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 初中生 社会化 消极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36-01

所谓社会化是指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求的过程。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初中生已经成为网络使用的主体之一。随着网络给初中生的社会化带来了相比传统社会化更多积极影响的同时,它也给初中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道德的逐步失范、价值观的迷失、初中生人格的异化、人际交往的障碍等,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负面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在分析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成因的基础上,从初中生自身、学校、社会及家庭等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消除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的成因探析

(一)网络的“个性”特征吸引初中生

网络的出现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网络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特点吸引了处于朦胧认知形态中的初中生群体。初中生作为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必定会陷入网络的世界中。在这个虚拟的世界,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构造出符合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各种环境,满足社会化进程的各种需求。

(二)虚拟环境下初中生自我成长的偏离

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逐渐成熟,心理上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会极力的表明自己的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喜欢独立思考,不喜欢别人的管教;在生活中,喜欢自立,甚至独断专行;在班级活动中,不喜欢别人过多的干预、指责,喜欢个性的张扬。这个时期自我意识会明显增强,更多的会强调“主观我”,排斥外界的各种束缚。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在张扬个性过程中要受到种种限制,个性得不到充分的表现,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很难实现统一。对内在自由的追求引发了初中生对网上世界的偏爱,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平台。在网络社会里,一些自控能力不佳、辨别能力低的初中生,容易受到网络中不健康东西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言行及世界观出现问题,久而久之,必定会导致其在社会化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三)网络媒介“把关人”作用的“弱化”

一般来说,“把关人”即在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起决定性影响的人,其职能是对采集来的信息加以选择,修改,删除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信息。在网络传播中,“把关人”的传播权利几乎被大众所共同享有,即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消息。权利的分化,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作为“把关人”权利的削弱。网络已经把曾经属于少数人的“精英信息”变成属于平民的“草根信息”。例如时下流行的微博,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没有“把关人”就可以直接向社会信息的新模式。广大初中生能直面各种信息和活动,其中不乏有糜烂的思想、暴力的画面等。这对于身心尚未成熟、批判反思力还未完全形成的初中生来说,极易受到网络社会的消极影响。

(四)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合理需要

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形式。初中生通过学校教育学习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和文化知识、道德标准等以实现社会化。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衡量教学质量的外显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因此,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教育甚至表现为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等其它方面的教育,而成为单纯抓智育。这种以应试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是单调、枯燥、机械的教育,不能满足初中生多层次和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旺盛的精力无法得到运用,强烈的好奇心也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他们会把学习当作乏味、枯燥、难以忍受的苦差事,产生厌学心理。这种情况下,学生选择了网络世界,并沉迷其中,最终使初中生社会化过程偏离。

(五)信息时代下家庭教育的部分迷失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家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先,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会被一般的社会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很少顾及子女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问题,他们往往总是从关心学业成绩的角度来关心子女的成长。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的压力太大,精神负担过重。其次,家长对待孩子接触网络存在偏激的认识,认为网络对于孩子的学习及成长就是个“毒瘤”,应该禁止。殊不知这更加激起初中生对网络的渴求。在部分家庭教育迷失的情况下,虚拟的网络世界极大地满足了初中生的心理需要。他们可以在网络中释放被压抑的思想和观念,可以逃避现实生活中来自学校、家庭的巨大压力,这些都会使初中生沉迷网络,难以自拔。

二、针对网络给初中生社会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应采取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提高网络认知能力

面对缤纷的网络世界,初中生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了解网络的功能,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网络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现代化工具,但不是精神家园,更不是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初中生自身应该学会能够在网络虚拟环境与现实生活之间自如转换,不能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要学会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积极参加构建网络文明,不实施欺骗行为,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努力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大政府网络监管,维护网络健康坏境

首先,法律制度是建立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约束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加快网络立法,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控制。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电信条例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加强网络管理;通过新技术来设置屏蔽有害信息,开发高新过滤软件,有效地将一些暴力与初中生自动隔离,禁止有害于初中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在网上传播。其次,政府应加强网吧监控管理,加大对违规网吧的处罚力度,做到杀一儆百,为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良网络环境。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教化作用

