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然资源价值化

自然资源价值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然资源价值化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第1篇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关于

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各市、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

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27号)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做好近期国土空间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20〕183号)要求,为确保全省近期(至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国土空间规划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划订

各地要以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等空间性规划为基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阶段性成果,以市区、县(市)域为单元,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编制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并于2021年3月底前提交经设区市政府同意的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方案经批准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作为近期用地审批、规划许可的依据。城镇开发边界划订工作的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二、加强近期国土空间规划空间额度管理

在国家预支我省近期建设用地规模中,省级预留一定规模,优先保障“十四五”省级以上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军事、抢险救灾等建设项目,其余部分分解下达至各地,重点保障地方近期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需要。各地要按照“守住底线、规模核销、动态优化、省级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规划额度管理,在项目用地报批前期工作基本到位后,由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中核拨使用。2021年规划额度管理具体指导意见另行下发。

鼓励地方通过批而未用清理、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手段,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产生的节余指标,可安排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使用。

三、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

严格边界管控。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批准生效前,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应布局在城镇开发边界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单独选址项目和乡村等非城镇建设用地可选址于城镇开发边界外,并列入城镇开发边界划订方案拟实施的近期重大工程清单,符合规划额度管理有关要求。近期建设项目不得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按现行规定严格执行。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报批建设用地时,应当对规划符合性进行实质性审查,近期审批的建设用地,应全部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

做好详细规划管理。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应符合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合法的详细规划可继续执行,并在符合“三条控制线”等规划管控要求的前提下,作为规划许可的依据。未取得规划许可,不得实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得以集体讨论、会议决定等非法定方式替代规划许可。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前,各地应严格控制详细规划新编和修编,并充分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方案的衔接,并确保上位规划强制性内容的落实。

实行规划全周期管理。加快建设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强化规划实施监督的依据和支撑。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规范数据归集、使用、更新,确保数据上下贯通、图数一致、规划管理行为全过程可回溯、可查询。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各地要严格规划重点岗位人员管理,加强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干部队伍工作能力和水平。实行规划审查参编单位专家回避制度,开展第三方独立技术审查。对违规编制、审批、修改规划,违规发放或变更规划许可,不按规定开展规划核实,插手干预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等行为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必须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2021年3月1日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办公室         2021年3月1日印发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第2篇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利用不够科学或不够完善,所以自然资源的资产价值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为了将自然资源资产有效地纳入有序的管理中,在环境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基础上,诞生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此种新型的审计模式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效管理,是我国特色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

1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大意义

1.1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完善了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在过去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虽然对产权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产权的使用并不明确,这种现象造成了自然资源资产的无偿使用。由于无偿性,所以资源浪费的情况特别严重,非常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在目前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引入离任审计制度,使得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对于产权的确认也更加的清晰,此制度的引入,实现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1.2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大力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得到强化,而要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就需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做好自然资源资产的有效开发和管理非常必要。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种对自然资源和资产的管理制度,可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方面的建设。在生态建设方面,不仅要加强管理,更要推进污染治理,所以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可以有效地确定自然资源资产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这对于治理能力体系的现代化而言意义重大。

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动因分析与理论基础

2.1 动因分析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相应的动力因素推动了其产生和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动因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是社会动因。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制度化管理的需要,所以必然会催生出对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制度;其次是法规约束动因。社会发展要走向法制化,所以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来进行法律约束;最后是商业反映论。在市场化环境当中,为了体现商业性质,所以需要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价值反映。

2.2 理论基础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理论支持,主要包括会计学、环境积极学、经济计量学和统计学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发展来看,它是在环境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这两方面的理论必不可少。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解决的问题是自然资源资产的持续化利用和经济价值的发挥,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包含其中。

3 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的理论问题

要构建起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就必须要对这个体系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明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重点照顾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责任范围,也就是要解决责任主体以及责任目标的问题;其次要解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问题。资产负债表的规范与否,与自然资产的价值密切相关;最后要确定明确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这样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够更加统一的对自然资源资产问题进行计量。

