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1篇

然而,可再生能源发展“必要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存在的反差,传统能源利益集团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阻挠,对发展路径有意或无意的曲解,决定了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之路必将是曲折、艰难和反复的。

在我国,一个更为强烈的反差是:一方面,我们“极端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不断出台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另一方面,对现有能源系统以何种恰当方式转向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系统方面的研究“高度忽视”。对可再生能源“如何转型”缺乏基础性研究与系统性思考,导致本应是系统推动能源转型的政策在实践中“各自为政”,并演变为单纯以实现某个“既定份额”为目标。

将可再生能源发展置于人类能源转型历史进程之中,探讨能源转型的基本内涵与动因,梳理能源转型的逻辑,系统分析可再生能源转型与历史上能源转型的异同,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问题和转型方式,不仅有理论必要性,也有实践重要性。 一问:能源转型如何发生

很多报告和论文将“能源转型”(energy transition)一词等同于“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或“低碳转型”来理解。这一含义最早可能来自1980年德国科学院出版的一份报告:《能源转型:没有石油与铀的增长与繁荣》。该报告当时呼吁彻底放弃核电和石油能源的观点受到强烈反对,但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演变成为德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相应的,德国“能源转型”的含义逐渐演变为“转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并宣称最终目标是建立百分之百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体系。

能源转型的含义当然不仅仅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在更一般意义上,能源转型通常被理解为一个国家或社会主导能源的转换或更替过程。比如,煤炭替代薪柴并成为主导能源,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导能源。不过,对能源转型的这种描述性的理解,以及基于这一理解的相关研究难以适应复杂、丰富的能源转型实践的需要,无法对认识当前能源转型提供洞见。

美国天然气专家罗伯特・海夫纳三世试图另辟蹊径。在其2009年出版的著作《能源大转型》中,罗伯特・海夫纳三世从能源存在的三种物理形态,即固体(木材、煤炭等)、液体(石油)和气体(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氢能等)出发,把人类能源利用的历史与未来概括为两次能源转型:第一次能源转型是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型,第二次能源转型是液体能源向气体能源的转型。这一观点具有理论抽象性和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能源转型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观察视角;但这一理论对于能源转型判断标准过于抽象,对能源转型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理解能源“如何转型”作用有限。

加拿大的瓦茨拉夫・斯米尔(Vaclav Smil)教授认为,能源转型是各种能源利用“原动机”(prime movers)驱动下的能源结构不断变化过程。“每当效率更高的新能量‘原动机’出现取代旧的原动机,显著提高了人类所能利用的能源的量级,能源转型就会发生。”

斯米尔教授根据“原动机标准”将人类能源利用划分为四次能源转型:第一能源转型发生在距今1万年到5000年,人类通过驯养役畜来替代部分人力;第二次能源转型发生在公元前1000年风车和水车的出现,进一步替代人和动物的肌肉力;第三次能源转型随着1765年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的扩散和进一步改进,启动了煤炭替代薪柴的能源转型进程。第四次能源转型的发生则伴随着发电机的发明使用,以及1882年世界第一座中心发电站在纽约和伦敦投入使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而出现。

斯米尔教授所提出的“原动力发明、改进和扩散”逻辑为我们认识历史上的能源转型“何时发生”、“如何发生”提供了非常有启发性的见解。然而,回顾人类能源利用史就会发现,以“原动机”单一标准来判断能源转型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从原动机标准所划分的一些能源转型并未真正导致该种最终能源成为“主导能源”,从而不构成人类社会或者国家层面上的能源转型。比如公元前1000年伴随风车和水车的出现,除了在小范围外,风能和水能并没有在普遍范围成为主导能源,更不用说全球了。这是风能和水能的自身局限所致,与原动机效率高低无关。二是以“发电机”出现而引发的第四次能源转型,偏离了“一次能源”的逻辑进入二次能源(电气化),这一转型与当前清洁化低碳化发展存在矛盾和冲突。这是因为,化石燃料发电的“原动机”效率和能级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强化石燃料的竞争力,不利于向清洁燃料过渡。因此,任何非一次能源技术革命对于“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回归到其所依赖的一次能源的“源头”来评价。

为了更好描述历史上能源转型的逻辑和解释未来的能源转型,笔者对能源转型的定义是:能源转型是由原动机推动的,伴随着能源系统深刻变革的,一次能源结构长期变化过程。能源转型的发生与深化,是随着一种足以推动国家,乃至全球层面的能源转型得以发生“原动机”发明、扩散而发生、发展的,正如历史上的蒸汽机之于煤炭,内燃机之于石油一样。 二问:中国能源转型处于哪个阶段?

