严格管理”,更不能借“以学生为本”之名,行“无管理,做老好人”之实。
二、实施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以往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热衷于“视线”管理,习惯于把学生放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实践经验表明,“视线”管理容易导致学生“视线之内守纪律,视线之外犯错误”的情况发生。而强化学生管理以人为本,强调提高人的素质,启迪人的觉悟,把管理和育人统一起来,这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
学生的思想觉悟好,平等和参与意识强,对这样的学生如我们要发扬平等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正当需求和合理诉求;对学习有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关照,多疏导;对于一贯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学生,在批评的同时,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真正意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民办高校,这些学生在高中大部分被认为弱势群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所以这些学生更需要我们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怀,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严格执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度,以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为原则。
3.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事情,网络,媒体等等,特别是对于西方媒体对我国正在发生的大事或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事情进行不符合实际的报道,有些学生是非观念混淆,人云亦云,没有正确的判断。鉴于此,作为学生德育工作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新闻热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把学校的管理压力和纪律约束转化为努力学习和刻苦训练的动力和热情。
4.培养兴趣爱好,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还是要落脚到人才培养,不可以动辄以加强管理为由,限制学生发展空间。要建立和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拓宽育人途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根据专业需求,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增长学生能力素养,促进学校的安全稳定。
5.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大力加强班级民主建设。
我们鼓励那些学习成绩好、专业思想和学术视野好的同学来担任干部,并要求班干部学习成绩不得低于班级前三分之一。学生的民主意识强,就愿意为班级建设献计献策,要把他们的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好,把学生干部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到一起,促进班级学院民主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全员育人
我们必须承认,单凭学生工作干部和班主任的力量去做学生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广泛地树立“全员德育意识”,更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进行资源的整合。资源首先是各位业务教师,他们的知识层次、业务水平对我们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听取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因此我们应该特别利用这部分资源,例如,请他们讲座,参与学生们的各种讨论活动、为我们的学生工作提建议,请他们给我们的工作进行业务把关。其次我们认为资源来源于学生,学生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我们应当充分的相信学生,我们学院很多重大活动的计划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我们只提修改意见,很少反对,极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4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
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矗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
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学习《酸的性质》一节,可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
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便容易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化学游戏法。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还不如英语单词好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总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例如,第一次活动可选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测定,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学生对活动是否有兴趣,直接取决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为此,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学生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过滤操作的使用步骤和量筒、托盘天平及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注: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管理;服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05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各地高校都在推进改革,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积不断扩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书院制教育以及二级学院的推行,学生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按照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与理念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1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势
1.1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
(1)高校管理的社会化。当前,很多高校为了分担成本,纷纷引入专业公司合作办学,食堂、宿舍及物业等方面均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管理社会化。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学生管理出现空档,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大学城的出现及书院制教育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出现了很多无围墙的高校,不同高校联成一体;而且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实行住宿书院制管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合居住。这促进了各个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也为各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很多挑战,以前按院系或班级的管理模式难以取得应有的作用。
(3)弹性学分制的推行。弹性学分制的推行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变革。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也可用缩短或者延长毕业时间,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班上课。这促使高校学生的专业班级观念弱化,学生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学分制下的指导性管理。
1.2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
(1)全球化带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观念在交流中融合与碰撞。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习俗与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多,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与理念发生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融合。
(2)社会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3)高校教育大众化。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各级学院、民办院校的发展,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随之下降,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大学生的素质与观念的差异明显化,且一些多元、非主流、反中心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呈现多元化。
1.3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与平台,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2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2.1管理方式亟待改善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忽视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靠经验行事,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仍是沿用传统的模式,以学校为主导,以老师为中心,采用法官式、警察式或保姆式的刚性管理方式,强调纪律性、组织性与服从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自立性与创新性,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机会。
2.2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有其自己的独立个性,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很少注意这一点,“重管理,轻服务”在各大高校盛行。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高校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个性得不到发展,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应重视并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
2.3法制教育需待强化
我国法制建设的落后,法制观念的缺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学校法制教育未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违法行为,投毒事件、凶杀事件,打架斗殴事件经常见诸报刊。而且很多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缺乏法律依据,也出现很多不良后果。
3高校学生管理的举措
3.1借助现代化手段丰富管理手段
当前,大学生接触社会多,思想比较开放,对社会前沿与时尚掌握的比较透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网络与智能终端,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QQ、邮件、飞信、短信等现代化手段,获取或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与学生进行互动。现代手段一起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效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3.2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加强理论研究,扩展工作思路,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为中心,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主线,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方式。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在学生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3全面推行柔性化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和内在需求及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营造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以提高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工作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意识,促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4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实现高等教育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目标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理念,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的学生管理实际,制定完整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与相关管理者的行为,实施有效地管理。要在学校,参与高校管理或建设的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等各主体,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明确,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3.5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作为一项系统工作要有序的开展起来,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相关理论学习,要不断研究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也要给予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教育与学习的机会,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与成就感。另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数量要与高校学生规模,学生管理的工作强度配置合适的人员及其数量。
参考文献
[1]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3]王平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3).