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初中生过分依赖网络,会封闭他们的社交行为,因此,学校要开展丰富多采的各类文化活动,使更多的初中生参与其中,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眼界,学会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完善自我道德品质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网络时代要求的教育观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技术 个人社会化 载体

一、个人社会化及网络技术

个人社会化是指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认识自我,并获得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的社会化既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又取决于社会所提供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通信设备更新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信息传媒的大规模改造和整合,一个全球范围的、大众化的信息流通渠道正在形成。Web2.0、微博客等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更迅捷、更方便地交流、共享生活中的信息。

二、网络技术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同电视、电话一样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设施,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环境,从空间和时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社会群体结构和人的社会互动方式。它的出现对人的社会化方向、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通过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等信息帮助社会成员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教育是人的社会化开端。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必须学会一些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谋生的技能,习得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特别是当代社会积极倡导的终身自我教育,终身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终极形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倡导能够很好地实现。

网络技术整合了传统的大众媒介,构建出本世纪跨越地域最广的全球信息传媒。它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社会成员实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帮助社会成员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2.网络通过传播人类新文化和社会信仰促使社会成员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

网络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实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民族和地区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对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产生冲击。同时,网络技术本身也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新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范。因此,社会成员必须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目标及行为模式,开始新一轮的社会化活动,才能适应随之而来的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否则个人将不可避免地“Out”(落伍)。

3.网络所创造的“网络群体”环境,有助于社会成员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人类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结成符合一定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以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传统的社会群体构成一般制约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因此,人际交往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以会面、书信和电话交流作为常用的交往方式。网络技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传输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使人的社会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发展。网络技术拓宽了社会环境,创新了社会关系。

4.网络创造的“虚拟现实”环境,有助于培养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的最后结果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人生存于社会之中,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人所具有多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决定了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具有多重性。例如,一个人在家庭中要承担丈夫、父亲等角色,在单位要承担职业角色。

二、网络技术的挑战与个人社会化方式的选择

网络技术在对于社会包括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了消极的后果。网络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仅就它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如何理智地对待它的负面影响是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就网络技术与个人社会化而言,如下的几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1.正确对待个人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是特定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环境不同,个人社会化的内容有很大差异。网络的应用加速了人类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及不同的价值观念呈现给人们,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造成人们心理上的不适应与行为上的障碍。

由于通过网络提供或传播信息的人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政治态度、生活习俗和伦理价值观念,也难免会有一些对社会及他人具有敌对或不满情绪的人试图诱惑人们背离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此外,虽然网络承受和容纳了多元化的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的“震动”,但是它所形成的大文化圈有可能把千千万万的网民纳入同一思想轨道,使人们的思维丧失自我而趋向单一。

2.正确对待“人机关系”和“人际关系”。

随着“网络学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技术的出现,社会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彼此独立分离,甚至永不谋面的社会成员之间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组合成网络群体,新型的“人机关系”开始出现。网络创造的这种“虚拟现实环境”不存在实体的拳脚之争和面对面的冲突,且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安全感,宽容地接纳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使人们感觉无比的自由、安全、舒适,避免了现实世界的危机和压力,因而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利用虚拟的“人机交往”替代实体的“人际交往”,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直接争论的尴尬,缓解矛盾引发的面对面冲突。例如,最近很流行的“开心农场”、“阳光牧场”等游戏对农牧生产的真实再现使得人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能够享受到传统农业生产的乐趣。

3.正确对待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

人们在网络上也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得超自然的力量。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你可以是穿墙过壁、无所不能的超人,领略现实空间无法享受的情景。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人类依然是肉眼凡胎。人们对物质、能量,以及感知和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还是要到现实空间中才能获得满足,人们从网络上习得的知识、技能、道德和规范必须经由现实生活的检验。如果一味地以电脑的思维和逻辑处理现实世界,难免发生障碍。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网络胜任力;任务执行;胜任资质;创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35-05

一、引言

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胜任力是企业回应不同需要并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Prahalad,1990)[1]。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都嵌入在同其他企业合作与竞争的复杂社会关系网络中(Achrol,1997)[2],因此,企业社会网络的胜任力尤为重要(Ritter et al.,2003)。虽然已有很多研究揭示了胜任力的其它方面(如团队胜任力、学习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但截至目前,对于社会网络胜任力及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还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