中国处于能源转型的哪一个阶段,下一次能源转型是第几次转型?判断能源转型的标准不同,答案也不相同。基于能源转型的上述新定义,就国家层面而言,能源转型应符合三个判断标准:

一是要有导致能源利用方式重大变化的“技术创新”或“原动机”出现。能源转型不是“新”能源品种使用数量的简单“累积”,中世纪英国城市用煤非常普遍,到18世纪初,英国不仅家庭住宅取暖,很多工业行业生产中都使用煤炭。煤炭的利用方式依然是沿用过去的燃烧方式,没有出现用煤技术的重大创新。1765年,瓦特蒸汽机作为煤炭原动机的出现,英国才真正启动了向煤炭的转型,随后扩散到欧洲大陆和美国。

二是要有基于能源技术创新的一次能源结构变化,即新“原动机”出现后,所利用的一次能源逐渐替代原有能源,并最终成为主导能源。换句话说,替代能源需要有成为主导能源的潜质。从这个判断标准看,瓦茨拉夫・斯米尔所说的风车和水车发明所引发的能源转型,并不构成国家层面的能源转型。

三是要有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也就是说,基于新的能源利用方式(原动机),一次能源的替代与转换的展开,必须同时构建与这种能源特性相匹配的能源生产、消费和输送体系,否则能源转型难以顺利和有效推进。因此,就当前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而言,能否建立起与可再生能源特性相匹配的能源系统对于转型成功至关重要。

根据这些标准来梳理人类能源利用的历史,可以发现:从原动机标准和一次能源结构变化标准看,历史上的能源转型可以划分为三次,即薪柴向煤炭转型、煤炭向石油转型、石油向天然气转型。目前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阶段,即石油向天然气转型阶段。

如果结合能源系统变革(第三个标准)来看,就会发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同属于化石能源,其能源生产和消费系统的共同特征是:大规模生产、输送和消费。也就是说,它们均属于“能源系统”特征相同的一次重大能源转型。

人类能源利用可以划分为两次大的能源转型。第一次能源转型是植物能源向化石能源的转型,第二次能源转型是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两次大能源转型期间存在着一些亚转型(如向煤炭转型,向风力发电转型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天然气是向第二次能源转型的重要过渡能源,这不仅是因为它比煤炭和石油更加清洁,而且因为从能源系统看,它兼具集中式和分布式的特点。 三问:向可再生能源转型难在何处?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有多难,难在何处?相信任何一个相关的政府官员、学者和产业人士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概括,我认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至少有如下“三难”:

一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必要性、迫切性与经济可行性存在巨大反差。化石能源对植物能源的替代,不仅是高密度能源对低密度能源的替代,而且是高竞争力能源对低竞争力能源的替代,主要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当前各国正在发生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的背景下发生的,是碳减排政策驱动下的能源转型。因此,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在化石能源自身效率还有较大提升潜力情况下,为实现经济增长的“脱碳”而发生的低密度能源对高密度能源的替代,同时也是低竞争力能源对高竞争力能源的替代。这一转型的迫切性、必要性与经济可行性之间的巨大反差,是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问题的基本根源。

二是与可再生能源特点相匹配的“新”能源系统无法通过现有能源系统的“外推式发展”而得到。一个与化石燃料的大规模生产、消费和输送体系及其高能量密度、可储存、分布不均衡等特性密切相关,而风能、太阳能的广泛分布性、低能量密度和不可存储性决定了本地生产本地消费模式是较好的选择,现有能源系统必须变革以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新特征。然而,与化石能源特性完全耦合的现有能源系统并不会自觉向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能源系统转型,因为传统能源企业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往往会自觉阻碍这一进程。

三是可再生能源的单一品种,无论是水能、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质能,都不具有成为单一主导能源的潜质。因此,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就多个品种集合整体而言的。这些不同可再生能源品种的技术特性不完全相同:水电基本与现有能源系统兼容,风能和太阳能更适合分布式、小功率,生物质能则分布式、集中式均可。要将这些能源利用技术整合为一个有机“新”能源体系,将面临更多的技术、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复杂性。

上述“三难”,也可以说是能源转型的新特征和新变化。这就给能源转型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转型政策要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能源体制与政策实施方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新特征与新变化,减轻能源转型的成本与阵痛。 四问:从德国能源转型实践学到什么?

德国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典范,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做法也被作为“经验”为各国所借鉴。比如,可再生能源全额上网、固定电价(FIT)、投资补贴等政策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的标准选项。对此,无需多言。这里我将特别指出两个很少被提及,但实际上对我国更有价值的德国能源转型“经验”:

一是增强电力市场灵活性是应对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最重要的制度条件。德国电力改革始于1998年,但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实现了“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电力市场制度架构,确立了电力供应侧和需求侧竞争性市场。其核心要素包括:电力零售侧放开,终端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售电商;开放电网使用权,电网运营商不参与市场竞争;日前、日内现货市场与多级调频辅助服务市场协同合作的市场结构,等等。德国可再生能源转型到目前为止能够较为顺利地推进,竞争性电力市场及其配套机制所决定的市场灵活性是基本制度条件。从经验借鉴看,构建这一制度是中国等很多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必备条件。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电力份额上升,德国又设计了一些新的市场制度以期进一步提高市场灵活性:一是建立了以平衡结算单元为主体的电量平衡机制,以及与之配套的独立调频市场。凡是不能维持区域内发电和用电平衡的平衡发电运营商(结算单元)都必须从电网公司那里购买调频调峰电量,同时允许调频供需独立进行拍卖;二是在2015年底的《能源变革白皮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电力市场灵活性措施,主要包括:允许短时间内的超高电价和负电价,允许更多类型的技术参与到调频辅助服务市场中,等等。更为灵活的电力市场制度,能够更为精确地反映电力的时间和空间价值,市场参与者能够及时反应。

