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生物的有效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控
1 林业有害生物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具体措施:
2.1 建立预警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 做好干群联动机制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区职工群众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区职工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 建立生物防治技术体系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防治技术实际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某地区,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 建立奖惩机制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在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治理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环保型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内,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生态园林植物;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盲目引种新品种,缺少驯化,导致部分苗木由于生境不良而爆发病虫害
近年来,由于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部分城市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忽视甚至避而不用乡土树种,转而追求一些不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且不加论证盲目引种。虽然这些树种可能短期内在园林景观上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部分新引进的植物往往不适应环境变化,表现出生长不良,容易感染病虫害。
2、园林树种配置不合理,导致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流行
由于园林设计人员知识面的限制,或者考虑不周,在具体的设计中会出现一些相克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容易产生转主寄生的植物品种一起栽植,怕水的植物栽植在低洼易积水处,喜阳性植物设计栽植在背荫处等。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植物白粉病、黄化病、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的不断发生,且大部分病虫害由于环境及周围条件限制,很难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园林植物病虫害常年发生和流行。
3、园林设计模式单一,导致部分园林植物容易产生病虫害
园林设计还普遍存在模式单一化问题。由于设计栽植整齐划一,植物种类、年龄、层级趋向一致,极易出现水土流失、地力衰退等生态恶果, 也容易发生火灾和病虫害问题。
4、设计栽植密度不合理,导致植物生长环境不良,进而引发病虫害发生
园林绿化设计中,为了体现园林景观的即时效果或短期内的观赏效果,常出现苗木设计栽植密度过大的问题。植物设计栽植密度大,往往会造成绿地内植物的生长空间狭窄,互相之间出现争光、争水、争肥现象,直接影响苗木长势,导致植物出现病虫害的入侵。
二、当前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相关问题
1、当前园林植物保护缺乏统一化的管理
在当前情况下,城市园林保护和管理都是进行分区管理,各个区域的管理工作相对独立,在进行园林植物保护的时候采取的并不是统一的方法,因此也就很难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的植物管理。
2、过分的依赖农药进行园林植物保护
在当前园林植物保护的过程中,采用农药这一化学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比较普遍,虽然这一方式较为经济和便捷,但是如果长期使用或者是过分依赖农药也会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严重的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
3、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由于种种的原因,目前在园林系统尚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人们进行植物检疫的意识淡薄,各园林绿化公司在苗木调运方面随意性较大,致使园林苗木在调运过程中,也将病虫害进行了传播,而且此现象具有加重之势。
4、园林植保人员技能参差不齐
园林植保人员的业务知识普遍欠缺,不知道通过栽培、养护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预防,不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的时间、活动规律,只是看到病虫便随意用药,不具备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用药的一般常识。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还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与我们进行城市绿化的初衷相违背。
5、设计建园时缺乏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意识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品种单一,片面追求“洋”树种,是病虫害猖獗的根源。有的设计人员缺乏园林植保的基础知识,将栽植在一起易引发各种病虫害的植物放在一起(如松树与芍药、红杉与云杉、果树与泡桐、贴梗海棠与桧柏等),人为引发病虫害发生。另外规划设计人员多注意植物的景观效果,而忽略栽植植物的立地条件和植物本身的抗病虫能力,也为病虫害发生埋下了隐患。
6、对外来物种的整体认识不够,防治时期不当,影响防治效果
许多人由于缺乏对外来物种的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致使在园林植物引种或苗木调运的过程中,传播散布了危险性的有害生物(主要为病虫),给当地的经济与生态造成较大的损失。该类有害生物到达一新地区后,往往会因当地缺乏有效的天敌控制,从而打破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灾难。我国的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这对病害的防治尤为合适。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对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症状、发生流行规律、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缺乏必要的知识,常常在病虫发生后期或植株接近死亡时才进行防治,防治效果往往不佳。
三、生物防护措施在园林植物搭配的应用分析
对于生物防治措施来说,它主要的就是遵循了植物的自然规律,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它的危害性较小,对周围的环境污染小,而且在防治害虫的时候不会产生抗性,且有长期抑制和控制的作用。其中,主要方式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病、以菌除草等,这些都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
1、科学合理的进行园林植物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园林植物的保护来说,在进行园林植物规划之前就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其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植物自身的生长特点和对环境要求进行有效的安排,这样,植物的生长也就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年来一些园林在进行植物配置和规划的过程中,由于违背植物生长习性或者自然规律,进而导致植物产生病害,所以进行植物的生物防治就要注意这一问题。同时更要优化园林的结构,改变树种单一的情况,进而通过园林结构的优化提高园林森林的质量。
2、要重视生物的多样性,实现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来进行园林植物保护,就要注意园林生态系统的构建,也就是说在进行植物保护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中相生相克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植物配合,进而和其他生物系统间形成很好的组合,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园林植物保护时应注意各类植物之间的巧妙结合和搭配,这样一来也可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对珍稀植物的保存。所以,强调园林植物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规划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通过引人、增殖与散放外来天敌进行相互制约,以实现生态平衡和防治有害生物的危害。
3、微生物农药在园林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对于园林的植物保护来说,加强微生物农药的研究也是重要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并且对园林植物的保护有着积极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生物系统的研究中,我们也发现生物间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一些生物菌会对植物的虫害防治产生影响,并且危害较小。在这方面,加强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就会对植物的防治产生重要影响,这也将是未来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趋势之一,因此需要加强研究和探讨,进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总之,我们应加强对园林植物保护工作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好园林植物保护问题,使园林植物充分发挥其美化、绿化、净化环境等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土壤污染