在中国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社会网络不仅仅是创业企业获得各类信息与知识的渠道(马费成,王晓光,2006)[3],还是创业者与不同群体交换或借用资源(林剑,2006)[4]、获取声誉与社会合法性的重要途径(缪荣,茅宁,2006)[5],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因此,研究中国创业企业需要哪些能力才能构建与管理好自己的社会网络已成为学术界与管理实践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本研究对这一领域有两方面的贡献。首先,验证了西方背景下得出的社会网络胜任力构思维度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其次,检验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通过对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胜任力的探讨,我们希望加强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对这一构思的组成部分及其意义的理解。

二、理论与假设

(一)社会网络胜任力

Ritter(2003)提出,社会网络胜任力既包括了潜在的知识、技能与资格,也包含了有效运用这些潜质的过程。为此,他区分了社会网络胜任力的两个维度,即管理社会网络所需的任务执行与胜任资质。

1. 任务执行。根据任务所指关系的不同类别,任务执行又可细分为针对单一特定对象的单关系任务活动与同时针对多个对象的跨关系任务活动两类。单关系任务活动主要包括:(1)发起:即向潜在的客户或合作伙伴展示自身的技术力量,说服对方建立联系;(2)交换:即与伙伴企业就信息、技术、资金及人员等进行交换,以加深双方联系;(3)协调:即利用法律、合约、习俗等规范机制保持与伙伴企业的活动步调一致,或就双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协商、解决。跨关系任务活动主要包括:(1)计划:即企业通过对内外情势的分析,全盘规划自己的网络关系;(2)组织:即企业把任务分解到各个具体的合作者,详细规定如何分配相应的资源以及在何种情形下通过改变自身以迎合多个伙伴企业的需要;(3)协调:即化解网络关系中各方出现的冲突,协调网络关系中不同主体的利益;(4)控制:即对网络关系的产出进行监控,如关注所配置人员的贡献、内部信息沟通的数量与质量,关注整个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绩效等,使网络关系不致偏离初衷或超出自身的掌控。

2. 胜任资质。胜任资质可以划分为专业资质与社会资质两类。前者包括企业拥有的、可用于社会网络管理活动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后者关注从事社会网络管理活动需要的沟通、表达能力,强调个体需要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自主、谨慎、外向、合作与冲突管理能力。

在社会网络胜任力这一构思中,任务执行与胜任资质两者缺一不可。资质是有效执行任务的资源和条件,任务执行是资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企业通过任务执行体现出具备的资质,而任务执行的情况则给评估资质提供了途径。

(二)任务执行与创业绩效

组织间的关系并非自然而然地存在,它是创业企业不断从事各种建立与维持网络活动的结果。这些网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信息与技术知识(李丹,俞竹超,2002)[6]、财务资源(林剑,2006)和保留人才资源(梁小威等,2005)[7]、拓展营销渠道(陈波,2005)[8],给企业发展以强大的动力(Hite,2000)[9]。对处于成长期的创业企业来说,社会网络还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了其它必需的资源(Lechner et al.,2006)[10]。企业在这方面的活动越频繁,它的网络越广泛,从网络中得到的支持也越多。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创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1a: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其盈利能力正相关。

假设1b: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其成长绩效正相关。

假设1c: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任务执行与其机会把握正相关。

(三)胜任资质与创业绩效

构建与维持社会网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应人员具有足够的胜任资质(Jackson et al., 1993)。首先,要与其它企业建立网络关系,创业企业需要对参与各方有基本的了解。虽然某些一般性知识,如技术标准、产品、资源、供销渠道等,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但另一些知识,比如说伙伴企业的个性特点,偏好或禁忌等事项,则只有在双方的互动经验中才能了解。两类知识对创业企业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性知识是企业网络关系交往的基础,亲验性知识既是交往各方互动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建立长期关系不可缺少的前提。其次,常言道“隔行如隔山”,不同经营领域的企业都具有各自所从事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如果企业缺乏这种专业技能,则难以理解伙伴企业的技术需要及相关行为,从而难以在网络活动中把握机会或正确地评估投入成本与产出收益。此外,由于企业层面的商业关系必须通过互动才能完成,企业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适当的行为、相互的理解有助于网络关系的巩固与增强。总而言之,具有较高社会网络胜任资质的企业,不但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起对自身有利的网络关系,而且能够更好地管理这种网络关系,从而提高创业绩效。根据以上论述,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创业绩效正相关。