二是从发电、电网和用电各个环节入手,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整体灵活度以应对可再生电力波动性挑战。具体做法包括: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发电厂的灵活度,以提高其调峰能力,而不是扩大规模降低能耗;改变热点联产电厂和生物质发电厂运行方式提高其灵活性;发挥欧洲互联电网的“间接储能系统”作用,提高德国输电网的灵活度;综合运用储能、热泵、电动汽车、智能电表等技术手段提高负荷的可调节性,增加电力需求侧灵活性,等等。 五问:什么是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当务之急?

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可再生能源比重太低?补贴力度不够?并网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不是“当务之急”。当前应优先落实如下事项或原则:

一是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国家战略既要反映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各国能源转型方向虽然相似,但能源资源禀赋与治理结构不同,决定了能源转型的国别差异。

我国的能源转型远未上升的“国家战略”层面。首先,我国能源转型处于各个部委各自为政阶段,每个部门就自己主管的领域自行决定重点、方向和速度。其次,我国能源转型缺乏清晰的战略安排,实施路径和推进速度也缺乏统筹考虑。最后,能源转型进展和政策实施效果也无科学评估和考核。政策出台了很多,能源转型的问题也很多,但鲜有部门能够出面纠正和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我国能源转型“国家战略”的确立和落实。

二是当前能源体制改革应充分反映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要求。我国能源体制抑制市场作用导致配置效率低下问题非常突出。大力推动能源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能源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不仅如此,德国能源转型的经验告诉我们,竞争性电力市场和灵活的交易机制是可再生能源转型最重要的制度条件。因此,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迟缓不仅会影响能源配置效率,而且还会阻碍我国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增加转型成本。

三是我国能源转型的进展与步骤不应由传统能源巨头决定。传统能源巨头一定是能源转型的主要参与者,但能源转型的方向和进展不能由电力公司等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因为它们可以从放缓能源转型速度和进程中获得经济利益。正如赫尔曼・希尔在其《能源变革:最终的挑战》一书所指出的,“客观上,在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中是不可能实现共赢的。百分之百转向可再生能源是工业时代以来最广泛的经济转型。如果这个进程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是不可思议的。失败者将不可避免地是传统电力工业,其损失程度取决于其洞察力、决心和能力,以及进行彻头彻尾的重组、直面迅速衰减的市场份额、发现新的业务领域。”

如果想让我国能源系统能够按照能源转型的方向和逻辑来实现转型,必须要在确立能源转型国家战略基础上,配套以推动能源转型的系统法律和政策框架,由国家来主导和推动转型,方有可能避免能源转型进展和节奏由传统化石能源巨头主导的局面出现。

四是基于能源转型方向调整当前投资以避免锁定效应。未来30年-50年的能源系统是由当前投资决定的。当前的能源投资要符合能源转型要求,否则将导致我国未来能源系统(电力系统)锁定在既定道路上,加大未来能源系统转型的成本。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2篇

“事实上,在这一主动转型的过程中,CFO们首先要考虑什么?就要考虑管理层需要什么、业务部门需要什么,财务能给什么这一问题。”张克慧称,这个时候CFO一定要听得懂需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很多管理层、业务部门的需要,是与财务的价值理念不一致的。所以在这一主动转型的过程中,CFO的主动迎接就是要发挥牵引的作用,让大家跟着你走,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当然,在这种主动转型过程中,各个部门也要统一共识。”张克慧强调,而这个共识就是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在这种主动转型的情况下,如何定位CFO的角色也是关键问题。“在必须主动引领转型的情况当中,CFO到底是什么角色?怎样定位?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个时候,CFO要用对四种新角色的重新定位,来带动整个财务部门职能的转变,以实现财务由过去的直线职能式管理向价值引领式管理的转变。”作为业界资深的CFO,张克慧诠释了在主动转型情况下,CFO的角色新定位与职能作用的改变。

《新理财》:目前有很多谈论财务转型的声音,但很少有人将原因讲清楚。在您看来,财务为什么要转型?

张克慧:财务转型很简单,因为它是一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组织日益复杂、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益延长之后,这时候企业对财务的要求就与小规模企业对财务的要求不一样了。而这种要求更多来自于管理层――小规模企业的管理层可以直接观测到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但当一个企业日益复杂、产业链冗长之后,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可能单独地、直接地观测到全局或者把握全局,这时候就对财务提出了要求――因为在企业中,只有财务是可以全过程监测到所有信息的。而外因主要来自市场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所有企业财务都要转型。由此可见,财务转型正是一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理财》:您提到的CFO要用四种角色来带动整个财务管理部门的转变,我们要怎样来理解这四种新角色?