环境保护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普遍关注。为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需要综合利用技术、管理、资金、制度等措施,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环境。现代生物技术以DNA为基础,通过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原理的应用,达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包括酶、基因、微生物等。这些技术不仅在工业、医学、材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意义
1.1降低环境保护成本
传统环境污染治理方式工序复杂,需要很多设备综合发挥作用,成本较高,同时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而现代生物技术能转变这种情况,例如,酶技术、细胞技术等显著降低环保成本,同时还能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利用降解技术处理垃圾,不仅可以减少垃圾占地面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生物降解后的垃圾可以循环利用,节约成本,综合效益良好。
1.2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不受场地、气候等条件限制,通过化学反应原理实现对污染物的处理,达到有效保护环境的目的。这些化学反应不受场地、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随时发挥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特点和优势,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达到提高环保水平,美化周围环境的目的。
1.3能创造可再生资源
对某些污染物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利用,可以将其转化为新的资源,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沼气池改造能实现对人畜粪便的有效利用,不仅防止环境污染问题出现,还能产生沼气这种清洁能源,既环保又节能,综合效益良好。
2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对策
2.1污水处理的应用对策
污水处理工艺复杂,难度大,投资高,是环保工作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很好解决存在的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微生物活动能将水中的重金属、氰化物分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近些年来,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在污水处理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能有效分解和固化水中有害物质,还有其他一些物质也通过化学反应得到分解。研究表明,该技术除去水中农药、化肥污染的成功率达95%以上。
2.2土壤污染处理的应用
主要是农药残留和土壤板结沙化,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农药的磷、氯等是土壤污染主要来源,现代微生物技术能有效分解这些物质,除去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将其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保证土壤良好性能,避免出现污染现象。同时微生物技术还能彻底根治土壤污染,不会出现新破坏,满足农业种植需要,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3白色污染处理的应用
主要是对塑料制品污染进行处理,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而现代生物技术能有效降解塑料制品,破坏其中的聚酯分子结构,实现对白色污染的有效处理。不仅有效处理白色污染问题,同时还能节约成本,加快白色污染处理速度,并生成与塑料制品功能相似的产品,作为塑料制品的替代产品,有利于其综合效益提高。
2.4化学农药处理的应用
农业种植过程中,有80%的化学杀虫药物遗留在田地,污染土壤,破坏整个生态系统。而微生物能有效分解这些物质,将农药稀释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效果良好,有利于保持土壤良好性能,避免化学农药对其带来不利影响,也为农药种植创造良好条件。
3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的应用展望
为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达到有效保护周围环境的目的,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应该综合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3.1推广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充分认识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意义,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例如,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生物农药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同样也能起到除草和杀虫的作用,并且可以避免污染周围环境,防止影响人体健康。需要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生物技术实用性,促进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3.2提高科研和成果转化速度
健全并完善生物技术研发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加大技术攻关,并且政府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支持,给予适当补贴。理顺现代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注重增强产品的环保性,提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范围。
3.3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方面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且成为重要产业,要善于引进和吸收新技术,加大科研力度,借鉴新经验,促进生物技术得到更为有效的应用。
4结语
环境保护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广泛应用空间和领域。应该结合具体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推动现代生物技术在环保领域更好发挥作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为人们日常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将伟.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J].生物技术通讯,2010(1):145-148.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恢复
【引言】:湿地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非常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随着我国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资源压力,和部分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国内不小面积的湿地遭到破坏,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转变成耕地或建筑用地等,是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湿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此,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方面。
1、新疆湿地公园概述
新疆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大部分经国家批准开展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方便进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再加上新疆的气候特点,多沙尘的特性,湿地保护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新疆地区的湿地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三大山系和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各类湿地总面积将近400万公顷,其中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有400多个,截止2015年,新疆共计试点建设湿地公园42个,占全国5.9%,总面积896214 hm2,湿地面积602726 hm2,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8.0%,28.3%。建成的湿地公园有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温泉博尔塔拉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
2、新疆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1生态效益方面
建设湿地公园能够减缓湿地退化的趋势和速度,将湿地纳入日常保护管理,对容易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扩大湿地有效保护面积;湿地公园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将有效制止湿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的趋势;能够保护和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湿地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繁殖和栖息场所;能够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湿地有良好的调节气候的功效,大面积的湿地建设能有效改善区域环境,一定程度上调节区域气候;保护水资源,大多数湿地建设在水源附近,能有效保护区域内水资源的水质,维持水量,保护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 经济效益方面