4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

4.1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制度建设方面,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对自然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的健全,具体从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要建立清楚、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关系。通过关系的明确,在日后管理中会更容易分清责任和利益。二是要进行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在社会主义市场这个大环境中,促进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会将自然资源的价值充分的发掘出来。三是要进行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市场的培育,通过市场培育,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序化发展,从而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流转。四是要将自然资源产权者的竞争机制引入制度建设中,通过竞争实现管理的提高。五是要对自然资源产权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从而避免法律漏洞和法律盲点。

4.2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自然资源资产具有社会公用性的特点,所以其价值应该属于社会,对于破坏或者损毁自然资源资产的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当中,需要做到两点:首先是对追究责任范围要进行明确,通过责任范围的明确,可以更加清楚的确定责任过失。其次要进行责任人的认定。在进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时,首先对于环境损害要有等级设置,其次要对不同等级进行不同的标准制定,这样环境保护赔偿制度才能够科学有效的运行。

4.3 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也是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配套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因为自然资源资产具有社会价值性,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管理成本,所以在自然资源资产的使用中必须要将管理成本和其自身价值体现出来,所以要建立有偿使用的制度。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要对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对生态的影响做出评估,确定相应的生态补偿。所以,要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诃】自然资源;价值;重置劳动 

 

自然资源包括经人类劳动加工的人化自然资源和未经人类劳动加工开发的原生自然资源。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通过劳动开发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劳动重置这些被消耗了的资源,以延续其存在,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利用和人本身的持续发展。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和价格不是来自于其本身的价值或价格,而是来自于人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曾说“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瀑布和土地一样,和一四自然力一样,没有价值,因为它本身中没有任何物化劳动,因而也没有价格……”。

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看,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劳动耗费,例如开采矿产投入的劳动;二是对内然资源的重置劳动耗费。由于自然资源的独特性质,使其必须不断地得到重置,即被再生产出来。无论是可再中资源还是可耗竭资源,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都是有限的为,维持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消耗掉的自然资源也该僻到补偿或替代。其中,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其利用速度超过冉生速度时,才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行强制性恢复;而可耗竭资源则只能依靠替代品的研发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因此,重置可再生资源(复原型重置,即把资源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水平,更新型重置,即重置后的资源强于重置前资源的规模、功能、状态或水平)和可耗竭资源(替代型重置,即用新的资源代替已消耗的资源)的劳动耗费及其相应的各种投入必然是该资源价值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切商品,包括自然资源的价值源泉不仅是其直接劳动耗费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其重置劳动耗费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价值不是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劳动或它的生产所使用的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它能够被生产的那段劳动时间或者说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神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赈订生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和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如果改变了条件再生产同一物质资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时间,那末货币价值不变时,物质资本价值及利润加倍或减半。”因此,自然资源的价值“是在现有产条件下,再生产资源而消耗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原始自然资源一的价值是按照再生产该资源所预期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决定的。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第4篇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1.环境管理要求对环境成本进行核算

    由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水、森林等可更新资源正在被过度地开发利用,耗减速度远远快于更新速度,使其逐渐失去了可更新性;石油、矿产等不可更新自然资源逐渐枯竭;自然资源遭受破坏影响生态环境资源的质量逐渐下降。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资源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因此环境资源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迫切地要求加强环境管理。环境管理要求环境会计为其提供有关环境成本的总量、具体的成本项目、环境保护业绩等信息,了解当前环境状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环境资源一旦经过耗用,其价值就转化为环境成本,同时对环境资源的关注也转化为对环境成本核算的重视。通过环境成本的核算,掌握自然资源的耗减速度和生态资源质量下降的程度,以及人类为保证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付出的代价等资料,为环境管理提供有关各项环境成本的综合信息。

    2.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注重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忽视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单纯追求产值、互相攀比增长速度,而不顾资源毁损、环境恶化。作为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包括了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考虑了固定资产折旧,但没有考虑自然资源耗损的折耗和生态资源恶化的损失。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缺陷导致国民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不真实性,如果考虑由于环境退化和耗减的直接费用,以及引起未来生产潜力损失的自然资本“贬值”两个方面的费用,核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就会低得多。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必须增加环境成本的核算。