张克慧:我想用汽车做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传统的财务特别像刹车系统,其中CEO负责踩油门,CFO是谨慎的给油者。但CFO仅踩刹车是不够的――CFO要成为一个仪表板,这个仪表板包括汽车导航,它会告诉CEO前面的路在哪儿、哪有探头、哪有限速、哪有弯道,以及车超没超速、汽油够不够、轮胎气足不足等等。事实上,只有越丰富自己的仪表板功能,CFO对企业的价值就越大。所以财务转型是要向一个全方位的指引者、引领者方向去转的。而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CFO要重新定义四种新角色,即成为战略家、运营者、管控家和推动者。

《新理财》:CFO首先要成为战略家,您如何定义战略家?在成为战略家的过程中,CFO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克慧:战略家就是要有战略思维。CFO成为一个战略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市场的把握能力;二是成为一个行业的观察员;三是成为一个价值的引领者。因为CFO打造的是总部的财务,因此成为战略家,就能够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并可以从产业链整体价值来观察企业的运行。如果一个CFO只埋头于每天的财务,那就是会计,充其量是个老会计、好会计,但不是CFO。因为目前所有的价值创造,不是企业自己埋头可以完成的,而要依赖于市场环境和客户。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像神华集团这种传统的能源企业,受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对财务的把握,首先要从宏观政策方面看,市场是怎么走的。

《新理财》:同时,我们要怎样来理解CFO是一个运营者的角色定位?

张克慧:运营者就是要加强对业务的支持,把你的价值创造理念嵌入到业务当中,这个嵌入过程会非常痛苦。比如有一次,我与我们原来的董事长谈,他说成本你要怎么管?我说我管不了成本,因为财务在成本控制上是无能的。这话当时在集团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我能管成本。但我说,你们把投资都做了,让我控制投资收益?你们把材料都用了,然后让我控制成本?不现实。所以我提出来谁配置资源谁控制成本、谁消耗资源谁控制成本,同理,就是谁掌握资源谁负责价值创造、谁消耗资源谁负责价值创造――这个理念在今天的神华集团已深入人心,但当时我们嵌入的时候很痛苦。

《新理财》:在财务转型过程中,CFO应如何发挥管控家的作用?

张克慧:CFO成为管控家,他要搭建一个共享的集中平台,这包括BCS系统、资金平台、ERP系统、预算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等,目的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整个集中化的平台一旦全部搭建起来,集团就可以做到不依赖子分公司做账,直接在资源库里生成报表,为未来的财务核算、共享服务提供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系统,也可以成为将来的共享服务平台。神华集团最近在业内反响较大的是网络销售平台,销售额已达2亿多元,目前它是由企业自建的规模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

《新理财》:CFO要如何成为推动者,他要推动哪些工作呢?

张克慧:一是推动流程优化,以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比如目前很多单位都实行物资集中采购,采购之后就会有很多流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增加税负,也会增加大量内部核算,所以CFO要对流程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推动业务整合,比如CFO可以整合出现亏损的子公司的业务模式,降低其损失;三是推动机制建设。在目前集团的集中管控之下,集团内部可能会出现好企业和坏企业,但是所有的下属企业都应该具有价值创造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时候,CFO需要进行机制建设,重新激活企业的内动力。

《新理财》:在您看来,目前CFO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呢?

张克慧:现在更主要的一个关注点应该是国资改革,即在这种情况下思考财务应该如何改革,以及思考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需要配合什么样的财务模式,这是我们目前作为CFO需要研究的东西。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3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我国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做出了概述,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亦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煤炭企业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也会经历兴起、鼎盛到衰退的时期,因此,研究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尤为重要。长期以来,煤炭企业的发展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主,随着大规模的开采,煤炭资源出现了危机,煤炭的储量越来越少。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阐述,循环经济也构成了煤炭企业新的发展模式。

一、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煤炭的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煤炭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煤炭资源投入、煤炭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传统意义来讲,煤炭企业的发展依靠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废弃,在企业的输入端、中间端及输出端都存在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煤炭企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型,走循环经济道路,对于我国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煤炭企业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输入端、出口端的成本浪费。发展循环经济能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带给企业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知名度。

其次,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我国资源的节约。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将对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影响。因此煤炭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保持煤炭资源的合理、永续的利用,保持一定的国家煤炭资源储备。

再次,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煤炭的开采对水资源、大气环境、土地资源都有一定的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不但是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节约,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根源上保护环境。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国家政策的要求。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更好的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后,可见其重要性,但当前煤炭企业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2007年能源蓝皮书》上显示,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煤炭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综其原因如下。

首先,我国煤炭企业的综合利用技术落后,现有产业链短,转化率低。目前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以下几种技术类型,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技术、矿区地表复垦及生态治理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及环保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煤炭企业的生产、加工处理、后期消费等各大环节。