湿地公园的建设同时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湿地知识科普等活动,促进地区的旅游收入;提供就业岗位,湿地公园的建设能够提供大量的旅游业、建筑业、饮食、交通业等方面的就业岗位,缓和地区的就业压力;拉动其他产生发展,湿地的开发能够拉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包括旅游业、交通业、建筑业、饮食业等,构建特色的湿地经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供优良的湿地产品,每个湿地公园都有自己的特色物N,比如说藕、鱼、水产、植物等,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人工培育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物种。
2.3 社会效益方面
湿地公园的建设能够提高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尤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教育基础,提高群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意识和认知;为群众生活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湿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气候,减少灰尘和噪音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保护健康成长;另外,还能够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城市竞争力,提高区域知名度,推动区域的景观结构变化和建设发展;为湿地方面研究提供场所和平台,为各个湿地之间和地区之间在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监测等方面提供良好的交流和合作条件。
3、新疆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的主要措施
3.1水系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水源的污染和水系破坏是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湿地区域附近的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周围居民生活污染河湿地公园内部污染是威胁湿地环境,影响水质的主要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湿地公园要加强上游及附近地区的污染控制,加强周边地区污染的治理,减少外源污染,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禁止向湿地范围内倾倒污水、垃圾、或富含N和P等营养物质的东西。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制定环境破坏行为的惩罚措施 ,严禁游客乱扔垃圾、吐痰、随地大小便等行为,建立密度合理的垃圾箱和公厕等基础设施,及时清理公园内的垃圾,控制内部污染。建立完善的生态过滤系统,采用无污染的水处理工艺,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提高湿地公园本身的水质净化能力。
针对水系破坏问题,公园应加强河道管理,严禁破坏河道的行为;开展水系疏通,积极清理河道中的淤积,优化河道采砂迹地;重点保护现有的水岸,保证其拦截泥沙、消减洪峰、消减污染等的作用,并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积极修复受损的水岸,提高水岸的生态缓冲功能。
3.2生物多样性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是湿地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湿地公园应积极修复退化的植被、草地,程度较轻的区域实行休牧,使土壤逐渐恢复肥力,植被得到休养生息,扩大植被生长,提高种群密度,改善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对植被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禁牧,积极补种适宜生长的植物,并对土壤进行松耙、施肥,以外力干扰促进植被的恢复。严格保护和保育芦苇沼泽,移植一些耐污、生长要求低、根系发达、美观的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不仅为水中鱼虾等提供饵料,为鸟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还能提高沼泽的净化能力。对河道中退化的洲滩湿地进行修复,种植乡土湿地植物,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禁止人类活动,构建良好的生物栖息地。针对各个湿地特有的湿地动物,建设和修复典型的水禽栖息地,根据不同水禽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营造生态鸟岛,投放人工鸟巢,吸引鸟类栖息和觅食,为水禽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结语】
新疆湿地公园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有助于开发和保护湿地资源,改善新疆地区的气候,保护生态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舒勇,唐梓钧,陆鹏飞,宿明.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6,35(3):29-32.
由当前初中生物教材看,所选内容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环境知识,为环境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有利的素材和有效的资源,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空气质量与健康》、《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等等.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挖掘环保知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生物知识,形成环保意识.譬如,教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知识;学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时,可让学生探讨“生物圈二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学《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时,教师可以恰当地渗透水资源污染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缺乏现状,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讲解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环境污染与保护内容,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治理措施以及预防手段,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思考探究,有效加强环境教育
知识源于生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实例,加强环境教育,灵活渗透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生活,让学生从生活小事做起,为节能减排尽绵薄之力,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比如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系统的材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人类存在哪些影响全球的破坏活动?如水资源浪费、酸雨、土壤荒漠化、沙尘暴、汽车尾气、湖泊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工厂废气的随意排放而造成温室效应;乱砍滥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等.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治理?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深化巩固知识.接着,设计小活动,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请你观察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习惯可能会影响甚至破坏生态环境?请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我为环保献一策”的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这样,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归纳、总结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哪些活动可以破坏生态环境,认识到保护生物圈的责任,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关注生物信息的兴趣,提高学生收集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强化亲身体验,全面践行环境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注意拓宽教学渠道,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全面践行环境教育.第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校园环境进行仔细观察,对学校受污染情况和环境绿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调查统计,并指出其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向课外,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切实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组织学生开展公园、社区植树造林和水资源短缺、害虫鼠的危害、环境污染等情况实践调查活动,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以展示学习成果.第三,可以借助某些特殊日子,诸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2“世界水日”、4月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4日“世界动物日”等,开展环境保护相关专题讲座,通过手抄报、演示文稿、校报、墙报、板报、网络论坛、贴吧等形式加大环境教育知识宣传度,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或开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生活”的主题班会或者辩论会,组织“变废为宝”的环保创意制作比赛、“低碳生活科普知识”竞赛、“环境保护,从自我做起”演讲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环保教育,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生活环境,提倡健康有机生活.
四、结语