假设2a: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盈利能力正相关。

假设2b: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成长绩效正相关。

假设2c: 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资质与机会把握正相关。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

本研究采取了方便抽样的方式,通过现场发放、朋友委托及电子邮件等方式在创业活动较为兴盛的杭州市及周边县市、宁波地区以及深圳、广州、上海、福建等地发放问卷350份,回收288份。我们按以下标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筛选:(1)去掉有大面积空白的问卷;(2)去掉连续数道题目均选择同一选项的问卷;(3)去掉填写人不是企业的创办者且职务在基层管理者以下的问卷;(4)去掉50%以上题目选择为“无法判断”的问卷。此外,由于研究对象是创业企业,我们还根据企业年龄与规模删除了部分显然已经属于成熟企业的样本。经过筛选,满足条件的有效问卷252份,有效回收率82.3%。其中亲自发放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7份(占总有效问卷的54.4%),委托发放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5份(占总有效问卷的25.8%),电子邮件发放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占总有效问卷的19.8%)。受访者以男性为主(55.2%),年龄在20-39岁区间段的占94.8%,学历基本以本科以上为主,大多数回答者位居企业中高层职位。样本企业多从事科技、服务与商贸行业,员工人数多在50人以下,企业成立年限多在6年以下。

(二)概念测量

1. 网络胜任力。本研究采用Ritter (2002)开发的网络胜任力测量表。该测量表共有22道题项,其中测量任务执行能力与胜任资质的题项各占一半。各题均在题干中提供了针对任务执行能力与胜任资质的描述,典型的任务执行能力描述如“我们会定期在自己企业里跟伙伴企业碰头会面”,典型的胜任资质描述如“企业中负责管理对外关系的人熟悉伙伴企业的业务流程”。问卷采用五点量表,要求被试在1(完全不同意)到5(完全同意)之间判断同意题干中的描述的程度。

2. 创业绩效。由于创业目的存在差异,不同的创业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绩效概念。有的创业者追求财务上的成功,有的创业者追求企业的成长与规模扩大,还有的创业者则完全是为了个人爱好。因此,如何衡量创业绩效成为创业学领域争议最多的话题之一(Murphy, 1996)[11]。部分学者认为财务指标是最基本的绩效指标,创业绩效的测量应该主要考虑投资回报率与盈利情况;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成长才是创业企业最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对绩效的考察也应着重关注其市场份额与员工数量的增长情况(沈超红,2006)[12]。此外,企业由于具有“新之不利”与“小之不利”的特点,往往无法用常规的方式与大企业竞争,能否准确把握转瞬即逝的机会,往往决定了新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成长潜力,成为创业成败的关键(杨俊,2005)[13]。因此,能否把握创业机会也成为创业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创业绩效具有多个维度,因此在研究创业绩效时,需要同时考虑多个方面。沈超红(2006)在总结了多种绩效测量方法后指出,有效的创业绩效测量方法应该同时使用多个客观和主观绩效指标,从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并兼顾企业的生存与成长能力。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王鑫华(2004)[14]的量表,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绩效与机会把握三个方面衡量创业企业的创业绩效。盈利能力主要考察企业当年市场占有率及盈利状况的增长情况;成长绩效通过员工数目增长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高这两个变量来表示;机会把握主要考察企业发现机会和潜在问题的能力。量表要求回答者在“很不好”到“非常好”五个等级之中,判断哪一个等级最恰当地描述了题干中的指标。这些量表均已在国内背景下使用多次,显示了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四、分析与结果