目前,煤炭企业的产业链基本上是煤炭-电-材料或煤-电-冶金等,产业链较短,中间附加值少,煤炭转化率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就在于增加中间的精加工,增长产业链,促进煤炭企业的科学发展。在这个煤炭企业的转型阶段,我国缺少相应的产权技术和高新装备,缺乏相应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家支持力度不够,扶持发展资金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对煤炭企业征收资源税、环境税和资源补偿税,资金问题成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需要投资很大一笔资金,且投资周期长,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单靠企业的力量来发展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国家应该明文规定奖罚措施,对采取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进行奖励政策,对污染严重,不发展循环经济的煤炭企业做出严惩。再加上地方政府的宣传与调控,循环经济才会初见成效。

另外,当前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依然缺乏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煤炭企业的循环发展的法规也很少。

再次,我国中小煤炭企业占比较大,缺乏综合管理。

我国小煤矿居多,在开采过程中缺乏政府的管理,乱采滥挖、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的现象严重,造成了煤炭资源在根源上的浪费。近年来,我国对煤炭企业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整合与兼并,但整体看煤炭企业规模仍然小。

另外,现在很多企业还是单纯的追求高GDP,追求一时利益,思想认识不足。虽然国家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做出转型,但部分企业更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不够关心,没有意识到还肩负着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重任。长期以来,一些企业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对煤炭资源掠夺性开发,对发展循环经济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不主动探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子,导致企业转型遇到很大的瓶颈。

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能源现状,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煤炭仍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当前煤炭企业高度排放、高度开采、低度利用的生产模式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另外,我国煤炭生产方式较为粗放,浪费严重;废弃物排放率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我国煤炭行业执行速度与效益并重,走科学发展之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环保相关部门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配合与支持。煤炭企业是具体落实者,起着最关键与主导的作用,是工程活动的主体。政府是主导者,是建设新型战略能源国家,实现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

首先,煤炭企业应应提高思想认识,延伸产业链,加大技术支撑,建立企业生态工业园。

产业链是循环经济的支撑,加大横向和纵向的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从技术层面加大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核心利润。另外煤炭企业可以和电力、化工等行业联盟,实现企业间的双赢。

提高煤炭企业的技术支撑,在煤炭企业的生产、加工处理、后期消费阶段,加大各个技术的支撑体系。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与人员投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重点加强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技术、矿区地表复垦及生态治理技术、减少能源消耗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及环保技术。

加大小煤炭企业的兼并与重组,施行集约化经营,通过企业的转型,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绿色开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通过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煤炭企业需要加强思想意识的转变,创新企业文化,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全体员工的思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延长生存链,提高技术支撑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可参考国外经验,建立生态工业园。

其次,加大政府对煤炭企业的监管与扶持,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加大社会宣传力度。

政府应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化为绿色核算体系,进行财税改革,积极扶持煤炭企业的转型。加大投资力度,帮助企业渡过转型难关,引进相关的先进技术与生产设备,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才配备,帮助企业走向循环经济的道路。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确定奖罚措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健全法律法规,将煤炭节能的标准有一个明确的规定与实施细则,使得煤炭企业有法可依。政府的监督是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国家调控,加强监督检查,在生产、流通及消费阶段严格把关,运用提高准入门槛、财政补贴、行政处罚等手段加大煤炭的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

另外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员工意识,使煤炭企业从管理层到一线工人都树立循环经济的观念,让全民投入到循环经济发展中。

四、结语

本文对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做出研究,从提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重大意义、发展煤炭企业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研究。此项研究追寻科学发展观的纲领,具有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范云峰,叶二文.浅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山西焦煤科技.2009(2).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4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历了经济低迷期,很多产品型、技术型企业都开始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记者遇到的一家生产微型小型水泵企业正面临这样的抉择:目前公司一方面拓展新兴市场和国内市场,以弥补对欧美出口的明显下滑,另一方面正在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水泵需求巨大,城市住宅建设也是如此,比如一个住宅小区,需要循环水泵、消防水泵、污水水泵等几十种水泵,自从公司开始卖从给水到排水的成套水处理解决方案之后,利润大大增加了。“在成套水处理解决方案中,卖水泵的收入只占50%-60%,其余的收入则来自设计、施工和服务。”

我们看到,服务业领域的跨国投资在过去的2009年已经占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60%,而美国通用这家工业巨头的大部分收入来自金融服务部门。正因为如此,《福布斯》、《财富》等均将之归为服务型企业;与此同时,2009年,专利转让收入成为IBM公司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之一,占总收入比重已超过21%,增长速度为25%。

伴随新模式而生的:卖产品的IBM已经消失,卖服务的IBM已经诞生;卖电信设备的爱立信正在消失,卖电信业盈利能力的爱立信正在诞生;卖发电机的ABB即将消失,卖发电能力的ABB将要诞生……

发生在这些企业身上的转型,只是红红火火服务型经济潮流中的一些小小的浪花。服务型企业是相对于产品型企业而言的:企业将经营的关注点集中在产品层面,追求高速有效的研发、过硬的品质、创新的销售策略等,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经济改变了游戏规则,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依靠产品创造差异化已经越来越不可行,而从关注客户人手,打造服务型企业成为多数企业的选择。

产品追求功能和质量而塑造品牌的时代即将过去,客户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的中心,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树立品牌的时代即将到来,企业要么变革适应服务竞争,要么在竞争中淘汰。