有人可能认为培养优秀学生主要靠课外小组和个别辅导,与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实际上课堂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侧面来总结取得这些成果的经验.
我们十多年来的课堂教学经验可以总结成三句话:追根寻源真一点,实验研究多一点,能力要求高一点,简称“三点”教学法,因此我们称自己的教材为“三点”法教材.
我们的“三点”法教学完全是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编写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把课堂教学变成物理竞赛辅导,我们确确实实通过课堂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学生在高考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追根寻源真一点
一个学生学习物理,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物理定律.因此,怎样搞好物理定律教学,必然是每个物理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在进行某一物理定律教学时,我们有意识补充了大量的与这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有关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溯源”教学.任何一个重要物理定律的建立,都有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探索定律的工作只所以能成功,这个定律最后只所以能够确立起来,其中一定有很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推理思维方式,这些内容毫无疑问是属于物理学科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人类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财富.
在讲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们从第谷对行星进行几十年的观测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起,然后是开普勒在拥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计算总结出描写天体运动的经验规律(开普勒三定律),最后才是牛顿用定量的动力学原理对这些规律予以解释,终于发现了对天上、地上的物体具有普遍意义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学习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中,我们还着重向学生介绍了“归纳法”、“理想化”和“间接验证”三种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学习库仑定律的过程中,我们纠正了学生由于大多数教科书叙述笼统而形成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明白:1.库仑当年只用扭秤做了两个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实验,而未做两个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实验,因为在后一实验中的平衡有可能是不稳定的.库仑是用电摆来完成后一实验的;2.无论是扭秤还是电摆,精确度都是很有限的,根本无法确定两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不是和距离的1.98次方或2.02次方成反比.当年的库仑(实际上还有更早的卡文迪许),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普林普顿等人都是用另一种实验方法将指数的精度逐渐提高,直至今天的2±3×10-16,终于使库仑定律成为当今物理学中最精确的定律之一.结合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我们还向学生介绍了“类比”和“演绎验证”的方法.
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学生一开始都以为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之间的关系是不困难的,只要用电流表、电压表再加电源和可变电阻器等组成电路即可.可是我告诉他们,在欧姆那个年代,非但没有电流表、电压表等仪器,连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定义和单位都没有,欧姆所面临的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他到底是怎样得到这个电学中最重要的定律的呢?学生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欧姆定律诞生过程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欧姆的实践,介绍了用图线探究新规律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结合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结合气体定律介绍了“分析法”,结合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介绍了“综合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有的同学深有体会地说:物理定律是宝贵的,但研究物理定律的科学方法更宝贵.谁掌握了这些方法,谁就能不断地去探索大自然层出不穷的奥秘.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某个定律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提出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自学.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苏格拉底明确强调过:“好的、正确的教学不是传递,而是对学生的自学辅导”.我一贯强调学生要学会自学、讨论、研究.我教的优秀学生,学得的物理知识,最多只有一半是在课堂上听我讲的,其它一概由他们自学.到一定阶段,我开始指定几个学得比较好的学生轮流给其他学生上课.每次课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由主讲同学讲,后半部分由全体同学提问、讨论.像王泰然和任宇翔在高二阶段就给其他同学作过二十几次讲座,杨亮、谢小林、陈汇钢等同学也不例外.
我们这种自学讨论式教学还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获金牌或学有所成的学生进了大学甚至出国留学后,有机会还回来给小同学谈自己的体会.例如1994年暑假任宇翔从美国回国探亲一个月,来学校给95、96届学生讲了10次课.他向小学友介绍物理学中一些新进展、中美物理教学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当年学习过程中曾激烈争论过的问题,使听课的学生大受裨益.1996年暑假,谢小林和陈汇钢两位金牌获得者又为97、98届同学讲了十多天课.他们既讲物理知识,又讲国家集训队队员奋发学习的感人事迹,使小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样的训练方法也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肯定.199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物理特级教师会议上,原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现全国中学物理竞赛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沈克琦教授在他的题为“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听到两名得金牌的上海学生讲他们的老师如何培养他们的情况,我认为这个经验倒很值得推广.他们说他们的老师不是采取灌输的办法,而是启发引导,要求他们给同学讲课,这对他们搞清概念原理和科学地进行表达都非常有帮助.我想这可能是提高优秀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那么自学为什么会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起这么大的作用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学与听课可能有以下两点不同:
(1)人类的思维活动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一个学生在自学某一个新的物理内容时,少不了理解、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等工作,这里面充满了分析、综合、比较等过程.因此相对听课而言,自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锻炼.
(2)人们的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无意注意;有预定的目标,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做有意注意.一个学生在自学的时候,他的目的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而且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否则难以坚持),因此学生在自学时,可保证在绝大多时间内都处于有意注意的状态,这一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有的学生在自学中往往会十分投入,进入一种旁若无人的境地,而相对来说,这种情况在听课时就比较少.一个学生坚持自学一段时间之后,便能渐渐地从有意注意转化到有意后注意,即不需要意志努力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长期保持在这项工作上.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既有明确的目的,又不需要用意志努力来维持,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需条件.学生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他们的物理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有明显进步.