    3.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

    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耗费,包括人造资产的耗费,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等环境资源的耗费,劳动力的耗费等等。产品成本应由物质成本、劳动成本、环境成本三部分组成。但是,现行的成本计算只包括物质成本和劳动成本,不包括环境成本,使计算的产品成本不真实,成本核算也不符合真实公允的原则,进而形成国内生产总值虚增。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主要生产和出口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初级资源产品,使本国的自然资源匮乏,环境资源恶化,甚至造成跨国境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于出口商品的价格不包含其全部环境成本,造成国际贸易中环境资源负担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剥削”。而环境成本核算就是要求在产品的价格中反映出环境成本,并由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负担,这对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环境成本的分类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按与环境资产的关系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生态资源保护费用和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1)自然资源耗减费用是指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自然资源储量的货币表现。在开采自然资源并形成资源产品的过程中,耗费的各种自然资源,其中一些形成资源产品的实体,一些有助于资源产品的生产。如矿产资源、植被、水等数量减少均属于自然资源耗减,其轻减的价值就是自然资源耗减费用。

    (2)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物质基础而发生的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存量,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寻找替代品、需要对矿产品进行深加工等等,这些措施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的费用。

    (3)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是指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所发生人类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生态资源保护费用按照支出的用途分类,又可分为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预防污染支出、治理生态资源交出、生态资源破坏损失等等。维护生态资源现状的支出是指生态资源并未受到危害,为了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既定质量,进行必要维护活动而发生的费用;预防污染支出是指生态资源尚未受到危害,但已经预料到污染有可能发生,为避免其发生进行预防活动而发生的支出;治理生态资源支出是指破坏生态资源的事件已经发生,要减除已发生的危害,治理活动中发生的支出。人为破坏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失是指损失已经造成,难以在短期内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得到治理、弥补和恢复,损失本身虽然不是人们的直接支出,但是损失意味着资源的耗损、财富的减少。为了尽量减少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对环境良性循环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为此所发生的支出构成了生态资源保护费用。

    (4)生态资源降级费用主要反映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内,不反映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如臭氧层空洞、土壤侵蚀、沙漠化、洪水及干旱、水质退化等生态资源降级的损失,其价值表现为生态资源降级费用。

    三、环境成本的核算

    1.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

    对自然资源耗减费用计量的前提是对环境资产进行计价。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经过一次生产过程后就改变其实物形态,它与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一样具有存量的性质。将自然资源作为一项资产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存量的核算,而将自然资源的耗减作为一项费用核算,可认为是对环境资产流量的核算。流量的核算总是要受到存量计价的影响,而流量的计价又影响到存量的现存价值。

    既然自然资源具有存量的性质,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存量的方法进行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的核算,即耗减费用按照发出存量的方法计量。其耗减费用就相当于生产成本中的“原材料或直接材料”,其确认与计量均可参照

    “原材料”项目进行。在会计处理时可以将耗减费用作为一个成本项目列入到资源产品成本中去,在成本项目中增加一个“耗减费用”项目,专门核算资源产品耗用的自然资源的价值。同时为了保证“环境资产”账户能反映某一会计主体所拥有的环境资产总量,应设置“环境资产减值准备”账户,反映耗用自然资源而减少储量的货币表现。该账户为“环境资产”账户的抵减账户,通过其抵减可以反映该会计主体拥有的环境资产净值。