企业如何成功打造服务型企业?三个渐进的过程必不可少。

用户成为重中之重

尽管宣称自己只是一家产品型企业,EMC公司早在十年前就已经领悟到服务利润链这一理念的精髓,并将其成功运用在经营活动中。

EMC的客户服务部门不是盈利中心,而是投资中心。该公司在销售高质量产品的同时,还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服务,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虽然它不直接靠客户服务盈利,但却留住了大量客户。这种行为本身能与顾客建立一种积极并持续的关系,并将从最初产品和服务的销售中产生出一系列收入。这一系列收入也会由于现有顾客逐渐易于服务,不需要花费太多营销努力就可使其熟悉产品,从而变得越来越具有盈利性。

今天,EMC等传统的产品型企业开始成功地向服务型企业过渡,很多企业也随之信誓旦旦地宣称要转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服务型企业”也成为过去几年叫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当然,转型泡沫也随之而起:几乎没有人会否认服务的重要性,尤其是北京,但很多企业也许并没有认识到服务的内涵。最常见的误区是:企业靠服务收费来赚取利润。

对于企业来说,转型并不意味着与过去的割裂,恰恰相反,这种转型与企业的过去是紧密相连的。但记者发现,很多企业转型服务就合弃了产品或者科技研发。事实上,企业是靠服务给顾客带来的价值推动产品的销售而产生盈利,至于具体的收费方式和盈利模式,每个企业都有所不同。研发优势可以为服务增彩不少,而服务型企业也可以提供良好的产品,产品型企业必须提供良好的服务。而对于后者来说,其核心在于建立以顾客忠诚为导向的服务利润链。

以上文提到的水泵生产企业为例:其实对于客户来说,他们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质优价廉的水泵,而是从设计、产品、施工到后续服务的一系列,而公司所提供除产品之外的系列服务,都是围绕着客户的需要而衍生的。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服务为王的时代,用户真正取代产品成为一切商业行为的中心,那些善于理解客户价值诉求并知道怎样将其转化为有利可图的业务的公司,才会顺利完成从制造、技术向服务的转型。不是完全放弃制造,而是让制造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系列行为中的一个环节。

IBM就是在困境中敏锐地认识到这一趋势对公司的意义,并成功地抓住了这根“救命的稻草”。

1992年前后,IBM亏损49.7亿美元而陷入亏损的泥潭,成为美国当时亏损额度最大的公司。这促使IBM将产业重点从硬件制造转向那些竞争不那么激烈、利润也相对更可观的服务领域延伸,这一过程是通过出售、并购、重组等一系列手段实现的。2002年以后,IBM先后将硬盘生产部门出售给日立,将PC生产出售给联想,将打印机生产出售给理光,将复印机卖给柯达。

在详尽调查客户需求和客户潜在需求的基础上,IBM不断并购重组服务、咨询、软件等业务部门,先后收购了普华永道、Rational软件、莲花公司、马士基数据等,不断加强其在战略咨询、中间件、数据库、网络管理等领域的实力。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提出“四海一家的解决之道”,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标志着IBM向提供解决方案的转型。

截止2008年底,IBM服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5年的52%,而硬件制造下降到了27%。但“以客户为中心”也意味着,如果客户对你所提供的价值不感兴趣或者需求缺乏紧迫性,再好的创新也可能泡汤,即便有时看来对客户的确好处多多。如果运营商和文件处理服务购买者们对服务没有迫切的需求,IBM的转型命运可能完全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为转型做好资源配置

几年前,合同能源管理(EMC)刚刚在国内大行其道时,90%以上的企业都以销售节能产品为主,而仅仅有不到5%的企业以“卖服务”为主。

珠海慧生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最初也从日本节能产品起家,在利润越来越稀薄的过程中,其总裁聂民敏锐地感觉到:节能产品并不能真正全面解决能效问题。而随着越来越多同类产品和公司出现,自己容易在短兵相接的“肉搏”中壮烈牺牲。

“做别人所不能做到的”!1996年中国的节能产品市场还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但聂民却认为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正在经历大浪淘沙,单靠简单测算、单项技改、设备汰旧和解决故障已经不足以形成超强的市场竞争力,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于是聂民提出了“整体节能”的概念,并果断将公司运营重点从“产品”转向“服务”,资源配置也过渡到以专利、技术和人才为主的“轻配置”。2008年,上市公司世荣兆业高调宣

布与珠海慧生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其中,珠海慧生以其技术和专利作价占合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比例为30%,以最低的成本为企业发展找到了更好的平台。

从节能产品到节能服务,慧生所走的道路体现了公司以更低的成本将与人雷同的价值曲线转变为另辟蹊径。当若干年后,很多产品主导型的公司开始纷纷转型时,慧生已高立潮头,并以“中国整体节能首席运营商”的身份接住了世荣兆业抛出的诱人橄榄枝。同样是一家曾经的优秀能源公司,安然公司的转型就是一个失败的典型。