数据回收上来后,我们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以验证网络胜任力的构思维度。本研究运用陡阶法抽取因子。同时,为了使抽取的因子结构可靠及容易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参照轴进行旋转。结果表明,除了两个项目因子荷重低于0.5以外,其余项目的因子荷重都较高。删除荷重偏低的项目后,再次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累积解释的变异达到57.09%,KMO值为0.89,分别超过了保留此两项目时的48.08%与0.83的水平。所有项目均可归入两个因子。第一个因子主要与企业建立、维持与发展网络关系的活动有关,第二个因子主要与企业处理内外部关系的能力有关,因此沿用Ritter(2002)的命名方式,分别称为“任务执行”与“胜任资质”

在确认了社会网络胜任力的构思以后,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进一步研究它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我们首先把创业绩效当成一个整体构思,用回归分析从总体上检验网络胜任力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然后检验网络胜任力各维度对创业绩效中的获利能力、员工成长绩效和机会把握能力的影响。表1是本研究中几个关键变量的相关系数表,表2显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

表1的结果表明,网络胜任力的各个维度与创业绩效各维度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虽然创业绩效的各个维度之间也存在相关,但各维度与总体创业绩效的相关要远高于维度之间的相关。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2)表明,网络胜任力的两个维度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作用都比较大,从而支持了前文提出的假设1(b=0.27,p

假设2a,2b与2c预测创业企业的网络胜任资质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绩效及机会把握正相关,回归结果则只支持了假设2b(b=0.53,p

五、结论与讨论

在前人提出社会网络胜任力的基础上,本研究初步验证了社会网络胜任力两维度构思在中国背景下的有效性,实证检验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的社会网络胜任力对其总体创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两者共解释了总变异的50%。这说明在中国背景下,建立与维持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这可能既与创业企业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文化的高关系取向及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有关。一方面,创业伊始,企业缺乏必要的商誉记录与营销渠道,有必要通过网络关系,口耳相传,以获得合作伙伴与产品市场的认可。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创业企业受到政策、融资等方面的限制,必须通过各种社会网络(如亲友、同事等)来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具有较高社会网络胜任力的创业企业往往能比对手更快、更好地把握机会,获得信息与生产要素,从而取得更好的创业绩效。

在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胜任力各维度对创业绩效各维度的影响后,我们得出了更为精细的结论。首先,社会网络胜任力中的任务执行维度对盈利能力有显著影响,而胜任资质的影响则不显著。这说明在创业背景下,空有胜任资质是没有用的,企业要获利,就必须具有实干精神。这一结论与创业的行动理论保持了一致。其次,创业企业的成长绩效主要受胜任资质的影响,而任务执行的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它的社会网络也会越来越广,对治理网络的能力要求也会跟着提高。如果企业缺乏内在的资质,那么,它的成长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让具有网络胜任资质的员工负责构建与维持企业的社会网络,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网络关系管理能力,无疑有助于企业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企业能否把握机会与它的胜任资质与任务执行都紧密相关。机会稍纵即逝,要把握它,既要有识别机会的能力,又要有快速行动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本研究也存在几个不足之处。首先,我们的样本主要来自浙江东部沿海地区,因此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仍是一个有待考察的问题。其次,由于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测量的方式,其精确性可能会受到社会称许性与同源偏差的影响。另一方面,本研究只探讨了社会网络对创业企业的积极作用,而实际上,社会网络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提高企业的成本(Ritter,1999),使企业无法发展核心竞争力(Hite & Hesterly,2001)[15]等。因此,从全面的角度考虑,还需要研究如何平衡社会网络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这些也是未来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Prahalad, C. K. &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79-91.

[2]Achrol, R. S. Changes in the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 marketing: toward a network paradigm [J]. Journal of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5(1): 56-71.

[3]马费成,王晓光.知识转移的社会网络模型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06,(7).

[4]林剑.社会网络作用于创业融资的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6,(4).

[5]缪荣,茅宁.公司声誉的形成机制[J].经济管理,2006,(15).

[6]李丹,俞竹超.知识网络的构建过程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2,(6).

[7]梁小威,廖建桥,曾庆海.基于工作嵌入核心员工组织绩效――自愿离职研究模型的拓展与检验[J].管理世界,2005,(7).