二、实验研究多一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的发现和确立主要依赖于实验.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方面的训练,无疑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安排了相对数量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不难发现,这些实验存在着某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教材中几乎所有实验是为配合所学内容而安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学生不易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
第二,课本中每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都讲得十分清楚,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这样的实验只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不够的,也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目前课本中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学懂了书上的定律,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实验.这种安排违反了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智力发展前面的原则,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使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在实验内容的改革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增加实验数量.
不论是在课堂演示实验,还是在学生实验或小实验方面,平均增加了60%的实验.其中有一部分新实验,学校没有现成的仪器,安排学生自己制作,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
(2)重视实验误差讨论.
物理实验离不开测量,测量是实验科学最本质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结果准确的实验就是成功的实验,反之就是不成功的实验.因此在培养优秀学生的过程中,应该让他们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误差的基本知识.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要求学生们尽量消除实验的系统误差;在选择实验器材时要考虑它的精确程度;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采用尽量科学的方法.
(3)加强重要实验方法教学.
在实验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方法,比如减小实验系统误差的方法、减小实验偶然误差的方法、实验探究规律的方法、迂回测量的方法等,这些方法不是在个别实验中,而是在许多实验中都有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些方法一定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在必要时,我们甚至根据实验方法来安排实验内容,集中安排几个某种方法体现比较典型的实验,这样便于学生深刻领会和熟练掌握某一种实验方法.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课堂上创设一些实验问题让学生研究.
在高中阶段,每周至少有4节物理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中碰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可设计一些供学生讨论的实验题目,并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地探索、解决.
我在讲功率一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题目:要求测定一个人骑自行车的功率.在自行车由静止启动的过程中,人做的功除了增加人和车的动能之外,还要克服空气阻力和地面的摩擦力,其中哪些因素是主要的,哪些因素是次要的?学生根据自己骑自行车的经验,认为空气阻力是很明显的,不能忽略,而地面和车轮之间的滚动摩擦一般比较小,可以忽略.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测量人克服空气阻力做的功?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顶风骑车时,骑得越快风的阻力越大,因此可以设风的阻力和车的速度成正比.车的速度怎样测?风的阻力和车速成正比的比例因数是多少?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被大家一个又一个地解决,终于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实验方案.接着全班同学兴高采烈地到操场上去做实验,最后再回到教室里,师生一起处理实验数据,作出图象,得出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实验题目是由老师提出的外,实验方案和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由学生讨论研究出来的,因此他们都觉得很有意思,收获很大.
(2)对课本中一些重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
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现成的实验,有时可以对这些实验进行一些讨论和改进.
在做直流电路的实验时,我们让学生对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这个实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简单的伏安法电路,不论是采用电流表内接还是电流表外接,都有系统误差.结合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介绍了补偿的思想,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了电流补偿和电压补偿两种线路.补偿法解决了由于实验电路不完善带来的系统误差,但这个矛盾解决了,电流表和电压表不够准确的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怎么办?经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大家认为可以用准确度高得多的电阻箱来取代电压表和电流表,再辅以灵敏度很高的电流表,便可以明显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这就是常用的惠斯通电桥.接下来学生分别用简单伏安法、补偿伏安法和惠斯通电桥测量了同一个标准电阻,比较测量结果,可以证实先前的想法.在历史上,从伏安法到惠斯通电桥是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的,而在我们这堂实验课中,学生经历了这么一个碰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这样的实验课对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1)和(2)实际上都是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目标,诱导他们提高实验水平,我们有时称之为“目的诱导法”.
(3)给特优学生安排一些特殊实验.
我校有一批进口物理仪器,性能比较好,涉及的实验内容面也比较广.这批仪器的说明书是英文或日文的,我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某一个实验,要求他先翻译好说明书,准备好器材,然后带领其他同学做实验.这个主讲的学生还要准备好一些讨论题,在实验后供同学们讨论.学生对这样的实验非常感兴趣.此类实验虽然有时和高考、竞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种带有研究性的实验对优秀学生很有好处.
三、能力要求高一点
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解习题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此,习题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就本质来说,物理习题是人们编制的一些假想物理场景.毫无疑问,物理学家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而他们是在研究那些真实的、尚未发现的物理规律.同样,发明家也是不会去做物理习题的,他们是在力图应用已有的物理规律去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做那么多人为假想的物理习题?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推理等能力.所以物理习题教学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
我们常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进行习题教学:
(1)按照解题方法组织习题教学
一般的习题都是按力、热、电、光的顺序来讲授的,但我们比较倾向于按照解题方法来讲解物理习题.例如理想化法、整体法和隔离法、等效替代法、小量分析法、叠加法、对称法、图象法等,这样比较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解题方法.到学习的某一阶段,集中将一批用解决方法相同的习题安排给学生练习,使他们由不会用到会用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每隔一定阶段让这种方法再出现一次,以加深这种解题方法在大脑中的印象,达到牢固掌握,应用自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