有关安然失败的解释有很多,最集中的一种在于:安然没有为转型做好资源配置。

1930年成立的安然公司在其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当之无愧于世界上最优秀的能源公司之一。当然,其主要业务也都是围绕产品展开的。甚至在后来被认为是导致它破产的能源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面,安然曾经一度也做得很出色。实际上,就连《财富》杂志也因此在1996-2001年,持续6年将安然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公司”。

但安然还是倒闭了。带领GE产品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韦尔奇这样评价安然: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商,但安然后来转向了贸易,对这一领域他们完全不熟悉,而且雇佣新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进入1997年后,安然开始了其大规模扩张时期,从一家能源公司很快转型为一家从事能源衍生交易的金融服务公司。当时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是关于未来的大量交易契约,尤其到了2000年,大宗商品交易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90%以上。此时公司的组织架构仍然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尤其是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并未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而得到明显的改善。终于在美国经济遭遇寒流,世界能源价格下跌之时,安然的“纸上财富”变得一钱不值,而此时公司已经没有那个产品为王时代曾经牢不可破的地基。

安然的失败在于它的主业发生转变,却没有在业务架构、人才、考核激励、营销模式、风险控制等方面同步转变。比如目前很多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卖产品转向卖服务,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企业,融资与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必不可少;当然,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并在此领域进行恶补。

重视定价成本

从某种程度上说,北京希克斯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已经从一家技术型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提供商,但是其公司总经理李旭刚也在为如何取得最后的成功犯愁:因为总是和用户就服务的价格和支付问题难以达成共识,因此业务总是做不大。同时,一些宣称已经成功转型的公司由于没有找到恰如其分的盈利方式,仍然不得不打着服务的幌子促销产品。

对于什么是基于服务基础上真正的解决方案,经过几年实践,李旭刚终于可以根据本企业实践下一个结论:解决方案不只是简单地把一堆相关的软硬件组合到一起,也不仅仅是为了把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整合起来。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应该是由客户的需要决定并且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只有当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共同合作,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产品和服务,把它们集成为一个独特的整体,并且能够最完美地满足客户的需要,服务提供商才可以说自己提供了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

但对于服务企业来说,找到一个能为供需双方带来价值增值的解决方案只是一个开始,如何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才是很多服务型企业的瓶颈所在。仍然以合同能源管理企业为例,目前的定价是服务型企业所能节省的能源费用不同比例的分成,时间长达5-10年。由于这是一项新兴的服务,很多时候,双方都没有相关的经验,经常是双方在最初达成了一个定价,但越执行下去,毁约的现象就会越普遍。如果最初的少量投入没有吓住买方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迁移和投入的增加,它开始怀疑起来,“如果不买服务买产品是不是更便宜?”谁也拿不出一个让人信服的收益评价标准,而过去至少可以有实物摆在那里;对卖方而言,问题也同样存在,一些过去没有想到的成本突然出现,而客户对服务的标准也争论不休,如果遇到那些信用比较差的客户,经常会血本无归。

这种时候,很多服务提供商才发现,原来对于服务型企业来说,定价也是一门技术,而定价的成本还很高,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据记者了解,现在服务型企业的定价模式不外乎如下几种:对于一些事先无法预先确定的服务,如法律服务和商务信息服务,一般以项目或时间为单位进行,但这等于是由服务商承担了部分风险,定价机制并不成熟;更多的企业参照客户过去采购产品模式下的成本进行定价,这种定价模式有参照物,双方都易于接受;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根据给客户带来的增值来分享收益的定价,比如ABB曾从拉美地区最大的石化产品制造商Braskem公司获得了一,个价值3000万美元的服务订单,采用的就是包括固定服务费用和与生产流程可靠性和成本降低挂钩的浮动奖金回报方式,其中关键绩效指标包括材料消耗降低和生产量提高。

麦肯锡给出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企业可以为你的解决方案设置一个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最高价格是在这个解决方案的使用期中可以获得的功能、工作流程以及客户关系等各方面的收益的净现值,减去使用原有系统所获收益的净现值,然后加上企业自己的解决方案的优势所折合的价值,比如企业的方案比竞争对手领先的时间,这些时间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最低价格则包括交付这个解决方案及其所有组成要素的实际成本(包括研发成本和软件开发成本)和足够补偿各项管理费用及资金成本的边际利润。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转型服务企业意味着定价也将更加复杂:以前企业可以为一个产品制定一个或者几个统一的价格,而现在除了可以标准化、流程化的服务之外,其他的服务都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为每个服务制定一个价格策略。

能源转型的价值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经济;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直接冲击了我国传统高能耗的产业,也给绿色生态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如何应对来自于国际化背景下的挑战,降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电力,冶金,建筑,化工,汽车等传统高能耗产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也促进了新兴行业和商业模式及新能源的发展,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代表,比亚迪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4年,比亚迪第一台纯电动私家车走向了市场,标志着我国国产纯电动汽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今,发展绿色经济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纯电动汽车将会走向市场,取代传统的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2014年,比亚迪汽车定下了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目标,在以低碳效应为目标的指导下,比亚迪新能源车运用的铁电池技术在安全性,低成本,使用寿命,绿色环保及制造工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世界范围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高技术。笔者根据比亚迪汽车的绿色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探讨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改革,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