[8]陈波.关系营销与中国关系商业模式的兼容性研究――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3).

[9]Hite,M. J. Patterns of multidimensionality in embedded network ties of emerging entrepreneurial fir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Toronto, Canada, 2000.

[10]Lechner, C., Dowling, M. & Welpe, I. Firm networks and firm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he relational mix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6, 21,(4): 514-540.

[11]Murphy, G. B., Trailer, J. W. & Hill, R. C. 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6: 15-23.

[12]沈超红,创业成功关键因素与创业绩效指标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3]杨俊.基于创业行为的企业家能力研究――一个基本分析框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4).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互联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而信息作为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它以不同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中传播,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根据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把它的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新模式”,并着重分析和预测了“新模式”下信息传播的各种因素将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网络对社会的积极影响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LTE设计

对于TD-LTE网络来说,现阶段的发展要比工作人员预想的快,无论是用户还是社会都对TD-LTE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现有的一些成果来说还没有办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需要对一些细节进行深化和加强,从而获得更大的突破。

一、TD-LTE中的关键技术

(1)物理层技术。TD-LTE网络物理层技术包括基本传输技术和多址技术以及编码调制技术等等,通过深化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TD-LTE网络更好的应用到用户群体当中。物理层技术对于TD-LTE网络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外部条件,能够有效的推动TD-LTE网络的发展。很多的科研机构,都将物理层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部分来对待。(2)网络层技术。采用此种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和减小延迟,从侧面来说,实现了低复杂程度、低时延和低成本的要求,这些成就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而且逐步趋近于典型的IP宽带网络结构,能够较大程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TD-LTE网络规划设计

(1)LTE网络链接预算。以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说,LTE无线网络的规划在进行仿真之前,需要对系统覆盖性能采用链路预算来估计,其目的是根据一定的边缘用户的覆盖速率目标要求,计算系统覆盖半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工作,而且不会影响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采用链路预算来估计,比较符合我国的发展要求,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也很吻合。值得注意的是,链路预算需要考虑系统实际的频率资源配置算法,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对于用户而言,需要确认用户的有效宽带,在硬件设施方面有一个良好的保证。(2)LTE网络容量规划。容量是TD-LTE网络的重要考虑部分,对于现阶段的用户来说,容量是考量网络的重要标准之一。TD-LTE网络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地域情况,对容量进行不同的设置,这样才能达到不同的用户要求。TD-LTE系统容量决定因素包括了固定的配置和算法的性能、链路质量以及实际网络整体的信道环境等,这些因素对TD-LTE网络的容量规划都有很大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连环的效应,绝对不能马虎。本文认为,应该通过软件仿真进行容量规划,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采用合适的站距并接近理想蜂窝结构的规划方案,其小区吞吐量比其他方案有明显的提升。(3)LTE网络规划仿真。在进行TD-LTE网络规划仿真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TD-SCDMA规划仿真流程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功能模块参数配置中。换言之,需要对具体的功能模块以及参数配置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置,避免混淆的情况出现。从侧面来说,TD-LTE网络是一个新兴的网络,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影响,每一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具体的功能模块和参数配置又是TD-LTE网络规划仿真的重中之重,因此一定要严谨的对待。

三、TD-LTE网络的参数规划

邻区规划属于TD-LTE网络参数规划的基础环节,虽然不是特别困难的部分,但需要严谨的进行。因为只有牢固的基础,才能在之后的参数设置中,更加的精确,避免误差的出现。TD-LTE网络邻区规划的原理与3G网络邻区规划的原理基本相同,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借鉴,但要避免直接照抄照搬的情况,毕竟原理是基本相同。差异的部分是不能忽略的。

四、总结

本文对TD-LTE网络规划设计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现有的科研成果来看,我国在TD-LTE网络规划设计方面,已经达到了较为高端的水平,社会以及广大的用户都持有肯定的态度。因此在将来的发展中,相信会有一个更大的建树。但在TD-LTE网络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比方说有些数据不是特别的健全,有些设置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些都对TD-LTE网络具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将TD-LTE网络做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

参考文献

[1]边晶莹. TD-LTE与TD-SCDMA系统共存干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