    2.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核算

    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的发生一般表现为人类劳动的耗费,可以按照财务会计的计量方法,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原则,即以包含劳动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等作为计量属性,对资产进行计价。维持费用按其支出以及与资产的关系,在会计处理中可分为:(1)费用的发生能够独立形成自然资源,如人造森林、草场的费用。这类费用发生的结果形成人造自然资源,会计上应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环境资产进行核算。但由于人造自然资源形成周期较长,而实际成本原则要求资产一旦入账后,一般情况下不能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因此,在维持费用发生的整个期间内,可以通过“环境资产准备”账户归集发生的费用,待其形成效用能力时,再转为环境资产。(2)费用的发生不能形成独立的环境资产,只是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其功能。如为森林喷洒杀虫药以延长森林提供效用的能力,这些费用相当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追加的费用。对于这类费用可以参照固定资产使用期间的追加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即在发生时直接计入环境资产的价值或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如果能够增加自然资源的未来效用,则将费用计入相应自然资源的价值;如果不能带来未来相应效用,或金额较小时,可作为当期费用处理。(3)费用的发生有助于环境资产发挥效用,同时又符合确认固定资产的定义时,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进设备所支出的费用等,应将其确认为一项固定资产,进行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3.生态资源保护费用的核算

自然资源价值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利用;生态价值;问题研究;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 ecological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realize l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everyone to b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 exploitation; Ecological value; Problems research;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自然就是人类离不开的物质基础,而且土地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和进一步研究,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而更加的显得具有时代的必然性,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所致,本文针对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价值问题作出详细论述。

一、我国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有待解决,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生态环境问题:

①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范围正在逐渐不断的扩大,而且危害的程度也在逐渐的加深,其具体的表现有土地受到侵蚀的面积非常大,而且所分布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并且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②面对土地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进行用地控制,导致土地结构失衡,有着严重浪费的现象;③在土地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耕地急剧减少,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其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其二非农业建设造成耕地永久性流失;④土地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污染主要源头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工业、生活、农业、交通。

二、忽略土地生态价值的主要原因

(一)经济结构驱动方面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一种最为显著的表现形式,人类面临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深层次原因都与土地资源利用有关。土地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生物生产力,因此,不同区域层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而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变化则是受社会经济结构变化驱动的。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受社会经济结构驱动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必然反映在生态环境状况上,所以导致土地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原因。

(二)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任何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与其所有权和使用权有关,土地资源也不例外。因此,在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依靠法律来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和规范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社会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国家和集体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结构,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状况,必然导致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给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必须借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强制,规范利益各方在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把土地开发利用及保护纳人法制化轨道,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土地资源,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风尚。

(三)人们思想观念滞后

生态危机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生态危机,它更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危机,科学本身不能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价值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特定时期人们持有的价值观和目标,它归根结底与人的行为和意图有关,由人类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决定。生态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人类价值观的转变。只有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发挥自然的生态价值。

三、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对策

(一)建立土地生态产权制度

生态资产应该进人类经济活动的内部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实现它的资产价值。针对生态价值产权不清楚的情况下,生态资源中的社会再生产和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割裂的,生态价值没有通过一般商品的价值实现而得到足够量的实现,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导致了少数部分人对于生态资源开发的获益是建立在多数人环境损失的基础上面。这样的损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资源枯竭和华宁的污染以及对于生态的破坏。国家对生态资产行使公共管理职能,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包括生态产权界定、配套、流转、保护的现代产权制度网。政府采用生态定价、生态税收等手段,加强市场对生态资源的调控,使得外部成本内部化,约束和规范生产者把资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纳人生产成本统筹核算,同时鼓励消费者适度消费,也可激励更多的企业从事废物再生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目的。

(二)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使土地这一环境资源真正成为一种生态资产,实现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使生态保护投资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生态补偿制就是实现生态资源生态价值有偿制度的财政手段之一,是生态受益者在合法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对生态资源所有人或为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的相应费用。在实践中,关于生态价值的补偿已经形成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理论,这里只论述其中的生态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利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对那些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的开发者进行补偿,反之,则进行惩罚。通过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可以约束破坏土地生态的行为,达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三)实现资产管理化

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有效管理,科学合理的规范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资源生态价值资产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人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这样才能避免“公地的悲剧”,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但都可以不负责任,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因此,明确“谁受益谁维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是十分重要的。要通过法律、经济和政策手段确立一套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吕峥. 中国耕地生态价值与保护问题研究——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为视角[J]. 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8(03).

[2]邓伟志,李叔君. 土地的生态价值与制度安排——论人与土地的和谐共处[J]. 社会科学战线.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