一、绿色经济的概述

1.绿色经济的概念。所谓绿色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背景下,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排放,实现绿色健康的经济与生活,企业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产业转型与新能源开发等多种途径尽可能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经济也称之为低碳经济,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是人类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

2.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对于全球任意一个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只是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或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经济的本质是强调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健康绿色生活,通过降低排放该站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及科技投入的比重不断加重,将会使得人工劳动力的投入不断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产品结构会由以往的生产资料为主变为消费资料为主,汽车产业就是其中的代表。如今,绿色经济已经是全球公认的发展方向,每个企业都无法避免,绿色经济不仅仅是新材料新能源的使用,还需要结合制造业的优势,将绿色经济发展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结合起来,才能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3.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3.1适应政策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新制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在向那些新兴产业及具有资源环境价值的企业倾斜,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鼓励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2006年,政府通过绿色采购的方式直接开始支持绿色企业的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是政府的要求,是实现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政府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行为为我国企业的绿色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3.2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属于粗放型生产模式,到21世纪初期仍然有很多企业的经营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一方面是由于绿色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大,回报不确定所带来的高风险使得很多企业不愿意在绿色产品的开发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是我国绿色标准检验技术不完善,检验体系不健全,使得很多企业存在机会主义,传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很多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讲,绿色贸易壁垒意味着更多的被动和不利,由于缺乏主动权和支配权,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十分被动,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打破贸易壁垒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3.3适应市场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和国际市场绿色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产品的节能环保性能成为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各种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购买纯电动汽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时尚,这种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国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环境。

二、绿色企业战略的内容

企业的绿色发展不是单纯的降低能源消耗,而是全方位的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产与绿色经营,企业绿色战略管理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文化战略。绿色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逐渐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的看法和观念的综合,绿色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企业,社会和职工为一体的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绿色企业文化属于亚文化范畴,由外层企业物质文化,内层企业精神文化和中层企业制度文化共同组成。

2.绿色生产战略。绿色生产又称为低碳生产或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指的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和效率,通过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及管理理念从源头控制污染,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3.绿色产品战略。绿色产品是相对于传统高污染,不可回收的产品而言的,绿色产品指的是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具有节能,节水,低污染或无污染,可降解,可再生,可回收利用的一类产品,也是绿色科技应用的最终体现,绿色产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低污染或无污染为要求的产品,一般绿色产品的包装上会印有产品质量检测和环境检测的象征,环境标志又称为绿色标志,相当于是企业的绿色身份证。

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改革策略

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企业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在绿色经济背景下进行管理改革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来源,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做后盾。加大对技术和设备的资金投入,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企业绿色经济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保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抓重点项目,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生产力,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与资金的不足,在创新低碳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除了一些新兴产业之外一般的企业绿色水平仍然比较低,在绿色经济转型改革的过程中要依托社会中的人才和软环境优势,通过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技术改革,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绿色产品。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在企业能源的利用方面,企业要逐渐的淘汰掉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能源消耗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潮汐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来代替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3.搭建创新型平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企业在创新转型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坎坷,因此,为了让企业能够顺利的实现绿色经济的转型,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支持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对创新型人才暂时的失败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鼓励创新型人才不断探索,坚持公关,乐于奉献,要让创新型人才有一个能沉下心来进行创新研究的环境,能够让他们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进行研究和创新,最大程度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企业进行绿色改革与转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进行引导,促进企业内部进行产业转型,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将政策向具有发展前景,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小企业进行倾斜,如降低新兴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政策实行无息贷款,与此同时,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建立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补贴机制,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制定税收激励政策,引导各企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形成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引入创投基金,鼓励产业基金的发展,如市政债权,价格补贴性的转移支付等,从而促进低碳科技型企业发展。

四、构建绿色管理体系

1.构建绿色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绿色经济背景下树立绿色价值观是企业实现绿色管理改革的关键,绿色企业文化需要企业的经营者倡导并教育员工,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只有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之中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改革提供精神支持和企业的凝聚力,使绿色管理深入到员工的意识之中,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2.实施绿色战略。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企业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建立企业发展方向,确定企业的目标,通过制定稳定,持续的战略规划充分协调利用政策,资源和环境等各种有利条件,保证企业中长期绿色发展的后劲。

3.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供应链指的是企业要跳出生产环节的局限,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阶段都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与可持续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通过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合作以及企业内部的沟通,从绿色需求的调查,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材料采购,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环节综合考虑,是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另一方面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横向合作,获得资源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双重丰收,达到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实施绿色理财。绿色财务室一个新的分支,绿色财务的核算要将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变化考虑在内,预先发现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起到预警作用。企业实施绿色理财时通过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效益和损失进行科学计量和控制,一促进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理财将企业的先进流量包,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都绿色化,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正确的发展信息,进而指导企业经营者实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五、结语

总之,在当前绿色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和社会的责任,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进行企业绿色产业改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霄;孟科学;;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2012年02期.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